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2015年6月)题型分布:
1、单选题 10道题每题1分 10分
2、多选题 10道题每题2分 20分
3、名词解释 5道题每题6分 30分
4、案例分析题 1道题 20分
5、论述题 1道题 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哪类取向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哲学
2、社会化的核心是哪项?
A、道德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3、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 A、米德 B、库利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 A、互动性 B、间接性 C、整体性 D、矛盾性
5、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
A、社会交换理论 B、社会规范理论 C、进化理论 D、社会认知理论
6、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刻板印象具有哪项的意义?
A、消极 B、破坏性 C、概括定型 D、社会适应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 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交换性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促进了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什么?
A、从众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社会干扰
9、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称为什么? A、集团 B、集体 C、群体、D、族群
10、社会心理学杨国枢认为,哪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 A、金钱至上 B、血缘关系 C、社会取向 D、民族意识
1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
A、速度测验 B、智力测验 C、能力测验 D、典型反应测验 E、最大成绩测验
12、哪位学者提出了“镜中我”理论? A、库利 B、米德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13、有关自我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的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指什么? A、自我认知 B、自我观察 C、自我图示 D、自我内省
1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最主要的角度是哪项?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15、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其属于社会心理学哪种效应?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16、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是根据什么的影响? A、图式 B、自我意识 C、遗忘曲线 D、印象
17、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哪一项原则?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18、从众最经典的研究当属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和哪位学者的群体压力研究? A、阿希 B、莫顿 C、哈罗德 D、米尔格拉姆
19、群体成员一起活动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这些目标通常是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的过程,我们把它称为什么? A、竞争 B、合作 C、群体极化 D、群体决策
20、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这属于以下哪项内容? A、差序格局 B、差别格局 C、团体格局 D、集体格局
21、社会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哪项?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实验法
22、不属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组成部分的是哪项? A、本我 B、自我 C、主我 D、超我
23、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内在体验,是自我概念的情感成分,也是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一概念是指什么? A、自我体验 B、自尊 C、行为 D、情绪
24、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哪位学者的研究? A、冯特 B、勒温 C、墨菲 D、海德 25、7-11岁儿童观看一个成人的捐赠行为后,会表现得很慷慨,主动捐赠自己获得的奖品,这是通过利他行为的哪种外部影响因素来促进利他行为?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26、社会行为是人对什么所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周围环境 B、社会因素 C、现实生活 D、即时情境
27、哪项效应反映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
28、“东施效颦”是一种什么现象?
A、顺从 B、去个性化 C、有意模仿 D、从众
29、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我们称之为什么? A、群体极化 B、合作 C、竞争 D、社会化 30、翟学伟根据脸的规矩性和面子的心理位的统一与分离,划分出中国人的哪种图谱? A、脸面素描图 B、脸面阴阳图 C、脸面统一图 D、脸面四分图
31、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中触发伦理始于哪位学者所主持的权威服从研究? A、津巴多 B、奥尔波特 C、米尔格拉姆 D、米德
32、不属于角色失调的是哪项?
A、角色偏好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3、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控制是指哪一概念? A、自我效能 B、自我控制 C、自尊 D、自我体验
34、印象形成的模式不包括哪项? A、平均模式 B、增加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加权增加模式
35、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而唤起自己的与此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的过程,心理学上属于哪项? A、共情 B、移情 C、当事者为中心 D、自由联想
36、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哪项? A、诱因的强 B、趋向动机 C、达到平衡状态 D、回避动机
37、社交情绪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属于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哪种现象?
A、主观体验 B、社会动机 C、社会态度 D、社会知觉
38、市场上的小贩找几个“托”在摊位上“争抢”购买自己的商品,造成抢手的假象,诱使路人误以为商品价廉物美。这在社会心理学上属于什么现象? A、社会干扰 B、去个性化 C、服从 D、行为的暗示
39、大男子主义的拥护者对于女人持有偏见,他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属于哪一项?
A、群体偏见 B、群体极化 C、刻板印象 D、群体决策 40、面子的整饰行为中最常采用的策略是哪项?
A、预防性策略 B、维护性策略 C、防御性策略 D、报复性策略 单选题答案:
1、B
2、B
3、B
4、D
5、A
6、D
7、C
8、C
9、C
10、C
11、D
12、A
13、C
14、A
15、C
16、B
17、B
18、A
19、B 20、A
21、D
22、C
23、A
24、D
25、C
26、B
27、B
28、C
29、C 30、D
31、C
32、A
33、B
34、D
35、B
36、A
37、A
38、D
39、A 4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
1、关于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正确的说法是哪些? A、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两大母体下孕育而成 B、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C、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D、社会心理学是类似于哲学的抽象学科 E、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2、在社会心理学所涉及的大部分研究领域里,与社会化过程有关的内容包含哪些? A、态度的形成 B、社会学习C、社会认知的发展 D、自我概念 E、性别角色
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形式维度可以分为哪些内容?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生理自我 D、自我控制 E、社会自我
4、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者因素包括哪些?
A、个人魅力 B、原有经验 C、情绪状态 D、价值观念 E、身份角色
5、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哪些?
A、年龄 B、性别 C、性格类型 D、敌意归因偏差 E、个人精神状态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些选项?
A、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 B、预警一定会促进态度转变
C、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 D、分心一定会削弱说服效果
E、自尊水平低、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容易转变态度
7、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是指以下哪些选项?
A、包容需要 B、情感需要 C、支配需要 D、成就需要 E、价值需要
8、有他人在场对个体的活动效果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哪些因素?
A、活动的性质 B、活动者的个体特点 C、外界条件 D、竞争的影响 E、分心
9、群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地位 B、角色 C、规范 D、凝聚力 E、权利
10、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家族取向 B、关系取向 C、价值取向 D、权威取向 E、他人取向
11、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哪些? A、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 B、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 C、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 D、群体心理与行为 E、团体规范与行为
12、社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包含哪些?
A、人的感情 B、人的个性和人格 C、人的需要和动机 D、人的态度和兴趣 E、人的体格和体重
1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内容维度上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现实自我
14、维纳的归因理论,把人的行为原因区分为哪些内容? A、内因 B、外因 C、稳定的 D、不稳定的 E、自觉的
15、作为控制攻击行为中的方法“惩罚”,需要注意以下哪些方面? A、惩罚要适度 B、注意攻击者的个性,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C、注意分析攻击的动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抑郁质的人应该惩罚更加严格,以利于他反思。E、学生做题目错误,老师让抄写3遍,属于惩罚
16、态度的特点包括哪些?
A、对象性 B、内在性 C、系统性 D、稳定性 E、长期性
17、下列说法中,与“人际交往”涵义相符的有哪些选项? A、“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联系过捏 B、“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 C、“人际交往”使人们的种种社会性需要得以满足 D、“人际交往”必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
E、“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
18、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表现出从众行为?
A、群体规模 B、群体意见的一致性 C、群体的凝聚力 D、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E、公开的反应
19、群体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包含哪些? A、认同感 B、归属感 C、力量感 D、自豪感 E、自卑感 20、中国人关系取向的特征表现为哪些?
A、关系角色化 B、关系依赖性 C、关系回报性 D、关系和谐性 E、关系宿命观
21、描述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调查法 E、心理测验
22、关于社会化较为经典理论,有哪些?
A、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B、米德的自我理论
C、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D、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E、生命历程理论
2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观念维度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现实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理想自我
2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包含的角度有哪些?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E、角色
2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A、以帮助他人为目标 B、不期望有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如荣誉或奖品; C、自愿行为,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D、利他行为一定没有利己行为 E、强迫性
26、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包含哪些? A、社会角色的互补 B、人格特征的互补 C、情感的互补 D、需要的互补 E、物质条件互补
2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的功能有哪些? A、消除个体孤独感 B、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
C、影响团体内聚力 D、人际调节 E、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气氛
28、模仿主要有哪些特征?
