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我国远程教育经营模式的利与弊[推荐]

时间:2019-05-15 13:2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议我国远程教育经营模式的利与弊[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议我国远程教育经营模式的利与弊[推荐]》。

第一篇:简议我国远程教育经营模式的利与弊[推荐]

简议我国远程教育经营模式的利与弊 远程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时空分离情况下的教育活动。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远程教育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进行知识传播和学习的全新教育学习方法,最大程度地利用业余时间接受必要的面授辅导和学习支持服务,通过电子邮件、BBS留言板、网上答疑等方式参加学习与讨论,方式非常灵活,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进度、学习方式等自主安排学习;不再象过去在学校那样,学生始终在老师的眼皮下规规矩矩,现在是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学什么都由自己说了算,非常适合我们这样的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学校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集中面授辅导一般安排在双休日进行,并预先将时间、地点、内容等有关安排通知学生,可以随时下载教学课件,通过收发电子邮件来接受教师“一对一”的详细解答。

我国远程教育市场目前主要以职业教育、培训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主,其中尤以高等教育市场最大,前景也最广阔。远程教育在运营方式上通常是由大、中小学校独自或与校外企业合作来运行的管理营模式。

一、学校独立经营模式是指由学校负责投资、建设、组织教学教务等活动。这种运行模式的优势是教学活动的组

织、实施,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任务的完成等都由学校自行负责,这样有益于学校总体教学进度的把握与完成。但他也有其自身的不足,这种运行模式虽有益于学校教育方针的落实,但由于远程教育有其自身的专业特征,学校的行政管理体系不利于有效管理;缺乏充足的人力、物力。这种学校独立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有1999年教育部批准的清华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等。

二、校企合作模式指的是由企业负责远程教育基站、基础设施的建设、专业技术的服务维修等工作,学校负责教务管理等教学业务工作。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技术力量得到最大化保障,由企业负责,便于商业化运作和管理,由于专业技术力量的雄厚,专业分工得到更明确化,实现教育公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运行模式未来可能会受到政策的限制和影响。我国现行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的典型代表有全国重点学校、中国大陆最早探索素质教育、开创了我国互联网教育先河的北京四中网校和1998年由人民大学创办的完全采用互联网的教学的大学——网上人大。

三、学校与电信、邮电或广电部门等企业合作的运行模式指由电信、邮电、广电、联通、移动等网络运营商和学校双方共同投资建设,且双方分工明确,企业主要负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学校主要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日常网络教学等教学教务。这种运营形式的优点是减少学校在基础建设

方面的过多投资、利于优势互补。但唯一的不足是它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受到运营商业务发展方向、电信、邮电、广电、联通、移动等服务信号强弱的影响。比如在偏远地区要以此种模式建设,如信号强度不够,无法保证正常的远程教育教学业务的开展。此种运行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上海交大远程教育模式。

目前,绝大多数远程教育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进行的。通常在学校方,有关事务统一由学校的网络教育学院负责,网络学院的院长(即最高行政领导人)由学校专管远程教育的副校长兼任,但在日常的管理运营中,由网络学院的副院长负责;至于网络学院的领导层,则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指定。

4、技术模式

远程教育从技术模式上可以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种类型。实时就是通过高速的传输系统(如:卫星、专线、有线电视等)实现远程同步交互的课堂教学;非实时是指通过建立网站,提供教学资源(包括视频和音频、教学课件等)和学习指导等。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及职业培训学校采用的是建立网站的方式,而高等院校则通常采用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方式。

以网站为依托,建立一个基于网站的教学平台或虚拟教室。同时将课件等教学资源放到网上;学员通过上网进入

学校网站获取所需的教学资源、教学指导,并以Email 或BBS的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以完成讨论、答疑等教学环节;另外,学校也可以将课件制作成多媒体光盘,随同其它纸介教材分发给学员。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初期投资少,如果网站是建立在原有校园网的基础上,那么对硬件的投资就会非常小;对学员端的系统要求比较小,通常只需要通过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在家里就可以学习。

劣势是对网络带宽的要求很高,目前还不能进行实时的教学。对网络的利用通常只局限在收发Email、BBS讨论、布置作业、交作业及疑难问题解答等;对网站的维护要求较高。它的典型代表是北京四中网校和人民大学网校。

