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第一单元作文:绿色的校园

时间:2019-05-13 08:2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下第一单元作文:绿色的校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下第一单元作文:绿色的校园》。

第一篇:四下第一单元作文:绿色的校园

绿色的校园

四年级(1)班赵颖源

我们的学校名叫谢坝中心小学,是一座市级绿色学校。校园内一年四季都是景色迷色,就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校门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小河上有一座高大的拱桥,叫鸣凤桥。校园旁边有一座小山,如同一只雄狮蹲在那里,人们叫它狮子山。

走进校门,右边有一个又大又圆的喷水池,白色的墙壁上镶上了一道蓝色的边沿。喷水池里有一座假山,假山上的石头有的像 猴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闪电,还有像兔子,形态各异,有趣极了。假山周围有许多荷花,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如果打开水笼头,喷水池就会喷水,既像一朵朵升空绽放的烟花,又像一串串珍珠从天而降。夏天,小鱼们在荷叶下乘凉,一边欣赏喷水池喷出的水,一边闻荷花的芳香,高兴极了。

从喷水池上来,就来到了教学楼前的桂花树下。这是一棵高大茂盛的树,那么多 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几乎不留一点儿缝隙,十分整齐,像人工修剪过似的。金秋时节,正是桂花树开花的时候。桂花的香味可香了,就是十里外也能闻到那淡淡的清香。学校最绿、最美的地方就是小山了,小山被绿树所笼罩,远看近看都是一片绿色。山上树木种类繁多,有杨树、松树、柏树、枇杷树、红豆杉……秋天,枇杷树上结满了一颗颗金黄色的 宝石,红豆

杉上满是红色的小珍珠。小山顶上,一座六角形的亭子被翠绿的树木掩映着,使校园 的景色更加熠熠生辉。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绿色学校!

第二篇:四下第一单元作文

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学校美丽极了。每当我走进这可爱的学校时,就让我感到神清气爽,心情舒畅。春天,我们的校园生机勃勃。橘树开花了,露出那洁白的脸,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惹得蜜蜂来忙着采蜜,蝴蝶也赶来凑热闹,小鸟儿更不用说,也叽叽喳喳的唱着歌,高兴极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钻了出来,看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大地仿佛是软绵绵的,同学们在上面玩耍。

夏天,校园里绿树成荫,舒服极了。在操东面有一棵梧桐树,茂盛的枝叶绿油油的,像是一把绿色的大伞。别的地方像火炉一样热,这里却是凉快极了。同学们的脸滚热滚热的,一走到它的怀里,就马上凉下来了。

秋天,校园充满了梦幻。树上的叶子变黄了,一阵秋风吹来,一片片黄叶就像是一只只黄蝴蝶在风中飞舞。小草原来是嫩绿的,渐渐变成枯黄了。这时的校园仿佛进入金色的世界,真漂亮!

冬天,校园就变得安静了。同学们都回到教室里学习了。这时,有的树叶子落光了,只剩下鹿角似的树枝,别以为它会寂寞,其实它正在欣赏自己另一面的美,还有北风不时吹来,为它解闷。学校是我们学习的天地,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我爱我的学校。美丽的校园

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大地,我们又回到了可爱的校园。让我带你去参观我们美丽的学校吧!

走进校门,向左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教学楼,我们就在大楼里学习,经常能听到我们琅琅的读书声和快乐的嬉笑声。往前走,在右边两栋教学楼的之间,是我们的升旗台,也是学校操场的一部分。每到星期一,我们都要站在这里唱国歌举行升旗仪式。两栋教学楼的中间是操场,操场是我们的乐园。在这里,我们做早操、打排球、跳绳。。。上体育课,我们学会了不少知识和本领;课外活动,我们尽情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我们要把身体练得好好的,做一个健康的小学生!

