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四下六七单元教案
《乡下人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通过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来感受乡下人家的诗情画意,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学习重、难点:
重点:随文章的叙事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难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影片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请欣赏。师:欣赏完了,你有什么感受? 师:这些画面你们熟悉吗?
师:对,这就是大家生长的地方——乡村的美景。同学们,我们周围像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这节课,我们就跟着陈醉云先生再次走进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师手势,生齐读课题)去领略我们乡村生活的美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次。读完之后想一想: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试着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概括。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3、反馈交流,提炼中心。
师:课文读完了,咱们来聊聊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家又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a.划出句子,齐读
b.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读这句话,不过这次读跟刚才那次有所不同,你们得用回答我问题的语气读这句话。可以吗?听好了!
问题一:乡下人家在什么时候什么季节的景色最美?(强调‚不论…不论…‛),哦,我听明白了。那不论什么时候都有哪些时候呢?(早上、中午、下午、傍晚、夜晚),不论什么季节都有哪些季节呢?(春夏秋冬)问题二: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怎样的风景?(强调‚独特、迷人,板书)能换个词吗? c.同学们刚才通过朗读很好的回答了老师的问题,生交流后师小结:乡下人家,到处都隐藏着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现在就请同学们和你组内同学之间一起合作,看看作者都描绘了乡下人家的哪些景物,并给每一处景物起个小标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鲜花
雨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门前吃晚饭 夜静催眠曲
三、阅读片断,想像画面。
1、乡下人家有这么多的美景,一定有你喜欢的画面,下面就请你把你最喜欢的一处,或几处画面找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好吗? 学生读,教师巡视。
2、找个别学生读,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想象画面。四 整体回顾,感悟中心。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看似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竟如此美丽,美得朴素,美得动人。老师也禁不住想吟诗一首(点击课件)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高唱甜蜜,最美乡下人家。师读,生齐读。
五、延伸拓展,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1.学生自由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2.交流感受,并在头脑中浮现画面。3.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
雨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门前吃晚饭 夜静催眠曲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3.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关于异国风光的明信片或其他图片以及音像资料课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学习欲望。
师:同学们,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你知道是哪儿吗?对,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美誉的——荷兰,它还是一个牧场之国。
齐读课题。课前让大家查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
二、理解内容,感受美景。1.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师:谁能评一下?(教师相机出示重难点词语和生词,提示朗读。)2.师: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师:是啊!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使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段。
3.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句子。
生读。师相机引导学习相应自然段。(如先说到二自然段师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牛多,牛的悠闲自在。)
师:这一段说了什么?大家也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条条运河间的绿草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牛多)作者是怎样准确描写这些牛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师板书。(牛多)
师:读读后面的句子,你还有何感受?(想象牛的神态和动作,理解作者拟人句的准确生动。)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轻轻地美美地读一读。待会儿咱们比赛比赛。
指名比赛,师生评价。
提出选择句子积累背诵的要求,练习背诵。
师小结:看来作者是通过写牛来描写荷兰的牧业。
4.大家注意到了吗?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段的?师引导总结学法:初读——交流体会感受——想象、美读——赛读——选择性积累背诵
5.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引导。
6.师: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
7.师: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你看出这几段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你能把它记住并写出来吗?试一试,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三、课件展示异国风光片,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句。
作业:小组合作办一期异国风光的剪贴小报,并配以简短的说明,课外展览并分小组评比。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麦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做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3.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一、谈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3.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6.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1.这句话是谁说的?(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 结果如何? ②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试验
一慢一快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速度与重量有关
打破迷信 献身科学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许许多多科学家工作起来,都常常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的? 板书:全神贯注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谈谈读后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收集各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类,组织学生交流。
3.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2)最后一自然段茨威格的话怎样理解?
三、全班交流
小组长提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其中部分问题。
四、学生自学,小组、全班交流
自读提示:课文中那些内容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
先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词句,然后小组讨论,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读议结合,理解语句。
1.读议有关描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句子。
(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觜里叽里咕噜的,好象跟谁说悄悄话。(这说明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忽然,他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说明罗丹想出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如果改成‚眼睛闪着光,似乎在跟谁争吵‛那一句好,为什么?(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说明罗丹工作紧张忙碌)(4)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好象已经消失了。(说明罗丹完全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2.读读议议罗丹修改完女像发生了什么事?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第3、4自然段中表现罗丹和茨威格行动、语言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讨论下面句子的意思: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呦!你看我,简直把你忘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猛然想起‛是讲罗丹刚刚从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中解脱出来。‚对不起,请不要见怪‛说明他对挚友的一片真情。从把朋友无意关在工作室这件事,进一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怎样理解茨威格的话。(结合实际)
六、总结全文
七、布臵作业:
1.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收集名人忘我工作故事.板书设计
26* 全神贯注
罗 丹
叽里咕噜
把你忘了
(语言)
一会儿……一会儿……
踩
(动作)
不停地挥动
眼睛闪光
世界消失
(神态)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臵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臵作业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十几缸金鱼‛。)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臵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臵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附: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
了解 敬佩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2.默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1.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说说本课的阅读要求。然后按照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和批注,要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并把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说明,父亲是在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菜园的情况下决定开垦新的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讲了四点:(1)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2)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石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些可怖的岩石。(3)当菜园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的时候,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去肥土。(4)四处拾粪,伺候这块菜园。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然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1)决定开荒。‚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2)开垦荒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3)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4)种上豌豆。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5)豌豆肥田。‚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2.《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上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任务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劝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得内容是否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浑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建议,重说某一部分,也可以椐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报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愤怒学习的人,这节棵课,让我们把这些任务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2.回忆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2.按照要求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评议
1.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2.与组内同学互相习作,写几句评语。3.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推选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3.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4.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习造句。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第二篇:四下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要求: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曾经、拖住、解释、教授、宣布、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读题。简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比萨斜塔 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
伽利略 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二、学习课文。
1、范读课文。学生找出生字词。
2、学习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理解词语: 信奉:信仰敬奉。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胆大妄为: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
磅:英制质量单位,1磅合0.453 6千克。
4、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积累。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文内容,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层:(1)写了伽利略在读书的时候就经常提出一些不寻常的问题。第二层:(2-3)写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关天两个铁球落地的妯点产生疑问。第三层:(4-6)写伽利略在比萨城斜塔上用试验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对的。
三、理解课文中句子,学习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1、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伽利略在经过严密的推理和反复试验后证明自己是对的,才向学生宣布结果,并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主要目的是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
2、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结: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
四、概括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课外拓展。
收集你喜欢的科学家的故事,介绍给同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与训练。教学过程:
一、学生独立练习。《家庭作业》练习题。
二、解答学生作业练习中的疑难。
1、按要求写句子:
(1)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改为陈述句)(2)他向学生宣布了实验的结果。(改为“把”字句)(3)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缩句)
2、伽利略认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的一个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从高处落下,就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是两种什么结果?
