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简析

时间:2019-05-13 22:1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保险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简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保险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简析》。

第一篇:我国保险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简析

我国保险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简析

摘 要: 纵观世界各国金融业发展历史,基本都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模式,这样交替变更的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循环,而是遵循着内在体制与结构变化的必然性。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随着分业经营模式的优势逐渐弱化,混业经营模式再次成为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讨论热点。文章通过分析中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历史,结合保险公司混业经营模式对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简要阐述了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模式过渡的设想。

关键词:保险业经营模式分业经营混业经营金融创新

一 国内外研究状况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

金融业的经营模式选择以及分业模式和混业模式转变的过程是金融业综合化、全能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关于这类问题的研究,中外研究学者已有很多的著述。

Lang和Welzel(1996)在对德国合作银行分析后,得出了混业经营模式下存在着范围经济,并认为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范围经济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Teece(1980)、Panzar和Willing(1981)以及Chandler(1990)等人首先使用。它是指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即是范围经济。

然而其他的研究认为混业经营存在严重的范围不经济问题(Saunders和Walter,1994)。Gill(1979)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比专业化金融机构更有效率,并且他认为加强专业化可能会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但是通过实验数据和统计结果证明混业经营的成本的确比分业经营成本低。Min,Hoang和Sul(1997)用《银行家》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家大银行中的12个国家的195个银行作为样本,对它们1983年到1993年的小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银行的平均表现水平显著高于实行分业经营模式的银行平均表现。

国内对于两种经营模式的研究起步晚且进行的比较缓慢,近几年才有更多的学者注重这方面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当前的市场条件和监管水平下,分业经营制度是必要的,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的发育和监管的完善,必须相应地做出调整。

叶辅靖(2001)将德国、英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美国以及欧洲其他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进行比较后认为混业经营对提高金融竞争力、稳定金融体系都是有好处的。虽然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但是作为金融机构自我选择的结果,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当前不能将分业经营绝对化,要加强银行与证券、保险的合作,以便为过渡到新的混业经营创造条件。

李洁(2003)从金融创新的银行制度创新角度阐述了全能银行产生发展的过程,通过业务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等,导致了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并且全能银行自身也不断创新和完善,进而最终发展成现代全能银行。

这些研究理论和成果,对于面临国际市场和外国保险公司强烈冲击的民族保险业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金融创新,经营模式过渡等问题提供了依据。寻求一条适合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道路是国内保险企业发展抉择面对的一道难题。

二 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演变

1978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金融业虽然逐步恢复了其应有的地位和职能,但是发展的滞后决定了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仍然游离于世界金融发展的主流之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日本、美国等国的金融业相继完成了从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转变,而我国在1995年才立法明确实行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

2.1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及自然混业雏形的出现

1.改革前的中国金融业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中国金融业呈现出两大特点,即金融机构单

一、金融业务单一。

当时全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并在金融业中具有高度垄断性。

对于保险业来说,五十年代初期,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国有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范围也十分狭窄;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外币保险业务也基本停办,仅保留五大口岸城市的涉外险业务。而证券业则是被认为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矛盾而不予开展。

所以,改革前的中国金融业只是行政计划下的产物,还不具备现代金融中介的职能,也就不能涉及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问题。

2.新型金融体系的建立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中国逐渐建立起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为主,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的新型金融体系。

(1)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正式成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先后恢复设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6年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机构和业务也从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出来,中国人民银行的经营性业务逐渐减少,开始向专司中央银行职能过渡。1995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标志着我国中央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分设的二级银行体制的正式确立,中国初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初具现代金融功能的金融体制。

(2)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世纪 80 年代初,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非银行金融机构蓬勃发展。其中,1986 年重新组建的交通银行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本外币银行业务、保险、证券、投资、房地产、租赁和信托等非银行业务,基本上是一个混业银行。

3.初期自然混业出现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二级银行体制正式确立,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被迫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以及业务范围的界定。与此相对应的新成立的股份制银行却在金融各业务领域的畅通无阻,热火朝天地开展混业经营。

面对竞争的不平等利益的驱动,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不仅突破了专业分工的界限,而且开始突破行业分工的界限,自发地开始混业经营模式。

这个时期的混业经营实质上是资金在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甚至实业间的横向流动,并未形成以金融工具为载体的有序资金流动,只是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和金融监管薄弱的背景下为追求高额利润的一种自发选择。这一时期的混业经营模式既丰富了我国金融机构的种类,活跃了金融市场;同时也助长了金融泡沫的生成,导致了1993—1994年金融业的混乱局面。

显然,这个时期我国并不具备实施混业经营模式的条件。

2.2 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的正式确立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的提出与确定

