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前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比较分析[定稿]

时间:2019-05-13 23:0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股改前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比较分析[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股改前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比较分析[定稿]》。

第一篇:股改前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比较分析[定稿]

股改前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比较分析

摘 要:2004年5月9日,我国开始了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工作。随后在2005-2010年间,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和中国农业银行分别实现了股改并上市。本文主要基于单要素指标的分析方法,以股改前2000-2003年指标值的平均值用来衡量银行股改前的效率水平,并以股改完成的2009年的指标值衡量股改完成后的效率水平,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改进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经营效率单要素指标分析方法

一、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理论概述

(一)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定义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是指商业银行在保证其赢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并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资源合理流动的能力,是竞争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

(二)测度银行效率的主要研究方法——单要素指标分析方法

单要素指标分析法一般是通过对银行的主要财务指标,如盈利性指标、成本费用指标和资产配置能力指标等进行量化分析,来考察银行运营能力、控制成本的水平和规避承担风险的能力,进而反映银行的效率水平。

二、单要素指标分析方法的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一)盈利性指标

1.资产收益率

资产收益率=净利润/银行资产总额,反映银行资产获利能力,其因银行的规模及经营管理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资产收益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建设银行,2000-2003年平均值达到了0.2%,反映了该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里的资产获利能力相对较强。相比而言,农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是最差的,2000-2003年平均值仅为0.05%。在股改后的2009年,仍旧是建设银行发展较快,也与建行上市时间早有关。可以看出,股改对于银行的资产获利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作用。

2.资本收益率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反映银行资本盈利水平,资本利润率越高,表明银行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强,其经营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从表2的数据来看,在股改之前的农行资本收益率仅为1.15%,而在2009年达到了18.19%,可以明显看出股改对于银行获利能力的帮助。

(二)营业费用率指标

营业费用率指标是考察在一定产出水平下成本耗费节约程度的一项较好指标。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控制营业费用支出的能力越强,经营效率越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费用率都比较高,股改前的2000-2003年平均为27.18%,股改后的2009年平均为28.91%,可以推测是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臃肿、员工过多,业务管理费支出名目繁多,各项大额开支过多,使营业费用居高不下,占比过大。

(三)资产配置能力指标

1.存贷比率

存贷比率=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既反映银行资产配置效率,还表明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2000-2003年4年的平均存贷比率分别为66.72%、73.39%、73.93%和78.40%。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不尽合理,4家国有银行2000-2003年3年的平均贷款余额仅占存款余额的70%左右,这充分反映了其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对无效性以及资产配置的低效率。股改后2009年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反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原因可能是居民存款的增多和我国银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过分惜贷。过分惜贷甚至惧贷对银行资金的利用效率是很不利的,这也阻碍了资产配置效率的提高。

2.不良贷款率

我国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很高,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2000-2003年4年的平均存贷比率分别为15.98%、24.47%、27.28%和43.93%,其中农业银行最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两

点:一是影响银行资产配置效率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低效运行,形成大量坏账;二是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受社会目标的影响而没有按照资产配置原则配置银行资产,影响了银行资产配置效率,加大了银行风险。股改以后2009年的数据显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最早完成股改的三大银行,不良贷款率都降低到了3%及其以下,可以得出:经过股改,国有银行的资产配置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四)“股权收益率”模型

Cole提出了“股权收益率”模型:ROE=ROA×EM=AU×PM×EM。其中,ROA为资产收益率;EM为股权乘数,等于银行的总资产除以银行总的权益资本额,该乘数反映了银行的资产来源状况及其财务杠杆的程度;AU为银行的资产利用率,等于银行的总收入除以银行的总资产;PM为银行的利润率,等于银行的税后净收益除以银行的总收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股改前2000-2003年4年的平均ROE值分别为

4.65%、2.23%、2.63%和1.15%。股改后的2009年情况就出现了变化,除了中国银行以外,其余股改的两家银行和农业银行的AU值都出现了上升,农业银行上升得最少,上升了0.13%,建设银行提高得最多,提高了0.62%,说明股改比较久的银行的资产利用率还是有较大的提高。3家股改银行在股改后的EM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PM值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总的来看,3家股改银行ROE指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PM值的提高,即得益于银行的净利润占总收入的提高;另一个原因就是EM值的降低,这也和国家注资和股改银行更加注重自身的资本情况的事实相符合。