三、小组交流: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喜欢提问
伽利略 质疑权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试验证明
教学反思:
26* 全神贯注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说说“全神贯注”的意思。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再联系实际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体会。
2、学生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
2、读一读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
3、说说自己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体会?
这句话是茨威格对这件事的感触。他亲眼目睹了罗丹对艺术的执著和浑然忘我的工作态度,深受启发,进而明白了人类的一切工作要想做好,都应该像罗丹一样全神贯注。在学校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但要想把工作做好,获得成功,还要靠这种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的精神。所以茨威格说比许多年在学校学到的还要多。
四、积累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运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个人或小组分段诵读。
二、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文中指罗丹在修改女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如痴如醉、浑然忘我的工作状态和执著精神。
端详:仔细地看。文中指在茨威格拍手叫好,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对自己的作品仔细地观察,找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仪态端庄:一个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端正庄重。文中指罗丹塑的女像令人欣赏。径自:自作主张,直接行动。文中指罗丹在修改完塑像后,完全忘记了茨威格的存在,更加表现出了他工作的全神贯注。
三、找出描写罗丹认真工作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从“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到第4自然段,作者细致刻画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再现了罗丹从开始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到精益求精、反复推敲修改方案;从长时间专注投入地工作到终于满意、忘记客人的存在,充分表现了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状态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在对人物的描写中,作者善用比喻和联想,如,“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写出了罗丹修改作品时的情绪变化,对工作逐渐痴迷,浑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四、练习作业。完成《家庭作业》练题。
板书设计:
全神贯注
修改女像 忘了朋友 朋友感悟 做事要全神贯注
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要求: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衩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鱼能游到了纸上吗?为什么?
二、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画出生字词。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课文分层次。
3、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感人?
三、汇报交流。
1、读一读生字词。说说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泉白如玉:泉水像玉石一样晶莹清澈。这也是玉泉得名的原因。一丝不苟: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苟,苟且,马虎。融为一体:融合在一起。文中用这个词突出表现了青年人观鱼、画鱼时的忘我。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
工笔: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特点是用笔工整细致,与“写意”相对。
速写: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现场以简练的手法,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动态描写出来的绘画。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课文描写一位聋哑青年星期天到玉泉画鱼的事情。课文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写“我”在玉泉的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二部分:(5-8)写出了鱼缸边挤满了人,都来看青年人一丝不苟地画鱼。
第三部分:(9-14)写“我”从与聋哑青年的纸上交谈中,得知他爱画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思考:哪些句子写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读一读:
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
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
2、体会理解句子:
①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当时青年人的忘我状态。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了因为他是个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都是鱼,好像和金鱼融合在了一起,才把鱼画活了。
②鱼游到了纸上。
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又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女孩惊奇的赞叹,一次是作者的描写,再一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这是对聋哑青年所作的画的最高赞赏,赞其画技高超,画的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而之所以画得像活的一样,正是他专注认真、坚持不懈的结果。
3、了解课文写作方法: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4、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表现了他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表达了“我”对他勤奋执著的赞美之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再抄写下来。
四、完成《家庭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27 鱼游到纸上
认识爱画鱼的青年(1-4)
众人看青年画鱼(5-8)
与青年纸上交谈(9-14)
教学反思:
父亲的菜园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执著和勤劳。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课文以“父亲的花园”为题,写了父亲什么事?表现了父亲什么?
二、阅读课文。
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在父亲开垦花园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三、交流汇报。
1、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3)写了新修公路把“我”家菜园占了,父亲克服种种困难开辟了一块菜地。第二部分:(4-5)写暴雨冲毁菜园,父亲没能 气馁,又重新建了菜园。第二部分:(6-11)写父亲精心照管的菜园给我们带来了丰硕的收获。
四、积累 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父亲的艰辛与勤劳。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二、交流讨论,体会父亲的艰辛与勤劳: 在父亲开垦花园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写父亲这样一天天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三四分黄土地,可见父亲的辛苦与勤劳。(2)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父亲为了护田,不顾暴雨淋湿,冲出家门。这种执着精神令人佩服。(3)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脚板也磨起了泡。
——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挑上山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这种顽强的精神开辟了一块菜园。
(4)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父亲对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不仅了解,而且热爱,用“难为”和“拼了命”,说出了这块菜地的贫瘠与荒凉,所以父亲才不顾眼前利益,决定把这一季豌豆翻进土里,育肥土地。
三、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
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
四、积累与训练。完成《家庭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28 父亲的菜园
新开菜园—暴雨冲毁菜园—重建菜园—料理菜园—收获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七
教学要求:
1、发现身边具有执着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2、交流并写一写自己身边敬佩的人。提高口语、书面表达能力。
3、进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训练。教学重难点:习作指导。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发现并说说身边具有执着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教学过程:
一、读题。
回忆本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这些课文都写了一些具有什么优秀品质的人? 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伽利略 全神贯注、工作认真——罗丹 勤奋专注、画技高超——残疾青年 艰辛努力、执着勤劳——父亲
二、思考:
我们的身边最令你敬佩的人是谁?他为什么值得你敬佩?选择一两件事来说说,表达的敬佩之情。
三、小组交流:
小组同学,互相说出自己想说的人的事。
四、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分别发言。
