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下二单元教案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师板:中彩,让学生读这个词,强调“中”的读音。买了彩票,中奖了,这就叫——中彩。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中彩那天”发生的事情。(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找找故事发生的时间。
2、出示词语,检查认读。
3、汇报故事发生的时间。
媒体出示1:课文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个故事。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危机。在这种经济萧条、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工人的生活十分艰难。(齐读)
2、“作者”家的生活怎样?
媒体出示2:我们家的生活拮据,全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
(1)、“拮据”是什么意思?(缺少钱,境况窘迫艰难。);(2)、从哪些词可看出我家的生活拮据?(全家、全靠);(3)、该怎么读好这句话呢?(读出生活的窘迫、艰难。指名读,全班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中心
1、师:在如此拮据、窘迫的情况下,作者的父亲中彩了。想象一下,一家人的心情会怎样?(高兴、兴奋、甚至喜出望外、欣喜若狂。)
但是他的父亲高兴吗?请大家快速读第4、5小节,用----划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媒体出示3:我望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但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媒体出示4:我兴奋得几次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却都被他赶了下来。
(1)、自由默读这2段话,你觉得中彩之后,父亲的心情怎样?(并不兴奋、沉重、愤怒);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学生交流:指两名学生说说);(3)、指导朗读;谁能读好父亲复杂的心情?(指名读,全班读)(4)、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2、师顺着:文中的“我”对父亲近乎奇怪的举动也迷惑不解。,于是他跑回家,委屈地向母亲倾诉。母亲却安慰他说——
媒体出示5: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板书:道德难题
3、师: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默读课文,(1)、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所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板书:留车? 还车?
(2)、父亲非常想留下这辆奔驰车,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媒体出示6: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理解“寐”就是睡觉;让学生说说“梦寐以求”的意思;读,要读出那种迫切想得到的心情。)
媒体出示7: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请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是“淡淡的k字”?
媒体出示8: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但还留有淡淡的痕迹。师:请你们想一想父亲用橡皮擦掉K字时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说:擦了就没人知道;擦了那辆车就是我的;------为何不擦干净?也许他会想:我这么做是昧着良心满足私欲;)
师:父亲擦时的心理活动描写,作者没有直接写出来,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父亲的复杂心情吗?
媒体出示9:父亲一边轻轻的擦,一边想(让学生写下父亲复杂的内心。)
这些都是父亲留车的理由,还有其他留车理由吗?(让学生快速读课文,自由说说留车的理由。)
媒体出示10:串读:(师):库伯先生的彩票是(生)父亲捎来的。(事后)两人都把买彩票的事忘了;(而且)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啊!;(更重要的是)彩票上的k字,除了父亲,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件事。(全在一张媒体上出现)
媒体出示11:崭新鲜亮的奔驰汽车图,(3)、师:面对一辆如此充满诱惑力的车,面对这么多留车理由,汽车是留还是还呢?
板:? ?
(4)、师:这就是父亲的道德难题。怪不得当他开着车从---(引读前两个句子)媒体出示12:
3、4 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父亲的道德难题解开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媒体出示13: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生读15自然段)
(5)、师:库伯派人把车开走以后,父亲梦寐以求的奔驰车没有了。但父亲为什么还显得特别高兴?
媒体出示14:之所以父亲非常高兴,是因为(预设:因为他的道德难题解开了;在我家生活拮据的情况下,父亲选择了“还车”;因为他战胜了自己,坚持了诚实、讲信用的原则。)
板书:还车
(6)、师:父亲的道德难题解开了,他战胜了自己,坚持了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
板书:诚实 守信
(引读)所以,作者长大后感悟到,(引读)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那贫穷的家最富有的时刻。
媒体出示15: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那贫穷的家最富有的时刻。
师:在这句话中找出一对反义词。(贫穷、富有)“贫穷”指什么?“富有”指什么?
师:瞧瞧!父亲失去了一辆奔驰车,但却----(引读--)
媒体出示16: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师:这就是我那贫穷的家最富有的时刻。(7)、正如母亲所说:
媒体出示17: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媒体出示:填空:一家人可以没有 ;可以没有,可以没有 ;但却不能失去。因为这是最可贵的。(交流,谁再来读好这句话?指3名说,读,)板书: 有骨气
一家人可以没有车开,可以没有大房子住,可以没有美味佳肴,但却不能失去做人的骨气。因为这是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师:所以我们要牢牢记住母亲的话。读母亲说的那句话。(全班读。)
五、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交往中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传身教吧!同这们,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有,更需要精神的的富有。下面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名言:
(媒体出示:
1、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同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
2、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富兰克林)
六、作业:
1、熟读生词和课文。
2、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能有些什么对话?想一想,把它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留车? 道德难题 还车
还车?
