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全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正是这样的信息不对称才带来了商机,**股市尚同,采购销售亦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商机一直是层出不穷,就看你能否意识并抓到。
所谓商机,即商业机会的简称,是产生利润的机会。它表现为需求的产生与满足的方式在时间、地点、成本、数量、对象上的不均衡性上。尽管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只有合适才最好。所谓合适至少有五种情形: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合适,选择的客户合适,定出的价格合适,售卖的时间和地点合适,流通的渠道合适。
2001年7月,国内外媒体开始报道欧元将于2002年元旦流通的消息。这个消息对中国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是新闻,但对于海宁的一位企业家却意味着商机。通过调研,他发现,新版的欧元比欧洲传统的旧币长两厘米。正是这小小的两厘米,将导致原来的钱包装不下新欧元。他马上和欧洲商人联系,立刻按照新尺寸做了1万个,正如所料,他每天加班加点生产了1万多只,却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其实,商机犹如盛半杯水的杯子,是“半满”还是“半空”,全在于观察者的角度和心态。虽然在数学上杯子盛水的容积一定,但在睿智的商人面前都以“杯子是半空”去思考问题,全心寻求消费者那未被满足的潜在需要,有待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即商机的发现与捕捉。
练就火眼金睛,别让商机从身边溜走。如下方法可资借鉴:
1、关注个性化需求。认真研究各类顾客的需求特点,机会自见。
2、开发差异性商机。高科技领域商机无限,很值得追求,但传统行业的低科技领域也不要放过。比如在运输、金融、保健、饮食、流通这些所谓的“低科技领域”中,仍存在大量的商业机会。
3、寻觅趋势性商机。认真观察:①产业结构的变化;②科技进步;③通讯革新;④政府放松管制;⑤经济信息化、服务化;⑥价值观与生活形态变化;⑦人口结构变化等,从中发现商机。
4、捕捉关联性商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需求的互补性、继承性、选择性决定,可以看到地区间、行业间、商品间的关联商机。
5、发现系统性商机。系统性商机多发源于某一独立价值链上的纵向商机,如电信繁荣,IT需求旺盛,IT厂商赢利,众多配套商增加,增值服务商出现,电信消费大众化。
6、挖掘回归性商机。人们的追求,远离传统追随时尚一段时期之后,过去的东西又成为“短缺”物,回归心理必然出现。至于多久回归,要看商家的理解了。
7、善用短缺性商机。短缺是商家牟利的重要机会,空气不短缺,但在高原或密封空间里,买卖空气就是商机。一切有用而短缺的东西都可以是商机,如高技术、真情、真品、知识等。
8、利用新颖性商机。现在网店非常盛行,这种创业方式主要吸引人之处,就是可以省去一般装潢店面的费用,其次是网络无边际的广泛性,以及省去人事管理的开销,没有打烊时间的限制,以及无须大笔的创业资金等优势。
第二篇:“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哈姆雷特》有感
“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哈姆雷特》有感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雷特》就是一幕极具震撼力的悲剧。作为莎翁悲剧作品中的代表作,他整整被推崇了几个世纪。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震撼人心。它在思想内容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这样的一部作品就如闪耀的钻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观赏、把玩,都一样的光彩夺目。
上帝的意志决定一切,包括人物的命运。命运,它是怎样的存在?像影子一样形影不离,既似阳光一样温暖人心,又梦魇一般深邃而可怕。如果说人心是世间最难捉摸的,那么命运便已是无法把握的。当我们一局外人的身份去欣赏,却依然难摸,那又何况剧中人物?
