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
1、演替
2、生境
3、层片
4、重要值
5、实生苗
6、生态位
7、建群种
8、食物链——食物网
9、生态幅
10、生活型——生态型
11、优势种
12、分配原理
13、限制因子
14、耐受定理
15、r----选择
16、K——选择
17、生态因子——环境因子
18、边缘效应
19、能量金字塔
20、群落交替区
21、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
22、层片的特征
23、竞争排斥原理
24、群落的基本特征
25、种间竞争一般特征
26、他感作用的一般原理
27、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28、逻辑斯蒂增长方程的实质内容和现实意义
29、运用生态学方法和原理谈谈生态入侵的问题。
第二篇:城市生态学 重点复习
一、基本概念
1、生态平衡;
一个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的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
2、环境影响评价;
又叫环境影响分析,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
3、城市景观;
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
4、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
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的和垂直的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演替和季节性变化)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特。
5、城市人口迁居;
指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往往是住户)移动。
6、城市生态位:
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7、城市:
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8、净化作用;
指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9、限制因子;
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生物 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0、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11、城市地质灾害;
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富遭受损失的现象。
12、城市林业;
指城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城市林业是建设和经营利用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行业,指建造、经营和利用城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13、人工环境;
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14、城市可持续发展;
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
二、基本理论
1、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
A,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把简单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也包括光合细菌)B,消费者(异养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和寄生者、杂食者)C,还原者(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包括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城市“污水资源化”对策的主要内容;
发展和利用污水灌溉,但要防止土壤环境污染,应实行“污水资源化”对策,其主要内容如下:
(1)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标准,除重金属以外,对致癌、致畸以及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和半衰期长的放射性元素和病原菌等进行厂内处理,不允许将此类物质直接排入农田。
(2)健全城市下水道的排水系统,制定分区的排水规则,根据污水的类型进行不同的处理和预处理。
(3)根据区域性土壤环境容量,进行污水定额灌溉,并对输入土中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
(4)控制污泥施用量,改进施用方法。
(5)建立污水区防护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可净化土壤。
(6)建立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污水,为农业提供肥料,并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提供循环利用的水资源,以帮助解决能源危机和消除对天然水的污染。
3、、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具有两个功能,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1)外部功能是联系其他生态系统,根部系统的内部需求,不断从外系统输入与输出物质和能量,以保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的正常运转与平衡:(2)内部功能是维持系统内部的物流和能流的循环和畅通,并将各种流的信息不断反馈,以调节外部功能,同时把系统内部剩余的或者不需要的物质与能量输出到其他外部生态系统中去。
4、如何理解生态环境恶化?
(1)沙漠化;(2)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降水带北移);(3)臭氧层流失;(4)自然灾害。
5、我国人口迁居的特点;
(1)目前中国大城市人口迁居呈短距离、蔓延式向外扩散,有别于西方国家以汽车为交通工具人口向郊区远距离扩散的郊区化。
(2)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绝大多数居民无经济实力在住房市场中自由选择住房,因而,中国的人口迁居以被动的迁居为主,其中以单位分房占重要地位。
(3)单位分房中以户主的工作年限、职务、职称为主要依据,因而住户社会地位的变化引起的迁居较为普遍。中国不存在西方城市因外来移民入侵和种族原因引起的迁居。
(4)影响人口迁居的因素在改革前后发生很大变化。
6、景观的内涵;
(1)美学上的意义,作为视觉没学上的概念,与“风景”同义,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对象。
(2)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景观的概念就很接近于生态系统或生物地理群落等术语。
(3)景观生态学对景观的理解,景观是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
一个景观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互相联系、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
7、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条件;
(1).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质,反射率小而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
(2).城市下垫面材料热容量,导热率较大,贮热多,提供给大气的热量较多,且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覆盖层善于吸收长波辐射,使城市晚间气温比郊区高。
(3).城市中的建筑物等不透水,降水也很快通过管网流失,地面蒸发小。
(4).城市中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特别是冬季。
(5).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散失。
8、本底的标准;
(1)相对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
(2)连通性。
(3)对动态的控制作用。
9城市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2))原则:
(1)保护城市特色,满足城市功能需求
(2)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3)扬长避短,合理优化
(4)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5)强化管理
10简述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集合性):系统是由许多元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这些元素虽然各具不同的性能,但它们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构成的整体。
B,关联性: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C,目的性: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达到一定的目的D,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系统必须适应它的环境
E,反馈机制:所有的系统都是信息反馈系统,系统内部都有反馈机制。
11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如何选择?