诚实
守信 有骨气 “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
万年牢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父亲,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节课我们要走进另一位父亲,让我们一起读读他的故事吧!齐读课题“6 万年牢”
二、预习检测
1、词语检测
(1)去把儿 闷好 削竹签 挑选 ....(2)蘸糖 甩糖风 掺假 赚钱 ....(3)走街串巷 掉皮损伤 耽误 晾晒 .... 带拼音读(指名读,跟读);去掉拼音(男女赛读)
2、文中还有几个多音字,出示多音字,生组词。
3、这是课文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画,结合你的预习,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
三、围绕提示,自学课文
学习之前,我们要先理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绿色部分的提示以及课文中的问题泡泡,动笔归纳出我们的学习任务。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情?
2、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出现了3次,画出相应的语句,想想3次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两个学习任务,画出相应的句子。
四、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1.现在我们一块儿围绕自学提示,来交流交流收获吧。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 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情?(课件出示)
2.“万年牢”这个题目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把你勾画出的相应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吧
3、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万年牢。(课件出示)齐声朗读出这个句子,边读边想:这句话中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糖葫芦)
万年牢的糖葫芦,是怎样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的糖葫芦。(这样的糖葫芦,是怎样做出来的呢?在书中找找。)
(2)课件出示“父亲的糖葫芦做得好,„„铁锅煮出的糖发黑。”
你从哪几个词语中特别感受到父亲做糖葫芦选料很讲究呢?去了把儿和尾、一点儿、都要、上好、上等、必须
从父亲选材料可以看出父亲认真,实在.齐读这一段,注意重点词语的朗读。(3)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来了,这万年牢的糖葫芦做出来不容易?
父亲做糖葫芦不但选料讲究,制作的过程也很讲究。默读这段话,边读边画出表现父亲制作过程的词。(课件出示)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师:是啊,正是因为父亲的认真实在,所以做出的糖葫芦可以称得上是“万年牢。”
板书:做糖葫芦
(2)第二个带有“万年牢”的句子。
来,齐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这个句子里的万年牢指什么? 师:父亲是这样说的,他是怎样做的呢?阅读第六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父亲做生意“万年牢”的词语来。(“不满意、看不下去、还像过去那样、不听、嫌、辞去了工作、仍然”
文中没有写父亲提篮叫卖生意如何,你认为呢?为什么?师:是啊,他的生意一定——(示意学生回答)生(齐):万年牢!
板书:做生意
(3)师:他不仅是一位好生意人,还是一位好父亲。我们一块来看看他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新凤霞的,也就是文中第三个含有“万年牢”的句子。(屏显:“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
默读这句话,想一想,这里的万年牢指什么? 板书:做人
(4)(屏显三个句子)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三个万年牢,一边读,一边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你觉得三个万年牢中哪个是排第一位的?为什么?
五、随文延伸,认识作者
有了万年牢的人品,才能把事情做好。父亲是这样教育新凤霞的,新凤霞做得怎样呢?师:这些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新凤霞是我国评剧表演艺术家,她七岁学京剧,十三岁学评剧,十五、六岁任主演,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之一。“文革”期间她被折磨致残,以至无法再登上心仪的舞台,但是她没有气馁以后转行创作,从文盲起步,竟留下400万字的文学作品。
六、思考拓展,升华主题 你们谈得真好!同学们,你们认为,现代社会,还需要万年牢吗? 是的,无论在哪个时代,万年牢的人品都不能丢。让我们都来做“万年牢”!让我们以这样的名言来激励自己吧!(屏显句子)
生(齐读句子):
1、对人诚恳是不会失败的。——毛泽东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chǎng戚qì戚。——孔子
《尊严》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尊严。看老师来写课题,“尊”是这一课的生字,里面的一短横一定不要丢掉,下面的长横要写舒展。齐读课题。
同学们,结合预习,知道什么是尊严吗?看,这是尊严在字典中的意思,(出示:1.尊贵庄严。2.可尊敬的身份和地位。)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对尊严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先来看看大家对词语掌握的怎么样。
第一行:课文中啊,出现了几个外国的地名和人名的词语,谁来读一下?沃尔迅是南加州的一个小镇,来,一起读一下。第二行:逃难 善良 款待 例外 捶背 赞赏 这里有一个多音字,难,谁会组词?出示。
看这个字比较难写,善良的善,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拿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一下。
第三行: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
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这几个四字词语,你看,这几个词语都是写的人物的——外貌。
还有一个词语:一齐读。(出示:狼吞虎咽)
仔细看这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吞,咽。是,词语中含有近义词。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来吗?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读一读吧
三、整体感知。
1.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老师发现,刚才读的词语中,有一部分也可以帮助我们概括课文的内容,试试看。(出示:沃尔逊 逃难 款待 狼吞虎咽 例外 赞赏)
指名交流:师点拨,小结:看来借助关键词语来归纳课文内容,是个很好的方法。2.读了课文,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四、深入探究。
(一)探究外貌描写。
1、同学们,年轻人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和其他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先来画出描写他们相同表现的句子。若生先说外貌,评价:对,他们是同样的饥饿,同样的疲惫等。还有吗?提示:相同表现的句子。
学生找到两个“狼吞虎咽”的句子。
自己读一读,从他们相同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逃难的人啊?(背井离乡,躲避灾难)想象一下,他们在路上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他们被饥饿所困,被疲惫所困,被焦渴所困,所以课文中是这样来描写他们的。刚才我们说到了,这里是对他们的——外貌描写。【板书:外貌】来,带着感受读出来,一起读。
小结:通过这样的外貌描写,(指黑板)我们体会到了年轻人和所有逃难的人一样,此时最需要——(生说),然而,他并没有选择这些,而是选择了——先劳动。
过渡:下面的课文啊,作者着重为我们描写了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同学们,来默读一下课文2-4自然段,把这几次对话找出来。
(二)探究语言描写。
1、出示3组对话。让我们把目光先聚焦到这位年轻人的语言上,读一读,看看每一次语言中,他都想表达什么意思啊?引导学生表达意思,适时引导读好3次语言。
师:看来大家明白了,年轻人是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同学们,再来仔细读一读,看看这3次语言描写有什么不同吗?来,不着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A标点不同。B 含有否定词。
出示第三句,(“不”变红,哎同学们,注意这个词的位置了吗?
