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管混业监管与创新 课后测试
资管混业监管与创新 课后测试 单选题
1.127号文规定,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 A B C D 二分之一 三分之一 四分之一 五分之一
正确答案: B 2.银监会规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投资非标资产的业务规模,不得超过本行同业负债的()√ A B C D 0.2 0.25 0.3 0.35 正确答案: C 3.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投资非标资产的,非标资产投资总余额不得高于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 A B C D 0.02 0.03 0.04 0.05 正确答案: C 4.境内代理行对境外参加行的人民币账户融资比例,不得超过该境内代理银行人民币各项存款上年末余额的()√ A B C D 0.02 0.03 0.04 0.05 正确答案: B 多选题
5.宏观监管努力的方向包括()√ A B C D 做到“穿透识别” 多部门信息共享 建立统一登记平台 建立多个登记平台
正确答案: A B C 6.《关于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代客远期售汇业务包括()√ A B C D 客户买入或卖出期权业务 多个期权的期权组合业务
人民币购售业务中的远、掉期业务
客户在近端不交换本金、远端换入外汇的货币掉期
正确答案: A B C D 判断题
7.RQDII是有投资额度限制的。√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8.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证券经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让或转卖投资额度给其他机构使用。√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9.境外参加行只能通过当地的人民币清算行购买人民币。√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0.开户银行为存款银行开立投融资性同业银行结算账户的,应当为开户银行一级分行及以上营业机构。×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第二篇:信贷风险监管和全面风险管理课后测试
信贷风险监管和全面风险管理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9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信贷监督管理,属于()√ A B C D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2.《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每年对风险偏好至少进行()评估。√
A B C D 一次
两次
三次
四次
正确答案: A 多选题
3.对客户的贷后跟踪管理包括()√
A B C D 贷款用途检查 还款能力检查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 贷后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正确答案: A B
4.集中模式下信贷监督管理的特征表现为()√ A B C D E 专职机构
集中监控
分级监督
责任分明
以非现场监督检查为主,与现场检查相结合
正确答案: A B C D E
5.信贷监督管理工作的基本架构包括()√
A B C D E 机构设置及职能
风险分析例会制度
贷后管理责任体系
监督管理流程电子化
贷后管理考核机制
正确答案: A B C D E
6.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应包括以下哪些要素()√
A B C D E 有效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监督
适当的政策、程序和限额
全面、及时的识别、计量、监测、缓释和控制风险
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
全面的内部控制
正确答案: A B C D E
7.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需遵循的原则为()√
A B C 全面管理的原则
集中管理的原则
垂直管理的原则 D E 独立管理的原则
程序管理的原则
正确答案: A B C D E
8.《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遵循的原则有()√
A B C D 匹配性原则
全覆盖原则
独立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正确答案: A B C D
9.客户贷后管理体系,包括()√
A B C D 对客户的贷后检查
对客户的贷后分析
客户和贷款的分类管理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正确答案: A B C D 判断题
10.新型信贷监督管理机制的形成,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目前,大部分的银行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第三篇:解读大资管时代-信托牌照垄断的制度红利的终结 混业经营的开始
解读大资管时代-信托牌照垄断的制度红利的终结 混业经营的开始
(文章来源:黄美杰-精品投行日记)
核心提示:大资管时代的到来,带来了集成与创新、竞争与合作、分业与混业兼营。#大资管#打破了信托牌照垄断带来的制度红利,穿透中国传统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壁垒,对无金融牌照资本市场进行了一次快速的洗牌,从而促进了中国多层次金融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信托曾凭借着“全牌照”的资格,在金融资本市场除了吸收存款和结算功能外,充分享受了信托牌照垄断带来的制度红利(合法的暴利)。面对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大刀阔斧的放开资管业务及投资范围,信托牌照垄断的制度红利正在被打碎,而监管机构将继续加强对信托公司的监管,2012年底监管机构高管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信托机构所管理项目在履行了尽职、合规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不用刚性兑付”,这是否表示信托业将因此而解放了呢,目前还未可知。(最近经常听到一个新词,就是去信托化,我们知道,你要去什么,是因为你有什么,但很多机构一没有信托,二也没有依赖信托,甚至也没有从事什么信托相关的业务,这个去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大资管增加了合作通道与选择,但信托也并非“非”去不可。)
