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全集

时间:2019-05-15 04:5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S版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全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S版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全集》。

第一篇:S版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全集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介绍: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组成。其中《种子》《只拣儿童多处行》《钓鱼》是精读课文,《爷爷的 芦笛》是略读课文。反映的都是儿童生活,表现了儿童的特点,表达了儿童的思想,抒发了儿童的情感。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生字,能抓住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积累词语。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近义词、抓词语结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同一个意思等方法进行知识的积累。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重点句的含义;能够简要而又清楚地转述别人说的话;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能把自己假期中最快乐、最精彩或最让人感动的一件事写清楚。

3.体会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美好品质;领会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活泼可爱的特点,理解冰心奶奶喜爱儿童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地抵制各种诱惑。

单元训练重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单元教学建议:

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加强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训练。侧重于朗读的训练,可采用想象读、体验读、配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在掌握了几种段的结构的基础上向篇章的结构过渡,引导学生能够按事件的发展顺理清文章结构。

1.种子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 羞涩 惭愧 凝望 惟恐 小心翼翼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五、练习朗读课文

轮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

六、布臵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 的

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3.学习最后一段:齐读,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1.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臵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种子

种子 饱满 小姑娘 凝望

乌亮 虔诚

光泽 专注

2.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具准备: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出示春景图——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读题质疑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明确要求——学习生字——学生质疑——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写字指导——学生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5.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出示句子)

反复朗读,读中体会——谈感悟

四、小结

五、布臵作业

抄写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春天是什么样子?(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师范读第6自然段,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指名尝试背诵——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师范读第8自然段,生有感情地朗读。

6.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7.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8.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生讨论交流——练习背诵7—9自然段。

三、布臵作业

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默写词语。板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到处总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

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指名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要求——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字词,标自然段。

2.理解重点词语: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3.检查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语气。4.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5.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三、初读理解

1.‚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2.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在我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启示。

四、学习生词

1.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腮、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2.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①‚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②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③齐读第三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不久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

3.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说这是为什么?

4.读5至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说出自己的理由请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5.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

6.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① 出示:‚我再也没有钓到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② 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是那样的艰难!

③ 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板书设计:

钓鱼

钓鱼------放鱼-------启示

教学反思:课上我抓住关键词语,带领学生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后循序渐进,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对生活进行反思,从而把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学习和生活中。

4*爷爷的芦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13自然段。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课文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翱翔、婉转、温润、驱赶。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3.分段朗读课文。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五、复习检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六、精读第一、二段

1.自由读这两段,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不懂的句子。通过朗读,相互启发解决疑难。4.指导朗读。

过渡:看到了海边美丽的景色,听到了爷爷清脆的笛音,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是否就是强强此行的收获呢?

七、精读第三、四段

1.自由轻声读这两段,想一想:‚放心吧,爷爷,我不怕‛与‚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躯干得一干二净‛这两句话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

2.指名说。

3.默读这两段,用‚~~~~‛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用‚——‛画出能表现强强心情的句子。

4.指名读有关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读一读你所喜欢的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二、继续精读第三、四段

1.默读课文,画出你仍然不懂的语句。

2.指名说。

3.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听录音,轻声跟读。

4.指导背诵。

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背诵第7——13自然段。

板书设计:

4*爷爷的芦笛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

(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比较表示“看”和“说”的词语,培养辨识近反义词语的能力;通过叠词训练,使学生感悟词语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兴趣。

2.通过“读句子,说体会”,培养学生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法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能力。

3.通过读背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增强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4.通过阅读诗歌《葡萄叶的梦》,体会葡萄叶的美好愿望。5.通过学习“指南针”栏目,掌握转述的方法。

6.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分类积累词语。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一段话。教学难点:1.把句子写具体。2.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学习“语海畅游”

(一)出示词语:

盯着 讲

商量

告诉

劝告 1.讨论交流各自发现的特点。

2.请选择你喜欢的表示“看”或“说”的不同词语各造一个句子。3.寻找规律。

4.夺红旗:比一比,谁记得又快有准。5.比一比谁的词语多,照样子再说几个。

(二)认识AABC的词语。1.自由轻声朗读词语。

2.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 3.口头说词,必须用上AABC式。

(三)将句子补充完整。

1.学生同桌互相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2.你注意到了划线的部分了吗?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三、学习读读背背 1.自由读古诗。