2、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是否表达出敬佩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习作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明确题意:
本次习作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通过具体事例,把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来。
二、指导习作:
1、回顾口语交际课的内容:
谁说的人物令人肃然起敬,是怎样说的,指导学生弄清题意,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
2、明确习作要求:
第一,要通过具体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第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第三,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第四,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学生习作草稿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修改习作。教学过程:
一、习作交流:
找出几个学生习作,在全班交流,找出习作中的优缺点,指导学生修改。
二、学生自己找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让同学给自己提出修改意见。
三、自己认真修改习作。
四、誊写习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进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训练。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三、成语故事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习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第三篇:语文六单元教案四下
16、《看戏》
【教学目的】
1、学会8个字,认识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揣摩表达顺序,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艺术家表演艺术的精湛。
4、了解京剧艺术,激发学生对京剧等传统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提高戏曲素养。
2、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爱看电影、电视剧。好的电影、电视剧往往以它生动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吸引着我们,令人难以忘怀。作者看了一场戏,过后留给他的是什么印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看戏》。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要求从音、形、义几方面检查)。颦
婀娜
蜃楼
屏住 例:颦Pín 〔皱眉〕〔上下结构](为加深印象介绍“东施效颦”的故事)
①本文描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了群众观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
教师补充:京剧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为此,我想同学们和老师有同样的感受,为生活在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感到骄傲、自豪。
三、阅读新课
(一)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1.画出表现观众情绪变化的词句。2.画出揭示本义中心的句子。
集体明确后,板书
(二)引导学生体味“膨胀”与“涨”,以此强调“关键词句的含义”。(板书)明确:“涨”是水位升高,这里比喻观众情绪逐渐高涨,呈渐变的状态。“膨胀”则有激荡起伏之势,呈热烈欢腾的状态。
(三)找学生读课文1、2段,要求其余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出场内外的气氛。明确:“静静的”。
(四)思考讨论:
为什么突出“暑气并没有收敛”,公园和剧场“是静静的”?为什 么强调剧场“人挤得非常满”? 明确:突出“暑气并没有收敛”,是为了以气温烘托观众的心情,人们不顾暑气炙人,争相观看梅兰芳演戏,说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强调公园和剧场“是静静的”,渲染演出之前的气氛,是为了说明观众静候演出开始,表现观众对于欣赏梅兰芳舞台艺术的渴望心情。有这位艺术大师的演出,剧场就成了艺术的圣殿。强调剧场里“人挤得非常满”,是为了说明广大群众衷心喜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五)速读第三段 1.画出比喻句。讨论比喻句的作用。明确:“蜃楼”个比喻将京剧舞台的美感形容得非常出色。
(六)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七)声音是无形的,难以描摹,那是不是就是说“是无法用语言所能形容的呢?本文的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声音的呢? 女生齐读第四段,男生完成下列问题: 1.女主角上场,观众的情绪有何变化? 2.作者是怎样描写声音的? 启发讨论后明确: 观众情绪的变化:“这个平静……的掌声”。“对声音的描写”,注意引导学生体味绝妙之处。“辽远”与“逼近”、“柔和”与“铿锵”两对反义词把歌声形容得神奇美妙。思考讨论:“歌词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四个加点的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明确:四个动词不能互换。珠子从一笑一颦,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去,只能说“滚”;一粒一粒的珠子着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只能说“滴”;珠子从地上反弹到空中,余音缭绕,只能说“溅”。梅兰芳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滚、滴、溅、落”,四个动词字字准确、贴切。
自由读第四段,加深印象。
四、布置作业
1.用彩图描绘观众的热情。2.写一段再现声音特点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学生读自己写的关于声音的片断,集体评议
二、齐背第四段
三、学习新课
(一)男生齐读第五段,女生思考:听到这样神奇美妙的歌声,观众的表现如何?注意抓关键词。“鸦雀无声”的含义是什么?(要求学生快速查词典,结合语境,解释在文中的含义。)
(二)女生齐读第六段,男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本段内容。
(三)这位精湛的艺术家是谁呢?他已66岁高龄,表演仍能创造“奇迹”,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齐读第七段。
(四)讨论明确以上问题。
四、教师小结 本文标题“看戏”,中心意思是赞美“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文章根据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观众的表现上,放在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上,特别是对观众的表现,着力渲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既表现了观众的热情,也烘托了梅兰芳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
五、齐读全文,加深理解
六、播放“梅兰芳京剧唱腔”片段,具体感知
七、学生谈感受
小组交流各自所画的再现观众热情的图画,推荐优秀作品,集体评议。
17《吆喝》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作者对吆喝生动、具体的描写,了解旧时北京的吆喝的特点。
4、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旧时北京的吆喝声和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关注、整理、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作者对吆喝生动、具体的描写,了解旧时北京的吆喝的特点。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旧时北京的吆喝声和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关注、整理、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教学目标】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
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四、作业布置:
1、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
18《中国结》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学会写10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2、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教具准备
中国结的饰物多媒体课件有关中国结的资料。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题
1、揭示课题,简介中国结。
2、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第一段(第1--2自然段):描写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第二段(第3自然段):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代表含义。第三段(第4--5自然段):中国结丰富的寓意及人们寄托的情谊。第四段(第6自然段):中国结不但中国人喜欢而且外国人也喜欢。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用?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
3、简介中国结。
4、指导朗读。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中国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猜谜语,导新课
1、同学们,今年过年的时候,老师收到了一个很特别礼物,请你来猜一猜。
出示谜面:一缕红丝线,交错结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出示中国结,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课题。师:你对中国结有那些了解?(可结合字形了解中国结)
2、中国结是一种装饰物,以它为题,如果你是作者朱杰人,有可 能写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可能是:为什么喜欢中国结?样子?作用?历史?特点?种类?……)同学们想到的内容真不少,现在老师就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从课文中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学,寻找答案。让学生作好批注。
2、第二、六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中国结特别受宠?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第六自然段的前几句,就放在后面讲解,如:讲完“寓意丰富”一段,可提出:如果中国结挂在外国的朋友家中,有什么寓意?)