以上是我对我国远程教育主要运行模式利与弊简析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远程教育的发展不论其采用何种形式,它对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成人教育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篇:简议“271”课堂教学模式

简议“271”课堂教学模式

“271”课堂教学模式,从不同方面去改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271”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课堂教学模式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

“271”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并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会的。“2”就是自己学会的,“7”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271”课堂教学模式追求“动态”转化:即课堂上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优生学生资源,又要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的更好;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中间学生的向上“分化”,把其中的20%转化为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的比重,而把原本10%的后进生向着70%的群体推进。

“271”课堂教学模式呈现的特点是“课前”准备紧锣密鼓、“课上”互动热火朝天、“课后”复习温故知新。

通过实施“271”课堂教学模式我觉得以下几点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

1、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态度积极,热情高,信心足;参与主动,思维积极;自主学习的意识强,效果好。

2、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师生、生生交流平等,积极。

3、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参与进学习的全过程,而且有充分参与的时空,并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探究。

4、学习内容,感受体验由浅入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新的见解。

只教不育、只育不教都是“片面”的教育,只有让学生“爱上课”、“课爱上”,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最终实现素质教育。

第三篇:我国保险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简析

我国保险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简析

摘 要: 纵观世界各国金融业发展历史,基本都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模式,这样交替变更的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循环,而是遵循着内在体制与结构变化的必然性。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随着分业经营模式的优势逐渐弱化,混业经营模式再次成为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讨论热点。文章通过分析中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历史,结合保险公司混业经营模式对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简要阐述了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模式过渡的设想。

关键词:保险业经营模式分业经营混业经营金融创新

一 国内外研究状况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

金融业的经营模式选择以及分业模式和混业模式转变的过程是金融业综合化、全能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关于这类问题的研究,中外研究学者已有很多的著述。

Lang和Welzel(1996)在对德国合作银行分析后,得出了混业经营模式下存在着范围经济,并认为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范围经济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Teece(1980)、Panzar和Willing(1981)以及Chandler(1990)等人首先使用。它是指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即是范围经济。

然而其他的研究认为混业经营存在严重的范围不经济问题(Saunders和Walter,1994)。Gill(1979)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比专业化金融机构更有效率,并且他认为加强专业化可能会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但是通过实验数据和统计结果证明混业经营的成本的确比分业经营成本低。Min,Hoang和Sul(1997)用《银行家》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家大银行中的12个国家的195个银行作为样本,对它们1983年到1993年的小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银行的平均表现水平显著高于实行分业经营模式的银行平均表现。

国内对于两种经营模式的研究起步晚且进行的比较缓慢,近几年才有更多的学者注重这方面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当前的市场条件和监管水平下,分业经营制度是必要的,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的发育和监管的完善,必须相应地做出调整。

叶辅靖(2001)将德国、英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美国以及欧洲其他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进行比较后认为混业经营对提高金融竞争力、稳定金融体系都是有好处的。虽然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但是作为金融机构自我选择的结果,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当前不能将分业经营绝对化,要加强银行与证券、保险的合作,以便为过渡到新的混业经营创造条件。

李洁(2003)从金融创新的银行制度创新角度阐述了全能银行产生发展的过程,通过业务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等,导致了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并且全能银行自身也不断创新和完善,进而最终发展成现代全能银行。

这些研究理论和成果,对于面临国际市场和外国保险公司强烈冲击的民族保险业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金融创新,经营模式过渡等问题提供了依据。寻求一条适合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道路是国内保险企业发展抉择面对的一道难题。

二 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演变

1978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金融业虽然逐步恢复了其应有的地位和职能,但是发展的滞后决定了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仍然游离于世界金融发展的主流之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日本、美国等国的金融业相继完成了从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转变,而我国在1995年才立法明确实行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

2.1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及自然混业雏形的出现

1.改革前的中国金融业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中国金融业呈现出两大特点,即金融机构单

一、金融业务单一。

当时全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并在金融业中具有高度垄断性。

对于保险业来说,五十年代初期,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国有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范围也十分狭窄;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外币保险业务也基本停办,仅保留五大口岸城市的涉外险业务。而证券业则是被认为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矛盾而不予开展。

