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

时间:2019-05-13 22:1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

第一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发展已成趋势。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国际金融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步伐,将混业经营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搞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兴起的动因、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以及对我国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商业银行 混业经营 分业经营

银行混业经营指的是银行可以同时经营证券业、保险业以及信托业、投资基金业、证券期货业等非银行金融业务

序言

放眼国际市场,为适应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浪潮,各国金融业普遍实行混业经营,以谋求金融业的平均利润和规模化经营效应,通过多元化经营、多地区经营分散各类经营风险。相比之下,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模式,与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形成巨大反差,尤其是中国加入WTO,由于外国银行的竞争优势,中国商业银行将会失去许多企业大客户和个人客户,将会面临巨大挑战与压力。因此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由分析得我国混业经营现状,其实混业经营其实还没有真正从法律上得到肯定,其次,混业合作主要也是互为客户,只是利用各自业务领域上的优势.下面就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

一、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兴起的动因

1。实行混业经营是增强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需要。如今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过于狭小,制约了盈利能力提高,限制它的竞争力。加入WTO后,进入我国市场的外资银行中有一大部分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综合性的全能银行,它们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其本身经营的多元化带来的高抗风险能力,以及跨国公司内部的补偿机制带来的灵活策略。这给我国的银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我国银行业应该寻求

良好时机,打破分业限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2.实行混业经营可以降低我国银行业的风险。长期以来,我国银行资产结构单一,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约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这种情况必然使商业银行风险增大,效益下降,竞争能力受到限制。而在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的相互融合可以产生优势互补、连动效应,依靠业务交叉而创新的中间业务来实现多渠道获利,以此提高金融体系的整合度。同时,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实现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可有效地分散风险,使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趋于稳定。

3.发展混业经营可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在金融业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关键在于能否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高效、准确的服务并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一方面,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可以为现代个体消费者提供一条龙的理财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并建立起长期的客户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随着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多元化经营和大规模资产重组,它们对金融服

务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所以混业经营便成为适应客户需求的一种主流趋势。

4.发展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风靡全球,突破了金融业多年传统的经营局面。非银行金融机构依靠金融创新逐渐发展壮大,而商业银行则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在金融创新方面没有大的作为,其经济效益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竞争下出现普遍下滑。另外,企业为了分散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也越来越偏向于直接融资,造成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规模逐渐缩小,利润下滑。商业银行开展混业经营,可将各种金融业务进行有效组合,利用多样化经营所形成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效用来降低成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6.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促进银行业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及网络银行的迅猛发展为“金融百货公司”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而融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的综合银行,通过业务上的交叉和创新,能实现金融产品效率最大化,从而比分业经营制度下的专业行更具竞争力。金融全球化的实质,一方面是金融活动跨越国界,另一方面是金融活动按同一规则运行,还有一方面是在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同质的金融资产在价格上趋于等同。这也促进了混业经营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目前,从各国混业经营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模式:(1)一步到位的德国全能银行模式;(2)金融机构出资新设金融混业机构的日本模式;(3)美国的“母分业,子混业”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

综合各种因素来看,美国模式更加适合中国。首先,美国“先混后分再混”的发展经历与中国相类似;其次,美国模式对解决我国监管能力与金融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利;再次,我国在向混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条件不够成熟,不宜选择一步到位,容易激化矛盾的其他模式;最后,选择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有助于通过金融机构整合,实现我国金融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建议

1.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金融制度。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多种金融业务交叉,多个业务部门和利益主体的存在会产生大量风险,如何防范风险,保障金融安全运行,必须依赖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金融制度。

2.建立严密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机构的行为更为复杂,风险程度更高,这就需要一套严密而高效的监管体系对其进行监控。要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国家审计署,特别是银监会的金融监管作用,落实责任。国家审计署的责任在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避免国有资产发生流失,同时要求尽可能的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责任主要在于规范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操作,防范不规则操作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3.商业银行应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商业银行应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加快金融业务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拓展金融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外部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同时也应注意只有建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才能使银行有足够的能力从事多元化经营,这是实行混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条件。

4.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特别是资本市场体系,加强全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商业银行等经济主体公平地参与竞争,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发展,资金自由流动并且得到有效利用,是资本市场发展必然趋势。而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由于发展时间晚,整个体系还处于不完善之中,大幅震荡时有发生,因此,完善资本市场是我国金融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信用是经济社会存续的基础,而我国目前社会诚信体系还有待建立和完善,这需要将所有金融主体纳入体系内监督,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鉴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加速,面对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顺应世界金融潮流和市场经济规律实行混业经营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的金融业应继续强化已有的银行、保险、证券业务合作关系,同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紧对混业经营的研究,尽快实现真正的金融混业经营。

参考文献:

[1]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第2版)第15章

[2]石磊.浅谈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趋势.时代经贸

[3]柯思宇.浅谈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选择.理论界

第二篇: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浅析

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浅析

戴绿嫔07120831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是金融业运营的两种模式,各有其优劣势。

分业经营的主要优势:(1)专业化经营(2)避免利益冲突(3)对监管机构,其监管工作较混业经营简单轻松。分业经营培养从事各类金融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防止商业银行将过多资金用在高风险的活动;其劣势:(1)因为经营单一业务而使(2)规模效率低。分业经营风险集中抑制竞争,银证难以优势互补。

混业经营的优势:(1)易实现规模经济(2)业务多样化而风险分散(3)易于实现灵活调整。混业经营银证优势互补,全能银行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其缺点是(:1)对于尚未实行全面混业经营体制的国家,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2)最大风险在于风险传递性。混业经营会形成垄断,内部协调困难。

但是,受金融业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混业经营成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业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使其面临着众多挑战为了适应金融业发展趋势的要求,我国宜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营模式,稳妥地推进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同时建立牵头监管体制,保证金融业运营的安全。