3、第三自然段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中国结是民间艺术的杰作?(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叹为观止)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一代有一代的中国人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引读:他们或象征幸福—— 过渡、拓展:
中国结不仅外形变化无常,而且寓意极其丰富。现在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挂着中国结,这有什么寓意?你还看见哪里挂着中国结,他有什么不同的寓意?
4、第四、五段:
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1)学生自读、再指名读。
(2)指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让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指导学生画出书中的相关语句。
小结: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结又被称为“同心结”。板书:同心结
(4)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播放课件:各种各样的中国结。
五、作业。
1、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
古诗诵读〈〈墨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3、明任务:这首古诗是元代诗人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 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附: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4.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3)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
(4)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 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第四篇:四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模版)
表达:不拘形式的说写见闻
教学目标:
1.关注生活体验,学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捕捉习作素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写作要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4.养成写好习作后,能够自主修改习作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教学难点:
1.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2.写作要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学关键:能把生活中的见闻说清楚,明白,注意突出感受深刻的部分。学习表达对事 情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 型:口语表达、习作课 课 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关注生活体验,学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捕捉习作素材。
2.能把生活中的见闻说清楚,明白,注意突出感受深刻的部分。
3.学习表达对事情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重点:能把生活中的见闻说清楚,明白,注意突出感受深刻的部分。
教学难点:有条理.有重点地把生活中的见闻写清楚,并适当表达对事情的看法,表达出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借助于我们学过的第一板块的课文,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对我们的习作会很有帮助的。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第一板块学习了哪几篇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有哪些好的地方可以借鉴呢?(指名回答)
二、交流见闻
1.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留心周围的生活变化了,正是因为我们每天都经历一些事情,有一些感受,才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生活中的见闻。
2.(板书:见闻)什么是见闻?谁说一说?怎样写见闻?继续板书:不拘形式的说写 “见闻”是指看到或听到的事。将大家的见闻归类,明确习作的范围:休闲家庭、爱心校园、快乐街区、亲近自然、关注媒体。
3.无论是说还是写,都要注意这两点小要求,其实,在写其他作文的时候,都应该注意这两点,(板书:1内容真实 2感受独特)
4.确定了写作要求,我们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写作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这几幅图,先说看到了什么,再说由这几幅图想到了什么。
三、例文解析
1.同学们,看书中给我们提供的另外几幅图片,说说图上内容。汇报。现在老师以第二幅图片为例,来赏析一篇例文。
《校园见闻》
走进校园,校园里的景物跟以前一样,我我真想大声的喊一句:“啊!校园你跟以前一样美丽!”
我在校园里慢慢地走着,我的心里出现了一种幸福感,看!值日生已经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我快步走向了教室,听见了教室里响起的琅琅地读书声,偶尔还传来一阵说话声。我 走进教室,放下书包,拿起书本,加入了他们读书的行列,这一切可真熟悉呀!上课了,这时,我看见俩人正在说着话呢,他们在干什么?原来是某位丢三落四的同学在向一位同学借修正带呀,看到这样的情形,我心里想:我以后在上学的前一天晚上都要检查一下,看该带的东西带了没有,以防在上课的时候没有的用,向其它同学借。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了,我们班的小书迷高兴坏了,马上从书包拿出心爱的书看起来,瞧!刘丹就是其中一位,无论同学们怎么叫,她都不搭理。
啊!这真是一群有趣的同学呀!想到这里,我不由得笑了起来…… 2.指名读文。
3.谁来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文章哪里比较好,好在哪里? 4.师小结。
四、动笔写作
1.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今天的学习,把你自己的见闻写出来。2.指名读习作。
五、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2.写作要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养成写好习作后,能够自主修改习作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教学难点:
1.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2.写作要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学过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明确写作要求。
这次习作是一次自由习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大家想些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看看习作提示。
写最想写的: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二、交流想法,开启思路。
1.鼓励学生抛弃第一种选材,别处心裁,写别人所未写。2.自己想一想,最想写些什么?
3.组内交流,也可以互相帮助提提建议。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准备写什么,打算按怎样的顺序写。
三、巡视指导。
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小组评议,修改习作。
1.选读习作,共同评议(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读自己的习作,组员共同评议)2.提出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建议,引起全体注意。(每组推荐一名学 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全班学生对照习作要求进行评议,发现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评议修改作文。
4.每组推荐一篇写得好的习作或一些优秀片断,全班同学共同赏析。5.自己再次修改习作,抄在本子上。板书设计:
表达:不拘形式地说写见闻
要求:(1)内容真实
(2)感受独特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无错别字
第二板块:汉字家园
2-1鸟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2.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体会不同的鸟类所代表的不同含义,进一步体会汉字的规律以及汉字所蕴涵的文化。教学重点: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体会不同的鸟类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汉字的规律以及汉字所蕴涵的文化。
教学关键:着重对学生进行写字训练,对比练习,多次复现来帮助学生记忆。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鸟的图片、生字卡片。课 型:识字课 课 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知道书中四种鸟代表的不同含义。
教学重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教学难点:了解“亦”的演变过程,知道汉字的规律以及汉字所蕴涵的文化。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1.同学们一定知道很多的鸟类,你们都喜欢什么鸟啊?(鸵鸟、鸽子、喜鹊……)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鸟。
二、初读感知
1.师贴图,学生回答这是什么鸟?
