第一篇: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比较(定稿)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比较
随着世界距离的缩小,全球融为了一个大家庭,各种文化也相互碰撞到了一起。西方文化不断涌入华夏文明,中国的茶文化则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咖啡文化的冲击和挑战。1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经久不衰。《中国茶叶大辞典》把“茶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属‘中介文化’。茶文化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是首次载入辞书的权威性的释义。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他们有的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有的则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其中有人们所熟知的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的黑茶等。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茶艺、茶道、茶礼、茶俗在茶饮的统一性下也都表现出了各自的民族性,如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韩国茶礼、英国下午茶和俄罗斯茶俗。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它的历史传承性是以茶叶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为基础的。从周武王伐纣茶叶作为贡品开始,到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茶文化还有地域性、差异性、共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儒释道合一
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2)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茶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完美结合的中介文化。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和体是异常丰富的,其造型千姿百态、命名丰富多彩,其滋味、色泽、香气又各具特色,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产品文化。茶不但具有物质上的文化色彩,又具备精神上的内涵,人们通过茶表达敬意、展显礼仪、明确志向等,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3)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性和通俗性两个方面,在两者的统一中向前发展。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都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上层的茶文化来源于民间通俗茶文化的土壤,而上层茶文化的提倡推崇,又决定了茶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4)功利与娱乐的统一
茶文化的功能性决定了其功利性。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还可使人青春长驻。民间还有许多敬茶习俗,以茶祭祖或以茶敬神等,因此茶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同时茶文化又是一种怡情文化,人们可以以茶自娱,观看茶艺表演,进行茶文化旅游等。近年来兴起的茶文化节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即体现了以经济为目的的功利性,又体现了娱乐性。2 西方咖啡文化的特点
与我国的茶文化一样,咖啡文化背后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内涵。阿拉伯人最早把咖啡豆晒干熬煮后,把汁液当作胃药来喝,认为可以有助消化。后来发现咖啡还有提神醒脑的作用。由于伊斯兰教严禁教徒饮酒,因而就用咖啡取代酒精饮料,作为提神的饮料时常饮用。十五世纪以后,到圣地麦加朝圣的穆斯林陆续将咖啡带回居住地,使咖啡渐渐流传到埃及、叙利亚、伊朗和土尔其等国。咖啡进入欧洲大陆归功于土耳其的鄂图曼帝国,由于嗜饮咖啡的鄂图曼大军西征欧洲大陆且在当地驻扎数年之久,大军最后撤离时,留下了包括咖啡豆在内的大批补给品,维也纳和巴黎的人们凭着这些咖啡豆,以及由土耳其人那里得到的烹制经验,发展出欧洲的咖啡文化。
西方咖啡文化的特点总的说来是热情洋溢、奔放自由、简洁随意、快捷方便。浪漫法国的咖啡文化是一种优雅韵味,浪漫情调,和享受生活的惬意感。这也是一种传统独特的咖啡文化。咖啡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饮品,它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遍布城市与乡村的咖啡馆是法国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似乎不在于味道,而是环境和情调,他们愿意在外面热闹的街市花一壶的价钱买一小杯咖啡,慢慢地品,细细地尝,读书看报,高谈阔论,一“泡”就是大半天。美国的咖啡文化是百无禁忌。美国人喝咖啡,就像进行一场不需要规则的游戏,随性放任。欧洲人冲调咖啡的种种讲究,美国人是不屑一顾的。美国人喝咖啡喝得自由,咖啡也同时深入他们的生活。美国人几乎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离不开咖啡。因此美国是全球咖啡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一般而言,美国人生活比较忙碌紧张,他们经常备有一大壶电热过滤式咖啡,从早喝到晚,由于水加得多,咖啡少,滋味特别淡薄,因此,有不少人批评美式咖啡实在难喝。美国是最大的速溶咖啡外销国家,但美国本土喝速溶咖啡的人却不多。
热情洋溢的意大利有两件事值得观光者注意,即男人和咖啡。意大利有这样一句名言: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强劲又充满热情!意大利咖啡的特色,表现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个快字;做得快不超过十秒钟,喝得也快,因为只有两三口。一般意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马上煮一杯咖啡,不分男女几乎从早喝到晚,为了配合意大利式咖啡壶瞬间萃取咖啡的特殊功能,意大利的咖啡豆是世界上炒得最久的一种豆子。
