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良性互动关系的研究

时间:2019-05-13 08:0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良性互动关系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良性互动关系的研究》。

第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良性互动关系的研究

90年代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商业银行也不断地在资本市场对资金良性互动尝试着进行各项改革。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抓住时机,积极促进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良性互动发展,从而发展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互动的发展背景及所蕴含的价值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世界经济处于高通胀、高利率和高贷款需求阶段,为此商业银行采取首先确定贷款需求然后组织资金予以满足的策略,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资金运用仅仅由短期证券构成,所有高盈利银行均拥有大量贷款组合和证券组合,这种情况导致资本市场的资金利用的重要性被严重贬低。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利率下降,证券销售可以获取利润,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资金互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其强健的金融体逐渐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资金互动;同时,其发达的金融体系又促进了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资金的良性互动。

在利率上升或下降时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资金运用安排都不尽人意的情况下,银行发展资本市场资金良好互动的作用凸现:在宏观方面,一是有利于社会资金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二是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从而稳定经济运作。在微观方面:一是作为银行流动性资源,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二是构成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三是投资和购买资本市场上的资金的成本低于决策和管理贷款的成本,对银行净收益的贡献率比贷款对银行净收益的贡献率大。此外,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良性互动的作用还包括政府部门存款抵押、中央银行借款保证、证券回购工具、优化资产负债平衡表手段等,所有的这些作用显示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良好互动值得银行和监管者重视。

另外,从金融体系的功能上看,金融机构与资本市场之间是一种静态竞争动态互补的关系,中介与市场之间的互动可以理解为金融创新,它推动金融体系朝着一个具有充分效率的理想目标演进。就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静态地看,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相互竞争,争夺客户和资金。投资者(储蓄者)直接或通过机构投资者间接持有股票、债券等证券化资产,从而会减少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企业直接进入证券市场筹集资金,会降低对银行信贷的需求等,双方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然而动态地看,充满活力、发达的资本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新兴业务,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因此,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实现自我转型,由传统走向现代,使商业银行将未来的业务模式和运作机制建立在资本市场的平台上。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丰富有效率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资本市场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和风险管理方法。商业银行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源,将对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流动性的增强、效率的提高、风险的降低以及产品的多样化等产生重大影响。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必然伴随着资金在两者之间的无障碍流动。

二、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互动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商业银行与股票市场的资金互动和商业银行与债券市场的资金互动,并且它们分别受到了不同的管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与股票市场资金互动 1、1995年之前的全面进入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传统的大一统金融体制进行了改革,信托投资公司的成立和信托业务的开展成为当时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1979年中国银行总行率先成立了信托咨询部,1981年底,全国各商业银行的总行和分行在241个城市成立了信托投资公司,到1988年我国共有信托投资公司1000多家,几乎每一家银行总行、分行甚至支行都有自己的信托投资公司。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是一种全能化的金融机构,其业务涵盖了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还可以从事实业投资。商业银行就是借助信托投资公司进入股票市场的。我国于1984年发行了第一只股票,以发行的股票要求流通,1986年9月26日,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工商银行上海分行静安信托成立了专门的证券业务部,公开挂牌代理买卖股票。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上海开设的股票交易柜台从原先的静安信托一家增加到工商银行虹口证券交易部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爱建金融信托投资公司等九家。1987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以自由认购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发行3965万股股票,每股面值20元。在这一阶段,商业银行通过设立信托投资公司的方式全面介入证券业,从事证券承销、自营和经纪业务,并涉足房地产和其他实业投资,商业银行的资金通过信托投资公司开始进入股票市场,这种全能化经营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95年。2、1995年到1999年的完全隔离阶段

鉴于银行混业经营对国民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断累积的金融风险,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原则和精神,同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1999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证券法》进一步明确了银行、信托、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实行机构分设和业务分离。从1995年起,各大商业银行开始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商业银行法》,彻底与信托公司脱钩,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机构通道被堵死了,不能从事证券业务,资金通道也被堵死了,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在法律上不能互动。造成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票市场是不争的事实。3、1999年末至今的有限进入阶段

在《证券法》从199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后,证券公司资金实力普遍不足、经营规模偏小的弱点马上就暴露出来了。1999年8月20日和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下发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于是银行资金可以通过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间接进入股票市场。目前,作为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成员的证券公司拆入资金的最长期限为7天,债券回购的最长期限为1年。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基金管理公司虽然不能从事信用拆借业务,但可以从事最长期限为1年的债券回购业务,非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的证券公司仍然可以进行隔夜拆借。

2000年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质押向银行借款,从而为证券公司提供了融资来源,也为银行资金流入股票市场提供了一条新的通道。根据该管理办法:

(1)只有经过批准的综合类证券公司的总公司才能成为借款人,贷款人仅限于经批准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及其授权分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总行;(2)用作股票质押贷款的质押物必需是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的、综合类证券公司自营的人民币普通股(A)和证券投资基金券,用于质押贷款的股票原则上应该是业绩优良、流通股本规模适度、流动性较好,并明确规定由几种股票是不能作为抵押物的;(3)对股票质押贷款实行严格的比率管理,如股票质押率最高不能超过60%,贷款人发放的股票质押贷款余额不能超过其资本金的15%,一家证券公司的质押贷款余额不能超过其资本金的5%。1999年9月23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上海交易所上网发行4亿股人民币A股票,这是《证券法》颁布实施以来首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公司。2000年11月27日,中国民生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定价发行3.5亿股人民币A股股票,共募集资金40.9亿元。中国银行充注中银集团,在香港上市。

(二)我国商业银行与债券市场的资金互动

1、商业银行资金流入债券市场

(1)国债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从1994年开始持有国债,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相当一部分国债,其中商业银行是非常重要的国债投资主体。1998、1999年我国银行持有国债的比例分别为55%和40%。从 1998年开始,财政部面向商业银行共发行了4000多亿元的凭证式国债。

我国商业银行不仅作为投资者直接购买和持有国债,而且还作为国债的分销机构,利用自己的营业网点向个人投资者销售国债,同时商业银行还作为市场的参与人,从事国债交易和回购业务。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在国债市场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积极为国债项目发放配套贷款。1998—2000年三年时间里,国有银行发放与使用项目配套的国债贷款超过8000亿元。

(2)金融债券市场

我国金融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是政策性银行,其中绝大部分金融债券是由国家开发银行发行。截止到2001年9月,我国政策性金融债券余额达8169亿元。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债券通常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绝大部分为商业银行购买,实际上是将商业银行筹集的资金交由政策性银行去配置。从形式上看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但却增加了资金交易成本,可能还会降低资金使用效率。我国在1994年组建的三家政策性银行,至今没有找到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主要依靠面向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依靠中央银行再贷款。

1999年,我国组建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收购、管理和处置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贷款。到2001年上半年为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不良资产的接收工作基本完成,接收资产金额总计13939亿元人民币。为了解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资产的部分资金需要,国家允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定向债券。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所谓“收购”,一方面是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换成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券,另一方面是将国有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再贷款划转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政策性金融债券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定向债券具有准政府债券的性质。对商业银行来说,持有这种金融债券,风险不大。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定向债券基本上不具有流动性,实际上是“有债无市”。