鸽子、喜鹊、鹦鹉、孔雀、雄鹰(师板书)
2.学生借助拼音读名字,读准字音。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3.根据自己的预习,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生字
三、识字教学: 1.全班交流:
“亦”是“腋”的本字,教材给出了“亦”的演变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古文字的“亦”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两臂之下的两个点是指示符号,表示这里就是腋下。后来“亦”字多被借用为虚词,相当于“也”的意思。因此只好另外造了一个从月(肉)夜声的“腋”字来代替“亦”的本义。
“婴”字是由“鹦”拆开的。贝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珍贵之物,除用做货币之外,妇女们还把它们串起来挂在脖子上作为装饰。“婴”字从二贝在女之上,其本义即指戴在女人脖子上的串贝颈饰。所以《说文解字》称:“婴,颈饰也。”此字后来多用指初生的女孩,又泛指幼童。
“畏”:甲骨文、金文的“畏”字,像一手持魔杖,头型怪异的鬼怪形,表示特别威风的意思。因此,畏的本义是指威风、威严,通“威”,引申为恐吓、吓唬,再引申为恐惧、害怕、担心、敬服等义。
“酷”“鹦”“鹉”“雅”这几个字是形声字,要引导学生结合原有的学习经验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自主识记。
2.读一读这些词语。
鸽子 喜鹊 鹦鹉 孔雀 雄鹰 酷爱和平传递佳音 人云亦云 举止高雅 英勇无畏 教师指导:每种鸟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鸽子是和平的使者,因此说“酷爱和平”;喜鹊报春,所以说“传递佳音”;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孔雀美丽大方,“举止高雅”;雄鹰展翅高飞,勇敢、无所畏惧,因此说“英勇无畏”。
学生再读,体会不同鸟的不同含义。
四、写字教学
1.出示鹰、畏、亦。2.学生观察、书空。3.教师指导:
“鹰”共有18画,是半包围结构,部首是“广”。“畏”是上下结构,共有9画,下面不要多写一撇。展示“亦”的字理变化图。
4.学生练习书写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五种鸟代表的含义。说说你记住了几个?(学生汇报)我们在知道含义的同时也学会了三个生字,在写“鹰”字是要注意“鸟”的上面是单人旁加“隹”,“畏”字写时不要多一撇,“亦”字第四笔是竖钩,不是竖提。课后读几遍生词。
六、作业:读词语、搜集其他鸟代表的不同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会写6个生字。
2.了解其他鸟代表的不同含义,通过了解鸟的象征含义学习汉字,增强学习汉字的兴趣。教学重点:复习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难点:了解其他鸟代表的不同含义,通过了解鸟的象征含义学习汉字,增强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酷 婴 鹦 鹉 雅 畏 2.认读词语:
鸽子 喜鹊 鹦鹉 孔雀 雄鹰 酷爱和平传递佳音 人云亦云 举止高雅 英勇无畏
二、写字教学: 1.出示:酷 鹦 鹉 雅 鹊 婴
2.观察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特点,说说共同点,汇报书写要领。后两个字注意虚宫格位臵,不宜写得过大。
3.教师点拨:在指导书写时要强调“鹉”字的左边是“武”,不要多写一撇。“酷”字左边是“酉”不是“西”。
4.学生练习书写
三、练习:
1.读词语:鸽子 喜鹊 鹦鹉 孔雀 雄鹰 思考这些鸟都有什么特点,用一个词来形容。鸽子——热爱和平、孔雀——举止高雅……
2.再想想,你还能列举出什么鸟类来?大雁代表什么;企鹅、燕子呢?(小组交流)大雁——纪律严明。企鹅——胆小怕事。天鹅——优雅高贵。燕子——勤劳勇敢。杜鹃——悲愁的象征;鸳鸯——妻和睦,青鸟——幸福佳音的使者,大鹏——志向高远前途光明,凤凰——幸福和祥瑞.鹤——隐者的伴侣。鸡——庸者的象征。乌鸦——报丧者。猫头鹰——恶狠或凶暴的人。麻雀、燕雀——无志者或比喻微贱或器量志向小的人。3.“读一读,写一写”
婴(婴儿)鹦(鹦鹉)鹰(老鹰)雁(大雁)燕(燕子)
先让学生熟练朗读,其次认真观察,看一看有哪些发现。
三、讨论交流:鸟的研究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天下的乌鸦不全是黑的;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 飞行速度最快的鸟:尖尾雨燕——平时飞行的速度为170千米/小时,最快时可达352.5千米/小时。
跑得最快的鸟:鸵鸟,72千米/小时。
游水最快的鸟:巴布亚企鹅,27.4千米/小时。
体形最大的鸟:鸵鸟,它的身高达2~3米,体重56千克左右,最重的可达75千克。翼展最宽的鸟:漂泊信天翁,3.63米。
最大的飞鸟:生活在非洲东南部的柯利鸟,翅长2.56米,体重达18千克左 右,是世界上能飞行的鸟中体重最大者。
最重的飞鸟:大鸨,雄性的体重18千克。
最小的猛禽:婆罗洲隼,体长150厘米,体重35克。羽毛最多的鸟:天鹅,超过25000根。羽毛最少的鸟:蜂鸟,不足1000根。
羽毛最长的鸟:天堂大丽鹃,尾羽是体长的2倍多。
飞行最高的鸟类:大天鹅和高山兀鹫是飞得最高的鸟类,都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飞行高度达9000米以上,否则就可能会撞在陡峭的冰崖上丧生。
飞行最远的鸟类:北极燕鸥是飞得最远的鸟类。
最凶猛的鸟:兀鹰,体长可达1.2米,两翅展开达3米。它有一个坚强而钩曲的“铁嘴”和尖锐的利爪,专吃活的动物,不仅吃鹿、羊、兔等中小型动物,甚至还捕食美洲狮等大型兽类,因此又有“吃狮之鸟”和“百鸟之王”的称呼。
学话最多的鸟:非洲灰鹦鹉,学会800多个单词。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几个生字?(6个)在写“鹦鹉”的“鹉”不能多一撇,“雅” 字后面是“隹”,还有“喜鹊”的“鹊”和“麻雀”“孔雀”的“雀”不一样。在书写是要注意区分。
五、布臵作业:练习写字。板书设计:
汉字家园——鸟
鸽子 喜鹊 鹦鹉 孔雀 雄鹰 酷爱和平传递佳音 人云亦云 举止高雅 英勇无畏
酷 婴 鹦 鹉 亦 雅 畏 “亦”的字理变化图
会写的生字:鹰 畏 亦 酷 鹦 鹉 雅 鹊 婴
2-2 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3.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4.理解“预言、忠言、直言、真言、赠言、格言、诤言、诺言”的意思。
教学重点: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预言、忠言、直言、真言、赠言、格言、诤言、诺言”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关键:列举例子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对比练习。教学方法:点拨教学法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 型:识字课 课 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预言、忠言、直言、真言、赠言、格言、诤言、诺言”的意思。教学重点:认识8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预言、忠言、直言、真言、赠言、格言、诤言、诺言”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1.上一课我们学了“鸟”这个字。我们知道一个简单的字可以有这么多的变化。这一课我们再来看一下字还会有哪些变化。生活当中有很多“言”。教师板书。同学们说说言都有哪些词语?生答:预言、直言、忠言……等等。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各种“言”。
二、初读感知
1.出示:预言、直言、诤言、赠言、真言、忠言、诺言、格言。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你能了解哪个名词?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4.全班交流。
5.根据自己的预习,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生字
三、识字教学: 1.全班交流:
“予”的读音是三声,不读四声。
“允”字的读音很容易读错。“允”的读音是“yǔn”,而不是“rǔn”。“诤”字的读音是“zhèng”。
“戒”是由“诫”拆出来的字,可以组词:戒严、戒烟。古文字的“戒”字,像一个人两手拿着武器——戈。它的本义为持戈的警戒,引申为防备、警告;又引申为禁止、戒除等义,如戒烟、戒酒等。
“诫”字是警告,劝人警告,可以组词:告诫
“预、诤、勉、恳、赠、诺”都是形声字,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忆生字。2.读一读这些字词。
预言、直言、诤言、赠言、真言、忠言、诺言、格言
3.师生对说:预先说出的关于将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预言。坦诚表白的话——直言。劝人改错的话——诤言。分别时说的或写的勉励的话——赠言。诚恳劝告的话——真言。内心倾吐的话——忠言。应允别人的话——诺言。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格言。
四、写字教学: 1.出示:予、允、恳
2.观察字的结构特点,每一笔在虚宫格中的位臵,书空。
3.教师范写,并强调“予”没有撇,“允”字下面是“儿”字。注意“恳”的心字底的写法。
4.学生扩词并练习说话。5.学生练习书写。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从八种“言”中认识了8个生字,要注意“予”“允”“诤”的读音,写认真工整地书写三个字,“予”“允”笔画比较少,书写时要注意间架结构。
六、作业:熟读词语、搜集有关“言”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会写7个生字。
2.了解“言”字的丰富内涵,积累语言。教学重点: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了解“言”字的丰富内涵,积累语言。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予 预 恳 诤 允 勉 戒 诫