(1)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对当地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强,苗源多, 价廉, 易成活, 有地方特点, 应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从保护自然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角度看, 选用乡土树种进行绿化, 是保护和维持地区自然景观特色的重要途径。为了丰富植物种类, 也可有计划地引进一些本地缺少, 而又可能适应当地环境的或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2)抗性强的植物,是指对酸、碱、旱、涝、沙性及坚硬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对病虫害、烟尘和有毒气体的抗性较强的植物。
(3)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速生树种虽生长快但往往易衰老, 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慢生树虽生长缓慢但寿命可达百年以上。为早日发挥绿化效果, 应该以速生树种为主, 搭配一部分慢生树种, 尽快进行普遍绿化。同时要近远期结合, 有计划、分期分批地使慢生树种替换衰老的速生树种。
(4)常绿和落叶植物结合, 针叶和阔叶树结合。为达到景观要求的色彩效果和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时间动态序列变化效果, 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的花色、花期、叶色、叶的枯荣期、植物的体态、外貌等, 并使之有机合理地搭配在一起。
(5)与园林绿地的功能相适应。如行道树的选择应该注重考虑以下特点:适应多种土壤, 耐干旱、耐瘠薄, 抗污染性强, 病虫害少,易繁殖, 易移栽, 耐修剪, 寿命长, 不易萌发根蘖,出芽早, 落叶晚, 绿化展叶期长落果少, 不飞絮, 无异香恶臭, 不妨碍街道环境卫生,枝繁叶茂, 冠幅较大,树形、叶形美观,尽可能具有一定经济价值。总之,根据城市绿化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和配置园林植物是园林建设的核心问题。一般应符合适用、美观和经济的原则,要讲究科学性、艺术性,并注意结合生产。
12、试述城市植被的概念及其特色;
概念:是指城市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
特色:(1)植被生境的特化(2)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3)植被格局园林化(4)结构单一化(5)演替偏途化
13、一个主导产业应具备的特征;
(1)造福人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2)与现行经济水平相适应,具有广阔的市场
(3)影响面打,能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发展
14、对一个城市物质流的过程和城市物质代谢的动态及效应的辨识,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分别地进行?
(1)自然物质流及其利用循环:主要指水、大气、土壤矿质元素的地质社会生物学循环
(2)农副产品流及其生物社会学循环:主要是食物与营养循环
(3)工业原料产品流及工业生产的物料投入产出平衡过程:主要指投入生产资料经生产加工到制成品的输出过程
(4)生活及生产废弃物质的再利用循环:主要指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及生活有机废弃物、垃圾、粪便的再利用情况
15、什么是酸雨?简述酸雨对树木的危害;
pH小于5.6的降水或降雪称为酸雨。酸雨不仅含有大量的H+,而且还有高浓度具有酸化作用的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等阴离子。
(1)酸雨侵蚀树木叶子的角质层,使保卫细胞功能紊乱,损害保卫细胞,引起蒸发和蒸腾作用增强,故对干旱和其它不利环境的敏感性下降;
(2)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叶与其它器官出现坏死斑或早衰;
(3)花粉活力下降,受精作用受到影响,果实、种子产量低,种子发芽率下降;
(4)叶和根的分泌过程改变,使叶际和根际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
(5)树木从大气中滤留的颗粒状物质和气溶胶,随降水再从林冠淋洗下来,使滴落和茎流水酸度增加。
16、城市景观规划工作一般分哪几个景观层次?