A、内在性 B、非控制性 C、表面性 D、相似性 E、独特性
29、下面哪些因素决定人们在一起是竞争还是合作? A、情境的奖励结构 B、竞争性的个体差异 C、沟通模式 D、相互作用的影响 E、实际利益
30、以下哪些选项属于中国人权威取向的特征表现?
A、权威重视 B、权威敏感 C、权威崇拜 D、权威依赖 E、权威服从
31、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
A、形成阶段 B、评介阶段 C、停顿阶段 D、重建与本土化阶段 E、迅猛发展阶段
32、根据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和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社会化可分为哪些阶段? A、基本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33、为了自我展示,每个人采用不同的策略,归结起来有哪些策略? A、虚伪谦虚策略 B、自我妨碍策略 C、印象管理策略 D、访谈策略 E、心理疏导策略
34、归因偏差主要有哪些?
A、基本归因偏差 B、自利性归因偏差 C、忽视一致性信息 D、折扣原则 E、共变原则
35、培养利他行为的手段和方法有哪些?
A、培养利他情感倾向 B、培养社会责任感 C、树立利他行为的榜样 D、遏制攻击行为 E、说服教育
36、影响遵从的个体特点有哪些?
A、个体的能力 B、个体对将来的期望 C、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D、文化差异 E、个体的知识水平
37、容貌对人际关系发展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这是容貌的哪些效应?
A、晕轮效应 B、环境效应 C、散逸效应 D、自然效应 E、结伴效应
38、根据被模仿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模仿分为哪些种类?
A、有意模仿 B、无意模仿 C、对他人的模仿 D、对群体的模仿 E、盲目模仿
39、团体凝聚力的功能包含哪些?
A、增强团体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B、增强团体控制力 C、影响团体工作效率 D、较少竞争 E、合作 40、中国人对面子的运作过程包括哪些?
A、面子的自我觉察 B、面子的威胁知觉 C、面子的情绪反应 D、面子的维护策略 E、面子的整饰行为 多选题答案
1、ABCE
2、ABCDE
3、ABD
4、BCD
5、ABCD
6、AC
7、ABC
8、ABDE
9、ABCD
10、ABDE
11、ABD
12、ABCD
13、BCD
14、ABCD
15、ABCE
16、ABD
17、ABCDE
18、ABCDE
19、ABC 20、ACDE
21、ABCDE
22、ABCDE
23、BE
24、ABC
25、ABC
26、ABD
27、ABCDE
28、BCD
29、ABCD 30、BCD
31、BCD
32、ABCD
33、ABC
34、ABC
35、ABC
36、ABCD
37、AC
38、CD
39、ABC 40、BC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2、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该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
3、自尊:是对自我进行的整体积极性评价,这种整体的自尊对个体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
4、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很难被改变。
6、利他行为:是自愿采取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且预期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回报,除非觉得自己也许做了一件好事
7、社会态度:即个体对特定客体、议题或人物的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情感(affect)、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和认知(cognition)三个基本要素。
8、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9、去个性化:就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行为。
10、侵犯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者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11、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 的过程。
12、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13、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步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14、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15、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
1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所表现出相互亲近(喜欢)的现象,是一种导致人与人间心理相融的情感。
17、晕轮效应:也叫光环作用(Halo effect)。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有照明作用一样。
18、社会取向: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是中国人融入群体、适应环境的一套独特的生活适应方式。
19、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
20、群体:是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案例分析题答题要求 ⑴根据给出的案例,引用本课程教材中与案例内容相匹配的、合适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进行分析。
⑵案例分析题答题步骤:①必须明确该案例所适用的哪一理论(列举两个或多个理论全题不得分),并介绍所引用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少于100字);②根据引用的理论观点,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要求紧扣案例内容,逐点分析,分析过程层次分明,叙述合理,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不少于300字);③归纳、总结出对本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并说明这一结论的推广(引申)意义。要求分析结论观点可信,结论的引申推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不少于200字)。
⑶案例分析题评分标准:介绍基本理论观点符合要求,得8分,分析过程符合要求,得8分,归纳总结符合要求,得4分。
案例一
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美国人类学者克拉格(w、N,Kellogg)夫妇在20世纪30年代让一只七个半月的黑猩猩同他们九个月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使两者生活学习环境完全相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练习站立、行走、开门、用杯、用匙、坐便盆。但当他们的孩子能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多个动作,却说不出话来。20世纪50年代海伊斯(C、Hayes)夫妇收养训练一只黑猩猩长达3年之久,也只教会其说出杯子、爸爸、妈妈三个单词。20世纪60年代加德纳(R、A、Gardner)夫妇教一岁黑猩猩学习美国哑人所用手势语,三年学会25个手势符号,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
提供的范围。
请你选用一种最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解释上述现象 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以用社会心理学中的人的社会化这个原理进行分析。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形成适合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有本能论和环境论两大取向,本案例与本能论有关。本能论是指人的社会化有赖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人格或个性发展也会受到基因模式和特定社会生活环境的相互影响。我们个体的社会化有赖于生物学基因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因素是每个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2、案例中的几个实验,让黑猩猩与人一起生活、接受相同的教育,一段时间后孩子学会了讲话,但一起生活、学习的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最多会做一些手势、动作。这是因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的生理基础,没有人的遗传因素。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提供的范围。
3、由此可见,人的生理基础决定着我们的社会化,遗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生理特征、行为倾向。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不能违背客观现实。
案例二
霍去病带头踢球
边塞荒凉,军旅生活枯躁无味。霍去病在月下巡视军营,他被一缕凄楚的笛声吸引了,双眉慢慢地皱了起来。是啊,军中缺粮,士气低落,真叫人焦心哪!面对猖獗的匈奴,战士情绪消沉,怎么打仗呢? 霍去病是西汉有名的军事家。他知道光靠惩罚是不能提高士气的。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带头和将士们一起踢球来振作士气,锻炼身体。于是,他让军队里的工匠用皮子缝成一个圆圆的皮球,中间塞满毛发。他命令士兵在广漠的荒原上修出一个球场。那时的球场是在地上挖些小浅坑,把球踢进土坑,就像现在足球赛中的射门。随后,他把球分发给部队,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优胜者就奖给酒肉,鼓励大家踢球。他自己呢?每次球赛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
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了手脚,提高了情绪,当军粮充足的时候,霍去病带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进攻,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请选用一种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对上述事例进行分析。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凝聚力”这一理论进行分析。群体力也叫群体吸引力,是指群体对成员联合起来并增强成员相互好感的品质。影响凝聚力的因素有成员目标的一致性、团体成员需要满足的程度、团体领导方式、团体成员的协作与竞争等。其中团体领导的作风好领导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团体的吸引力。如果团体领导作风公正廉洁、以身作则、惜才爱才,对成员关心体贴,那么其团体对成员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协作和竞争是团体成员间关系和谐、团结一致,增强凝聚力的催化剂。
2、本案例中,霍去病发现军中缺粮,士气低落,面对猖獗的匈奴,战士情绪消沉。他没有惩罚下属,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用组织将士们踢球比赛来振作士气,而且每次球赛他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
了手脚,提高了情绪,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霍去病的成功正是由于他以身作则、惜才爱才,对将士们关心体贴,增强了团体的的吸引力所至。而且,霍去病通过组织战士们一起踢球,使战士们在活动中展开合作与竞争,关系更加和谐,也增强了士气。
3、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团体吸引力是团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团体生活中占重要的地位。而领导是团体的核心,在团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使团体具有吸引力,领导必须公正廉洁、以身作则、惜才爱才,对成员关心体贴。群体成员间要相互合作,适当竞争。
案例三
艄公的箴言
一个夏日的雨天,一名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你年轻轻的,为啥就不想活了?”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抛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少妇擦了擦眼泪,说:“那时我自由自在,一无牵挂„„”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那时还没结婚,当然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请上岸吧。” 少妇回到岸上,艄公摇船远走。少妇揉揉眼睛,恍如做了一个噩梦。自此,她又活得充满信心,再也没动过轻生的念头。
请你选择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上述案例。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用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的改变”这一理论进行分析。社会心理学的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很多,其中说服者的专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说服者的专业性包括说服者所受的教育程度、专业训练、社会经验,以及其年龄、职业和社会地位等。这些因素,能够使说服者在目标对象的心目中成为某方面的权威形象,一般说服者的权威性越大,目标对象改变自己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大。