1993年—1994年间的金融秩序混乱,使政府意识到只有通过分业经营模式来才能割断银行业和非银行业之间毫无风险约束的联系。在当时的背景下,最快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立法强行使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

1995年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这三部法律基本确立了我国金融体制分业经营的局面。

1998年底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的最终完善。《证券法》第六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

2.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国际金融业相继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二是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如此环境的出现势必会对我国刚刚实行的分业经营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分业经营先前的优势也越来越成为阻碍我国金融业深化发展的绊脚石。

(1)分业经营阻碍了资金在金融领域里的流动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我国实行分业经营的直接原因是 1993—1994 年间的金融秩序混乱。正是通过分业经营保证了我国金融业乃至经济的稳定运行,并为我国顺利入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分业经营也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了新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生产要素能够在行业间的尽可能自由流动,而分业经营使资金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里的流通出现了障碍。

(2)分业经营抑制了金融创新

金融业的活力在于金融创新,而金融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激烈的竞争使金融机构为了生存想方设法提供别人所不能提供的金融服务,最终导致金融创新。由于我国实行分业经营模式,使各类金融机构很少存在业务交叉,限制了竞争的出现,淡化了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此外,我国金融法规的限制,许多涉及银行、保险和证券等多个领域的创新活动都不能顺利开展。

(3)加入 WTO 后中国的分业经营模式面临着挑战

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还受到诸多限制,但我国已经加入 WTO,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这一不利条件将不复存在,中国将不得不按照 WTO 的基本规定,遵循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大原则,逐步放松对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

例如在保险业方面,中国将在三年内取消所有的地域限制;在三年内逐步扩大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使之包括占保险费总额85%的集体、健康和退休金方面的保险业务;在谨慎的原则上对外资金融机构发放保险营业牌照,取消数量限制;允许外资在非人寿保险方面拥有51%的所有权和建立独资附属机构。

分业经营模式正在弱化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了加入 WTO 后我国本应该得到的好处。此外,在华外资金融机构还将会形成对我国分业监管体制的挑战。

三 混业经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未来抉择

我国保险业正式恢复的时间并不长,在保险业恢复初期,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的主要是机动车辆险、企业财产险和货物运输险三大险种,其他财产险如责任险的发展及其滞后,人寿保险更是处于初创阶段。

通过1995年来的分业经营,寿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1997年保费收入首次超过财产保险。可以说,没有分业经营就没有寿险业的大发展。

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阶段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都不同。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初的金融混乱促使我国出台了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管制的政策,那么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金融混业经营新高潮的兴起又对决策当局松动金融分业政策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更多的是借鉴美国的金融监管经验,因此1999年末美国确立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对我国理论界与决策层起到很大震动作用,政策争论的主要基调从原先的支持金融分业经营转向支持金融混业经营。

目前各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模式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 “全能”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即在同一金融企业内全方位开展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等业务;另一种是通过集团化经营的模式,在集团内部通过设立独立子公司的方式分别经营上述各类金融业务。

第二种模式以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与运营为代表,是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实行金融混业经营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我国保险业面临金融混业经营的理想选择模式。

2002年12月5日,中国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正式挂牌。中信控股公司是经过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中信集团公司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其业务范围广泛涉及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期货、租赁、基金和信用卡等。

在目前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下,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不失为我国从分业经营逐步走向混业经营的一个现实选择。在坚持分业经营的原则下,通过母公司投资控股设立具有独立法律实体资格的子公司从事不同的金融业务,以间接实现混业经营,已逐渐成为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

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由于其提供的是综合性金融服务产品,设计的利益相关者的层面更多;又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占有的金融资源非常多,所以其经营活动必然会对社会生活、经济运行乃至政治安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面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保险监管机构必须制定合理的监管措施予以配

合,保证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内在机制。通过立法确定其发展的目标、方向、规范等。

总之,中国保险业想要真正强大起来,建立一流的强势金融品牌,就应该建立国际一流的综合金融服务控股集团。在组织重点上,以保险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应将业务重点放在保险、证券和信托投资等金融业务上,并可逐步拓展到银行业,努力实现三大行业之间的交叉销售,优势互补和统一协调;在战略方面,实施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和整体战略定位的组织战略、销售战略、产品战略、区域战略、人才战略、投资战略、IT 战略、长期客户群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等,最终形成金融服务控股集团的长期竞争力,实现国际一流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远景目标。

参考文献

1.裴光:《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张忠军:《金融业务融合与监管制度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朱德忠:《论银保合作的发展问题》;《金融纵横》;2004

4.谢平:《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中信出版社;2004

5.肖春海:《金融业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第二篇: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浅析

