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2009级北京(燃气)班社会学专业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主持人
林梅
(以下注有※的内容需要学员重点掌握,其它为一般了解)
第一讲
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一)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二)国外学者的经典规定
(三)作为社会行为研究的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
(一)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
(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
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研究取向的形成与综合
(二)各研究取向的基本特点※
(三)几种主要研究取向的比较※
思考题:
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11
2、试辨析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异同。P11
3、试比较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的特点和差异。P27-32
第二讲
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
(三)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
(四)普列汉诺夫与马克思主义传统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一)奥尔波特与心理学取向的实验
(二)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三)文化人类学的冲击
(四)战时及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四、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二)美国以外的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在中国
(四)本土化: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运动
(五)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思考题:
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来源。P39-41
2、试述20世纪20-40年代由文化人类学家完成的几项经典跨文化比较研究。P50-52
3、二战时期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之间主要有哪些研究发现?P52
4、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7-63
第三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一)科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术语
二、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实验法的功与过
三、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
(一)典型调查与个案调查
(二)抽样调查
(三)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四、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
(一)跨文化研究法的意义
(二)跨文化研究法的具体运用※
(三)文献档案法与跨文化档案的建立
五、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二)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
(三)价值中立:可行与不可行
思考题:
1、试述社会心理学中不同研究取向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P83、P86-111
2、跨文化研究中,一般可采用哪几种方法?P107-111
第四讲
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
一、社会化及其基本途径※
(一)社会化是什么
(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二、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
(一)本能与环境
(二)社会生物学的解释
(三)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
三、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文化
(二)家庭
(三)学校
(四)同辈群体
(五)职业背景
(六)大众传播媒介
四、人格、自我与社会化※
(一)人格与社会行为
(二)复杂的自我
(三)有关人格与自我发展的几种理论
五、社会化中的几种主要类型
(一)政治社会化
(二)道德社会化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六、社会化的历程※
(一)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
(二)生命不同时期的社会化
(三)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四)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哪些?P123、P124-126、P132-139
2、试述人格、自我与社会化的关系。P140-145
3、请比较以下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P160-163
第五讲
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及其特征
(一)社会认知:塑造行动框架
(二)社会认知的途径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一)社会知觉
(二)社会印象
(三)社会判断
三、印象整饰※
(一)印象整饰的涵义
(二)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
(三)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
四、社会认知偏差※
(一)首因效应
(二)近因效应
(三)晕轮效应
(四)社会刻板印象
五、社会行为的归因※
(一)归因的类型与研究
(二)归因:一致性推论和三维模式
(三)几种常见的归因错误和偏差
思考题:
1、简述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P169-178
2、试述印象整饰的涵义。P178(P179-182)
3、如何认识中国人的“脸面观”?P183-187
4、影响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有哪些?简述之。P187-195
5、请简述社会归因的几种理论。P198-202
第六讲
社会动机
一、社会动机及其理论探索※
(一)内驱力、需要与动机
(二)本能:从麦独孤到威尔逊
(三)社会动机的非本能论解释
二、侵犯动机
(一)侵犯概念的确定
(二)侵犯:先天与后天之辩
(三)侵犯的消除及其控制
三、亲合与利他动机
(一)恐惧与亲合
(二)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
(三)施与报:中国人的助人行为※
思考题:
1、试述内驱力、需要与动机三者之间的关系。P205-208
2、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213
3、你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施报观?P236-238
第七讲
社会态度
一、社会态度剖析※
(一)社会态度的界定
(二)社会态度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二、社会态度的测量
(一)量表测量
(二)非量表测量
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认知平衡和认知失调理论※
(二)劝导在态度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
四、若干现实性态度的研究
(一)偏见:一种常见的否定性态度※
(二)种族主义与性别主义
(三)孝道: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
思考题:
1、态度有何特点?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哪些?P242-244、P254-264
2、根据态度能预测人的行为吗?简述你的理由。P245-248
3、请举出某一种社会偏见现象,并用有关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之。P264-268
第八讲
社会沟通
一、沟通:人类理解的桥梁
(一)沟通及其特点※
(二)沟通网络与类型
(三)沟通与互动
二、语言沟通
(一)人类语言的起源
(二)人类语言的获得机制
(三)语言的沟通功能
(四)语言、思维和文化
(五)暗语:亚文化群体的语言代码
三、非语言沟通
(一)身势学和动态姿势
(二)近体学与静态姿势
(三)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四)目光接触
思考题:
1、什么是沟通?它有哪些基本特点?P275-276
2、人际沟通有哪些不同的形式?P280-281
第九讲
群体与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
(一)社会互动的基本含义
(二)日常生活方法论:互动中的相互理解
(三)作为交换的社会互动
二、对称性社会互动※
(一)合作与竞争
(二)冲突与调适
三、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一)暗示
(二)模仿
(三)感染
四、社会群体及其分类※
(一)社会群体的基本含义
(二)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三)大群体和小群体
(四)内群体和外群体
(五)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六)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五、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
(一)群体规范及其作用
(二)群体压力
(三)阿希与从众行为研究
(四)内聚与内耗:中国人的群体行为
六、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一)莫里诺与社会成员关系测量
(二)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形成规律
(三)人情•人伦•人缘: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思考题:
1、群体规范一旦形成,会对群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P337-340
2、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有哪些主要特征?谈一谈你自己的看法。P344-348
3、请你谈谈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看法。P353-357
4、依据不同的标准,社会群体可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P329-337
5、简述对称性社会互动与非对称性社会互动的异同。P313-328
第十讲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
一、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
(一)社会角色的本质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三)社会角色的功能
二、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一)角色的扮演
(二)角色的社会化
(三)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四)君子与小人:中国式的角色冲突
三、社会文化因素对角色的影响与制约
(一)职业角色
(二)性别角色
(三)社会文化变迁与角色适应※
思考题:
1、社会角色的本质是什么?社会角色可分为哪几种类型?P358-361、P362-364
2、辨析角色丛、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间的联系与区别。P376-378
3、简述社会文化因素对于角色的影响与制约。P383-397
第十一讲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一、集群行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一)集群行为:性质与特征
(二)集群行为的条件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二、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一)群众的类型
(二)**
(三)骚乱
三、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一)时尚与流行
(二)从时髦到时狂:时尚的演变
(三)时尚的心理机制※
(四)时尚的传播规律
(五)恐慌及其特征
四、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一)流言与谣言的性质※
(二)流言与谣言的传播过程
(三)如何制止流言与谣言
五、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一)从集群行为到社会运动※
(二)社会运动的四大发展阶段※
(三)社会运动的理论解释
思考题:
1、试简述时尚的心理机制。P419-423
2、流言与谣言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基本特征?P427-429
3、社会运动具备哪些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社会运动包括哪几个阶段?P436-438
第十二讲
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情感、动机与文化※
(一)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
(二)青春期危机:普遍抑或特殊
(三)文化、亚文化与成就动机
二、文化与认知
(一)文化对感知觉的影响
(二)知觉模式:场域独立与场域依赖
(三)价值观:东西方的比较
(四)文化母题
(五)公设
三、文化与性
(一)性别角色的文化塑造※
(二)性行为的文化控制
四、文化与变态行为
(一)变态行为的文化解释
(二)文化性变态行为举要
(三)变态行为的文化塑造
思考题:
1、俄迪浦斯情结在儿童早期情感发展中是否具有普遍性?请简述你的理由。P444-446
2、成就动机受到了哪些文化与亚文化因素的影响?P449-450
3、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是如何形成的?P461(参考P154)
第十三讲
文化、亚文化与群体人格
一、民族性格
(一)民族性格和民族刻板印象※
(二)民族性格的研究历史
(三)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四)民族性格研究的现代趋势
二、阶级心理
(一)作为“地位”亚文化群体的阶级
(二)阶级心理的基本要素
(三)传统与变迁: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
三、社区意识
(一)作为“地区”亚文化群体的社区
(二)社区归属感:社区意识的体现
(三)社区意识研究范例
思考题:
1、什么是民族性格与民族刻板印象?P476、P478
2、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民族性格?P481-485
3、在中国农村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中,农民的社会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谈一谈你的看法。P499-504
第十四讲
社会文化变迁与人格发展
一、社会文化变迁※
(一)社会文化的变迁因素
(二)有关社会文化变迁的若干理论
二、变迁对人格与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文化震荡与未来的震荡
(二)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边际人”现象
(三)代沟:行为方式的断裂
三、人的现代化※
(一)落后也是一种国民心态
(二)现代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取向
(三)转型时期中国国民的社会心态
(四)中国的现代化与国民性格的重塑 思考题:
1、简述英格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的论述。P542、P547
2、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人如何实现国民性的重塑,请谈一谈你的观点。P553-557
3、如何看待“富饶的贫困”现象,请谈一谈你的观点。P544-545
4、影响社会文化变迁的因素有哪些?P515-518