1、入世后来自于国外金融巨头的挑战

根据入世协议规定,我国于2006年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各种形式进入,而它们大多是“全能型”企业,其业务领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信托投资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他们可以充分享有混业经营带来的较低的交易成本和范围经济,大大降低了服务成本,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因此,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受到巨大挑战。

2、来自于金融企业经营创新的挑战

我国《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以及《公司法》都明确规定了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但同时也预留了进行金融业经营创新的空间,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混业经营模式的金融控股集团,如中信公司光大集团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集团等但是,我国分业经营的基本模式严重制约了金融企业的创新。

3、来自于养老保险投资对金融业发展的需求

从世界经验来看,养老基金对于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必将会形成规模庞大的养老基金,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运营成为必然,但是分业经营的限制,将严重制约运营商的选择范围,无法形成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激励管理主体采取积极行为的局面;同时,分业经营模式,也将限制投资管理主体的投资组合选择,不利于养老基金风险既定情况下收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4、分业监管模式不适应经营模式发展的需要

我国采取的分业监管的模式,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各司其职,负责所属行业的监督管理之责,这虽然客观上有利于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技术,但也造成了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壁垒,不利于信息的互补,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出现了金融控股公司等混业经营形式的情况下,分业监管的模式已经远远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

5、分业监管不利于信息互补,实现各监管主体的协调

分业监管模式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为不同的监管机构都有各自的监管指标和标准规范,为了达到相应的指标要求,必然要付出许多的“合规成本”,这就加大了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在某些指标上存在互通之处,但是由于各自独立的模式,必然要做出重复审查,造成了监管资源的浪费。

6、分业监管易产生监管真空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金融机构及其相应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很难区分它们是什么类型机构,更不用说国内的一些金融控股公司,对此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监管法规如信托投资公司的证券营业部为吸收资金,采取证券回购,代客理财等手段高息吸收资金,变相开展银行业务,这种行为本应该受到查处,但由于实行分业监管,银监会和证监会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监管真空。

如上所述,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运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为了促进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保证金融业的安全,必须进行改革由分业到混业经营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并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业监管体制。

第三篇: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可行性分析 论文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金融混业经营的概述„„„„„„„„„„„„„„„„„„„„„„1

(一)混业经营的定义„„„„„„„„„„„„„„„„„„„„„„„1

(二)金融混业经营的特征„„„„„„„„„„„„„„„„„„„„„1

(三)金融混业经营的优势„„„„„„„„„„„„„„„„„„„„„1

(四)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状„„„„„„„„„„„„„„„„„„2

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2

(一)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分析„„„„„„„„„„„„„„„3

1、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对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的作用„„„„„„„3

2、实行混业经营可以降低经营成本„„„„„„„„„„„„„„„„„3

3、实行混业经营可以分散风险„„„„„„„„„„„„„„„„„„„3

4、通过混业经营,使金融机构规模扩大„„„„„„„„„„„„„„„3

(二)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推动力„„„„„„„„„„„„„„„„„„4

1、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金融混业经营动力源„„„„„„„„„„4

2、世界金融一体化使我国必须实现金融混业经营„„„„„„„„„„„4

三、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具备的条件„„„„„„„„„„„„„„„5

(一)商业银行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内控约束机制„„„„„„„„„„5

(二)我国具有推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要求„„„„„„„„„„„„„5

(三)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要求„„„„„„„„„„„„5

(四)现代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5

(五)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是我国混业经营的制度保障„„„„„„„„„5

四、对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政策性建议„„„„„„„„„„„„„„„„6

(一)健全金融法制体系,强化市场准入约束„„„„„„„„„„„„„6

(二)明确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管主体„„„„„„„„„„„„6

(三)建立防火墙制度„„„„„„„„„„„„„„„„„„„„„„„6

(四)构建统一监管信息平台„„„„„„„„„„„„„„„„„„„„7

五、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可行性分析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机构的逐渐进入, 国内金融机构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分业经营体制进行改革,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本文试图通过对混业经营的定义、特征、优势、现状分析;接着对混业经营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作用及已经具备的条件分析;然后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可行性进行论述,最后提出过渡时期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应健全金融法制体系,强化市场准入约束明确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管主体,建立防火墙制度,构建统一监管信息平台等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混业经营,金融业,风险控制 可行性分析

一、金融业混业经营概述

(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定义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如今,世界上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大多数国家在金融业都实行混业经营。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

(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特征

混业经营有两个特征:第一是业务的混合,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可以兼营所有的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业务是不分离的。第二是管理的混乱,这种混乱既包括金融机构自身的管理混乱,又包括监管机构监管的薄弱。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混乱表现在混业经营格局下严重的利益冲突与金融企业内部的风险传播。

(三)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优势

1、全能银行同时从事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可以使两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

2、混业经营有利于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

3、混业经营使全能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证券承销的风险。

4、实行混业经营,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这

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

(四)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状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严格的分业体制模式逐步成为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障碍,不利于我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实际上在分业监管的框架下开始了混业经营改革的突破,商业银行首先开始尝试涉足其他金融领域。虽然这种突破还处于低层面,尚不具备规模效应和合作深度,但银行混业经营的初步发展已露端倪,各家商业银行与多种金融企业的合作已经迈出可贵的一步,一种金融产品不仅涉及了双方合作,有的已经发展为三方、四方合作,这种多边的协作形成一种创新团队,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并逐步获得了市场认同。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具备多元化特征,符合未来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获得监管层的支持,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混业经营提供政策依据,随着混业经营的呼声渐高,引起了包括监管部门在内各界的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利政策,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管制有所放松。2005年,我国正式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试点,并在金融业立法方面进行了修改,为进行混业经营试点留出了适当的空间。

2006年,数家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纷纷有意涉足券商;保险公司参股银行、券商热情大增;券商纷纷寻求期货公司等合作伙伴。跨行业金融交叉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