2.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诗句的意思。3.讨论交流古诗的意思。4.同桌互背,分组背,指名背。

四、课外作业

1.积累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词语。2.背诵《四时田园杂兴》。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二、阅读平台——《葡萄叶的梦》

1.指名分段朗读诗歌《葡萄叶的梦》,要求读得通顺、连贯。

2.你读懂了什么?

3.那么,葡萄叶的梦是什么呢? 4.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由来。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要读出对葡萄叶喜爱的情感。6.全班一起朗读这首儿童诗歌。

三、学习“指南针”

1.默读“指南针”中的内容,借助泡泡框提示,思考:(1)什么是转述?

(2)怎样才能简要而清楚地转述别人的话? 2.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3.什么是转述?

4.怎样才能简要而清楚地转述别人说的话?

四、课外作业

回忆寒假生活,准备写作文。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能说会道——话说寒假生活 1.教师读题目的要求。

2.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3.出示基本要求: 4.教师适当指导。

三、笔下生辉

写一写:寒假里的见闻或寒假里发生的一件事。1.指名读题目,思考:题目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3.幻灯片出示要求:

4.学生动手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写作。

四、举办展览

对自己的优秀习作进行整理、抄正,准备参加展览。

第二篇:人教版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2010-2011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材内容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教材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 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着重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继续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措施:

1、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习惯依靠是快速反应直觉,是要长期实践,反复训练的。

2、本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原则。因为过了一个寒假,孩子们的心思还没有完全回到学校,他们学习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不可以一开始上课就很快,第一周,要注意培养他们集体意识,使他们融入到学校这个集体中,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3、注重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要指导全班学生把书读通顺、流利、连贯。

4、要充分利用好教辅手段,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5、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这学期继续让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引导学生做好语言的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的方法。

6、多带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书,借书过程中加强对读书的指导,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7、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教学准备:挂图、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第一组:12—14课时 第二组:10—13课时 第三组:12—14课时。

第四组:12—15课时 第五组:10—13课时 第六组:10—14课时

第七组:12—14课时 第八组: 11—13课时

2011-1-15

第一单元备课

教材简析:

本单元课文有《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古诗词三首》表达了古代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桂林山水》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江山的思想感情.《记金华的双龙洞》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七月的天山》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单元中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精美的语言,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尝试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升华、提高.在生字、新词的熟悉、掌握中,仍需要不断地巩固和强化. 目标导向:

知识技能1.会写29个生字,会认24个生字.

2.正确读写新词,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理解诗文.

2.能模仿课文例段,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协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祖国秀美山川的自然之美,受到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句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在语言中再生画面,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

本单元大概用13~15课时进行教学.其中精度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师板书课题)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板书课题“忆江南”)。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景物地点同,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诗人情感不同,表现手法不同。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使用意见:

设计理念: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习。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桂林山水

第一课时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4.体会词语和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5.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6.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2.结合课文解释: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使用意见: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

5、下面我们再来读读,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 13 龙洞去游一游。使用意见: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4* 七月的天山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3)绚丽多彩的语言,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使用意见: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知识: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3、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情感:

1、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观察校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第一组作文教学设计:可爱的校园

一、明白习作要求

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它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它也许仅有几座平房,几棵老树,一个小操场。不管怎样,在可爱的校园里,我们都度过了许许多多欢乐的日子,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如果不想写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或者写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

二、指点习作方法

校园好比美丽的花园,校园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求知的殿堂„„不论校园是什么样的,校园已经成为同学们的第二个“家”了,怎样才能写出校园的特色呢? 1.确定观察对象,找准观察点。