(3)企业债券市场

在国外,企业债券是企业筹资的一种重要工具。1970--1985年间美国的工商企业外源资金来源中,贷款占61.9%,债券占29.8%,股票占2.1%,其他占6.2%。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却很不发达,我国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不大,与企业债券信用不高有很大关系。过去我国的企业债券主要是由商业银行代理发行,一些企业债券到期不能兑付,迫使银行垫付资金,企业风险转嫁给了银行。1991—1999年我国计划内企业债券发行分别为 212.6、411.6、20、45、50、250、300、380、420亿元。

2、资本市场资金流入商业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一度发行过特种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发放特级贷款,此后停止了一段时间,直到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原来依靠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计划分配金融债券的方式来筹资的政策性银行,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首次发行了金融债券并获得成功。2001年,财政部和政策性银行充分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低成本、高效率筹资功能,共计筹集建设资金4713亿元,其中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为2123亿元、2100亿元和490亿元。股市与债市之间已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两者此消彼长。

三、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互动关系因素分析

(一)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互动关系

通过对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互动的发展背景及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互动发展过程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金融体系的发育程度不同,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动关系也随之不同。在发达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一种资金互动关系,资金的流动是双向的,商业银行通过证券投资和发放证券信贷从而使银行资金流进资本市场,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票据等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在不发达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往往是一种单向流动关系,即只有商业银行资金流入资本市场而没有或只有少量的资本市场资金流入商业银行。与发达的金融体系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的基本渠道,如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商业银行的股票发行、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的质押贷款等都具备了,但两者之间资金互动的规模小,层次低,还处在比较初始的阶段。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互动的主要因素

1、资本市场的产品结构,即股票和债券的供给因素

在资本市场提供的金融产品(或者金融工具)中,主要包括股票(优先股、普通股)、债券(国债、市政债券、公司债券、抵押担保债券、资产担保债券)、基金或收益券以及各种衍生金融产品等,在衍生金融产品中,股票和债券是两个最主要的产品。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银行持有普通股票,银行在资本市场上所拥有的只能是债券。从而股票与债券供给结构的失衡(债券供给的严重不足),降低了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弱化了资本市场的功能,阻碍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首先,资本市场产品的单调贫乏,限制了投资者的选择机会,降低了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从而也削弱了资本市场媒介储蓄/投资的能力。其次,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固的基础,那就是产品丰富、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没有庞大的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将进退失据,难以发挥专家理财的特长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这样的资本市场并不对商业银行形成威胁,一方面,由于它汲取储蓄的能力非常有限,商业银行感受不到竞争的压力,没有动力去创造新产品(如大额可转让存单、次级票据和长期债券等)。从而到资本市场上去融资;另一方面,在这样的资本市场上,商业银行也没有办法进行组合证券投资,因为除了国债就没有其他产品可供选择。

2、资本市场资金流动性的因素

影响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因素主要有市场微观结构和市场透明度。

(1)市场微观结构

在市场微观结构中,影响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互动的因素主要有:交易制度、交易成本、信息披露、市场监管等等。此外,有组织的交易所和店头市场之间以及交易所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推动着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微观结构的变化,使得两者之间的资金互动更能适应技术变革和金融全球化。

交易制度:在我国,商业银行所参与的资本市场的活动主要是以国债为主的固定收益债券的场外交易。这是因为,债券买卖不单纯是资金筹措,还包括资产结构的调整等。与股票价格个体波动大不同,债券(尤其是国债)基本上是利率商品,各种品种之间很容易进行套利,不同品种的债券价格很容易根据标准品种的价格进行套算,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同步变化关系。因此,债券的价格没有必要像股票那样在交易所集中交易形成,相反,在场外市场交易更为便捷。

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所谓显性成本,是指在委托买卖资金时,投资者向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所支付的费用,还包括必须向国家交纳的税金.而隐性成本包括价格波动,以及交易者在价格不利的情况下不得不交易的现金成本,在价格有利情况下无法交易的机会成本等。现行的交易成本包括交易的手续费、交易税等。国债的交易税不但为商业银行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在源泉征收制度下,不同的商业银行和不同的国债品种,税负不同,容易人为引起市场分割,减少市场流动性。

信息披露:随着资本市场经历过程的不断进化,对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从强制性信息披露向自愿性信息披露发展.在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下,商业银行的披露信息受到一定的限制,中间业务并不包括在其定期财务报告中,这就必然导致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必然极大损害商业银行的参与意愿,必定会延迟交易的进行,进而损害市场的流动性.而在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下,商业银行通过定期财务报告,与券商、机构投资者、专业基金分析师沟通信息并通过新闻媒体将有关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信息发布出去,这将有利于促进市场资金的流动性。

市场监管:商业银行合理的市场行为和经营行为的形成,不仅需要有外部的制衡,而且还需要有内部的规制。商业银行发展和保护自身利益必须建立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法律体系,对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和市场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同样,市场也应必须建立全方位和多角度的监管架构,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机构的行为方式与行为机制,形成自律与它律、市场与社会相结合的立体的监管体系和监管网络,使资本市场真正成为高度透明和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从体制上提升市场的凝聚力、辐射力和运行效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资本市场资金的流动性。

(2)市场透明度

在资本市场透明度上,理论上看,如果市场透明度较低,有优势信息交易银行就可从劣势信息交易银行身上获得额外的收益。因此,交易者为了获得更多的交易信息,将延迟交易,从而减少市场的流动性。但同时,如果资本市场过于透明,一些大的商业银行担心自己的私人信息在交易中被暴露,因而会退出市场,这同样有流动性上的损失。因此,市场的透明“度”必须根据不同的国债品种、不同的市场环境而设计。在我国,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如我国自1998年以来连续下调利率,但储蓄分流的步伐却很慢,2001年居民储蓄额达到7.97万亿元,增长速度为16.2%,这是投资者自主选择的结果;又如中央银行鼓励商业银行增加信贷,而商业银行却不断增持国债,这是商业银行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行为。

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良性互动的建议

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的开放形势及资本市场的发展,结合前述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互动的因素分析,我国应从三方面发展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良性互动关系

(一)深化资本市场自身的发展

1、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1)扩大证券商的发展。证券商必需并购重组或增资扩股,以增强其应对国内外竞争的能力。(2)扩大上市公司的规模。改革发行审核制度,公开发行核准程序,提高审核效率,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企业从境内外发行上市。同时,鼓励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实行兼并收购和资产重组,努力培育一批具有雄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上市公司。(3)扩大投资者的规模。包括扩大各类开放式基金、合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入市规模,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基金入市的途径和方式,大胆引进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者,建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稳定、规范、合法的沟通渠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居民向资本市场投资。

2、优化资本市场结构

(1)优化资本市场构成结构。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尽快实现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协调统一,进一步扩大金融债券范围,增加债券品种等。(2)优化股票市场内部结构。逐步解决A、B股市场的统一,以市场化的方式逐步解决A股市场本身在股权设置上的类别股问题,推进一、二级市场的结构优化和有效对接。(3)优化债券市场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加快债券二级市场的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优化资本市场筹资主体结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过度向国有企业倾斜而歧视非国有企业的做法,为不同所有制经济提供“公开、公正、公正、共信”的融资环境。(5)优化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重视除投资基金以外的其他结构投资基金如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的发展,发挥后者在资金来源方面具有的长期、稳定和巨额的特点,重点加以培育;加快法制建设,加强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管;重点发展开放式基金和中外合作基金,规范、引导私募基金,使其合法化;培育个人投资者的长期投资理念,增强其风险意识。(6)优化资本市场交易的组织结构。除了层次最高的、现有的场内交易市场——两个证券交易所外,还需加快发展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场外交易市场以及传统的、分散的柜台交易市场(OTC),以便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融资需求的企业服务。(7)优化资本市场交易工具结构,加快创新衍生交易工具,解决交易工具单调的现状。