(1)城市总体景观
(2)城市区域景观
(3)城市局部景观
17、城市生物的次级生产过程具有哪几方面明显的特点。
(1)明显的依赖性
(2)明显的认为可调性
(3)社会性
第三篇:园林生态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 绪 论
1.提出生态学定义的(判断)
(1)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 1866)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Odum,1956)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1979)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2.园林生态学的含义(名解)
研究以人工栽培的各种园林树木、花卉、草坪等植物和自然的或半自然的植物群体等共同组成的园林植物群落与其相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也是研究园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机理的科学。3 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1)造园(2)园林绿化(3)大地景观
第二章 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1.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2.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3.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 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4.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5.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6.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7.影响城市环境容量的因素1)城市自然环境因素。2)城市物质因素3)经济技术因素。8.生态因子作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2.非等价性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4.阶段性
(简答或选择)5.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生长不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的影响,而受那些处理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的影响。
10.生态幅: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11.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2.生态适应(重点名解):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长期互作中,形成了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据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这种现象称为生态适应。
13.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并从生物体的形态、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来。(生活型)
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因而在生物体的形态、内部生理和发育上等体现出不同的适应方式。(生态型)
牧草鸭茅(土壤生态型)
14.通常按照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将其划分为4种生态型:(1)气候生态型(2)土壤生态型(3)生物生态型(4)人为生态型
15.驯化:植物对于某一环境条件的适应是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表现为范围的扩大、缩小和移动,使植物的这种适应改变的过程,称为驯化。
第三章 园林植物种群生态
1.植物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植物个体的组合,即植物种群。
2.种群年龄的年龄结构:指各个年龄的个体数在种群的分布情况,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
园林植物可根据植物生长发育情况的差异划分年龄级,休眠期、营养生长期、生殖期、老年期。
3.种群的空间格局:指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配置状况或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分布类型:①随机的 ②均匀的③集群的
4生命表的优点:系统性 阶段性 综合性 关键性 生命表的主要类型:a.动态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主要适合一年生、二年生或短命植物的种群统计。b.静态生命表 它适用于寿命较长的木本植物和一引起动物。
c.综合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是采用不同的方法搜集种群的年龄结构、个体死亡年龄、出生率、死亡率和雌体生育力等资料,汇总后编制的生命表。(判断)6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对于研究种群死亡过程很有意义。(选择或判断)
I型:曲线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一年生植物和竹类、大型兽类。
II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死亡率相等。许多灌木、鸟类和海龟。
III型:曲线凹形,幼年期死亡率高。许多乔木、鱼类、两栖类等,如热带棕榈 7生态对策:指生物经进化而形成适应环境的对策或策略,它可概括说明生物是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来适应环境而完成其生活史的。8 K对策者特点:
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率低,一般扩散能力较差,但竞争力较强,适应稳定的环境。(大型兽类、乔木等)r对策者特点:
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但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多变而不稳定的环境。(小型啮类和杂草等)
两边投注对策 两边投注对策当环境主要影响幼龄个体的生存时,种群的对策倾向于使生殖能力减弱,产生的后代较少、寿命较长,种群依靠长寿命的个体来维持;反之,当环境影响成年个体的存活时,则选择出的对策倾向于使生殖能力增加、后代的产生更多、寿命较短,种群能在达到最高死亡率的年龄之前大量每殖,称为两边投注对策。9三角对策理论:竞争对策 耐压对策 杂草对策
10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已经和全球气候变化、动植物生境丧失一同被看作为世界三大环境问题。紫茎泽兰:原产中美洲,现分布我国云南、广西、四川、台湾,主要影响:排挤本地植物,侵入经济林和农田,可危害畜牧业等。
空心莲子草:原产南美洲,现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主要影响:危害人畜健康,危及生物多样性和破坏生态环境。
毒麦 互花米草 飞机草 凤眼莲 假高粮 薇甘菊
11种群衰退:指的是环境条件恶化导致生物种群数量持续减少的现象。
12密度效应:有限的资源、空间以及种内、种间植物个体对资源的竞争导致种群数量发生变化。