我们生活在校园中,热爱自己的校园,一提起校园就会感到格外亲切,觉得可写的景物有很多,比如校园的草地、小花园、假山、美丽的小花坛、常去的葡萄架、内容丰富的宣传栏、形象生动的雕塑等,你选择哪种景物呢?从中选择自己喜爱又熟悉的具有特色的景物作为描写对象,找准观察点进行他细观察,以完成本次习作练习。因为观察点不同,所见景物的面貌、特点就不一样,找到了最佳观察点就可以更真切地呈现出校园的容貌。2.按序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

无论是观察校园,还是观察校园的一角,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顺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时间推移为序,可以按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写,也可以写某一段时间的景色变化;二是以空间方位为序,可以采用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空间 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作文指导设计 方位顺序来描写景物;三是移步换景为序,即随着观察者立足点的移动来描写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色——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后到了什么地 18 方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只要按顺序把观察到的景物合情合理地写出来,校园的美景自然会呈现在读者眼前。

谁都知道,不同的校园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特色。只有抓住校园中那些别具一格的事物或独一无二的景物,仔细地观察,生动形象地描述,才能使人看出它与其他校园的区别,呈现出它的风格与特色,也才能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总之,可以从事物的种类、大小、数量、形状、色彩、构造、声音等角度,或者从事物的静态动态等方面去发现特点,展现特点。

3.展开合理联想,表达真情实感。

无论是观察还是描写校园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时,都应该放飞自己的心灵,展开合理的联想,借助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不仅如此,还要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在景物之中——既可以借景抒情,又可以直抒胸臆,这样别人读了你的作文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跟你同喜同忧呢。

三、点拨习作思路

思路1:——小导游式的介绍。观察景物时要选择那些最能看清景物特征的地方作为我们的观察点,介绍的时候就按照观察的顺序像小导游一样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一一介绍出来。它的好处是使人如临其境。

思路2:——以时间为序描述。习作先整体描写某处景物,然后按照时间的顺序具体描写这处景物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条理非常清楚。

习作例文

我爱美丽的校园

我的校园是一小,那里风景十分迷人。

一进学校的大门,一个旗台便会映入你的眼帘,红色的砖瓦铺盖好了旗台的地面,一根铁杆竖立在旗台中间。每个星期一,五星红旗都会升到旗杆的最高峰。风婆婆从这里经过,红旗在旗杆上高高飘扬。

一个正方形操场周围种满了花草树木,有些小蜜蜂飞到这儿来采花蜜,都会被这美丽风景给迷住,一动不动地望着眼前的景色,似乎已经被陶醉了!蝴蝶妹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好象正在游戏,你追我,我追你,玩得可开心了,再加上这么美丽的风景,这么新鲜的空气,它们玩得更加开心了。小鸟姐姐从几棵高大、粗壮的桉树上飞过,它们无论有多么着急的事都要在这几棵树上栖息,直到它们休息够了,才恋恋不舍地高飞远去。

操场的下面和两旁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教室都有自己的独特风味,上面是老师的讲台,下面是学生的座位,座位后面是我们的工艺墙。有些教室后面是学习园地,有些是学生自己动手办的黑板报,有些是贴上去的一些卡通人物„„真是让你眼花缭乱。

操场前面是一个舞台,每次到六一儿童节,所有演员会轮流上台表演,或是遇到一些什么会议偶尔也会在舞台上举行。

舞台的两旁种满了三角梅,火红火红的,像是一个红色的小碗。“小碗”里面是几朵淡黄的小花,就好象是红色的碗里装者淡黄色的米饭。

校园真美啊!我们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过着快乐的每一天。我爱这美丽的校园!

第三篇:人教版语文四下第一单元教案

5、中彩那天 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根、号码、回忆等。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④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品读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心理世界,剖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准备

写着名言的投影片、PPT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预习检查

检查字词:拮据技术精湛梦寐以求崭新馈赠教诲迷惑不解 读准字音

根据意思填词语 赠送:

弄不清楚,不知是怎么回事: 形容缺少钱,生活境况窘迫: 教导劝导,使人进步:

(3)说说字形结构,指导书写:德、惑、拨 ●名言导入,直奔中心

①导入:齐读一句名言:(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一位普通的母亲

朗读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除了记得这句话,还了解了哪些内容?