2.认读词语:预言、直言、诤言、赠言、真言、忠言、诺言、格言
二、写字教学:
1.出示生字:预 倾 诺 赠 勉 戒 诫
2.观察各字的结构特点,前四个左右结构,后三个半包围结构。再观察在虚宫格中的位臵,练习书空。
3.教师范写并说明:“预”字左边是“予”。“倾”字的第四笔是横。“诺”的右下是“右”字。“戒”和“诫”的右下有撇。
4.学生扩词并练习说话。5.学生练习书写。
三、练习:
1.认读词语:预言、直言、诤言、赠言、真言、忠言、诺言、格言 2.师生对话:
预先说出的关于将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预言。坦诚表白的话——直言。劝人改错的话——诤言。分别时说的或写的勉励的话——赠言。诚恳劝告的话——真言。内心倾吐的话——忠言。应允别人的话——诺言。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格言。
3.读一读、填一填。
“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是(赠言)。
“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生命。”这句话是(格言),劝告人们要珍惜时间。先读——然后填——再读——记忆
4.读读下面条幅的话,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言?
先读书中“谈论交流”的言,在汇报课前搜集的言。格言: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 关于诺言的语句:
一诺千金 言出必行
言必信,行必果
轻诺必寡信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会写了7个生字,注意“预”“倾”后面的“页”字最后一笔是点,“赠”读音是四声,不是多音字,从第九笔开始是竖、点、撇、横,再加“日”,注意笔顺。这些“言”对我们很有用,平时要多积累,以备写作文时用。
五、布臵作业:练习写字。
板书设计:
汉字家园——言
预先说出的关于将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预言。
坦诚表白的话——直言。劝人改错的话——诤言。
分别时说的或写的勉励的话——赠言。诚恳劝告的话——真言。内心倾吐的话——忠言。应允别人的话——诺言。
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格言。
会认的字:予 预 恳 诤 允 勉 戒 诫 会写的字:预 倾 诺 赠 勉 戒 诫
2-3 三字经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别是什么。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别是什么。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关键:注意引导学生多朗读、背诵,在反复的吟诵中体会《三字经》语言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课 型:识字课 课 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字经”吗?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三字经”?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段“三字经”。
二、初读感知
1.出示: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3.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解决生字。
4.全班交流:注意“粱”与“梁”的区别。注意 “豕”的读音。
5.你能试着了解那句话?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可借助各种资料。
三、识字教学: 1.全班交流。
“黍”为谷物名,指黍米,性黏,可供食用或酿酒。《管子》:“黍者,谷之美者也。”甲骨文的“黍”字像禾上结着累累果实而下垂的样子,有的禾下加水,表示可用黍米酿酒的意思。黍即黄米。
“菽”豆类的总称。
“稷” 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说为不粘的黍。又说为高粱。字形采用“禾”作边旁,“畟”是声旁。
“豕”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猪。它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家畜之一。古文的“曰”字,像口中加一横或一曲画之形,表示从口里发出声音,即说话的意思。
“曰”的本义为说、道,引申为叫、叫做,又引申为“为、是”,含有判断之义。
“咸”字从戌从口。从甲骨文、金文看,戌是一种长柄大斧,口为人口,在这里表示人头。大斧砍人头,所以咸的本义为杀戮。《说文解字》:“咸,皆也,悉也。”把“咸”字释作皆、都、悉、尽之义,这其实也是咸字本义“杀尽”的引申。
2.读一读这些句子。可以试着拍手读。
四、写字教学:
1.出示:饲 惧 酸
2.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及虚宫格中位臵,书空。3.教师范写并说明:“饲”字书写要左窄右宽,第三笔竖提要直。“惧”字后面的“具”里面是三横,书写分布要均匀合理。“酸”的右面中间有个“八”。下面是折文。
4.学生扩词并练习说话。5.学生练习书写。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9个生字,谁来给大家认一认。(学生读)会写的有三个,在书写要注意:“饲”字书写要左窄右宽,第三笔竖提要直。“惧”字后面的“具”里面是三横,书写分布要均匀合理。“酸”的右面中间有个“八”。下面是折文。
六、作业:背诵三字经,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别是什么。教学重点:复习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别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菽 黍 稷 豕 饲 曰 惧 酸 咸 2.认读词语:
黄黍 社稷 饲养 饲料 惧怕 恐惧 酸菜 酸奶 咸盐 高粱 悲哀 哀求 恶心 赤红 赤诚 3.背诵三字经:
二、写字教学:
1.出示:粱 豕 曰 哀 恶 赤 咸 2.观察各字结构特点及在虚宫格中位臵,书空。
3.教师范写并说明:“粱”字下面是“米”。“豕”字左下没有点。“曰”字书写时要扁一点,注意与“日”区别。“哀”字是“衣”字中间加个“口”。“赤”字上面是“土”。由大、火会意,其本义即指大火。火焰赤红,故又引申指红色。“咸”字右下有撇。
4.学生扩词并练习说话。5.学生练习书写。
三、练习:
1.背诵《三字经》。说说这里的“六谷”“六畜”“七情”“五色”“五味”分别是什么? 六谷:稻、麦、粱、菽、黍、稷 六畜:马、牛、羊、鸡、狗、猪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味:酸、苦、甜、辣、咸 2.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先读——同桌互说——独立写 3.活动:猜一猜,讲一讲。
根据猜出来的字编写一个小故事。课上可以口头说一说,回家后再写一写。图中的汉字分别是:井、炙、猎、射、涉、休。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有学会了七个生字,书写时要注意:“粱”字下面是“米”。“豕”字
左下没有点。“曰”字书写时要扁一点,注意与“日”区别。“哀”字是“衣”字中间加个“口”。“赤”字上面是“土”。《三字经》的内容能给人深刻教育,读起来朗朗上口。课后多读多找,熟背《三字经》的其他内容。
六、布臵作业:练习写字。板书设计:
2-3 三字经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菽 黍 稷 豕 饲 曰 惧 酸 咸
粱 豕 曰 哀 恶 赤 咸
第五篇:四下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并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索大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明白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法制教育内容“野生动物保护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读题。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了解大自然,并益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今天学习的“自然之道”将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看作者通过什么事例来说明“自然之道”的。
二、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读准字音。
幼龟
沙滩
侦察
嘲鸫
企图
啄食
愚不可及
返回
无遮无拦
海鸥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2、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鱼贯而出——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来。贯,连接,连续。
愚不可及——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而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文中指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做了坏事。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三、细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发在什么地点?
课文写了我们好心救幼龟的事。发生在太平洋加拉巴哥岛。
2、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作重写了些什么?结果是什么?
