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因材施教典型材料
2013-2014(下)因材施教典型材料
宋长宇
教师站在讲台上时,面对的是一群个性迥异的学生,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面对这样一群完全不同的个体,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学习活动,并尽自己所能的满足他们每个人发展的需要。而这中间包涵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个性差异。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以及个性的特点之后,就可以讨论一下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了。
首先,一个最基本的是性别差异。虽然理论上男女的智力是平衡的,但是由于发展时间早晚、社会期望长期形成的倾向等,大多数的男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理科偏长,同时大多是女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文科偏长。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根据男女生不同的优势分别侧重发展,男生侧重发展哩科,容易在理科上取得好成绩,女生则侧重发展文科,容易在文科上取得好成绩。
第二是女生智力发展普遍早于男生,即女生在青春期前的智力是优于男生的,而青春期时男生会迅速进步追上并超过女生,这样一来,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就要有不同的对待,小学时女生的成绩会比男生好,而到了中学男生成绩会迅速提高,女生则会有挫折感,这时就需要老师特别的关注,以保护女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是男女生的兴趣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男生大多数爱好体育、政治等硬知识,女生则大多数爱好文学、娱乐等软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就会有很大提高。而这时应该利用起来的是榜样,或者说是偶像,这时的学生在他们关注的领域会有一些偶像,教师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以至人生观,价值观等伴随一生的信仰。
第四是在学习动力上,男女生也存在区别,女生一般自律性比较强,男生的自律性则相对较低,男生一般比较勇敢坚强,但却容易粗心,而女生一般比较认真勤奋,但却容易懦弱。教师可以比较放心让女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从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塑造其坚强个性上,使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坚强面对。与之相反,男生则需要教师更多的监督。
其次除了性别差异,能力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不同的学生不仅有不同的能力,而且一种相同的能力也会有不用。外在的表现就是学生们有各自的特长,如有些擅长书法,有些擅长音乐,而有些学生则在这些其他技能上略逊一筹,唯独学习上非常有资质,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根据统一的标准一味的要求每个学生都只搞好学习,而应该根据学生们各自的特长各有侧重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出自己的潜力,不仅在学习上取
第二篇:中小学因材施教典型材料
中小学因材施教典型材料
家长学校是系统地开展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家教能力和家教质量、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的有效途径。开办家长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家长掌握学生的成长特点,有助于家长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多年来,我校始终将开办家长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我们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明确意义,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动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学校与家庭在教育学生的总目标基本是一致的,总希望他们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家长在人才观、教育观、家教合作观等方面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差异和对立不一致的情形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些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和谐合作关系。因此,我们积极开办家长学校,旨在宣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方法,促进家长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技能的提高,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联系,促进学校与家庭的相互沟通,使家长自觉配合学校实现家校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进一步落实。多年来,我校开办的家长学校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各位家长积极支持学校各项工作,向社会宣传学校教育成果,扩大学校的社会声誉,赢得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
二、健全组织,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前提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断健全完善家长学校的组织机构,一是学校以班为单位,建立家长代表小组,小组由3~7名家长代表组成,其职责是及时沟通本班家长与教师、学校的联系,参与班级管理。二是每班推荐一名家长代表,参加学校家长代表大会。家长代表大会其职责是听取学校工作报告,研究家庭教育对策。三是家长代表大会选出10~15名核心代表,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执行家长代表大会决议的常设机构,内设一正二副3名主任,其职责是参与讨论、决定学校重大事项,组织家长会的召开,执行代表大会决议。四是家长委员会成员由学校长、教务主任、各班班主任及居委会主要领导共同组成,负责统筹规划家长学校全面工作。
三、遵循原则,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基础
办好家长学校,首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只有在全面调查了解、掌握家长“所想”、“所需”的基础上,方能有效地办好家长学校。因此,办好家长学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尊重、自愿的原则
尊重家长,确立家长的主体地位,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基础。一般来说,家长大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有的文化程度还相当高,他们对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有自己的见解,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比较敏感。因此,我们把家长看成战友,相互信任,诚挚合作,以商量、探讨的口吻来施教,真诚地尊重家长,使家长乐于接受,改进不正当的教育方法,更主动、积极地配合、支持学校的工作。今年,我校尝试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各种节日庆典活动、观摩活动,学生活动等,得到家长的支持。
2.分类指导的原则
家长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因素的不同以及父母、祖辈等不同家庭成员在教育上存在教育观念、方法的差异,因此,家长学校教育在内容、方式和方法上,应充分考虑家庭与孩子的不同类型,根据他们的需要、区别对待,有针对地开展教育工作。不能“一刀切”,如果把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家长都请来听同一个内容的讲座,或参加同一形式的活动,会使活动失去意义,使家长失去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家长学校工作要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首先必须作好家庭情况调查,并进行分析、归类,然后因材施教,让每位家长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教育效果。多年来,我校不断探索家长学校的新模式,例如,今年,改变过去统一召开家长会的模式,而是针对学优生、特困生、学困生、问题生等特殊学生,召开个别家长会,有针对性的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问题,受到家长好评,收到很好的效果;政教处开展“爱心家访”活动,要求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重点对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留守学生家庭等特殊家庭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反馈学校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这些做法,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有助于分类对不同家庭进行家教指导,增强家长学校的教育效果。
3.互动、沟通的原则