2、在本案例中,美丽的少妇意欲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艄公的一番让劝说使少妇改变了态度,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为什么艄公的劝说这么有效,因为,他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他的年龄和社会经验,使他成了权威形象,也就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而且老艄公运用的说服方式也很恰当,让少妇与以前相比,只是回到过去而已。这样更促使了少妇态度的改变。
3、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说服别人改变态度的过程中,说服者自身的因素很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人费尽口舌可能毫无效果,而有人通过会心的交谈,却会引起被说服者心悦诚服地改变态度,就像案例中的老艄公。因此,被说服者会不会改变原有的态度,与说服者本身的权威、说服方法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案例四
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
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命令者的权威性”这一理论进行分析。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做出的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要求下发生的。影响服从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命令者的权威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职位较高、权力较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甚至财富较多等,都是构成权威影响的因素。命令者权威性越大,越容易导致服从现象。
2、在本案例中,学生们被告知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并把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成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就是“权威效应”。因为学生们被告知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也就是说他是权威,这种权威地位,增强了被试学生服从的可能性,为了在权威面前不显的无知,学生们都服从了。如果,他们面前的不是专家、权威,那么服从率就会降低。
3、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服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社会和个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服从,要有一定的辨别、判断能力,尤其要有一定的道德水平。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服从,什么时候不该服从。
五、论述题(20分)
1、联系实际如何控制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反社会行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对侵犯行为的控制和预防,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出发,提出了各种减少与控制侵犯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宣泄对于减轻或消除负性情绪,进而抑制和侵犯侵犯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它对消除和控制侵犯行为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一些非理性的宣泄并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能会造成自己或他人的伤害,或者使痛苦进一步加重。
1)惩罚 惩罚是在发生不良行为之后施以令人厌恶的刺激,是控制侵犯等不良行为最常用的手段。
2)加强道德修养 道德水平是成熟个性的核心标志。
3)有效的沟通等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必将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4)限制暴力影视 研究表明,经常观看暴力影视作品,会增加人们反社会的侵犯行为和犯罪活动。
因此,控制充斥大量暴力场面的影视作品的传播,对控制侵犯行为,减少和防止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2、联系实际,论述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1)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
2)相似性:相似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背景(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水平、职业、籍贯)、兴趣、态度、价值观、信念、人格等方
面具有类似的倾向性。它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其中,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是最主要的因素。
为什么相似会导致吸引呢?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人们愿意与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即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使人们更加容易相互理解,有共同语言。
第二,相似的人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支持,使我们感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甚至感到自己的态度和信念是正确的.第三,人们以为与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自己。因为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因此就想当然地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觉得他们也会喜欢自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3)互补:除相似性之外,互补也可以促进人际吸引,如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人也会成为好朋友。这说明人们在交往中不仅存在认同心理,而且存在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所缺少东西的需要,这就是互补可以增加人际吸引的道理。
4)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5)才能:个人的能力与特长方面如果比较突出,与众不同,其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使他人对之发生钦佩并欣赏其才能,愿意与他接近。
6)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3、联系实际,论述中国人面子的运作过程?
(1)面子的威胁知觉“面子知觉”是指个人因某种社会回馈而觉察到的自我心像,即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形成面子问题的先决条件。对面子需要的觉察主要与情境、个人及行为三方面有关。
首先,在情境特性方面。虽然社会价值可以内化,个人不需要因实际的观众评价即可自我奖惩,但在公开的情境下,面子的威胁是不可避免的。其次,个人特性也会影响个体的面子知觉。
最后,行为本身的性质、强度、行为的引发者及行为的自由度都会影响当事人的面子知觉。、(2)面子的情绪反应
丢面子可能会同时有两种以上的情绪感受,包括窘迫、焦虑、羞愧,甚至有生气、忧愁,也可能有内疚或罪恶感。(3)面子的整饰行为
面子的整饰行为指拥有面子或避免面子威胁所采取的行动,其中以维护性策略最为普遍,包括事先的预防行为和事后的补救行为。当然,增加面子的行为也是防止丢面子的有效策略之一。
1、事先的预防行为
声明性行为 恪守礼仪 加强能力 自我防御
2、事后的补救行为 补偿性行为
报复性行为 攻击他人自我防御
3、增加面子的行为
自我标榜 逢迎他人 贬损他人 当然恪守礼仪、宽恕对方都能既维护面子,也能增加面子。
4、联系实际,列举主要的社会动机,并进行阐述。
社会动机各类很多,其中的三种: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1)亲合动机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会寻求得到他所关心和重视的个人和群体的支持、喜爱、接纳。个体具有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与人结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推动力量,就是亲和动机。
亲合动机 指个体与别人接近的内在动力。以下主要从情境因素、情结因素、出生顺序因素进行讨论。
情境因素 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下,会产生亲合的需要。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
情结因素 从亲合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合与人的情绪态有密切关系。出生顺序 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2)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 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按照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他人或所属团体决定,还是由个体自己决定的,将成就动机分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人取向成就动机。
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就是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父母、师长、家庭、团体)。
个人取向成就动机是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个人自己。如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遵循个人的兴趣等。3)权力动机
权利需求是一种获得名誉、地位以及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欲望。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按麦克利兰的说法,个体都有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满足这类需要的心理倾向具有动力性质。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2016春
14春行政《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2016年5月)
一、期末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时可以携带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场。考试时间90分钟。
二、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和分数比例:
1、单选择题,每小题1分,10小题,共10分;
2、多选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3、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5小题,共30分;
4、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1小题,共20分;
5、论述题,每小题20分,1小题,共20分。
三、答题要求
1、多选题答题要求
⑴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⑵评分标准:每题2 分。
2、名词解释答题要求
名词解释需要解释名词意义,用完整的话表述清楚。
3、案例分析题答题要求
⑴根据给出的案例,引用本课程教材中与案例内容相匹配的、合适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进行分析。
⑵案例分析题答题步骤:①必须明确该案例所适用的哪一理论(列举两个或多个理论全题不得分),并介绍所引用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少于100字);②根据引用的理论观点,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要求紧扣案例内容,逐点分析,分析过程层次分明,叙述合理,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不少于300字);③归纳、总结出对本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并说明这一结论的推广(引申)意义。要求分析结论观点可信,结论的引申推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不少于200字)。
⑶案例分析题评分标准:介绍基本理论观点符合要求,得8分,分析过程符合要求,得8分,归纳总结符合要求,得4分。
4、论述题答题要求
需要根据题目联系实际或结合案例具体展开。论述观点得8分,在论点基础上展开得8分,总结归纳的4分。
四、复习范围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哪类取向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哲学
2、社会化的核心是哪项?