13自疏现象:是植物种群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速度或个体形态与质量,而且影响植株的存活率。-3/2 自疏法则:以自疏过程中密度与植物个体平均质量比值的对数作图所得的相关直线斜率为-3/2,称为-3/2自疏法则。
15在什么条件下,植物最有可能发生自疏现象?(简答)
(1)种群密度越大,邻接植株间的距离就越小,植株彼此之间竞争光、水、营养物质等资源的强度就更强烈。
(2)当密度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或个体形态与重量,进而将影响植株的存活率。
(3)在高密度下,有些植株发生死亡,即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经常可以发现,同一种群随着个体的增大和年龄的增长其密度呈现出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自疏引起的一种结果。(4)如果种群密度很低或者在人工稀疏的种群中,自疏就难以发生。
16.化感作用:植物在分泌代谢过程中向体外产生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7.化感作用的主要生态学意义:
对园林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配置花卉和树木品种以减少毒害作用,注意树木(杉木)连作毒害,轮作或间作来减轻或避免自毒作用等。
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群落内种群要有选择性、适宜性。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18竞争排斥理论: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两个具有相同资源方式利用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另一个种被淘汰,这种现象称为竞争排斥理论(高斯假说)。19(必考)协同进化:指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协同进化的意义 :(1)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2)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3)引起基因组的进化(4)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20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还包括了它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它们的温度、湿度、pH、土壤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21生态位宽度:是被一个生物学单位(主要指种或种群)所利用的各种各样资源的总和。也表示某物种利用资源程度。22生态理论的类型:(1)生态位完全重叠,(2)生态位基本不重叠,(3)生态位互补 23生态位理论在园林植物建群中的指导意义
1)在进行引种工作中, 新引入的物种应与当地土著种的生态位有一定差异.2)引入大量个体时, 要取得竞争胜利。3)引入适合当地“空生态位”的物种。
4)引入种与当地种之间生态位重叠极限符合 d/w <1的规律。
第四章 园林植物群落生态
1.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或一定生境里群居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群所构成的一种有规律的集合体。植物群落可以分为自然群落和人工栽培群落。2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是植物群落的首要特征。
(2)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有规律地共处。a.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 b.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3)具有形成群落的环境功能。(4)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5)一定的动态特征(6)一定的分布范围。
(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3优势种:那些数量多、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和生活能力强的物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这些植物即为优势种。
4多度: 指调查样地上某物种的个体数目,是不同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5物种多度调查方法:a直接计算法: 工作量大,但所得结果准确。森林群落乔木、灌木采直接计算法。b目测估计法:是一种粗略的计算方法,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经验性。草本群落的研究多采用目测估算法。
6盖度:植物地上器官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多用于森林群落)7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比分(多用于草本群落)8显著度:特指乔木的基盖度。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计算方法:
重要值IV=(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3(乔木)
重要值IV=(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3(草原群落)
10.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11.生物多样性有两个含义:①种的数目或丰富度,②物种的均衡度
12.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度,包括物种总数、物种密度、特有种比列、均匀度等。包含物种的数目或丰富度和物种的均匀度。
13.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14.决定物种多样性梯度的因素:时间因素 空间异质性因素 气候稳定因素 竞争因素 捕食因素 生产力因素
15.(简答题)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概念+关系)
1群落稳定性:指群落在一段时间过程中维持物种互相结合及各物种数量关系的能力及在受到扰动的情况下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
群落稳定性包括四个含义:
1)现状的稳定2)时间过程的稳定3)抗变动能力4)变动恢复原状的能力。2物种多样性概念: 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度,包括物种总数、物种密度、特有种比列、均匀度等。3群落稳定性的特征:(1)生物种类多,食物网复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渠道多。(2)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 4如何判断一个群落的稳定性? 1)扰动一个群落系统时所需施加的扰动程度,所需外力越大,表明群落愈稳定; 2)群落从平衡状态的位置上被扰动后产生波动的幅度,波动幅度越小,群落越稳定; 3)群落变动后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时间越短越稳定。5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