对啊,用在句子开头,而且是简短的一个字。(范读)不,你读出什么来?小结:否定词的运用就让我们感受到年轻人内心一次比一次坚定。
C 杰克逊大叔一次次地让年轻人先吃饭,都被他这样坚定的拒绝了。同学们,这拒绝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什么呀?(尊严,骨气)D 配乐情境朗读:让我们来到这个寒冷的冬天——
疲惫不堪的年轻人急需食物充饥。可是当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却真诚地请求说——(生读第一次语言)
当杰克逊回答他没有活儿需要做时,年轻人坚决拒绝说——(生读第二次语言)当杰克逊大叔答应让他先吃饭,后劳动时,年轻人毅然拒绝说——(生读第三次语言)
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年轻人的语言,【板书:语言】体会到他维护尊严的坚定决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描写人物语言是表现人物特点,感受思想品质的重要方法。
E作者啊,还刻画了年轻人的动作哪【板书:动作】注意看,年轻人第一次说话时——第二次——第三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变化中,你又体会到什么?说说你的想法。(落到“尊严”)
杰克逊大叔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他让年轻人为他捶背,之后把食物递给了年轻人。年轻人——(出示)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两个句子,你们看,同样是狼吞虎咽的吃,现在发现了吗,有什么不同呢?
其他逃难人得到的是施舍,年轻人得到的是劳动的报酬。这正是他们的不同之处呀!(说的慢一些)
五、点明中心句。
面对这样一位年轻人,杰克逊大叔是怎样评价他的呢?指名读。
“他什么都没有”,他没有什么呢?为什么他什么都没有,却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呢?
师小结:是啊,他虽然是个一无所有的人,却永远最尊贵的人格啊,所以说他是——生读:百分之百的富翁!
正如杰克逊镇长所言,哈默凭着自己的骨气和毅力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石油大王。课件出示:哈默资料
亚蒙·哈默
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被称为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到1982年,他的石油公司已排名世界第八。1988年,他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2万美元。(课件出示)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什么是尊严?从哈默和杰克逊大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六、全文小结:学完课文,你是不是对尊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呢?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板书设计:
7尊严
什么是尊严? 抓住哈默的 为什说哈默有尊严? 神态、动作、语言
为什么说哈默是百分之百的富翁? 感知人物内心世界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老师写——(板书:将心比心)
2、谁来说说将心比心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读书声。现在请自由读课文,老师有一个读书建议: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不会的轻声向别人请教。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
1、出示词语,认读。(多音字:扎)
2、读的不错了,现在老师想听你们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理解过失 帮助推门。)
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我们再来读文章,这次的读我们要好好来品一品,读书建议:默读课文,用_______划出使你感动的词、句或段,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一会我们交流。
(一)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生可能会说:这位阿姨很善良,温暖了我的心。)(师:从红色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沉重 一直)
(2)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3)朗读引导:是呀,阿姨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这种纯洁的爱,令你沉浸在温暖之中是吗?让我们读出暖暖的感觉。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品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平静、注视。
师:“注视”什么意思?“平静、注视”是对母亲神态的描写,如果去掉“平静”或把“注视”换一个词语,(课件出示: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平静——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们来看句子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作者通过对人物的神态的描写,用上“平静、注视”这样生动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手被扎了两针都没扎上而且起了青包的情况下,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疼痛担心的却是怕年轻的护士害怕、紧张。出示:我们体会到母亲----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
4、如果你是那位额头上浸满密密汗珠的护士,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5、“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
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
6、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
出示课件小练笔: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我„„你能接着写吗?
四、眷注文本,升华情感
朗读品情:这一撇一捺,“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
1、文中的阿姨这样想:出示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文中的母亲这样想:出示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3、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我们应该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男孩子把这句话发自肺腑地说给自己听—— 女孩子请把这句话牢记在心中——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五、拓展内涵,提升品味
1.(板画出心,)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3.结课: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板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回归文本,自然拓展。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写一件“将心比心”的事情。板书设计 将心比心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第二篇:四下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3、认识岩石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常见的岩石,在实验中发现岩石的基本特征。
2、能够记录观察岩石的结果,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3、培养合作探究,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
4、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本盒。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盘子、岩石图片。
学生准备:课下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并整理有关岩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收集、观察岩石
师:地球表面是岩石构成的,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几乎都可以找到岩石,我们一起看一看岩石藏在哪里?(出示岩石图片)
交流: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岩石?你课下收集得岩石是在哪里找到的?