3、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1)提高资本市场静态效率。鼓励政府、企业及银行等各类融资者增加债券和股票的发行,鼓励个人和机构、国内和国外投资者增加资本市场的投资,提高资本市场的机构效率;放松政府对资本市场的一些不必要的管制,减少各类主体进入市场的障碍,缩短其交易的时间,降低其交易成本,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2)提高资本市场动态效率。建立既有为大企业服务的场内交易市场,也有为广大中小企业、成长性企业服务的有组织的、或集中或分散的场外交易市场,满足不同融资者和投资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提高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动态效率;通过提高券商的资本扩张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其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提高券商的动态效率。

4、完善资本市场监管

(1)完善监管的机构体系,建立集中监管和分散监管在一定程度上的有机结合的监管体制。(2)完善监管的法律体系。科学规划、系统配套、抓紧制定、尽快出台规范资本市场的基础性法律法规。根据WTO的有关协议,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逐步与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接轨;对已制定的法律法规,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完善监管的自律体系。发挥自律组织作用,强化资本市场从业人员自律、证券经营机构自律、证券业协会自律。(4)完善监管的外部社会监督体系。加强新闻舆论及社会各界对资本市场的监督,加强会计师、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对资本市场的监督.(5)完善监管的政府行为。放弃计划经济思维,退出越位领域,在市场有效的领域政府绝不干预;建立市场猴戏规则,当好市场的裁判,进入缺位领域;树立成本收益观念,使监管思路更为现实,也更强调激励。

5、推进资本市场创新

推进包括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各种资本市场创新。其中,产品创新是整个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创新活动,其他形式的创新服务,要为产品创新提供配套的实施环境。使各项创新活动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市场创新体系。

(二)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

1、鼓励商业银行进行体制创新

进行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建立起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这是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良性互动的条件。以资本市场为依托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必然要求与资本市场进行资金良性互动。

2、鼓励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发展网上银行业务

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将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互动的效率,降低资金流动成本。目前,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已呈蓬勃发展之势,但还未形成稳定的利润来源,业务品种、技术手段和风险管理能力还很有限。因此,应尽快出台网上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明确审批程序和监管原则,推动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

3、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商业银行扩大中间业务

也即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商业银行扩大结算性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性中间业务、证券基金等的托管业务、担保性中间业务等。同时,适当允许商业银行开办投资咨询、财务顾问等风险小的投资银行业务;允许商业银行代理部分证券、保险业务,包括开展代理保险、证券托收;担任保险公司的财务顾问;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通过相互拆借、债券回购、国债买卖等方式融通资金等等。同时,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市场,明确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进行收费的权利,减少中资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可能受到的不必要干扰;明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费率标准。中国银行业协会成员间要协商确定收费费率,防止恶性竞争。这是在促进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同时,又无形地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

4、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鼓励商业银行研究和适当开展金融衍生业务和资产证券化业务

金融衍生产品的有效运用可以降低银行风险,增加银行盈利;而资产证券化不仅能够提高银行流动性,而且为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互动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率自由化和人民币可兑换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还可以研究开展即期、远期、外汇期货等外汇交易类业务这也将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

(三)推动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合作

1、建立适当的资金管道

银行资金流向资本市场的管理政策应该“疏堵结合”。要继续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继续允许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但必须规范运作;要积极准备并在适当时期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除了股票质押贷款可以用于购买股票外,不得用其他任何贷款炒股;从短期看,对银行资金进入股市要从严监管,长期则要放松管制,必要时要修改有关法规,允许商业银行进行股票投资;在考虑股市承受能力、保持股市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商业银行上市;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增加资金来源,改善资本结构。

2、创新复合性或跨市场性的工具以及进行业务的交叉

商业银行在制定必要的制度性防火墙基础上,其业务应逐步向资本市场的边缘业务、部分核心业务甚至衍生业务拓展。银证之间工具的复合与业务的交叉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中国商业银行目前93%左右的利润来自于传统业务的局面将会得到根本的转变。

3、通过资本市场的平台,推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

银行上市,只是商业银行开始融入资本市场的第一步。而证券化的另一种形式:银行优质资产证券化将极大地改善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以未来收益权的转移为代价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即市场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外。从商业银行角度看,推进资产证券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赋予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以流动性,从而达到转移风险的目的,通过风险的流动和转移,改善银行资产的质量。

4、改变金融机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

一旦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之间开始出现工具的复合和业务的交叉,那就必然要求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作相应的调整和变革。而且,银证合作的开展,客观上也需要在金融的组织架构上设计一道制度性的防火墙,有效地过滤风险,衰减风险的传导机制。我国目前的金融组织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提升金融综合能力这一目标。金融集团化的模式将是改革的方向。

总之,随着市场化的推进、金融体系的完善、信息技术的进步,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互动在我国会进一步健康、稳健地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军.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背景和途径[J].新金融,2003(3):2-5.[2] 宋清华.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性分析[J].金融和保险,2002(11):104-108.[3] 海通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部.信息障碍与改进策略[J].资本市场,2002(2):58-61.[4] 桂荷发.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J].金融透视,2002(2):12-18.[5]韩志国.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J].经济导刊,2001(2):35-29.[6] 桑向良.债券发展趋势[J].资本市场,2002(11):13-14.[7] 窦建中.银行业市场竞争趋势[J].资本市场,2002(2):12-15.[8] 王国刚.公司债券之我见[J].资本市场,2002(3):34-39

[9] 田行.关于证券借贷市场的几个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2002(8):72-78.[10] 孙森、刘毅.资本市场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业的挑战[J].国际金融研究,2002(4):32-36.[11] 张超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J].中国城市金融,2003(4):62-64.[12] 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R].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2.[13] 李剑阁.站在市场化改革边沿[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4] 吴晓求.现代金融:市场·机构·工具[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李扬、王国刚.资本市场导论[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16] 张荔 张东辉.虚拟银行革命---客户、银行与未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7]李扬王国强 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8] 李扬、何德旭..经济转型中的中国金融市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9] 万建华 陈正中.商业银行专家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20]张亦春.金融市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二篇:经济发展与税收的良性互动关系二

经济发展与税收的良性互动关系二

经济发展与税收的良性互动关系

经济发展与税收的良性互动关系 2008-12-20 15:15:39

一、从理论与实践上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税收的良性互动关系

经济发展与税收的良性互动关系是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二者之间存在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辨证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在什么条件、什么社会经济制度和什么经济运行模式之下都自动生效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经济运行模式之下才可以使二者具有良性互动关系。

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与税收的良性互动关系只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说明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在实践中不可能充分体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关系。税收有两种基本职能一个是财政收入职能另一个是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收入的模式是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加税收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为主体以税收为补充。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占60%左右税收只占30-40%。税收对经济的关系得不到充分体现经济发展主要不是靠税收调节而是靠计划调节如果汁划发生重大失误经济发展就要遭遇严重的困难和障碍。税收收得再好、设计再好对经济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它是一种从属的关系。财政只是摆设为了保证计划的实施完成。而进行跟进式的财力保障。大跃进时有句荒谬的话:“经济需要多少国家财政就拿多少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给。”好象国家财政是一个随时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任何财力保障的东西。因此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与税收的良性互动关系体现不出来。