1)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是生物群落的两个重要属性。2)物种多样性不仅反映群落组成中物种的丰富程度,也反映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以及群落的稳定性与动态。3)稳定性是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一个综合特征,也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4)物种多样性高的样地有利于维持群落生产力的稳定,也有利于群落经受干旱干扰后生产力的恢复。一般认为群落结构越复杂,物种多样性和丰富指数越大,群落越稳定。16.丹麦生态学家 Raunkiaer 把陆地植物划分为五类生活型:(1)高位芽植物(2)地上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隐芽植物(5)一年生植物
17.层片:把植物群落中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植物种的组合称为层片 18.层片特征: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生活型类型。
(2)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3)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19.陆地群落的垂直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密切的关系。
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的。
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与阳光、温度、食物和溶氧等因素有关
20.植物群落水平结构主要特征为镶嵌性。植物的斑块状镶嵌结构是常见的水平格局
21.群落外貌: 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是群落中生物与生间、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
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生活型所决定的。
群落外貌决定于群落优势的生活型和层片结构。
22.群落季相: 随着气候的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外貌的现象
植物群落季相在城郭绿化中具体应用价值:
(1)在城市的园林绿化中,植物的合理配置可以增强景观效应,可以利用植物的创造不同景观。
(2)植物在不同季节营造出不同的景观特色,可以构成多种多样变幻的植物空间,呈现不一样的风光。
(3)有些植物色叶期长,是组成城市绿化模纹、装点城市的重要材料;如宿根花卉和球根花卉有别于树木,其栽培可在圃地进行,迁地移栽应用,可在短时间内增强季相效果.(4)植物配置季相变化提升城市绿色景观内涵等 23群落交错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的特征:
它是多种要素联合作用区和转换区,各要素相互作用强烈,常是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界抗阻能力相对较低,恢复能力较差。
24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25.岛屿效应(选择或者判断)
岛屿的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S=cAz S为物种数目,A为岛屿面积,Z、C为两个常数。岛屿面积越大,岛屿中的物种越多。
2.MacArthur的(麦克阿瑟)平衡学说 物种迁入和死亡率之间存在平衡
1)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而变化;2)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亡数不断地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3)大岛比小岛能“供养”更多的种4)随岛距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26干扰: 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态现象,它引起群落的非平衡特性,强调了干扰在群落结构形成和动态中的作用。27中等干扰假说
一个生态系统处于中等程度干扰时,其物种多样性最高。由于过度的频繁干扰,不利于处于演替后期的物种种类生存;而干扰程度很低,由于竞争法则,不利于处于演替前期的种类生存.28.为什么中等干扰的强度能维持物种多样性?(简答题)
1)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此物种多样性低;
2)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群落,多样性也不高; 3)只有中度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29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空间异质性 生物因素 干扰 岛屿效应 30群落波动(掌握):是指由于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植物群落发生短期内的年际变化,这种变化不涉及新物种的侵入,是围绕一个平均数的上下波动,是可逆的变化过程。31 群落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内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频和动物的活动性;
(2)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密度效应与生态位分化;
(3)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化感作用;优势种对生境的控制作用; 外因:
(1)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多少雨年份;极端气温;灾害;(2)人类的活动,放牧、伐木;退耕还草。32群落演替(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地域的植物群落发生变化而形成其他植物群落,被其他植物类型所取代的过程。33 植物群落演替的特征(掌握)
1)演替是群落发展的有顺序过程,它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 2)演替是由于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控制的; 3)演替是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的顶点,即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有最大的生物量生物间共生功能;
34群落演替发生的原因(重点)
1)内因
(1)群落内种间种内关系发展的结果。
(2)群落组成种特别是为优势种自已的生长发育创造了不利条件,导致在新的竞争中失去优势,从而被替代。(3)外来种的入侵。
(4)其他原因导致的原有优势种的衰退。(包括病虫害、火灾等)
2)外因 1)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变。2)人为干优 35群落演替与群落波动的关系(重点)
联系:两者同时发生,即演替一般会是波动的结果,是波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所发生的。区别: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群落、并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波动是群落演替守程中,在平衡状态上下浮动,不发生永久的、定向的新种代替。演替是被毁灭或被其他群落所代替。
36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特点:其演替速度缓慢,所需时间漫长