中、北欧人不像意大利人那么热情如火,也不像法国人那么浪漫似水,他们喝得理智温和,正像他们一板一眼的民族性一样。从奥地利、瑞士、德国,以至于北欧几个国家,品尝咖啡的习惯与口味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口味属于中浓度。他们通常在家煮咖啡,最常使用的大多是简便的家庭用电热咖啡壶。近几年来,北欧四国人民平均的咖啡饮用量一直名列全世界前四名。
据史料记载,咖啡进入中国是1884年在台湾首次种植成功。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有位英国的茶商,发现台湾的气候与中南美洲十分相似,觉得此地是个适合种植咖啡的好地方。于是,这名商人引进了一百株阿拉伯种的咖啡树在台湾种植,成了中国咖啡的“鼻祖”,揭开了咖啡在中国发展的序幕。大陆地区最早的咖啡种植则始于云南,二十世纪初,一个法国传教士将第一批咖啡苗带到云南的宾川县种植。现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台湾以及福建的厦门等地还种植着一百多年前引进的咖啡树,也就是所谓的“Chinesecoffee ”(中国咖啡)了。在以后的近百年里,咖啡种植在幅员辽阔的中国也只是“星星点点”。3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比较
茶、咖啡与可乐并称为世界三大饮品,消耗量最大的是茶和咖啡。咖啡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无论是在学校、公司、商场还是在家里,无人不拿着咖啡杯乐在其中;而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承载着中华文化。茶和咖啡代表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1)茶文化之历史与咖啡文化之历史
自神农氏尝百草得茶以后,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开始饮茶。公元前1066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时期,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在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而魏晋南北朝,茶立足于长江领域同时向北方普及,饮茶之风扩散开来。隋唐时代,全民普遍饮茶,茶业昌盛,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此时也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宋初明末,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斗茶、贡茶和赐茶流行于世。到了清朝,茶文化更加深入发展,戏曲、曲艺都进入茶馆表演。清朝茶叶在对外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茶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了茶文化。
比较而言,直到约公元1000年,咖啡豆才被第一次放在滚水中煎煮。也门在15世纪左右开始种植咖啡。威尼斯商人于1615年首次将咖啡带入了欧洲。到1683年,欧洲首家咖啡屋在威尼斯开张,最著名的还要数1720年在圣马可广场开张的佛罗伦咖啡馆。荷兰人在对外殖民的过程中,在印度的马拉巴种植咖啡,又在1699年将咖啡带到了现在印尼的爪哇。咖啡进入美洲是1668年,它作为一种时髦饮品风靡南美洲,咖啡屋也紧跟其后,分别在纽约、费城、波士顿和其他一些北美城市出现。咖啡在1884年进入中国台湾。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远比西方咖啡文化历史悠久。
(2)茶文化之中庸与咖啡文化之理性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面向大海,地域广阔,物产丰饶。中国文化生长于一个既相对封闭又十分广阔的地理空间,文化传统受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型地理环境、农业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所决定。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首当其冲是以小农经济为背景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其特点是“中庸”、“守常”、“平衡”、“对称”。儒家把“中庸”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茶生于山林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符。茶为清洁之物,通过饮茶可以自省、省人,也可以养廉,赋予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儒家学说认为通过饮茶可以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儒家从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而茶文化中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的茶事活动中无一不是渗透着和的思想。在泡茶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饮茶时“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品茶的环境与心境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中庸、明论、谦和以及俭德。
西方文化的萌生、发展于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而且没有具备像中国那样的可以始终左右整个文化动向的典型的农业区域。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罗马,地中海北岸的岛屿和半岛,海岛文化不是靠农业,而是靠充满竞争的经商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海洋地理环境使西方人的性格外向、好动。他们有独立不羁的人格、开拓精神和交易观念。西方诸国是在征战、竞争、奋斗中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畸形发展不容西方人“三思而后行”,必须当机立断作出判断和行动来。欧洲各国的国土比较窄小,无法形成像古代中国那种自给自足的长期闭关锁国的自然经济条件,国界的变迁,民族的迁徙,古***俗、神话和民间传说的一致性,为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及相互往来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造成了文化的开放精神。
