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友谊的回声》教案设计[大全]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
新密市实验小学:翟水松
友谊的回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倾听、实践、师生合作中理解歌曲、学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过程与方法)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 ”、“p ”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友谊的回声》
教学难点:
能有控制的演唱歌曲
一、组织教学
1、谈话导入:(1)同学们,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如果你大喊一声,会有怎样的反应?(会有一种回声)
2、初次表现回声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模仿一下“回声”(老师是发声源,你们来表现回声)。(练习:喂,噢,你好)
师: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当我们向山谷发出声音时,声音传到山谷中的物体上被反射回来形成了回声。回
声和我们发出的声音相比,有什么不同?(原声比较重,回声比较轻)
3、力度记号的学习
师:在音乐中用f表示(强音),在音乐中用p表示(弱音).。你觉得回声和原声各用什么记号表示。
引申:老师给他们各添上个朋友“ff”表示极强,“pp”表示极弱。
既然回声带给我们这麽多快乐,接下来让我们一块来感受一下别具一格的回声。
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师:你感受到了谁和谁的回声?(讨论)
2、复听歌曲
师:这麽美的歌曲听完有什么感受?(速度 情绪 声音)师:歌曲中有什么地方需要帮忙?(ll::llfpp渐慢)
3、复听歌曲
4、学习歌曲
(1)师生歌词接龙
(2)学习第一部分旋律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老师给大家唱一遍谱子,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心里默唱。(师范唱第一部分旋律)
师:下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分组自己来学习。遇到问题的请举手示意,老师来帮助你。(师钢琴单旋律作为背景,并用琴声表示分组自学结束。)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能教教大家吗?(生当小老师,视唱旋律)
师: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这一句吧(钢伴,全体视唱这一乐句。)
师:还有哪个同学想把你最喜欢的那句教给大家?(生视唱,师解决难点。)
师:我们一起来合着钢琴的伴奏把第一部分的旋律轻声地唱一唱。(师钢琴伴奏,生视唱第一部分旋律。)
(3)、学习第二部分旋律
师:第二部分请同学跟着老师的伴奏来试一试吧(师钢琴伴奏,生视唱第二部分,师关注学生的情况解决难点)
(4)、完整演唱整首歌的旋律(师钢琴伴奏,生视唱全曲。)
(5)、学唱歌词
师:同学们可真棒,这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曲的旋律,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歌声,能唱的同学小声地和老师一起来吧。(师范唱,钢琴伴奏。)
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自己把歌词唱一唱,有问题的地方我们呆会儿来解决。(生自学歌词后,师讲解疑难问题。)
(6)、完整演唱歌曲
师:我们一起来跟着钢琴唱一唱,看哪个同学的声音最动听了。(师钢琴伴奏,生跟琴完整演唱。)
三、小结
1、解释“什么是友谊的回声”
师:学了这首歌曲,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友谊的回声吗”?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你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不用谢。这些一呼一应就是回声了。)
2、教师小结
师:面对山谷,我们发出怎样的喊声,山谷就会传给你怎样的声音,这其实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你对别人付出了怎样的真心,别人就会对你有怎么样的友谊,这就是友谊的回声。
第二篇:回声原创教案设计
回声原创教案设计
一、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有一只小兔淘淘遇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我们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2、是谁在学淘淘说话啊? 回声是大自然中一种有趣的现象,谁能有趣地读读课题?
3、回声是怎么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要跟着小青蛙和它的妈妈来揭开这个奥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句子:(个别读,同桌读)A、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B、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地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 C、小青蛙奇怪极了,他问妈妈:“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D、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E、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
3、出示生字:提醒字音,开火车读
三、学习1-3自然段
1、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你喜欢这个地方吗? 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里的景色的(出示第一自然段)谁能读出景色的美丽?(个别读、齐读)
2、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
一、两句话说一说“是什么有趣的事”?
3、分角色朗读(小青蛙、看不见的小青蛙)。“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4、指导读句:小青蛙是用什么语气说这些话的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从课文里找一找。“呱呱呱,多好看哪!”(高兴)“你是谁?你在哪儿?”(奇怪)
5、分角色朗读2、3自然段:旁白、小青蛙、青蛙妈妈、看不见的小青蛙
6、四人小组合作读,汇报
7、小青蛙说的话里还藏着两个生字宝宝呢,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他们?
8、齐读2、3自然段,读出小青蛙不同的语气。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是怎么做的呢?请你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边做动作边读)
2、你们看,河水被激起了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出示图片,随机出示文字: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
3、识记生字
4、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生说一说 再读课文中水的变化。
5、完成练习: 青蛙妈妈()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回来。
6、水的波纹是这样的,那声音的波纹呢?请你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青蛙妈妈的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7、课件演示。
四、写字指导
1、我们今天要写的几个生字就藏在这个句子里,请你读一读。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你能说一说这几个字的结构吗?说注意点。
3、学生练习书写,反馈,再写。
4、写完的小朋友读一读: 有一天,聪聪来到鱼塘边,心想:这下我可以向青蛙妈妈学习哩!他捡起石头往鱼塘里扔,嘴里还“呱呱呱”地学青蛙叫。鱼塘太大了,水的波纹组成一个个圆圈,由小变大,可还没碰到岸边,就消失了,看不到返回来的样子。
第三篇:回声教案设计
1、认识“呱、哩”等6个我会认的字。会写“岸、纹”等8个生字。
2、了解回声现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识字写字,了解回声现象等科学常识。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听了以后,你们知道回声是怎么产生的吗?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小青蛙知道是回声的?(4、5自然段)
3、齐读4、5自然段,有趣吗?