(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白父亲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难题”)●品析词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习三~五自然段

走向父亲的心灵深处,去细细品味这位家境贫寒的父亲,在中大奖后的那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过程。

①自读三~五自然段,并用“──”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

②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品析词句。

a.中彩后的父亲有怎样的表情?(中彩获车──神情严肃)

b.品读句子: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揣摩人物心理:同学们,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

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的不悦)

c.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出示配乐投影)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极了:

d.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六~八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万般无奈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回到家里,他又做了些什么?

②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父亲把“05102”上的“k”字擦去了,上面还留有‘k’字的痕迹)

③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深入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说:1.昧着良心满足个人私欲;2.对家庭的责任感)

④品析句子,再次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理解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2

a.出示配图朗读投影。(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车,而又担心失去这辆车,竞委屈得差点流泪了)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b.显而易见,“我”的意见是留下车。理由是什么?(因为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理由成立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再次引入情境,小组讨论。

语言引入情境;这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望。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⑤深入探究心里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同学们,位家境贫穷,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老老少少一家六口的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守信面前,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怎能不令我们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呢?请大家用心来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二课时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①朗读。(出示投影)

思考: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终于解开了,父亲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②再次讨论,领悟父亲的高尚人格。

a.朗读思考: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学到这里,我也被搞得“迷惑不解”了,父亲是靠什么解开了这个“道德难题”的呢?请大家再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b.引导学生看投影朗读,从“诚实,有信用”中来归纳“诚信”一词。(学生上黑板完成板书:诚信)

c.同学们,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交往中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传身教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想象拓展

①学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说话了,惟有这位风格高尚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话,多么遗憾呀!我们能否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出父亲可能说的话。

②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请写出来。

●学习最后一段

①齐读最后一段。

(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成年以后看法变了,请齐读最后一段)

②齐读中心句。(投影)

●总结拓展

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的心情各是怎样的?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和同学交流一下,再写下来。板书设计:神态心理人物形象

中彩获车──神情严肃矛盾不悦

诚实守信

汽车开走——特别高兴如释重负

/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的心情各是怎样的?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和同学交流一下,再写下来。教学反思: 6万年牢 教学目标、认识8 个生字。、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课时重点难点

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块

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吃过冰糖葫芦吧,回忆一个你所吃过的糖葫芦的模样,好吗?(课件出示冰糖葫芦图片)

在解放前的天津,有一位卖糖葫芦的人,他的糖葫芦做得非常漂亮,味道特棒,在天津很有名气,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万年牢》的作者的父亲。

二、初读板块、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词语(课件出示):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火候、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三、学习三处“万年牢”板块、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课件出示):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3)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几次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深刻含义?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研讨。

3、班内汇报交流。、重点指导理解问题(3):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板书:糖葫芦――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自然段,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小组讨论。

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板书:做生意――万年牢)

※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全班讨论。

出示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板书:做人――万年牢)

※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三处“万年牢”由做糖葫芦到做生意到做人,一环紧扣一环,叙事清楚,很有条理。我们要学习这种按一定线索写事情的写作方法。

四、感情朗读,深入体验

齐读课文,谈谈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为人实在、做事认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理解,体会情感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实际生活中的生意人都是文中父亲那样吗?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板书设计

糖葫芦――万年牢产品质量 ↓

做生意――万年牢诚信为人实在、做事认真 ↓

做人――万年牢人品 7尊严 教学目标

1.自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词句理解中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了解人物内心活动,初步感知尊严的具体含义和现实价值;感受文章的表达特色。

3.联系词句理解,指导读好重点句段。课时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2、认知本课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自读“尊严”事初知“尊严”意

(一)诗歌引入,揭示课题。

1、老师今天带来一首诗,你读出了什么?出示诗: 不食嗟来之食

饭诗今天最大的愿望 肚子叫了几百遍 心中念了几千遍

最后的关头还是没有抬起那碗 救命的 味道十足的 嗟来之食

他的眼光已经接近天堂 最美的那片 仙境

信仰始终没有改变—— “贫贱不能移” 就算饿死也要 留得一缕清风 吹绿枝头 点染人间 学生交流

揭题:是的,这首诗讲的就是人活着就要有尊严。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学习一篇有关尊严的故事。板书课题(相机指导“尊”字的写法及易漏笔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建议: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尊严”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独立自读。