西方哲人把理性作为人区别于禽兽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这就奠定了西方文化理性的基调,西方文化是理性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旨在自我意识中构建一种抽象的理念世界,以那些抽象的主观规律作为世界的本质,进而达到对世界的理性异化。这也体现在咖啡文化中。咖啡的冲泡从研磨咖啡豆到器具,再到水温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冲泡出来香味馥郁,口味浓厚。如新鲜的水经过煮沸后,会含有适量的二氧化碳可以增加咖啡的香味,但持续让水沸腾会令二氧化碳素蒸发减少,所以最佳的水温是95℃,水温太低会使咖啡味道无法完全释出,水温太高会让咖啡成分变质,过多与不及都不好。又如一人份的咖啡淡的为8克,浓的为12克,水为120cc。这些都体现了咖啡文化的理性主义。(3)茶文化之天、地、人合一与咖啡文化之天人二分
茶文化是天、地、人合一的道家学说。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应适应自然,主动认识规律,这样人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虽然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会影响他们,故而他们普遍遵循的一种处世模式即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文人们以茶诗来追求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苏东坡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末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通过茶这种饮品,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
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西方人崇尚个体主义,在思想上集中体现在它的人道主义的传统上,在行动上集中体现在自由竞争上,突出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与倡导。西方哲学则追求对自然的认识,对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为了征服自然,则以实证和严密的思辨手段,明确区分天人、主客、物我,以求达到对自然本体的认识。历史上最早食用咖啡的阿拉伯虽然有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港口城市摩卡,但却禁止任何咖啡种子出口。1616年荷兰人终于将成活的咖啡树和种子偷运到了荷兰,在了解了咖啡生长的客观过程后,开始营造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适合咖啡生长的人造温室,进行培植并成功。
(4)茶文化之禅宗与咖啡文化之基督精神
佛教禅宗修行的内容,分为戒、定、慧三种。所谓定与慧,就是要求僧侣坐禅修行,息心静坐、心无杂念,以此来体悟大道。由于长时间坐禅容易产生疲劳,不少僧侣为打瞌睡而烦恼,而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因此茶与佛教的结缘,最早的契机可能是茶的解睡功能。随后,佛教僧侣对茶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们发现茶味苦中微甜,茶汤清淡洁净,适合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加上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于是佛教对茶的认识从物质层面又上升到精神层面。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古代名茶,最初是在寺院种植、采摘并加工的。如唐代最有名的茶“蒙顶茶”,就产在四川雅安,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茶树,因其品质特优而被列为贡茶之一。佛教寺院不仅种植茶树,茶事也成为佛寺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的名寺大庙里,都设有茶堂或茶室,还有“茶鼓”和“茶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茶在佛教寺院中还起到融洽寺内僧众关系,使僧众之间的感情联系得更加紧密。此外在佛的圣诞日,专人以茶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
根据基督教世界流传的说法,在北非的伊索比亚的加法(kaffa)地区,有一名叫科迪(kaldi)的牧羊人,某日如常出外牧羊,突然发现羊群在蹦蹦跳跳,异常活跃,他仔细一看,发现它们在吃地上的红果实。他估计,是这些红果实使得羊如此兴奋。于是,他带着红果实去找邻近修道院的一名神父求教,神父听了牧羊人的话,好奇心骤起,于是把数颗红果实往嘴里送,不一会儿,神父也变得生龙活虎。自此,所有神父在做弥撒前都会吃下几颗红果实,后来命名其为加法果,就是流传至今的咖啡果了。由此可见咖啡在西方基督教徒中也用于提神。
众所周知,西方文明源于古代的中东、希腊和罗马,宗教和世俗的意识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框架。西方人认为上帝看重个人的灵魂,人的肉体和灵魂、任何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抗的关系。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西方人有很强的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但丁认为,没有个人无所谓家族,而家族的光荣和高贵,首先在于有光荣和高贵的个人。人类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首先是人类的每个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自己按照自由意志对自我本性界限的确定和发展。对西方人而言,生活就像煮咖啡,如果做过的事情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那么就换一种重新开拓,重新冒险,就像咖啡冲泡过一次之后,就失去了它原来的风味,在口味上变得清淡无味,那就丢弃再换新的开始煮。
图文来源于网络
第二篇:论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
论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诞生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茶文化更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物质丰富的今天,茶更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待客饮品。相对而言,咖啡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举足轻重。