三、改进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建议

(一)改善外部的法制和信用环境

银行业的稳健经营需要一套有利于金融合约的执行、贷款回收和担保品实现的法律制度。在确立和实现银行对担保品的合法权益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因此,法律框架的构成应当包括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及财产法,才算完整。同时,还需要执行和精简法院程序,以便根据这些法律寻求迅速而有效的补救方法。信用环境始终是和法律制度相辅相成的环节。

(二)加强银行的创新

不断创新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及服务体系是银行效率提升的主导方向。要应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组织结构上、人员结构上对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及时调整优化,使业务流程快速细致、齐全周到。

(三)优化资产配置,实现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协调,提高资产配置效率

优化资产配置效率的关键在于实现资产的多元化,不仅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缓解因信贷扩张和紧缩而给银行带来的冲击。改变信贷结构单一格局的方法不外乎是提高有价证券特别是国债和短期债券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房地产信贷等贷款业务,尽力扩大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提高资产配置效率的核心还在于尽可能地减少非盈利资产的比重,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当然也不可忽视贷款风险管理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昭.产权结构、公司治理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及完善[D].复旦大学, 2010.

[2]叶长华.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3]但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前后经营效率比较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4]马君.商业银行效率评价方法及改进[J].管理现代化,2007(2).

第二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浅析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浅析

者 学籍批次

51毕业论文网

0903 学习中心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培训中心奥鹏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指导教师

专生本

金融学

摘要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存在着众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还形成了较大的金融风险。本文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并深入探讨形成这种局面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最后还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目 录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现状..............................................1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信贷资产安全性差..............................1

(二)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流动性差.........................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赢利能力差.........................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根源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外部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内部因素................................................................3

三、结论与对策性建议..........................................................3

(一)加快信用保障体系建设....................................................3

(二)建立全方位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3 参考文献......................................................................5

(三)采用全新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浅析

近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逐步缩小, 但仍是我国金融业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不良资产高、风险隐患大的问题, 其面临的信贷风险甚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这不仅严重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 而且危及了整个金融业的生存与发展, 不得不引起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 信贷资产安全性差

根据我国几家主要国有控股上市银行2010年上半年报的数据,工行截至期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800.72亿元,不良率1.26%。农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1070.8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31.55亿元,不良贷款率2.32%,较上年末下降0.59个百分点。中行上半年不良贷款率1.20%,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升至188.44%。建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为651.6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9.8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2%,较上年末下降了0.28个百分点。交行2010年中期末公司不良贷款253.33亿元,不良贷款率1.22%。

虽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整体上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但是却远高于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同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集中了绝大部分的信贷风险。如果不良贷款转化为真实损失, 国有商业银行将遭受相当大的负面冲击, 甚至可能危机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

(二)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 流动性差

我国的银行机构普遍存在中长期贷款所占比例过高的现象, 由表2 可见, 整体上, 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中约有50%是中长期贷款。机构资产的流动性过差, 不仅影响了其盈利能力,而且容易加剧信贷风险。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 由于大量的贷款投放于固定资产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 资金周转非常缓慢。而部分承兑汇票因到期无法兑付形成垫款被迫转贷, 大量流动资金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 进而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 这些都进一步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

2007 年9 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构成

(三)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 盈利能力差

我国一年期存贷基准利差有明显的走低趋势。随着2006年12 月我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 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驻我国金融市场, 银行业的竞争进一步激烈化, 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优质客户流失、客户群体边缘化的危险, 为应对这种状况,国有银行本身也有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趋势, 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国有银行的筹资成本并削弱了其盈利能力。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根源分析

(一)外部因素

1.政府对银行干预过于频繁。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国有银行对信贷资金的支配受到众多限制, 资金投入的方向和数量