学校在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时,要变学校的单向宣传为家校双向沟通,既要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的信息,也要努力收集家长反馈的信息。这些反馈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都要认真分析、处理,以便加强家校教育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如就如何办好家长学校征求家长的意见,有的家长建议家长的学习活动可通过集中授课来进行,有的建议分发学习材料来进行,有的建议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展活动,我们采纳了这些建议,使家长学校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深受家长的喜爱。
四、规范管理,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关键
首先制定“家长学校”章程,明确家长学校的性质、任务、组织和活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其次,建立层级化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纽带、桥梁作用;再由年级组长参照计划制定出各年级工作目标,最后由各班主任制定出实施本班家长学校工作的具体措施,全校家长学校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建立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家长学校工作层级化管理体系。每一学年结束时,学校要求各班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番认真的回顾和总结,将指导家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总结内容,以加强对今后工作的指导。
五、举办活动,是办好家长学校的核心
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坚持开展如下活动,以增强家长学校学习效果。
1.定期印发习材料,举办讲座。每学期学校都针对重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印发学习材料,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今年,我们分别以“成功家教的启示”、“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等为主题,印发了《家长学校学习材料》,并编辑了《家庭教育手册》,为家庭教育提供学习指导。
2.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学校都要召开家长会,会上家长们首先听取学校的工作汇报,听取本班任课教师的情况介绍,会后每位家长还要填写家长意见反馈表,学校把各班家长的意见汇总,由各部门进行答复。此外,我们还不断创新家长会的形式,今年上半年的家长会,正逢母亲节,学校组织同学们为自己的母亲手工制作一个礼物,并送上一个祝福或写一封信,表达对母亲的感恩。活动旨在让同学们在制作礼物过程中,品味母亲的对自己无私的奉献与爱,很多同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很多家长看到孩子送给自己的礼物和信时,都感动的掉下眼泪。这一活动促进了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今年下半年的家长会,我们还要求各班从本班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教育事迹,请家长进行经验介绍、交流学习,受到家长好评。
3.开展“给家长的一封信”活动。学校定期向家长发出信件,内容丰富,既包括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也包括对学生在校在家表现的沟通,使家校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多年来,这一活动已成为家校间沟通的有效途径。
4.开展“教师家长联系会”活动。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科任教师联系会”制度,今年,我校将这一制度进行完善,邀请特殊学生家长代表参加,将这一活动变成“教师家长联系会”,有效地加强家长与各科任课教师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对策,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我校家长学校的成功举办,拉进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与学校教育形成育人合力,达到使家校双方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教育更加和谐统一。
第三篇:因材施教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切忌教学时实施一个标准,搞一刀切,而必须尊重个性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而分层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学各因其材,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有清醒的认识,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指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只有把握“最近发展区”,才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布鲁姆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研究,指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为中等生和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在一个班内,个性的差异是各式各样的,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
二、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分层次教学是将同一班级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各个同质组,进而实行区别对待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同一课时对各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容易产生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而分层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教师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论文格式”、“年终总结”、“跳一跳摘得到”、优秀生“吃得饱”为原则,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学困生及时辅导,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崭露头角。同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鼓励优等生不断超越自我,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课堂教学的分层可作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1)思考: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需要看什么?(2)出示一个由12块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的长方体积木,问:怎样求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能否不切开物体,找出一个计算其体积的方法呢?并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再问: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
然后,根据学生回答归纳: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板书:方法)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用?(板书:应用)。
(三)提问分层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要真正做好提问分层,教师在设计问题上必须认真研究。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例如,教学“数位表上的游戏”时,教师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设问:第一层:(1)在数位顺序表上,右边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第三位呢?(2)在个位上放上1个小圆片表示几?在百位上放上2个小圆片表示几?(3)523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4)你能用小圆片在数位表上摆出这个数吗?第二层:(1)还是523,小胖想在数位表上加上一个小圆片可以怎样放?(2)放在个位上这个数是几? 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3)放在十位上呢? 比523
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4)放在百位上呢? 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层:(1)还是523,移动一个小圆片,可以得到哪些数?(2)有没有规律,一个也不漏?(3)观察所得到的6个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分层提问,逐步增加了问题的难度,能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的兴趣更浓,掌握更多新知。
(四)练习分层次练习是强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因学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例如:在学生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组渐进性的练习题,包括三种练习。
1.模仿性练习。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为:长3分米,宽1.5分米,高1.2分米,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发展性练习。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这个木箱不做上盖呢?