所以,改革前的中国金融业只是行政计划下的产物,还不具备现代金融中介的职能,也就不能涉及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问题。

2.新型金融体系的建立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中国逐渐建立起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为主,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的新型金融体系。

(1)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正式成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先后恢复设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6年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机构和业务也从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出来,中国人民银行的经营性业务逐渐减少,开始向专司中央银行职能过渡。1995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标志着我国中央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分设的二级银行体制的正式确立,中国初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初具现代金融功能的金融体制。

(2)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世纪 80 年代初,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非银行金融机构蓬勃发展。其中,1986 年重新组建的交通银行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本外币银行业务、保险、证券、投资、房地产、租赁和信托等非银行业务,基本上是一个混业银行。

3.初期自然混业出现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二级银行体制正式确立,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被迫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以及业务范围的界定。与此相对应的新成立的股份制银行却在金融各业务领域的畅通无阻,热火朝天地开展混业经营。

面对竞争的不平等利益的驱动,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不仅突破了专业分工的界限,而且开始突破行业分工的界限,自发地开始混业经营模式。

这个时期的混业经营实质上是资金在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甚至实业间的横向流动,并未形成以金融工具为载体的有序资金流动,只是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和金融监管薄弱的背景下为追求高额利润的一种自发选择。这一时期的混业经营模式既丰富了我国金融机构的种类,活跃了金融市场;同时也助长了金融泡沫的生成,导致了1993—1994年金融业的混乱局面。

显然,这个时期我国并不具备实施混业经营模式的条件。

2.2 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的正式确立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的提出与确定

1993年—1994年间的金融秩序混乱,使政府意识到只有通过分业经营模式来才能割断银行业和非银行业之间毫无风险约束的联系。在当时的背景下,最快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立法强行使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

1995年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这三部法律基本确立了我国金融体制分业经营的局面。

1998年底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的最终完善。《证券法》第六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

2.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国际金融业相继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二是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如此环境的出现势必会对我国刚刚实行的分业经营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分业经营先前的优势也越来越成为阻碍我国金融业深化发展的绊脚石。

(1)分业经营阻碍了资金在金融领域里的流动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我国实行分业经营的直接原因是 1993—1994 年间的金融秩序混乱。正是通过分业经营保证了我国金融业乃至经济的稳定运行,并为我国顺利入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分业经营也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了新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生产要素能够在行业间的尽可能自由流动,而分业经营使资金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里的流通出现了障碍。

(2)分业经营抑制了金融创新

金融业的活力在于金融创新,而金融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激烈的竞争使金融机构为了生存想方设法提供别人所不能提供的金融服务,最终导致金融创新。由于我国实行分业经营模式,使各类金融机构很少存在业务交叉,限制了竞争的出现,淡化了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此外,我国金融法规的限制,许多涉及银行、保险和证券等多个领域的创新活动都不能顺利开展。

(3)加入 WTO 后中国的分业经营模式面临着挑战

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还受到诸多限制,但我国已经加入 WTO,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这一不利条件将不复存在,中国将不得不按照 WTO 的基本规定,遵循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大原则,逐步放松对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

例如在保险业方面,中国将在三年内取消所有的地域限制;在三年内逐步扩大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使之包括占保险费总额85%的集体、健康和退休金方面的保险业务;在谨慎的原则上对外资金融机构发放保险营业牌照,取消数量限制;允许外资在非人寿保险方面拥有51%的所有权和建立独资附属机构。

分业经营模式正在弱化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了加入 WTO 后我国本应该得到的好处。此外,在华外资金融机构还将会形成对我国分业监管体制的挑战。

三 混业经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未来抉择

我国保险业正式恢复的时间并不长,在保险业恢复初期,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的主要是机动车辆险、企业财产险和货物运输险三大险种,其他财产险如责任险的发展及其滞后,人寿保险更是处于初创阶段。

通过1995年来的分业经营,寿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1997年保费收入首次超过财产保险。可以说,没有分业经营就没有寿险业的大发展。

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阶段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都不同。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初的金融混乱促使我国出台了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管制的政策,那么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金融混业经营新高潮的兴起又对决策当局松动金融分业政策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更多的是借鉴美国的金融监管经验,因此1999年末美国确立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对我国理论界与决策层起到很大震动作用,政策争论的主要基调从原先的支持金融分业经营转向支持金融混业经营。