3.反馈自读情况。

⑴简述故事主要内容。

一群逃难者来到一个小镇上。其中一个年轻人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疲惫不堪,此时,他是多么希望能够美美的吃上一顿饱饭啊!可是,当杰克逊大叔递给他食物时,年轻人却坚持先劳动再吃饭。二十年后,这个年轻人住进了豪华的别墅,拥有让所有美国人乃至全世界都为之羡慕的财富!他成为了美国石油大王。

引导质疑: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想问的吗?(学生质疑)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细读“尊严”语体会“尊严”味 1创设情境,体会饥寒。

课件出示录像片段,教师讲述: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刺骨的北风无情地逼迫着路上那一群衣衫褴褛的逃难人,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同学们,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逃难人,此时此刻,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小结:是呀,这群逃难的人非常饥饿,他们是多么希望能够美美的吃上一顿饱饭啊!难怪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2激发兴趣,寻找异同。

此时,却有一个人是例外的。同学们,什么是例外呢?例外是什么意思? 那么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难道他不饿吗?默读课文2—5自然段,联系课后思考第三题,找出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把哈默的外貌用“~~~”画出来,语言用“——”画出来,动作用“○”圈出来,结合他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想想哈默是个怎样的人。3纵横比较,体会尊严。学生汇报交流: ▲相同

课件出示“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引导学生从“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狼吞虎咽”中体会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同样是疲惫不堪、饥饿难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哈默是不愿接受施舍,愿意以劳动换取食物,别人则是“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比较中突出了哈默的自尊自爱。▲不同

课件出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品味体会。(1)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面对好吃的食物,哈默与其他人的行为表现截然不同,你认为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引导学生体会年轻人尽管饥饿,但他的态度很坚定,吃饭必须做活儿。(板书:要求干活)指导学生读出态度坚决,请求干活的语气。

(2)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你从哈默的神态变化和语言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抓住“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以及三个“不”字引导学生体会哈默虽然急需食物,但他仍旧坚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他确实很饿,但必须付出劳动后,他才肯接受大叔的食物。三个“不”字更加加重年轻人坚定的语气,表明立场、态度。(板书:不干不吃)

指导学生读出态度坚定的语气。(3)“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杰克逊大叔为了能让年轻人早点吃上饭,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是,年轻人接受了吗?从这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站起来说”,引导学生体会哈默说话时的语气特别坚定,一定 坚持要先付出劳动,才吃别人的东西。(板书:干了再吃)指导学生读出态度特别坚定的语气。

(联系杰克逊大叔的想法和赞赏的神情,初步体会哈默“例外”──维护尊严的言行的意义。)

咀嚼“尊严”行感受“尊严”品

1年轻人用他的语言和行动深深的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所以大叔为他提供了一个为他捶背的劳动机会。此时他再得到的食物,与其他逃难人得到的食物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

小结:没有经过劳动的食物,他们得到的是善良人的施舍,而年轻人得到的是劳动获得的报酬,这就是他与逃难人的不同之处。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

2课件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体会虽然哈默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有尊严,他现在是精神上的富翁,因为他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力量,这必将也会使他成为金钱和物质上的富翁。3小结:事实证明了大叔说得对。20多年后,年轻人成功了,从一个逃难者成为一个富翁,这是因为他时刻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尊严比任何财富都重要、都宝贵,告诉我们只要有尊严,就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板书设计 要求干活

自尊自爱 尊严财富不干不吃 态度坚定 干了再吃 8 将心比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3、自读自悟,与他人合作。课时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夹议夹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并通过如何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

2、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第一件事:奶奶一次去商店,一位阿姨帮她推开商店那沉重的大门;第二件事:母亲去医院输液,在护士连续扎两针不成的情况下,母亲不但没有抱怨,而且还鼓励那位护士继续扎第三针,护士终于成功了。)4、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温暖)写一写:

听了,我的心充满了温暖,因为。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1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

(2)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3)用正确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注意:读出暖暖的感觉。句子:“那位阿姨轻轻地说„„为她开门。” 学生自由谈体会。

2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点名学生回答)(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她当时怎么想?