再看看校园的周围,有好多棵高大的水杉,每天坚守在操场上,为我们遮风挡雨,还有些我不知道的绿树也挺立在校园中,枝头上的一个个嫩绿的新芽,喜气洋洋地探出头来,给校园增添了许多生机,在微风地吹拂下,摇晃着枝头,是在给我们打招呼呢!我们的校园美丽又干净,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校园,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我爱我们的校园!

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校园美丽极了,有漂亮的花园,有高大的建筑,还有宽阔的操场。今天,我就带你参观参观这美丽的校园吧!走进校园的大门,两旁是茂密的橘树,每到秋季,总会结出金灿灿的果实,可惹人喜爱了。顺着校园中间宽阔的道路向前走,你会看见操场中间还有花坛,种着各种树木,每到春季,便开满鲜花,盛开的鲜花就像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大花坛的后面便是升旗台,升旗台的中央是高高的旗杆。每到星期一,操场上就会举行一次升旗仪式,那时,全校的同学都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操场上参加升旗仪式。走进教学楼,首先就会听到一阵阵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还会看见一间一间排列整齐的教室、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墙上贴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手抄报,这是学校的文化墙。教学楼里还有很多专用教室,比如计算机室、实验室、舞蹈室等。我们的校园很美丽吧?如果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丽的话,你就来参观参观我们美丽的校园吧!

第三篇:四下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范文)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1、1879年,爱迪生用电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

2★、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

3、静电现象:打雷;梳头时梳子(带负电荷)与头发(正电荷)相互吸引;冬天脱衣服时会发出“噼啪”的声音;尺子在身上摩擦后能吸引碎纸片。

4★、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5★、同性电荷互相排斥,异性电荷互相吸引。

6★、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

答:物体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7★、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8、电可以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学校和家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220V的交流电。不要用这些电线、插座的电做实验。实验室做实验用的是1.5V的干电池,对人体无害。人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安全电压)是36V

9★、电池的一端是铜帽,另一端是锌壳。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电线就会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坏掉。10★、常见的电路一般分并联和串联两种连接方法。我们家里的家用电器一般都是并联的。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所以小灯泡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11★、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常见的导体有铁、铜、铝等;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橡胶、陶瓷等。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12、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流的通断。制作一个开关必须有导体和绝缘体。电路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哪里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使灯泡亮起来。13★、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小灯泡不亮,说明灯泡中没有电流通过。

14、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小灯泡坏了;灯座松了,没有连上;电源没有电了;开关没有合上;导线接触不好„„ 15、安全用电应注意什么?(不少于五条)

答:电器的导线破旧老化,应该及时更换;使用电器时,应先插电源插头,然后开电器开关;湿手不能接触带电设备;也不要用湿布擦带点设备;要好好保护绝缘体;遇到电器起火,应先切断电源;在户外活动,不要靠近高压电线。

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更不要躲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下。大树容易遭到雷击。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5500V以上的高压电,能越过一段距离电击,使人触电死亡。

16、用一些导线、一节电池可以使两个小灯泡发光。请用简图画出两种使两个小灯泡发光的接法。

A图是小灯泡串联,B图是小灯泡并联,B图的小灯泡更亮。(注意画法,灯泡的两个连接点都要接入电路。)

第四篇:四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单元备课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课标解读

1.数的运算:四则运算的含义

数(自然数)是刻画一个集合中事物数量信息的符号,运算(整数四则运算)是刻画多个集合中事物数量信息之间关系的符号(组合)。从数学发展的逻辑体系来看,加法运算是四则运算的基础,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加法的定义:对于规定运算表示在的后面增加个的序数,如果这个序

。显然,加法运算数为,那么,称为与的和。求和的运算叫做加法,记作:满足封闭性、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的定义:乘法在本质上是一类特殊的加法,乘法是数自相加的缩写。一般地,对于自然数,规定乘法运算表示个相加。显然,乘法运算满足封闭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减法的定义: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是通过加法来定义的。由于减法将出现负整数,因此,运算的集合需要从自然数集合(负整数。对于,如果)扩展到整数集合)。整数集合包含正整数、0、,则称为减的差,求差的运算叫做减法,记作:。显然,整数集对于减法运算是封闭的,而且,存在着“相反数”与“单位元”,使得。