先祖炎帝开华夏利用茶叶之先河。又有唐代茶圣陆羽所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见中国茶之历史远溯于四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如今,茶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饮料,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大享受和人们对文化艺术的一种欣赏,并形成了茶礼、茶德、茶宿、茶道、茶宴、茶禅、茶食等一套道德风尚和民俗风情。深奥的茶文化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和精华,与儒、道、佛的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围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茶,其因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迈入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人们通过品尝茶和欣赏茶艺的过程,感受和体验茶所带来的美妙意境,从而修身养性, 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有学者说:“茶道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咖啡的起源跟我国的茶一样也是五彩斑斓的,它最早的历史记载要追溯到850年的波斯。回教圣典《古兰经》上说,穆罕默德在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之前睡着了,天使哲布勒伊米用一杯咖啡把他唤醒,咖啡的力量如此强劲,以致于他一口气就把40个人打落马下。咖啡孕育了咖啡文化,它的特点总的说来是热情洋溢、奔放自由、简洁随意、快捷方便。浪漫法国的咖啡文化是一种优雅韵味,浪漫情调,和享受生活的惬意感。这也是一种传统独特的咖啡文化。咖啡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饮品,它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西方人喝咖啡讲究的似乎不在于味道,而是环境和情调。
中西方对美好的事物都有着执着的追求,不断地探索使其升华成文化。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在于贯穿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与高深思想,而使人达到修生养性的目的。而西方人品咖啡讲究的是享受环境和情调,浪漫而惬意。尽管起源和历经的过程有所不同,但其都追求一种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位的一种生活文化。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咖啡文化的无限魅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的民族文化,不仅给各自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给世界留下了灿烂的瑰宝。各国不同文化交织融汇,构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
第三篇:中国婚礼文化与西方婚礼对比
首先,是在传统结婚仪式上面。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三朝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 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
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汉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其次是在服装方面。在进行婚礼不只是有仪式习俗需要遵守,在穿着方面也有讲究。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例如,在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ers),白色代表一种地位的变化。“传统”的白色结婚礼服,在早期是贵族的特权。在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而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中国婚礼中的大红色的凤袍的历史则较简单。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所以在红色的礼服上绣着凤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还有就是在一些小的习惯上面,中西方的婚俗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
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第四篇:浅谈中国茶艺与茶文化
浅谈中国茶艺与茶文化
摘要:主要介绍了茶的加工、泡法、茶具及功能,并着重就中国的茶艺与茶文化展开讨论。
关键词:茶叶、中国茶艺、中国茶文化、分类、原产地、功能
一、绪论
“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十德》唐·刘贞亮)
春花秋月无情,沧海桑田巨变.世间上许多国度,都发生过文明的“颠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生过文化的“断裂”.然而,若从神农时代算,中国茶文化已经历悠悠四,五千载的岁月.到底中国茶文化有怎样的不老“基因”,长生“密码”,使其在漫长岁月中,历旧弘亲友,生生不已然而这些似乎并非世人所关注的,人们只注意茶的喝,却没留意到在每一杯茶的背后都富含着茶的文化.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奇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重拾古老的茶文化,领略茶的真境地.二、茶叶基本知识
1.茶史漫谈
1.1茶的起源
茶树的学名全称为 Camellia Sinecsis(L.)O.Kuntze,茶树在植物学分类系统中,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t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最早人工栽培茶树和加工茶叶的国家,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用的茶叶、引种的茶树、饮茶方法、茶树栽培及茶叶加工技术、茶事礼俗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过去的,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陆羽《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是茶的发现者,同时他也是传说中的发明药物来治疗疾病的人。神农氏为了辨别草物的药理作用,曾经亲口品尝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处考察休息时,用釜锅煮水,恰巧有几片叶子飘落进来,使锅里的水变成黄绿色。神农氏不以为意,喝了一点其中的汤水,却惊奇的发现,这黄绿色的水味道清香,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农氏得出了这种植物能够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至于“茶”的名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传说中的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的透明的肚子,但凡是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黄绿色的水这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处,把肠胃擦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就转化为“茶”的发音。