“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1)“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

(2)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得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3)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说明母亲是一个理解他人,懂得“将心比心”的人)

3“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温暖与幸福。”思考:(1)为什么“我”的心感到暖暖的?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我”开始是抱怨的,而母亲却鼓励护士再扎;母亲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她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

4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处鼓起青包。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这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的态度?突出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从“平静的眼神”可以看出母亲此时并没有丝毫的埋怨,这与“我”此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母亲的善良与慈爱,朗读时语调要平静而亲切。5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如何理解母亲在说话时语气“轻轻地”? 语气“轻轻地”与前一句的母亲眼神“平静”照应,进一步说明母亲心里一直都很理解护士。

四、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的。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阿姨对奶奶的话。(读“我的妈妈和您„„也有人为她开门”。)2妈妈对护士的话。(读“这是我女儿„„宽容和鼓励。”)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4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分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5小结: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第四篇:人教版语文四下第一单元教案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亭、庭、谭、螺、谙”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3.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教学重难点

品味背诵诗句,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人称‘游仙’;他还喜欢喝酒,人称‘酒仙’;他最喜欢的是写诗,流传至今的诗作将近千首,人称‘诗仙’。他是谁呢?”(学生:李白)2李白一生诗作无数,你会背诵哪些呢?

随着学生的背诵,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李白。如:《赠汪伦》写的是有情有义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浪漫悠闲的„„ 3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自幼敏悟好学,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一生负志漫游,吟诗四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主要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教学分析:读文贵入境,入境始与亲。本课的导入,从作者入手,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初识“孤独” 1读题,解题。

(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由来。)

(2)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呢?(感受“独坐”,指导读出孤独。)2读诗歌。(1)自由练读。(2)指名读。(3)齐读。(4)质疑。

教师: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教学分析:这首古诗的题眼就是“独”。所以,学习这首古诗,应紧紧抓住“独”字,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本环节,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让学生用“独”组词,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继而利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读熟,进而质疑,激发阅读期待。)

三、走进“孤独”

1找:诗句里描写李白一个人看敬亭山的场景,哪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2交流: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抓“飞尽”“独去”,体会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天空不见一朵白云„„此时的孤独、死寂„„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此时在李白的眼里有什么?(敬亭山)3体会孤独。

(1)学生齐读前两句。

教师:在自然界中,鸟飞云走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这时候在李白眼里却越发让他感到孤独了呢?学生交流。

(2)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学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4配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5写话练习:

(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2)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 学生写,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

(教学分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此时进行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触摸到李白那孤寂的心灵。)

四、拓展补充 出示《秋浦歌》。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这首诗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学生读。齐读,指名读。2交流。

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孤独,哀愁„„)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哪些人会想着他?

教师小结: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再次吟诵《独坐敬亭山》。

(教学分析:《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第二课时

一、学习《望洞庭》

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2小组交流体会。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文学成就: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

主要作品:《乌衣巷》《秋词》《陋室铭》等。

全诗大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没有一点风,水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二、感悟诗境

1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2反馈:第一、二句诗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平静无风的水潭比作未磨光的铜镜)3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比作白银盘)4教师小结,齐读古诗。

三、疑难探究,深入领会

1诗人为什么称洞庭湖为“潭面”?

说“潭面”,是因为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表现了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这两句诗中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山水风光。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突出表现了洞庭湖山水和谐之美。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说说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好处?