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浅析

戴绿嫔07120831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是金融业运营的两种模式,各有其优劣势。

分业经营的主要优势:(1)专业化经营(2)避免利益冲突(3)对监管机构,其监管工作较混业经营简单轻松。分业经营培养从事各类金融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防止商业银行将过多资金用在高风险的活动;其劣势:(1)因为经营单一业务而使(2)规模效率低。分业经营风险集中抑制竞争,银证难以优势互补。

混业经营的优势:(1)易实现规模经济(2)业务多样化而风险分散(3)易于实现灵活调整。混业经营银证优势互补,全能银行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其缺点是(:1)对于尚未实行全面混业经营体制的国家,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2)最大风险在于风险传递性。混业经营会形成垄断,内部协调困难。

但是,受金融业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混业经营成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业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使其面临着众多挑战为了适应金融业发展趋势的要求,我国宜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营模式,稳妥地推进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同时建立牵头监管体制,保证金融业运营的安全。

1、入世后来自于国外金融巨头的挑战

根据入世协议规定,我国于2006年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各种形式进入,而它们大多是“全能型”企业,其业务领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信托投资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他们可以充分享有混业经营带来的较低的交易成本和范围经济,大大降低了服务成本,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因此,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受到巨大挑战。

2、来自于金融企业经营创新的挑战

我国《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以及《公司法》都明确规定了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但同时也预留了进行金融业经营创新的空间,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混业经营模式的金融控股集团,如中信公司光大集团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集团等但是,我国分业经营的基本模式严重制约了金融企业的创新。

3、来自于养老保险投资对金融业发展的需求

从世界经验来看,养老基金对于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必将会形成规模庞大的养老基金,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运营成为必然,但是分业经营的限制,将严重制约运营商的选择范围,无法形成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激励管理主体采取积极行为的局面;同时,分业经营模式,也将限制投资管理主体的投资组合选择,不利于养老基金风险既定情况下收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4、分业监管模式不适应经营模式发展的需要

我国采取的分业监管的模式,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各司其职,负责所属行业的监督管理之责,这虽然客观上有利于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技术,但也造成了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壁垒,不利于信息的互补,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出现了金融控股公司等混业经营形式的情况下,分业监管的模式已经远远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

5、分业监管不利于信息互补,实现各监管主体的协调

分业监管模式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为不同的监管机构都有各自的监管指标和标准规范,为了达到相应的指标要求,必然要付出许多的“合规成本”,这就加大了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在某些指标上存在互通之处,但是由于各自独立的模式,必然要做出重复审查,造成了监管资源的浪费。

6、分业监管易产生监管真空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金融机构及其相应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很难区分它们是什么类型机构,更不用说国内的一些金融控股公司,对此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监管法规如信托投资公司的证券营业部为吸收资金,采取证券回购,代客理财等手段高息吸收资金,变相开展银行业务,这种行为本应该受到查处,但由于实行分业监管,银监会和证监会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监管真空。

如上所述,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运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为了促进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保证金融业的安全,必须进行改革由分业到混业经营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并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业监管体制。

第三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发展已成趋势。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国际金融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步伐,将混业经营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搞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兴起的动因、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以及对我国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商业银行 混业经营 分业经营

银行混业经营指的是银行可以同时经营证券业、保险业以及信托业、投资基金业、证券期货业等非银行金融业务

序言

放眼国际市场,为适应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浪潮,各国金融业普遍实行混业经营,以谋求金融业的平均利润和规模化经营效应,通过多元化经营、多地区经营分散各类经营风险。相比之下,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模式,与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形成巨大反差,尤其是中国加入WTO,由于外国银行的竞争优势,中国商业银行将会失去许多企业大客户和个人客户,将会面临巨大挑战与压力。因此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由分析得我国混业经营现状,其实混业经营其实还没有真正从法律上得到肯定,其次,混业合作主要也是互为客户,只是利用各自业务领域上的优势.下面就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

一、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兴起的动因

1。实行混业经营是增强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需要。如今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过于狭小,制约了盈利能力提高,限制它的竞争力。加入WTO后,进入我国市场的外资银行中有一大部分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综合性的全能银行,它们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其本身经营的多元化带来的高抗风险能力,以及跨国公司内部的补偿机制带来的灵活策略。这给我国的银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我国银行业应该寻求

良好时机,打破分业限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2.实行混业经营可以降低我国银行业的风险。长期以来,我国银行资产结构单一,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约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这种情况必然使商业银行风险增大,效益下降,竞争能力受到限制。而在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的相互融合可以产生优势互补、连动效应,依靠业务交叉而创新的中间业务来实现多渠道获利,以此提高金融体系的整合度。同时,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实现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可有效地分散风险,使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趋于稳定。