目前各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模式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 “全能”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即在同一金融企业内全方位开展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等业务;另一种是通过集团化经营的模式,在集团内部通过设立独立子公司的方式分别经营上述各类金融业务。

第二种模式以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与运营为代表,是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实行金融混业经营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我国保险业面临金融混业经营的理想选择模式。

2002年12月5日,中国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正式挂牌。中信控股公司是经过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中信集团公司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其业务范围广泛涉及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期货、租赁、基金和信用卡等。

在目前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下,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不失为我国从分业经营逐步走向混业经营的一个现实选择。在坚持分业经营的原则下,通过母公司投资控股设立具有独立法律实体资格的子公司从事不同的金融业务,以间接实现混业经营,已逐渐成为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

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由于其提供的是综合性金融服务产品,设计的利益相关者的层面更多;又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占有的金融资源非常多,所以其经营活动必然会对社会生活、经济运行乃至政治安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面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保险监管机构必须制定合理的监管措施予以配

合,保证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内在机制。通过立法确定其发展的目标、方向、规范等。

总之,中国保险业想要真正强大起来,建立一流的强势金融品牌,就应该建立国际一流的综合金融服务控股集团。在组织重点上,以保险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应将业务重点放在保险、证券和信托投资等金融业务上,并可逐步拓展到银行业,努力实现三大行业之间的交叉销售,优势互补和统一协调;在战略方面,实施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和整体战略定位的组织战略、销售战略、产品战略、区域战略、人才战略、投资战略、IT 战略、长期客户群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等,最终形成金融服务控股集团的长期竞争力,实现国际一流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远景目标。

参考文献

1.裴光:《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张忠军:《金融业务融合与监管制度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朱德忠:《论银保合作的发展问题》;《金融纵横》;2004

4.谢平:《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中信出版社;2004

5.肖春海:《金融业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第四篇:代理商模式的利与弊

代理商模式的利与弊

选择代理商是中小企业一项至关重要的市场战略任务,是中小企业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最佳途径。

1.选择代理商的好处:

a.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

在市场开发初期,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选择代理商共同操作市场,可以充分利用代理商的资金加快企业的资金周转率,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

b.迅速打开市场

国外很多大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前期往往表现不佳,其中对中国市场情况不熟悉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而代理商充分熟悉当地的地域特性、消费习惯以及具有良好的客情关系。而我们选择代理商来共同操作市场可以充分利用此优势来迅速打开市场。

c.让制造和营销专业分工

随着渠道格局的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代理商开始转型,其中一部分优秀的代理商已转型为区域品牌运营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可以进一步进行分工明细化,选择代理商在不违反企业整体品牌战略的前提下来进行区域品牌运营,共同操作市场。由代理商做好产品的分销、品牌推广。让制造和营销专业分工,企业负责制造出具有差异化、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的好产品,打造良好的品牌载体,给予代理商合理的销售政策。

d.节约市场开发费用

选择代理商共同操作市场可以减少机构的重复设置,比如售后服务机构;利用代理商的销售网络,减少市场开发费用;利用代理商对当地市场的熟悉减少市场调研费用。同时理商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是企业的股民,厂家和代理商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烈和渠道格局的改变,招待费、车船费、住宿、员工工资等其它销售费用也随之急剧增长,而利润不断下降。选择代理商共同操作市场可以和代理商进行费用分摊,节约企业的市场开发费用。

2.选择代理商的劣处:

a.战略协同难度大。

厂家和代理商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有着各自的战略计划。厂家比较注重长期行为,追求品牌建设、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的最佳平衡。而代理商由于没有有力保障系统,不能得到厂家的长期认可,所以比较注重短期行为,追求短期利润。

b.利润分配空间不足。

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烈和渠道格局的改变,导致市场开发费用增大,利润空间减小。而厂家和代理商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都在追求自我的利润最大化,从而导致利润分配空间不足。

c.分道扬镳。

厂家和代理商是一个利益和矛盾的综合体,厂商矛盾是始终都会存在的。厂家希望代理商多打款进货,而代理商则希望产品要好、利润要高、支持要大、风险要低。由于代理商的实力不够、对厂家不忠诚或者是对厂家投入的精力不够、不执行厂家的销售政策或者双方的思路出现分岐都会导致分道扬镳。