37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特点:演替速度较迅速,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38顶极群落:就是群落演替的最终平衡状态阶段,是最复杂也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如果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
任何一类群落演替都经历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极。
40.顶极群落理论 :单元顶极学说(Clements,1916)(克莱米茨)
多元顶极学说(Tansley,1954)(坦斯利)
顶极格局学说(Whittaker,1953)(惠特克)
41城市植被:是指城市内一切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的植物被,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庭院、街道、家田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粮食作物与果园等所有的植物总和。
42城市植被的特征:1)生境的特化2)区系成分的简化3)格局的园林化4)结构化单一化 5)演替偏途化 43 城市植被恢复与重建原则
1)以群落为基本单位的原则: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位 2)地带性原则:气候+植被分区+适地适树,乡土植物 3)生态演替原则
4)以自然潜在植被理论为指导的原则 5)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 6)景观多样性原则
7)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
第五章 园林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
1光的性质: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2光合有效辐射:植物能吸收用于光合作用的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3试分析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生态学意义 1)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而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波段主要为290-3000nm,其中被植物色素吸收具有生理活动的波段称为光合有效辐射,为380-740nm,这个波段与可见光的波段基本相对绿光吸收量少,绿光多被叶子透射和反射,所以植物叶片多为绿色。
2)在短波中,290-380nm波长的紫外线能抑制茎的延伸,促进花青素的形成,3)而小于290nm波长的紫外线对生物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不过这部分光多被高空臭氧层所吸收。长波中的红外光不能引发植物的生化反应,但具有增热效应。所以,太阳辐射中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具有不同的光化学活性及刺激作用。4城市中太阳辐射对园林植物的影响(重点)1)树木偏冠现象
2)光树种萌动期和开花期推迟,开花数量减少,落叶期提前,枝长叶稀,严重时无花无果,整株枯死。
3)城市内的园林植物的生长期比郊区的长
5光污染:环境中光辐射超过各种生物正常生命活动所能承受的指数,从而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6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7光饱和点: 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继续增加时的光照强度。8光强对植物生长和形态的作用(掌握)1)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2)光能促进植物组织的分化,有利于胚轴微管中管状细胞的形成。因此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树苗的茎能发育成良好的木质部。
3)树木萌芽是由树木体内的生长激素引起的,当树皮暴露在较強的太阳光福射下,生长激素增多刺激不定芽形成,从而形成较多的側梢。
4)(4)在弱光照下,大多数树木的幼苗根系都较浅,较不发达。充足的阳光还能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形成较大的根茎比。
5)光对植物胚轴的延伸有抑制作用,形成使植株矮化更具观赏价值的个体。6)光照强度影响果实品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果实成熟较好、品质较高。7)光照影响树冠的形成。9光质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远红 热效应
远红 促进种子萌芽,刺激植物延伸 红光 对光合作用和光周期有强烈影响
黄橙 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形态 建成的影响稍有下降
蓝光 能强烈影响光合作用,并抑制植物生长,使之形成矮粗形体 绿蓝 对光合作用稍有影响,对植物没有特殊效应
紫光 强烈影响植物形态建成,影响生理过程,刺激某些生物合成 紫外 大的剂量能使植物致死 10.光质与植物产品品质(判断题)
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可形成不同的光合产物。蓝紫光能促进合成较多的蛋白质,红光则有利于淀粉的合成。
高山茶经常处于短波光成分较多的环境,纤维素含量少,茶素和蛋白质含量高,易生产名茶 11 在一天内白昼与黑夜的时数交替(即昼夜时间长短的变化)称为光周期。12 植物需要在一定的光照与黑暗交替的条件下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13影响植物耐荫性的因素: 年龄 气候 土壤 纬度
14根据光周期现象,在园林花卉生产中有什么意义?
①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日照长度,可区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
②光周期不仅对植物的开花有调控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许多木本植物的休眠和生长,特别是对一些分布区偏北的树种。
③绽牙和放叶受光周期的控制不如生长启停所受的控制那就强烈,温度所起的作用要比光周期重要的多。
④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光周期变化特点,在进行园林植物引种时,就要考虑原产地与引种地区光周期变化的差异以及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特性和敏感程度,在结合考虑植物对热量的要求,才能保证引种的成功。
(必考)
15.引种: 北种(长日照)南引生育期缩短,甚至不能开花结实
南种(短日照)北引生育期延长,发育迟,易受冻害
第六章
园林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
1.温度变化规律
1)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
a纬度:随着纬度增加,温度逐渐降低 b海拔: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
c坡向:北半球南坡空气、土壤温度比北坡高,南坡多生长阳性暖耐旱植物,北坡更适宜喜湿植物生长。
d地形:以山谷为例,白天谷中气温较周围高
晚上则形成气温下低上高的现象 2)温度在时间上的变化