3.发展混业经营可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在金融业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关键在于能否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高效、准确的服务并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一方面,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可以为现代个体消费者提供一条龙的理财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并建立起长期的客户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随着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多元化经营和大规模资产重组,它们对金融服

务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所以混业经营便成为适应客户需求的一种主流趋势。

4.发展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风靡全球,突破了金融业多年传统的经营局面。非银行金融机构依靠金融创新逐渐发展壮大,而商业银行则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在金融创新方面没有大的作为,其经济效益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竞争下出现普遍下滑。另外,企业为了分散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也越来越偏向于直接融资,造成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规模逐渐缩小,利润下滑。商业银行开展混业经营,可将各种金融业务进行有效组合,利用多样化经营所形成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效用来降低成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6.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促进银行业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及网络银行的迅猛发展为“金融百货公司”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而融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的综合银行,通过业务上的交叉和创新,能实现金融产品效率最大化,从而比分业经营制度下的专业行更具竞争力。金融全球化的实质,一方面是金融活动跨越国界,另一方面是金融活动按同一规则运行,还有一方面是在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同质的金融资产在价格上趋于等同。这也促进了混业经营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目前,从各国混业经营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模式:(1)一步到位的德国全能银行模式;(2)金融机构出资新设金融混业机构的日本模式;(3)美国的“母分业,子混业”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

综合各种因素来看,美国模式更加适合中国。首先,美国“先混后分再混”的发展经历与中国相类似;其次,美国模式对解决我国监管能力与金融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利;再次,我国在向混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条件不够成熟,不宜选择一步到位,容易激化矛盾的其他模式;最后,选择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有助于通过金融机构整合,实现我国金融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建议

1.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金融制度。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多种金融业务交叉,多个业务部门和利益主体的存在会产生大量风险,如何防范风险,保障金融安全运行,必须依赖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金融制度。

2.建立严密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机构的行为更为复杂,风险程度更高,这就需要一套严密而高效的监管体系对其进行监控。要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国家审计署,特别是银监会的金融监管作用,落实责任。国家审计署的责任在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避免国有资产发生流失,同时要求尽可能的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责任主要在于规范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操作,防范不规则操作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3.商业银行应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商业银行应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加快金融业务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拓展金融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外部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同时也应注意只有建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才能使银行有足够的能力从事多元化经营,这是实行混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条件。

4.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特别是资本市场体系,加强全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商业银行等经济主体公平地参与竞争,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发展,资金自由流动并且得到有效利用,是资本市场发展必然趋势。而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由于发展时间晚,整个体系还处于不完善之中,大幅震荡时有发生,因此,完善资本市场是我国金融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信用是经济社会存续的基础,而我国目前社会诚信体系还有待建立和完善,这需要将所有金融主体纳入体系内监督,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鉴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加速,面对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顺应世界金融潮流和市场经济规律实行混业经营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的金融业应继续强化已有的银行、保险、证券业务合作关系,同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紧对混业经营的研究,尽快实现真正的金融混业经营。

参考文献:

[1]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第2版)第15章

[2]石磊.浅谈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趋势.时代经贸

[3]柯思宇.浅谈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选择.理论界

第四篇:保险业与银行业混业“联姻”案例分析

摘要:混业经营是当前国际金融发展的一个趋势,为此,我国应当采取渐进措施,以适应这一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从中国平安如何收购深圳发展银行展开,分析了合并后对双方的影响,并提出了保险业与银行业混业“联姻”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混业经营;合并;启示

一、合并前各方介绍

1987年12月22日,深圳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深发展”)在深圳正式成立,它是中国第一家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商业银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发展的实力也日益增强,在22个城市设立了约300家分支机构。2004年新桥资本受让深发展17.89%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集团”)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集证券、信托、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服务集团。公司成立于1988年,2004年6月和2007年3月公司先后在香港和上海上市。

平安银行为中国平安集团旗下重要成员。平安集团在2003年底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此后福建亚洲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平安银行的另一组成部分是深圳市商业银行,2006年底经中国银监会批准中国平安集团持有深圳市商业银行89.36%的股份,成为其最大的股东。2007年中国银监会批准深圳市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并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深圳平安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

二、合并过程

深发展合并平安银行属于同一控制下(平安集团)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式是吸收合并。

