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探讨
摘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为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必须进行国际化经营本文简要介绍了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涵义主要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涵义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通过在国外开设的分支机构或建立的代理关系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相关的金融服务进行银行业务的跨国经营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同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密切相关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商业银行在国外开展的业务活动和在本国内从事的有关国际业务两个方面
商业银行的早期国际业务以进出口贸易融资为主产生于13世纪金融服务出现的初期阶段19世纪中叶由于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与发展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也快速扩展但由于其业务主要还是局限于贸易融资因此当时的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及其海外分支机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进入20世纪初期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也为数不多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及其在国外开设的分支机构才有了飞速的发展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共只有7家银行在国外合计建有115个分支机构贷款总额不到100亿美元发展到1987年底美国在国外建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即已增加到153家国外分支机构总数达到902个贷款总额达到2980亿美元伴随着这一巨大变化商业银行也由原来的被动角色即由国际贸易需求推动其发展迅速转向主动地在国际范围内寻求发展
纵览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及其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内涵与外延应该包括银行机构国际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由于银行机构国际化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银行业务国际化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同样银行业务国际化的深化发展也有赖于银行机构国际化的推动和促进因此要求商业银行的国际
化经营原则上应同时重视这两方面国际化的深化发展、并行推进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必须是银行机构国际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对于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来说一些在国外没有设立分支机构的中小银行通过参与贸易融资、国际借贷和其他与外汇业务相关的国际业务活动也可认为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一种特例属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范畴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和意义
由银行机构国际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所组成的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当代商业银行发展无以回避的必然选择正持续、不断地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向前推进世界银行业领域已进入一个巨变的时代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若能紧紧地抓住这一不可多得的机遇、有效地接受和应对所面临的挑战那么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考量其意义怎样估计都不为过
1.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不但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到2006年底已跻身于仅次于美、日、德的世界第四大
经济体而且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也持续不断地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199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按当年汇价折人民币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8%十年后的2000年提高到43.9%到2006年更是达到67.3%我国经济不再是几十年前对外依存度低、总量规模不大的那样一种形态的经济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依存程度的提高趋势还将继续下去必然要求更多、更加有效地使用国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而要实现这样的一种资源配置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全速发展无疑是诸多手段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手段与方法之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我国经济进一步高涨与发展的必要和必然选择足以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2.面对机遇和挑战的重要选择
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按照WTO的运行规则面对加速推进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经济和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有机遇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历史上那种“你不想改变就没有变化”的时代在我国早已不复存在无论人们喜欢与否、意愿如何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地面对和经历来自外部及未来的各种各样的冲击波的冲击包括复杂的互动循环、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激烈的竞争、难解的技术问题等要求人们必须习惯于从全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解决问题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要求从过去熟悉的业务经营领域中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努力拓展与国际化直接相关的各种经营业务无疑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良策之一
3.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及其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