3.综合性练习。把第一题的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总之,小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学习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在水平和深度上更加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均衡发展。
由于小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方面有的反应快理解快,有的则反省迟钝理解慢,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所任教的学生,按学习能力状况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展开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就谈谈本人在因材施教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适性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人的个性差异。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学习兴趣、感悟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及受其基础知识掌握的影响。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当中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优劣。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就会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讲,知识掌握得很好,一节课下来迫于纪律的约束,老老实实陪着读书,浪费了许多时间。这种学生一般占一个班的四分之一左右。还有一些学生,老师按照正常的授课他们也只能听到8分懂,学得糊糊涂涂。一个班大概也占四分之一左右。面对这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如果我们的教学采用一刀切的原则,势必就会造成好的学生得不到培养,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此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时,因材施教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
要做好因材施教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各各方面都要了如指掌。把学生从知识能力方面分为好中差三类,当然这种分类应该是模糊的,不公开的,只是存在于老师的心目当中,并不要向学生宣布,更不能以此来安排学生座位。以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班级的团结。把学生分好类后,课堂上就可以分槽喂养了。
1、知识结构设计的合理安排
数学课本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都是针对中等学生而制定的,它要面对绝大部分的学生。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讲了这一点点东西,部分优秀的学生就会觉得太简单,课堂上很无聊。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上设计一些课外的、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补充进来,或者把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发散开来,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
2、问题上的优化设计
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给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老师的提问是很有艺术性的,问得太难学生答不上,最后老师自问自答,课堂沉闷,问得太简单,学生得不到提高,也觉得没意思,课堂显得没有深度。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难易适度的问题,要让他们想一想能够得着,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到桃子”。还要跟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他感兴趣的问题,调动他的积极性。想像力非富的学生多提猜测性的问题,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多提逻辑思维性的问题,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多提概括性的问题,胆小腼腆的学生多提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提基础知识概念性的问题„„等等。好的问题能让全班的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活泼。
3、教学上不同的要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掌握程度我们都要有不同的要求。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这个内容时。公式的推导过程复杂而难以理解,字母运算也较多,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就不能掌握。这时我只要求这些学生掌握最后的计算公式就可以了,对于理解能力
较强的学生,对于公式推导过程一定要求掌握。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教师培养的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对于学生当中的后进生,我们教师确实要做到心平气和,课堂上也允许个别学生听不懂课,到了课后我们还可以用单独辅导来弥补。三、课后练习的布置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准备了三套作业。一套是全班都要做的,即当天新授的内容必需巩固的知识。一套是思考题,每日一题,给班上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做,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一套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班上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出的基础题,多数是计算类,文字题或近段时间内他们掌握不太好的知识点,等等。因为每套题目的量都不大,学生是选择性的做,所以并没有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知识本是一种积累,一个学期下来,做思考题的同学可以做到60道左右,见多识广了,思维自然也开阔了。有时我忘记出题目,学生还追着要做,而且做思考题的同学还越来越多。做计算题、基础题的同学受到长期训练,计算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基础知识也打牢了。
四、分层评价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很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平等的。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基础差的学困生永远抬不起头,也让成绩优秀的学生高高在上,产生优越感。我的方法是分层评价。我把班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人或5人分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从作业、平时测验、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来进行竞争。因为同组的同学实力相当,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月评选一次,加以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拥有同样获胜的机会,也能得到奖品,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大,也会失败,更加激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刻都有紧迫感。
