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考察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国家文化遗产专家组考察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13/4/30 记者 殷思雨
导语:4月30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在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惠福,省文物局副局长肖学智等人的陪同下,实地考察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并对项目中涉及的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维修工程,关城维修建设内容进行了考察指导。正文:专家组一行先后来到嘉峪关关城,并对关城内的各景点的现有文物建筑的现状进行了现场考察。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日照,风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关城中光化楼、敌楼、箭楼、戏台、文昌阁等14座木结构建筑均不同程度受损,专家组一行先后来到嘉峪关关城,仔细察看了关城戏台,光化楼、柔远楼、敌楼等建筑,听取了专业人员对文物建筑维修历史情况及现状的介绍。在考察过程中,专家组认真观察,询问了修复工艺,施工单位资质、人员技术水平、施工质量监理等,通过仔细调查了解和讨论,专家组将对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的设计及建设提出审核意见和建议。
第二篇: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灾后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综合信息平台申报工作
【发布单位】国家文物局
【发布文号】办博函〔2008〕609号 【发布日期】2008-07-10 【生效日期】2008-07-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灾后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综合信息平台申报工作的通知
(办博函〔2008〕609号)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中央、地方和各级文物保护机构的信息交流和组织管理,尽快开展灾后文物受损情况的调查评估、规划制定、方案编制和科学论证,合理安排灾后文物抢救性保护项目及经费,有序开展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我局决定开展灾后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综合信息平台的研发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主要任务
“灾后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综合信息平台”主要包括如下课题任务(详见附件1):
(一)地震灾区文物抢救性保护综合数据库建设
主要包括地震灾区基础地理数据库、地震灾区文化遗产基础信息数据库、环境信息数据库、文物基本信息库、受损文物调查评估数据库以及文物修复工程数据库。
(二)系统功能开发
主要包括综合数据库可视化管理子系统,受损文物数据采集子系统,受损文物评估分析子系统,受损文物修复工程方案编制子系统,受损文物修复工程方案申报审批子系统,文物修复工程进度管理子系统,文物修复工程质量管理子系统以及文物修复工程经费管理子系统。
二、课题申报要求
(一)申报单位在过去5年内承担省部级以上(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关研究项目(课题)的经历和匹配经费的能力,具有省部级以上(含)地理信息技术项目开发并实际使用的经验,系统开发所必需的软硬件基础(包括:环境、设施、仪器、专用软件等)。
(二)课题负责人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60岁以下,副高级以上职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优秀的科研业绩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无不良科研行为。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
(三)该课题采取公开申报、择优委托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与课题负责人。
(四)该课题国家文物局补助经费300万元以内,课题实施周期为6个月。
(五)课题的申请起止日期为2008年7月10日至7月20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申请材料一式4份和电子文件。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三、组织单位
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作为本次申报工作的组织单位,要对所报申请书认真审核,并签署明确意见。
四、申报受理及联系方式
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本次课题申报、评审、立项的组织工作。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高原街甲2号
文博大厦1314室
邮 编:100029
联 系 人:刘刚、罗静
联系电话:010―84642070、59881603
电子邮箱:ktb@sach.gov.cn
附件:1.灾后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综合信息平台申报指南
2.课题申请书
3.课题预算申报书
国家文物局
二○○八年七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国家文物局关于做好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国家文物局
【发布文号】文物办发〔2008〕45号 【发布日期】2008-06-25 【生效日期】2008-06-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做好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
(文物办发〔2008〕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文管会):
5月下旬以来,南方部分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洪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直接危及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展示设施的安全。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强降雨防范工作的通知》。为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切实做好强降雨和汛期灾害防范工作,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确保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展示设施的安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有关地区文物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防汛抗洪工作。各级文物部门的领导要加强对汛期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展示设施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必要的现场指挥,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建立健全责任制,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和各项预防措施,真正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做到任务明确,职责分明,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二、严密防范强降雨天气及地质灾害
各有关地区文物部门要加强与各级气象、水文部门和各级政府防讯指挥部门的沟通联系,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汛期和地质灾害的预防,严密监测灾害天气对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展示设施的影响,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和防范措施。
三、全面落实各项防汛避险措施
(一)各有关地区文物部门要及时启动应急救灾机制,全面落实各项防汛抗洪预防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积极做好防汛防灾各项准备工作。要全面排查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和开放的文博机构馆舍及其周围环境的安全隐患,及时了解掌握文物建筑的受灾情况,对已因强降雨天气受损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要及时统计受损情况,组织技术力量对受灾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抓紧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立即采取有效保护和修缮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情损失。
(二)应高度重视维修工程和考古发掘工地安全和人身安全,并制定防灾预案。遭受强降雨、地质灾害严重地区,应暂停正在进行中的施工或考古工作,同时加强看护,对已经发掘暴露的遗迹应采取妥善的保护措施,已出土文物应移至安全的库房集中保管。对放置在展厅和库房内的易受天气影响的馆藏文物要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
(三)加强对位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文物古建筑及博物馆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发动干部职工对其周围山体、边坡进行自查并及时报告。对已存在的地质灾害点要进行不间断监测,确保文物本体及工作人员的安全。
(四)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加强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广泛宣传和普及,提高文物系统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汛、防灾自救能力,完善相关服务设施。
(五)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及时通报信息,确保联络渠道畅通。
四、请各有关地区文物部门及时汇总因受强降雨、地质灾害影响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的受损情况,并报告国家文物局。
联系电话:010―59881572
传真:010―59881573
特此通知。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
二○○八年六月二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承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第五篇: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精神
我们中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我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有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等等。而今,又有几个人能表现出中国最纯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先说说这表演艺术把,最让人称赞的就是京剧把,可现在又有多少是正真为此去用尽一生去研究呢,现在许许多多的选秀节目。唱的都是京剧么?不是。那唱的多的是什么呢?是英文歌曲。现在只我们的爷爷奶奶那老一辈才对戏曲情有独钟。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会去看看么,就算有,那也是百里挑一了。
再来说说这社会风俗把,中秋节是我国为了祭奠屈原而由来的节日。现在过中秋有很多很多家人没能团聚在一起,这个理由那个理由。我们也渐渐不重视起来。可是在韩国中秋节是被韩国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中秋节不仅是韩国人一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人们对祖先尽孝的重要节日,因此韩国人无论多忙,也要尽量在中秋节赶回家里。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把。剪纸——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可现在有有多少人还回去学习它,能领悟到这想工艺的精华。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多少多少的伟人。留下了多少多少文化遗产。可又只有多人吸取到了精髓。请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领略京剧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过每个中秋,让我们除了学习之外空余的学习学习剪纸,好好的珍惜那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起去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