阅读参考书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夏学銮:《整合社会心理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许锋:《社会心理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5、侯玉波编著:《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赵中天编著:《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7、朱启臻主编:《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8、时蓉华编著:《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乐国安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8年版
10、安德烈耶娃:《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重点(精选)
霍桑效应:实验对象的兴趣。动机等中
介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罗森塔尔效
应: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
也影响研究结果。基本焦虑:一种自觉
渺小、无助、受威胁的感觉。人际关系:
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交往形成的情感、信任等心里连接。人际需求理论:人际
关系的开始、建立或维持,得依双方的人际需求相互配合程度。曝光效应:经
常出现的人和物更让人喜欢,熟悉会带
来好感。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交往是一
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
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社心学研究步骤:研究问题的确定;查阅参考文献;研究设计;资料或数据结果的分析;作出结论;撰写报告;研究的效度。关系概念的特点:与角色规范的伦理联系;亲密、信任及责任;以自己为中心,通过他人而形成关系的网状结构。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①共享: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②权威排序:依年龄、阶层、地位形成不对等③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④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特点:人情是交换关系:指在人际交往中强调礼尚往
来,讲究平衡与对等。共享关系:在人
际交往中关心对方的幸福,讲究需求法
则,而且不期望对方作出对等的回报。
利他行为:指不期望回报的对他人有利的行为。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
救助时,在场目睹情景的人数越多,任
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
他人生理或心理痛苦的行为社会认知:
是个人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
体,如何解释和推断社会行为事件。
社会知觉:对人或群体的社会特性及各
种社会现象的初步认识。社会印象:通
过社会知觉形成的直接认识在头脑中
保留下来的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人们
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
作出判断。近因效应:指最新得到的信
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的作用。
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
征时,就会推断他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
关联的特征。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
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
己的印象的过程。认同:是个体自愿地
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
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社会认同:
是个体认同自己归属哪个群体、哪个社
会位置、哪种文化的过程。文化认同:
指个体将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
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
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归因:人们利用
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态度: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的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映倾向。依从:
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
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
段。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
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群体:指通过一
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
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群体凝聚力:多
数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
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群体规范:指
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是直接制约个
人行为的某个群体所持有的共同观念。
社会促进: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
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
象。社会干扰群体情境使个体作业水平
降低的现象。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
想象的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其他
成员行为一致的现象群体极化:群体讨
论使个体的初始观点得到加强。
核心,人伦是基本样式的制度化,提供一套原则和规范,人缘是对这一样式的解释框架,他将人与人的关系都设定在一种表示最终本原的总体框架中。亲密关系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两个个体在相当长时间内有持续不断的频繁的互动;亲密关系特征:相互依赖;共同活动;亲密感;承诺;自我与密切伙伴之间界限被打破,交往动机由注重交易到追求共享等。研究人际冲突重要意义认识到冲突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提高管理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认识到冲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冲突中学会探询他人思想情感,了解他人动机,理解社会合作运作方式;有利于提高人际关系质量和家庭生活满意度;有利于维持和改善个人健康。五种典型的冲突处理方式竞争模式,一方较关注自己需求,对对方需求不在意;回避模式,对自己需求与他人需求都有漠不关心;顺应模式,向对方让步,高度关注对方需求;妥协模式,双方各有所坚持有所退步;合作模式,他人需要和自己需要都高度关注社会认知过程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认知者的经验;思维特点;人格特点;社会文化背景;认知对象;认知方式。自尊的建构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社会认同的的动机:提高自尊;减低无常感或提高认知安全感;满足归属感和个性的需要;寻找存在的意义何时归因1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2负性的事3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偏差,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影响;