生动的人物构建起了有血有肉的小说。莎翁在人物刻画上可以说说煞费苦心,剧中人物的语言充分表现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和环境也有许多交织。例如“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就要把它扳正过来”的豪言壮语。又比如后来绝望的叹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他的心理活动以及性格从语言中可见一斑。
从他一系列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但却只思想却不行动的忧郁王子。在他的身上,人类的脆弱以及环境的残暴是如此相反却又相称,且使得他的内涵显得致密而厚重。
不过,好像也只能把握些性格特征而已,却无法去概括他——这个文学史上经典的人物。是人文主义的化身,复仇王子,勇敢与善良的化身„„这些都无法囊括住哈姆雷特这个感情丰富、思想复杂的人格个性。不过也许哈姆雷特之所以如此的耐人寻味,就在于他本身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哈姆雷特这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思考者,在一夕之间巨大的刺激之下,走上了命运的转弯口。
在命运的安排下,这位深受打击的忧郁王子从已故父王的鬼魂口中得知了真相。而后,集结亲信,开始复仇„„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过许多抉择,如最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哈姆雷特便是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起了自己的悲剧。但无可否认,人物本身的性格会影响到自身的抉择。因此他拒绝带着疑问在庸庸碌碌之中,因此他毅然走上了寻求真相的旅程。
如果历史能重来,如果错误能改写,那么就不会有哈姆雷特式悲剧。这位丹麦王子将平庸而毫无意义。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在我们心中也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的抉择将唯一而不可替代。没有标准可以衡量我们的抉择正确与否,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它们影响我们的外来。或许我们不必烦恼“生存还是毁灭”,但是我们也同样需要去抉择。要想在这混沌的充满风险的世界去做好或者是所谓的做对,就要在这个没有尺度可以衡量善恶的世界去勇敢抉择。然后坦然接受命运。
命运,性格,抉择„„这些该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所在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读者”,拥有无比艺术魅力的《哈姆雷特》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的舞台上影响着一代代的人们,折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在“哈姆雷特”那儿,人们看到了许多„„
在我眼中,《哈姆雷特》经典的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又或是他们的形象都不过是命运的无形之手所造就的悲剧罢了。
第三篇: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涉及到的是艺术传达过程中的艺术接受的问题,简单说就是艺术欣赏的问题。艺术接受是艺术传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艺术家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只是完成了艺术意象物化的过程,而欣赏的过程是通过对物化的艺术符号的解析,重新在观众脑中建构艺术意象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无法实现艺术作品的功能。
艺术接受的主体是每一个观众,主体差异性多样性必然会导致接受过程的个体差异性。具体来说:
首先:相同时代背景下,由于每一个接受主体所在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格差异,都会造成不同的欣赏习惯和对事物不同的理解方式和理解深度。这会影响到主体在欣赏的过程中对艺术品的表面(艺术符号)理解在深度和准确性上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到重建艺术意象。由于人和人的差异,是没有人能够作到象作者一样去理解作者的,所以,重构而成的艺术意象,事实上已经不完全是作者心目中的那一个了。这是由艺术传达的特性决定的。
其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艺思潮和领导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其它时代的文艺作品,会形成整体性的错位欣赏口味,每个时代对古代艺术品的欣赏都会打上深刻的本时代的烙印。不同时代会赋予哈姆雷特不同的时代精神。
所以,一件艺术作品经历了完整的艺术传达过程后,会产生艺术创作本身所不能产生的丰富性,多层次性。
既俗话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第四篇:眼中有儿童的建筑
眼中有儿童的建筑
意大利在教育领域有蒙台梭利、马拉古齐等教育家闻名于世,意大利的建筑更是名闻遐迩,吸引着全世界众多游客来此参观。近十几年来,这两个领域的结合日益紧密,幼儿园园舍建筑的设计师中,有很多都具有教育学背景,他们会将自己对教育以及对儿童的理解融入幼儿园的建筑设计中。建筑的色彩如何搭配能让生活在其中的儿童感到舒适?空间要如何设置能满足儿童不同活动的需要?怎样的环境符合儿童游戏的天性,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常常思考着这些问题,并且尽可能地在自己的设计中加以体现。如此设计出来的幼儿园,是真正属于儿童的乐园。
一、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在意大利访学的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多所幼儿园,我们发现意大利人非常注重保护儿童的知觉敏感性。儿童的感知觉与各方面能力都尚处于发展阶段,他们一方面需要接受足够的刺激从而建构经验,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图式,另一方面,倘若刺激过于强烈,儿童很容易对刺激性较小的事物失去敏感性。
因此,意大利人认为,如果环境中的色彩过于鲜艳、繁杂,这种强烈的色彩刺激会使儿童逐渐失去对于色彩的敏感性;而如果环境中色彩太单一,又会错失培养儿童色彩感知能力的时机。如何把握这个度是很多建筑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在大学(又称罗马第二大学)进行的交流活动中,拥有教育学硕士学位的建筑筑作了关于“建筑与教育”的讲座,他谈到,幼儿园环境中的色彩不能过于鲜艳与丰富,这样会剥夺儿童想象的空间。