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财政收入模式的转变和税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地位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税收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才为人们所认识才受到举国上下的充分关注。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财税体制改革才基本走上正轨。在此之前也进行了税收体制和税收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1983年实施的利改税以及1984年实施的第二步利改税。随着计划经济烙印的消退和计划对国民经济影响的逐步减弱市场机制、市场调节的作用在增强但随之而来的是市场调节的无序性、自发性、盲目性等市场缺陷、市场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加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用宏观经济调控纠正市场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使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更加充分完善、正确。实践证明只有宏观经济调控加市场经济的作用。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既充分发挥市

场经济的有利方面又克服其固有弊端。资本主义一百多年的历史已充分证明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再加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资源配置方式才是有效的。市场经济越成熟、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也越重要、越明显。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双重职能必然为人们所认识因为税收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最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大支柱性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是派生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财政政策中税收政策是核心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作用得以显现其中税收作为财政政策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建国50年来最突出的税收的双重职能以及经济发展与税收的良性互动关系得到充分体现。

(一)经济发展与税制的关系

税制的确定要遵循若干原则如公平与效率原则税收既要照顾到社会的公平、公正为不同的经济主体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同时又必须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激励与约束的原则税制要体现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客观要求要有利于建立促进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税收不能妨碍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对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行为要加以约束和抑制;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公正的原则。如果体现了这些原则税制就是比较好的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税制就不好必须加以是废除。我国的现实情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983年以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模式是利润加税收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为主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在40%左右这种模式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主要表现在企业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因为企业的利润指标是由政府下达的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围绕着国家下达的产量指标和利润指标如果超额完成了利润也要原封不动地上缴给国家它自己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利润的多少和它自身的物质利益没有必然的关系。这种模式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不利于经济活力的增强起不到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作用。基于这种情况中央在1983年作出利改税的决定把原来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改为交税这是第一步利改税。之所以叫第一步利改税是因为改得还不彻底是过渡性的。1983年实行利改税时还保持了国有企业利润与税收并存的形式。国有企业先交55%的企业所得税剩余的利润再和政府签定上级96比例剩下的留给企业。1984年实行第二步利改税改变税利并存的格

局实行完全的以税代利国有企业只要上缴企业所得税不再上缴利润。但当时的很不合理行业企业问的利润悬殊很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因为原料利润很多而以工业原料为生产要素的企业成本较高、利润较少为了调节企业之间利润的过于悬殊问题国家征收所得税后还根据企业利润的高低征收利润调节税。

这两步利改税在我国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第一规范统一了国家与企业间的分配关系。企业交税后有自主支配的权利调动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第二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过去上缴利润财政收入没有稳定的被动很大利改税后税率是固定的国家收入有了稳定的财源有利于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第三企业的留利大幅度增长使企业的投资能力、经营能力有很大提高。促进了企业微观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税收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得以体现。

利改税尽管有作用但由于当时实行了企业以承包经营为主地方以财政承包为主的形式利改税的成效受到很大局限。因为当时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承包承包经营的结果既包了利润又包了税收有的地方承包时将利和税一起写进承包合同这样使税收应有的调节作用、财政收入的保障作用部分地丧失。承包制不能使税收随经济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增长。税收与经济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没有了。企业承包和地方财政包干还助长了其他许多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弊端如市场分割、划地为牢。由于各地财政承包地区经济发展越快财政收入越多除了上缴承包的外地区留下的也越多地区利益越大。为此各地竞相搞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盲目引进。当

时若干个“大战。同时进行如棉花大战产棉地区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利用当地的原料获得更多好处纷纷建立自己的棉纺工业导致棉花大战不断升级。此外还有蚕茧大战、烟草大战、小化肥大战、农资大战等。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各地经济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越来越严重造成经济结构扭曲调整困难生产力布局极不合理。统一的、公平竞争的大市场根本无法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体系根本建立不起来这些弊端严重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使市场经济的秩序大为混乱假冒伪劣因此产生某些地方政府成了制造假冒伪劣的保护伞。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包括税制在内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存在着

紧密的良性互动关系。搞得好是良性互动搞不好是恶性互动。

1994年税制改革是又一个重要的例证。1994年在我国经济改革历史上具有转意义财政体制实行了分税制这广重大的制度创新。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各国通常采用的与市场经济特点和要求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我国于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目的在于规范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体现事权尉权和税权三权之间的辩证统一?简而言之分税制就是确定各级政府的事权根据事权确定应给予它多少财权来满足其覆行职能的需要并根据财权划分税种、决定税权。与分税制改革同时进行的是工商税制改革工商税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保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增强税收的宏观调控能力”。这些目的已基本达到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税制体系税制改革成效明显。1994年税制改革后税收收入的增长极为迅速“九五”期间税收总规模达到47000亿比“一五”到“八五”的总额还多出2700亿“九五”期间年均增加税收1300亿税收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这是历史上没有的。与此同时税收宏观经济调控功能得到极大增强。1994年税制简化使得税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94年税制改革后税种由原来的32个阵为58个主要税种税制大大简化税种的覆盖面扩大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大为增强。特别是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在税收手段的运用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这得益于1994年税制改革奠定的基础。总之94年税制改革取得很大成功税收的双重作用得到了充分体明扼要现和明显加强。

但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也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对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来划分税收归属不利于建立统一、公平、开放的市场体系更不利于企业的改组、改造和联合不利于资本的自由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大减弱;增值税一方面起了重要的是经济调节作用财政收入保障作用但由于增值税设计方面的某些不完善对经济特别是科技进步带来消极作用;个人所得税税基、税率、起征点的确定也存在问题对于促进投资、消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都有消极影响;企业所得税特别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不统一至今依然是很大的问题名义税率尽管统一了但由于存在种种优惠措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际上不统一这不利于为各类市场主体、法律实体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利于公平税负也不利于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资

源税在范围税收分配和课征对象确定等方面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一方面要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同时又要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由此可见1994年税制改革既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又有不利于国民经济有效发展的方面。

(二)经济发展与税收政策的关系

经济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支柱政策其中财政政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内容受到种种限制。如欧盟15个国家已经实现货币一体化再过几年各国自己的货币将不存在各国的货币政策由欧盟的货币执行委员会来统一制定。各国政府唯一能自主使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只有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中税收是重要的内容和核心的手段无论是投资、消费还是出口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这三大动力都与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有关。投资与税种的设置税率的高低、优惠政策的多少、优惠的方向关系非常密切。消费也是这样如营业税、消费税与消费品直接相关所得税无论是企业所得税还是个人所得税都和企业个人的生产消费、生活消费能力有密切关系。出口更是与出口退税税收、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有密切关系11998年以来为了刺激出口我国曾3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到去年出口退税额已达到811亿今年这个数字还要增加。出口退税政策对增加出口有直接关系。

从对经济景气的调节看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与经济发展而且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进步关系非常密切。比如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就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国家鼓励方向的体现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更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东部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我们实行了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当时是为了贯彻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方针对沿海和经济特区实行了以区域倾斜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个政策已经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成效当然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诸多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可见税收优惠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