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与个人财富的快速积累与资产管理意识的提升,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012年5月以来,政策面对资产管理行业的管制正在逐步放松,拓宽了准入机制、参与对象、投资范围等,资产管理行业开始进入大资产时代,集成与创新、竞争与合作、分业与混业兼营是大资产时代的鲜明特点。多种类型的资产管理机构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形成了包括私募股权、私募债权、公募基金、专项和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基础类与不动产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信托计划、财富管理计划、理财产品与专业管理、资产证券化等多元产品的格局,有效促进了中国多层次金融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大资管时代是混业经营的开始,因此“受伤”的不仅仅是信托。笔者认为,同时还是对“无金融牌照资本市场”的一次洗牌,以“华夏-通商基管”事件为导火索,银监会在2013工作会议上下达了禁止银行代销私募股权基金(PE)的通知。在大资管放开的潮流中,担任主角的基本都是拥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相关资管政策明确有资格的资管产品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代销;一边是禁止,一边是放开,在防与被防之间,大资管实现了“一石三鸟”的目的:一是有效促进了中国多层次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二是对无金融牌照资本市场(无金融牌照的投融资机构、资本服务机构、基管机构与投行顾问等)进行了快速洗牌,在资金募集渠道与投资者选择方面进行了限制;三是打破了信托牌照的垄断。在穿透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传统壁垒之后,将迎来混业经营的开始。
2013年-1018年,关键词:资管计划、资产证券化、混业经营、多层次金融产品。
以下是笔者对2012年5月以来有关资管政策的梳理:
基金公司:
2012年9月26日,证监会修订了《基金管理公司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2012年11月1日起执行(基金公司将通过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进军PE领域与债信一级市场)。
2012年12月28日,证监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2013年6月1日实施(承认私募证投基金合法地位)。
证券公司:
2012年8月,证监会下发《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新增了“鼓励券商开闸资产管托管、结算业务”)。
2012年10月18日,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松绑券商资管业务)。
2012年10月26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监管的通知》,确定由证券协会制定券商直投业务的自律规则,2012年11月2日协会发布《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规范》(监管制度进一步明确券商直投业务可以参与股权相关的债权投资)。
2012年11月,招商证券第一个获得证监会批准开展私募基金综合托管服务资格。
2012年12月30日,证监会公布《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除证投基金管理公司以外,为其他包括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私募证投基金管理机构等开展公募证投基金管理业务预留了法律空间)。
2013年1月25日,证监会发布《非银行金融机构开闸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暂行规定》
2010年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指引》(由券商设立特殊目的载体,以资管计划管理人身份,面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收益凭证,并按照约定,以受托资金购买原始受益人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将该基础资产的收益分配给收益凭证持有人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2012年6月,隧道股份发布公告称,委托国泰君安证券发起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拟以项目公司应收专营权收入为基础设计资产支持证券;7月20日,中信证券也上报一款名为欢乐谷主题公园入园凭证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融资主体为华侨城A,该单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仅耗时两个多月,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给予该计划AAA级评级)。
期货公司:
2012年5月22日,证监会颁布《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自2012年9月1日起执行(期货公司也可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了)。
保险公司:
2012年7月16日,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管理人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特定客户资产管理等)。
2012年10月12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可以投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公司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金融产品)。
2012年10月22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除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外,还可以受托管理养老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
银行:
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设立证投基金管理公司开闸,熟悉201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有关部门拟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基金管理范围)。
2012年5月中旬,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试点总规模为50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于9月7日发行的101.6644亿元“2012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是2005年试点以来规模最大单一产品;交通银行2012年10月30日委托中海信托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30.3355亿元“交银2012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其中引入了保险资金,为2005年来首次)。