A、道德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3、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
A、米德 B、库利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 A、互动性 B、间接性 C、整体性 D、矛盾性
A、社会交换理论 B、社会规范理论 C、进化理论 D、社会认知理论
6、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刻板印象具有哪项的意义?
A、消极 B、破坏性 C、概括定型 D、社会适应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 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交换性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促进了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什么? A、从众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社会干扰 A、集团 B、集体 C、群体、D、族群
10、社会心理学杨国枢认为,哪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 A、金钱至上 B、血缘关系 C、社会取向 D、民族意识
1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
5、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
9、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称为什么?
A、速度测验 B、智力测验 C、能力测验 D、典型反应测验
12、哪位学者提出了“镜中我”理论? A、库利 B、米德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13、有关自我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的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指什么?
A、自我认知 B、自我观察 C、自我图示 D、自我内省
1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最主要的角度是哪项?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15、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其属于社会心理学哪种效应?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16、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是根据什么的影响? A、图式 B、自我意识 C、遗忘曲线 D、印象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18、从众最经典的研究当属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和哪位学者的群体压力研究? A、阿希 B、莫顿 C、哈罗德 D、米尔格拉姆 A、竞争 B、合作 C、群体极化 D、群体决策
20、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这属于以下哪项内容?
A、差序格局 B、差别格局 C、团体格局 D、集体格局
21、社会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哪项?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实验法
22、不属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组成部分的是哪项? A、本我 B、自我 C、主我 D、超我 A、自我体验 B、自尊 C、行为 D、情绪
24、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哪位学者的研究? A、冯特 B、勒温 C、墨菲 D、海德 25、7-11岁儿童观看一个成人的捐赠行为后,会表现得很慷慨,主动捐赠自己获得的奖品,这是通过利他行为的哪种外部影响因素来促进利他行为?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26、社会行为是人对什么所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周围环境 B、社会因素 C、现实生活 D、即时情境
27、哪项效应反映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
28、“东施效颦”是一种什么现象?
A、顺从 B、去个性化 C、有意模仿 D、从众
29、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我们称之为什么? A、群体极化 B、合作 C、竞争 D、社会化
30、翟学伟根据脸的规矩性和面子的心理位的统一与分离,划分出中国人的哪种图谱? A、脸面素描图 B、脸面阴阳图 C、脸面统一图 D、脸面四分图
31、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中触发伦理始于哪位学者所主持的权威服从研究? A、津巴多 B、奥尔波特 C、米尔格拉姆 D、米德
32、不属于角色失调的是哪项?
A、角色偏好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3、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控制是指哪一概念? A、自我效能 B、自我控制 C、自尊 D、自我体验
34、印象形成的模式不包括哪项?
17、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哪一项原则?
19、群体成员一起活动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这些目标通常是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的过程,我们把它称为什么?
23、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内在体验,是自我概念的情感成分,也是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一概念是指什么?
A、平均模式 B、增加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加权增加模式 A、共情 B、移情 C、当事者为中心 D、自由联想
36、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哪项? A、诱因的强 B、趋向动机 C、达到平衡状态 D、回避动机
37、社交情绪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属于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哪种现象? A、主观体验 B、社会动机 C、社会态度 D、社会知觉
38、市场上的小贩找几个“托”在摊位上“争抢”购买自己的商品,造成抢手的假象,诱使路人误以为商品价廉物美。这在社会心理学上属于什么现象?
A、社会干扰 B、去个性化 C、服从 D、行为的暗示 A、群体偏见 B、群体极化 C、刻板印象 D、群体决策 40、面子的整饰行为中最常采用的策略是哪项?
A、预防性策略 B、维护性策略 C、防御性策略 D、报复性策略
41、社会心理学的确立以哪一项为主要标志?
A、奥尔波特的实验社会心理学 B、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C、萨宾的社会角色理论 D、戈夫曼的社会戏剧理论
42、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未能形成对这一角色的社会期待,我们将其定义为?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43、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是指什么? A、自我效能 B、自我控制 C、自尊 D、自我体验
44、以下哪一项属于归因过程中最常见的自利偏差?
A、动机性偏差 B、非动机性偏差 C、基本规律错误 D、理性偏差
45、在上海的很多学校和企业中,设置一个安放有一些貌似橡皮人、缓冲墙壁等器材的房间,只要对谁不满,学生和员工就可以进去拳打脚踢一番,这种控制攻击行为的方法属于哪一项?
A、惩罚 B、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C、宣泄负性情绪 D、加强道德修养
46、认知失调理论最早由谁提出,认为两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 A、米德 B、费斯廷格 C、佛洛伊德 D、库利
4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亲密关系理论?
A、强化——情感理论 B、社会交换理论 C、公平过程 D、竞争合作理论
48、“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是典型的什么现象? A、反暗示 B、模仿 C、有意暗示 D、行动的暗示
49、团体成员中原已经存在的思维倾向得以加强,比成员个人决策的倾向更极端,我们将其称之为哪一项? A、群体无意识 B、群体极化 C、群体领导 D、群体决策
50、从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中可以看到,从关系的性质来看,我们与生人主要建立的是哪种关系? A、情感性关系 B、混合性关系 C、复合性关系 D、工具性关系 单选题参考答案:
1、B
2、B
3、B
4、D
5、A
6、D
7、C
8、C
9、C
10、C
11、D
12、A
13、C
14、A
15、C
16、B
17、B
18、A
19、B 20、A
21、D
22、C
23、A
24、D
25、C
26、B
27、B
28、C
29、C 30、D
31、C
32、A
33、B
34、D
35、B
36、A
37、A
38、D
39、A 40、B
41、A
42、B
43、A
44、A
45、C
46、B
47、D
48、A
49、B 50、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
1、关于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正确的说法是哪些? A、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两大母体下孕育而成
35、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而唤起自己的与此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的过程,心理学上属于哪项?
39、大男子主义的拥护者对于女人持有偏见,他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属于哪一项?
B、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C、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D、社会心理学是类似于哲学的抽象学科 E、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2、在社会心理学所涉及的大部分研究领域里,与社会化过程有关的内容包含哪些? A、态度的形成 B、社会学习C、社会认知的发展 D、自我概念 E、性别角色
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形式维度可以分为哪些内容?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生理自我 D、自我控制 E、社会自我
4、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者因素包括哪些?
A、个人魅力 B、原有经验 C、情绪状态
D、价值观念 E、身份角色
5、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哪些?
A、年龄 B、性别 C、性格类型 D、敌意归因偏差 E、个人精神状态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些选项?
A、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 B、预警一定会促进态度转变
C、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 D、分心一定会削弱说服效果
E、自尊水平低、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容易转变态度
7、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是指以下哪些选项?
A、包容需要 B、情感需要 C、支配需要 D、成就需要 E、价值需要
8、有他人在场对个体的活动效果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哪些因素? A、活动的性质
B、活动者的个体特点 C、外界条件 D、竞争的影响 E、分心
9、群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地位 B、角色 C、规范 D、凝聚力 E、权利
10、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家族取向 B、关系取向 C、价值取向 D、权威取向
E、他人取向
11、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哪些? A、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 B、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
C、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 D、群体心理与行为 E、团体规范与行为
12、社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包含哪些?