2010年5月7日平安集团发布公告宣布新桥资本将其所持有的深发展520,414,439股股份全部过户至平安名下,中国平安持有深发展股份比例提升至21.44%,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2010年7月深发展向平安人寿定向增发新股,发行完毕后平安人寿持有深发展15.03%股份,平安母公司持有深发展14.96%股份,平安集团持有股份合计29.99%。2011年6月平安集团获准以持有的平安银行约78.25亿股股份(约占平安银行总股本的90.75%)和现金约26.9亿元认购深发展非公开发行的约16.38亿股股份。本次资产重组完成后平安集团将持有深发展股份共计26.84亿股,占其52.38%,深发展将持有平安银行约90.75%的股份。2012年1月19日深发展董事会审议通过深发展吸收合并平安银行方案,吸收合并后平安银行将注销法人资格,深圳发展银行有限公司更名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三、合并对双方影响

(一)合并后对深发展(新平安银行)影响

1.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和资本充足率的长期不达标是深发展前行路上的难题,平安集团控股以后能够较好地解决深发展的资本压力问题。深发展曾是中国所有股份制银行中资产质量最差的,2004年底深发展的不良贷款率为11.41%,拨备率35%,资本充足率2.3%。“真实的资产状况,比这个还要差,按照严格的五级分类,深发展的实际资本充足率为负数。”原新桥资本合伙人单伟建解释。而按照《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无论公开还是私募发行次级债发行银行均须符合最低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标准。资本金的不足自始至终困扰着新桥。而合并后即使剔除购买剩余股权的27亿元现金深发展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仍然有所提升,这主要来自于16.39股的股本溢价,这将使得核心资本充足率基本达到监管要求,暂时缓解资本瓶颈,有利于各项业务加快发展。

2.深发展的网点数量获得增加,网点布局得到优化。平安银行将为深发展带来福州、厦门、泉州、东莞和惠州5个新增分行,弥补了深发展网点覆盖盲区,新银行将拥有27个分行、395个营业网点,完整覆盖东部沿海地区。

3.贸易融资是深发展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借助平深整合的效应,这一优势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有望大幅提升。深发展整合平安银行已经为其经营带来明显利好。深发展于2012年3月8日晚间公布了2011年报告,11年公司合并净利润103亿,同比增长65%;母公司净利润92亿,同比增长47%。

(二)合并后对平安集团影响

1.平安集团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巨无霸。2010年7月深发展向平安人寿定向增发新股,至此中国平安总资产9954亿元,深发展6199亿元,新中国平安总资产达16153亿,超过中国人寿的12800亿,正式成为中国第一大保险集团。

2.平安一直在朝着建立一个综合金融控股集团努力,此番合并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平安的银行业务,推进平安集团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更均衡发展。目前,平安集团已经形成了保险、银行、投资三架马车,保险业务是平安集团的核心业务。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就是要把所有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利用,但是由于银行这个板块太小,在整合的过程中就很难匹配,合并以后深发展将依托中国平安的强大资源优势,包括中国平安超过5600万名个人客户和超过200万名公司客户,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银行这个板块就能迅速地提升上来,三大业务板块之间的整合,匹配性就会更高。

3.新平安银行可以利用自己和平安集团大金融平台这一专业优势,向其提供相关的财务顾问、信息以及帐务管理等中间业务服务,从而提升客户的综合贡献度。

四、思考和启示

1.从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看,逐渐放松分业经营管制,打破银行、保险及证券投资分业经营的限制,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将是必然趋势。在条件成熟时,应培育全能化的超级金融集团,做到服务多样化、资产多元化和利润最大化。

2.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可以变分力为合力,从而提升它们与国有银行的竞争能力。虽然股份制银行整体的经营情况好于国有银行,但毕竟规模对比悬殊,从目前情况看,无论是哪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果与国有商业银行“单打独斗”,都无法与其匹敌。

3.在通过并购壮大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实力的同时,也会增大国有银行的外部竞争压力,这样才能对国有银行改进经营、提升效率发挥促进作用。

第五篇: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可行性分析 论文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金融混业经营的概述„„„„„„„„„„„„„„„„„„„„„„1

(一)混业经营的定义„„„„„„„„„„„„„„„„„„„„„„„1

(二)金融混业经营的特征„„„„„„„„„„„„„„„„„„„„„1

(三)金融混业经营的优势„„„„„„„„„„„„„„„„„„„„„1

(四)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状„„„„„„„„„„„„„„„„„„2

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2

(一)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分析„„„„„„„„„„„„„„„3

1、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对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的作用„„„„„„„3

