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浅议因材施教在职教教学中的运用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吃大锅饭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课堂上统—的教学要求、统—的教学过程、统一的评价尺寸,这种教学上的平均主义使得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问题解决不好,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则将成为一句空话。
如何正确认识上述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教研组同仁们几年的钻研与实践,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才能使学生全面提高。
一、因材施教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近年来受地方经济影响,学校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校的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就必须考虑学生之间差异的客观现实,在教学上如采取一刀切,就必然会出现课难上,各种层次学生都难于学好的现象。现代教育理论还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并不是靠其先天的遗传素质自然展开,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较重要的作用,在适当的条件下,好的与差的学习特性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在教师的培养下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材施教是根据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及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提出来的。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 1
意义。只有坚持因材施教,才能处理好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各种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应有的发展;才能有利于发现人才,进而为出人才,出好人才,为取得职业教育战线上的大面积丰收做出贡献。
二、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从而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我们制定如下教改实践:
1、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形式的功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时,采用同步教学,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引导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在知识的理解、巩固与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则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上不封项、下要保底”的原则,采用异步教学、分类指导,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差生加强辅导、多巡视、多关心、多鼓励,给他们“开小灶”;对中等程度的学生别重视基础、强化比较,触类旁通;对优生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思维训练,允许超前。在坚持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做到既满足优生的学习需要,又使差生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使他们在课堂上仍处于兴奋状态,不断攀登学习新高峰。
2、实施竞赛制度
学科竞赛是因材施教的实践模式之一。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毕竟是传统教育的历史发展,加之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制约,一直是在高度统一中运行的,很难兼顾到个人的个性差异,也就不容易做到古人提倡的“长善救失”,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了。我们职业教育应该依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开设相应的学科,并实行学科竞赛,使因材施教原则得以真实地实行。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满足时代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需求。例如:我们教研组在计算机教学中实行了打字竞赛和程序设计竞赛。有的同学学习底子差,但在打字上面有天赋,加以锻炼,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打字员。有的同学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强,加以培养,能够成为一名软件人才。
三、因材施教的根本问题是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在教育教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其最终只有通过内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才能实现。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和谐施教才能有效地组织活动。
在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
1、转变观念是前提。
长期以来,受“教师中心论”的支配,传统的教育过分地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教法,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仍很不深入,由于没抓住本质,学生的素质就难于全面提高。
因此,领导到任课教师,都必须加强学习,努力实践,在学习中
转变观念,在实践中深化改革,只有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使学生全面提高。
2、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关键。
因材施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这项工作才能坚持下去。其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第三,教师还应树立全校、全年段一盘棋的思想。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杯水车薪,单靠一两名教师是无法完成的,只有经过全体教师的协同努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才得以获得全面的提高。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核心。
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不管学生的基础及智力发展的程度如何,都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趣味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教法展示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乐学。例如:计算机教学中,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因此游戏软件的介绍也是必要的。在教学游戏软件的时候,更应注意因材施教,所选软件与认知教育结合得越紧密越好。在学习计算机的初期,可以教学一些打字母的游戏;对于部分学习过五笔字型的学生,可以介绍他们玩一些五笔打字游戏。
通过我们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因材施教,就能使学生的成绩得到全面的提高。
第二篇:因材施教 整体推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材施教 整体推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初中合理分班的几点思考
渭源县麻家集中学符宝军748203
一、背景
传统的分班是将所有学生按成绩、性别平均分到各个班级,每个班好、中、差学生比例基本一样。任课教师也是根据班级数、学科来搭配,缺乏针对性。教学中教师用同样的教案、课堂设计、练习等教授基础有较大差异的学生,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很难实现“堂堂清”,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吃力。同时,一部分学生因学习吃力,跟不上而厌学,甚至辍学。这与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
二、问题的提出
合理分班,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优化组合,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
实施分层次教学,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不齐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思维品质、知识能力的差异分化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正是造成大批数学差生的根本原因。分层教学正是针对此现象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从注重模仿转变为注重理解、从热衷于过多的常规练习转变到发展基础及宽广的数学能力,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也使教师从“传授知识”转变到“以激励学生学习为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法辅导等环节得到优化,更有针对性,降低了“差班”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尖子班”扩大知识面的需求,真正体现因人施教,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负担,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便于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优势特长、促进各层次学生发展和成才。分层教学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它决非权宜之计,而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优化组合 因材施教的实施