二、挑一挑哪些是岩石,说一说生活中岩石的用途
师:知道今天研究什么了吗?(岩石)
师:只不过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不小心和其他的东西混合在一起了,能把岩石挑出来吗?
生挑岩石并说明理由 岩石属于自然界沉积的物体,煤是岩石。三:通过实验观察岩石的特征
生活中的岩石种类繁多,各有特色。认识研究岩石很有用。地质学家通过地球表面岩石的分布情况可以找到矿藏。今天我们就学习地质学家的样子来认识岩石。
同学们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怎么研究?请各小组商量一下,把研究的方法写在“观察记录”上。
学生交流
谁来说一说你们研究岩石哪方面的问题?准备怎么研究?(桌面上准备锤子、小刀、放大镜、铜钥匙等)温馨提示:
1、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弄破手指
2、用稀盐酸时应注意不要滴在衣服和皮肤上,因为稀盐酸有腐蚀性,会腐蚀皮肤,一旦不小心滴到皮肤上,要马上用清水冲洗。
学生分组实验 交流试验结果
小结:研究岩石不能只看表面,需要研究新断面。在新断面上用小刀、铜钥匙、指甲刻画,观察痕迹可以判断它的软硬。
四、练习给岩石分类
刚才我们研究了岩石的不少特点,那你们能根据研究给收集来的岩石按硬度进行分类吗?
学生练习分类 交流分类结果及依据
交流:你们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吗?
五、课堂小结
关于岩石的研究活动,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用自己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岩石的特征,取得了不少发现和成果。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布置
同学们课下进行观察: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岩石?分别用来做什么?你知道是哪种岩石吗?
板书设计
认识岩石
形状、颜色(看)文理粗细(摸、用放大镜观察)
硬度(敲打、刻画)
遇酸的反应(是否冒泡)
虎滩中心小学 胡永梅 陈学玉
4、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制作中进一步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培养探究岩石的兴趣,并能初步利用岩石标本进行岩石探究;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制作岩石标本,在交流与制作中获取和了解岩石信息。教学准备:
采集的各种岩石,岩石百宝箱制作工具——厚纸片、小刀、锤子、胶水、硬纸盒、棉花、布片,岩石标本,岩石资料。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
1、展示大自然的奇石和一些金属矿石以及一些岩石制作的标本供学生欣赏。
2、交流: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人们为什么要把岩石作成标本?
二、交流信息、欣赏体验。
1、谈话:岩石制作成标本,既有利于人们辨认,又有收藏的意义,从岩石标本中人们能学到好多的知识。
2、提问: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的岩石,能向别人介绍一下你所带的岩石吗?
3、学生交流
4、各组采集的岩石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为了制作出更加丰富的标本,请小组间进行交换补充。
三、制作岩石百宝箱
1、谈话: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了很多种类的岩石,咱们做个岩石的百宝箱,怎么样?小组内研究一下要做岩石百宝箱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岩石百宝箱,学生欣赏岩石百宝箱,交流制作方法
4、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岩石百宝箱。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要注意贴上标签
四、开岩石博览会,展示岩石百宝箱。
1、展示各小组的岩石百宝箱,开岩石博览会。
2、学生进行展示并介绍。(如我们的百宝箱里有什么,岩石的特征是什么,我是怎么做的。)
3、师生小组互评:大家感觉我们的岩石百宝箱做得怎样,在刚才的制作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4、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及一些研究想法。
(汇报过程中,教师注意进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评价)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的制作如何?你在搜集岩石信息方面的表现如何?
第五课《岩石的用途》
教学目标
1.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够查阅岩石方面的有关资料。2.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正反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活动准备:教科书虽然没有做文字说明,但以金字塔画面蕴涵了探究岩石的用途及岩石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联系,并提示师生课前搜集有关的主题为课堂探究做资料和心理上的准备。活动过程:
一、交流岩石的用途
1、播放一些岩石用途的视频和文字资料
2、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出岩石的用途,并对岩石的用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搜集的资料展开讨论,并进行交流汇报、归纳整理。
二、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教师提出 “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与岩石有什么关系? 地质学家怎么利用岩石寻找矿藏? 岩石中含有哪些矿物?