2、实行混业经营可以降低经营成本„„„„„„„„„„„„„„„„„3

3、实行混业经营可以分散风险„„„„„„„„„„„„„„„„„„„3

4、通过混业经营,使金融机构规模扩大„„„„„„„„„„„„„„„3

(二)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推动力„„„„„„„„„„„„„„„„„„4

1、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金融混业经营动力源„„„„„„„„„„4

2、世界金融一体化使我国必须实现金融混业经营„„„„„„„„„„„4

三、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具备的条件„„„„„„„„„„„„„„„5

(一)商业银行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内控约束机制„„„„„„„„„„5

(二)我国具有推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要求„„„„„„„„„„„„„5

(三)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要求„„„„„„„„„„„„5

(四)现代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5

(五)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是我国混业经营的制度保障„„„„„„„„„5

四、对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政策性建议„„„„„„„„„„„„„„„„6

(一)健全金融法制体系,强化市场准入约束„„„„„„„„„„„„„6

(二)明确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管主体„„„„„„„„„„„„6

(三)建立防火墙制度„„„„„„„„„„„„„„„„„„„„„„„6

(四)构建统一监管信息平台„„„„„„„„„„„„„„„„„„„„7

五、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可行性分析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机构的逐渐进入, 国内金融机构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分业经营体制进行改革,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本文试图通过对混业经营的定义、特征、优势、现状分析;接着对混业经营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作用及已经具备的条件分析;然后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可行性进行论述,最后提出过渡时期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应健全金融法制体系,强化市场准入约束明确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管主体,建立防火墙制度,构建统一监管信息平台等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混业经营,金融业,风险控制 可行性分析

一、金融业混业经营概述

(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定义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如今,世界上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大多数国家在金融业都实行混业经营。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

(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特征

混业经营有两个特征:第一是业务的混合,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可以兼营所有的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业务是不分离的。第二是管理的混乱,这种混乱既包括金融机构自身的管理混乱,又包括监管机构监管的薄弱。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混乱表现在混业经营格局下严重的利益冲突与金融企业内部的风险传播。

(三)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优势

1、全能银行同时从事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可以使两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

2、混业经营有利于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

3、混业经营使全能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证券承销的风险。

4、实行混业经营,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这

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

(四)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状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严格的分业体制模式逐步成为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障碍,不利于我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实际上在分业监管的框架下开始了混业经营改革的突破,商业银行首先开始尝试涉足其他金融领域。虽然这种突破还处于低层面,尚不具备规模效应和合作深度,但银行混业经营的初步发展已露端倪,各家商业银行与多种金融企业的合作已经迈出可贵的一步,一种金融产品不仅涉及了双方合作,有的已经发展为三方、四方合作,这种多边的协作形成一种创新团队,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并逐步获得了市场认同。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具备多元化特征,符合未来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获得监管层的支持,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混业经营提供政策依据,随着混业经营的呼声渐高,引起了包括监管部门在内各界的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利政策,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管制有所放松。2005年,我国正式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试点,并在金融业立法方面进行了修改,为进行混业经营试点留出了适当的空间。

2006年,数家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纷纷有意涉足券商;保险公司参股银行、券商热情大增;券商纷纷寻求期货公司等合作伙伴。跨行业金融交叉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

2007年,在金融混业经营试点逐渐获得监管层认可的基础上,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国金融混业经营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监管部门还出台了一批通知、意见等解释性、具体性的配套规定,这都有力地促进了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

第二、银行与同业的合作不断广化深化

首先是带有一定混业性质的销售渠道合作,其覆盖范围几乎扩展到所有主要金融企业的产品,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代理各种其他金融产品,是较早出现的合作模式。当然这种模式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混业,产品其实是各自的,但银行在代理的过程中熟悉了同业产品的运作,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次是资金业务合作进一步扩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可涉足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等,使得银行资金能够跨市场流动,打破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壁垒,不同行业资金的沟通能力加强。再次,复合金融工具的推出取得一定突破,跨市场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银行

对客户的金融服务能力,实际上这类产品属于创新业务,已经具备衍生产品的某些特征,代表着混业经营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金融控股公司取得较大发展

随着政策环境的调整,各类金融控股公司朝着纵深发展,出现了以金融机构、集团公司和企业为主体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这其中的代表有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平安保险集团等。而根据最新的规定,银行也可出资组建基金管理公司,银行系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二、我国金融也混业经营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混业经营必然性分析

1、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对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的作用

2、实行混业经营可以降低经营成本,以利于金融业追求规模经济 通过银行间并购,可以撤消大量重复的网点机构,精简人员,共享资源(包括客户资源、硬件资源、人力资源等),变外部竞争为内部竞争,使赢利水平发生质的变化。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还可以利用在提供一种服务时获得的信用向客户推荐它的其他服务,将与某一客户关系的固定成本(物力与人力)分摊到更加广泛的产品上,降低业务开发和推广成本。例如可以利用分支行已有的销售渠道,以较低的边际成本销售证券和保险产品。