常常取决于计划而非风险效益评价。银行的自主经营原则让位于国家宏观政策, 不仅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 也造成了企业对银行的过度依赖关系。同时, 原应由财政部承担的各种支出经常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 国有商业银行往往成为解决财政支出不足的途径。政府的干预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扭曲, 使银行的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社会信用缺失严重。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也加剧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许多企业通过虚假出资、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等骗取银行贷款, 一旦因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亏损, 往往通过股权拆分、转让、兼并、联营和重组等方式来逃避银行债务, 最后的损失往往只能由银行来承担。某些地方政府处于自身利益考虑, 不仅参与、保护企业逃废债行为, 有的甚至为其逃避债务责任提供政策支持, 充当企业逃债的“保护伞”。中介机构诚信度低下, 出具虚假报告, 为企业骗取、逃废银行的债务大开方便之门。这些都使得我国社会信用严重缺失。

3.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首先, 资本市场发展不足, 间接融资比重过高。企业对银行资金过度依赖, 而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最大的债权人, 承担了资金融通中的绝大部分压力, 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其次, 金融创新不足, 金融工具的缺乏。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贷款, 资产证券化缺乏二级市场支持, 缺乏有效的信贷风险化解和转移工具及手段。目

前许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行的金融工具,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至今尚未引入。而金融数据的不完善、技术不成熟以及基础设施的脱节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难上加难。最后, 金融监管不力。银行同业间竞争无序, 造成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 银行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信贷风险不断提高。

(二)内部因素

1.信息过于闭塞, 信贷审查不严。由于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信用系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情况及关联企业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 商业银行间也缺少信息交流与共享。国有商业银行在放贷时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情况了解不全面, 过分信赖中介机构的资信证明或相关审计报告从而放松了对企业的审查, 都可能形成信贷风险。虽然人民银行颁布了《贷款证》制度, 但没能解决好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贷款控制问题, 登记不全、审查不严、执行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 贷款“三查”制度也未落到实处, 贷前缺少没有严格的论证, 贷时审查流于形式, 贷后又不及时跟踪检查, 往往容易积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风险预警不及时, 信贷监督不力。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不够及时, 特别是在发现滞后、政策滞后、管理滞后、查处滞后、整改滞后方面缺乏全面统一的风险管理机制。信贷后的管理不力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处置上的另一大缺陷。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 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争取实现双赢目标。与外资银行相比, 国内银行在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 往往急于通过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等方式抽出贷款, 容易使企业雪上加霜, 不良资产可能变成真实损失。商业银行在实际信贷操作流程中, 常常忽视了监督职能,“重贷轻管”现象普遍存在。

3.风险分析工具不够, 内部信用评级操作相对落后。由于风险分析工具较少,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评估系统中定量分析相对较少, 对全局的分析把握不够, 偏重于事后分析,对潜在风险无法及时预见, 对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依据目前采用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估,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较多问题, 如偏重于对受评对象过去而不是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 缺乏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预测和应用, 难以准确揭示并量化企业面临的特定风险。迄今为止, 国有商业银行的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仍较为落后, 内部信用评级操作使用较少, 难以适应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论与对策性建议

(一)加快信用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明确失信行为、信息源的信息缺失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规范企业信用行为, 严格信用信息发布和管理, 严格信用执法, 同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其次, 大力发展社会信用中介市场, 规范信用中介管理,完善社会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 确保银行能方便地获得企业或个人的信用记录, 改善银行信息不对称状况。最后, 加大全民信用教育力度,提升企业和个人的商业道德素质, 树立讲诚信的公德意识, 加大对缺失社会信用行为的查处力度。

(二)建立全方位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

首先, 强化贷前调查。通过详细的贷前调查, 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

果, 对企业未来发展作出准确预测, 为贷款的正确决策奠定基础, 同时, 健全信贷档案, 及时对账, 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其次, 加强贷款审批关。建立科学、严格、高效的贷款决策机制, 推行严格的专家审批制度。最后,注重贷后管理, 建立风险动态监控机制, 准确把握存量贷款的风险状况, 及时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