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倾向于做内部归因,强调行动者内在特征,行动者对自己行为归因倾向于做情境归因
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功劳归自己,失败归外因态度的特点态度具有统合性;态度具有媒介性;态度有压力,具有压迫性;态度是一元的,表现为从正到负的连续状态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1)改变认知(2)增加新的认知(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4)改变行为遵守社会规范的措施:规范的提示;规范的暗示,营造遵守规范的环境;让公众更多地参与到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必要的强制性措施。拒绝服从的原因:服从者个人因素;权威人格;命令着的权威性;权威必须承担责任;情景压压力;距离的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群体成员目标一致;互补性;心理相容性;外部威胁;群体成员交往的频率;加入群体的难度;群体规模;群体领导方式;以前的成功经验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群体一致性;群体认同;个人责任感;个性差异;男女差异。去个性化的原因1匿名性2自我意识的弱化3群体规模4生理唤起和分心活动
第三篇: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1、社会心理学 :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3、个体社会心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化、态度及其形成。
4、社会心理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史前思想积累阶段):追溯到古希腊时期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用
权威思想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初创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
“迅速发展”阶段(科学实验):20世纪20年代后。
5、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并专门讨论了这门学科的本质与
范围。
7、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
8、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9、社会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10、社会交换理论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11、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是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12、社会认知的核心:是人们对他人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认知。
13、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①逻辑的违背;②文化价值的冲突;③观念层次的冲突;④新旧经验的矛盾。
14、塔吉菲尔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15、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
16、社会类化:是指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
1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出现的矛盾心态。
18、角色创造:是指行为超出一般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
19、角色偏常:是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20、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路径有三种类型:①现象揭示研究;②关系解释研究;③因果
联系证实研究。
2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分析与综合原则;③交互作用分析原则;④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⑤伦理性原则。
22、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地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学-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23、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以及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24、社会比较: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
25、亚社会:是指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的较小
社会背景。
不同的亚社会生活经验,是人们在获得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个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6、社会化的影响源:①文化;②家庭的特殊作用;③同辈群体;④学校;⑤媒体。
27、社会化的核心是学习,学习的核心是掌握语言。
成人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人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所要求的角
色重构,而在承担正式社会责任后所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
28、角色获得:是指在别人的立场上,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交往情境中的期望
与情感。
29、角色改变:人体到成年之后会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新问题,随着年龄的变更,社会角色
也在变换。
30、再社会化:成年人在初始社会化基础上步入社会,经过进一步角色学习胜任了社会各种
角色,但有时由于一些原因,原来已经学习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不能适应新情况,个
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值或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这就是再社会化。
31、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情感、行动。
32、态度的特点:①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②态度有具体的指向;③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
性;④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33、态度的维度:指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34、态度的功能:①功能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②自我防御功能;③价值表现功能;④
认识功能;⑤对社会理解的影响;⑥记忆过滤效应;⑦激励作用。
35、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①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②知识;③家庭;④群体参照;⑤
文化因素;⑥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
36、社会知觉: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其中主要是对人的知
觉。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
37、知觉:对各种负担社会角色并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