我国商业银行业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与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相比较在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撰写的《北京市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前12名没有一家中资银行在中资银行中排名最靠前的是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在该排名清单上的37家银行中后13家全部为中资银行央行根据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经营状况、业务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五大类指标进行的这项排名无论单项或是综合指标考察在北京的中资银行的竞争力都低于外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化经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同外国银行相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有效学习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业务创新的先进经验能够极大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改善经营不断提高其竞争与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易纲海闻:商业银行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2004年10月
3马霞光:中国银行的跨国经营问题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范文)
金
融 姓名:刘少宇班级:5 学
论
文
学号:
1201010504
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国际化的行列,其国际业务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商业银行国际化不仅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从其经济的高增长中获得丰厚回报,扩大国际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提升银行收入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国际化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工、中、建、交等大型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境内外公开上市,完成了从国有独资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而向上市银行的转变。通过近年来的加速发展和股改上市,这几家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业务结构、管理效率和治理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这为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商业银行国际化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一个亮点。1.组织机构集团化。
年代初,特别是近几年来,不仅中小银行纷纷合并结盟组成紧密型银行集团与大银行竞争抗衡,大银行也主动合并构成超级大行称雄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以取得经营中的主动权,增强抗风险能力。2.分支网络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银行向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兴于60 年代,70~80 年代在和南亚国家发展很快。我国改革之初和东欧苏联变革之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互设网点基本形成格局。3.业务经营综合化。
年代以前,各国对商业银行管制较严格,在业务范围上有明确的限制,大多采用“分业式”管理。从70 年代始,在金融法规比较健全和商业银行经营较为规范的前提下,各国相继放宽了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不仅允许经营债券和有条件地参与股票业务,而且还开办了信托、保险、租赁、保管、代理、外汇、咨询等多种新业务。可以说,凡是与货币信用有关的业务,银行都开始办理。4.收益渠道多元化。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是存贷款,从存贷利差中获取利润是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但90 年代以来,银行利差在激烈的竞争中进一步缩小,以便吸引存贷客户。为了保持稳定的收入,银行把注意力转向中间业务和其他业务。在金融创新中出现的大量新型交易工具,已成为投资获利的重要来源。据统计,现有金融衍生工具已多达上千种,经营有方的银行从中获利甚丰,所以,银行在保持表内业务稳定收入的同时,十分重视表外业务的开拓。5.同业竞争激烈化。
当今的银行业竞争已不受国界的限制,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必须相互金融市场,不得设置障碍,银行将面对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竞争。6.对外服务周到化。
信誉是银行生存的基础,信誉主要来自服 务,服务质量关键取决于效率。虽然微笑服务和规范用语必不可少,但现代化的业务处理设备、及时准确的信息更受客户欢迎。(1)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银行业改革迅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还有一系列的考验都在等待着刚刚走向国际舞台的我国商业银行。我们要正视国际金融环境带来的挑战,清醒的认真在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健康发展。
(一)国际金融环境复杂多变使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局势复杂多变,1994年爆发俄罗斯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特别是去年次贷危机爆发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金融风险的复杂性、突变性、传播性。目前,次贷危机从信贷市场蔓延到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对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不小的打击。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虽然亚洲、中东和南非等地金融业务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但是增长的势头并不稳固,经济金融形势受到地区局势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较为明显,部分地区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并不规范。这些都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难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偏低,海外机构经营层次有待提升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银行的海外资产占全行总资产的22.58%,除港澳之外的其他境外地区资产占全行总资产的3.83%,工商银行海外资产占全行总资产不足3%,与花旗、汇丰、德意志银行50%左右的占比水平相差甚远,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化进程尚处在起步阶段(2)。我国商业银行部分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模式较为落后,规模有限,资产较少,人员不足,制约了经营层次的提升,无法在与当地商业银行竞争中占有主动。客户本土化进展也比较缓慢,多数境外机构核心客户基础薄弱,没有充分融入当地经济,成为当地主流银行;也没能好中资企业和华人华侨等客户资源,制约了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发展;海外机构的分散化导致业务发展呈现孤岛效应,内外联动层次较低,全球化经营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三)银行之间竞争过于激烈
竞争过激影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有序发展由于我国经济长期依赖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进出口国际贸易,银行的国际业务早已成为一个有力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全国贸易总额的急速增加,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开展国际业务的经营,这也因此打破了中国银行曾经垄断经营的局面。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竞争有利于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国际业务的创新,有利于达到社会总体效用的最大化。然而,随着竞争的不断扩大,利润空间被急速压缩,各大银行甚至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实现业务方面的增长,而忽略了业务质量的提高。如:某些银行降低信用证的开征条件,或者接受信用担保开征等等。这些行为一方面增加了业务的风险,另一方面助长了市场的投机行为,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3)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战略