3、实行混业经营可以分散风险

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实现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可有效地分散风险,使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趋于稳定。就整个金融体系而言,要求分业经营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商业银行进入证券承销领域,危及商业银行系统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但美国White研究报告表明,证券附属机构的盈利要高于银行的盈利,并且证券附属机构债券对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影响。

4、通过混业经营,使金融机构规模扩大,可以减少因金融开放导致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首先,安全性将相对提高。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收益、信誉等所有经营发展免受损失的可靠性程度,一般与规模成正比。银行并购之后,规模扩大、存款来源增多、融资渠道拓宽、资本充足率提高,而信用等级也随之相应提高。

其次,流动性将相对增强。一方面,并购后银行资产规模扩大,变现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并购后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客户资源进一步丰富,筹资渠道增多,经营成本下降,更有利于拓展新的客户群体,获得新的资金来源。

再次,风险性将相对分散。银行并购后,经营业务的领域更加广泛,金融产品的种类增加,相对风险也将分散。如果一种业务品种出现问题,将因其所占比例有限,不会给银行带来致命打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客户数量增多,单个客户经营不善或恶意逃债,会因其占客户总量的比例较小,给银行带来的资金损失也将会相对减少。

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限制。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也将直接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我国必须在制度上来保证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以保障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运行的稳定。因此,在客观上需要我国从过去的分业模式转变为混业模式,以此来增强我国金融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其竞争力。

(二)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推动力

1、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金融混业经营动力源

从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过程来看, 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利润的最大化是混业经营推动力的源泉。我国混业经营的内部推动力仍来自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追求利润的需要。从实践来看, 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 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实际上把它们的业务限制在一个更加狭窄的范围内, 由于国有企业的效益低下, 商业银行的利润被限制在一狭隘的空间内(利润来源单一), 银行的规模经济得不到体现, 银行的风险更加集中和扩大, 当前我国银行业的主要业务还是集中在存贷上, 其利润也主要来源于存贷差。中国央行最近的一次利率调整, 已使得中资银行单一利润来源的局限性凸现。自我国经济软着陆成功以后, 我国经济一直维持着高速增长。资本市场的繁荣, 大大减少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 优质客户资源不断的流失, 而留在商业银行里的则是那些有一定风险度的客户, 带给银行的只能是巨额的不良资产和不断加大的经营风险, 而证券市场如火如荼, 券商资本金规模不过800 亿元左右, 但近几年每年创造的利润却相当于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利润总和。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 传统银行业务和证券市场新业务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加之中国入世, 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金融市场, 商业银行岂能坐以待毙。

2、世界金融一体化使我国必须实现金融混业经营

金融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是大势所趋。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 而这些金融机构大多是全能型的, 它们必将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

术、多样化的服务,对我国金融业形成竞争优势, 我国现行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亦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币投资业务。全能型外资银行或金融集团将同时向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申请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牌照, 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使国有商业银行效益状况进一步恶化。2002 年央行发布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 明确了商业银行可开办金融衍生业务, 以及投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而且中信、光大、平安保险集团, 事实上已经具备全能型金融机构的雏形, 这些现象都说明我国正在积极调整金融业的经营模式,使之与国际金融业接轨, 向混业经营挺进。

三、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具备的条件

(一)商业银行本身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有效的内控约束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保护银行自身安全运作与稳健经营以及规避风险的功能,主要包括各项金融业务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有一套保证不同业务独立运作的机构、人员、管理和监督制度。目前,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基本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具备混业经营所必需的条件。

(二)我国具有推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要求

首先,我国有过很长一段时间实行混业经营的历史,公众和金融机构对金融界混业经营的市场环境是可以适应和接受的。

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金融界内外部管理的日趋规范,当初实行分业经营的意义正在逐步减弱。而且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在中国也只不过实行了短短几年,不应该也不会从思想上因为改革实行混业经营所造成类似于其他金融领域改革所面临的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

(三)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要求

这种趋势的继续发展,改变了金融业的市场环境,使其传统的业务界限和行业分工日渐模糊,条块分割格局也已被打破。这无疑会影响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变动,从而推动我国由分业转向混业

(四)现代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机构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数据处理成本与金融信息成本,提高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能力,使金融机构可以进入原先不敢进入或无法进入的非传统领域,扩大了金融工具的交易范围并突破了地域的限制。金融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最终会突破分业限制,为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奠定基础。

科技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混业型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与混业平衡能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也使金融管理部门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

(五)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是我国混业经营的制度保障

证监会下发的《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参与基金业务,既是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需要,反过来也推动了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文规定商业银行经批准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和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首次明确了商业银行可以代理证券业务。这表明央行默许了银证混业经营的现状,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2006 年10 月18 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首次对保险机构收购商业银行股权有关事宜作出明确规定,允许各类保险机构投资购买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银行的股权。由此,保险公司收购银行的通道其实已经全部打