A、人的感情 B、人的个性和人格 C、人的需要和动机 D、人的态度和兴趣 E、人的体格和体重
1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内容维度上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现实自我
14、维纳的归因理论,把人的行为原因区分为哪些内容? A、内因 B、外因 C、稳定的 D、不稳定的 E、自觉的
15、作为控制攻击行为中的方法“惩罚”,需要注意以下哪些方面? A、惩罚要适度 B、注意攻击者的个性,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C、注意分析攻击的动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抑郁质的人应该惩罚更加严格,以利于他反思。E、学生做题目错误,老师让抄写3遍,属于惩罚
16、态度的特点包括哪些? A、对象性 B、内在性 C、系统性 D、稳定性 E、长期性
17、下列说法中,与“人际交往”涵义相符的有哪些选项? A、“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联系过捏 B、“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 C、“人际交往”使人们的种种社会性需要得以满足 D、“人际交往”必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
E、“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
18、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表现出从众行为?
A、群体规模 B、群体意见的一致性 C、群体的凝聚力 D、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E、公开的反应
19、群体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包含哪些? A、认同感 B、归属感 C、力量感 D、自豪感 E、自卑感 20、中国人关系取向的特征表现为哪些?
A、关系角色化 B、关系依赖性 C、关系回报性 D、关系和谐性 E、关系宿命观
21、描述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调查法 E、心理测验
22、关于社会化较为经典理论,有哪些? A、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B、米德的自我理论 C、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D、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E、生命历程理论
2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观念维度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现实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理想自我
2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包含的角度有哪些?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E、角色
2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A、以帮助他人为目标 B、不期望有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如荣誉或奖品; C、自愿行为,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D、利他行为一定没有利己行为 E、强迫性
26、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包含哪些? A、社会角色的互补 B、人格特征的互补 C、情感的互补 D、需要的互补 E、物质条件互补
2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的功能有哪些? A、消除个体孤独感 B、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
C、影响团体内聚力 D、人际调节 E、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气氛
28、模仿主要有哪些特征?
A、内在性 B、非控制性 C、表面性 D、相似性 E、独特性
29、下面哪些因素决定人们在一起是竞争还是合作? A、情境的奖励结构 B、竞争性的个体差异 C、沟通模式 D、相互作用的影响 E、实际利益
30、以下哪些选项属于中国人权威取向的特征表现?
A、权威重视 B、权威敏感 C、权威崇拜 D、权威依赖 E、权威服从
31、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 A、形成阶段 B、评介阶段 C、停顿阶段 D、重建与本土化阶段 E、迅猛发展阶段
32、根据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和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社会化可分为哪些阶段? A、基本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E、原始社会化
33、为了自我展示,每个人采用不同的策略,归结起来有哪些策略? A、虚伪谦虚策略 B、自我妨碍策略 C、印象管理策略 D、访谈策略 E、心理疏导策略
34、归因偏差主要有哪些?
A、基本归因偏差 B、自利性归因偏差 C、忽视一致性信息 D、折扣原则 E、共变原则
35、培养利他行为的手段和方法有哪些?
A、培养利他情感倾向 B、培养社会责任感 C、树立利他行为的榜样 D、遏制攻击行为 E、说服教育
36、影响遵从的个体特点有哪些?
A、个体的能力 B、个体对将来的期望 C、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D、文化差异 E、个体的知识水平
37、容貌对人际关系发展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这是容貌的哪些效应?
A、晕轮效应 B、环境效应 C、散逸效应 D、自然效应 E、结伴效应
38、根据被模仿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模仿分为哪些种类? A、有意模仿 B、无意模仿 C、对他人的模仿 D、对群体的模仿 E、盲目模仿
39、团体凝聚力的功能包含哪些?
A、增强团体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B、增强团体控制力 C、影响团体工作效率 D、较少竞争 E、合作 40、中国人对面子的运作过程包括哪些?
A、面子的自我觉察 B、面子的威胁知觉 C、面子的情绪反应 D、面子的维护策略 E、面子的整饰行为
41、关于信度和效度,正确的说法是哪些?
A、信度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性 B、效度是测验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 C、没有效度的测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D、信度高,效度就高 E、效度高,信度就高
42、在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自我调节存在哪些矛盾? A、本我 B、主我 C、客我 D、超我 E、自我
43、自尊的发展分为哪些阶段?
A、嫉妒 B、依赖性自尊 C、独立性自尊 D、无条件自尊 E、理性自尊
44、海德的朴素心理学认为导致行为发生的因素包括哪些?
A、内因 B、外因 C、稳定的 D、不稳定的 E、自觉的
45、根据攻击行为的方式分类,攻击行为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A、人身攻击 B、言语攻击 C、动作攻击 D、工具攻击 E、敌意型攻击
46、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包括哪些?
A、报答规范 B、模仿规范 C、回报规范 D、社会世界规范E、社会责任规范
47、人际交往的动机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
A、人的内在需要 B、人的自我表现 C、人的自我完善 D、人的自我认识 E、人的生理需要
48、影响去个性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
A、匿名性 B、责任分散 C、自我意识弱化 D、道德水平E、文化素养
49、群体决策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A、减少偏见 B、提高决策效率 C、增强信息沟通 D、相对决策效果好、准确性高 E、促进群体文化形成 50、根据差序格局的概念,可以将中国的社会关系划分为哪些关系? A、朋友关系 B、家人关系 C、亲戚关系 D、熟人关系 E、生人关系 多选题参考答案
1、ABCE
2、ABCDE
3、ABD
4、BCD
5、ABCD
6、AC
7、ABC
8、ABDE
9、ABCD
10、ABDE
11、ABD
12、ABCD
13、BCD
14、ABCD
15、ABCE
16、ABD
17、ABCDE
18、ABCDE
19、ABC 20、ACDE
21、ABCDE
22、ABCDE
23、BE
24、ABC
25、ABC
26、ABD
27、ABCDE
28、BCD
29、ABCD 30、BCD
31、BCD
32、ABCD
33、ABC
34、ABC
35、ABC
36、ABCD
37、AC
38、CD
39、ABC 40、BCE
41、ABCD
42、AD
43、BCD
44、AB
45、BC
46、CE
47、ABC
48、ABC
49、ABCD 50、B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2、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该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
3、自尊是对自我进行的整体积极性评价,这种整体的自尊对个体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
4、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很难被改变。
6、利他行为 是自愿采取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且预期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回报,除非觉得自己也许做了一件好事
7、社会态度即个体对特定客体、议题或人物的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情感、行为倾向和认知三个基本要素。
8、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9、去个性化就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行为。
10、侵犯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者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11、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2、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13、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步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14、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15、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
1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所表现出相互亲近(喜欢)的现象,是一种导致人与人间心理相融的情感。
17、晕轮效应也叫光环作用。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有照明作用一样。
18、社会取向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是中国人融入群体、适应环境的一套独特的生活适应方式。
19、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20、群体是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
21、道德社会化 就是使人们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渐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过程。
22、归因 是指让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23、社会动机 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就称为社会动机。
24、从众 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25、人际沟通 指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信息交流过程。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1、正确理解案例内容,必须引用本课程教材中与案例内容相匹配的、合适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分析要层次分明,叙述合理,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分析结论观点可信,结论的引申推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美国人类学者克拉格(w、N,Kellogg)夫妇在20世纪30年代让一只七个半月的黑猩猩同他们九个月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使两者生活学习环境完全相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练习站立、行走、开门、用杯、用匙、坐便盆。但当他们的孩子能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多个动作,却说不出话来。20世纪50年代海伊斯(C、Hayes)夫妇收养训练一只黑猩猩长达3年之久,也只教会其说出杯子、爸爸、妈妈三个单词。20世纪60年代加德纳(R、A、Gardner)夫妇教一岁黑猩猩学习美国哑人所用手势语,三年学会25个手势符号,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提供的范围。