1.2茶的传播
根据史料记载和实地调查,多数学者已经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茶树起源于中国,茶叶的发现、种植、利用在中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茶的知识、文化也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而风靡全球,茶叶从一种民间饮品变成一种产业、一种商品、一种文化。而茶叶贸易不仅吸引了世界的商人,更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铺路石。
茶树在中国的传播,首先是从四川传入当时政治文化中心陕西、甘肃一带,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能大量栽培。秦汉以后,中国统一,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日渐密切,茶树由四川传到长江中下游—带,由于地理气候上的有利条件,逐渐取代了巴蜀在茶业上的中心地位。到了唐、宋时期,茶叶已成为日常不可缺少的物品。茶叶产区遍及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4个省区,几乎与近代茶区相当,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兴盛阶段;同时,也使茶叶从一种地区性的小农生产变成了一种全国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产物。统治阶级制定了各种制度来控制茶叶的生产、贸易、税收等。自此,茶的生产作为一种产业逐渐普及、发展起来。
1.3目前我国茶区的分布范围
中国茶区分布在北纬18度到37度,东经94度到112度的广阔范围内。我国有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甘肃、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江西、台湾等20个省市区产茶,从海拔几十米的平原到海拔2600米的高山,有上千个县市产茶。而各地的地形、土壤、气候、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生产影响极大。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了不同的茶叶品质。
目前我国茶区大致分为4个,即: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
2.茶树特征
2.1茶叶鲜叶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
2.2茶树的生长环境
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既受环境制约,又影响周围环境。因此,合理地选择自然环境和适当的人工调整,是保证茶树质量和保持周围环境的关键。3.茶叶的生产与加工
3.1茶叶的采摘
由于我国制茶种类很多,制法各异,对青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不同的采摘标准和采摘方法,总的来说,合理采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标准采、适时采、分批多次采、留叶采。
鲜叶自茶树上采下后,内部即开始发生生理化变化。为了使鲜叶保持新鲜,不致引起劣变,必须合理而及时地将鲜叶按级分别盛装,运送到加工茶厂。在装运时,鲜叶不能装压过紧,以免叶温升高劣变,因此不能用不通风的布袋或塑料袋盛装,要用有小孔通气的竹箩盛装,将鲜叶松散装入箩内,不能压紧,同时装运工具要保持清洁,不能有异味,并应尽量缩短运送时间,做到采下鲜叶随装随运。
鲜叶运到加工茶厂后,收叶要及时验收,根据鲜叶的嫩度、匀度、净度和新鲜度等4个因素,评定等级,过磅称重,分级摊放。摊放鲜叶的场所应阴凉、清洁、空气流通。鲜叶摊放的厚度,春茶以15-20厘米,夏秋茶以10-15厘米为宜,并随时检查叶温,适当进行翻拌。翻拌时要轻,以免鲜叶受伤变红。
3.2茶叶加工
茶叶之所以会分成那么多种类,并不是因为茶树树种的关系,不是说这棵茶树叫乌龙茶树,制造出来的茶就是乌龙茶,这一棵茶树叫红茶树,制造出来的就是红茶。茶叶的不同是因为制造工艺的不同,你喜欢把它制成红茶,就采用红茶制造工艺;喜欢制成绿茶,就采用绿茶制造工艺。在茶叶制造方法上,影响茶叶品质最主要的工艺是萎凋、杀青、发酵、揉捻以及焙火。
3.3茶叶分类
中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叶种类丰富多彩,居世界之冠。我国的茶叶不仅种类很多,名称也很复杂,故茶叶行家们也有句俗话“茶叶喝到老,茶名记不了”。在这里,我们根据茶叶制造方法,结合茶叶品质的特点来分类,将茶叶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有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茶类。以上述六大基本茶类为原料,进行再加工的产品,统称为再加工茶类,主要包括花茶、紧压茶、速溶茶、罐装茶、药用保健茶和造型工艺茶等。我国传统十大名茶就是这浩如烟海的花色品种中的茶叶珍品。它们是: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祁门红茶
三、茶文化
什么是中国茶文化? 简单说来就是“由技至艺、由艺而道”。通俗地说,便是首先把制茶、煮茶的技术艺术化,然后再从艺术的品饮享受中使精神升华,体味天地人生的大道。茶在被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茶文化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茶艺、茶道、茶的礼仪、精神以及在各阶层人民中的表现和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这些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也不是单纯的精神文化,而是二者巧妙的结合;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又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内容。