税收在促进科技进步方面作用明显世界各国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都集中在税收政策上采用了加速旧投资抵免和税收的定向优惠等政策。加速旧就是对固定资产更新周期比较快、技术变化比较大的行业和部门允许

它们在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还没有终止以前提前报废允许它们加速新旧。加速旧是国家利用减小所得税税基的办法促进技术更新改造促进科技进步国外在信息产业允许加速旧的很普遍投资抵免允许某些企业将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的投资、支出在所得税税基中取得扣除以减少所得税税基为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创造条件建立激励机制。科技进步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果没有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提高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基础性障碍。为了增强企业后劲增强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许多国家允许企业实行投资抵免。定向优惠政策是定向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鼓励方向实行税收优惠而不是对所有方面都实行普惠式的税收优惠。如为了开发某一个新兴领域。或开发某一高科技的行业为了减少投资者的风险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世界各国对高科技的发展往往给予这种定向式的税收优惠。

出口退税政策对经济的发展、对出口需求的扩大作用非常明显。世界各国实行的是出口退税而不是补贴因为补贴是wto规则所不允许的补贴是不正当竞争要受到制裁出口退税可以出口产品以无税或低税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是国际的通例这个政策在促进1998年以来我国出口需求的扩大功不可没。如果现在停止出口退税政策或降低出口退税的力度出口企业肯定要受到很大打击出口需求要受到很大影响。

现行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对于投资、消费也都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各种行政性收费增长数量和速度一年比一年加快而且在许多年份非税收入增长额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税收收入的增长额和增长速度费大于税。1999年之前企业上缴的钱有2/3是通过费的形式拿出来的。农村的农业税并不重管理也不严但农村各种非税收入使农民苦不堪言再加上各种没有名目投有红头文件的收费使农民负担更为沉重严重制约了企业投资能力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严重影响农村市场的开拓从而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费税政策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

(三)经济发展与税收征管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税收征管的关系主要是依法征管的水平和程度对于净化扰化或恶化经济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重要影响。在征管过程中过头税、人情税、关系税、偷逃税、骗税等现象不仅造成大量的税收流失更重要的是毒化了税收的秩序恶化了市场环境使市场处于非公平竞争之中用经济发展环境产生消极有害的影响。如果依法

治税税制本身合理那么各种市场主体、法人主体、城乡居民相处于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如果税收征管中存在大量的过头税、人情税、关系税、偷逃税、骗税就会造成严重的税负不公守法者的税负相对较重恶化市场秩序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

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税制、税政选择

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看从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税收因素看从影响经济发展的税制和税政存在的主要问题看我国大致要解决7个方面的问题。

(一)增值税转型的时机和方法现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非常明显;不允许购进的固定资产已交纳税款的抵扣这对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进步、促进企业投资都是十分不利的世界各国实行增值税的国家中绝大多数已经抛弃了生产型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已经众所周知没有多大分歧。问题是什么时候转、当前的主要争论在于:是尽快地转还是创造条件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再逐步转型?到底是一步转述是分步转?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尽快实现增值税转型。

对怎么转也有很多争论。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观点是一步到位不要分步实施理由是分步实施会产生根多阵痛实施起来麻烦比较多矛盾比较大。尽管一次性转型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如果能够顾利地实现转型充分发挥增值税在促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损失的税收收入可以很快地补回来因此应该一次转型。

但大部分人认为这种办法不可取因为转型首先要考虑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影响据测算增值税如果彻底转型每年要减少财政收入600-700亿。其次我们当前缺乏增值税转型的良好基础和技术条件必须逐步创造条件实现分步到位持这种观点同志的主导思想是“总体设计、分步到位”。如果允许设备购置先抵扣而房、建筑物等固定资产不抵扣大概影响财政收入300亿因此如果分步实施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分步实施从当前的条件看。也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对增值税的计真机联、交叉稽核系统都没有建成基础性工作还没有做好如果急于一步到位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分步到位比较稳妥。现在国家税务总局正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分步实施的具体方案。

(二)有利于促进消费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所得税的完善现行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起了积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税基怎么确定?税前扣除起征点怎么确定7税率如何调整?累进的程度如何确定?累进的税率如何修正?这些问题值得探讨现

行个人所得税在促进消费特别是在促进人力资本投资方面有许多没有考虑的地方。西方国家认为在科技进步时代促进科技进步至少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科技创新的能力到底如何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如何另一个是劳动力的素质能不能满足科技进步的需要。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转岗的能力较低劳动者文化水准普遍较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个人收入中留出足够的钱让他们进行再教育接受终身教育不断增强他们转岗的能力和对科技进步的适应能力。如果所得税税率过高或在扣除时不考虑这部分需要就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考虑起征点问题最重要的是考虑劳动考的家庭负担、人均收入。我国所得税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就是修改后的所得税法依然没有也无法考虑这个因素因为这很复杂要有比较健全的资金流量和流向的监测如通过银行发给个人的钱要有据可查银行要有基础性资料不管于哪个部门、哪个方面、哪个企业甚至于哪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支付。都要有原始的记载对个人收入的监管必须正确必须有据可查这样个人收入才可以核实对其家庭成员的收入才可以有正确的判断。因为要算赡养人口的负担要算人均收入来考虑扣除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有这样的监管能力和基础资料我们没有在一两年内也搞不成这不是税务部门一个部门就能实现的要靠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合因此当前所得税税法的修改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是我们今后继续修改个人所得税税法的方向。

(三)有利于促进平等竞争、税负公平、增强各类企业竞争力的企业所得税1994年税制改革后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趋于一致但是由于外资企业享受很多税收优惠因此实际税负不一样实际上依然存在两套税制造成色类企业、特别是内外资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影响了内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增强所以必须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现在的关键问题一是税率的确定二是税基中抵扣因素的确定三是对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如何处理。税率的确定争议比较大有人认为现在的税率比较适中33%的税率并不高与世界各国比处于中上水平而且我们名义税率是33%而实际税率只有20%左右税率不宜调得过低另外如果考虑到所得税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国民经济发展遇到困难、要动用所得税杠杆的时候如果名义税率太低与实际税率靠近那么今后宏观经济

调控的余地、弹性就将十分有限没有再降的余地了。更多的人认为不考虑企业非税负担因素仅考虑税收负担因素也太重了。尽管许多国家名义税率与我国相差不多但国外企业的税前扣除项目比我国多得多因此我国企业的实际税负可能比国外企业高。世界各国通行对购买的固定资产已交税款允许抵扣我国不允许尽管这属于增值税范畴。但企业毕竟交出去了。世界各国通行在确定企业所得税税基时用于技术更新;技术改造的投资允许在税基中予以扣除而我国不允许现在我国仅仅是试行还没有普遍推广这种扣除。国外税前抵扣的项目比较多即使其名义税率与我国一样但实际税负比我们低得多。我国现在对税率的争议还在进行有人主张税率不变有入主张降为30%有人主张降为27%或25%。

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怎么处理是我们吸引外商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数同志认为依然采用“总体设计分步设施”的办法特别是采取老外资企业老办法新外资企业新办法来解决问题。或者给它一个过渡期到过渡期结束时新老企业一刀切。不能急转弯使企业感到政策突然变化。要给它们一个缓冲期使企业有时间事先考虑来不来华投资。