2012年8月3日,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公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就是指根据指引注册发行的设有基础资产现金流质押的证券化产品。2012年8月,上海浦东路桥、南京公用、宁波城建、天津房地产信托集团先后发行资产支持票据,规模合计40亿)。
笔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huangmeijie
第四篇: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浅析
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浅析
戴绿嫔07120831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是金融业运营的两种模式,各有其优劣势。
分业经营的主要优势:(1)专业化经营(2)避免利益冲突(3)对监管机构,其监管工作较混业经营简单轻松。分业经营培养从事各类金融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防止商业银行将过多资金用在高风险的活动;其劣势:(1)因为经营单一业务而使(2)规模效率低。分业经营风险集中抑制竞争,银证难以优势互补。
混业经营的优势:(1)易实现规模经济(2)业务多样化而风险分散(3)易于实现灵活调整。混业经营银证优势互补,全能银行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其缺点是(:1)对于尚未实行全面混业经营体制的国家,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2)最大风险在于风险传递性。混业经营会形成垄断,内部协调困难。
但是,受金融业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混业经营成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业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使其面临着众多挑战为了适应金融业发展趋势的要求,我国宜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营模式,稳妥地推进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同时建立牵头监管体制,保证金融业运营的安全。
1、入世后来自于国外金融巨头的挑战
根据入世协议规定,我国于2006年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各种形式进入,而它们大多是“全能型”企业,其业务领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信托投资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他们可以充分享有混业经营带来的较低的交易成本和范围经济,大大降低了服务成本,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因此,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受到巨大挑战。
2、来自于金融企业经营创新的挑战
我国《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以及《公司法》都明确规定了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但同时也预留了进行金融业经营创新的空间,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混业经营模式的金融控股集团,如中信公司光大集团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集团等但是,我国分业经营的基本模式严重制约了金融企业的创新。
3、来自于养老保险投资对金融业发展的需求
从世界经验来看,养老基金对于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必将会形成规模庞大的养老基金,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运营成为必然,但是分业经营的限制,将严重制约运营商的选择范围,无法形成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激励管理主体采取积极行为的局面;同时,分业经营模式,也将限制投资管理主体的投资组合选择,不利于养老基金风险既定情况下收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4、分业监管模式不适应经营模式发展的需要
我国采取的分业监管的模式,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各司其职,负责所属行业的监督管理之责,这虽然客观上有利于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技术,但也造成了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壁垒,不利于信息的互补,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出现了金融控股公司等混业经营形式的情况下,分业监管的模式已经远远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
5、分业监管不利于信息互补,实现各监管主体的协调
分业监管模式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为不同的监管机构都有各自的监管指标和标准规范,为了达到相应的指标要求,必然要付出许多的“合规成本”,这就加大了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在某些指标上存在互通之处,但是由于各自独立的模式,必然要做出重复审查,造成了监管资源的浪费。
6、分业监管易产生监管真空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金融机构及其相应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很难区分它们是什么类型机构,更不用说国内的一些金融控股公司,对此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监管法规如信托投资公司的证券营业部为吸收资金,采取证券回购,代客理财等手段高息吸收资金,变相开展银行业务,这种行为本应该受到查处,但由于实行分业监管,银监会和证监会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监管真空。
如上所述,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运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为了促进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保证金融业的安全,必须进行改革由分业到混业经营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并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业监管体制。
第五篇:探究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的混业监管趋势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探究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的混业监管趋势