中国的茶文化集中体现了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精华,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儒家:中庸茶心、积极的入世精神,公正、平和、谦恭,以理服人、以礼待人,留有余地。并在茶事活动中世俗化;道家:则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佛家:将禅茶一味,体现了井然、朴素、养性、修身、敛性的气氛,也糅合了儒家、道家的思想感情。因而中国的茶文化内容也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二十一个方面。
1、茶与文人
茶,凭其独有的清新韵味,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为它留下不朽诗篇。因而古今茶文可谓是琳琅满目,最早的涉茶文是西汉王褒的记事散文《僮约》,其中就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等语。而就体裁而言,有赋,如杜育《荈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等;有记,如欧阳修《大明水记》和《浮槎山水记》、唐庚《斗茶记》等;有序,皮日休《茶经》序,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等;有跋,如沈周《跋<茶录>》等;有传,如陆羽《陆文学自传》,苏轼《叶嘉传》等;有表,如柳宗元《代武中丞谢新茶表》、丁渭《进新茶表》等;有启,如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等;有颂,如周履靖《茶德颂》等;有铭,如李贽《茶夹铭》、张岱《瓷壶铭》等;有檄,如张岱《斗茶檄》等。此外尚有大量的记事、记人、写景、状物的叙事和抒情茶文。
2、茶之药用
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随着现代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和鉴定茶叶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种,并经过多种实验和临床证明,茶叶的药理作用还有减肥、降压、强心、补血、抗动脉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最近,我国医药界又从绿茶中提取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临床证明有调节血酯、抗凝促纤溶、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是茶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有人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因此,只要提倡科学饮茶的适量饮茶,可以说,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正是中华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3、茶艺天地
3.1茶艺概述 3.1.1茶艺简介
茶艺,简单地说就是泡茶程序和技艺手法,也可理解为“运用沏茶技艺从事沏泡茶的活动”,包括了沏泡茶的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特点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恰当地选择与配置饮茶环境、茶、茶具、水,充分发挥茶的品质(色、香、味、形更佳)特征,用适宜的技艺弥补茶的某些不足。侧重于泡茶人对特定茶品本质的理解与相应沏茶、品茶技艺的掌握。要点在于沏泡技法的娴熟掌握.茶艺与品茶的主要区别在于茶艺主要侧重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喝好茶”。品茶侧重于对好茶茶、好水、美器、雅境的欣赏和品味,即“有好茶喝”。最好的茶艺既要求动作优美,又要朴素自然,既要求符合茶性,能够将茶美妙的滋味最恰当地冲泡出来,又能显示出泡茶者平和的心态。所以虽然泡茶是生活常事,但要真正泡好一杯茶则是一项技艺、一门艺术。泡茶时涉及茶叶、水、茶具、时间、环境等许多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茶的基本技艺。3.1.2茶艺范围
凡是有关茶叶的产、制、销、用等一系列的过程,都属于茶艺的范围。例如:茶山之旅、参观制茶过程;如何选购茶叶、如何泡好一壶茶、如何享用一杯茶;茶与壶的关系、茶文化史、茶叶经营、茶艺美学等,都是属于茶艺活动的范围。
3.1.3茶艺具体内容
茶艺的具体内容包含了技艺、礼法和道三个部分: 1.技艺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 2.礼法是指礼仪和规范;3.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方向,是人生哲学。
3.1.4茶艺分类
从历史上看,中华茶艺则有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三大类。茶艺分类标准第二应依据主泡饮茶具来分类。在泡茶茶艺中,又因使用泡茶茶具的不同而分为壶泡法和杯泡法两大类。壶泡法是在茶壶中泡茶,然后分斟到茶杯(盏)中饮用;杯泡法是直接在茶杯(盏)中泡茶并饮用,明代人称之为“撮泡”,撮茶入杯而泡。清代以来,从壶泡法茶艺又分化出专属冲泡青茶的工夫茶艺,杯泡法茶艺又可细分为盖杯泡法茶艺和玻璃杯泡法茶艺。工夫茶艺原特指冲泡青茶的茶艺,当代茶人又借鉴工夫茶具和泡法来冲泡非青茶类的茶,故另称之为工夫法茶艺,以与工夫茶艺相区别。这样,泡茶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五类。若算上少数民族和某些地方的饮茶习俗--民俗茶艺,则当代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民俗茶艺六类。民俗茶艺的情况特殊,方法不一,多属调饮,实难作为一类,这里姑且将其单列。
3.2泡茶要素
3.2.1茶水比例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3.2.2泡茶水温
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泡茶的茶水一般以落开的沸水为好,这时的水温约85℃。泡茶水温的高低,还与茶的老嫩、松紧、大小有关。
3.2.3泡茶时间
茶叶冲泡时间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冲泡时间还与茶叶老嫩和茶的形态有关。冲泡时间的长短,还以适合饮茶者的口味来确定。
3.2.4泡茶次数
茶叶冲泡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
3.3茶的冲泡技巧
3.3.1泡茶一般程序 a.温具
用热水冲淋茶壶,包括壶嘴、壶盖,同时烫淋茶杯。随即将茶壶、茶杯沥干。其目的是提高茶具温度使茶叶冲泡后温度相对稳定,不使温度过快下降,这对较粗老茶叶的冲泡,尤为重要。b.置茶
按茶壶或茶杯的大小,用茶则置一定数量的茶叶入壶(杯)。如果用盖碗泡茶,那么,泡好后可直接饮用,也可将茶汤倒入杯中饮用。c.冲泡
置茶入壶(杯)后,按照茶与水的比例,将开水冲入壶中。冲水时,除乌龙茶冲水须溢出壶口、壶嘴外,通常以冲水八分满为宜。如果使用玻璃杯或白瓷杯冲泡注重欣赏的细嫩名茶,冲水也以七八分满为度。冲水时,在民间常用“凤凰三点头”之法,即将水壶下倾上提三次,其意一是表示主人向宾客点头,欢迎致意;二是可使茶叶和茶水上下翻动,使茶汤浓度一致。d.奉茶