2007年,在金融混业经营试点逐渐获得监管层认可的基础上,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国金融混业经营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监管部门还出台了一批通知、意见等解释性、具体性的配套规定,这都有力地促进了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

第二、银行与同业的合作不断广化深化

首先是带有一定混业性质的销售渠道合作,其覆盖范围几乎扩展到所有主要金融企业的产品,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代理各种其他金融产品,是较早出现的合作模式。当然这种模式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混业,产品其实是各自的,但银行在代理的过程中熟悉了同业产品的运作,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次是资金业务合作进一步扩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可涉足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等,使得银行资金能够跨市场流动,打破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壁垒,不同行业资金的沟通能力加强。再次,复合金融工具的推出取得一定突破,跨市场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银行

对客户的金融服务能力,实际上这类产品属于创新业务,已经具备衍生产品的某些特征,代表着混业经营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金融控股公司取得较大发展

随着政策环境的调整,各类金融控股公司朝着纵深发展,出现了以金融机构、集团公司和企业为主体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这其中的代表有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平安保险集团等。而根据最新的规定,银行也可出资组建基金管理公司,银行系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二、我国金融也混业经营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混业经营必然性分析

1、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对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的作用

2、实行混业经营可以降低经营成本,以利于金融业追求规模经济 通过银行间并购,可以撤消大量重复的网点机构,精简人员,共享资源(包括客户资源、硬件资源、人力资源等),变外部竞争为内部竞争,使赢利水平发生质的变化。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还可以利用在提供一种服务时获得的信用向客户推荐它的其他服务,将与某一客户关系的固定成本(物力与人力)分摊到更加广泛的产品上,降低业务开发和推广成本。例如可以利用分支行已有的销售渠道,以较低的边际成本销售证券和保险产品。

3、实行混业经营可以分散风险

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实现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可有效地分散风险,使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趋于稳定。就整个金融体系而言,要求分业经营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商业银行进入证券承销领域,危及商业银行系统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但美国White研究报告表明,证券附属机构的盈利要高于银行的盈利,并且证券附属机构债券对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影响。

4、通过混业经营,使金融机构规模扩大,可以减少因金融开放导致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首先,安全性将相对提高。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收益、信誉等所有经营发展免受损失的可靠性程度,一般与规模成正比。银行并购之后,规模扩大、存款来源增多、融资渠道拓宽、资本充足率提高,而信用等级也随之相应提高。

其次,流动性将相对增强。一方面,并购后银行资产规模扩大,变现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并购后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客户资源进一步丰富,筹资渠道增多,经营成本下降,更有利于拓展新的客户群体,获得新的资金来源。

再次,风险性将相对分散。银行并购后,经营业务的领域更加广泛,金融产品的种类增加,相对风险也将分散。如果一种业务品种出现问题,将因其所占比例有限,不会给银行带来致命打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客户数量增多,单个客户经营不善或恶意逃债,会因其占客户总量的比例较小,给银行带来的资金损失也将会相对减少。

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限制。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也将直接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我国必须在制度上来保证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以保障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运行的稳定。因此,在客观上需要我国从过去的分业模式转变为混业模式,以此来增强我国金融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其竞争力。

(二)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推动力

1、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金融混业经营动力源

从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过程来看, 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利润的最大化是混业经营推动力的源泉。我国混业经营的内部推动力仍来自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追求利润的需要。从实践来看, 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 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实际上把它们的业务限制在一个更加狭窄的范围内, 由于国有企业的效益低下, 商业银行的利润被限制在一狭隘的空间内(利润来源单一), 银行的规模经济得不到体现, 银行的风险更加集中和扩大, 当前我国银行业的主要业务还是集中在存贷上, 其利润也主要来源于存贷差。中国央行最近的一次利率调整, 已使得中资银行单一利润来源的局限性凸现。自我国经济软着陆成功以后, 我国经济一直维持着高速增长。资本市场的繁荣, 大大减少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 优质客户资源不断的流失, 而留在商业银行里的则是那些有一定风险度的客户, 带给银行的只能是巨额的不良资产和不断加大的经营风险, 而证券市场如火如荼, 券商资本金规模不过800 亿元左右, 但近几年每年创造的利润却相当于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利润总和。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 传统银行业务和证券市场新业务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加之中国入世, 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金融市场, 商业银行岂能坐以待毙。

2、世界金融一体化使我国必须实现金融混业经营

金融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是大势所趋。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 而这些金融机构大多是全能型的, 它们必将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

术、多样化的服务,对我国金融业形成竞争优势, 我国现行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亦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币投资业务。全能型外资银行或金融集团将同时向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申请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牌照, 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使国有商业银行效益状况进一步恶化。2002 年央行发布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 明确了商业银行可开办金融衍生业务, 以及投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而且中信、光大、平安保险集团, 事实上已经具备全能型金融机构的雏形, 这些现象都说明我国正在积极调整金融业的经营模式,使之与国际金融业接轨, 向混业经营挺进。

三、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具备的条件

(一)商业银行本身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有效的内控约束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保护银行自身安全运作与稳健经营以及规避风险的功能,主要包括各项金融业务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有一套保证不同业务独立运作的机构、人员、管理和监督制度。目前,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基本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具备混业经营所必需的条件。

(二)我国具有推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要求

首先,我国有过很长一段时间实行混业经营的历史,公众和金融机构对金融界混业经营的市场环境是可以适应和接受的。

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金融界内外部管理的日趋规范,当初实行分业经营的意义正在逐步减弱。而且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在中国也只不过实行了短短几年,不应该也不会从思想上因为改革实行混业经营所造成类似于其他金融领域改革所面临的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

(三)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要求

这种趋势的继续发展,改变了金融业的市场环境,使其传统的业务界限和行业分工日渐模糊,条块分割格局也已被打破。这无疑会影响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变动,从而推动我国由分业转向混业