请你选用一种最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解释上述现象 Page 26 答:以上案例适用于用社会心理学中的人的社会化理论来进行分析。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出生时只不过是一个自然人,是社会化通过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的途径使个体掌握了行为规范,培养了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社会人。人的社会化受到遗传等生理因素、政治、法律、道德等文化因素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本案例中,说出单词其实就是一种获得人类特征的行为,是一种人的社会化的证明。动物不可能像人一样完成社会化。因为动物的遗传素质不同于人的遗传素质,动物的遗传素质没有社会性。而人的遗传素质,具有社会性,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与神经系统。人的遗产素质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基础,为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此外,人的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这些特征的获得,仅仅可能产生于我们的生物基础、心理基础与和他人的接触,而动物是不可能具备这些条件的。以上案例说明,人的社会化受生物过程、遗传基因与社会条件的影响,如果要对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在这些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霍去病带头踢球
边塞荒凉,军旅生活枯躁无味。霍去病在月下巡视军营,他被一缕凄楚的笛声吸引了,双眉慢慢地皱了起来。是啊,军中缺粮,士气低落,真叫人焦心哪!面对猖獗的匈奴,战士情绪消沉,怎么打仗呢? 霍去病是西汉有名的军事家。他知道光靠惩罚是不能提高士气的。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带头和将士们一起踢球来振作士气,锻炼身体。于是,他让军队里的工匠用皮子缝成一个圆圆的皮球,中间塞满毛发。他命令士兵在广漠的荒原上修出一个球场。那时 的球场是在地上挖些小浅坑,把球踢进土坑,就像现在足球赛中的射门。随后,他把球分发给部队,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优胜者就奖给酒肉,鼓励大家踢球。他自己呢?每次球赛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
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了手脚,提高了情绪,当军粮充足的时候,霍去病带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进攻,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
请选用一种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对上述事例进行分析。本案例涉及的理论有:团体吸引力、集体意识、工作士气;
答:本案例适合于运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提高团体吸引力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所谓团体吸引力,主要是指团体对成员的凝聚力。团体的吸引力看似无形,实则存在,而且影响团体的活动效率。一个高吸引力的团体,不仅团体成员对团体有着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团体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内部成员也能遵循团体的规范和目标。如果引导恰当,就能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
军队是属于组织严密的规范团体,军队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与心理特点,具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军队作为团体,要求严格规范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团体的组织功能、激励功能与协调功能,提高团体的凝聚力,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本案例中,汉军出关与匈奴作战,战线很长,给养有限,且经常受到匈奴的偷袭,在这种情况下,士兵长期的疲劳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很容易使整个部队士气低落。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指挥官一定要站出来,想办法提高部队的士气,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项羽破釜沉舟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这个案例中,霍去病作为部队首领,带领士兵展开踢球活动,正是知道活动是团体存在的基本条件,活动也是组织适当的合作与竞争,创造宽松的环境,提高部队士气的杠杆。在踢球比赛中,增进了士兵之间相互了解与相互合作,融洽了士兵之间的关系,提高了部队整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了部队的士气,加强了战斗力。
本案例生动地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提高团体吸引力的理论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发现我们身处的团体凝聚力下降,吸引力降低时,不要抱怨。一定是我们的团体遇到了某些困难,而这些困难给我们的团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一定是可以通过某些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与手段加以克服和解决的。
3、艄公的箴言 一个夏日的雨天,一名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你年轻轻的,为啥就不想活了?”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抛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少妇哭诉道。“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
少妇擦了擦眼泪,说:“那时我自由自在,一无牵挂„„”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那时还没结婚,当然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请上岸吧。”
少妇回到岸上,艄公摇船远走。少妇揉揉眼睛,恍如做了一个噩梦。自此,她又活得充满信心,再也没动过轻生的念头。请你选择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上述案例。
答:本案例可以用“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有关理论来分析。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改变人的态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在态度改变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因素,要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势必要充分把握这些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也就是针对各种各样的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各种各样因素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对策。把握态度改变的方法与技巧,是态度改变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夫提出的一种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型——说服模型。“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包括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亦即构成了说服对象的态度对象。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指出,说服有态度改变和态度未变两种后果,而说服对象态度的改变与否与说服对象态度中的情感成分密切相关。认识到影响说服效果或者态度改变的因素,对提高说服质量至关重要。在本案例中,艄公是说服者、少妇是被说服者,传递的信息是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情景是在投河自尽的少妇被救起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艄公是救命恩人,作为说服者,他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吸引力,能充分取得少妇的信任。而少妇自尽刚被救起,劫后余生的迷茫,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作为被说服者,原有的态度有所减弱,心理免疫力也较低。此时,艄公通过将少妇现在结婚两年,被丈夫抛弃了,孩子又病死的情况与她两年之前“没有结婚、自由自在,一无牵挂„„”的情形作对比,找到了其中的共同之处,肯定地传达了“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的信息,让少妇换了一个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处境,改变了原来自尽的态度,“又活得充满信心,再没动过轻生的念头。”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学习到,改变人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而重要的,实际上,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早到晚都会遇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宣传与说服,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在面临着被说服,都在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改变。要达到好的说服效果,必须把握好相关模型中的要素。这则案例还告诉我们,我们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是由自己决定的。
4、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提示:本案例涉及的理论有“影响从众的因素(P177)、服从现象(P179)、命令者的权威性(P181)。” 答:本案例可以用“服从现象”的有关理论来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服从是指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他人,一个是规范。服从的特征是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判断或命令,对个体产生了压力,个体出于被迫与强制性而变现出服从。一般来说,往往是下服从上,弱服从强,因此,对他人的服从实质上是对权威的服从,处于对权威的敬佩或惧怕而采取的相符的行为。对于服从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命令者的权威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越高,越容易导致服从现象。职位高、权力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甚至财富较多等,都是构成权威影响的因素。
在本案例中,由于在向学生介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时强调他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无形中树立了这位老师在学术上非常专业的权威性。因此,当非常专业、非常有权威的假冒“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时,学生们都受到了权威的影响,哪怕自己没有闻到味道,但专家说有气味就是有气味,他们产生了服从的行为,向权威专家的“有气味”观点屈服了,于是在座的学生有很多都举手表示闻到了气味。
本案例生动的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服从的理论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影响与运用。对我们的启示是服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服从既有协调人际关系与维持秩序的作用,也会使个体丧失主见,表现出个人迷信与盲目崇拜,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服从是必要的与不可避免的,但每一个个体都要时刻注意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自我判断。
5、受辱鞠躬