事情的发生是由我们看到一只幼龟被嘲鸫啄食,我们要求向导救那只幼龟。作重写了成群幼龟被食肉鸟啄食的过程。结果我们明白了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怎样给课文分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事情开始,看幼龟离巢入海。第二部分:探险的幼龟遇危险,向导救援。第三部分:群龟鱼贯而出,被啄食,我们极力拯救。第四部分:我们后悔。明白了要遵循“自然之道”。
四、练习巩固。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遵守自然规律,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2、渗透法制教育内容“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生字,并组词。
二、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自然界自身的规律)
2、课文中讲了“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
(“我们”发现幼龟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头时,不顾向导劝阴,要向导把幼龟抱回在海,结果巢里的幼龟鱼贯而出,被食肉鸟池成美餐。)
3、从这件事中,我们认识到什么?
(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三、复述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要抓住文章的起因、发展、结果线索,以每个部分的中心句或重点句段来复述。关键是把事情的经过说明白,说的有条理。
2、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因此,概括也应该交待清楚发展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这六个要素想清楚,再连起来叙述顺畅。
本文讲述的是作者和同伴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时,因不听向导的劝阻而害了幼龟的事。教育我们做事要遵循“自然之道”,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四、渗透法制教育。
通过课文学习,我们明白了办事要遵循自然法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第四条、第六条、第十条中充分体现了对自然之道的尊重。
第四条 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鼓励开展老蚌生珠动物科学研究。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中,科学研究和驯养繁殖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奖励。
第六条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制定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规划和措施。
五、积累
抄写课文中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运用,练习巩固。教学过程:
一、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完成练习。
1、拼音写词语。
yòu()龟
zhēn()察
pì()图
cháo()笑zhuó()破
沙tān()
愚chǔn()
海ōu()
2、补充词语。
响()云宵
无遮无()
()不可及
气喘()()见死不()
争先()后
()无其事
鱼()而出
3、选词填空。观察
侦察
观看
(1)()了这场演出,大家都说大型眼界。(2)我一直在()蜘蛛捉虫的现象。(3)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敌情地呀!企图
妄图
希望
(4)敌人()把战士们一网打尽。(5)妈妈()我多学点本领。(6)嘲鸫()把幼龟拉到沙滩上去。
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1)理解词语。若无其事—— 颓丧——
(2)找出反义词。紧张—— 冷淡——
(3)概括两自然段的段意,说说两自然段的关系。转折关系。
(4)说说你对向导“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的理解。
板书:
9、自然之道
我们——焦急
向导——若无其事
震惊
极不情愿
悔恨
发出悲叹 ——不遵循自然之道,好心会办坏事。
教学反思: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
3、培养学生懂得自觉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4、渗透法制教育内容:防洪、防沙治沙、环保方面的法制建设概况。教学重难点:
了角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保护自然的启示。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后来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化的呢?让我们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课题,读题。
二、阅读课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祸河
乃至
淮河流域
媲美
繁衍生息
叫苦不迭
侵蚀
有限
开垦
土壤
一亩
频繁
关键
经营
不折不扣
2、思考探研
(1)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家的治理方案是什么?(2)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3、总结归纳。板书:
黄河的变化:凶猛暴烈、经常决口、改道——祸河 黄河变化原因:自然因素——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土质松散、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无限开垦、森林毁灭、草原破坏、植被破坏。科学家治理方案——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恢复植被;合理规划;修筑水利。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读了课文后你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感想。
四、练习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二、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1、说说面对黄河的变化,科学家们提出了哪些科学治理方法?(回顾课文内容)
2、你还知道我国对防洪、防沙治沙、环保治理方的哪些举措?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日前正式发布实施。《规划》提出,中国将再治理沙化土地2000万公顷,到2020年将治理一半沙化土地。
《规划》的目标任务是: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加大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全面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积极预防土地沙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其中2011年-2015年和2016年-2020年两个阶段各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000万公顷。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
《规划》确定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是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明确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范围,确定封禁保护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封禁设施建设、监管能力建设和妥善安置农牧民生产生活;二是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确定造林营林、沙化草原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源及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流动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区生态移民和小城镇建设及沙区农村新能源建设为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三是发展特色沙产业,明确了发展沙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发展区域;四是加强能力建设,提出了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加强监测预警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三、练习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板书:(见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反思:
11、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不愧为我们人类的老师,它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受到的启发。你们知道哪些这样的发明呢?