这一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显得格外美丽。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第三课时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1)简介诗人——白居易。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主要作品:《卖炭翁》《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等。(2)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2)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又该如何描绘?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3)“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舍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三、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教学重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引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探究

(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画出中心句)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

(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此处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三、点拨(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提示: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住“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升华(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浙、臀、稍、额、蜿蜒”等6个生字。朗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以及各自的写法。

2.了解课文是一篇游记,知道游记通常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在读书过程中,知道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记下了什么景色,这些景色给作者及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3.学习作者在记叙过程中一边写看到的,一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联想的方法。4.结合课后习题,在语境中仔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准确恰当。5.建议学生背诵课文描写孔隙和内洞的段落。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在记叙过程中一边写看到的,一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联想的方法。能够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讲一讲内洞的景象。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浏览的景点,看看作者都浏览了哪些景点,是按什么顺序浏览的。

2引导学生把这些景点连起来,理一理,看看作者的浏览路线是怎样的。

3读课文,找出表示作者浏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词句,画一画,再读一读,体会这些词句在描写浏览过程中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把握重点 1了解作者浏览的全过程。

找出关键词句,了解浏览过程,如:路上见闻→游外洞→孔隙→游内洞→出洞 2小组合作探究,议议哪些是重点,写了些什么。3把握重点。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作者描写的五个浏览内容作出比较,进而把握重点内容,即:游外洞、孔隙、游内洞。

四、回归整体、理清顺序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梳理,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浏览的。

2引导学生抓住“一路迎着溪流”探究作者的浏览顺序,寻找课文中另一条隐性线索“泉水流经的路线”。再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能表现“泉水流经路线”的词句(如“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进而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五、读写生字,巩固强化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浙、2学生读写,教师辅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试述作者参观浏览的两条不同线索。2听写生字。

二、细读课文,品味揣摩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教师板书)(1)你都读懂了什么?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为什么叫双龙洞?

双龙洞的每个地方都有什么特点?„„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学生:朗读、谈体会。开始吧!

教师:多美的景色啊!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为什么喜欢?

学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教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教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教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学生读。

(学生读得好时,教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哪个同学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学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教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外洞:

3教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学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八百或一千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

教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全校师生有多少人,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学生读。孔隙:

学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教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学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学生交流。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教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学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出示课件)谁还有?

学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课件出示)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朗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教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学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内洞:

教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学生三: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学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教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教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教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学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教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放内洞部分录像)

教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指一名学生)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如果没有谈的,教师引导: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三、谈收获 1(指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

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及其特点。

2、自主阅读,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同时摘抄优美词句。

3、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领悟文字感受天山的美景,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课前准备

学生:让学生上网搜集新疆的资料。教师:搜集新疆的风景图片。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到处都有美,我们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的确,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今天,我们要学习以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以下读音。

(3)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4)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2引导读通。

(1)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2)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3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4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5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6摘抄优美语句

有条件的同学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7作业:复习词语卡。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

三、深入探究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里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

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这句话里的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雪水的光亮;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都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生机。

这句话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溪水清澈,倒影婆娑(suō)的溪水,欢快跳跃的鱼儿,飞溅跳动的浪花构成了天山脚下独特的风景。

第五篇:修改后四下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陈玲峰

指导教师:叶秀清 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篇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奇观。教学目标:

1.复习学过的字词,通过易错字、多音字指导,成语的灵活运用,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词。

2.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回顾积累的描写山水的好词、佳句、名段,体会课文中词句的优美。

3.感受大自然的的美好,进一步感受作者热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积累的本单元描写大自然山水的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并完成复习卡片。

2.教师准备课件,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字词闯关

同学们,昨晚大家对第一单元进行自主复习,看大家信心满满的样子,相信你们已做好了充分准备。今天我们就进行第一单元的复习,让我们走进第一环节---字词闯关(板书:字词闯关)。本单元有许多易错的字,谁来友情提醒一下同学。

学生发言,提醒同学易错字的注意点。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对本单元生字的掌握一定更加扎实了,现在老师想挑战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推选两名代表上台,其他同学在自己本子上听写,准备好了吗? 1.听写词语。

2.幻灯片出示正确词语,学生自行核对。

3.易错字“蜿、蜒”板书范写。(可适时总结字义与偏旁的关系)4.交流课前收集的多音字。5.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总结。