4、再读课文,把文中我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三、学习我会认的字。
1、分小组自学生字。
2、检测自学情况。
指名读、用生字组词、偏旁、字型结构、开火车。
四、学习我会写的字。
1、齐读生字、记生字。
2、用生字组词,理解词义。
3、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师示范。
4、生描红练习。
五、作业:
1、流利地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卡,复习生字。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小河上这座石桥美吗?指导朗读。
2、小青蛙来到桥底下,心情怎样?他是怎么叫的?看课件。
3、看了以后,你们感觉怎么样?(很奇怪)小青蛙也感觉很奇怪。
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来到岸上,是怎么给他讲的呢?
4、看课件,你们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吗?
5、你听到过回声吗?是在哪儿听到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出小青蛙高兴的语气。
三、读读抄抄。
1、小河上有座石桥。
2、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
3、小青蛙欢快地说:“多好玩啊!”
四、课后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32课。
第四篇:回声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②、通过观察和实验演示,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2至6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知道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的一种物理现象,大多数二年级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引发兴趣
1、师:声想请同学们帮它找词朋友,谁愿意?声有一个词朋友叫回声(板书)。
2、师:关于回声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能听到回声呢?)。就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①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②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检查生字读音,读生字卡。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自主识字,短文复现
1、师:这课的生字朋友不多,你已经认识了哪几个?怎么认识的?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呱、哩、圈、纹、返都可以启发学生自学,让学生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自己认记,如,瓜呱、里哩、卷圈、文纹、反返。认记时要注意里读第三声,而哩读轻声。)
2、同桌互查课后生字,用星号评价对方。
3、短文复现,巩固识字:
调皮的聪聪
聪聪很聪明,但有时候也很调皮。
有一天,聪聪来到张爷爷的鱼塘边,发现张爷爷回家吃饭了,他就捡起石头往鱼塘里扔,嘴里还呱呱呱地学青蛙叫。鱼塘太大了,水的波纹组成一个个圆圈,由小变大,可还没碰到岸边,就消失了,看不到返回来的样子。他想:可能是石头太小,于是,他又找到一块大石头,准备往里扔。
这时候,张爷爷回来了。聪聪很害怕,就对张爷爷说:我在向青蛙妈妈学习哩!张爷爷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后,笑着说:小调皮!这是鱼塘,一不准游泳,二不准向里边扔石头,快回家吧!下次再让我看见,可不会放过你。聪聪伸了伸舌头,跑了。
(四)图文结合,学习第一段
1、出示多媒体画面。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优美)
2、出示课文第一段: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3、图文结合,读一读,说一说:美在哪里?
4、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
(五)指导书写
书写纹、影、倒、洞、游。
1?描红后观察。
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左窄右宽:洞、纹;左宽右窄:影)
2?示范指导。
(1)范写纹、影、倒、洞、游四个字,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讲解要点:纹的纹丝旁是三笔写成的,第三笔是提;影字右边的三撇,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线上;倒、游各部分应该写得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
3?学生临写。
(1)古筝响起,让学生在幽静的音乐声中进入潜心写字状态,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脚稳。
(2)临一遍、对照一下,找到不好的地方,再观察前边的范字,看准后再临写。
(3)教师巡视,发现姿势、书写等问题及时纠正。
(六)注意事项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回声的资料,没有上网条件的同学向家人请教有关回声现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习二、三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
1、学生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小青蛙发现另一只青蛙学它说话。)
2、快速阅读第2自然段,思考:小青蛙学它说什么话?把它们说的话划下来。
3、分角色朗读青蛙的话。
4、评析: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标点:问号、感叹号等)
5、应该怎么读?谁来读?(第一次是高兴的语气,第二次是奇怪的语气。)
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怎么想?(谁来学我?它在哪里)
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奇怪极了)
6、于是,它就去问妈妈,谁来读,读出奇怪的语气
7、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也跟着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二)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1、?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2、?演示解疑。
(1)实验演示:(下面的实验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到水塘或者小河前观察水波的荡漾。)
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盆,里面放适量淡红色的水。打出画面后,先让学生观察水面静止的样子。然后,教师把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最后,让学生口述观察到的情形。
(2)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引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3)结合词语比较,复习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3、?朗读感悟第五段
(1)?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2)?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它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4、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思考:小青蛙的心情怎样?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欢快)
(2)用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
(3)通过朗读与第二段的高兴进行比较。
(三)分角色朗读,总结全文
1、分青蛙妈妈、小青蛙、回声朗读全文。
2、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填空:回声就是_______碰到_______返回来的自然现象。还有哪些地方也能产生回声?
