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边形教学案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四边形教学案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
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为
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快乐中收获
是我上四边形这节课的一大特色。让学生在想一想,找一找,涂一涂,折一折,分一分等
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
一、创设熟悉的情境因为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四边形的图形,物体,能有效的引起学生对图形的思考。所以当我用自己学校校园场景图引入新课时,学生很快就能从熟悉的主题图中找到
许多关于图形的信息,丰富了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同时也马上激起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接着让学生按照边的数量不同把四边形与其他的图形区分开来,为下面的教学起
到了很好的铺垫。创设熟悉的情境,学生很快就能接受新知。
二、重视动手操作
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后,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
什么。四边形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学生通过操作能探索究竟怎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同时又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上课时出示图形,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
形,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一涂,初步感知了四边形的特征,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看
一看,指一指,说一说,然后折一折。总结归纳出四边形的特征。
三、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四边形分类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安
排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对折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自主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学生
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方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方式更加科
学,更加有效。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二、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合作交流学习小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合理进行合作交流小组成员的搭配.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组建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能够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三、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在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要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是实施合作交流学习的关键.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和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风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四、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首先,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境等.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教师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群体中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预测.教师要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再次,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每个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与探索.
第三篇: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云南普洱镇沅者东中心小学 周槿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近几年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能更充分体现教学民主,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更多的互相交流的机会,有效的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克服这些障碍,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
解决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的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性别、文化背景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这样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群体智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及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另外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创造发问的机会,在优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从而达到一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更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
(三)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习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1、组建学习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下,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其余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鼓励员、报告员、资料员、记录员等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而且小组内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明确学习目标、合作探究、能力展示、反馈检测四个环节。
(1)明确学习目标: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能力展示: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目标,根据任务分工完成合作探究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同学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并把交流成果展示到各组的黑板上,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探讨,教师指导学生逐步统一认识,得出结论,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学生们的理解、掌握、体会会更深、更透、更快。(4)反馈检测:反馈检测是在学生完成能力展示,教师倾听学生的交流、汇报后,对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并做出判断的过程,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它的意义是很大的。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如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
(一)合作小组的组合不到位,没有为合作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现在常见的小组组合有这样两种形式:一是就近按座组合,大部分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时,往往要求前排2名学生转过身去和后排2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样由教师统一规定组内成员,违背了小组合作的自愿原则,不利于合作的和谐进行。二是自由结伴组合,有些开放意识强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时,让学生自由结伴,这样虽然尊重了学生,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如小组成员水平不均,人数相差大:有十余人,有两三人,个别同学可能找不到合作伙伴。很显然,小组间竞争不平等。
(二)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有的班级的合作学习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比如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交流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三)小组成员没有具备合作的本领和习惯,没有起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1)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2)组员们抢着一起发表自己意见,各说各的,组员发表完自己意见,他的讨论合作也就算完成,其他组员的意见不再倾听。(3)意见不一致也不讨论、不质疑,等反馈时让老师来判断。这样一来,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的目的根本达不到。
(四)学生间的关系不协调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上一节“三角形的分类”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教师把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分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到共同点摆一摆,有的学生把三角形全部拿去,不让另外的同学摆,另外的同学争辩说:“老师让我们一起摆”,然后才不情愿的一起操 作,而操作的过程中也只是不交流、不沟通,气氛极为冷淡。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因而造成上述问题。
(五)教师的角色出现偏差,降低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有点教师全身隐退,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交流。有的教师不敢轻易否定学生,不管交流的结果如何,都是“说得不错,”总认为只要交流出了结果就够了,任何问题都是开放的,任何答案都是可以的,不总结,不纠正。有的合作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即开始和结束都根据教师的教学进程决定,探究的方向由老师决定,答案也由老师敲定。学生像木偶一样受操纵,没有自主探究的空间。
(六)评价和奖励重整体、轻个体
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老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对于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克服这些障碍,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基本理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每个组长成了小老师,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互助的关系,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和个人的学习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而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三)处理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有的内容适合于动手实践,或者适合于自主探究、教师引导等。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一般而言,在一节课中安排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否则容易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利于整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合作学习的时机要把握好,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内容不需合作学习。只有当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当学生提出了解决策略,但彼此间不同样或有争议时;当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时,合作学习的合理运用将更有利于数学学习。
(四)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如“自我介绍——介绍他人”“注意听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对鼓励参与的应答”“询问原因——提供原因”“说服他人”等。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又如 让习惯于夸夸其谈占去大部分讨论时间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的必要性;让爱调皮、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使其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运用这种方法应定期调换各种角色,使学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全面技能。同时注意教会学生收集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并对合作学习进行反思。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流、相处、合作探究问题,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五)要注意合理组织调控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中可能经常出现三种情况: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开玩笑;冷场。此时肩负引导使命的教师如果不能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头就有可能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有时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讨论,而学生却在小组里交头接耳,这并不一定就是开小差,很可能这正表明学生已开始对讨论感兴趣,并真正尝试讨论。此时教师也同样要进行合理的调控指导。
(六)教师正确定位,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
合作不以教师为中心。“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教师不仅是小组探究学习的设计者、组织 者、引导者,还是小组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亲密伙伴。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通过启发诱导、鼓励肯定、指出不足,保证合作探究的有序、有效展开。教师要掌握探究进程,控制探究时间,提高探究效率。教师适时做出合理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经常的、合理的对各小组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进行激励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前进的积极性,形成小组之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同时组织小组间的相互评价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指导行动。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小组合作是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结果而组织的学习方式,不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正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走出误区不是难事。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走好课改之路。
第四篇: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大班额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实录
张冉冉
《时分的认识》 教学观察:
场景观察
一个能容纳五六十人的教室,正前方是多媒体讲台,讲台上放着钟面、节目单。学生每两个人一张课桌,分成四组,每组有六到七张课桌,学生都面朝黑板坐,每人桌上有一个小钟表,一张口算题,数学书和笔等学习用品,学生的座位间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空间;教室后大概有七张椅子,供听课老师坐。
教学行为
(第一次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导入部分老师由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汇演导入,复习一年级学习的时间的知识(整时和整时半的认识),在新授部分拿出小钟表,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钟面上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指针和数字外,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学生谈发现)。提完问题后,学生前面两人转身和后面的两人组成四人小组,有的学生很认真地说着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让学生都停止,开始组织学生交流和汇报。
师生对话
利用学具。
师:我们把相邻两个大刻度之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钟面上有多少大格?生:12大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生: 5小格。师追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小格呢?生:60小格。师再次追问:你是怎样数的?