在位于米兰的一所华德福幼儿园参观时,我们看到墙体刷成了淡雅的粉色,墙上的装饰画色彩丰富,但色调非常柔和,在整个环境中几乎看不到有大块鲜艳浓烈的红黄蓝三原色的呈现。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我们参观的其他几所意大利的幼儿园,以及专家在讲座中通过视频、图片展示的幼儿园,活动室里使用的几乎都是原木质感的桌椅与柜子(见图1)。原木质感的家具最为贴近大自然的本色,给儿童的刺激是最温和、适宜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对色彩的敏感性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不仅如此,根据色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果整个环境的色调是淡雅柔和的,就能够使身处其中的儿童保持一种较为平和的情绪状态,从而专注于自己的活动。
除了大量使用原木色家具外,意大利的幼儿园在设计时还尽可能地为儿童提供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以充分调动儿童的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知觉。比如,意大利的幼儿园在设计时常常会在建筑物中心留出空地,建设成小花园、砂石铺地的小操场,或者直接以玻璃做外墙,让儿童即使在室内也能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3岁开始是儿童空间知觉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会对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进行各种探索。意大利的建筑师在设计幼儿园时也会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帮助儿童发展空间知觉。比如,利用错落的装饰或多重的玻璃,营造空间感,让儿童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高与低,什么是远与近,并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体会远近高低的相对性(见图2、图3)。
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探究欲与游戏本能
门的后面有什么?窗户外面是什么?墙的背面又是什么……孩子们总是充满好奇地探索周围的空间。意大利的建筑师们在设计幼儿园时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儿童能够尽情地探索。
建筑师设计的一所幼儿园获得了威尼斯建筑展的二等奖。在那所幼儿园建筑的中心,视野最开阔的地方,他设计了一个观景窗,装上玻璃,铺设了低矮的可坐也可站立的台阶,孩子们可以轻松舒适地在那里透过玻璃观察幼儿园里正在发生的各种事(见图4)。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待在那里,并且总是待很长时间。
沿阶而上的楼梯扶手上,如果增加几个“洞”,就会为儿童增加游戏的机会。同样是建筑师设计的这所幼儿园,楼梯扶手上镂空的五个小圆洞,让孩子们流连此处,乐此不疲(见图5)。
在圣多纳托一米拉内塞的一个幼儿园,建筑师在餐厅与厨房之间的墙上设计了一个圆形的窗口(见图6、图7),孩子们可以透过窗口观察到厨房内的情况。午餐吃什么?点心是什么?这些食物在厨房里经历了什么……有了这个窗口,孩子们可以自己去揭晓答案。
除了各种各样的窗和洞之外,意大利的幼儿园还经常会设计一些不同寻常的“路”让孩子们去探索,去游戏,例如,安装多面不同角度摆放的镜子,铺设软垫、斜坡,设置钻爬设施……通过各种方式,给寻常的通道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儿童在这样的空间里,就像面对一个巨型玩具,幼儿园建筑本身就对儿童充满了吸引力。
由建筑师设计的一所幼儿园更是令人称奇,被称作“鲸鱼肚子里的幼儿园”。这所幼儿园由木板和玻璃搭建而成,木板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块一块紧密地排列,由玻璃相连接。每块木板中间镂空的部分形成了一个曲线形渐变的空间(见图8、图9)。走进这个建筑,就像来到了一条巨大的鲸鱼的肚子里。这样别致的造型赋予了儿童巨大的想象空间,上幼儿园自然而然变成了一件让儿童充满期待的事。
三、让儿童成为空间的主人
在设计的幼儿园里,有一个专属于儿童的游戏空间。这一空间完全从儿童的身高出发设计,为他们量身打造,就像一个“小人国”,成人要弯着腰才可能进入其中(见图5、图10)。因此,儿童是这一空间真正的主人。
儿童在这个空间里,不用踮着脚去够窗户,天花板不再遥不可及。空间内部的设计也十分贴近儿童的喜好。比如,儿童喜欢沿着路牙子行走,这一空间内部就设置了进行平衡活动的材料、设施,满足他们的这一愿望。又如,这一区域在设计时对空间进行了围合,形成了一个绝佳的私密空间,但同时也在墙面上开了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窗口,在封闭与开放之间寻找平衡点,给了儿童安全感,也激发了儿童的探究愿望,使得这一空间对儿童充满了吸引力。他们可以在这一空间里自由地探索、嬉戏。在这里,他们自在而快乐,这是独属于他们的地方。
在位于佛罗伦萨的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儿童教育研究所里,也有一个独属于儿童的花园,花园里的栏杆、桌椅都是依着儿童的身高设计的,那里还有不少原木制成的天然、质朴的玩具和设施。花园里还有两座独属于儿童的小木屋。小木屋的设计非常有意思,其门窗的设计看似随意,却兼有童趣和美感。对于成人来说,这两座小木屋就像两个大型的玩具盒,而对孩子来说,里面是他们探索与游戏的小世界(见图11、图12、图13、图14)。
在瑞吉欧幼儿园的建筑中,中心广场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它的存在源自意大利的社会文化。在意大利,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中心广场,广场的存在对意大利人来说非常重要:人们可以在广场中自由地交谈,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每个人都可以是话题的发起者。因此,教育家与建筑师们将“广场”的元素带入了幼儿园的设计中。幼儿园的中心广场不见得非得像城市广场那样是一块较大的、方正的空地,它甚至可以只是一个并不宽阔的通道,或一个并不开阔的花园。空间大小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专为儿童留出的一块让他们可以成为交流的发起者与主导者的空间(见图15)。在幼儿园的广场上,话语的主导者不是成人,而是儿童。对于成人来说,广场是他们了解儿童、观察儿童的一个直接的场所;而对儿童来说,幼儿园的广场则是他们尽情表达自己、创造想法的地方。他们是话题的发起者,他们可以自由地向任何人寻问自己想要的信息,可以轻松而自在地交谈,可以丰富并且实现自己的想法。成人则更像是一位指路人,引导儿童去寻找答案,实现想法。儿童只有切实地感受到自己是空间的主人,获得对空间的控制感时,才能激发起自主意识,从而收获自信与自尊。