3、小结:同学们只要多看、多听、多实践,就一定会比青蛙聪明。
(四)指导书写岸、园、围
(五)弹性作业,拓展延伸
一星级:积累本课中的优美词句。
二星级: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三星级:同学间合作,自编自演课本剧。
(六)板书设计
回声
碰 遇
水波))))河岸 声波)))障碍物
荡回来 返回来
第五篇:《 友谊的回声》教案
《 友谊的回声》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下,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充满幻想与乐趣的回声。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在倾听和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和表现歌曲,并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在优美的情境和游戏中,学会“f”,“p”强弱记号,并能自如地运用到歌曲中去。
教学重点:
1、感受美妙的回声及理解友谊的回声。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唱出强弱感觉。
3、掌握前半拍休止OX XX | 教学难点:
1、认识并掌握力度记号“f”,“p”,了解“ff”,“pp”。
2、唱准切分节奏X X X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今天徐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讲解故事内容:森林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那儿有一只小白兔,他的名字叫“淘淘”,一天,淘淘带着篮子高高兴兴地去山上才蘑菇,课不一会就跟小熊玩了起来,弄得满身脏兮兮的,后来淘淘推到了小熊,逃到了山顶上,他对着湖水照了照自己的脸,大喊:“丑八怪。”“丑八怪。”“丑八怪。。”淘淘觉得很奇怪,难道大山上还有人在骂他?他很害怕,于是赶紧跑回家哭着对妈妈说有人在骂他,还骂了好几句呢。妈妈安慰着淘淘,并答应陪他上山,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师:让我们一起去大山里看看这奇怪的事情。(播放动画片《回声》片段)
3、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山里神秘的声音是什么吗?(生:回声)
为什么会有回声呢?(大山的反射)
回声有神秘特点呢?(引导:我们向着大山喊得声音是怎么样的?——强,而回声呢?——弱)
二、感受“回声”
1、师:跟着老师一起去大山里体会一下回声的乐趣吧!(出示大山的图片)
2、师:看到了美丽的大山,我不由自主地叫了出来“噢”,大山了回应了我——(引导学生喊出“噢”)回声应该怎么样的啊?(引导学生轻轻地喊)
3、师:在音乐中有专门的符号来表示音的强弱,你知道是什么吗?(出示幻灯片:强——f,弱——p)老师还给他们各自加了个朋友。(ff,极强,pp,极弱)让我们再来试一试。(师做发生源,学生做回声)
4、师:如果是你,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会怎么样呢?(个别学生做发生源,其余学生做回声)
5、师: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声音是最美丽而复杂的,他能将大自然中很多的声音表现出来,比如刚才同学们美妙的回声。那我们能为回声加音高吗?来,让我们一起试一试。(师弹琴范唱,生唱回声)
f
pp
f
pp
1 6 0 | 1 6 0 | 7 5 0 | 7 5 0 | 噢,噢。
噢,噢。这里前面的那个“噢”应该唱的——(强),后面那个——(弱)
6、师、再来唱一唱(第一遍生唱回声,第二遍师唱回声,第三遍分组唱)
7、师:真是美妙的回声啊!仿佛
在跟大山对话一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友谊的回声》
三。、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你有没有听出来是几拍子的?(2拍子)
2、(复听歌曲)师:让我们跟着音乐打起节拍(师带领学生打2拍子节奏)
3、师:这么好听的旋律,它唱的是什么呀?能不能有节奏地念一念歌词。下面我念一句,你们跟着念下一句。(在念歌词的同时解决:节奏难点X X X |,OX XX |,反复记号)
4、师:多么动听的歌词啊,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轻轻地唱一唱。(放歌曲)
5、师:下面跟着老师的琴声我们一起来学唱歌曲。(发现错误及时指正)
(第一遍第一段初步学习,速度放慢,要求节奏准确,第二段速度稍微加快,讲解不同的那一句,第2遍提醒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6、(完整演唱)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把歌曲学会了,甜蜜的回声,可爱的回声,里面饱含着浓浓的友谊之情。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表达这份赞美之情吧!(师生接龙唱)
7、学生自主选择接龙唱。
8、师:山谷的回声仿佛还在歌唱,请同学们跟着伴奏,再来有感情地唱一唱。
四、延伸拓展,情感升华
1、师:前面老师给大家讲的故事才到一半,兔妈妈带淘淘去了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2、看动画片片段
3、这是——(引导学生说出“友谊的回声”)友谊的回声真是美啊,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大山和淘淘来一次亲密对话。
4、师:是啊,友谊无处不在,而且就像兔妈妈说的——(引导学生说出: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同样对你好)
5、师:请你说一说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朋友之间友谊的存在。(学生相互交流)
6、师:让我们用最优美的声音再次来表现“友谊的回声”。
五、总结
师:友谊是一朵鲜花,只有在双方的浇灌下才能越开越美,愿友谊的回声永远飘荡在我们周围。记住——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同样对你好。同学们,让我们挥起友谊之手和各位老师说再见吧!(播放歌曲伴奏,学生在音乐声中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