除法的定义: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是通过乘法来定义的。由于除法将出现分数,因此,运算的集合需要从整数集合()扩展到有理数集合()。对于,如果,则称为与的商,求商的运算叫做除法,记作:(=)。显然,有理数集对于除法运算是封闭的,而且,存在着“相反数”与“单位元”,使得。

2.数的运算

数的运算内容贯串于整个一、二学段,是这两个学段比较重要、占用学习时间最多的内容。对于数的运算首先要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运算,这达到不同目的,决定了选择不同的运算方式和不同的精度要求。美国数学教师学会(NCTM)1989年编写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对计算问题有一段论述,反映对运算的观念(见下图),从中可以受到一些启示。

首先应当让学生理解的是面对具体的情形,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口算、笔算、计算器、计算机和估算都是供学生选择的方式,都可以起到算出结果的目的。

应当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按照标准的要求把握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重视估算的理解运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运算,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运算。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1)整数运算

对于整数的运算《标准》在两个学段分别提出具体的内容要求。

第一学段: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5)。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学习整数的运算首先要使学生理解算理,把握四则运算的本质。如,加一个正数比原数大,学习加法时,要使学生理解这个算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减去一个正数就比原来的数小。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求相同加数的和,这是乘法的本质特征。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教学中应强调让学生理解四则运算,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于运算的难度和熟练程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不同的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限制运算的步骤是为了控制繁杂的问题,往往四则运算的多步计算会出很繁杂的问题,对于每一步骤的计算学生可能都会做,但在若干步骤计算中,如果有一个地方出错,就会导致整个结果出错。在有的计算器之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繁杂的问题时,可以选择用计算工具,而没有必要把用大量的时间用于复杂的运算。而对于这种运算,稍不留意就会在某一个环节出错,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地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

三、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七册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编排本单元的目的是对以前的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混合运算的顺序(例4);解决问题(例5)。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如下:

从上面可以看出,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学生在前七册教材中,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经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2.四则混合运算(例4)。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是计算教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本单元在学生已学过的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和总结。由此,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也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

3.解决问题(例5)。本单元设置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的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再以“为什么要用加(减、乘、除)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概括运算的意义。例如教学加法的意义时,可放手让学生解决“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经历把814 km与1142km合在一起,即把814与1142合成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后,通过“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在此基础上,概括加法的意义,进而概括说明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由解决问题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是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概括四则运算的意义,丰富、梳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知识。教材设置了4道例题,依次教学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0的运算特性,四则混合运算等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要纵观全局驾驭教材,适时引导学生把分散学习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逐步完善知识结构。例如,在概括四则运算的意义之后,可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归纳整理知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组织好练习,深化知识,培养能力

本单元设置了3个练习,都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应突出练习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练习一第1题是四道有关加、减运算意义的问题。题目中特别提出:“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求用加、减法得意义说明各题选择方法的道理。教学时,应让学生切实经历把加、减法的意义应用于具体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表述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及有根据的说理能力。又如,练习2第3题“调皮的小猫”,调皮的小猫的爪印遮住了等式中的因数、除数或被除数。教学时,不仅要用好活泼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参与练习活动的兴趣;还要组织好交流,请学生说说求出“爪印下”各数的根据。学生根据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说明,或是利用乘、除法的关系来解释,将使学生对乘、除法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学生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

4.建议用6课时教学

四、重难点突破

(一)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突破建议:

1.用好主题图展开教学活动。

教学时,可用课件呈现我国地图铁路建设的发展。随语言描述先定格在西宁至格尔木,再呈现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修通。让学生直观感受西宁至拉萨包括西宁到格尔木和格尔木到拉萨两段路程。同时了解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感受时代的发展。以现实情境引入教学,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引导学生对加法的意义进行概括。