过渡:刚才同学们对本单元的汉字掌握得不错。本单元以写景为主,所以描写自然风光的成语特别多。

6.成语复习。

(1)成语填空,将成语补充完整,并朗读。

过渡:看来大家对这些词语已经很熟悉了,相信你们在课外也搜集了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成语,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2)学生交流补充课外描写自然风光的成语。

老师也想和你们分享一些成语,让它们闪亮登场吧。(幻灯片出示,朗读)过渡:会读写成语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地运用,这叫活学活用,看谁有这一项本领。

(3)灵活运用,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句子中。

过渡:刚才我们对本单元的字词进行了复习,大家的表现真的很棒。现在我们进入今天复习的第二环节“诗情画意”。

二、复习句子,领略诗情画意

过渡:诗句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第一单元有许多自然风光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1.复习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主要是日积月累和古诗词三首)。(1)学生说自己喜欢的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幻灯片出示,朗读)过渡:这些诗句老师很喜欢,老师也找了几句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但一不小心老师把它们打乱了,哪个聪明的孩子能帮老师恢复它们的顺序。

(2)找一找,连一连。

星垂平野阔

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月松间照

月涌大江流 泥融飞燕子

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历历汉阳树

沙暖睡鸳鸯 无边落木萧萧下

清泉石上流

师总结(根据诗句对仗、对偶的特点: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字字相对来连线)

2.复习诗歌内容并填空。

师过渡:看来这些问题都难不倒你们,(1)诗人白居易回忆起美丽的江南,吟诵了著名的诗句。

(2)乘着竹筏游荡在碧绿的九曲溪上,感受着迎面吹来的微风,犹如置身山水画中,真是。

(3)。既描写了敬亭山的景色,又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

(4)一个深秋的夜晚,小明漫步至东风水库,此时皓月当空,月光洒在水面,是那么和谐,他情不自禁地吟诵着:“。”

三、再次走进课文,加深感受。

1.导语:刚才我们掌握了本单元的字词和句子,你们的表现让老师感到惊喜。现在呀,让我们呢一起再次走进本单元的课文,感受祖国的千山万水的多姿多彩,感受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大好山河,一齐感受山水的壮丽和大自然的美好。本单元的课文是《 》《 》《 》《 》(课件出示)

2.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受了祖国山水壮丽美好,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来再现课文内容:

(1)《古诗词三首》描写了()()()三处的景色。《望洞庭》中的比喻句是(),分别把()比作(),()比作()。

(2)桂林的水的特点是()()(),山的特点是()()()。(3)《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详细描写了()-()-()-()-()。

(4)作者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的感情。3.在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你最喜欢那篇/哪句呢?

我最喜欢,因为。

四、仿写句子,妙笔生花 1.根据“漓江的水真静啊„„一块无瑕的翡翠”仿写句子。(根据老师给出的材料自由选择一个进行仿写,仿写一个排比句。)

2.师生交流。

3.师总结: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排比句式突出景物的特点,让景物的特点更加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让我们的作文的言辞显得更加优美,可谓一举多得。

板书设计: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字词闯关

诗情画意

课文再现

妙笔生花

下载S版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全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S版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全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六单元教案四下

    16、《看戏》 【教学目的】 1、学会8个字,认识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揣摩表达顺序,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艺术家表演艺......

    四下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并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

    四下第一单元作文

    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学校美丽极了。每当我走进这可爱的学校时,就让我感到神清气爽,心情舒畅。春天,我们的校园生机勃勃。橘树开花了,露出那洁白的脸,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惹得蜜蜂......

    人教语文四下第一单元练习题

    第一单元练习题班别:姓名:一、看拼音,写词语。cāshānɡdònɡtínɡtánshuǐbōlánzhuànɡkuòtiánluópāndēnɡyījùshuǐpínɡrújìnɡluòtuotàishānpínɡzh......

    语文四下六七单元教案(5篇)

    《乡下人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 、通过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来感受乡下人家的诗情画意,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

    人教版四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夜莺的......

    四下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大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要求: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曾经、拖住、解释、教授、宣布......

    四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模版)

    表达:不拘形式的说写见闻 教学目标: 1.关注生活体验,学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捕捉习作素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