第五篇: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简析

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简析

章丰慧(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研究生培养规模越来越大,同时研究生教育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硕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已成为高教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重新审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主要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培养模式现况,探讨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 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培养质量

一、培养模式的概念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生教育制度本身的发展,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其改革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更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主要在于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密切联系。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培养方式及其管理等诸多因素的最佳构成形式。它解释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培养”两方面的问题。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整体的概念,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系列必不可少的要素构成,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和考核与质量评价等。各构成要素之间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彼此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协调、统一的关系,并存在着目标取向一致的内在逻辑关系。

从培养模式的概念可以看出,一个学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制定要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取向。总体来说,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贯穿整个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第二,符合校本特色,因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着不同的自身优势与特色。在制定培养模式中,各个培养机构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并在规范的培养制度下实现培养模式多样化,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得到有力保证;第三,学科建设发展,高等教育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创新性、应用性特点体现了培养模式的应用性价值取向;第四,学生发展需求,培养模式的制定应考虑到学生发展需要,更好地体现出研究生教育人文关怀理念。

二、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况分析 [1]

(一)培养目标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规定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目标为:“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了解高等教育学及相关学科中主要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进行教育研究所应具备的基本方法;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事教育研究工作、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和高等教育学科教学工作。”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1)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2)从事高校管理工作;(3)从事高等教育研究。[2]

高等教育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得到恢复和逐渐发展起来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学科建设的时间并不长。当时高等教育学科正处在初建期,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人员非常紧缺,使得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就成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初衷,也体现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术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此时的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基本能进入高校和相关高教研究机构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就业前景乐观。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规模越来越大,研究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量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无法能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多数毕业生主要所从事的是高校或其他机构的行政管理类工作,如教学秘书、辅导员等等。这说明传统的纯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二)培养过程

1.招生与入学。生源质量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并且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的影响,报考研究生的生源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很多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目的各式各样,有的是为了躲避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的是为了通过研究生这种更高层次教育来为自己未来就业“增加筹码”,甚至不管自己是否对本专业研究感兴趣。并且,随着教育学研究生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和研究生扩招,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入学门槛有所下降,致使招收来的研究生素质低、缺乏专业知识给研究生培养带来一定困难。

2.课程设置。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涉及到课程数量、课程安排和课程内容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基本按“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模式设置,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以及选修课,实践课程包括实训环节和科研训练等。以广西某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为例,该专业硕士研究生需修10门课程,共32个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程计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5%;专业基础课程计12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7.5%;专业方向课程计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5%;选修课程计4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2.5%。从该校的课程[3]

分布来看,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主要是以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占到总学分的62.5%,而在选修课程方面,学分数要求力度不够。另外,课程设置中对其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设置与高等教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较少。

3.培养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研究生培养机构采取教师集体培养和导师制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相结合、课程教学传授和探索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但普遍的执行力度不强。有的学校重导师培养,轻教师集体培养。从指导方式来看,根据调研结果,83.6%的硕士生实行“单一导师制”,9.6%的硕士生实行“双导师制(正副导师)”,只有6.2%的硕士生实行“指导小组制”。以上数据表明,多数研究生采取的是“单一导师制”指导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存在许多不足,但对于导师来说负有明确责任,研究生能有所依靠感;科研训练与论文研究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当前很多学校要求研究生答辩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并把这一规定作为研究生是否有资格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硬性指标。为此研究生在完成第一学年的学位课程学习后,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为了发表而写文章,为了满足数量,同时兼顾评奖评优及找工作的需要,很多研究生匆忙选题,致使所撰写的文章“创新性不强,学术水平不高”,质量难以保证;对于课程教学方式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教学多数仍然以传授为主而不是以探索为主,使得研究生的学术性不足,这种教学方式既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研究、应用型人才,往往只会培养出那种应试类型的人才,背离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探索等特点。