(四)现代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机构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数据处理成本与金融信息成本,提高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能力,使金融机构可以进入原先不敢进入或无法进入的非传统领域,扩大了金融工具的交易范围并突破了地域的限制。金融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最终会突破分业限制,为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奠定基础。

科技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混业型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与混业平衡能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也使金融管理部门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

(五)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是我国混业经营的制度保障

证监会下发的《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参与基金业务,既是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需要,反过来也推动了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文规定商业银行经批准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和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首次明确了商业银行可以代理证券业务。这表明央行默许了银证混业经营的现状,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2006 年10 月18 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首次对保险机构收购商业银行股权有关事宜作出明确规定,允许各类保险机构投资购买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银行的股权。由此,保险公司收购银行的通道其实已经全部打

四、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政策性建议

(一)健全金融法制体系,强化市场准入约束

主要做到两点:一是及时出台金融创新指引类的指导性文件,对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组织形式、不同市场上的资金分配比例、市场操作规则、融资方式、主要人员的配备等都要在配套的法律法规上做出明确规定,从法律上规范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行为。二是严格市场准入约束,新业务品种进入市场前,金融监管部门要对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和关键人员进行从业资格审核和审查,制定量化准入指标和信息披露机制,对于极易引发大规模金融风险的新业务,对于尚未建立风险控制措施的新业务,要坚决制止。这样,监管部门就可依据法律和相关政策规范交叉性金融业务,减少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发生。

(二)明确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管主体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具有超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特殊性,同时又履行金融稳定的职责,担负着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任,为此宜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对卡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主要监管责任,并兼任协调监管之职,建立相应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和工作程序,定期召开“一行三会”关于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监管的专题会议,增强风险识别能力,落实信息共享机制,妥善解决监管归属划分、监管利益冲突等问题,有效实现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

险的主监管和协同监管。

(三)建立防火墙制度

首先,建立法人防火墙,设置独立法人实体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经营,不允许采取事业部制,以区隔各自风险传递,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的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其次建立业务防火墙,严格限制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再次,建立资金防火墙,禁止或限制资金在金融集团内部的任意流动;最后,建立管理信息防火墙,防止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有害信息的流动,出台银证、银保等的数据交换标准等等。

(四)构建统一监管信息平台

一是建立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预警体系。建议在人民银行中设立跨行业风险评估机构,与三个监管部门配合,监测交叉性金融风险,并追踪调查金融风险对各行业的影响,建立警报发布机制,对各类较大的系统性危机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提出应对措施,供决策层思考。现阶段还应着手建立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予以制度化,通过金融机构的定期报送、人民银行的定期收集汇总,对可能的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和必要的风险提示,从而实现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统一、完整、准确、有效的监管。二是应尽快建立某种强制性的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金融机构除披露传统的金融业务外,还应增加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披露。加强市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约束,防止金融机构按自身的利益行事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促使金融机构形成及时、全面、合规地发布信息的自律机制。

五、结束语

随着国际金融业的形势和我国金融的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与国际金融业的全面接轨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必须清楚、正确地认识国际金融业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如今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全能化趋势日益增强、加快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一大发展趋势我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是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需要立法、证券市场、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做出配套改革。

参考文献

【1】白凯.混业经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 【2】李林.论分业体制下实践混业经营.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 【3】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罗清.日本金融的繁荣、危机与变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6】王华庆.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7】王自力.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与监管模式的重新探讨 金融研究,2000 【8】胡章宏.从规范分业合作走向混业经营.国际金融报, 2002-04-29 【9】 张亨.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0】王玮.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利弊分析与发展模式建议 2007 【11】周小川.稳步推进金融综合经营试点 2006 【12】谢群.现阶段我国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监管制度探析

2008

第四篇: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之路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之路

2010-12-23 00:13:4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跟贴 0 条 手机看股票

我国于2006年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看待试点的效果?我国应该坚持分业经营还是推行混业经营?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在经历了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以后,国外监管当局开始反思混业经营模式的利弊,目前未有定论。美国的“沃尔克规则”主张对金融机构的准入领域予以限制,而欧盟则坚持全能银行导向。

我们认为,尽管国外大型银行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但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我国金融企业也要主动适应这种趋势。但是,混业经营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金融机构“太大不能倒”,风险跨行业传染等。因此,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是深化混业经营的前提条件,包括稳步推进、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完善监管法规等。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要选择恰当的混业经营模式,设定符合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地域和业务组合,不断加强公司治理。

一、稳步推进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势不可挡,我国金融业只有适应这个潮流,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也表明,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我国过去几年试点的经验也表明,只要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有效的监管,混业经营有益无害。我们应在充分评估各类金融业务和机构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我国的混业经营。

在科学、审慎地评估各类业务的风险以及潜在协同效应的基础上,对具有不同特征的业务制定差异化的开放政策:一是全面开放与主业高度相关且风险可控的业务;二是对与主业比较相关,风险基本可控的业务,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三是对与主业比较相关,但风险程度较高,或者与主业相关度不高,但风险基本可控的业务,在小范围内试点;四是对于与主业相关度不高,且风险程度较高的业务则应限制开放或暂不开放。

选择公司治理机制完善、风险管理基础扎实、并表管理能力突出、资本充足、IT系统完备、具备一定人才优势的大型机构,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它们先行先试。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再考虑下一步的推进策略。

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大型银行管理相对完善、规范,应允许它们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混业经营,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则在规范的基础上有限地开展混业经营,小型机构和管理不够完善的机构应禁止开展混业经营。

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体系

对以金融业务为主的经营型金融控股公司,实行主监管制度。根据母公司的业务性质,在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三家监管机构中,确定一家为主监管机构,负责对混业经营机构的所有业务和风险进行并表监管,确保混业经营机构的资本充足和公司治理良好;其他两家监管机构按照分业监管原则负责对附属机构监管,确保附属机构按照行业监管标准审慎经营。以这一监管分工原则为基础,主监管机构和辅监管机构分别在不同层面上,持续地实施市场准入、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等具体监管活动。