解决“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这个问题后,以“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来引导学生思考“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让学生经历从实际应用到抽象概括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

3.通过对比,突破教学难点。

尽管学生对减法的人是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从本质上认识减法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教学中可组织好“对比”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第2、3题和第1题的联系,即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第2、3题是反过来,已知两个加数的和和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概括减法意义的难点。同时通过对比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反向运算,建立逆运算概念,掌握加、减法的关系。

4.以“问题”引导学生整理出关系式

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总结,以“加(减)法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怎样求加法?”“怎样求被减数和减数?”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整理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由此,提升学生对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认识,是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的思想熏陶。

(二)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突破建议:

1.让学生经历“过程”,提升认识

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思考: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有解决问题到比较与思考,让学生经历“由3+3+3+3=12与3X4=12,用乘法算比较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简便→概括出乘法的确切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对乘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突出除法和乘法的联系,概括除法的意义

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借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感性认识,以解决第(1)、(2)、(3)题为基础,组织比较活动。通过比较,弄清楚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中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变化,进而从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出发,思考、概括除法的意义。这样,不仅利于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还有助于学生理解除法和乘法的关系,认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借助具体实例化解难点

学生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有关0的运算,在前几年的学习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认识和经验。这里,重点是总结整理出关系式和把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其中,概括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可以借助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想清楚、弄明白,化解难点。例如,呈现有余数除法算式30÷4=7„„2,185÷12=15„„5,据此让学生思考“怎样求被除数”等问题,进而概括出关系式。再如,借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如:5÷0=口)与0÷0的例子,让学生对例子的讨论获得“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这个过程,也让学生明白了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三)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突破建议:

1.步步深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例4时,首先借助基本式题96÷12+4 X 2与例4(1)依次展开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说”和“计算”激活已有的混合运算的知识和经验,并把这些知识和经验自然运用到三步式题。然后结合例4(2)引入中括号,要让学生凭借对小括号的认识,去判定其运算顺序,并完成计算,让学生在亲历中切实感受和认识中括号的作用,体验含有两重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后,请学生总结带有中、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从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中括号、完成计算→总结运算顺序,教学任务步步深入,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借助复习,引出“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说明: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有第一级运算、第二级运算的概念,就为学生更科学地总结概括四则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创造了条件,也为以后学习第三级运算(乘方、开方)做了准备。

(四)解决问题

突破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激活经验

用课件或挂图创设师生在公园准备租船游湖的情境,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并提炼相关的信息,让学生切实感受问题的现实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相应的知识,促使学生积极探索租船的方案。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首先,让学生自己弄懂题意,厘清已知信息数据和要解决的问题。“分析与解答”环节,先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发现“租大船便宜”,然后再以“空出两个座位”激发学生寻找最省钱的方案。“回顾与反思”环节,则应加强引导学生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策略。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等活动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

预设:

生:青藏铁路

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主题图)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814+1142=1956 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预设:

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6.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 预设:

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板书:加法定义)

7.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

8.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9.学生列式计算。(2)1956-814=1142(3)1956-1142=814

10.师:同学们计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 生:参考加法算式解可以。11.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预设:

生:因为知道了两段的和求一段就可以减去另一段。12.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13.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 预设:

生: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板书:减法定义)

14.师:你知道减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小组交流,明确关系

1.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数都一样,运算不同

2.师:我们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很快的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加、减法各部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看来我们这节课除了要知道什么是加、减法,还需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师: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能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4.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 预设:

生: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加数+加数=和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6.整理总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7.师: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算式814+1142=1956、1956-814=1142、1956-1142=814验证大家总结的发现。

8.师:请观察我们总结的结论,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预设:

生1:加法是减法的相反运算,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

生2: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9.学以致用:数学书P3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不计算直接写出后面算式的结果。3043-2468=(),3043-575=()10.抽象概括,总结升华。