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是关于对象的外表特征的认知。
38、印象: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
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39、个体对他人印象的形成往往建立在有限信息资料的基础上。
40、总体印象形成的方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41、社会知觉偏差:
①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
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
②近因效应:在人们回忆旧有信息存在困难,对一个人的判断要依赖目前情境时,人们就
倾向于以新近信息为依据,从而产生近因效应。
③晕轮效应:又叫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
影响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
点。
④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
变成了现实。
42、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
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3、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对
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
44、内隐社会认知的特点:①社会性;②积淀性;③无意识性;④启动性。
45、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
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46、刻板印象的社会意义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
47、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
向性态度。
48、社会偏见特点:①偏见以有限的不正确的信息为来源;②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③有过度内化的倾向;④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49、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
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50、行为原因的维度:内因 外因 稳定性 可控性
凯利的三维理论:人们在归因时会像科学家一样在所有信息中寻求规律,寻求决定一种效应是否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
息来进行归因:刺激、行为主体、背景。将外界信息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特异性、一致性、一贯性。
51、归因偏差的类型:①基本归因偏差;②活动者-观察者效应;③自我服务偏差。
52、自我图式理论由认知心理学家马科斯提出的。
53、自我概念的功能(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
理作用):①自我一致性维持 ②经验解释 ③期望定向
54、儿童了解语词中“我”的内涵,用“我”代替“宝宝”,此时自我已经明确分化
为一个独立的对象。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
55、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
56、波普提出自尊体现在五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
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
57、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58、习得无助: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
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59、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60、双方的情感联系,是从直接接触开始的.61、人际关系发展阶段:①交往定向阶段;②情感探索阶段;③情感交流阶段;④稳
定交往阶段。
62、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①分歧;②收敛;③冷漠;④逃避;⑤终止。
63、角色扮演:是一种常用的训练技术,通过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去体验、了解和
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反应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并改变其过去的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新的社交
技能。
64、人际交往的原则:①真诚原则;②交互原则;③功利原则;④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⑤情境控制原则。
65、助人行为: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66、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
67、助人的决策过程:①帮助需求觉察;②助人意图的确定;③采取有效的措施。
68、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①受助者的特点;②助人者特征;③情境因素。
69、助人行为的培养:①明确责任和增加互动;②示范作用;③主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④助人技能的学习;⑤价值取向的教育。
70、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实际
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71、社会评价和伤害意图是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侵犯的两个关键特征。
72、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①文化与侵犯;②媒体暴力③暴力视频游戏。
73、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家庭暴力、校园欺负。
74、如何控制与预防侵犯行为:①移情能力的培养;②成熟个性的培养;③宣泄;④
社会公平的建立。
75、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76、从众的类型:真从众 权宜从众 不从众
77、从众的条件:①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②情境因素;③个体因素④教育和文化倾向。
78、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79、依从行为的原因:①潜在损失危机;②互惠心理;③喜爱和熟悉;④情感。
80、依从诱导策略:①等门槛效应与技术;②低球技术;③留面子效应;④过度理由
效应;⑤最低要求启动策略。
81、典型的逆反心理:①超限心理;②自我价值保护逆反;③禁果逆反。
82、服从:个体与群体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
为的现象。
83、群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
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
84、群体的特征:共同目标、结构和规范、归属感、交互作用。
85、群体的类型:①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③成员群体与
参照群体;④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
86、社会助长: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
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87、社会干扰:他人在场非但不能提高行为绩效,反而会降低绩效的现象。
88、社会堕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现象。
89、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