(四)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资源税调整资源税的课征范围如何确定要不要适当扩大现在除对一些矿产征收资源税外其他考虑比较少。为了节约水资源我们要考虑是否对水征收资源税?另外资源税的分配要不要改革?原来海洋石油税归中央其他资源税归地方这种格局是否合理能不能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又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税收的划分、税权的划分要不要考虑。另外现行的资源税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的地区往往都是资源富饶的地区。而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是资源贫乏的地区。在此情况下对资源税的调整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其中牵涉到征收范围怎么定税率怎么定分配格局怎么定是中央税、是地方税还是共享税共享的比例怎么定这些都与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如新疆、青海、甘肃、宁夏、云贵川都是资源富饶、但相对贫困这些地方资源税的征收到底怎么既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这比较复杂。

(五)实现零税率目标的出口退税这些年出口退税加大了力度。但是现在离零税率还有距离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的平均退税率为15%但我国增值税税率是17%

离全额退税、零税率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当前要不要立即实行零税率?这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现在出口退税率已经高达811亿占国家税收收入总额的11%左右再提高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可能更大;因此零税率是目标但要采取分步到位的方法。要结合经济结构的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增强等来考虑不一定完全采取出口退税的办法可以采取别的定向税收鼓励措施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科技含量、附加值的提高。

(六)有利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这为中西部地区普遍关注。关键的问题是在优惠模式上考虑由地区倾斜到产业倾斜的转向。在优惠的方式上要更多的从税率式优惠转变为税基式优惠。国外更多采用税基式优惠。特别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采用税基式优惠。从过去片面的事前优惠转变为事前优惠与事后优惠的有机结合。如对基础科研更多地采用事前优惠刺激增加科研投入保证它有钱、有积极性投入。但对科研成果的采用和转化要考虑效果采用事后优惠。从过去片面注置直接优惠向间接优赢转化直接优惠就是减税间接优惠包括加速旧、投资抵免、税收补贴等间接手段实行优惠。

(七)积极推进税费体制改革理顺税费关系企业将税费放在一起看成一个东西尽管我们采取了减税的办法但税在减、费在增加作用等于零。因此在考虑税收宏观经济调控作用时在考虑税收的财政收入保障功能时必须将税费联系起来考虑。前些年我们在考虑时没有将二者联系起来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造成当前税费关系的极度混乱留下许多后遗症。因此以后要联合起来加以考虑如企业所得税光考虑税怎么收不行税就是降低了、增加了扣除因素但如果苛捐杂费层出不穷立即就抵消了减税的因素造成更加难以收拾的后果。

第三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范文)

融 姓名:刘少宇班级:5 学

学号:

1201010504

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国际化的行列,其国际业务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商业银行国际化不仅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从其经济的高增长中获得丰厚回报,扩大国际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提升银行收入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国际化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工、中、建、交等大型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境内外公开上市,完成了从国有独资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而向上市银行的转变。通过近年来的加速发展和股改上市,这几家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业务结构、管理效率和治理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这为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商业银行国际化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一个亮点。1.组织机构集团化。

年代初,特别是近几年来,不仅中小银行纷纷合并结盟组成紧密型银行集团与大银行竞争抗衡,大银行也主动合并构成超级大行称雄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以取得经营中的主动权,增强抗风险能力。2.分支网络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银行向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兴于60 年代,70~80 年代在和南亚国家发展很快。我国改革之初和东欧苏联变革之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互设网点基本形成格局。3.业务经营综合化。

年代以前,各国对商业银行管制较严格,在业务范围上有明确的限制,大多采用“分业式”管理。从70 年代始,在金融法规比较健全和商业银行经营较为规范的前提下,各国相继放宽了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不仅允许经营债券和有条件地参与股票业务,而且还开办了信托、保险、租赁、保管、代理、外汇、咨询等多种新业务。可以说,凡是与货币信用有关的业务,银行都开始办理。4.收益渠道多元化。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是存贷款,从存贷利差中获取利润是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但90 年代以来,银行利差在激烈的竞争中进一步缩小,以便吸引存贷客户。为了保持稳定的收入,银行把注意力转向中间业务和其他业务。在金融创新中出现的大量新型交易工具,已成为投资获利的重要来源。据统计,现有金融衍生工具已多达上千种,经营有方的银行从中获利甚丰,所以,银行在保持表内业务稳定收入的同时,十分重视表外业务的开拓。5.同业竞争激烈化。

当今的银行业竞争已不受国界的限制,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必须相互金融市场,不得设置障碍,银行将面对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竞争。6.对外服务周到化。

信誉是银行生存的基础,信誉主要来自服 务,服务质量关键取决于效率。虽然微笑服务和规范用语必不可少,但现代化的业务处理设备、及时准确的信息更受客户欢迎。(1)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银行业改革迅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还有一系列的考验都在等待着刚刚走向国际舞台的我国商业银行。我们要正视国际金融环境带来的挑战,清醒的认真在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健康发展。

(一)国际金融环境复杂多变使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局势复杂多变,1994年爆发俄罗斯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特别是去年次贷危机爆发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金融风险的复杂性、突变性、传播性。目前,次贷危机从信贷市场蔓延到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对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不小的打击。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虽然亚洲、中东和南非等地金融业务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但是增长的势头并不稳固,经济金融形势受到地区局势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较为明显,部分地区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并不规范。这些都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难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偏低,海外机构经营层次有待提升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银行的海外资产占全行总资产的22.58%,除港澳之外的其他境外地区资产占全行总资产的3.83%,工商银行海外资产占全行总资产不足3%,与花旗、汇丰、德意志银行50%左右的占比水平相差甚远,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化进程尚处在起步阶段(2)。我国商业银行部分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模式较为落后,规模有限,资产较少,人员不足,制约了经营层次的提升,无法在与当地商业银行竞争中占有主动。客户本土化进展也比较缓慢,多数境外机构核心客户基础薄弱,没有充分融入当地经济,成为当地主流银行;也没能好中资企业和华人华侨等客户资源,制约了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发展;海外机构的分散化导致业务发展呈现孤岛效应,内外联动层次较低,全球化经营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三)银行之间竞争过于激烈

竞争过激影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有序发展由于我国经济长期依赖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进出口国际贸易,银行的国际业务早已成为一个有力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全国贸易总额的急速增加,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开展国际业务的经营,这也因此打破了中国银行曾经垄断经营的局面。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竞争有利于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国际业务的创新,有利于达到社会总体效用的最大化。然而,随着竞争的不断扩大,利润空间被急速压缩,各大银行甚至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实现业务方面的增长,而忽略了业务质量的提高。如:某些银行降低信用证的开征条件,或者接受信用担保开征等等。这些行为一方面增加了业务的风险,另一方面助长了市场的投机行为,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3)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战略

(一)认清当前形势,树立发展理念,当前商业银行虽然意识到国际业务的重要地位,但很少意识到这类业务也需要结合营销策略,这就需要银行不仅要分析客观经济形势,也许加强研究客户需求,坚持以客户为核心的方针,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通过有效竞争,以增加银行业务的竞争力。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智力保障 优秀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是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今世界成功开展跨国 经营的银行,无不拥有一大批稳定的复合型、专家型金融人才。为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要求,我们需要一支既通晓国际规则与惯例、又熟悉本地经济与文化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对于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选拔人才要放眼全球,在全球范围选拔具备国际化经营视野、熟悉银行经营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第二,从国内商业银行员工中,通过选拔考试,有计划地增加境内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开阔国际视野,增强国际化经营的管理能力。第三,要继续推进境外经营机构薪酬制度的改革,完善各种保障措施,吸引、留住、用好国际化人才。(4)