肖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演获得成功,许多观众在剧终时要求肖伯纳上台与大家见面。当肖伯纳走上舞台时,有一个人对他大声喊道:“肖伯纳,你的剧本糟糕透了,谁也不要看!收回去吧,停演吧!”肖伯纳听到这种话,一点儿也不慌张,他向那个人深深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然后,他看了一眼正欢迎他的全场的观众,向青年反问了一句:“不过,亲爱的朋友,我们两个人反对全场的观众,有什么用呢?”话音一落,全场爆发出长长的热烈的掌声。那个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肖伯纳充分展示了知名作家的风度。参考答案
答:1)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从众现象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社会行为,就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现象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首先,无所谓,随大流。第二,是在群体压力下改变态度。第三,是表面上采取与众人一致的行为,其实心理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2)本案例中,当肖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演获得成功,走上舞台接受观众祝贺时,那个对他大声叫喊的青年人,原本是想用这种方式羞辱肖伯纳,破坏剧场的气氛。但肖伯纳听到这些挑衅性的语言时,并没有气急败坏与他对骂一通,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现场气氛,出人意料地向那个青年人深深鞠了一躬,先表示同意他的观点,然后再话锋一转说:“不过,亲爱的朋友,我们两个人反对全场的观众,有什么用呢?”全场观众对肖伯纳的睿智和大度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个青年人在全场观众的压力下,只好收回自己的无礼,一言不发灰溜溜地走了。那个青年人在群体压力下离开剧场,有可能是改变了态度,解认识到自己的肤浅,感到不好意思;也有可能是看到剧场观众口一词,感到自己势单力薄,只能离开剧场,但内心仍坚持自己的意见。
3)在上述案例中,群体力量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巨大的,大多数个体会在生活中往往出于种种原因而采取从众的态度。尤其是当出现两种情况时从众现象更容易产生,一是当群体规模大,另外是群体一致性强。在萧伯纳的这个案例中,群体具备这两个条件,因此从众现象容易产生,那个青年所受的压力是巨大的,因此很快离开。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尽量避免与群体对抗。
五、论述题(20分)
1、联系实际如何控制侵犯行为?P114-115 答:侵犯行为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反社会行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对侵犯行为的控制和预防,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出发,提出了各种减少与控制侵犯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1)宣泄负性情绪。精神宣泄可以采取很多方式。当前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竞争的加剧,个体心理压力加重,宣泄也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在上海很多学校里,设置一个安放有些貌似橡皮人的房间,学生只要对谁不满,就可以进去拳打脚踢一番,宣泄完后扬长而去,避免不满情绪引起侵犯行为。
(2)惩罚:惩罚是发生不良行为之后施以令人厌恶的刺激,是控制侵犯等不良行为最常用的手段。如老师惩罚学生抄作业,父母惩罚孩子的顽劣行为等等。
(3)加强道德修养。道德水平是成熟个性的核心标志。个人道德水平越高,就会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
(4)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发生侵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这些技能有助于他们避免对抗性事件和侵犯行为的发生。
(5)限制暴力影视。研究表明,经常观看暴力影视作品,会增加人们反社会的侵犯行为和犯罪活动。因此控制充斥大量暴力场面的影视作品的传播,对控制侵犯行为,减少和防止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2、联系实际,论述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151-154 答:人际吸引是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情因素为主,交往双方相互给予积极正面的倾向。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1)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空间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我们交往的对象中最多的是自己的同学。同事。朋友、同乡、近邻等。(2)相似性:相似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背景(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兴趣、态度、价值观、观念、信念等方面具有类似的倾向,人们通常喜欢各方面与自己存在某种程度相似的人。(3)互补。互补也可以促进人际吸引,如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人也会成为好朋友。这说明人们在交往中不仅存在认同心理,而且存在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所缺少东西的需要。(4)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以及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外貌能产生光环作用,即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优秀的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5)才能:个人的能力与特长方面如果比较突出,与众不同,其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使他人对之发生钦佩并欣赏其才能,愿意与他接近。(6)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想、影响吸引力最稳定的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讲,我们总是愿意与具有优良品质的人进行交往,与这种人交往使我们具有安全感,同时可以得到适当甚至更好的回报。
3、联系实际,论述中国人面子的运作过程?P235-238 答: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取向价值观与特殊的社会关系建构背景下,面子成为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估计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面子。中国人对面子的运作过程,包括面子的威胁知觉,面子的情绪反应和面子的整饰行为三个心理过程。(1)面子的威胁知觉:面子知觉是指个人因某种社会回馈而觉察到的自我心像,即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形成面子问题的先决条件。对面子的觉察主要与情景、个人及行为三方面有关。(2)面子的情绪反应:丢面子可能会同时有两种以上的情绪感受,包括窘迫、焦虑、羞愧,甚至有生气、忧愁,也可能有内疚或罪恶感。(3)面子的整饰行为:面子的整饰行为指拥有面子或避免面子威胁所采取的行动,其中以维护策略最为普遍,包括事先的预防行为和事后的补救行为。当然,增加面子的行为也是防止丢面子的有效策略之一。
4、联系实际,列举主要的社会动机,并进行阐述。P96-100 答: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社会动机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亲和动机、成就动机和权力动机。(1)亲和动机: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会寻求得到他所关心和重视的个人和群体的支持、喜爱、接纳、个体具有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与人结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推动力量,就是亲和动机。亲和动机是指个体与别人接近的内在动力,可以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其他可以获得信息,再次亲和减轻心理压力,最后亲和使个体避免窘境。(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成就动机不仅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很重要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会使个体敢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取得较高水平的成就。(3)权力动机:权力需求是一种获得名誉、地位以及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欲望。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个体都有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满足这类需要的心理倾向具有动力性质,这就是权力欲或权力动机。
5、联系实际,论述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P177-178 答: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群体中大多数一致的现象。影响从众因素主要有:(1)群体规模:一般而言,群体规模越大,从众越容易发生。按照社会影响理论,群体人数越多,影响力也会相应增大,从而诱发更多的从众。(2)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群体意见的一致性越强,从众越容易发生。因为,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但当群体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就会明显下降。(3)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强,从众越容易发生,群体的凝聚力越高,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和依赖心理越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4)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5)时间因素:时间因素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到了交互作用的后期,相互之间会试图巩固自己的地位,从而变得不易接受影响。(6)情境的性质:当人们面对模棱两可、不能确定的情境时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7)公开的反应:一般来说,如果要求表达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人们往往会采取从众行为,反之,如果意见的表达是私下或匿名的,则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8)文化因素:与个人主义文化浓厚的国家相比,在集体主义文化浓厚的国家里,人们更关注别人的反应,因此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9)个人因素:从众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比如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从众,能力强、自信心强的人不容易从众等。
第三篇: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复习
例1:量程为150V的0.5级电压表和量程为30V的1.5级电压表,分别测量20V电压,问哪个测量精度高?
例2:某压力表精度为1.5级,量程为0~2.0MPa,测量结果显示为1.2MPa,求1)最大引用误差δnm;2)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Δm;3)示值相对误差δx=?
例3:一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在位移变化1mm时,输出电压变化1200mv,问位移传感器的灵敏度是多少?
例4:机械式指针位移传感器,当输入信号有0.01mm的位移变化量式,指针位移10mm,求位移传感器的灵敏度?
例5:进行某动态压力测量时,所采用的压电式力传感器的灵敏度为90.9nC/Mpa,将它与增益为0.005V/nC的电荷放大器相连,而电荷放大器的输出接到一台笔式记录仪上,记录仪的灵敏度为20mm/V。试计算这个测量系统的总灵敏度。当压力变化为3.5MPa时,记录笔在记录纸上的偏移量是多少?
例6:有一只变极距电容传感元件,两极板重叠有效面积为,两极板间的距离为1mm,已知空气的相对介电常数是1,真空中介电常数为8.85×10-12F/m,试计算该传感器的位移灵敏度。
例7:粘贴在钢件上的康铜电阻丝应变片,其灵敏度为2,电阻温度系数为20×10-6/oC,敏感栅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为15×10-6/oC,钢件的线线膨胀系数为11×10-6/oC,弹性模量E为2×1011N/m2,求:(1)当环境温度变化为10oC时,应变热输出为多少?相当于试件产生多大应力?
(2)当=1000uε时,由于热输出产生的温度误差γt是多少?
例8:半导体应变片的灵敏度为120,电阻为120欧姆,金属电阻应变片的灵敏度为2,电阻为120欧姆,单臂非线性误差不大于0.1,求:它们可测的最大应变为多少?