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90、群体思维:一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91、冒险转移:群体决策时可能会因为群体极化导致决策失误,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
就是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时决定更倾向于冒险。这种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
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
92、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①社会化强调的是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和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而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②个性化是与社会化相对的概念。个人的社会共同性是通过个性与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的行为体现的,而个人的独特性则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稳定而特殊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得到体现;
③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对某个特定的群体有相对一致的期望,在同一个群体中生活的人们,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的共同性带来了人们经验的相似性,由此,人们
发展起于社会期望相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化的目标得以实现。另一
方面,个体除了有他人相对一致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拥有独特的、难以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这种生活使人们在社会化的同时也获得个性化;
④社会化与个性化是两个伴生的、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从
个体角度来看,社会化使个体能够适应环境,获得发展的基点,个性化则使个体具有超越现
实而又推动现实变革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对社会整体而言,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和
文化的传承,个性化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机制。
第四篇: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 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的支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为,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精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察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30、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包括自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31、社会知觉: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他
人,自己以及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人对社会刺激物的知觉。
32、印象形成: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33、首因效应: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知觉者对某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特征。
慈悲效应: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投射效应:指在认知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34、归因:人们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推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态度的原因并加以判断和解释。
35、社会态度: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反应倾向。
36、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交流,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还包括人与人之间通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37、沟通过程: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七个要素。
38、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
39、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疏离与远近距离,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别人的倾向。
40、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41、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方式和过程。
42、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
43、自我价值保护: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
44、团体: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在同一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45、领导者:从事领导行为的个体,领导行为是通过领导者实现的。
46、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和观念与团体其他成员一致的倾向。
服从:指个体在社会规范、团体压力、他人要求下,不得不改变观点和行为的现象。
依从:因他人期望的压力而接受他人的请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的现象。
47、团体凝聚力:成员在团体内团结一致、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团体的吸引力。
48、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里诺提出的一种测量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49、社会促进作用: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社会抑制作用: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团体情境使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50、偏见: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所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一、1、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1)哲学思辨阶段:基本特征是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2)
二、社会经验阶段:基本特征是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3)实证分析阶段: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转变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