四季变化 日变化 昼夜温差一般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小。2逆温现象: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3形成原因:谷地或盆地,白天受热强烈,热空气难以输出导致低层气温偏高;夜间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形成一层冷空气,而暖空气被抬高到一定高度,形成了气温下低上高的现象。4逆温的危害: 低层大气中污染物不能转移稀释,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影响人的生活与健康(不是要考的范围)5,易形成逆温层(判断选择)
6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7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1)城市下垫面性质特殊,比郊区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
2)城市大气的大量污染物覆盖层,吸收和反射长波辐射,减少了热量的散失。
3)城市中有较多的人为热量来源,特别是在冬季,高纬度地区燃烧大量化石燃料采暖。4)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热量的扩散。
5)城市特殊的地面,植物占面积相对较少,不透水面较大。8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 大范围气候 城市规模 时间因素 9防治热岛效应的对策(1)消减人为热量的排放(2)消减城市的净辐射量
(3)增加城市热量交换和植物光合能量转换等
10温周期:在自然界温度经常呈现规律性变化:即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非节律性变化。11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12温周期对植物的影响 1)促进种子萌发 2)促进植物生长
3)变温对园林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表现在春化作用上 4)提高产品的品质
13春化作用: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低温刺激,才能促使其开花的现象。
14有些植物的生长很少受温周期的影响。如红杉和恩氏云杉苗木。(判断题)15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16物候期:植物的器官在不同季节中从形态上显示的各种变化现象。17物候期受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18 Hopkins定律(1918年):
其他因子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地理纬度每升高1℃、或经度东移5℃、或海拔升高124m,生物的物候期在春天和夏天各延迟4天,而秋天则提早4天。(南京桃树一般在3月31日开花,北京的桃树要到4月19日才开花,相差19天。)19Hopkins定律意义:
(1)由于植物的物候期反映过去一个时期内气候和天气的积累,是比较稳定的形态表现;(2)通过长期的物候观察,可以了解植物生长发育季节性变化同气候及其他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作为指导园林生产和绿化工作的科学依据;(3)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20植物冷害(寒害)的主要原因:由于低温条件下ATP(三磷酸腺苷)减少,酶系统紊乱,呼吸、光合、蒸腾作用以及物质的吸收、运输、转移等生理活动的活性降低,蛋白质合成受阻、碳水化合物减少和代谢紊乱等。
它是喜温植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张分布的主要障碍(判断)
21冻害:指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细胞内和细胞间)形成冰晶而造成的伤害。冻害形成的原因:植物在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会在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原生质因此而失水破损,另一方面压力增加,使细胞膜变性和细胞壁破裂,严重时引起植物死亡。极端低温对动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体液的冰冻和结晶,使原生质受到机械损伤、蛋白质脱水变性。
第四篇:城市生态学复习
《城市生态学》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陆地生态系统中以()的初级生产力最高。
A热带雨林B季雨林C常绿林D落叶林
2.初级生产是无机物转化为()的过程。
A动物B植物C微生物D有机物
3.鸟类在繁殖季节时,常伴有鲜艳色彩的羽毛或美妙动听的鸣叫等,这属于()信息
传递方式。
A遗传B生物C物理D化学
4.城市生态系统的()模型是真实系统的放大或缩小,但却具有和原型系统相似的形
状或具有某些相似的功能。
A实物B仿真C概念D数学
5.城市环境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明显的是()。
A城市建筑B城市噪音C城市垃圾D环境污染
6.城市能源种类很多,天然气属于()能源。
A矿物B自然C生物D可再生
7.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辨识包括系统结构组分辨识、功效辨识和()辨识。
A结构B边界C环境D过程
8.城市植物对光照要求较高,对()要求较低,更为耐旱。
A温度B水分C氮肥D土壤PH值
9.城市生态管理应遵循环境胁迫和环境()协调的原则。
A效益B承载力C利用D资源
10.城市生态规划强调经济发展的高效性和()性。
A层次B持续C系统D均衡
11.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各组成成分的数量、质量及其()。
A体积B大小C空间格局D水平分布
12.人口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所有制成分等。
A知识B年龄C性别D自然
13.城市生态系统的正演替是指城市生态系统向结构()、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
高方向的演化。
A明显B完整C简单D复杂
14.Witting等人曾按植物对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把植物划分为极嫌城市植物、中度嫌城市
植物、中性城市植物、适生城市植物和()城市植物五类。
A中生B极适生C不适生D嫌
1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A生物B动物C食物网D消费者
16.城市生态评价一般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A)三方面着手进行。
A协调度B生产C消费D信息流
17.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必须强调景观的多样性,这不仅涉及城市的美观,而且也涉及绿
地系统的(D)。
A外貌B结构C稳定D多样
18.城市生态系统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B)的生态系统。
A强大B薄弱C高D稳定
19.按城市环境噪声的来源可将其大致分为(B)噪声、工厂噪声和生活噪声。
A喇叭B交通C航空D机械
20.城市植被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覆盖率(D)。
A较高B高C中等D低
二、填空题
1.生态系统一词首先是由__________提出的。
2.城市形成与发展需要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和____________因素等基本条件。
3.物种和群落多样性保护是通过不同__________类型的保护而实现的。
4.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系统。
5.城市生境制图是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把各种____________类型落实在地图上。
6.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必须强调景观的多样性,这不仅涉及城市的美化,而且也涉及绿地