拓展活动课下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办剪贴报。题目可以是岩石文化、岩石的用途、岩石资源的保护等。也可以做岩石艺术品,参观地质博物馆等等。
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那么岩石在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2课件出示:岩石的各种作用的图片。探索活动: 交流课前调查情况。
包括调查人员,调查地点,调查结果,生活、学习用品,所用岩石、矿物等。关于岩石的用途,我们知道多少?交流一下吧!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介绍交流。
(2)应道学生分析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记录。(3)小组汇报交流,资源共享。3 师生小结。
岩石的用途主要有四个方面:
(1)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2)岩石是重要的生活、生产用品。(3)岩石可以雕刻各种工艺品。(4)岩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自由活动:
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拓展活动:
调查人们对岩石资源造成的破坏。
第六课《岩石的风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认识岩石的模样
2、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三、寻找岩石变化的原因
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3、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4、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四、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其他学生修正实验方法。
4、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案再给你们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细节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师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些器材和实验纪录表,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器材领到后,就请同学们开始动手研究吧!(生研究,师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同时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的确说明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岩石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根和大气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展示:长着植物的岩石图片,师简析。)
五、了解风化
1、同学们,通过我们今天的研究你们能结合一些自然现象解释老师带来的这两个问题吗?(出示问题)能再解释老师送给你们手中的鹅卵石为什么会有大有小吗?(生解释)
2、同学们解释的真棒!(师订正)
3、那么,我们就把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板书:风化)
六、课外拓展
1、风化不但会改变岩石的模样,对我们的历史文物的破坏也很大。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精美的石雕,(展示:云岗石窟)它们是山西省大同市云岗石窟中的石雕,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可是由于风化的影响,有些地方的破损已经很严重。岩石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岩石与地球文明、地球生命、地球历史的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2、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图书资料,围绕本课专题内容专门制作的网站,为各小组提供信息资料卡,关于岩石用途的视频资料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整理,形成汇报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展示。
三、1、展示图片和播放录像资料了解人们乱开采矿产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岩石资源的破环现状和危害程度,并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及保护岩石资源的建议。
第三篇:四下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要求: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曾经、拖住、解释、教授、宣布、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读题。简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比萨斜塔 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
伽利略 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二、学习课文。
1、范读课文。学生找出生字词。
2、学习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理解词语: 信奉:信仰敬奉。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胆大妄为: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
磅:英制质量单位,1磅合0.453 6千克。
4、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积累。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文内容,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层:(1)写了伽利略在读书的时候就经常提出一些不寻常的问题。第二层:(2-3)写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关天两个铁球落地的妯点产生疑问。第三层:(4-6)写伽利略在比萨城斜塔上用试验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对的。
三、理解课文中句子,学习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1、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伽利略在经过严密的推理和反复试验后证明自己是对的,才向学生宣布结果,并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主要目的是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
2、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结: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
四、概括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课外拓展。
收集你喜欢的科学家的故事,介绍给同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与训练。教学过程:
一、学生独立练习。《家庭作业》练习题。
二、解答学生作业练习中的疑难。
1、按要求写句子:
(1)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改为陈述句)(2)他向学生宣布了实验的结果。(改为“把”字句)(3)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缩句)
2、伽利略认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的一个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从高处落下,就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是两种什么结果?
三、小组交流: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喜欢提问
伽利略 质疑权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试验证明
教学反思:
26* 全神贯注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说说“全神贯注”的意思。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再联系实际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体会。
2、学生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
2、读一读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
3、说说自己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体会?
这句话是茨威格对这件事的感触。他亲眼目睹了罗丹对艺术的执著和浑然忘我的工作态度,深受启发,进而明白了人类的一切工作要想做好,都应该像罗丹一样全神贯注。在学校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但要想把工作做好,获得成功,还要靠这种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的精神。所以茨威格说比许多年在学校学到的还要多。
四、积累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运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个人或小组分段诵读。
二、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文中指罗丹在修改女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如痴如醉、浑然忘我的工作状态和执著精神。
端详:仔细地看。文中指在茨威格拍手叫好,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对自己的作品仔细地观察,找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仪态端庄:一个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端正庄重。文中指罗丹塑的女像令人欣赏。径自:自作主张,直接行动。文中指罗丹在修改完塑像后,完全忘记了茨威格的存在,更加表现出了他工作的全神贯注。
三、找出描写罗丹认真工作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从“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到第4自然段,作者细致刻画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再现了罗丹从开始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到精益求精、反复推敲修改方案;从长时间专注投入地工作到终于满意、忘记客人的存在,充分表现了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状态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在对人物的描写中,作者善用比喻和联想,如,“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写出了罗丹修改作品时的情绪变化,对工作逐渐痴迷,浑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四、练习作业。完成《家庭作业》练题。
板书设计:
全神贯注
修改女像 忘了朋友 朋友感悟 做事要全神贯注
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要求: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衩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鱼能游到了纸上吗?为什么?
二、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画出生字词。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课文分层次。
3、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感人?