2、社会心理学主要方法
1)档案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资料,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优点:无实验效应问题;可以追溯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也可进行跨文化比较。缺点:它是相关性研究,难以作因果判断。难以获得完整、客观的档案资料。2)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所研究问题性质来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然后作统计分析最后做出结论的一种方法。优点:能够进行大面积的研究,并且经济、省事、易于进行等。缺点:研究缺乏控制,有时结果中会混进任意作答的资料,使研究的精
确性受到损害。3)观察法: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一定被试的某些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统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优点:自然、真实、前期探索。缺点:代表性差;主试偏见。4)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的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优点:可以揭示因果联系。缺点:控制有限,研究可能会受到干扰。
二、1、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1)生物因素: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前提。2)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家庭因素,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尤为重要。学校因素,教师的威信和期待作用尤为重要。同辈群体。职业背景。大众传播媒介。
2、社会化发展的阶段
1)基本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3)发展社会化4)再社会化5)反向社会化
三、1、成就动机理论
1)追求成功与逃避失败:艾特肯逊,相对心理向度理论。2)追求成长与追求表现。3)成功恐惧动机:赫尼尔。
2、为什么在高度不安的条件下个体会产生亲和动机?
1)人和人之间的亲和是为了减少不安和恐惧;2)当个体对自己的状况模糊不清时,很难有客观的标准来说明自己的情感是否符合一种情境,于是就产生亲和动机。个体越是难以确定自己的感情,就越希望与别人在一起,以便减少不确定性。
3、如何判断一个人具有侵犯动机?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征
4、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
1)厌恶事件:挫折、剥夺感、不公正、侮辱等2)榜样的影响:观察学习3)激励性诱因4)控制:指令性控制、妄想性控制5)生物化学因素
5、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原因
1)情境因素:情境的模糊性,责任分散,助人代价,事件的紧迫性,自然情境2)认知因素:他人需要帮助的推断,助人合适性的推断,值得性推断,责任的自我归因,自我意识和自我归因3)情绪和人格因素
6、亲社会/利他行为促进与培养
1)增加责任明确与人际相互作用2)提供亲社会榜样3)将人们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
主义动机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5)通过行为实践培养亲社会行为注:若提问控制侵犯行为和增加利他行为,则需要加上如下几条:6)合理宣泄7)移情能力的培养8)成熟个性的培养9)创造良好环境10)通过惩罚矫正侵犯行为
四、1、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1)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2)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3)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
2、印象管理的策略
1)按照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和抬高自我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4)投人所好,如自我暴露、施惠。
3、米德的自我形成和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自我是原始的,主要特点是无意识地模仿他人,对符号和意义缺乏理解。第二阶段是模仿阶段:儿童学会了语言,学会扮演他曾模仿过的“某个重要他人”。第三阶段是社会角色扮演阶段:把自己扮演为某个角色。
五、1、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2)观察位置3)自我价值保护4)时间因素 ★
2、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认为每一个人不仅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楚周围人们行为的前因后果。
行为事件发生的原因有:1)内在因素,情绪动机态度人格等2)外部因素,环境、运气、任务难易程度等。
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使用的原则:1)共变原则2)排除原则。
(二)凯利的归因理论,“三维归因理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归于三个方面:1)行为者2)刺激物3)环境背景。
归因时候使用三种基本信息:1)区别性信息2)一致性信息3)一贯性信息。
(三)维纳归因理论。1)把成功归于内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自豪和满意;若把成功归于外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意外和感激。若把失败归于内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内疚和无助;若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气愤和敌意。2)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会使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可能降低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因于
稳定因素会降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可能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3)后来又提出了可控制性维度。即事件的原因是否在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内。(四)琼斯的对应推论理论。适用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认为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如动机、态度、人格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论。
3、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者因素:需要、经验、情绪情感、价值观念2)认知对象因素: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3)认知情景因素:空间距离、背景参考。
六、1、社会态度的特性
1)社会性2)内隐性3)统合性4)主观经验性5)媒介性6)动力性7)稳定性8)指向性
2、社会态度的构成(一)历史观点。1)“行为一元论”观点:.奥尔波特特,主张态度是 “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2)“行为二元论”观点:卡茨等,侧重于态度本身所含有的认知和情感成分,而将行为倾向成分排除在外。3)“行为三元论”观点:迈尔斯,“态度的ABC”,即情感、行为倾向性和认知三个维度。(二)态度构成的三要素:认知、情感、行为意向因素。
3、态度的社会功能
1)工具性、适应性或功利性功能2)认识和评价的功能3)价值观表达功能4)自我防御功能5)影响社会理解6)影响记忆的选择7)自我价值保护
4、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基因遗传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具有选择性、持久性、多元性3)主体本身的因素:经验和知识、需要4)家庭、同伴、团体的影响