探究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的混业监管趋势
作者
赵楠楠
各国的金融管理体制分为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和混业经营、综合管理两种不同体制。每个国家根据本国的金融业发展状况选择适合本国的管理体制,同时也要考虑世界金融行业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无论分业或是混业,都对证券业的监管体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目前世界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综合管理的新趋向进行初步探讨,从而寻找我国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关系的新定位。
一、西方国家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的关系
纵观西方国家证券业与银行业、信托业以及保险业之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33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证券业的发展环境较为宽松,此时,就美国而言,证券交易主要受州的管理,现代的证券市场法规多未出台,因此证券业务与银行业务相互交叉,没有严格的界限。
这一状况一方面对证券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由此滋生了大量的投机行为,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1929年发生的股市大崩溃,迫使西方国家认识到银证分业经营的必要性,从而改变银证混业经营的状况。
1933年,以美国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银证关系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分业经营阶段。“《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从制度上建立了杜绝风险的防火墙,要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彻底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联邦银行法》管辖下的银行与其证券子公司完全分离;商业银行除国债和地方债 1
以外,不得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业务;禁止私人银行兼管存款业务和证券业务。由此,美国走了近70年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道路。”
1日本在二战以后,作为战败国按美国的要求制定了日本证券法,也确立了银证分业制度。英国、韩国也实行了这一制度。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国的证券界滋生了一股强大的自由化浪潮,商业银行与证券业的传统区分逐渐消失,银证又出现再次融合的趋势,成为第三个发展阶段。首先体现在英国的“金融大爆炸”(Big Bang)。1986年10月伦敦证券交易所实行了重大的金融改革,1、允许商业银行直接进入交易报从事证券交易;
2、取消交易最低佣金的规定,公司与客户可以直接谈判决定佣金数额;
3、准许非交易所成员收购交易所成员的股票;
4、取消经纪商和营业商的界限,允许二者的业务交叉和统一;
5、实行证券交易手段电子化和交易方式国际化。”
2这一重大改革主要是允许银行兼并证券公司,从而拆除了银证之间的防火墙。这些措施吸引了许多外国银行的大量资金,提高了英国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美、日面对英国这一重大措施,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美国从80年代以后,对银证分业制度逐步松动。
1987年,美联储授权部分银行有限度地从事证券业务,并授权一些银行的子公司进行公司债券和股票的募集资金活动。日本也在1998年提出金融改革方案。到目前为止,银证融合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更多的国家对证券业自由化动作给予了配合和响应。
可以这样看,银证分业经营是在1929——1933年大危机之后,政府为保护金融市场所采取的干预行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逐步强大,政府必然要逐步减少和放宽对这一领域的干预。这是证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证券业与银行业、保险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
我国证券市场在发展最初都是由银行全资设立或控股设立。但后来,我们逐渐认识到银证混业经营的许多问
题。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很不成熟,投机成分过大,市场泡沫过多,价格起伏剧烈,若实行银证混业,势必将广大储户置于高风险之中,不利于银行体系的安全和储户利益的保护。1995年《商业银行法》通过,该法明确了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成为我国银证分业经营的法律依据。
我国证券业与保险业也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我国《保险法》第104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它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
由此,证券业与保险业的分业经营也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我国新近出台的《信托法》并未像《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那样明确规定证券业与信托业的分业经营,而是较为宽泛地规定了受托人的诚信义务。
由于信托并不像银行与保险那样牵扯社会上多数人的利益,法律给予了信托业更广泛的空间,允许自然人作为受托人从事信托活动,而将调整的重点放在了对“信用”的保护,强调受托人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的管理义务。
三、关于我国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关系的新定位
我们知道,金融业的分业与混业,其本身并无优劣可言。采取哪一种制度,关键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在某一特定的经济状况下,无论采用分业或是混业都会各有利弊,立法者权衡利弊从而决定分业或是混业,这种利弊的权衡也当然会随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下,采取分业经营制度,多数学者认为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虽然采取混业经营,使业务范围扩大,形成规模经济,能提高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使大量资金置于高风险之中,一旦证券价格下跌,势必牵连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其它业务,甚至面临支付困难的境况。同时,我国金融立法尚不健全,《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都只对相关方面作了较为抽象的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面临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细则法规定。