在主监管机构和辅监管机构之间签署监管备忘录,以解决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的问题,目前我国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已有类似安排,要以此为基础,根据混业经营的发展情况,对这一机制进一步完善。

对纯粹的金融控股公司和非金融业务为主的经营性控股公司,由人民银行作为主协调人,赋予特定的协调权力。一方面维护人民银行在金融稳定方面的特殊权威性,使协调责任更加明确,协调事项更易操作,另一方面加强对控股公司的并表监管,尤其是对各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以及财务状况实施重点监管,从而降低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对控股公司下属的各金融子公司,按照业务属性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监管。加强“一行三会”的协调机制。

三、加强混业经营的全过程监管

设置严格的市场准入门槛。监管机构对混业经营机构的各项业务均作出具体、严格的市场准入资格和实质条件规定,构建一套衡量金融机构开展混业经营业务能力和风险的指标体系,对不同机构加以分类,进行有区别的分类管理和准入。

建立公开透明的业务核准制度,明确开展新业务的市场准入资格和必要条件。对金融机构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对其经营和管理资质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作出核准的决定,对已批准开展新业务的机构名单及时公示,接受公众监督。

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和风险披露制度。建立覆盖混业经营机构表内外业务的全面风险监测体系。严格防控表外风险转化为表内风险,实时监测混业经营机构关联业务条线以及关联业务单元之间的“防火墙”隔离效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全面风险评价和持续监管,确立风险评估制度,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降低金融监管部门与混业经营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第三方独立信用机构对混业经营机构的调查及监督,降低投资者与混业经营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强化对高风险业务的控制。建立综合业务的杠杆率监测与控制机制,开展综合业务的机构须分类设定杠杆率上限,披露相关业务的杠杆率使用及变动情况。混业经营机构须加强综合业务的资本控制和权限管理,凡涉及高资本消耗或高杠杆率的业务,应设立严格的内控措施,及时、充分地披露。

建立混业经营的退出机制。建立科学全面的混业经营绩效评估体系,对混业经营的实际效果及时加以评估,对成效负面的金融机构,予以警告或停业整改。

四、尽快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 立法是混业经营发展和监管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美国在1999年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规定了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条件、业务范围和监管安排。其他国家也是坚持立法先行,英国2000年颁布了《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韩国2001年颁布了《金融控股公司法》,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有专门法律。总体看,这些国家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类机构的稳健经营和迅速发展。

目前,我国并未明确混业经营的法律路径,其结果是既有金融机构控股的情况也有非金融机构控股的情况,既有发展良好的公司也有隐藏巨大风险的公司,既存在监管交叉也存在监管空白。这种立法严重滞后的现状对于金融机构混业经营非常不利,长期下去也会形成大量风险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我们不宜再走“机构打擦边球 政府默许和观望 制定法律 逐步推广”的老路,而应该首先为混业经营(主要是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建议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抓紧起草《金融控股公司法》,在法律的规范和指引下,由市场主体自主选择混业经营的发展战略。

五、防范金融机构“大而不倒”

改进“大而不倒”机构的风险管理。大型金融机构会否发展到倒闭的危险境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自身的管理能力。如果管理得当,就可以既获得规模变大后带来的好处(例如规模经济),又没有倒闭的风险。因此,大型机构在规模扩张的时候要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尤其是进行大型并购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规模急剧扩张给管理带来的挑战。

加强对“大而不倒”机构的监管。对“大而不倒”机构,除继续完善并表监管外,还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其日常监管和持续监管。一是在资本、流动性、风险管理等方面,对大型机构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并进行严格的压力测试。二是对此类机构强化现场检查和风险监测,增强对大型机构的监管力度。三是采取隔离措施,严防风险在不同业务间传染。四是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包括建立更高级别的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或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建立“大而不倒”机构的退出机制,降低“大而不倒”机构出现问题时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一是建立此类机构的“瘦身”机制,在出现风险隐患时,要求相关机构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明确一旦出现危机,如何通过出售子公司或资产取得应急资金,以确保经营困难时实现有序退出。二是尽快研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存款人提供基本的保障。三是建立促使经营者、股东和债权人分担风险的破产安排,使面临困难的“大而不倒”机构能够有序清算。

第五篇:透视混业经营发展论文

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标志着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发展的时代潮流。而我国加入WIO已近两年,这意味着国内证券业愈来愈直面国外“全能型”金融集团“巨无霸”的无情冲击。而我国目前现行的分业经营将使证券业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迅速壮大和成熟起来的重任,我国证券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国证券业的发展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的两难悖论:要么坚持对证券业现在有利而终将死路一条的分业经营,要么抉择死而后生的混业经营之路。在这个关键时刻,如何对中国证券业发展方向进行有效梳理和理性思考,是我国证券业存在和发展的最高支撑点和可靠根基。

一、混业潮进逼中国证券业

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1月12日正式签署了该法案,从而使其最终生效。该法案的核心内容就是废止运行了66年之久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放宽了对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的行业限制,允许其交叉经营,从而结束了近70年金融分业经营的历史。克林顿称该法案“将带来金融机构业务的历史性变革”。一些经济观察家认为,新法案的通过,标志着全球金融业告别分业经营,重新进入混业经营时代。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此后5年间国外银行将彻底进入中国市场和国内金融机构平起平坐、同台竞争。面对这种形势,我国证券业是固守分业经营模式的老路还是加紧步伐实施混业化改革呢?现在时间将要过半,中国的证券业已经走到了一个经营体制的历史岔路口。