二、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蝙蝠 捕捉 飞蛾 蚊子 避开 敏锐 苍蝇 铃铛 揭示 障碍 荧光屏
2、理解词语。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清朗——凉爽晴朗。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三、细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
1、课文开头写了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2、科学家做了什么样的试验?做了几次?结果怎样?
3、飞机为什么能夜间安全飞行?
4、课文可以分层意思?
(课文按“提出问题”“试验发现”“模仿发明”分为三层,用“‖”标出来。)
四、练习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部分。引出问题:飞机与蝙蝠的关系。
2、第二部分。科学家用蝙蝠做试验:(1)蒙上眼睛——铃铛没响(2)塞上耳朵——到处乱撞(3)封住嘴巴——到处乱撞
蝙蝠夜间飞行的密秘——(读课文第7自然段)
3、第三部分。科学家的发明:雷达。
蝙蝠与雷达的联系——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耳朵,荧光屏就像蝙蝠的嘴。
三、总结全文。
科学家在大自然的现象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进行发明创造,解决了人们生活及生存的许多问题,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
四、阅读资料袋。什么是仿生学?
五、完成《家庭作业》练习。板书:
11、蝙蝠和雷达
蝙蝠
嘴
障碍物
天线
雷达
耳
荧光屏 教学反思:
12、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类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了角课文内容,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读熟课文,了解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读阅读提示。
2、板书课题,读题。
二、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扫帚 异想天开 腐烂 枯枝烂叶 土壤 栖息 捕食 繁殖 制服 机翼 机毁人亡 惨祸 关键 轻而易举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理。
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呈现新面目。逞凶——行凶,做凶暴的事情。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轻而易举——形容办事毫不费力。
三、细读第一篇短文。
探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德国林务官下了什么命令?
2、“打扫”是怎样的打扫?结果怎样?
3、林务官的命令正确吗?为什么?
4、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课文讲述了德国林务官异想天开地下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从而破坏了大自然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毁灭了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护大自然也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四、把感受深的句子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篇短文《人类的老师》。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1、科学家们从哪些生物得到启发,发明了什么?
2、性能优良的飞机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3、轮船的航行速度是怎样提高的?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
4、说说“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的意思。
三、总结。
《人类的老师》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告诉我们要好好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两篇课文都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与规律,第一篇是写林务官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使森林受到毁灭;第二篇是科学发现和利用生物自身规律,发明和改进了许多东西,使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改变人类的生活。
四、积累运用。
完成《家庭作业》练习题。
板书:
12、大自然的启示
违背——自然规律——受惩 利用——自然规律——受益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三
教学要求:
1、拓展视野,培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2、进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
3、培养口头交流与书面表达能力,积累优秀词句。教学重难点: 口语表达与习作能力。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然之道》《“打扫”森林》启示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不可随意人为地干预自然界,要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启示人们要重社环保,切不可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导致灾难的产生。
《蝙蝠和雷达》《人类的老师》告诉我们大自然有许多奥秘,我们可以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创造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从这些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大自然有它的神秘与美妙,我们可以研究自然,探索自然奥秘,从而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科技,丰富生活。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就从自然的奥秘开始吧。
二、读题,明确题意。
三、分组交流。
四、集中汇报。小组推荐一人发言。
五、随堂总结。
拓展:同学们,科学与自然,人类与自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要及时观察、发现、模仿……将它用于科学,推动社会的进步。希望同学们课后多阅读科普知识书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习作训练:写一写我的发现。也可结合清明节踏青扫墓,写“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
1、内容:写自己的发现;写自己活动经过。
2、要求:写完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修改。
二、指导习作。
1、内容方面:
交待清楚观察什么,进行了怎样的观察或试验,了解到了什么,可以解决人类生活中哪些问题。
2、写作顺序:(1)可以先提出问题。
(2)从某种事物中得到的启示。观察试验过程是重点,我详写。发现了什么密秘,要概括写清楚、明白。
(3)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习作(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修改习作并誊写。教学过程:
一、习作交流。
小组或同桌互相阅读自己的习作,也可以指派一人阅读,共同欣赏。
二、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1、教师指导。
挑选2-3篇习作,师生交流,找出优点和缺点。(1)结构方面——(2)内容方面——(3)字词句方面——
2、按照以上方法,认真修改习作。
三、誊写习作。
要求:字迹工整,段落清楚,字数不少于400字。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内容。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读句子,认真比较不同,说说加点的词起到什么作用。
(1)加“终于”,表明科学家的研究非常艰苦,时间漫长。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也体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
(2)加“根本”,说明海龟受到伤害完全是由于我们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的。(3)加上“居然”,难以相信的程度更加深了。
二、日积月累。
1、读句子,说说表达了什么意思。
2、小结:这些句子都是谚语,总结了农事与天气的特点。
3、读一读,写一写,背下来。
三、展示台。
办一期手抄报建,展示自己搜集与获得的知识,以“保护自然”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