三、汇报交流。
1、读一读生字词。说说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泉白如玉:泉水像玉石一样晶莹清澈。这也是玉泉得名的原因。一丝不苟: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苟,苟且,马虎。融为一体:融合在一起。文中用这个词突出表现了青年人观鱼、画鱼时的忘我。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
工笔: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特点是用笔工整细致,与“写意”相对。
速写: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现场以简练的手法,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动态描写出来的绘画。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课文描写一位聋哑青年星期天到玉泉画鱼的事情。课文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写“我”在玉泉的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二部分:(5-8)写出了鱼缸边挤满了人,都来看青年人一丝不苟地画鱼。
第三部分:(9-14)写“我”从与聋哑青年的纸上交谈中,得知他爱画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思考:哪些句子写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读一读:
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
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
2、体会理解句子:
①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当时青年人的忘我状态。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了因为他是个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都是鱼,好像和金鱼融合在了一起,才把鱼画活了。
②鱼游到了纸上。
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又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女孩惊奇的赞叹,一次是作者的描写,再一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这是对聋哑青年所作的画的最高赞赏,赞其画技高超,画的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而之所以画得像活的一样,正是他专注认真、坚持不懈的结果。
3、了解课文写作方法: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4、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表现了他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表达了“我”对他勤奋执著的赞美之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再抄写下来。
四、完成《家庭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27 鱼游到纸上
认识爱画鱼的青年(1-4)
众人看青年画鱼(5-8)
与青年纸上交谈(9-14)
教学反思:
父亲的菜园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执著和勤劳。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课文以“父亲的花园”为题,写了父亲什么事?表现了父亲什么?
二、阅读课文。
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在父亲开垦花园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三、交流汇报。
1、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3)写了新修公路把“我”家菜园占了,父亲克服种种困难开辟了一块菜地。第二部分:(4-5)写暴雨冲毁菜园,父亲没能 气馁,又重新建了菜园。第二部分:(6-11)写父亲精心照管的菜园给我们带来了丰硕的收获。
四、积累 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父亲的艰辛与勤劳。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二、交流讨论,体会父亲的艰辛与勤劳: 在父亲开垦花园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写父亲这样一天天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三四分黄土地,可见父亲的辛苦与勤劳。(2)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父亲为了护田,不顾暴雨淋湿,冲出家门。这种执着精神令人佩服。(3)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脚板也磨起了泡。
——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挑上山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这种顽强的精神开辟了一块菜园。
(4)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父亲对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不仅了解,而且热爱,用“难为”和“拼了命”,说出了这块菜地的贫瘠与荒凉,所以父亲才不顾眼前利益,决定把这一季豌豆翻进土里,育肥土地。
三、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
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
四、积累与训练。完成《家庭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28 父亲的菜园
新开菜园—暴雨冲毁菜园—重建菜园—料理菜园—收获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七
教学要求:
1、发现身边具有执着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2、交流并写一写自己身边敬佩的人。提高口语、书面表达能力。
3、进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训练。教学重难点:习作指导。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发现并说说身边具有执着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教学过程:
一、读题。
回忆本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这些课文都写了一些具有什么优秀品质的人? 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伽利略 全神贯注、工作认真——罗丹 勤奋专注、画技高超——残疾青年 艰辛努力、执着勤劳——父亲
二、思考:
我们的身边最令你敬佩的人是谁?他为什么值得你敬佩?选择一两件事来说说,表达的敬佩之情。
三、小组交流:
小组同学,互相说出自己想说的人的事。
四、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分别发言。
2、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是否表达出敬佩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习作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明确题意:
本次习作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通过具体事例,把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来。
二、指导习作:
1、回顾口语交际课的内容:
谁说的人物令人肃然起敬,是怎样说的,指导学生弄清题意,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
2、明确习作要求:
第一,要通过具体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第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第三,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第四,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学生习作草稿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修改习作。教学过程:
一、习作交流:
找出几个学生习作,在全班交流,找出习作中的优缺点,指导学生修改。
二、学生自己找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让同学给自己提出修改意见。
三、自己认真修改习作。
四、誊写习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进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训练。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三、成语故事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习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第四篇:四下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案
四下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三单元:三角形
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
上课时间:3/10
累计课时:1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须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2、汇报。
3、实践操作,探索发现。
(1)(出示4种小棒)老师准备了这样4根小棒,请你任选3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边操作边由小组长负责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
(3)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成怎样的关系?
第1根长度
(厘米)
第2根长度
(厘米)
第3根长度(最长)
(厘米)
能否围成 三角形
先由小组讨论汇报后得出结论。(出示结论)
4、验证结论。
三、实践应用、完成教材P24第2题。
2、判断如果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①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②用长度为4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③要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还可以是几厘米?(讨论后回答)
7厘米行吗?7厘米以上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有几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总结延升:、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从中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展示各种运用三角形图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三角形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就能发现三角形中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的高)
上课时间:3/11
累计课时: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准备: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了解。?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
2、同学们,看看这个图形知道它像什么吗?(介绍人字梁)
3、我们要最出这幅人字梁的高,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呢?
学生讨论。
指明:人字梁的高度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4、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后,提问:数学中三角形的高是什么意思呢?
从三角形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5、示范画高。
边画边讲:现在要找它的高,就是从顶点画出这条边底边垂直线段。从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既然是垂直线段,画完后还要要注意标上直角标志。www.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6、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几条这样的高呢?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指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可以向对边画三条垂直线段。也就是可以作三条高。
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摆另两条高的位置。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引导观察该图: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高应相交于同一个点。如果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点,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三角形(板书)
2、猜三角形()
谈话:老师这有3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一部分被长方形给遮住了,你知道这是什么三角形吗?