我们通过这三个算式的联系,初步了解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验证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共同归纳出了如下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中,引导学生对加、减法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的逻辑性。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1)数学书P3 练习一 1

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②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其中上午卖出86张,下午卖出多少张? ③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④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综合练习:数学书 P3 3

猜猜我是几?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设计的问题,努力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堂总结

1.师:通过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相互学习、鼓励进步、促进健康的发展)

【设计意图】适当的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更可以唤醒学生对数学方法乃至数学思想的感悟意识。

第五篇:人教版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2010-2011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材内容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教材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 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着重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继续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措施:

1、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习惯依靠是快速反应直觉,是要长期实践,反复训练的。

2、本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原则。因为过了一个寒假,孩子们的心思还没有完全回到学校,他们学习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不可以一开始上课就很快,第一周,要注意培养他们集体意识,使他们融入到学校这个集体中,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3、注重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要指导全班学生把书读通顺、流利、连贯。

4、要充分利用好教辅手段,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5、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这学期继续让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引导学生做好语言的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的方法。

6、多带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书,借书过程中加强对读书的指导,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7、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教学准备:挂图、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第一组:12—14课时 第二组:10—13课时 第三组:12—14课时。

第四组:12—15课时 第五组:10—13课时 第六组:10—14课时

第七组:12—14课时 第八组: 11—13课时

2011-1-15

第一单元备课

教材简析:

本单元课文有《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古诗词三首》表达了古代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桂林山水》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江山的思想感情.《记金华的双龙洞》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七月的天山》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单元中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精美的语言,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尝试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升华、提高.在生字、新词的熟悉、掌握中,仍需要不断地巩固和强化. 目标导向:

知识技能1.会写29个生字,会认24个生字.

2.正确读写新词,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理解诗文.

2.能模仿课文例段,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协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祖国秀美山川的自然之美,受到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句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在语言中再生画面,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

本单元大概用13~15课时进行教学.其中精度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师板书课题)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板书课题“忆江南”)。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景物地点同,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诗人情感不同,表现手法不同。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使用意见:

设计理念: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习。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桂林山水

第一课时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4.体会词语和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5.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6.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2.结合课文解释: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使用意见: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

5、下面我们再来读读,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 13 龙洞去游一游。使用意见: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4* 七月的天山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3)绚丽多彩的语言,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使用意见: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知识: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3、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情感:

1、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观察校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第一组作文教学设计:可爱的校园

一、明白习作要求

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它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它也许仅有几座平房,几棵老树,一个小操场。不管怎样,在可爱的校园里,我们都度过了许许多多欢乐的日子,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如果不想写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或者写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

二、指点习作方法

校园好比美丽的花园,校园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求知的殿堂„„不论校园是什么样的,校园已经成为同学们的第二个“家”了,怎样才能写出校园的特色呢? 1.确定观察对象,找准观察点。

我们生活在校园中,热爱自己的校园,一提起校园就会感到格外亲切,觉得可写的景物有很多,比如校园的草地、小花园、假山、美丽的小花坛、常去的葡萄架、内容丰富的宣传栏、形象生动的雕塑等,你选择哪种景物呢?从中选择自己喜爱又熟悉的具有特色的景物作为描写对象,找准观察点进行他细观察,以完成本次习作练习。因为观察点不同,所见景物的面貌、特点就不一样,找到了最佳观察点就可以更真切地呈现出校园的容貌。2.按序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

无论是观察校园,还是观察校园的一角,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顺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时间推移为序,可以按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写,也可以写某一段时间的景色变化;二是以空间方位为序,可以采用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空间 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作文指导设计 方位顺序来描写景物;三是移步换景为序,即随着观察者立足点的移动来描写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色——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后到了什么地 18 方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只要按顺序把观察到的景物合情合理地写出来,校园的美景自然会呈现在读者眼前。