1. 做好分班、分层教学的动员工作。向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分析、说明分班、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2.摸清底子,实施分层。设计一套多层次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准确把握学生的基础状况,并根据学生的自愿,把学生分成培优班、提高班与基础班三个教学类别。培优班教授时起点可以提高一些,要求超纲拓本,理解并系统掌握基本知识,熟练解决基础题型,会综合运用解决较难题目,要挖掘其潜能,启迪思想,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以期尖子生脱颖而出。提高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激发上进心,让他们明白不进则退,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适度拓展。基础班要求靠纲缩本,理解并掌握最基本知识,会解教学教材中双基题型,培养兴趣,规范行为习惯。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以初中教材为主重新安排教学计划,并有计划地按单元内容对学生进行阶段测试,以检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提高班不仅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使其从初一起就要树立中考意识,在有关的知识点上要链接考点。
3.在分层的基础上,抓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落实好“三清”。再对部分学习上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保证他们不输在新的起跑线上。
4、合理安排教师。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教学风格,在教师的安排上不妨采用田忌赛马的原理,知人善任。让责任心强,有耐心,擅长做思想工作的老师担任基础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后进生转化上力求取得突破,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水涨船高的效果。
5、建立相适应的考核管理制度。分班后部分教师可能因所带班级是好、中、差不同的班而产生消极情绪,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就尤为重要,原则就是带培优班的既要有荣誉感,更要有压力,达不到更好就是失败;带提高班的巩固提高;带基础班的让学生留得住,安心学就是成功。具体参照培优和差生转化的人数或成绩量化考核。
四、优秀生的培养
1、进一步加强学习目的、学习动机的教育,培养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指导课前要预习新课,课后要及时复习,并要求每一节新课上完后要当天自觉完成同步练习,不能拖拉,科代表做好检查登记工作,教师进行抽查。
2、进一步改革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与学生有效沟通,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4、开办学习兴趣小组,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拓宽优秀学生的视野。
五、学困生的转化培养:
1、要逐渐赢得他们的信赖,如果他们认为你瞧不起他们,任你是孔夫子下凡,也别指望他们会听你的。要通过活动逐渐帮他们树立起自信,没有自信,就不会有成功。
2、要学会鼓励,哪怕学生有一点点进步。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害怕被忽略。学习差的学生往往也最脆弱,稍有挫折,他们就会“碰鼻子拐弯”。如果学生自己不求上进了,教师就真的无奈了。但从不学到学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有耐心。在两个班学习成绩比较悬殊的时候,要少一点横向比较,多一点纵向看齐;当然,如果什么时候发现班里学生学习成绩与好班距离缩短了,一定要不失时机地鼓励。
3、带差生班,更要严格要求,严格制度管理。不管社会上有些人如何片面强调说服教育,和颜悦色,该严格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起来。该严厉批评的时候就不要客气(当然不是体罚)。要知道学生学习成绩差常常不是因为智力,而是因为坏习惯。如果你不能持之以恒地抓好习惯的养成,你的班就不会有很好的班风,你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不会有稳定的提高。
总之,优化组合 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它体现了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篇:因材施教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切忌教学时实施一个标准,搞一刀切,而必须尊重个性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而分层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学各因其材,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有清醒的认识,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指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只有把握“最近发展区”,才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布鲁姆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研究,指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为中等生和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在一个班内,个性的差异是各式各样的,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
二、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分层次教学是将同一班级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各个同质组,进而实行区别对待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同一课时对各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容易产生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而分层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教师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论文格式”、“年终总结”、“跳一跳摘得到”、优秀生“吃得饱”为原则,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学困生及时辅导,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崭露头角。同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鼓励优等生不断超越自我,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课堂教学的分层可作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1)思考: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需要看什么?(2)出示一个由12块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的长方体积木,问:怎样求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能否不切开物体,找出一个计算其体积的方法呢?并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再问: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
然后,根据学生回答归纳: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板书:方法)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用?(板书:应用)。
(三)提问分层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要真正做好提问分层,教师在设计问题上必须认真研究。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例如,教学“数位表上的游戏”时,教师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设问:第一层:(1)在数位顺序表上,右边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第三位呢?(2)在个位上放上1个小圆片表示几?在百位上放上2个小圆片表示几?(3)523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4)你能用小圆片在数位表上摆出这个数吗?第二层:(1)还是523,小胖想在数位表上加上一个小圆片可以怎样放?(2)放在个位上这个数是几? 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3)放在十位上呢? 比523
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4)放在百位上呢? 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层:(1)还是523,移动一个小圆片,可以得到哪些数?(2)有没有规律,一个也不漏?(3)观察所得到的6个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分层提问,逐步增加了问题的难度,能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的兴趣更浓,掌握更多新知。
(四)练习分层次练习是强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因学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例如:在学生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组渐进性的练习题,包括三种练习。
1.模仿性练习。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为:长3分米,宽1.5分米,高1.2分米,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发展性练习。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这个木箱不做上盖呢?