因此,法制环境也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另一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景学成在2002年4月11日举行的“入世后中国金融业的应对措施”高峰论坛上指出,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应当继续执行。同时指出,在较长的时间内,我国仍将对银行、证券、保险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这是出于对金融市场的稳定的考虑。但笔者认为适当的分业虽有利于保险业、银行业自身的安全,但完全将证券业与保险业、银行业人为阻断,并不利于金融业的繁荣。
首先,我们不应只注重分业经营管理的优点,而忽视混业经营也有其优势。实行混业经营一方面可以吸引大量银行、保险资金混入,增加证券市场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引发国际融资手段的进一步证券化,另一方面也将更有力地推动证券市场朝着国际化目标迅猛发展。
这些都是金融业繁荣壮大的积极因素,也是提高本国证券市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我国银行业与发达国家银行业相比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我国银行业主要利润来源仍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由于呆、坏账比例较高,使银行不得不提高对贷款人的要求,因此中小企业普遍贷款困难,银行也缺乏贷款营销的积极性,从而又制约了银行的发展。
而发达国家银行业相当大部分的利润来源于中间业务,这就使呆、坏账比例大大降低,银行也不用停留在争夺居民小额储户的低水平竞争层次上了。怎样拓展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以外的中间业务,笔者认为目光应放在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上。
其次,我们应该仔细考察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分业经营在我国是否行得通,是否能够取得相应的利益。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很成熟,市场投机比率过大,而抗风险能力较弱。但是否就完全不具备适当混业经营的客观条件,或者说,实行适当混业经营是否会完全破坏金融业的运作秩序呢?答案并非如此。
就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而言,实行分业经营有其具体的时代背景,即大危机的爆发。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经济危机有些选择战争转嫁危机,而另一部分(尤指美国)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由于在资本主义完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首次实行了这一政策,资本主义国家也需要摸索。虽然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在金融业里选
择了完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制度就是完美无缺的,即使放入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应是这样。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先后松动了原本完全隔离的证券业与银行业。这一行动表明西方国家在探索分业与混业经营制度过程中改进了自己的做法。
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将学习看作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应该考虑方法改进的原因。由于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的界限不可能十分明显,必然有所交叉,那么完全一刀切的方法就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来看,原则上应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但在某些方面应当逐渐松动分业的限制,采纳适当的混业经营。
单就保险业与证券业的关系来说,国际上保险业进入证券市场投资已十分普遍。“现代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就是增加保险收益,降低费率,减轻投保人负担,从而扩大保险覆盖面。”3自1996年以来,我国连续7次降低银行的存款利率,由于保险资产有40%~60%的资金沉淀在银行里,经历降息之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不断扩大,保值能力却不断缩小。
为此,国务院于1999年10月批准保险公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虽然保险基金目前只能循序渐进地间接进入股市,但这已表明适当混业经营是有其优势和合理性的,我国今后必然要向这一趋势发展。在信托业方面,也必然出现委托进行证券投资的需要,可将信托的相关制度引入证券投资领域,从而使证券监管的法律渊源进一步扩大、完善。
若向银行业引入保险业、证券业和信托业,我们可以采取一个相对折衷的方式。由银行设立控股公司,下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等相互独立的子公司。
这样做既可以拓宽银行的业务范围,又可以使子公司的业务不至相互影响,母公司可以根据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适当调整资金运用,大大提高了银行的竞争实力。
引入混业经营的有关做法之后,对证券监管的法治化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我们在进行相关立法的过程中就必须纠正一些法律思想的偏误。同时应当进一步完善自律组织及新闻传
媒等市场监管的配套建设。
总之,保险业、银行业、信托业与证券业的适当融合是符合国际金融市场发展需要的,因此与之相配套的混业监管体制也应成为我国证券监管制度改革的方向。
① 作者:赵楠楠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际法学专业国际经济法研究方向《证券法理论与实务》 徐杰主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第330页《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规范与国际化》 曹凤岐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年5月版
第253页《证券法理论与实务》 徐杰主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第3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