在这两年的教学与探索教学中,我觉得因材施教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在平常教学中要坚持,只要做到持之以恒,把细节做好,功到自然成。
第四篇:因材施教
北宋初年著名教育家胡瑗首创分斋教学和主副科制度,其思想理论基础正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史称“苏湖教法”。在教学中,他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组织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就其性之所近,选定专攻科目,因此,每个人都能够各尽其材,学有所得。这种“因材施教”,不仅具有分科教学的性质,把学生培养成专业有用之才,而且具有为学生选定致力于事业方向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获得就职就业的知识技能。这是教育上的一个创举。经胡瑗二十余年在苏湖两地及京师太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培养了“先后至一千七百余弟子”,皆能裨于世用,由一地方教学法跃升成为了中央高等学府的教学法。在中国教育制度史上,胡瑗先生的“苏湖教法”第一次在同一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第一次将实用学科与儒学经典放在同等地位上;第一次创立并实施分科教学和必修、选修制度,第一个提出了在集体教学的条件下通过分科进行因材施教,比以往在个别教学条件下的因材施教大大前进了一步。张载认为“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并要求教师对学问道德有精深的造诣,对人有全面的了解。张载的因材施教、尽人之材的教学观点,既继承了孔子、《学记》的思想,又有自己的体会和发明,内涵丰富全面。
程颢、程颐对孔子的因人而教思想推崇备至,他们把这一经验第一次概括成“因材施教”的思想,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他们说:“西北东南,人材不同,气之厚薄异也”,“君子教人,或引之,或拒之,或各因所亏者而成之而已”,“强勇者抑之,畏缩者充而养之。”可见二程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领会之深。南宋教育家朱熹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禀气有异”,故资质不同,进而提出教育“必尽人之材”的主张。所不同的是,他从理,.论上做了新的论证,并在实践中提出了新的措施。朱熹关于实施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主张,同以往教育家提出的见解相比,更加深入和具体了。
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重视教育的作用,“因材施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代中叶的教育家王守仁,对“因材施教”给予了新的解释,认为教学不单在于使人学到知识,发展道德理性,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成就每一个性的独立人格。他说:“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因人而施,质异也;同归于善,性同也。”主张教育旨在成就不同学者的主观个性,造就豪杰之士的战斗精神,完成每一个性的独立人格,从辨证的角度阐述了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无定法”、“因人而施”这八个字,概括既简要又准确,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明末清初的教育家王夫之、颜元,在讲学授徒的实践活动中,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导诸生。王夫之说:“教思之无穷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非一也。”颜元也说:“人之质性各异,当就其质性之所近,心志之所愿,才力之所能以为学,则易成圣贤,而无龃龉捍格、终身不就之患。”他们都认为人性不同,才力各异,应当“因材施教”,导其所长,矫其所短,使学生“竭尽上达之旨”。
以上,我们十分清楚的看到,“因材施教”走过了它漫长而辉煌的历程,是从孔子的原始模式向着理性化模式不断演进的,它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前进,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动态的教育命题,包容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因为它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表现为环环相串,在空间上具有广袤性,表现为环环展开。环环相串和环环展开的统一,像个不断扩大的‘同心圆’。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轨迹,表现出它的历史永恒性。这个永恒性,为“因材施教”提供了走向现代化的依据。
第五篇:如何因材施教
如何因材施教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不因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各种人才,这是教学与学生差异之间的本质联系,也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内涵。这要求教师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实行因材施教, 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单
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差生却消化不了,天才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学生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教学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因为别扭、困难而厌学,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了原有的灵性。
那么,教师怎样实施因材施教?
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对上、中、下的学生典型作重点的个案研究,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研究和了解的方式主要通过课内外活动进行观察,也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分析,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家访、“教育会诊”或心理测试等。
除此之外,教学中也应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这里“共同的基本要求”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这是使教学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教育和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各门功课与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关系,使他们努力学好国家为中小学开设的各门基础课。在这个前提下,根据个别差异进行重点指导,使学生充分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和特长。
再者,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学生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影响个别差异的因素又相当复杂。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长处,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处。或善于观察,或长于记忆,或擅长思维。从思维类型上讲,也有长于形象思维和善于逻辑推理之分。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为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鉴,争取最大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