师:在钟面上,分针走多少是一分钟?时针走多少是1时? 场景观察
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用多媒体出示节目时刻,媒体出示8:31的钟面,请学生读一读认一认,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读的。
教学行为
学生交流读时刻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引导:你是怎样一眼就看出是31分的?
师:那其它节目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呢?你是怎样想的?
四人小组互相合作,做“我拨你说”的小游戏,一生拨钟,一生认读时刻。四人小组很热烈的讨论着,大概5分钟后师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场景观察
通过上述观察和认识,师提出质疑:转动分针,分针走的时候时针动不动?进而讨论两者的变化关系。
教学行为
师:刚才我们快速地转动分针,当分针走动的时候,时针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那时和分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现在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动手研究这个问题,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多媒体出示):组长在钟面上先任意拨出一个整时,然后让分针轻轻地、慢慢地走一圈,全体组员都要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到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师小结:分针走一圈的同时,时针正好走了一大格。即:1时=60分。
场景观察
(第三次小组合作)教学了钟表认识的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小组内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记录时刻的方式。交流后在班上共同分享方法,进而小组合作共同制作一张由各个节目将开始时刻的节目单。
教学行为
为了让大家清楚地知道每个节目开始的时刻,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你说的这种记时方法叫电子计时法。8时31分用电子计时法怎样写呢?指生到黑板上写,教师小结写法。结束的时刻11时5分用电子表示法怎样写?
教师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满两位,不满两位应用“0”补位。学生制作节目单,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场景观察 学习精确时刻后,联欢会的开始时刻和第一个节目的开始时刻中间间隔多长?是1分钟,让学生亲身体验一分钟有多长?每人一份口算题。汇报。再多媒体展示一分钟的经典实例。
1分钟虽然短暂,充分用好它却能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第五篇: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一、案例
《圆柱体侧面积》 教学观察:
场景观察
一个能容纳四五十人的小学教室,正前方是三尺讲台,讲台上放着一个圆柱 体模型;学生每两个人一张课桌,分成四组,每组有六到七张课桌,学生都面朝黑板坐,每人桌上有一个自制的圆柱体,剪刀,数学书和笔等学习用品,学生的座位间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空间;教室后大概有七张椅子,供听课老师坐。
教学行为
(第一次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导入部分老师复习了圆柱的相关知识,在新授部分拿出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要给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包上包装纸那要多大?提完问题后,学生前面两人转身和后面的两人组成四人小组,有的学生很认真地说着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让学生都停止,开始组织学生交流和汇报。
师生对话
师:怎么办?
生:剪曲面
师:怎么剪?
生:剪高;垂直剪……
师:为什么剪高展开就是包装纸的面积?
生:因为底面周长乘高 师追问:底面周长乘高是求的什么呢?
生:是曲面的面积
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底面周长乘高就是曲面的面积?
生:剪开是长方形。
场景观察
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动手剪开曲面,并展示学生的作品。老师问学生是怎么剪的,生有讲沿高剪;有的说用尺子找,师追问怎么找?生回答垂直,沿着高剪,师用模型边剪边示范。
教学行为
(第二次四人小组讨论)师拿着刚剪好的圆柱体侧面和与之相同未剪的圆柱体,先让学生观察剪开的圆柱体侧面图与未剪开的图,然后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了一下四个问题:
1、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什么?
2、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什么?
3、展开后长方形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什么面积? 四人小组很热烈的讨论着,大概5分钟后师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对话
师:第一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 师:你能演示给大家看吗?(师指名一生演示)
师:谁再来一边演示一边说呢?一生先指了指长方形的长,再指着圆柱的底面绕了一圈。(师再次演示)
师:第二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生: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为什么是高呢?
生:因为是沿着高剪的。
师:要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板书)
师:我们知道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面积,那公式可以怎么写呢?
生:圆柱侧面积=底面面积×高(师板书)
师:是不是每次都要把侧面积展开?
生:不要,只要知道底面面积和高就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圆柱体的侧面积(板书)
教学行为
(第三次小组合作)教学了圆柱侧面积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同桌说说怎样求圆柱侧面积的推导过程。交流后请一女生说。
谈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有了一些认识和提高: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经常发现有些教师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在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教学,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有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处理好教学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产生一种责任感,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4、加强教师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小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教学进行全面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