(三)采用全新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近年来,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 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国际大银行开始重视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模型和模拟计算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起步较晚, 难以直接采用国际模型。要在展开深入分析和历史统计的基础上, 按新巴塞尔协议要求, 在国际通用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适合国情的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级模型、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等信贷风险分析的定量模型, 较为准确地评估信贷风险, 以便于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 内部评级仅处于起步阶段, 其中关于违约数据库、转移矩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 必须要加快步伐, 尽快落实五级分类法加快内部评级建设。

参考文献

1.杨高林、倪锦忠 2003:《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陈一夫,2002:《构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框架城市》,金融论坛。3.石朝格,2002:《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经济观察报。

4.吴钺柳、岳强, 2004:《国际银行业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国外资。5.赵耀,2003:《浅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西安金融。

第三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种类

(1)利率风险。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定义,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市场利率发生波动以及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都会造成该种风险。在现实市场中,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造成市场利率不断发生变化,利率风险的存在使银行暴露在利率的不利变动中。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2)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其中,道德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即银行由于缺乏对于借款者借款的目的和用途的完全了解而产生了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则是由于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而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4)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不规范的内部操作流程以及人员、系统或是突发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我国金融业所实行的分业经营,导致了商业银行具有经营对象同质性,贷款对象单一性等特点。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大多限定于国有企业,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贷款方向。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倒闭、重组、改制等原因,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收回贷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风险管理权力责任制度模糊,缺少必要激励约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

(2)银行风险衡量方面存在缺陷,风险量化体系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过程。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信用评级的其他重要作用发挥不够:在信用评级方法上,目前商业银行的做法与巴塞尔银行新框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信用评级的组织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风险量化时,计量分析不足,缺乏量化手段;现有量化指标不能体现出行业和规模之间的差别;指标的调整速度和行业风险的变化不协调。使计算结果失真。

(3)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

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对策

(1)培养和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营造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

加强风险管理,应首先注意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即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形成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的风险与内控管理文化,上行下效,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上级应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及时揭示和报告风险。金融风险往往是动态的,商业银行业务层面的经营者和基层管理者对于具体业务中的风险往往最为敏感,了解的最为透彻。所以,每一位员工对风险管理工作都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才有可能使工作中的不良金融风险尽早暴露,使银行的可能损失降到最小。如此,把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动态指标融入到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形成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在注意收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关注风险的重要意义,使银行始终处于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状态。

(2)科学化治理结构,集中监督力量,树立正确的监督方向。

国有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公司法的组建规定,结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在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和业务经营管理层的基础上,加强监事会职能,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监督机制。由此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监督事权的内在集中统一,外在监督机制的引入,达到合理运行监督机构,理顺银行治理结构,有效制衡银行内部人员控制的目的,形成银行治理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架构。以保证银行的有效运作。

(3)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加强风险管理职能。

不同类型的银行风险,其产生根源、形成机理、特征和引起的后果各不相同则需要采取不同的防范和化解措施。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识别、评估以及监控全面风险的内部控制结构,完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以总行、分支行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为执行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以风险防范为核心,加强业务标准化,实行有专门管理层负责的定期检查机制,建立起与商业银行日常业务发展同步延伸的反馈机制,系统地加强风险管理职能。

(4)运用科学信息决策系统,建立风险测评模型。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收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有利于将商业银行的信贷、会计、风险管理、市场拓展等部门搜集整理的信息汇集后自动分类、整理并分析,供内部人员作信贷审批、风险审查之用,以此给银行整个业务管理过程提供及时、完备、明晰的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同时借鉴西方风险管理的综合计量模型及量化计算方法。例如风险价值法、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信贷矩阵法、建立科学而实用的风险评测模型,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进行整体管理策略,通过独立且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银行内部各个机构的风险进行有机统一的管理,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对各种类型风险的全面、全程管理。通过合理明确的职能、权责划分,实现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有效协调和联动管理。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实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实证研究

作者:刘砚平刘庆庆

来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06期

摘要:文章首先运用超效率DEA模型从静态角度对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超效率DEA值进行测算并排序;然后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从动态角度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持续性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整体较好,但是“五大行”明显差于“股份制”,且整体规模无效率现象严重;我国商业银行的Malmquist指数普遍较高,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