(三)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供金融服务的综合竞争力近两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和数量朝着有力于提升我国银行竞争力的方向发展,但与国外先进银行还有明显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在继续推广现有的银团贷款、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存汇业务的同时,结合当地惯例,丰富现有业务产品种类。在此基础上,紧跟国际上商业银行业务由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的大趋势(5),注重扩大零售客户数量,提高个人中高端客户比重。海外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竞争优势,通过发展ATM、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拓宽低成本服务渠道,实现物理网点和虚拟服务渠道并举,形成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服务网络,实现对客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无边界全程服务。通过对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服务,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知名度。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金融》

(2)工商银行、中国银行2007年年报

(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实与挑战》 葛兆强(3)《银行业国际化“渐入佳境”》 姜建清(5)《中国银行业海外发展战略的思考》 吴念鲁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

金融1223班 王丹霓 A08120837

摘要: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全新的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进行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以及创新的思路策略等进行着重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制约因素;思路策略

金融创新是指那些由金融家主导的,在金融业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广义的金融创新包括产品、营销、组织管理以及制度等

【1】方面的创新。金融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1.金融创新的立法滞后及制度缺失。

自我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银行业经历了由行政管理体制向市场化发展过渡的过程,不可否认,一些相关法律和制度在银行业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对规范市场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确发挥了它们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些法律和制度的不足也逐渐显示出来,如有些地方监管过度,而有些地方缺乏规范。因此,我国急需加强金融创新方面的立法,金融创新中立法的滞后和政策的缺位,给银行的金融创新带来了很多困难。

2.金融创新的监管不完善。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许多方面还不规范,自我约束性不强,经常出现违规行为,我国金融法规仍不健全,金融创新的监管手段仍很落后,还没有交金融创新活动纳入正常轨道。

3.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加快。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货物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帽,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所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推进,银行业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以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的。

4.金融创新信息技术支撑不够。

金融市场机构的经营管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比如,建立现代化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实现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建立健全金融系统计算机安全体系,提高防范计算机犯罪的能力,确保金融资金和信息的安全。然而,我国的信息处理能力相对较差,信息分享程度相对较低,只有尽快赶超发达国家金融业的信息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

5.市场的逐渐放开。

随着新措施的出台,我国资本项目将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的放开,将使国际资本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增强,中国的金融市场与国外的金融市场联动性增强,国内,国外的金融机构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基于风险规避和风险投资的需求,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有必要考虑如何使用创新的金融工具来回避汇率,市场风险,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筹集低成本资金,提升创造利润的能力。

6.金融人才短缺,技术水平落后。

进行金融创新,要依托高科技手段,在金融信息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我国的银行业目前只基本完成了金融电子化建设金融信息化在有些银行只是刚刚起步,技术创新

【2】 成为我国金融创新的薄弱环节。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思路策略

1.创新金融服务意识

金融创新的前提是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金融服务意识的创新。银行员工的服务态度代表着银行的服务质量,保证文明热情的服务态度,对不同的顾客制定不同的服务方式,取得相应的信任;树立客户作为核心的服务理念,随时了解经济环境化变化时顾客的金融需求,改变由需求推动的被动型服务方式为主动的服务方式;树立与客户共创成功理念,探索潜在价值内容,帮助客户制定理财计划,解决资金问题等来寻求银行的有效利润,达到银行与客户共创成功的目标;树立服务先行的观念,拓展服务内容,及时调整金融服务渠道,拓宽金融服务范围;树立金融创新理念,拓宽金融服务空间。

2.金融创新要着眼于需求,要加强产品的营销力度

金融创新是银行业获取经营效益的重点,是增强银行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每种金融产品的创新,都要与客户需求密切的联系,要寻求经营利润最大化。各个银行,无论做那种金融创新,都需要将市场及客户的需求放在[2]孟锐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商业经济 2009年第23期

[3]徐世杰,蒋波.商业银行创新管理: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J].国际金融,2012,01:43-45.[4]蒋波.基于市场需求的商业银行创新机制研究[J].武汉金融,2011,04:68-70.[5]赵健.商业银行创新产品发展状况探究[J].当代经济,2011,13:124-125.[6]应海芬,林键.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J].企业研究,2011,10.[7]陈小宪.强化风险监管促进银行创新[J].银行家,2010,01:54-58.[8]曾震.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1,03:114.[9]陈婷婷.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201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2009-02-17 10:53 来源:董建卫 柳颖君

打印 | 大 | 中 | 小

分享到:

摘 要: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稳步推进,改善银行公司治理成为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由于银行业务的特殊性,银行公司治理与一般企业的公司治理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对银行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配置的影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对银行的公司治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由于银行的债权人结构与一般企业的债权人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债权人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与在一般企业中的作用也有显著的不同。

关键词:银行;公司治理;银行公司治理

一、银行公司治理概述

与一般的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有以下特点:一是高负债经营。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自有资本金占总资产的比例极小,主要是通过各种负债吸收到资金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二是银行负债的债权人主体多元化。一般的工商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直接融资包括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但是发行股票吸收的是资本金,不属于负债,间接融资主要是指从银行贷款。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企业的债务融资方式主要为间接融资,即向银行借款,因而在我国工商企业债务的债权人一般都是以银行为主。相对于一般的工商企业来说,银行负债的债权人多种多样,有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有家户和个人,还有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三是银行业务活动具有巨大的外部

一个运行良好的银行体系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反之,一个有问题的银行体系会阻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甚至可能会带来国民经济的崩溃。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这些特点,使得银行公司治理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一些特殊性。企业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对于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制度性安排问题,也就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应问题,当然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也是银行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制度性安排问题,但是相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银行公司治理的相关主体更多,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一般企业的公司治理的相关主体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相关主体不仅包括前三者,而且还包括了政府、中央银行(也即货币当局)和债权人。

二、政府行为与银行公司治理

政府行为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划分政府在商业银行参股和不参股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政府参股又可以分为政府控股和非控股两种情况。在政府控股的情况下,政府实际上成为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张维迎认为,无法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在政府参股但非控股的情况下,政府成为银行所有者中的一员,政府也就因而取得了合法合理的银行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但是,考虑到政府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政府所取得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不对应的,政府所取得的控制权大于对应于其剩余索取权的控制权,也就是说,考虑到剩余索取权的实质是一种风险的承担,政府因得到控制权而取得的收益和其为了取得这份收益而承担的风险是不对称的。这种情况会产生如下两方面的结果:

制权,政府便会有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即政府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应用和经理人的聘用进行影响,实现其政治目的,由于政府的政治目标和商业银行其他所有者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政府的这种机会主义的行为便会伤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其他股东承担了和他们的控制权不相对应的风险,即承担了政府行为带来的风险;二是政府和自然人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自然人可以是风险的最终承担者,而政府不可能作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而只是风险的转嫁者。当政府通过参股获得部分银行的控制权时,政府会运用这一部分控制权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而风险最终会转嫁给纳税人。在政府不参股的情况下,政府没有获得银行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说,政府并不承担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但是,政府同样可以利用其在经营活动施加影响,取得一定的间接控制权,这样的结果仍然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不对应,风险和收益的不对应,同样会产生我上文中所分析的两种问题。