提问第3个图形时问:被遮住的两个角是什么角?会是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开始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进行思索。)
3、引出课题。
谈话:看来三角形里角一定藏有一些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三角形角的知识“三角形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
(1)什么是三角形内角()
三角形里面的三个角都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标上∠
1、∠
2、∠3。
(2)三角形内角和
提问:内角和指的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的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2、猜一猜。
提问: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定吗?
预设1师: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3、操作验证:小组合作。
选1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选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老师首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材料,如三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小组之间的三角形大小都不相同),剪刀,量角器,白纸,直尺等,以及充裕的时间,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试验,操作和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画一画等方式去探究问题。)
4、学生汇报。
(1)教师:汇报的测量结果,有的是180°,有的不是18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问:有没有别的方法验证。
(2)剪拼
A、学生上台演示。
B、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用他的方法验证其它三角形。
c、展示学生作品。
D、师展示。
(3)折拼
提问:有没有别的验证方法?
谈话:我在电脑里收索到折的方法,请同学们看一看他是怎么折的(演示)。
(4)数学文化
谈话:除了我们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要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早在300多年前就有一个科学家,他在12岁时就验证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帕斯卡(BlaisePascal,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概率论的奠基者。早在300多年前这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他当时才12岁。
4、巩固知识。
(1)谈话:你对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还有疑问吗?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2)解决课前问题,为什么画不出1个含有2个直角的三角形?1个三角形中有没有2个钝角?
(3)谈话:我们对三角形的认识已经非常清晰,出示2个三角形,生分别说出内角和。
把两个小三角形拼在一起,问: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教师:为什么不是360°?
三、解决相关问题
谈话:接下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来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吧!、看图,求未知角的度数(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刚才,我们利用了三角形的什么?
2、操作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先动手操作,再填写教科书,然后汇报答案。
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五、总结
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解释:我们知道,一副三角尺中,各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又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80度
第五课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上课时间:3/16
累计课时: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例题中的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按角分成三种三角形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如果是一般三角形,那就用180去减;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就是90去减……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形”。
2、为了确保三条边都相等,我们可以这样折:取一正方形形纸,边折边示范,并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折?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3、画等边三角形:很容易保证两条边相等,但保证三条边都相等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等边三角形不好画。你有什么办法?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如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如果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如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并画下来,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用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是直角三角形吗?www.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
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
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5、教学你知道吗?
五、课堂作业:
第32页第5、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是怎么思考的。
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第五课时:(练习三)
上课时间:3/17
累计课时:1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
教学目标:通过梳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边和角的特点;能正确给三角形分类;做一些相关的判断等练习。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整个单元的内容:
通过看书,了解本单元主要分几个内容:
、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指出:我们在判断的时候一般只要想其中最短的两边之和与最长的第三边比。想一想,这又是为什么?
2、画三角形的高,要注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画,用虚线,标出直角标记和“高”
3、三角形按角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填空: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个锐角,最多有()个锐角。
三角形按边考虑,有两种特殊情况: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指出: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同时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考虑分类。这个三角形是什么形状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45度、45度和90度)分别举老师的教师用和学生用的该块三角板,比一比,使学生明白:等腰直角三角形不管大小,它的三个角的度数是固定不变的。
还有一种三角形也很特殊,它的三个角的度数也是不变的,你知道它是什么三角形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等边三角形。
分析:等边三角形从字面上看,它只说了边没说角,你能知道它的角各是多少度吗?那要不要说成“等边锐角三角形”?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等腰的可能是直角、锐角、钝角,所以要说清楚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只能是锐角三角形,所以就没必要再强调了。)
4、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指出:利用这点,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三:、先判断下面各是什么三角形,再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可提问学生:是不是三个角都要量?为什么?)
老师注意巡视画高是否规范。
补充:这题是用给定的底画高,如果我给定的是顶点,你会画高吗?
老师画题,学生画高。说说怎么想的。
2、下面的三角形都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只看露着的一个角,你能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注意最后一个角,要让学生说说理由,或者也可请学生画出不同的结果。
小结:有钝角的就是钝角三角形,有直角的就是直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才是锐角三角形。
3、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一拼:
(1)拼成图形的内角和是180º。
学生可同桌或四人合作,请不同拼法的同学站在讲台前展示。分别算一算。
指出:只要是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就是180º
(2)拼成图形的内角和是360º
继续合作,请不同拼法的同学站在讲台前展示。分别算一算。
交流的时候可先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再选一般的四边形。
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º
4、下面是3块三角形玻璃打碎后分别留下的碎片,你知道它们原来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注意:第二个三角形可能会有学生说成锐角三角形,可引导学生认识,“等边三角形”更适合它。
5、你会用下面的9根小棒,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三种规格的小棒,分别摆一摆。老师加强巡视和指导。
摆完后问:如果用一红两绿的小棒来摆等腰三角形,行吗?为什么?