关键词:商业银行;超效率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2.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2)06-0028-06

第五篇:国内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精选)

国内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摘要: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还要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讲究效率。本文通过国内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效率的分析,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8)09―0076―03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开始对外国银行实行国民待遇。随着外国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面提升其竞争力是摆在各商业银行面前的紧迫任务。而商业银行效率是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所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是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商业银行效率的含义

商业银行效率主要指商业银行在保证赢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同时,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经济资源的流动,是其市场竞争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各国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各商业银行都把提高竞争力放在首位。理论界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分析其管理和资源配置,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营运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与运行成本、经营收益变动的关系。规模效率是规模经济的一种量化指标,若规模效率等于1,表明规模扩张带来的成本降低已达到最小值,也就是商业银行规模已处于最佳状态。如果规模小于该点,继续扩大规模有利;反之,则缩减规模有利。技术效率是在生产技术不变、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生产成本的百分比。它是从等产量曲线的概念出发来度量技术效率。假设某企业利用X1、X2两种生产要素生产Y产品,如果边界生产函数Y=f(X1,X2),且有固定规模报酬,则生产边界可由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改为要素投入与要素投入的关系,因为此时1=f(X1/Y,X2/Y)。根据该理论,商业银行应加大科技投入,利用IT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尽量使其等产量曲线交于技术效率点,处于效率最优状态。资源配置效率指采用成本最低的资源配置方法来生产所需要的产品,资源配置的核心在于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产出和投入。一般来讲,配置效率为1,即商业银行在最小成本预算线上生产时配置有效,否则,配置无效。

本文选用非参数前沿方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来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效率,前沿效率分析法的主要思想就是用待测度的商业银行与效率前沿商业银行的偏离程度来衡量其效率水平。该方法将效率最高的商业银行的效率定为1,其它商业银行的效率定在0到1之间。本文以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为研究样本,没有选择国有商业银行,是因为其刚完成股份制改造、财务重组和上市工作,数据可比性下降,而其它商业银行由于数据连续性等问题,故没作考虑。时间跨度为2006年到2007年,主要数据来源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信息公告。在考虑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经营状况、数据的可得性及计算过程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后,将投入指标定为机构数、员工人数、实收资本、营业费用和IT投入五项;产出指标定为贷款数量、净利息收入、净利润和中间业务收入四项。

从对各商业银行效率值的分析可看出,2006年和2007年,招商银行的效率最高,民生银行次之,而深圳发展银行的效率值最低。在公司治理情况相近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实收资本及机构数量等规模越大,越会产生规模效率。而且在经营过程中,IT投入增幅越大,投入产出比就越高,效率值也越大。所以,商业银行效率的竞争,势必会发展成科技的竞争,特别是科技人才的竞争。根据资料,目前国内发展速度较快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效益较好、效率较高的商业银行。另外,国际活跃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据国外学者测算,它们的效率值都在0.8以上,虽然在测算时使用的投入产出口径可能有所区别,但国内商业银行与这些活跃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却是事实。

二、提高商业银行效率的对策

(一)进行多元化竞争。一是竞争范围多元化。银行业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同业竞争、国内竞争,而是扩大到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网上金融与一般金融、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的多元化竞争,这迫使商业银行创新风险控制与管理手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效率。二是竞争策略多元化。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业务优势,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竞争策略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银行经营重心的转移,给其经营带来一系列影响,必将大幅提升商业银行的效率。三是竞争手段和竞争方式的多元化。方便、快捷、灵活的服务方式和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手段必然带来效率的提高。