3.综合性练习。把第一题的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总之,小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学习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在水平和深度上更加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均衡发展。
由于小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方面有的反应快理解快,有的则反省迟钝理解慢,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所任教的学生,按学习能力状况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展开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就谈谈本人在因材施教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适性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人的个性差异。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学习兴趣、感悟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及受其基础知识掌握的影响。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当中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优劣。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就会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讲,知识掌握得很好,一节课下来迫于纪律的约束,老老实实陪着读书,浪费了许多时间。这种学生一般占一个班的四分之一左右。还有一些学生,老师按照正常的授课他们也只能听到8分懂,学得糊糊涂涂。一个班大概也占四分之一左右。面对这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如果我们的教学采用一刀切的原则,势必就会造成好的学生得不到培养,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此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时,因材施教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
要做好因材施教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各各方面都要了如指掌。把学生从知识能力方面分为好中差三类,当然这种分类应该是模糊的,不公开的,只是存在于老师的心目当中,并不要向学生宣布,更不能以此来安排学生座位。以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班级的团结。把学生分好类后,课堂上就可以分槽喂养了。
1、知识结构设计的合理安排
数学课本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都是针对中等学生而制定的,它要面对绝大部分的学生。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讲了这一点点东西,部分优秀的学生就会觉得太简单,课堂上很无聊。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上设计一些课外的、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补充进来,或者把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发散开来,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
2、问题上的优化设计
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给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老师的提问是很有艺术性的,问得太难学生答不上,最后老师自问自答,课堂沉闷,问得太简单,学生得不到提高,也觉得没意思,课堂显得没有深度。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难易适度的问题,要让他们想一想能够得着,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到桃子”。还要跟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他感兴趣的问题,调动他的积极性。想像力非富的学生多提猜测性的问题,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多提逻辑思维性的问题,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多提概括性的问题,胆小腼腆的学生多提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提基础知识概念性的问题„„等等。好的问题能让全班的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活泼。
3、教学上不同的要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掌握程度我们都要有不同的要求。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这个内容时。公式的推导过程复杂而难以理解,字母运算也较多,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就不能掌握。这时我只要求这些学生掌握最后的计算公式就可以了,对于理解能力
较强的学生,对于公式推导过程一定要求掌握。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教师培养的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对于学生当中的后进生,我们教师确实要做到心平气和,课堂上也允许个别学生听不懂课,到了课后我们还可以用单独辅导来弥补。三、课后练习的布置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准备了三套作业。一套是全班都要做的,即当天新授的内容必需巩固的知识。一套是思考题,每日一题,给班上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做,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一套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班上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出的基础题,多数是计算类,文字题或近段时间内他们掌握不太好的知识点,等等。因为每套题目的量都不大,学生是选择性的做,所以并没有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知识本是一种积累,一个学期下来,做思考题的同学可以做到60道左右,见多识广了,思维自然也开阔了。有时我忘记出题目,学生还追着要做,而且做思考题的同学还越来越多。做计算题、基础题的同学受到长期训练,计算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基础知识也打牢了。
四、分层评价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很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平等的。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基础差的学困生永远抬不起头,也让成绩优秀的学生高高在上,产生优越感。我的方法是分层评价。我把班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人或5人分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从作业、平时测验、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来进行竞争。因为同组的同学实力相当,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月评选一次,加以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拥有同样获胜的机会,也能得到奖品,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大,也会失败,更加激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刻都有紧迫感。