奉茶时,主人要面带笑容,最好用茶盘托着送给客人。如果直接用茶杯奉茶,放置客人处,手指并拢伸出,以示敬意。从客人侧面奉茶,若左侧奉茶,则用左手端杯,右手做请茶用茶姿势;若右侧奉茶,则用右手端杯,左手作请茶姿势。这时,客人可右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并拢弯曲,轻轻敲打桌面,或微微点头,以表谢意。e.赏茶
如果饮的是高级名茶,那么,茶叶一经冲泡后,不可急于饮茶,应先观色察形,接着端杯闻香,再啜汤赏味。赏味时,应让茶汤从舌尖沿舌两侧流到舌根,再回到舌头,如此反复二三次,以留下茶汤清香甘甜的回味。f.续水
一般当已饮去 2/3(杯)的茶汤时,就应续水入壶(杯)。一到茶水全部饮尽时再续水,那么,续水后的茶汤就会淡而无味。续水通常二三次就足够了。如果还想继续饮茶,那么,应该重新冲泡。
4、茶道世界 谈到茶艺,就不得不说到茶道,很多人都认为茶艺和茶道是同一概念,但实质不然,茶艺和茶道都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注重于喝茶的技巧,艺术享受,而茶道更注重于喝茶过程中对一种哲理性的领悟。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可以表达为“以饮茶活动为形式,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注重饮茶活动中审美、求美、规范、礼仪及对事物细微玄妙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反映人文素养、艺术情趣、道德情操等等。茶道活动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品茶、饮茶、喝茶,而是通过茶道活动,特别注重于获得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
5、清雅茶具
5.1主茶具乃泡茶、饮茶主要的用具,主要有茶壶、茶船、茶盅、茶杯、杯托、盖碗、冲泡器等。
5.2泡茶、饮茶时所需的各种辅助器具,以增加美感,方便操作:铺垫、茶盘、茶巾、茶巾盘、奉茶盘、茶荷、茶则、茶匙、茶夹、茶针、茶箸、渣匙、茶漏、箸匙筒、茶拂、盖置、壶垫、滤斗(滤网)、滤斗架、计时器、茶食盘、茶叉、餐巾纸、消毒柜 5.3备水器
煮水器、暖水瓶、水方、水注、水盂 5.4备茶器
茶样罐、贮茶罐(瓶)、茶瓮(箱)5.5盛运器
提柜、都篮、提袋、包壶巾、杯套 4.6泡茶席
茶车、茶桌、茶(椅)凳、坐垫 5.7茶室用品
屏风、茶挂、花器
综上所述,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而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并与禅之兴起关系密切。历代相袭而不易。
第五篇:《 茶经》与中国茶文化
系部:工商管理系班级:10金融保险班姓名:宋佳佳学号:10103021281、请根据课程内容,简述我国6大基本茶类的各自的品质特点与冲泡方法。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品质特点与冲泡方法。答:
1、绿茶的品质特点:绿茶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有蒸青、烘青、晒青和炒青。
蒸青绿茶特征:采用蒸气杀青制成的绿茶称蒸青,有中国蒸青、日本蒸青、俄罗斯蒸青、印度蒸青等。蒸青应具三绿特征,即干茶深绿色、茶汤黄绿色、叶底青绿色。大部分蒸青绿茶外形做成针状。中国蒸青有仙人掌茶、煎茶、玉露茶等。仙人掌茶外形片状似仙人掌,翠绿色,茸毛披露,香味清鲜爽口。煎茶和玉露茶的外形细紧伸直似松针状。煎茶采用一芽二、三叶鲜叶用机械制成,针状不及主露茶细秀。玉露茶采一芽一、二初展鲜叶以手工制成,针状紧直平伏锋苗好,香清高、味甘醇。
烘青绿茶特征:锅炒杀青后烘干的绿茶称烘青,分普通烘青和特种烘青两种。烘青绿茶一般有耐泡的特点。普通烘青采用一芽二、三叶制成,毛茶精制手称素烘青,主要供作窨制各种花茶的茶坯。特征是条索长直带扁,有毫,色泽深绿,香清纯,味醇和,汤色叶底黄绿明亮。特种烘青一般都在清明节前后采取一芽一叶或二叶初展的幼嫩芽叶手工精心制成。
晒青绿茶特征:锅炒杀青揉捻晒干的绿茶称晒青。晒青一般特征是色泽墨绿或黑褐,汤色橙黄,有不同程度的日晒气味。其中以云南大叶种鲜叶制成的品质较好,称滇青。其特征是条索肥壮多毫,色泽深绿,香味较浓,收敛性强。炒青绿茶特征:锅炒杀青揉捻炒干的绿茶称炒青。分长炒青、圆炒青和特种炒青。①长炒青特征:条形紧直浑圆有锋苗、色绿润、香清高、味浓醇、汤色叶底黄绿明亮。炒青比烘青条紧而身骨重,汤味较浓。
②圆炒青特征:圆炒青又称平炒青,制成出口珠茶称平绿,因起源于绍兴县平水镇加工集散而得名。圆炒青颗粒细圆紧实,色泽绿润,香味醇和。精制后的珠茶颗粒更圆紧光滑似珍珠,乌绿起霜,香味也提高,叶底有盘花芽叶。从珠茶中筛分出来的长形茶称南茶,条短肥实,又称平绿珍眉。轻片称秀眉。
③特种炒青特征:按形状可分为扁片形、卷曲形、针形圆珠形、直条形等。西湖龙井是特种炒青绿茶,叶片扁平光滑挺直,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
四绝著称。
2、红茶的品质特点:红汤红叶,味醇厚,是把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制成。
3、青茶的品质特点: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外形条索粗壮,色泽青灰有光;内质香气馥郁芬芳,汤色清沏全黄,滋味浓醇鲜爽,叶底绿叶红镶边。
4、黑茶的品质特征:外形黑润,汤色褐黄或褐红,香气有樟香、槟榔香和清香,滋味醇厚不涩,叶底黄褐粗老——黑茶加工要求鲜叶有一定成熟度,一般为一芽三四叶或一芽五六叶。黑茶较为耐藏,品质越陈越优,药理作用也越好。
5、白茶的品质特征:白茶白色芽毫多,汤浅黄,毫香显,毫味重。按芽叶嫩度和鲜叶的茶树品种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和贡眉三种。白毫银针纯为毫芽,不带梗蒂,肥壮长大,形状如针,色泽银白,香气清鲜,毫香浓。汤浅杏黄色。白牡丹、贡眉(寿眉)外形毫芽多而肥壮,叶张肥嫩,叶态平伏舒展,叶缘垂卷,叶面有隆起波纹,叶尖微翘、芽叶相连而稍并拢。叶面色泽灰绿、墨绿或翠绿,叶背银白色、叶脉微红。香气毫香浓显,滋味鲜爽醇厚清甜,汤色橙黄明亮。叶底匀亮,灰绿到黄绿,梗及叶脉微红。白牡丹毫芽特别肥壮长大,两叶抱芽,遍披白色茸毛,毫香特显,滋味醇厚,品质胜贡胥。
6、黄茶的品质特征:黄茶以三黄(色黄、汤黄、叶底黄)为品质特征。
一、绿茶的冲泡方法:绿茶的冲泡方法很多,选用哪种方法冲泡,不但取决于茶叶的品种,还取决于该茶叶的鲜嫩程度。掌握好茶量与水量的比例以及水温、冲泡时间,是冲泡绿茶的关键(其实也是冲泡所有茶叶的关键)。如果掌握不好,不但容易失去该茶叶特有香气和细腻口感,而且会有苦涩感。冲泡细嫩度高的名优绿茶,茶叶与水的标准比例是150㏕水/3g茶叶,即50/1。依据茶叶嫩度,水温可从70-95℃。冲泡时间因茶叶品质和注水方法而不同,一般可从15秒—2分钟不等。
现在介绍几种常用的冲泡方法:
1.上投法:先一次性向茶杯(茶碗)中注足热水,待水温适度时再投放茶叶。此法多适用于细嫩炒青(如特级龙井、特级碧螺春、特级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等等)、细嫩烘青(如竹溪龙峰、汀溪兰香、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敬亭绿雪等等)等细嫩度极好的绿茶。此法水温要掌握得非常准确,越是嫩度好的茶叶,水温要求越低,有的茶叶可等待至70℃时再投放。因此平常品饮操作难度较大,不很方便。