(二)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网络具有强大的支撑、渗透和带动效应。它可以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使整个社会能实现财富的迅速聚集和飞跃发展。对商业银行来说,一些业务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撑,如支付服务、代理业务及目前所兴起的对金融工具和服务的咨询服务等。以支付业务为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支付服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第一,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支付工具的存在形式。第二,传统支付方式中的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银行间的电汇或普汇来完成,信息传递速度慢,效率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支付信息以电信号的方式在网络中传递,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支付效率。第三,网络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对分支机构网络的依赖:当支付工具主要由各种卡及电脑中的电磁信号形式存在时,对现金支付工具的需求会下降,支付服务中更多的时间只涉及信息的传递。而网络的扩张可使信息传递到每一台接入网络的电脑甚至无线上网设备。这时,对分支机构的依赖程度会下降。第四,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对支付服务发展提出新需求的同时也提供了技术支撑。如,金融衍生工具是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金融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一技术的应用中,不仅需要掌握现代金融理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必须借助于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如,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型等等。因此,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广泛应用,是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必要条件。

在我国,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加之网上银行快速、便捷的特点,强烈吸引着客户,尤其是高层次、成长型、高价值的年轻客户的注意力。所以,国内商业银行应在这方面加大

投入,促使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会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加速创新步伐。创新是推动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创新通常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技术、工具创新,如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等。二是业务、产品创新。包括各种形式的代理业务等。三是制度创新,既包括微观层面的创新,如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股权激励制度等,也包括宏观层面的创新,如监管体制改革等。四是服务创新。近年来,个人业务开展的好坏甚至决定了股份制银行的前途,而财富的相对集中导致对较为富裕的核心客户的争夺将是未来中、外资银行发展的重点。只有依靠创新,商业银行才能不断提高和改善其服务水平,并赢得客户的信赖和认同。

(四)走专业化经营道路。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加剧、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以及国际衍生金融工具的剧增等原因,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加大。各国商业银行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纷纷通过合并和兼并的方式,扩大规模,以快速增强竞争实力,提高抗御风险、抵御金融动荡的能力。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生力军具有长足的成长空间,为获得与其经营能力相匹配的经营规模,这些银行具有通过并购迅速扩大规模的强烈冲动。但合并后,应走专业化经营道路,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分工与协作制度,促进其知识能力积累,这对中国商业银行进入全球市场竞争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和促进分工制度建设:首先,根据商业银行战略进行分工,可进行业务单元或业务层次的分工。根据商业银行战略的分工使其资源能力的积累不至出现重大方向偏差。其次,根据能力积累状况进行分工。应根据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资源能力积累状况进一步完善分工制度,以促进资源能力的积累。再次,根据交易费用、交易效率与管理成本的比较进行分工。对交易效率高的业务应进一步深化分工与协作,对交易效率低的业务应进行整合。但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与扩大,交易费用会增加,因此必须作好权衡,即应使交易费用的增加与管理成本的下降好处相当。

(五)储备核心人才。商业银行不仅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还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多寡已是决定一个银行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从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招聘高校人员来看,外资银行由于其优厚的待遇和灵活的管理,其人力资源远远优于中资银行,员工结构的优化无疑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所以,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鼓励员工进修,建立核心的百人工程、千人工程;另一方面,逐步提高新员工准入门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氛围。

竞争是提高效率的动因,创新和科技投入是提高效率的手段,人才和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效率的保证,这就好比国内商业银行在前进道路上的三架马车,只有三位一体,才能保持商业银行的高效运作。

(责任编辑:张佳睿)

下载股改前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比较分析[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股改前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比较分析[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形势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分析(5篇)

    一、引言2003—2004年是转折性的一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结构性手术正式操刀;2003年12月,国家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优化资源配臵、支持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7......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探讨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探讨摘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繁荣稳定是影响我国企业风险两大类。其中,道德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即银行由于缺乏对于借款者借款的目的和用途的完......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含五篇)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 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独立自主的经营管理权越来越大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为了缩小与国际大商业银行之......

    国有商业银行待遇对比分析

    2007年国有商业银行待遇对比分析(上海地区) 2007上海地区国有商业银行招聘概况 第一章 国有银行职位概述 首先,我想很多同学并不是很了解进了银行是干什么的,所以我先介绍一下银......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过程中个人不良贷款处置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过程中 个人不良贷款处置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05〕第114号2005年11月10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落后,经营效率低下,公司治理上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 目前 , 中国 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落后经营效率低下公司治理上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