在这两年的教学与探索教学中,我觉得因材施教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在平常教学中要坚持,只要做到持之以恒,把细节做好,功到自然成。
第四篇:因材施教
北宋初年著名教育家胡瑗首创分斋教学和主副科制度,其思想理论基础正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史称“苏湖教法”。在教学中,他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组织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就其性之所近,选定专攻科目,因此,每个人都能够各尽其材,学有所得。这种“因材施教”,不仅具有分科教学的性质,把学生培养成专业有用之才,而且具有为学生选定致力于事业方向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获得就职就业的知识技能。这是教育上的一个创举。经胡瑗二十余年在苏湖两地及京师太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培养了“先后至一千七百余弟子”,皆能裨于世用,由一地方教学法跃升成为了中央高等学府的教学法。在中国教育制度史上,胡瑗先生的“苏湖教法”第一次在同一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第一次将实用学科与儒学经典放在同等地位上;第一次创立并实施分科教学和必修、选修制度,第一个提出了在集体教学的条件下通过分科进行因材施教,比以往在个别教学条件下的因材施教大大前进了一步。张载认为“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并要求教师对学问道德有精深的造诣,对人有全面的了解。张载的因材施教、尽人之材的教学观点,既继承了孔子、《学记》的思想,又有自己的体会和发明,内涵丰富全面。
程颢、程颐对孔子的因人而教思想推崇备至,他们把这一经验第一次概括成“因材施教”的思想,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他们说:“西北东南,人材不同,气之厚薄异也”,“君子教人,或引之,或拒之,或各因所亏者而成之而已”,“强勇者抑之,畏缩者充而养之。”可见二程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领会之深。南宋教育家朱熹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禀气有异”,故资质不同,进而提出教育“必尽人之材”的主张。所不同的是,他从理,.论上做了新的论证,并在实践中提出了新的措施。朱熹关于实施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主张,同以往教育家提出的见解相比,更加深入和具体了。
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重视教育的作用,“因材施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代中叶的教育家王守仁,对“因材施教”给予了新的解释,认为教学不单在于使人学到知识,发展道德理性,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成就每一个性的独立人格。他说:“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因人而施,质异也;同归于善,性同也。”主张教育旨在成就不同学者的主观个性,造就豪杰之士的战斗精神,完成每一个性的独立人格,从辨证的角度阐述了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无定法”、“因人而施”这八个字,概括既简要又准确,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明末清初的教育家王夫之、颜元,在讲学授徒的实践活动中,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导诸生。王夫之说:“教思之无穷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非一也。”颜元也说:“人之质性各异,当就其质性之所近,心志之所愿,才力之所能以为学,则易成圣贤,而无龃龉捍格、终身不就之患。”他们都认为人性不同,才力各异,应当“因材施教”,导其所长,矫其所短,使学生“竭尽上达之旨”。
以上,我们十分清楚的看到,“因材施教”走过了它漫长而辉煌的历程,是从孔子的原始模式向着理性化模式不断演进的,它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前进,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动态的教育命题,包容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因为它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表现为环环相串,在空间上具有广袤性,表现为环环展开。环环相串和环环展开的统一,像个不断扩大的‘同心圆’。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轨迹,表现出它的历史永恒性。这个永恒性,为“因材施教”提供了走向现代化的依据。
第五篇:如何因材施教
如何因材施教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不因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各种人才,这是教学与学生差异之间的本质联系,也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内涵。这要求教师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实行因材施教, 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单
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差生却消化不了,天才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学生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教学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因为别扭、困难而厌学,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了原有的灵性。
那么,教师怎样实施因材施教?
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对上、中、下的学生典型作重点的个案研究,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研究和了解的方式主要通过课内外活动进行观察,也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分析,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家访、“教育会诊”或心理测试等。
除此之外,教学中也应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这里“共同的基本要求”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这是使教学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教育和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各门功课与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关系,使他们努力学好国家为中小学开设的各门基础课。在这个前提下,根据个别差异进行重点指导,使学生充分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和特长。
再者,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学生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影响个别差异的因素又相当复杂。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长处,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处。或善于观察,或长于记忆,或擅长思维。从思维类型上讲,也有长于形象思维和善于逻辑推理之分。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为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鉴,争取最大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