意大利的建筑师们不仅仅眼中有儿童,更是将自己代入了儿童的世界,重拾了那颗充满着想象、期待,面对各种挑战都跃跃欲试的纯真的童心,而这样设计出来的幼儿园一定是更加贴近儿童心灵的,是儿童真正的乐园。
第五篇: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综合性学习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综合性学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样理解
●活动说明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这种主张对于摆脱长期以来极“左”思想的干扰,使阅读回归真实,走向科学将产生重大影响。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是由文学作品本身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的。文学作品以形象表现社会,反映人生,而形象本身的内涵是多义的,丰富的。阅读者个人的性格、学养、阅历等又是千差万别的。对同一形象产生的不同联想想像,不同感悟,不同积淀,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多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被特定的社会观念束缚,课本、教参、教师、专家对作品的解读走向了单一化、概念化的死胡同。综合性学习“多样理解”专题的设计,正是对这种不真实的阅读和教学的解放,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形象、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的认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同时,学生在进行这次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对比阅读和不同见解的讨论、对不同见解产生原因的研究探讨,以及创造性的续写等多种方式,使自己在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鼓励学生多样解读,是建立在阅读主体对作品的深刻感受、积极丰富的联想和正确的思考分析的基础上的,原则应该是立论成立,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避免信口开河,言而无据,使解读走向混乱。尊重作者、作品的原创主题,避免走入居高临下的盲目批判和哗众取宠的误区。
“课文重读”的设计,基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阅读同一作品会有的不同感受,新的感悟,或者会改变原来的肤浅的片面的理解,或者会使原来概念化的理解具体化,或者会从不同角度得到多重的解读。学生在阅读、理解、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以引导、点拨,引领学生的思路,打开理解的角度,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个性化理解和包容存疑的意识。
“讨论商榷”要求学生对一篇新的作品阅读领悟,在口头交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解释写成书面文章与其他同学交流商榷。教师要在指导解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写较短的破立结合的商榷文章,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讨论商榷有理、有据、有节、得体的意识,避免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的做法。
“续写改写”是在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变成具体的形象。续写要尊重原作,又要有自己的创造,还要合情合理。重新设计人物的结局也要合乎原作品人物形象的性格和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可以引导学生把不同的设计进行对比,领悟其中的道理。基础好的班级可以续写,基础薄弱的班级只要求有自己的设计就可以。
三项设计呈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度。完成三项练习,学生要在感受的深度、理解的角度、判断推理的方法、形象和观点的语言转化、研究商榷的良好意识和习惯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当然老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的调整,或三项全部完成,或只完成前两项。
附:参考材料
作家写作品总是要说明某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借形象的描绘来宣传某一种思想或反对某一种思想,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具有客观的规定性的主题。我们阅读鉴赏的时候会以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或生活画面为基础,我们的联想想像就会受到作品主题规定性的制约,而不会脱离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但另一方面,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在理解鉴赏过程中,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姜斋诗话》),使自己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和表达出来的主题的理解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即使同一部作品,由于读者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有了新的发展,或者心境有了变化,再次阅读的时候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评价。鲁迅先生说,在看《红楼梦》时,“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绛洞花主〉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