站在全球金融史的高度观察,混业经营其实并非新鲜之事。事实上,20世纪世界金融发展史,金融业的经营体制经历了从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到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再到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的一个否定到自我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进程。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到了90 年代初,我国出现了银行资金大量涉足证券、期货、房地产等领域,造成了金融风险陡升。为了控制日益严峻的金融风险,199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对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银行业分业经营的原则。虽然,在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混业经营的尝试从未停止过,以致出现光大、中信等模式,但一直到今天这个“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法律框架的禁区未被打破,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分业经营的最后一个“堡垒”。

从美国的经验看,金融经营体制的实施也经历了一个“混-分-混”的历史演进过程。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实施混业经营,而30年代的“大危机”砸碎了初级阶段混业经营的梦想。被誉为“分业经营法典”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实施。其隔离措施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降低金融风险的作用,它在支持经济的发展、维持美元的国际地位方面,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80年代后美国经营体制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的变化,金融创新活动使得投资银行业的收益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银行业业务创新能力受阻,竞争力不断降低。与此同时,一直实行全能银行制的欧陆国家的混业经营模式,对美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提出空前的挑战。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美国银行业开始千方百计的寻求出路。他们首先采取兼并和金融创新手段向证券业渗透。政府也心领神会开始放松管制,默许甚至鼓励金融机构的相互渗透。90年代尤其是中后期,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加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融合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并购风起云涌。而且美国在分业经营道路上的两大盟友英国、日本的相继“变节”更使得分业经营雪上加霜,1999年混业经营在美国东山再起。

那么,这种全球性的“混业潮”是否为一种非理性的跟风,经历了由“混”到“分”转变的全球金融业是又简单回到了起点吗?我们认为,“混业潮”背后有其深层次的推动力量,它是市场分工深化导致的金融功能配置格局重构使然。

按照西方国家尤其美国理论界近来流行的“功能观点(functional perspective)”,金融业的行业划分是相对的、动态的,金融机构的形式、金融业务范围和产品门类是可变的,但金融基本功能是稳定的。从功能观点看,金融中介机构与市场手段都是实现金融基本功能的载体,在提供金融功能上,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竞争,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比较成本的变化,最优的配置状态是由成本最低的主体提供金融功能。这个过程被称为金融功能的竞争性配置,它导致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和金融的成长。从当今金融的发展趋势看,传统行业间界限越来越模糊,有些金融新产品已很难明确地归属于某一传统行业,所以行业的划分是相对的,混业经营是以一种更有效率的分工模式取代了原先的分工模式。金融功能配置模式的变化,导致金融分工模式变化,促进金融体系效率的改进,而这是金融分工深化的表现。我们认为,当前全球金融业混业趋势是比较成本优势竞争法则在重构金融市场中的体现,是市场的必然发展。正是由于分业经营造成的激烈竞争,才使金融业最终走向混业经营时代。

二、中国证券业的两难抉择

在全球金融混业大潮的步步紧逼下,中国证券业何去何从、作何抉择是一个面临紧迫而又难以逃脱的现实难题。面临混业大潮,我国证券业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的两难悖论:是要坚持对现行证券业有利而终将死路一条的分业经营,还是要抉择死而后生的混业经营之路。

其实,“鬼子”悄悄地“进村”了。它已经开始渗入并对我国的证券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国有商业银行首当其冲。它们为避开分业经营的政策管理而绕道海外,在那里它们开始操练混业经营的本领。中银国际是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的全资附属的全功能投资银行,建设银行与摩根士丹利合作成立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也可从事投行业务。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通过控股中银国际和中金公司,开始了其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格局。

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让贤”,以中信和光大集团为甚。以光大集团为例,目前其所辖的机构不仅有银行、证券、信托,还有在香港上市的光大控股、光大国际、香港建设等公司,还持有申银万国的股份。而这两家机构已初具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

在混业经营的国际大气候下,国内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其他的股份制金融机构都纷纷以各种形式尝试混业经营,对现行法律法规形成挑战。而实际上,监管层在政策上也在渐渐发生重大的转变:

——中国人民银行在1999年8月19日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进行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

——中国证监会和保监会在1999年10月26日允许批准的保险公司以不超过上半年总资产的5%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在二级市场买卖已上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和在一级市场配售新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

——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2000年2月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

——《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从2000年10月起开始执行,商业银行可以买卖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贷款。

——2001年7月4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首次明确了商业银行可以进行代理证券业务,似乎在暗示着混业经营将是今后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2003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获国务院原则通过,经过进一步修改,将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据悉,草案对商业银行投资的限制有所放松,国务院得以以专门规定的形式放开银行的业外投资。这实际上为金融混业经营预留了一条“暗道”。

可见,管理层也开始逐渐的缓释分业经营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束缚和压力,以给金融机构注入足够的活力,帮助其提高入世后与国外同行的竞争能力。种种迹象表明,尽管一直到目前为止“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还没有改变,但中国金融混业的序幕已在不经意间悄然拉开。

而混业经营对目前中国证券公司的挑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尽管央行出于规避风险的谨慎态度,对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中间业务采取了审批制,但商业银行迟早将介入到证券代理业务中来,目前之所以不允许商业银行代理买卖股票,显然是担心银行资金流入股市。二是在投资基金托管、各类基金的注册登记。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方面,尽管也被央行纳入了审批制的范畴,但商业银行从事此类业务的希望还是非常大的。商业银行估计很快就可能取得代办开户、代理基金买卖、代为证券资金清算等业务。

从国际的经验看,关于证券代理业务,实际上即使在美国1929——1933的“大危机”后,刻板的分业框架也没有将此从商业银行中分割出去。同样,国有银行在机构和经营网点、在民众亲和力和信誉、在服务完善程度和风险内控等方面,可能使得证券公司的证券代理业务丧失“泰斗”。试想到分布稀少的证券营业部人头济济地看盘、下单和交割,和到星罗棋布的储蓄网点就近炒股票,股民们会选择何者呢?如果商业银行能再下些功夫,提供适当的证券咨询服务,创造更便捷的资金转账工具,那么证券公司在经纪业务上就举步维艰!