(一)认清当前形势,树立发展理念,当前商业银行虽然意识到国际业务的重要地位,但很少意识到这类业务也需要结合营销策略,这就需要银行不仅要分析客观经济形势,也许加强研究客户需求,坚持以客户为核心的方针,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通过有效竞争,以增加银行业务的竞争力。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智力保障 优秀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是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今世界成功开展跨国 经营的银行,无不拥有一大批稳定的复合型、专家型金融人才。为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要求,我们需要一支既通晓国际规则与惯例、又熟悉本地经济与文化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对于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选拔人才要放眼全球,在全球范围选拔具备国际化经营视野、熟悉银行经营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第二,从国内商业银行员工中,通过选拔考试,有计划地增加境内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开阔国际视野,增强国际化经营的管理能力。第三,要继续推进境外经营机构薪酬制度的改革,完善各种保障措施,吸引、留住、用好国际化人才。(4)
(三)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供金融服务的综合竞争力近两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和数量朝着有力于提升我国银行竞争力的方向发展,但与国外先进银行还有明显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在继续推广现有的银团贷款、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存汇业务的同时,结合当地惯例,丰富现有业务产品种类。在此基础上,紧跟国际上商业银行业务由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的大趋势(5),注重扩大零售客户数量,提高个人中高端客户比重。海外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竞争优势,通过发展ATM、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拓宽低成本服务渠道,实现物理网点和虚拟服务渠道并举,形成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服务网络,实现对客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无边界全程服务。通过对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服务,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知名度。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金融》
(2)工商银行、中国银行2007年年报
(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实与挑战》 葛兆强(3)《银行业国际化“渐入佳境”》 姜建清(5)《中国银行业海外发展战略的思考》 吴念鲁
第三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分析1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分析
所谓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指的是一国银行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超越了国界,由地区性的活动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市场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业务活动开始与其他银行的业务交叉互补,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世界分配,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具体说,商业银行国际化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市场的国际化。主要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融合,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循环和实现优化配置。
2、业务的国际化。指银行的业务由单纯的国内转向国际,国际业务占到总业务比重的一定规模,其海外资产和营业收入成为该银行体系总资产和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机构的国际化。指各银行在世界各个国家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形成一个在统一的决策体系下进行的经营、各实体间通过股权或其他形式紧密相连的网络。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实证分析:
根据邓宁理论,企业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种优势共同作用,驱使企业走向海外,并以此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一)、我国商业银行所有权优势分析: 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制度的完善给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后盾支持。
2.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性优势的进一步拓展,是加快银行业务经营国际化进程的基础。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专业银行商业化的加快步伐,我国银行业携手走向世界也不是遥远的事了。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化优势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地位,决定其内部化优势较强,实现经营国际化目标明确。《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后,我国商业银行以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为目标,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从事经营管理的地位。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优势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誉,决定其区位优势较明显,实现经营国际化待遇优越。改革开放十余年来,我国已逐步放开对外国银行进入的限制,外资银行在我国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按照国际对等原则,凡是进入我国的外国银行,其宗主国也应允许我国银行进入其国内,并给予至少等同于他们的银行在我国获得的优惠待遇。目前进入我国设立银行机构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和港澳地区等,它们一般都是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而且还有一个或几个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这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都是直接区位优势。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各种金融管制、限制都会放松,并直至取消,这虽然使商业银行的间接区位优势缩小,但却提高了我国的经济金融开放程度,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誉,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国际化。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对策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所有权方面:
1、变革产权制度:经济进步的取得来自于找到一个更好的行动组合或一个更好的协调机制即产权制度。
2、改革经营机制:主要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和人才创造机制。
3、推动并购重组;积极推动商业
银行通过并购重组,培育国际化的大银行,在巩固和发展国内银行业务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银行业竞争,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4、创新业务品种:现代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迅速,占其业务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
5、强化科学管理:有了科学的管理,企业才会形成有机的整体,形成整体合力,产生最大的竞争力。
6、创造和谐氛围。
7、树立四大动态理念:(1)新的发展观——研究市场定位,取得局部优势;(2)新的资源观——运用新技术,创造名品牌,注入新理念;(3)新的竞争观——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坚持既竞争又合作。(4)新的服务观——树立新的营销观念,赋予金融服务更丰富的内涵。
8、加强风险监管:银行开展国际业务,非但面临普通的金融风险,而且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比之国内金融市场复杂,使防范风险对国际业务显得更加紧迫。
9、加速科技创新,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传统的富丽堂皇的厅堂坐店式服务将逐渐萎缩,经营的规模也不再是一种绝对的优势,竞争的胜负将首先取决于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金融电子化水平的高低。
10、实行市场化的人才战略,积极培养银行所需要的高级人才:金融人才市场化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核心内容。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化方面: 1.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组织形式。具体而言,实力雄厚、海外分支机构多,国际化经验丰富的中国银行,可一步到位,直接采取以独资的代表外和分行为主要方式,以控制多数股权的附属银行为补充方式的战略;而海外分支机构不多,国际化经营经验不足的其他商业银行,则应分步到位,即先采取以控制多数股权的附属行为主,然后逐步过流到独资的组织方式,最终达到便于总行对海外机构进行管理和有利于总行经营战略目标实现的目的。
2.进行CI策划,强化商行国际形象。银行经营的是钱币,提供的是服务。CI策划工程,实际上是一个找出优势,找出不足,整合优势资源的调研开发过程。银行业很讲究知名度和信用度。银行形象可以说是代表了银行对各界期望的承诺。
(三)、我国商业银行区位优势方面的对策:无论选择哪种布局类型,国有商业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时,都必须结合区位优势选择特定的目标市场,在发挥区位优势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坚持实施以下四大战略。
1.循序渐进战略。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也同样如此。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正处在起步阶段、学习阶段,实行市场化的同时面临着国际化的压力。因此,我们只有虚心学习,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认清对手,认清自己,熟悉国际规则、国际环境,而这无一不需时间。国际化的目标是一个长远计划,有一个时间问题。2.地域扩展战略。这是国际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国际化进程实际上也就是走出去的过程。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是国际化的基础。4.区位发展战略。所谓区位战略,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区位优势,选择海外机构的地区分布。
5、国有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应依法经营,接受东道国有关部门的监管。
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自90年代以来我国银行商业化步伐很快,除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正向商业银行转变外,还出现了大批股份制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服务机构,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和国外大型跨国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人才、服务质量、分之机构和设施各
方面都存在不足,特别是存在制度性障碍。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世贸组织五年全面向外开放我国金融市场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既拥有良好的机遇,又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国际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首先要全面认识面临的环境和形势,要扩大国外分支机构,加大国际业务,扩展国际业务空间,实行银行业务的全能化、综合化、多元化;要大力培养适合国际化的优秀人才,通过培训、研发、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等方式培养既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又懂英语、法律、计算机和国际贸易的综合性人才。当然,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关系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成败的关键。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
专业:工商管理类学号:11204090743姓名:杨林林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
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独立自主的经营管理权越来越大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为了缩小与国际大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使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特点纷纷仿效国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了自发的改进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仍与国外同行存在较大的差距
1.成功的网络银行需要有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而这正是目前我国银行业所缺少的服务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客户导向”一切营销策略的目的都是追求“客户满意”这些在发达国家网络银行营销战略中已居于主导地位而目前我国网络银行多数依然是“银行导向”的理念认为“雄厚的财力+最新技术=优秀的网络银行”产品技术的开发也过多注重于银行同业竞争以及树立银行科技化形象的层面真正落实到“客户导向”方面经营理念的非常少再从管理体制来看网络银行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通常采用信息产业中常见的扁平式管理模式而现阶段我国的一些网络银行却继承了其母体——传统商业银行——等级严格、层次较多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无形之中加长了从市场信息反馈到经营决策调整的信息流传递路径钝化了网络银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长此以往势必对其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2.