谁都知道,不同的校园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特色。只有抓住校园中那些别具一格的事物或独一无二的景物,仔细地观察,生动形象地描述,才能使人看出它与其他校园的区别,呈现出它的风格与特色,也才能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总之,可以从事物的种类、大小、数量、形状、色彩、构造、声音等角度,或者从事物的静态动态等方面去发现特点,展现特点。

3.展开合理联想,表达真情实感。

无论是观察还是描写校园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时,都应该放飞自己的心灵,展开合理的联想,借助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不仅如此,还要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在景物之中——既可以借景抒情,又可以直抒胸臆,这样别人读了你的作文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跟你同喜同忧呢。

三、点拨习作思路

思路1:——小导游式的介绍。观察景物时要选择那些最能看清景物特征的地方作为我们的观察点,介绍的时候就按照观察的顺序像小导游一样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一一介绍出来。它的好处是使人如临其境。

思路2:——以时间为序描述。习作先整体描写某处景物,然后按照时间的顺序具体描写这处景物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条理非常清楚。

习作例文

我爱美丽的校园

我的校园是一小,那里风景十分迷人。

一进学校的大门,一个旗台便会映入你的眼帘,红色的砖瓦铺盖好了旗台的地面,一根铁杆竖立在旗台中间。每个星期一,五星红旗都会升到旗杆的最高峰。风婆婆从这里经过,红旗在旗杆上高高飘扬。

一个正方形操场周围种满了花草树木,有些小蜜蜂飞到这儿来采花蜜,都会被这美丽风景给迷住,一动不动地望着眼前的景色,似乎已经被陶醉了!蝴蝶妹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好象正在游戏,你追我,我追你,玩得可开心了,再加上这么美丽的风景,这么新鲜的空气,它们玩得更加开心了。小鸟姐姐从几棵高大、粗壮的桉树上飞过,它们无论有多么着急的事都要在这几棵树上栖息,直到它们休息够了,才恋恋不舍地高飞远去。

操场的下面和两旁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教室都有自己的独特风味,上面是老师的讲台,下面是学生的座位,座位后面是我们的工艺墙。有些教室后面是学习园地,有些是学生自己动手办的黑板报,有些是贴上去的一些卡通人物„„真是让你眼花缭乱。

操场前面是一个舞台,每次到六一儿童节,所有演员会轮流上台表演,或是遇到一些什么会议偶尔也会在舞台上举行。

舞台的两旁种满了三角梅,火红火红的,像是一个红色的小碗。“小碗”里面是几朵淡黄的小花,就好象是红色的碗里装者淡黄色的米饭。

校园真美啊!我们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过着快乐的每一天。我爱这美丽的校园!

下载四下第一单元作文:绿色的校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下第一单元作文:绿色的校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一单元教案

    5、中彩那天 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根、号码、回忆等。②......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一单元教案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亭、庭、谭、螺、谙”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能感悟古......

    四下六单元作文

    可选题材: 1、 乡村景色 ..2、 乡村生活(亲身参与农活,喂鸡,放鸭,挖竹笋,与小伙伴游戏,浇菜,种菜,收割稻子,收红薯……;与小伙伴做游戏等) 3、 乡村生活中的趣事 ..看到的趣事:斗牛 鸡打架......

    四下第七单元作文

    一次体验活动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体验活动的作业,大家可以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也可以做一天老师等等许多有趣的活动,要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我 首先选择当哑巴,因为我......

    四下第三单元作文

    四下第三单元作文 蜘蛛的启示 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它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麦子低垂,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雨滴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

    四下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关于教材: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组教材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

    人教语文四下第一单元练习题

    第一单元练习题班别:姓名:一、看拼音,写词语。cāshānɡdònɡtínɡtánshuǐbōlánzhuànɡkuòtiánluópāndēnɡyījùshuǐpínɡrújìnɡluòtuotàishānpínɡzh......

    四下第一单元 这是我们的社区

    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 【课题】1 社区的公共设施 【教学目标】 1、了解社区的各种设施所在的位置和使用情形。 2、知道并学会借助相关的社区公共设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