4.考核与评价。现存学生评价体系主要以量化指标为主,如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数量,从而促使研究生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发表论文上,过于追求片面数量,忽视了科研活动中研究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虽然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普遍建立了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到答辩评审等一系列标准制度,但出现部分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考核评价流于形式的现象,没能真正起到考察学生学业成就、科研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等作用。

三、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培养模式改进建议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的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时势变化,当前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就业去向多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属性来讲,“高等教育学是应用性学科”,可见,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创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不是要全盘否定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只是以前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层次教育是作为一个独立性的教育阶段,现在它的角色应发生变化,转变为一种过渡性的教育层次;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应进行分流培养的改革,一部分具有学术科研潜质并有志于进行科研深造的学生继续进入博士层次学习,一部分毕业[6][5][4]

后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积极培养他们能拥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应用能力。同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特色设置具体培养目标,以达到培养多样化人才的目标。

高等教育学专业应加强实践性课程设置,以达到培养应用性人才目标。由于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的职业去向主要面向高校行政管理或其他高等教育行政机构,在课程设置上要多设一些诸如教育统计测量、教育评估、计算机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技术性课程以及高等教育政策、高等学校实务、高等教育管理等应用性课程;而对于将来有志继续攻读高等教育学博士并将来准备从事学术理论研究工作的学生,其课程设置则要更加强调专业理论基础,比如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社会学、比较高等教育等理论性课程。另外,增加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选修课程比重,这些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使研究生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内;在课堂上,老师的角色应有所变化,不再是“传授知识——接受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探讨式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提高学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的管理职能,在培养模式中,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培养方式、考核各环节都是质量保证的重要一环,每一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强了每一环节上质量控制,才能保证优质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严格执行中期考核制度、学位论文质量检测制度,因为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检测,对学生的后期学位论文研究至关重要,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严格做好开题报告、预答辩、答辩评审程序工作。最后,研究生应该树立自我监控观念,自身的自觉性、自控性在科研质量保证上有很大影响,研究生要强化自我监控作用。

[参考文献] [1] 邱灵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类型及比较[J].宜宾学院学报,2011.2.[2] [7]高耀明.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3] 张霖,卢雅琳.对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6):

陈学飞,金红梅.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质量与问题.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28.[4]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6] 杨颉,陈学飞.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与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59.潘懋元口述.肖海涛,殷小平整理.潘懋元口述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156.[7] 朱平.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1):66.作者简介:章丰慧(1986-),男,广西钦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学生公寓20栋108室 541006 章丰慧(收)联系号码:***

电子邮箱:huiqz@163.com

下载简议我国远程教育经营模式的利与弊[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议我国远程教育经营模式的利与弊[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营模式

    市场环境 通过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却是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但是在国外,读书不仅使一种乐趣,更是一......

    经营模式

    婚介公司的经营模式 当前婚介市场上存在如下几种经营模式:一、 传统的“包桌”模式所谓“包桌”的经营模式,是传统婚介遗留下来的一种作坊式小规模运作方法。一般由几个婚介师......

    论加盟连锁经营中直营模式与加盟模式的利与弊

    论加盟连锁经营中直营模式与加盟模式的利与弊 采用直营店经营方式的好处有 1 作为形象展示,特别是旗舰店的形象展示很有说服力和参考性,能有效显示公司的实力,提供形象规范。 2......

    会 议 简 报1

    会 议 简 报 (第X期)支委会编年月日支委会研究预备党员转正会议今年x月x日,我支部召开预备党员转正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支委委员刘xx、钱xx等。会议围绕预备党员赵xx、郑xx的......

    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经营模式(5篇)

    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经营模式内容摘要: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私人财富亦不断增长,个人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强劲,私人银行业务正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我......

    对我国健身俱乐部经营模式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00-01 摘 要 目前,健身俱乐部在我国仍然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迅速,有关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研究已经成为......

    我国低价商品出口的利与弊

    我国低价商品出口的利弊与对策 【摘要】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制造遍及世界。与这一成就相伴而来的低价出口现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多年......

    论恒大金元模式对我国足球发展的利与弊

    论恒大金元模式对中国足球长远发展的利与弊 截至2013年11月,在国内赛场,广州恒大已连续三次获得中超联赛冠军,并获得一次超级杯冠军和足协杯冠军。在国际赛场,2012年首次参加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