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和金融消费意识的增强我国的个人金融服务市场中一个庞大的需求方正在迅速形成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将个人金融业务列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同时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1)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拘泥于“为客户提供什么”而不是“客户最需要什么”因此普遍缺乏市场定位和经营特色品牌意识较差客户只能被动地接受各商业银行雷同化的金融产品和经营方式(2)各商业银行只注重单方面的产品研发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服务严重滞后更没有一套完整的竞争性营销策略和品牌发展战略营销的组织体系也显得较为松散这一方面造成了客户对私人金融业务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同时也使商业银行失去了大量的潜在客户和发展机遇(3)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各商业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这种不健全的个人社会信用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金融业务拓展的深度和广度仅从国内网上银行业务的使用情况就可以看出趋同的业务发展模式和营销策略使网上银行的使用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业务上真正能够体现网上银行业务优势的高附加值业务却发展不足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树立独立的企业形象和业务品牌非常不利
3.管理体制落后机构庞大、低效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通病也是妨碍我国商业银行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大多仍实行金字塔式的垂直化管理体制一般有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多级经营管理机构在每一级机构中还有部、处、科、股等部门在组织机构上呈现很长的纵向管理链条在这种组织体系下管理效率受到管理成本、信息沟通和管理者能力、员工素质的多重制约难以有效提高而管理效率的低下又直接造成了国内商业银行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无法准确跟踪客户需求方向的转移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按部门设立形成职能群体虽然每一个职能群体只从事整个业务
流程的一部分但对这些部门来说却是工作的全部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例如目前信贷业务按品种分工、本外币业务按部门分工等方式相互独立使得客户的需求只有在许多部门的共同协力下才能满足这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员也使得客户的满意度大为降低在金融产品单
一、业务强调规模的情况下这种业务流程的危害还不明显随着竞争的加剧、金融产品的增多及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其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危害将越来越大。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虽然无法解决国内商业银行的面临的根本问题但对其在竞争中谋发展却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借鉴的意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战略的高度着眼通盘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以合作的方式争取时间多学习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一方面结合自身特点和本土优势尽可能地扬长避短才能摆脱坐以待毙的被动局面为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一块生存空间
1.国内各商业银行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应转变经营理念打破行际壁垒谋求共同发展网络时代银行业以获取信息能力、拥有信息量及分析处理信息为客户提供及时、便利优质金融服务的能力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客户资源具有了超国界性和无极限性这使得国内各银行有可能摆脱低水平的相互竞争进行互利合作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合作集中有限的资金、技术资源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研究尽快取得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网络银行核心技术以减少我国网络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选择风险跳出“追赶陷阱”另一方面在网际互联网的建设中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在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建立起能够共通共享的强大技术平台为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较高的技术起点
2.中资银行应开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思路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个人金融业务营销机制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个人金融产品个人金融业务面对的是众多不同背景的单个客户及其差异需求设计开发新产品时银行应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具有个性化的个人金融产品银行可将所有客户分为重点客户和一般客户两大类对于重点客户可以提供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业务;对于一般客户则应进一步发展代理收付等低费用、低风险的实用性金融业务同时银行还必须注重金融产品的全程维护和售后服务的质量加强品牌建设推出有竞争力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牌银行在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时营销策略和手段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应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组合策略根据客户的消费能力度身定做金融套餐实现存款、贷款、支付、汇兑、结算、投资、保险、理财等“全程式”服务
3.加快个人金融业务网络化的进程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多而分散如果没有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快捷、安全的个人通信系统支持个人业务的开展相当困难且成本较大当前网络、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好为私人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网上银行业务与私人金融业务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以“客户为导向”将每一个客户从大众消费整体中分离出来并为之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利用网络技术银行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打破传统的部门局限综合客户信息分析客户消费习惯、投资偏好从而在低成本条件下为客户提供极具个性化的高附加值金融服务同时网络技术也有助于银行间个人信用信息的共享减少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除银行开展私人金融业务的后顾之忧
4.改革银行管理体制整合内部流程重塑国内商业银行形象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的进度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成功的经验改革管理体制进行“银行再造”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应建立以客户为主的管理体制推行扁平式的组织机构减少管理环节重新划分业务部门的职能将银行的金融服务职能综合化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银行再造”的过程中首先要从业务流程着手打破常规思维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着眼于业务流程对客户贡献的大小删除不能创造附加值的流程同时对银行运作过程进行科学梳理把各部门的生产要素按最自然的方式重新组合实现真正科学的集约化达到让客户满意的目的对大量盈利能力不佳的经营网点要进行压缩留下的网点也要根据各自所处地区的不同特点改造成各具特色的金融超市以极具品牌特色的金融产品服务社区居民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要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从目前国内银行开始的国际化经营看,在风险管理、盈利手段、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这些不足一方面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经营组织形式、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善,提高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