其次,划分政府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进行分析。对于政府行为的目标,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观点是,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依照此种观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中央政府追求中央政府的利益最大化,而地方政府追求地方政府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通过影响全国性银行的资金应用和经理人聘用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地方政府则通过影响本地的小银行和大银行在本地的分支机构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问题我在上文中已经做了一部分的分析,下面补充一点上面没有提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标不同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影响全国性银行的总行,而地方政府影响地方分支机构,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标的不同,就会造成全国性银行的总行和地方支行目标的不一致,造成银行内部治理的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前面分析了政府对银行的控制行为对银行公司治理造成的影响,下面分析银行的寻租行为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银行向政府的寻租行为可以分为银行经营者的寻租行为和银行所有者的寻租行为。我用银行的经理人来代替银行的经营者、董事会代替所有者来进行分析。由于政府对于银行的经理人的聘用有影响力,所以银行的经理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会向政府寻租,为了寻租成功,经理人在经营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政府的要求,结果是经理人的经营目标更加趋近于政府的目标,而偏离了银行所有者的府的寻租行为也是为了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考虑到董事会是股东的代表机构,可以说董事会的寻租行为与所有者的利益一致,但这种寻租行为对于银行的公司治理同样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如果寻租成功,银行会取得某些方面的垄断,得到垄断利润,这会使的董事会疏于对经理人进行监督,也会使得对经理人经营业绩的评价成为难题,另一方面,如果整个银行体系都向政府寻租,则所有的银行都会极力去寻租,疏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会使整个银行体系的公司治理水平下降。

三、监管机构与银行公司治理

在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但是理论界对于是否有必要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却存在着争议。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主流的观点是,管

争,从而提高了消费者的成本,但是不论理论界如何激烈的争论,没有一个已经实行了银行监管的国家去尝试取消监管。

监管机构对于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可以从正效应和负效应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正效应:一是与一般的行业相比,银行业存在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般的公众很难了解商业银行真正的经营状况,无法对银行的质量进行合理的判断,通过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管,可以为公众提供更为充分的信息,以利于投资者对银行形成正确的判断,最终再通过投资者在市场上“用脚投票”的行为,对银行的经营者形成外部的激励和约束,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二是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史来看,银行业更容易形成垄断,垄断不仅会降低整个银行业的效率,也会恶化银行的公司治理,原

就会得到垄断租金,垄断租金的存在掩盖了银行真正的经营状况,使得银行所有者疏于对经理人进行监督,也使得外部的投资者很难对经理人的工作努力情况进行判断,从而从内部和外部两个 方面恶化了银行的公司治理。监管机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可以促进银行之间的充分竞争,限制银行业的垄断程度,进而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

负效应:一是对于监管机构的目标,一般认为是维护经济和金融秩序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商业银行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或者是市场价值最大化,换句话来说,由于法律赋予了监管机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权力,监管机构在事实上取得了银行的部分的控制权,但却没有取得相应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说,并不承担相应的风险。

监管机构必然会为了自身的目标而伤害银行所有者的利益,因为监管机构并不必为其行为承担损失。二是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管,会对银行的所有者、债权人以及市场上的投资者的行为产生影响。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监管首先会对人们的判断和预期产生影响,人们会认为,由于存在监管机构的监管,银行的经营是健康的、稳定的,这种心理的判断和预期会使得银行的所有者疏于对经理人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得债权人也疏于对银行进行事前的调查和事后的监督,使得市场中的投资者也疏于去更多的搜集有关银行的信息,以形成科学的投资决策。这三种行为的结果是恶化了银行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也就是说,监管机构的监管实际上对银行公司治理产生了一种替代效应,监管机构的监管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参与人产生了一种负激励。三是

存在一个监管监管者的问题,就是说谁来监管监管机构?监管监管者的问题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如果无法解决监管监管者的问题,那么那个最后的监管者就会有偷懒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根据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论,解决监管监管者问题的方法一般是赋予那个最后的监管者剩余索取权以进行激励。但是对于银行监管的问题,显然是不能通过赋予剩余索取权来解决的,因为监管机构作为一种组织,它可以获得剩余索取权,但是却不能承担风险,只会转嫁风险,因而通过赋予监管机构以剩余索取权的方法是没有用的。那么,可不可以由政府来对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呢?如果由政府对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同样存在监管监管者的问题,即如何去监管政府。考虑到赋予

去监管政府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债权人与银行公司治理

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所有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企业在正常经营状况下,企业所有权为股东所有,而当企业资不抵债进入破产清算或重组阶段,债权人成为企业所有权的拥有者,由债权人取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二是债权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对不同的借款人在风险和收益方面进行比较,然后选择最有利于自身的借款人,这就使得借款人必须要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因而债权人的这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对公司治理形成了外部的激励和约束。三是债权人在对借款人提供融资时,往往会对所提供资金的用途提出要求,并在资金的使用过程

这样做的结果是债权人在公司的内部治理中发挥了作用。

债权人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用脚投票”方面,即债权人通过对不同银行的比较和选择,从外部对银行的经营形成激励和约束。

五、结论

正确处理政府与银行的关系。政府对银行的控制,从本质上来看,是国家信用对银行信用的一种替代。这种替代在特定的时期对于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这种替代的消极意义也慢慢的显露了出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府应当在保证银行业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减少对银行

业效率的提高。

提高监管水平,转变监管方式。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不高,监管效率低下,而且主要采取行政方式进行监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必须要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转变监管方式,主要是把过去的行政监管方式转变为市场监管方式。

促进银行业的充分竞争,提高信息披露程度。由于银行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垄断的问题,进一步促进银行业的竞争,提高信息披露程度,对于改善银行公司治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现阶段,由于银行业的垄断程度较高,信息披露程度较低,这一点尤为重要。

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可以使得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到银行去存款,这样可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形成一种外部的激励和约束,促进银行提高经营效率,改善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1]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6,(05).[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J].经济研究,2001,(01).[5]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7]吴敬琏.对现代企业制度需作出明确的界定[J].生产力研究,1994,(01).[8]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李扬.稳步推进银行公司治理[J].中国城市金融,2003,(01).[10]江其务.论金融监管[J].财贸经济,2001,(03).[11]曾康霖,高宇辉.中国转型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2]窦洪权.银行公司治理分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3]杨定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兼论内部人控制问题[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01).[14]杨定华.市场中的政府[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7,(05).[15]Buchanan,J.M.,Tullock,G.,1962,The Calculus of Consen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责任编辑:冠

下载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良性互动关系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良性互动关系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加入WTO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对商业银行应对市场变化的......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实证研究字数:3382字号:大 中 小一、金融企业文化概述(一)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以及范畴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研究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实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实证研究 作者:刘砚平刘庆庆 来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06期 摘要:文章首先运用超效率DEA模型从静态角度对商业银行技术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研究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xxxxxxxxxxx 姓名:xxxx学号:x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职称:副教授 摘要: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额的资本金,资本充足率的......

    浅析我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关系

    浅析我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新媒体那里获得信息,而这也对传统媒体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传......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研究

    21.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研究 ---写作提示:本题不要写成中间业务。需要搞清楚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区别;要多写现状,多分析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信用卡业务是一项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近几年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一项新的盈利增长点。然而,美国次贷所引发信用卡危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