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眼中有针心里有刺美文摘抄(最终版)
针藏在眼里,让目光变得锐利,每一道目光都是在审视与权衡,每一次注视都是在思考与度量,强势尽显无遗。只是,与这样的人相处,会让人倍感压力,试想,在身边总有一个人居高临下审视你,时刻洞察你的缺点,时刻准备责备你,眼中有针的人会让人感到压抑,彼此间缺失安全感,进而会产生讨厌的感觉。
在一群人之中,眼中有针的人似乎是天然的核心与焦点,他们一定是充实而幸福的,但事实却相反。眼中有针的人,心里一定有一根刺,眼中的针射伤了他人,心中的刺却在不停地伤害自己。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或许是受到了太多挫败,经历了太多欺骗,这让他们错误地认为,任何一个人都必须被戒备和被控制。
在这个追寻平和与平等的世界上,眼中有针的人越来越不受欢迎,或许他们的初心也是在帮助他人提升,却因为心中有刺而用错了方式,毕竟,润物无声与疾风骤雨虽然都可以滋养大地,却因为形式的不同造成了结果的差异。润物无声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按摩,令人甘之若怡并心存感激。疾风骤雨却做不到无差别的滋养,那些弱小的与畏惧的,会因此受到伤害。
当下,眼中有针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被心中的刺驱赶着,用眼中的针不断刺痛着周围的人,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我相信,眼中有针的人也想改变自己,可大多数人却浅尝辄止,究其原因,是他们总尝试着通过简单的行为来改变,却忽略了眼中针的根源来源于心中的刺。
心中的刺才是一个人内心深处不断生长的黑色种子,它源于恶劣的环境或无奈的境遇,却选择了用黑色与尖锐来应对一切。我想,只有用阳光与温暖融化这根顽固而冰冷的刺,那些眼中有针的人的目光才会变得平和包容起来。
第二篇:人的心里有一根刺的美文摘抄(最终版)
小鸟问父亲:“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灵是什么?是我们鸟类吗?”老鸟答道:“不,是人类。”小鸟又问:“他们比我们活得幸福吗?”老鸟说:“远不如我们生活得幸福。”
“为什么他们不如我们幸福?”小鸟不解地问父亲。老鸟答道:“因为在人类心中生长着一根刺,叫做贪婪。”
这时有个人走过来了。老鸟飞离小鸟,落到来人身边,那人伸手便抓住了它,乐不可支地叫道:“我要把你宰掉,吃你的肉!”老鸟说道:“我的肉这么少,够填饱你的肚子吗?”那人说:“肉虽然少,却鲜美可口。”
老鸟说“我可以送你远比我的肉更有用的东西,那是三句至理名言,假如你学到手,便会发大财。”那人急不可耐:“决告诉我,这三句名言是什么?”
老鸟徐徐说道:“我可以告诉你,但是有个条件:我在你手中先告诉你第一句名言,待你放开我,便告诉你第二句名言,等我飞到树上后,才会告诉你第三句名言。”
那人立刻答应了。老鸟说道:“第一句名言便是:莫惋惜已经失去的东西!根据我们的条件,现在请你放开我。”那人便放开了老鸟。“这第二句名言便是:莫相信不可能存在的事情。”说罢,它边叫边振翅飞上了树梢,“你真是个大傻瓜,如果刚才把我宰掉,你便会从我腹中取出一颗重量达120克、价值连城的大宝石。”
那人闻听,懊悔不已,他望着树上的鸟,仍惦记着他们方才谈妥的条件,便又说道:“请你快把第三句名言告诉我!”
第三篇:心里有文本,眼中有学生(依山郡小学 彭牡丹)
心里有文本,眼里有学生
--以课文《刷子李》为例浅谈设计教学过程遇到的困惑
依山郡小学 彭牡丹
不知不觉间,进入教坛两年!两年,对于一个老师的资历来说,还尚浅,在教学之路上还在不断摸索,不断成长!诚然,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常常遇到瓶颈。
我想以这学期上的公开课《刷子李》为例,谈谈我教学设计的过程和在这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一、如何把握一课一得中的“得”?
《刷子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刷子李”高超的技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但这是公开课,跳跃性上的,前面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 的学习铺垫为零,缺少略读课文教学应有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怎么办?考虑再三,我决定借助单元阅读“导读”,让学生提早接触单元训练重点,从整体上去把握作家刻画人物的方法。另外,努力把握好教学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可是该课应抓哪一点,要练习挖掘把握到什么程度,怎样的教学算是明显区别于精读课文?我深深陷入了迷茫和困惑中。
二、略读课文该如何把握?