我国
商业银行
国际化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必然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成为重要的竞争领域。
1、国际化经营是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全球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办工厂设立分支机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经营上走出国门,采购全球化销售全球、化服务全球化,还有不少企业设立海外机构,中国也正在更多地产生自己的跨国公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以及中外之间密切而频繁的经济往来,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守着国内市场,单纯经营人民币产品,或者仅仅利用现有的产品和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业务需要,加快国际化发展成为银行适应新形势和实现新战略的必由之路。
2、国际化经营是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的必然要求 在其他行业发展竞争全球化不断深化过程中,商业银行也正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外资银行强有力的竞争,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刚刚完成制度的变革和调整,与国外商业银行在商业化国际化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已经现实地、迫切地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面前
二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金融改革20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已迈出了很大步伐。但是,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是非常低的。这不仅是从国际横向比较得出的结论,而且,与我国其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相比,这一判断也是成立的。目前,国内一些大银行的市值和一级资本规模都已进入了世界大银行的前列,但就经营的地域范围、业务范围、经营结构来讲,还不敢妄言国际化。
至1998年年底我国已设营业性外资金融机183家,其中外资银行125家;已设各类外国金融机构代表处554家,此外还有大批此类申请等待受理,充分反映出我国已逐渐成为各国金融机构竞相看好的热点。从2006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特别是2007年,中资银行加大了“走出去”的速度,开始谋求全球布局。但截至2006年底,四大国有银行海外机构的总资产仅为2268亿元,只占它们总资产的1%,即使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的资产总额也仅占总体的3%左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依然是国内市场、国内业务和国内客户。
由于国际化发展历程较短,国际化运作经验不足等多种原因,与世界知名跨国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无论从国际化的深度还是广度上看均相去甚远。例如,目前外资银行的引进,仍采用开放初期的“严进入、限业务、宽政策”的措施,绝大多数外资银行尚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除中国银行以外的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距国际化的标准尚远,它们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走向国际金融市场,而且经营管理水平也是比较落后的。我国银行要跻身于世界银行业之 1 林,必须克服其在国际化进程中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主要问题表现在:
1、战略定位不清晰。
国际化经营转型力度不够,战略思维定式还没有从本土化银行完成向全球化银行的转变,国际化发展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等配套体制、机制还处于部分缺失状态;缺乏对于国际化的市场定位、客户目标、东道国监管环境的系统性研究,国际化发展的远景战略规划不够充分,海外市场可持续拓展能力不强。
2、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资本金充足率不符合《巴塞尔协议》要求,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较差。《巴塞尔协议》集中体现了风险管理的国际规范,它注重从资本的构成和资产的风险权重方面,强调资本与资产的比例关系。在现有社会经济条件下,《巴塞尔协议》的一系列要求客观上限制了我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业务范围。
3、盈利手段落后,盈利能力较低
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的盈利能力普遍偏低。资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两个核心指标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目前国际大型银行的上述两个指标分别为 30%、1.5%,而国内银行则大约为 16%和 5%,低一倍左右。从盈利模式来看,国际先进银行非利差收入占到总收入的 3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占到 50%以上,而国内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比大多在 10%以下,显示盈利手段过于单一。从业务结构来看,在业务发展上,主要依靠对公业务的规模推动;在客户选择上,主要依靠大型的对公客户。这与外资银行对公、对私,以及大小客户均衡发展的业务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外国商业银行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发达的国际业务网络,电子化程度高,资金调拨灵活,广泛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已有的金融创新成果,服务意识强。我国银行的机构设置行政化,业务范围较窄,金融创新尚处于初级阶段,参与国际竞争则处于不利地位。
4、经营管理方式落后
如在业务管理上,国际上通行的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即根据变化的经营环境,协调各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及其结构方面的矛盾,进行风险和流动性诸方面的合理搭配和优化组合,以满足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统一。我国银行尽管自1994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由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久,经验比较缺乏,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难以落实。又如我国银行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的影响,往往遵从“存款立行”的原则,将社会效益当作银行业绩的主要标准,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只考核吸收存款的数额而不计成本。外国商业银行一直遵从“效益立行”的原则,它们的经营方针和措施都以获得最大收益为目的,其效益普遍较好。经过多年的积累,外国大商业银行已经形成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而我国银行业由于相应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或发挥作用,造成整体协调功能不强,优势发挥不够,尤其在国际业务方面经验不多,难以接受银行业国际化带来的挑战。