2.中投法:投放茶叶后,先注入三分之一热水(尤其是对于刚从冰箱内取出的茶叶),待茶叶吸足水分,舒展开来后,再注满热水。此法适用于虽细嫩但很松展或很紧实(如英山云雾、竹叶青、婺源茗眉)的绿茶
3.下投法:先投放茶叶,然后一次性向茶杯(茶碗)注足热水。此法适用于细嫩度较差的一般绿茶。
4.先凉后热法:投放茶叶后,先用少许可饮用的常温凉水浸泡三分钟左右,使茶叶吸足水分,充分舒展,在将热水一次注足。此时的热水温度要求可以略高些,85-95℃。冬天水温在100℃也可以。此法适用于冲泡各级嫩度茶叶,但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以上各法冲泡的每一泡茶水,应在3-5分钟之内品完,或先将茶水沥出至品尝杯中之后品饮,这样边冲泡边品饮,每一泡茶汤的浓度均匀,口感会比较好。而茶叶在茶汤中浸泡时间过长,随着茶汤温度降低,汤色和口感都会变差。
二、红茶的冲泡方法:要冲泡一壶好茶要注意的事项为茶叶、水、温度、时间、茶具等,只要掌握这些要素,必能冲泡出一壶好茶。1.茶叶好,茶量适中。
要冲泡一壶好茶,选择高品质的茶叶是必要条件。基本上,冲泡一杯红茶约一茶匙或6克的茶叶量,用150-200cc的热水冲泡;冲泡壶茶则视容量大小决定。条形茶可冲泡2-3次,碎茶或茶袋泡至香味及汤色已尽失时。
红茶的冲泡方法与过程♀铁观音是什么味道。
2.水质与水温。
自古饮茶即注重水质,好的水可以让茶益加发挥其甘醇美味。一般而言,无色无味且含氧量高的水最适宜用来泡茶,又以泉水、井水及溪水最佳,市售的矿泉水若是纯水或天然水亦可代替。
家中的自来水由于多添加有氧,宜在大容器中静置一夜,待氯气散失再以煮沸。此外,煮过的水则空气已减少,若二度用以煮沸冲泡,会使红茶特有的芳香及色泽大打折扣。至于冲泡的水温要在90-100℃之间。最精确的做法是以温度计
测量,但如此未免失去情趣,一般的做法是让水沸腾后,熄火稍待片刻再行冲泡等待时间的多寡需视室温而定。若难以控制时间,另有方便之法为“高冲法”,即将热水壶高举,如此热水注入壶中时会有一段缓冲,亦有降温效果。
3.冲泡时间。
红茶的冲泡方法与过程♀铁观音是什么味道。
要冲泡出一壶好茶,泡好后茶叶需与茶汤分离,此时冲泡时间的掌握便成为关键。若冲泡时间过久,则茶叶中的单宁酸和儿茶素会全部释放出来,使茶汤变得苦涩。反之,冲泡时间过短,茶叶中的氨基酸释放量不足,则泡不出红茶的香甜,茶汤会带有明显的水味。若无法以时间控制,可根据茶汤的色泽来判断,只要茶汤颜色正确,必可泡出一杯好茶。由于不同茶叶的茶汤色泽不同,必须凭经验加以判断,但大体来说,茶汤要明亮清澈、色泽潋艳,不可有混浊状。
4.茶具。
红茶诱人的香气主要是藉着热气散发出来。煮沸的水若直接注入冰冷的茶壶,泡好后再倒入冰冷的茶杯,热度会因此大为降低,香味即不能发挥出来。故在冲泡前,应先将茶壶以热水烫过,并在茶杯中盛以热水,待茶叶快冲泡好时,将杯中的水全掉,再注入泡好的茶汤。茶壶内若还有茶尚未倒出,最好套以保温罩以维持茶温,尤其是在秋冬饮茶时,茶温瞬间即降,保温罩是必备的道具之一。
三、青茶的冲泡方法:
烫壶:将沸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处,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
注水:将烧的水注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
倒茶:(1).先提壶沿茶船沿逆行转圈,用意在于刮去壶底的水滴,俗称“关公巡城”(是因为一般壶都是红色,刚从茶池中提出时热气腾腾,有如关公威风凛凛,带兵巡城),注意磨壶时的方向,右手执壶的欢迎喝茶时要逆时针方向磨,送客时则往顺时针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壶,则反之。(2).将壶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汤均匀。(3).另一种均匀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壶轮流给几杯同时倒茶,当将要倒完时,把剩下的茶汤分别点入各杯中,俗称“韩
信点兵”。注意倒茶时不能一次倒满一杯,至七分满处为好。
分茶:将茶中的茶汤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奉茶:自由取饮,或由专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将壶中茶渣清出。
以备后用:客人离去后,洗杯,洗壶以备下次用。
四、黑茶的冲泡方法:
1、冲泡黑茶宜选择粗犷、大气的茶具。一般选用茶具以一般用厚壁紫陶壶或如意杯冲泡;公道杯和品茗杯则以透明玻璃杯为佳,便于观赏汤色。此茶宜过滤后用玻璃杯饮用,其汤色十分漂亮,极具观赏性。
2、先放入适量的茶叶(视喝茶人数而定,如一人喝的话一次取茶十克以内即可),散茶直接放入;茶砖、饼茶取一块打碎放入茶具中。
3、注入100℃的开水冲泡。可快饮也可三泡再饮。此茶极耐泡!可随时添加开水泡饮多杯,如添加一次开水您都长泡不饮尽的话,可以从早到晚喝一天,中途不必换新茶冲沏。
4、黑茶是发酵茶,所以,第一次冲泡的水一般不喝,即第一次冲入水便倒掉,从第二次冲泡喝起。
五、白茶的冲泡方法:
安吉白茶冲泡前的准备
1、茶叶选择:要选择一芽二叶初展,干茶翠绿鲜活略带金黄色,香气清鲜爽,外形细秀、匀整的优质安吉白茶。
2、泡茶用水:冲泡安吉白茶选用境内黄浦江源头水是最佳选择。由于安吉白茶原料细嫩,叶张较薄,所以冲泡时水温不宜太高,一般掌握在80-85℃为宜。一般泡茶选用纯净水或过滤水为好,不适合使用矿泉水或矿物质水,矿泉水或矿物质水中的矿物质粉味会影响茶汤的味道。
3、茶具:冲泡安吉白茶选用透明玻璃杯或透明玻璃盖碗。通过玻璃杯可以尽情地欣赏安吉白茶在水中千姿百态,品其味、闻其香,更能观其叶白脉翠的独特品格。除冲泡杯外,冲泡安吉白茶还需要备有:玻璃冲水壶,观水瓶、竹制的本色茶盘,茶托、茶荷、茶匙、茶枝、茶巾和白色瓷质漂盘等器具。
安吉白茶的冲泡:
1、备具:将安吉白茶冲泡时的用具逐一端到表演台上。
2、备水:将沸水倒在玻璃壶中备用。
3、观水:取黄浦江源头水,高冲于观水瓶中,再插入白茶鲜
叶枝条,泉水清彻,枝条在水中漂浮,给人以动感。
4、赏鲜叶:安吉白茶鲜叶形似兰花,叶肉玉白,叶脉翠绿,鲜活欲出。
5、温杯:倒入少许开水于茶杯中,茶艺小姐双手捧杯,转旋后将水倒于孟。
6、置茶:用茶匙取安吉白茶少许置放在茶荷中,然后向每个杯中投入3克左右白茶。
7、浸润泡:提举冲水壶将水沿杯壁冲入杯中,水量约为杯子的四分之一,目的是浸润茶叶使其初步展开。
8、运茶遥香:左手托杯底,右手扶杯,将茶杯顺时针方向轻轻转动,使茶叶进一步吸收水分,香气充分发挥,遥香约0.5分钟。
9、冲泡:冲泡时采用回旋注水法,可以欣赏到茶叶在杯中上下旋转,加水量控制在约占杯子的三分之二为宜。冲泡后静放2分钟。
10、奉茶:用茶盘将刚沏好的安吉白茶奉送到来宾面前。
11、品茶:品饮安吉白茶先闻香,再观汤色和杯中上下浮动玉白透明形似兰花的芽叶,然后小口品饮,茶味鲜爽,回味甘甜,口齿留香。
12、观叶底:安吉白茶与其他茶不同,除其滋味鲜醇、香气清雅外,叶张的透明和茎脉的翠绿是其独有的特征。观叶底可以看到冲泡后的茶叶在漂盘中的优美姿态。
13、收具:客人品茶后离去,及时收具,并向来宾致意送别。
六、黄茶的冲泡方法:黄茶对于紫砂的器型并不挑剔,但是水温不宜太高,70-80度之间比较合适。如果用盖碗冲泡,则可以欣赏到黄茶美丽的茶叶变化。以君山银针为例,将70度左右的开水先快后慢地冲入盖碗,以一半水为宜,稍候将水加七八分满,加盖使茶充分吸收水分,5分钟后去掉盖,茶的形态在水和热的作用下会发生奇特的变化--茶叶会在杯中上下浮动,最终个个直立,出现罕见的“三起三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