再看书上小棒的数据,说说哪种情况是不可以的。为什么?
6、彩霞小区有一个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等边三角形组成的花园,从A地到B地,走哪条路最近?图中哪两条路一样长?为什么?
问题一,可让学生说说理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问题二。可让学生算一算,分别都得到了120米,那就是相等。
7、在小组里说说下面的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在交流的时候注意补充和规范,如第三个三角形,最好能分别从角和边两方面考虑,说成是“等腰钝角三角形”。……
8、思考题:先画一画,再算一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
说说自己的发现,如:一个多边形可以分成多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个数就是多边形的边数减2。多边形的内角和就是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和。可以用180×(n-2)……
三、介绍“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并算算金字塔每个侧面的底角大约是多少度?
关于金字塔有很多的秘密,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看看。
第五篇:四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17所有内容3遍。
2、勾画教材中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法,并抄写一遍。
3、填空:
84+62=()+84 a+()=58+()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7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
/ 41(—)谈话导入,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 +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出示书上的主题图,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 41 让学生举例,如35+20 =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学生自学书本、质疑。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3 / 41(三)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完成P18做一做第1题。2.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3.“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4、“练一练”
128+326 45+562 254+3208(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5、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470+830=830+ 101 3+214= 十
256+214= +256 十 367=367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2)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 + 在 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 41
(五)课外作业: 练习五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加法结合律
预习要求:
4、认真阅读教材P18所有内容3遍。
5、勾画教材中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法,并抄写一遍。
6、填空:
172+58+42+28=(172+)+(58+)31+67+19= 67+()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8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 4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 引入。
也不知道知道李叔叔骑自行 车 旅行 情况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2.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那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二、探索规律
1、加法结合律。
(1)三天 一共行多少千米?可以怎样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8+104+96
88+(104+96)
=192+96 = 88+ 200
=288 = 288 问: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学生讨论交流 后汇报结果: 后两个数先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 ○ 88+(104+96)怎么填?
/ 41(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秘密?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用符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__+______)(5)问:这里的a、b、c 可以表示哪些数 ?
四、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2、练习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3、练习五第5题。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想一想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作业:练习五的第4题。教学反思:
/ 41 第3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20内容3遍。
2、尝试把例3补充完整。并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
3、尝试完成练习。
458+(175+142)76+141+59+12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2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激趣。
2、口算:
25+75=100
123+177=300 48+52=100
201+399=600 85+115=200
284+116=400 8 / 41 235+115=350
103+97=200 324+76=400
151+349=500 124+276=400
725+125=200
3、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出示定律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二、新授
1、课件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1)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3)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指名学生板演。(4)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明理由。
2、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1)引导学生比较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在计算方面你发现了什么?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 41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247+118+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365+85 =200+250
=450(米)=450(千米)
(3)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用上小括号使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样计算简便?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利用加法定律,把能得到整百的数先结合起来再进行算计很简便。
(4)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76+18=18+76()37+45=35+47()31+67+19=31+19+67()56+72+27=56+(72+27)()
24+42+76+58=(24+76)+(42+58)()
2、做一做第1题。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 41 425+14+186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3、做一做第2题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拓展作业:
1、同学们,你们听过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 1+2+3+„„100的和是多少?
你知道高斯是怎样计算的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2、练习六第4、5、7题。教学反思:
第4课时 减法的性质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21内容3遍。
2、说一说例题中的计算方法,尝试归纳减法的性质。
3、尝试完成练习。
640-237-163 569-256-4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21例4及相关练习
/ 4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72-6-4 85-8-2 126-70-30 72-(6+4)85-(8+2)126-(70+30)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 41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指名上黑 13 / 41 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 14 / 41 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做的。
四、小结 :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六第1、2、3、6、8、9题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应用练习
一、加法运算定律基本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38=()+59 24+19=()+()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
/ 41 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二、解决问题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要求:
(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 41(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三、减法的性质基本练习:
1、根据性质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与数:
320-64-36=320-(+)184-58-42 = 184-(○)1789-(789+238)= 1789-○ 286-37-42-21= 286-(37○42○21)82 – 甲– 乙 = 182○(○)★ –(18+ ●)= ★-0)(497+2884÷28)×506(3)文字题.
①304除以19的商.加上16的5倍,和是多少?
②870与840的差去除1530与840的和,商是多少?(4)1350减去24与18的积,再加上541,得多少?(5)72与39的差乘45与35的和,积是多少?
(6)48与142的和除以54减去35的差,商是多少?(7)45与54的积,减去214与86的和,差是多少?
五.应用题.
(1)三
(一)班的男生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7人,女生有16人,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一个篮子里有25个鸡蛋,这个篮子和鸡蛋一共重1525克,篮子重400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克?
(3)王师傅每小时加工42个零件,小李每小时加工37个零件,两人同时加工6小时,王师傅比小李多加工多少个零件?
/ 41(4)5部插秧机6小时插秧24000平方米,平均1部插秧机1小时插秧多少平方米?
/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