拜读完《略读课文,今天怎么教》,朱文君、王菘舟等名师专家的《对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心中似乎有了一点底气,于是有了第一次试教:以第一自然段教学为支点,串起散落在文章多个语段中的教学点,通过自读体会、比较阅读、动作体验、角色换位等手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课后,回首一望,课堂上,每个语言点又是感悟又是体验,面面俱到,怎么上着上着,居然比精读课文还精读?以至于拖堂十分钟!单从时间上看,这是一个失败的设计,一时又感到无比的迷茫。
鉴于“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几经思索,另起炉灶,教学时我有意侧重于学法的指导和运用,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一波三折等习作术语一一灌输给学生,希望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结果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凝重,一点也没有文本语言特有的风趣与幽默,学生学得很不轻松。略读课文到底该怎么上?忽左忽右怎么行?!我该精讲什么,略去什么?取舍如何把握?这篇课文应让学生学到什么?我再次走进教学的深谷,找不到出路。
痛定思痛,破茧重生。经过两次试教,经过同教研组老师的共同分析和探讨,他们给我指明方向――“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即目标求简明,过程求简要,引导求简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把本课教学定为两大板块:聚焦文本内容,从细节描写中感知“技艺高超” ;聚焦表达形式,在揣摩曹小三内心活动中感知“一波三折”。本设计,始终考虑学生的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取舍,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些收获,使我意识到:心里有文本,眼里有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可行的、有效的。
我想每次公开课的磨课都是对自己教学过程设计的再次深入探索,在遇到瓶颈和困惑的过程中,借助书籍,借助他人的智慧,更主要的是不断反思,抱着积极的心态,我想,在教学之路上会走出越来越清晰的道路的!
第四篇:心里的氛围美文摘抄[最终版]
有一位朋友,深谙时装哲学,她说:“脸上的氛围不好,穿什么都不会好看。听一段音乐,让表情柔和下来,再去试衣服吧。”她的穿衣理念是穿令自己舒适的衣服,让自己感觉到爱自己、爱生活。心里有热爱,脸上的氛围总不会那么硬。由内而外,由外而内,我们往往忽略本质,而过分关注表象。
这位友人讲她在普罗旺斯的日子。她从不习惯赶时间,即使旅行也是如此。起床,把音乐打开,再决定穿什么衣服。清晨哼着歌曲,有时歌曲没唱完,就走到大门口了,她会索性坐下来,唱完歌再走。她会为自己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从心情到面容上的氛围。
心里的氛圍不好,脸上的氛围也不会好,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都是无济于事的。想想人生也是很奇妙的事,一切最后还是都表现在了脸上,这也许是一种极致的公平。
正巧刚看完村上春树的一本书,记住了书中的一个细节:一位曾经很美丽的女子,再见时依然漂亮,但失去了色彩和热度。“这个内敛的女子,她的光和热曾经从周身的缝隙中自动向外喷射”,可是再见到她时,这种东西已经消失,“简直像有人绕到身后,把电源插头给拔掉了”。书中还有一位女子也是如此,多年后再见,作者用了一句“显得色彩暗淡”。虽然外表几乎没有变化,依旧是个大美人,身材也好,但是跟从前相比,“色彩淡去很多,连脑子似乎也变笨了,说话索然无味,观点平庸至极”。美丽的外表反而让人一旁看着都心情沉重,“产生怯意”。
这是因为脸上的氛围变了,没有活力和热度,美变得凝滞,像是空心人。这与年龄无关,只与心境变化有关。
第五篇:爱别憋在心里美文摘抄
有位老友,以前常抱怨老伴儿整天唠唠叨叨,对他管束太严,弄得他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两人世界时也总是默默无言,家里缺少那种温馨和谐的气氛。
老伴儿过世后,有次他来我家串门,我问他:“现在是光杆司令,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了吧?”没想到他听到这话立即神色黯然,满脸悲戚。我连忙向他道歉,请他千万不要介意。他眼里含着泪光,缓缓地说:“老伴儿在世时总是喋喋不休,我十分厌烦,有时隐忍不发,有时就顶撞过去,总是弄得不是肚里憋一股子气,就是剑拔弩张,硝烟弥漫。老伴儿过世后,我才体会到她实际上是疼爱我的,我却一直没有领悟到她的心意。她垂危时交给我一张三万元的存单,都是她节衣缩食、铢积寸累省下来的,准备不时之需。接过存单,我俩不禁相拥而泣,都深悔自己以往过于拘束,不善于表达。”
老友的话也引起我的感触。当今社会的一些老年人,对年轻人的热烈表白、亲密举止看不惯,认为那过于轻佻,不成体统。现在看来老夫老妻之间,不必过分拘泥于相敬如宾的礼法。
爱,别憋在心里,应该大胆地说出来,热烈地表现出来。从文学史料上看到,丁玲在83岁高龄时,去医院探望老伴儿陈明,见老伴儿已睡熟,竟情不自禁地在其额头上轻吻了一下,全病房的人都被她的这个大胆举动惊呆了。不难想到,他们平日一定十分恩爱。我想,在这方面老夫老妻之间也不必像热水瓶那样,内心滚烫却外表冰凉,不妨学一学西方人的热烈奔放,表里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