5、态度形成的阶段
凯尔曼的三阶段理论:1)模仿或服从阶段:模仿是形成和改变态度最常见的一个途径;服从是为了获得满足或是避免惩罚2)同化阶段: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为或新的信息。即态度在这一阶段已比服从时进了一步,已从被迫转为自觉接受,自愿进行。3)内化:个体的内心已经真正发生了变化,接受了新的观点、情感和打算,并将其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即彻底形成了新的态度,比较稳固不易改变了。★
6、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因素
1)个体所持有的态度:认知与情感的协调程度;个体态度的由来;态度的抽象程度;
态度与个体的关联程度2)个体行为反应因素:单一行为或多重行为;即时行为或长久行为3)个体自身人格因素4)个体所处情境因素
★
7、社会态度的改变过程
1)信息传递者:特征身份;可信度;人格魅力;相似程度;所属关系2)信息的传递过程:信息的差异特性、情绪特性、组织特性以及信息传递的渠道3)信息接受者:智力水平、自我认知、心理免疫、原有态度、人格特点4)相关情境:预警、分心、重复 ★
8、社会态度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态度的改变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强调在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联想、强化及模仿,强化是基本条件,起决定性作用。
(二)认知平衡理论,海德。认为人们的态度是符合他们的认知结构总体的平衡状态的,强调人在认知中总是寻找一种平衡和一致的状态。提出了P(认知者)-O(另一个人)-X(认知对象)模式:如果三种关系肯定,或两种否定,则平衡状态存在;如果三种关系否定,或两种肯定,则不平衡状态存在,P的态度需要转变。
(三)认知失调理论,贾斯廷格,认为当处于失调状态时,就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快感,这时个体就会想方设法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方法有:改变认知,协调行为,强调某一认知的重要性,增加新的认知。(四)心理反抗理论,布鲁斯。信息接受者在接受传递的劝说信息之前,都有对自己问题的固有看法、固有的选择倾向,如果某种劝说信息与信息接受者的观点相反,或者剥夺信息接受者信息选择权利,就会激起其不满的情绪,产生攻击性心理。出现心理反抗的因素:自由的期望值,自由的安全性,自由的关联性,自由的重要性。
七、1、沟通的意义
1)沟通提供人身心发展必须的信息资源2)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3)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
2、沟通的改善方法
1)沟通改善计划:明确试图改进的方面;监督是保证计划能够有效和坚持的一个手段。2)提高沟通的准确性:提高准确描述事物的能力;对所用的非语词沟通方式有明确的概念;保持对别人内的各种反馈信息3激发沟通积极的定向的技术。4)身体语
言沟通的改善: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恰当的运用自我身体语言。
3、人际吸引规则/影响因素
1)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2)个人特征:才能、容貌和仪表、个性品质3)相似规则4)互补规则5)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6)交往频率
4、喜欢与爱情的关系
1)既相互密切关联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2)喜欢的最主要的,一是人际吸引,二是积极的评价和尊重。3)与喜欢不同,爱情三个最重要因素:①依恋、关怀与奉献、亲密。
5、人际关系发展阶段
1)交往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感情交流阶段: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得到确立4)稳定交往阶段
6、处理冲突的方式
1)竞争方式2)回避方式3)顺应方式4)妥协方式5)合作方式。前三种处理方式效果不佳,后两种比较有效但不适用于所有场景。
7、人际关系的原则
1)真诚原则2)交互原则3)功利原则4)自我价值保护原则5)情境控制原则
八、1、影响团体形成的因素
1)互动与共同目的2)隶属需要3)工具作用和情境压力4)群体形成过程
2、团体的功能:
1)组织功能2)个人功能:满足心理需要;解决问题3)社会助长和致弱功能5)心理功能:具有归属感;具有认同感;社会性支持力量
3、影响从众的因素
1)团体因素:团体凝聚力;团体一致性;团体规模;团体的权威性;团体的气氛2)个体因素:个体特征和性别差异;民族差异;个体在团体中的地位
4、影响服从的因素
1)合法权利2)情境因素:责任转移3)命令者的权威性4)他人的支持与服从5)监督因素6)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
第五篇: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心理学专业学生)
基本概念(20)
1 社会心理学
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弗洛伊德主义 2 社会化
3 社会认知
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
晕轮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 4 自我自我表达
印象管理
5 归因
基本归因误差
当事者与旁观者偏差
6 人际关系
社会测量法 7 人际吸引
孝
面子
8 亲社会行为 利他主义 助人 责任分散假设
侵犯 忍 9 社会影响
从众
遵从
依从
10 竞争
合作
冲突
社会助长
社会干扰
群体
社会隋化
沟通 11 态度
态度改变
劝导(说服)
态度接种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 经典实验()
1.Bruner的货币实验(社会知觉,115)
2.Kelley有关中心特质的实验(社会知觉,120) 3.Dion的晕轮效应实验(社会知觉,125) 4.Baldwin等有关教皇皱眉的的实验(自我) 5.Medvec的实验(自我,168) 6. Lushins信息先后顺序影响印象形成的实验(社会知觉,123)7. Jones等基本归因错误的实验(社会知觉,157)8.Taylor等活动—观察者效应实验(社会知觉,158)
9.Zajonc关于熟悉性影响人际吸引的实验研究(人际吸引252 10.Landy等关于“美丽辐射效应的实验(人际吸引,265) 11.Latane等有关责任分散实验(助人行为,303) 12.Bandura的模仿侵犯实验(侵犯,331) 13.Arch的从众实验(社会影响,353)
14.Millgram的服从权威实验(社会影响,368) 15.囚犯困境实验(竞争,422)
16.LaPiere有关态度与行为的经典研究(态度,100) 17.Aronson等关于专长性影响态度的研究(态度,387) 18.Festinger的认知不协调实验(态度,398)著名理论(9+9+8)
1.Feishbein的加法模式
(社会知觉,119) 2.Anderson的平均法模式
(社会知觉,120) 3.Kelley的中心品质理论
(社会知觉,120) 4.James的自我理论
(自我,163) 5.Mead的自我理论
(自我,164) 6.Rogers的自我理论
(自我,165) 7.Freud的自我结构理论
(自我,164) 8.Erikson的自我同一理论
(自我,170) 9.Markus的自我理论
(自我,165 10.Heider的朴素心理学家理论
(社会性信息的思维379)11.Jones & Davis的对应推断理论(思维,153)
12.Kelley的归因三维理论
(社会性信息的思维,155)13.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社会性信息的思维,154)
14.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 15.费孝通的中国社会结构差序格局理论(人际关系) 16.角色理论
(人际关系,32) 17.Homans的社会交换理论
(人际关系,23) 18.社会渗透理论
19.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理论
20.杨国枢的社会取向理论
21.社会作用力理论
22.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23.Heider的平衡理论
24.Newcomb的态度改变理论
25.Festinger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26.Hovland的劝导模型
(人际关系,276
304)
(社会化,侵犯,21)379)(态度,379)(态度,27)
(态度,375)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助人,(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