在基金管理业务,实际上商业银行也具有证券公司难以匹敌的优势,尤其是像共同基金、开放式基金这样资金来源分散的大众投资工具上。商业银行如果能驾轻就熟的吸储手段,移植到代理基金份额的出售、转让和托管等方面来,则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在此类基金方面就可能无所事事!中间业务的放开,就有可能使得商业银行蚀空证券公司现有的经纪业务。而若真正实行混业后,商业银行获得证券承销业务则是如虎添翼。

岌岌可危对我国证券业来说已不再是危言耸听!

觊觎我国证券公司多年所习惯的安然厚利和安逸生活,恐怕不仅是商业银行,连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均要挤入证券业来分得一杯羹。信托公司则可能通过金钱信托,IT企业则可能通过网上证券交易等方式逐渐渗透到证券行业中来。

在中国证券业发展道路面前,不仅仅有前面有“狼”后面还有“虎”。中国加入WTO已近两年,外国投资银行这些“巨无霸”完全进入中国市场已有指日可待。和国内的商业银行相比,国内证券公司多少还有证券承销和代理业务的经验积累,还有证券研发和投行人才的点滴积累,而这些优势,在外国投资银行面前则会荡然无存。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往往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中间业务发展经过培育、成长、成熟的过程,已经谙熟各国的法律框架和运作惯例,了解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握有来之能战的投资银行领域的人才精英,兼具和在华的跨国公司的天然联姻优势,其成形的市场、成文的规章、成套的产品、成功的经验,成名的品牌,都足以使得他们对证券业务的渐次给中国证券公司目前粗放的经营战略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更让人担心的是,我国证券业在直面外国投资银行时,几乎没有太多的“本土化”优势可言,资本规模小,风险抵御能力弱、业务品种单

一、创新能力不足、决策层思维狭隘已被认为是中国证券公司的几大通病。客观地讲,诸多证券公司除了拥挤在承销和经纪两项业务之外,几乎没有足以称道的经营特色。

而混业已是摆在我国证券业面前一场生死攸关的挑战,要么在混业经营重冲出一条血路到达“涅盘”境界,要么就活活地在混业大潮中被无声无息地呛死。

三、走向混业的战略构想和制度安排

面临生存或死亡的两难选择,中国证券业作何战略抉择?面对艰难的竞争格局,国内证券业已经在做一些自救措施:一是证券公司掀起了新一轮规模扩张潮,陆续有多家证券公司增资扩股,以壮未来行色,但其资本金规模,显然无法与国有银行和外国投资银行相比;二是证券公司对兼并重组的空前热情,它们以图大则不倒。而这两招恐怕难以抵挡混业的严峻挑战,而需要更缜密的审时度势和从长计议才可。

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我们有可能找到比较适合我国证券业逐步走向混业的一条“涅磐”之路。目前,国际上的混业经营主要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全能银行制,德国为代表。德国全能银行原则上可以经营所有的银行业务,包括全面的存款、贷款、证券、结算、租赁等各项业务,其融资范围包含了从商业银行、私人债券、国际债券的发行等各种业务,服务对象面向社会所有行业。另一种是金融控股公司制,英、法、日、美为代表。在这种制度下母公司以金融为主导,并通过控股兼营工业、服务业的控股公司。它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高级形态和有效形式,也是金融领域内极具代表性的混业经营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对外是混业经营,对内则是分业经营。尤其美、日商业银行的全能化是通过近年来金融机构兼并和金融业务的综合化不断扩张实现的。

而在目前我国分业经营的政策框架下,各商业银行面对竞争积极探索混业经营的路子,以期壮大实力提高在同业中的竞争力。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光大、中信、平安等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我国虽然形成了上述几种混业经营的“准模式”,但证券业今后的路怎么走,理论界主要有主张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和发展全能银行两种不同的观点。

中国20多年的经济改革经验表明,适合国情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因此,从国际上混业经营的实践来看,全能银行模式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各有优劣,但从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出发,我们认为,我国证券业的发展战略适合走渐进的混业经营和多层次监管的类似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特殊道路。

首先,金融机构发展现状是决定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首要原因。我国金融机构的典型特征业务结构、资产结构、人才结构都很单一。这种状况决定了在混业进程中,它们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重新成立以前完全没有涉及的业务部门,特别是在面临开放压力的背景下,而依靠购并方式,通过收购控股的方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将是最为迅速有效的手段,在人才、客户、经验等各个方面也都将有利于新业务的快速发展。

其次,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是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另一重要原因。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业稳定,这是中国金融业向混业之路的先决条件。中国目前分散的机构型监管难以与全能银行模式相适应,必须组建单一功能型超级监管机构才能实现有效监管。但是,在近10年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资源的积累十分有限,难以迅速形成这样的监管体系。全融控股公司模式能够与这种现状有效衔接,方法是在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同时,遵循“机构型监管——功能型监管——超级功能型监管”的推进思路对监管进行渐进式改革

再次,中国已进行的金融控股公司实践为选择控股公司模式和全面实现向混业经营平稳过渡积累经验。尽管自1993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仍有不少金融机构通过控股公司的方式在进行混业经营实践,诸如光大、中信、平安模式的金融控股公司实践。此外,中行、建行、工行等在香港或内地进行的混业经营实践都采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尽管这些机构的混业经营比较初级,但是,以银行、保险公司甚至实业公司为控股公司所进行的多样金融控股公司实践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为采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而且,美国的混业化之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机会。美国金融体制结构的变化历程类似于我国,经历了“初级混业——暂时分业——高级混业”的过程。这样,美国在推行混业经营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和保留了原先金融分业制的一些好做法,如在金融集团内部建立风险“防火墙”,这些作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提出,我国要推行渐进式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实行多方位监控体系最终要实施分三阶段走的战略规划:

在第一阶段,暂时维持分业格局,暗中推动混业实践,培育混业的成熟环境和条件。

从国外经验看,从严格分业经营体制向金融混业经营体制转变过程中很少搞“一刀切”,如美国在相当长时期是通过在分业经营格局下搞“个案处理”和“特批处理”方式来推进金融混业经营试点的。因此,在该阶段,根据中国金融业开放进程和发展状况,在维持现有金融业分业经营总体格局前提下,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深入推进“交叉经营”,对有条件的证券公司进行金融控股公司的大胆个案实践,同时对现行政策、法律逐项检讨,培育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法律环境与金融条件。

而我国证券业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拓展业务领域,既有利于拓展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又能创造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条件和基础。证券公司要“内练苦功”,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进行一系列“帕累托改进”,暗中推进混业经营进程。在这个阶段,首先,我们继续要鼓励商业银行在海外进行业务拓展,收购兼并;其次,要大力提倡和继续推动银证合作。现阶段这种形式多样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的业务合作和创新提升了服务水平,而且银证之间的合作为建立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了业务基础,也为今后联合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提供了很好的业务磨合机会;再次,要促进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合作。

第二阶段,在建立金融控股公司个案实践的基础上,分梯次、多元路径推进混业经营。

由于中国金融业历史遗留问题很多,金融体系比较脆弱,必须进一步加大规范经营的力度,花大力气清理不良资产。但与此同时,对一些原先业务范围过窄的要适度放松,对相对风险较小、绩效明显的业务交叉方式放松管制,必要时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该阶段,应以已有金融控股公司的混业经营实践为先行,分梯次推进混业经营实践,积极推进向混业经营的过渡,并为最终全面实现混业经营创造条件。在充分利用现有金融控股公司经验基础上,以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为核心组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深入开展混业经营,而国有商业银行等巨型金融机构应以战略联盟、收购兼并等方式渐进向混业经营过渡。在这个阶段初期,可以采取外部战略联盟方式渐进地推进,通过战略联盟可以与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获取混业经营经验,也可以为下一步通过收购兼并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奠定基础。

在这个阶段,管理层可以考虑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分业管制可以在条件合适时放开:按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允许信托业进入证券市场、资产管理领域、共同基金领域和风险投资领域等;银行和保险的业务交叉可以进一步放开;从国际经验看,目前全球保险业普遍处于“靠投资收益养活主业”的境地,保险业向投资管理型转变是一个全球性大趋势。从风险控制角度看,保险资金不同于银行资金,期限长,稳定性好,进入证券市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要远低于银行与证券的混业经营模式,因此,对保险投资的限制可以进一步放松。

第三阶段,在前一段实践的基础上从法律上确认混业经营,最终过渡到完全意义的混业经营模式。

当前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性质、法律地位和监管方式等还都缺乏明确规定。到了这个阶段,应根据形势需要,对原先法律框架作较大的调整,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在这个阶段,根据混业经营实践进程选择适当时点对分业经营进行彻底改革,最终实现全面混业经营。

在这个阶段,管理层要在前两个阶段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国际规则,立足中国国情,全面系统地修订、完善和制定金融管理法规,推出金融制度改革的一揽子法案,全面实行“混业经营”制度,同时,改革监管制度与结构,建立与混业经营体制相适应的监管模式。

那么,这个阶段还要涉及一个是继续实施分业监管还是实行统一管理的大问题。从美国的经验看,按《金融现代化法案》的规定,由联邦储备体系(FRS)继续作为综合管制的上级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实行监管,另外由金融监理局(OCC)等银行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州保险厅分别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分业监管,因而采取了综合监管与分业监管相结合的模式,该模式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实现对金融服务领域的全面统一监管,避免了旧监管体系按金融机构分类监管的弊病,顺应了金融业混合经营的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分步骤建立多层次的混业监管模式。首先,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我国混业经营的个案试点,仍应将坚持分业监管原则,但应进一步加强三个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避免出现监管交叉和监管真空。其次,逐步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监管局。由于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和特殊地位,在未来全面放开混业经营之前,金融监管局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但赋予它较大的自主权和较强的独立性。在三个监管机构分业监管的基础上由金融监管局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综合监管,比如研究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条件;审批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范围,允许或禁止金融控股公司以自己名义或通过控股子公司从事的某些业务;会同财政部研究确立控股公司内各公司会计报表的最终原则。最后,金融监管局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集中全面地行使金融业监管职能。至此,中国金融业最终实行混业经营、分层次综合管理的发展模式。它既能有效保证金融创新的活力,又能有效的分部门隔离风险,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监管部门能及时的交换信息以及早的发现潜在风险,有效的加以消除和抑制,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

下载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国金融混业经营之路

    德国金融混业经营之路 所谓金融混业经营,是相对于金融分业经营而言的。既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同时,又可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就是混业经营。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从二战后......

    我国保险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简析

    我国保险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简析摘 要: 纵观世界各国金融业发展历史,基本都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模式,这样交替变更的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循环,而是遵循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含五篇)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 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独立自主的经营管理权越来越大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为了缩小与国际大商业银行之......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 的必要性探讨摘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为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必须进行国际化经营本文简要介绍了商业银行国际......

    商业银行经营学范文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科考试 商业银行经营学试卷 (课程代码342064) 本试题一共五道大题,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1、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题号不清或无题号......

    商业银行经营

    商业银行经营学 1、商业银行的性质: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2、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

    商业银行经营学

    商业银行经营学凡是出现过的词组都需要知道概念仅供参考,若有帮助,那是最好 第一章 商业银行的功能: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调节经济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决策机构;执......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几点思路

    【摘要】本文将围绕战略管理会计(简称SMA)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商业银行的应用这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使之能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的 有力工具。近年来,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