第四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要点_new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要点
2003.5一、复习重点
通过本课程学习,重点掌握以下知识点:
1、常用的进位计数制及各计数制相互间的转换方法。
2、机器数的常用表示方法,各表示方法所能表示的范围及其与真值间的转换。
3、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4、存储器的常用寻址方式。
5、汇编语言的概念、程序结构,汇编指令的组成和常用的汇编指令。
6、内存储器的各种分类及分类的依据。
7、中断的基本概念。
二、考试题型
考试采用笔试形式。
1、选择题15题,每题2分。
2、填空题15题,每题2分。
3、计算题8题,共40分。
三、参考习题
◎ 选择题1、8位原码表示整数的范围是(),8位反码表示整数的范围是(),8位补码表示整数的范围是()。
A、-127~+127B、0~+255C、-128~+127D、-127~+1282、微处理器包括(),微型计算机包括(),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
A、硬件和软件B、运算器和控制器
C、主机和外设D、微处理器、系统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
3、二进制数的基数是(),十进制数的基数是(),十六进制数的基数是()。
A、1B、2C、10D、164、二进制数1011B最高位的权是()。
A、1B、2C、4D、85、下列数中比78D大的数是()。
A、47HB、4FHC、0110011BD、1001100B6、8086/8088微处理器的存储器管理方式有(),80286~Pentium微处理器的存储器管理方式有()。
A、实地址B、保护虚地址C、虚拟86D、前三项
7、常用的机器数表示方法有()。
A、原码B、反码C、补码D、移码E、前四项
8、指令“MOV BX,AX”的目的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是(),指令“ADD AX,[9F2EH]”的目的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是(),指令“MOV CX,[BX]”的目的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是(),指令“ADD AL,89H”的目的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是()。
A、寄存器间接寻址 B、立即寻址C、直接寻址D、寄存器寻址
9、汇编语言的程序结构有()。
A、顺序结构B、分支结构C、循环结构D、前三项
10、二进制数11011010B的校验码是1,则这数是采用()校验方式的。
A、奇校验B、偶校验C、奇偶校验D、都不是
11、下列关于中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设置中断系统是为了解决微处理器和外设之间工作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B、中断仅是硬件激发的一次调用,中止当前执行的程序而调用一个过程。
C、中断系统包括实现中断的硬件逻辑和实现中断功能的指令。
D、利用中断系统可以实现分时操作、实时处理、故障处理和多处理器环境处理等功能。
12、默认的与段地址寄存器CS相结合的偏移地址寄存器是(),默认的与段地址寄存器SS相结合的偏移地址寄存器是(),默认的与段地址寄存器ES相结合的偏移地址寄存器是()。
A、IPB、SPC、DID、SI
◎ 填空题
1、已知8086微处理器有20位地址线,能直接访问存储器的容量是; 已知80286 微处理器有24位地址线,能直接访问存储器的容量是B; 已知80386SX 微处理器有24位地址线,能直接访问存储器的容量是B; 已知80386DX 微处理器有32位地址线,能直接访问存储器的容量是; 已知80486 微处理器有32位地址线,能直接访问存储器的容量是B; 已知Pentium 微处理器有32位地址线,能直接访问存储器的容量是B; 已知PentiumII 微处理器有36位地址线,能直接访问存储器的容量是B;
2、二进制数1101.101B的按权展开式是
3、将8697H:1B21H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是。
4、当出现进位是CF标志位是ZF标志位是,结果为负时SF标志位是,结果溢出时OF标志位是。
5、微机总线按功能分为、和。
6、汇编语言能识别的数据有、和。
7、输入输出指令只能使用接收或发送信息。
8、用指令的助记符、符号地址等符号书写程序的语言称为程序称为,把汇编语言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目标程序的过程称为,完成翻译任务的程序称为。
9、ROM的中文意思是 RAM的中文意思是,它属于(易失性,非易失性)存储器; PROM的中文意思是,它属于(易失性,非易失性)存储器; MROM的中文意思是 DRAM的中文意思是,它属于(易失性,非易失性)存储器; SRAM的中文意思是,它属于(易失性,非易失性)存储器; CMOS的中文意思是
10、用单条指令完成下列操作:
把68H传送给DH寄存器
给CX寄存器加上1234H,结果存入CX使AX寄存器的高4位为0,其余位不变
11、设(AX)=3976H,执行指令“MOV AX,6E8FH”后(AX)=;设(BH)=6DH,执行指令“SUB BH,12H”后(BL)=
设VALUE=60,指令“MOV AX,VALUE MOD 8”汇编的结果是;
◎ 计算题
1、将二进制数1100.1011B转换成十六进制。
2、将十进制数0.875转换成二进制。
3、将十进制数67转换成二进制。
4、将二进制数10101011B转换成十进制。
5、将用反码表示的二进制数10110001B转换成十进制数。
6、将十进制数-119用8位二进制反码表示。
7、将十进制数-37用8位二进制补码表示。
第五篇:《微机原理与应用》总结复习.
第一章概述
一、个人计算机的构成(各组成部分及器件作用、性能指标等
二、计算机基础知识概念(数制和编码、指令和程序、…
三、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内部和外部结构、工作原理、概念术语解释、外部设备分类和接口基本概念第二章 IA-32结构微处理器
8086/8088 微处理器结构、存储器结构与堆栈、8086~80386、80486的功能结构、之间的差别
8位、16位、32位寄存器的功能作用以及一些特殊寄存器的状态标志位的含义
8086~803868位、16位、32位寄存器的功能作用以及一些特殊寄存器的状态标志位的含义
处理器总线时序基本概念、几种基本时序的工作流程分析
8086的时序相关概念定义(•时钟周期、总线周期、指令周期•一般读写时序的描述•若干种典型时序 8086的两种组态的连接
微处理器的操作方式、存储器的组织管理模式、微处理器的一些新技术 第三章 IA-32指令系统 各类寻址方式、通用指令 第四章汇编程序设计
基本编程方法(指示性语句和指令性语句、数据段定义、堆栈段定义、代码段编写、过程编写、三种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顺序流程•分支流程•循环流程、基本 的数据传送交换编程、数据编码转换编程、基本的算术运算编程、数据排序和查找编程、子程序设计、DOS功能调用、宏功能的设计(宏汇编程序编写
第五章存储器
存储器的有关基本概念、常用的存储器分类、存储器与 CPU的接口(如何连接、连接需注意的问题
IA-32微处理器的三种工作方式的含义 实地址方式下的存储器访问地址的形成 保护虚拟地址下的存储器访问地址的形成 第六章输入、输出、和系统总线
接口的基本概念(接口传送的信息分类、寻址方式…、输入输出时序、数据传送方式、数据传送控制方式、外设与 CPU的接口的连接与编程、了解DMA 总线的操作过程和数据传输方式、各类总线的概念及用途、系统总线(•PC•ISA•PCI、其它总线接口
第七章中断
中断和中断系统的有关概念、中断的处理过程(条件、响应、优先权、中断控制器8259、8086的中断方式
第八章并行接口芯片8255
一、接口电路应具备的部件和实现的功能
输入/输出数据的锁存器和缓冲器、状态和控制命令的寄存器、端口的译码和控制电路、中断请求触发器、中断屏蔽触发器、中断优先权排队电路和发出中断向量的电路。
二、8255芯片的作用、工作方式和控制字的编程。第九章串行通信及接口电路
基本概念(如:同步、异步通信定义等、串行通信实现的方法、有关的标准与接口、8251芯片的应用第十章计数器和定时器电路、人机接口
计数器和定时器的有关概念、工作原理、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8254的应用(连接和编程
主要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概念、常用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常用的一些输入输出设备的工作原理,应用编程
一、选择题 20%
二、填空题 10%
三、简答题 20%
四、应用题(编程、硬件连接、工作流程分析(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