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7.城市水污染中的生物污染包括病原微生物和水体________________。
8.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________________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
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9.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________________平衡
状态。
1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各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信息传递。
11.城市生态系统以人为主体,所以城市人口的发展限制或代替了其他___________的发展。
12._______________模型是通过进一步地改变系统参数观察系统的响应,推测系统组分间
相互的动态关系。
13.按照潜在植被类型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更能适应该地区的_______________条件,获得稳定的发展和有较高的效益。
14.几乎限于城市建成区内生长,在郊区只是偶尔见到极少数个体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城市植物。
1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____________机制的载体,所有生态系统都有趋向于恢复因突变事件造成破坏的机制。
16.组成生态系统的有生命的生物成分是指____________。
17.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城市物质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________等。
18.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___________________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9.城市生态学是按____________划分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20.根据城市发展各个阶段的特征可将其划分为:早期城市阶段、中世纪城市阶段、工业
化城市阶段、现代城市阶段和____________城市阶段。
三、判断改错题
1.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强度从城市外围向城市中心不断降低。()
2.城市热岛效应在各纬度地区均普遍存在。()
3.城市垃圾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
4.城市环境规划是协调城市发展建设和环境保护重要手段。()
5.自然能源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6.自然保护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最终估算。()
7.按照使用性质、规模及位置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交通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类型。()
8.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是先识别、分析生态危害然后再计算生态风险。()
9.“生态型”建筑能增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0.城市噪音不会损害城市建筑。()
11.城市规模(面积、人口及其密度等)对热岛强度亦有影响。()
12.凹型的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在接近于生理寿命之前,只有个别个体死亡。()
13.稳态机制指生态系统对于发生在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14.水利和沙盘模型均属于城市生态系统建的实物模型。()
15.生态工程具有竭力效仿大建筑工程的特点,它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
四、问答题
1.简述生态社区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2.简述城市生态系统分析的步骤。
3.简述建设城市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程序。
4.简述城市降水较多的原因。
5.简述城市人口容量的基本特征。
6.简述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7.简述城市生境制图的概念及意义。
8.简述城市产业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9.简述城市生态规划的特点。
10.简述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1.试从生态学角度比较太阳能、风能、水力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自然能源的利弊。
12.试述城市生态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3.城市生态学研究基本原则有哪些?试述其中的三项原则。
14.试述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五篇:城市生态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 绪论
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2.霍华德的“田原城市”理论:每个城市规模不宜过大,约3.2万人包括周围2000公顷土地的农田和绿地森林,城市中心是花园,工业区设在城市的边缘,有便利的交通,整个城市像
一座大花园,居民生活在安排合理、优美舒适的环境之中。而建设这样的城市必须统一开发、经营和管理才能达到。
3.同心圆理论:城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侵入演替的自然
生态的结果。
扇形理论:
多核心理论:
4.城市生态位的概念: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水、食物、能源、土地、气候、建筑、交通等)和生态关
系(生产力水平、环境容量、生活质量、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的集合。
5.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内容:
6.食物链(网)原理(概念、原理内容)
7.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内容:
① 各个子系统功能的发挥影响了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
② 各子系统功能的状态也取决于系统功能的状态
③ 城市各个子系统具有自身的目标与发展趋势,作为个体存在,它们都有无限制地满
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④ 所以,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而是呈现出相生与相克的关系
状态
⑤ 因此,理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
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功能和效益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