5、高级人才相对缺乏
国际化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没有思想观念新、竞争意识强、具有丰富金融知识和直接操作经验的人才,银行就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商业银行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大锅饭、论资排辈、官僚主义等弊端,从业人员总体上市场经济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开拓创新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国际金融观念等比较淡薄,造成了银行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不高;另一方面精通业务的高级人才整体比例较低。与之相反,外国商业银行走的是重人才、讲效率的经营之路。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机构非常注重人才的选用,为开展业务,往往以较为优厚的工资待遇和其他有利条件从我国银行“挖走”优秀人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了巨大威胁。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1.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组织形式
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和组织形式主要有:海外分行、代表处、附属行、国际银行业设施等,究竟选择何种类型的组织形式,J•温格尔(Janter Wengel)从区位的角度分析认为,在进入新的国家和地区之初,为了解当地市场行情和业务发展前景应设立代表外:在需要开展实质性业务经营时,可将一些条件成熟的代表处升格为分行;在取得丰富的市场经验与当地金融机构建立广泛联系的基础上,可通过合资方式入股国外金融机构。目前70%以上跨国银行均用独资的分行或代表外的形式进行经营,以确保决策系统的高度集中和对各分行的全面控制。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应采取分行或代表处的形式。但就整体而言,从银行业的现状以及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看,从上述几种形式的申办难度、所需时间、成本、配套条件以及生存能力分析,我国跨国银行在发展形式上还是应该因行而异。具体而言,实力雄厚、海外分支机构多,国际化经验丰富的中国银行,可一步到位,直接采取以独资的代表外和分行为主要方式,以控制多数股权的附属银行为补充方式的战略;而海外分支机构不多,国际化经营经验不足的其他商业银行,则应分步到位,即先采取以控制多数股权的附属行为主,然后逐步过流到独资的组织方式,最终达到便于总行对海外机构进行管理和有利于总行经营战略目标实现的目的。
2、奠定国际化的基础 通过大力发展国际结算业务,培育和稳定一批具有境内外业务资源的跨国公司客户,培养国际金融人才,为商业银行国际化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强代理行工作和国际合作。商业银行实现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具有一定规模、相对完善的代理行网络,这是商业银行走出国门必要的业务环境。其中,工作的重点有一是与国外知名大银行建立和深化战略合作关系,要在授信额度、业务委托、人员培训与交流等领域实现深度合作;二是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资源互动性,借助我国本土已经形成的庞大的银行结算网络系统优势,通过一部分重点国外代理银行进行战略性事作,加快与国际银行业资金清算体系的融合与对接,以构建覆盖国际重要经济、金融中心的结算网络体系为基本框架,将银行业的国内清算体系向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延伸和拓展,为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并有效地推进商业银行国际化的进程;三是通过与国外经济金融媒体信用评估机构的接洽与协作,加大境外宣传力度,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知名度。
3、强风险监管 银行开展国际业务,非但面临普通的金融风险,而且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比之国内金融市场复杂,使防范风险对国际业务显得更加紧迫。而金融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营风险意识薄弱,过分追求利润与规模,缺乏内部控制与自我监管。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首先应强化风险意识,正确处理好盈利性与安全性的关系。在过去的粗放经营中,我国各银行机构网点大量增加,资产规模迅速扩张,有的甚至不惜血本无序竞争,片面追求利润与规模,以致于风险资产大量增加。商业银行应坚持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但是应正确认识这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偏重盈利性而忽视安全性,应在保证资产安全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其次,要建章健制,完善内部监控体系。这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基础。各银行要形成多层次的内部监控体系,包括业务部门的自我约束、会计部门的检查和稽核部门的监督等。这些都能以各项规章制度来强化内部管理。
4、创新业务品种
现代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迅速,占其业务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创新国际业务品种,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全球,冲出国 3 门,走向世界。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国际银行的传统业务的获利空间日益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侵占,竞争优势越来越重要。为此,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大国的银行家们纷纷致力于业务战略的调整,其明显标志是国际银行业的业务日趋多样化和全能化,即在银行、信托、证券等业务领域里界限日益消失,银行既可从事银行业务,又可经营信托、投资、证券等更广泛的业务。我国在跨国经营方面也应积极进取,大胆进行业务创新。
5、积极培养银行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金融人才市场化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世界金融业的诸多发展变化,向我国金融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我国合格的金融人才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首先,要加强对银行员工的培训。培训是银行为员工提升自己提供的有利途径,通过培训,员工可以提高经营风险的意识,能运用最新的科技知识手段从事金融管理活动。其次,要积极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专业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要培养一批懂得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和财务的金融人才,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对国际型人才的要求。再次,要加大商业银行研发机制的建设力度,把业务操作和研究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衍生工具,加以吸收借鉴,开发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的新型金融衍生工具,这个过程也是对银行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明志.金融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曹凤歧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创新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3、王晓雷
20世纪年代以来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的演变
国际金融研究,2006 12
4、马政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 上海金融,2008.9
5、李静娴 郭坤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之现状 商场现代化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