四、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政策性建议

(一)健全金融法制体系,强化市场准入约束

主要做到两点:一是及时出台金融创新指引类的指导性文件,对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组织形式、不同市场上的资金分配比例、市场操作规则、融资方式、主要人员的配备等都要在配套的法律法规上做出明确规定,从法律上规范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行为。二是严格市场准入约束,新业务品种进入市场前,金融监管部门要对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和关键人员进行从业资格审核和审查,制定量化准入指标和信息披露机制,对于极易引发大规模金融风险的新业务,对于尚未建立风险控制措施的新业务,要坚决制止。这样,监管部门就可依据法律和相关政策规范交叉性金融业务,减少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发生。

(二)明确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管主体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具有超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特殊性,同时又履行金融稳定的职责,担负着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任,为此宜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对卡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主要监管责任,并兼任协调监管之职,建立相应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和工作程序,定期召开“一行三会”关于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监管的专题会议,增强风险识别能力,落实信息共享机制,妥善解决监管归属划分、监管利益冲突等问题,有效实现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

险的主监管和协同监管。

(三)建立防火墙制度

首先,建立法人防火墙,设置独立法人实体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经营,不允许采取事业部制,以区隔各自风险传递,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的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其次建立业务防火墙,严格限制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再次,建立资金防火墙,禁止或限制资金在金融集团内部的任意流动;最后,建立管理信息防火墙,防止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有害信息的流动,出台银证、银保等的数据交换标准等等。

(四)构建统一监管信息平台

一是建立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预警体系。建议在人民银行中设立跨行业风险评估机构,与三个监管部门配合,监测交叉性金融风险,并追踪调查金融风险对各行业的影响,建立警报发布机制,对各类较大的系统性危机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提出应对措施,供决策层思考。现阶段还应着手建立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予以制度化,通过金融机构的定期报送、人民银行的定期收集汇总,对可能的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和必要的风险提示,从而实现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统一、完整、准确、有效的监管。二是应尽快建立某种强制性的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金融机构除披露传统的金融业务外,还应增加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披露。加强市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约束,防止金融机构按自身的利益行事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促使金融机构形成及时、全面、合规地发布信息的自律机制。

五、结束语

随着国际金融业的形势和我国金融的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与国际金融业的全面接轨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必须清楚、正确地认识国际金融业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如今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全能化趋势日益增强、加快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一大发展趋势我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是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需要立法、证券市场、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做出配套改革。

参考文献

【1】白凯.混业经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 【2】李林.论分业体制下实践混业经营.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 【3】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罗清.日本金融的繁荣、危机与变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6】王华庆.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7】王自力.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与监管模式的重新探讨 金融研究,2000 【8】胡章宏.从规范分业合作走向混业经营.国际金融报, 2002-04-29 【9】 张亨.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0】王玮.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利弊分析与发展模式建议 2007 【11】周小川.稳步推进金融综合经营试点 2006 【12】谢群.现阶段我国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监管制度探析

2008

下载我国保险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简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保险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简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之路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之路 2010-12-23 00:13:4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跟贴 0 条 手机看股票 我国于2006年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面临一些......

    透视混业经营发展论文

    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标志着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发展的时代潮流。而我国加入WIO已近两年,这意味着国内证券业愈来愈直面国外“全能型”金融集团“巨无......

    德国金融混业经营之路

    德国金融混业经营之路 所谓金融混业经营,是相对于金融分业经营而言的。既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同时,又可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就是混业经营。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从二战后......

    金融综合经营与分业监管变革

    金融综合经营与分业监管变革 ——银行监管改革探索之五 作者:王兆星 2014年12月02日 摘自:《中国金融》 2014年第23期共有0条评论 打印Email评论 本专栏前面几篇文章主要阐述......

    浅谈我国保险业失信现状与对策

    浅谈我国保险业失信现状与对策 重庆工商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 05级保险二班 吕立 指导老师:粟丽历 摘要:近年来中国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班级:公金Q1041学号:100306008姓名:陶驰我国保险业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By 陶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期。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我国保险业应对的思考与对策

    我国保险业应对的思考与对策我国正式加入后,一个颇为严峻的现实摆在了我国保险业界的面前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就我国的保险业,无论是发展历史,还是发展水平,以......

    浅析“营改增”政策中的新概念“混业经营”

    浅析“营改增”政策中的新概念“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最早为金融行业中的一个专用名词 为深化“营改增”政策的深入推进,在全国“营改增”试点的基础上,《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