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团委基本工作规范(试行)[大全]

时间:2019-05-13 08:4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团委基本工作规范(试行)[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团委基本工作规范(试行)[大全]》。

第一篇:企业团委基本工作规范(试行)[大全]

企业团支部(总支)基本工作规范

(试 行)

一、组织团员青年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学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团章》和团的基本知识。

二、组织团员青年立足岗位作贡献,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和创新实践,参与青工技能培训、竞赛及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等活动。教育团员青年不断强化爱岗敬业观念,增强岗位奉献意识。

三、组织团员青年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四、密切联系团员青年,定期与团员青年谈心,了解、掌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五、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积极争取党组织对团的工作的支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团组织的工作安排。

六、认真执行团的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召开团支部大会、团支部委员会和团小组会,组织好团员教育评议,按期进行团员年度团籍注

册,丰富团课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规范团的活动仪式。

七、做好入团积极分子培养、团员发展、团员统计、团费收缴、团员超龄离团等基础团务工作。做好团员的推优入党和优秀团员青年的举荐工作。维护团员基本权利,督促团员履行义务。评选优秀团员,批评、教育或协助处理违反团纪的团员。

八、加强团支部(总支)自身建设。坚持按期换届和民主选举。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岗位培训。

机关事业单位团支部(总支)基本工作规范

(试 行)

一、组织团员青年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学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团章》和团的基本知识。

二、教育引导团员青年加强业务学习,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三、结合机关事业单位实际,组织开展积极向上、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团员青年的文化生活。

四、密切联系团员青年,定期与团员青年谈心,了解、掌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五、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积极争取党组织对团的工作的支持。认真落实上级团组织的工作安排。

六、认真执行团的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召开团支部大会、团支部委员会和团小组会,组织好团员教育评议,按期进行团员年度团籍注册,丰富团课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规范团的活动仪式。

七、做好入团积极分子培养、团员发展、团员统计、团费收缴、团员超龄离团等基础团务工作。做好团员的推优入党和优秀团员青年的举荐工作。维护团员基本权利,督促团员履行义务。评选优秀团员,批评、教育或协助处理违反团纪的团员。

八、加强团支部(总支)自身建设。坚持按期换届和民主选举。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岗位培训。

第二篇:企业团委基本工作规范

企业团委基本工作规范

(试 行)

一、组织团员青年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学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团章》和团的基本知识。

二、引导团员青年创新创效,立足本职岗位开展技术革新等创新实践活动。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不断提高团员青年职工的业务素质。教育引导团员青年安全生产。

三、弘扬职业道德和诚信准则,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与职业文明建设,不断强化团员青年的爱岗敬业观念和岗位奉献意识。

四、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团员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团的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

五、密切联系团员青年,了解、掌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六、坚持党建带团建,积极争取把企业团建纳入企业党建的总体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同级党委和上级团委的工作部

署,定期汇报工作。

七、加强团组织制度建设,健全团的组织生活、团务公开、团员管理、团干部教育管理等制度体系。推动团的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

八、做好团员发展、团籍管理、团费收缴管理、团的组织统计、组织关系转接等基础团务工作。评选表彰优秀团员、团干部和团支部(总支)。培养和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培养和推荐青年中的优秀人才进入更重要的生产和工作岗位。对违反团纪的团员、团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和组织处理。

九、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按期换届,民主选举。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团内民主实践。

十、加强所属团支部(总支)建设,指导和考核其工作,并将考核结果向同级党组织通报。

企业团支部(总支)基本工作规范

(试 行)

一、组织团员青年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学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团章》和团的基本知识。

二、组织团员青年立足岗位作贡献,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和创新实践,参与青工技能培训、竞赛及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等活动。教育团员青年不断强化爱岗敬业观念,增强岗位奉献意识。

三、组织团员青年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四、密切联系团员青年,定期与团员青年谈心,了解、掌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五、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积极争取党组织对团的工作的支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团组织的工作安排。

六、认真执行团的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召开团支部大会、团支部委员会和团小组会,组织好团员教育评议,按期进行团员团籍注册,丰富团课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开展丰富

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规范团的活动仪式。

七、做好入团积极分子培养、团员发展、团员统计、团费收缴、团员超龄离团等基础团务工作。做好团员的推优入党和优秀团员青年的举荐工作。维护团员基本权利,督促团员履行义务。评选优秀团员,批评、教育或协助处理违反团纪的团员。

八、加强团支部(总支)自身建设。坚持按期换届和民主选举。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岗位培训。

第三篇:基层团委基本工作规范

基层团委基本工作规范

一、组织团员青年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学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团章》和团的基本知识。

二、引导团员青年创新创效,立足本职岗位开展技术革新等创新实践活动。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不断提高团员青年职工的业务素质。教育引导团员青年安全生产。

三、弘扬职业道德和诚信准则,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与职业文明建设,不断强化团员青年的爱岗敬业观念和岗位奉献意识。

四、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团员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团的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

五、密切联系团员青年,了解、掌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六、坚持党建带团建,积极争取把企业团建纳入企业党建的总体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同级党委和上级团委的工作部署,定期汇报工作。

七、加强团组织制度建设,健全团的组织生活、团务公开、团员管理、团干部教育管理等制度体系。推动团的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

八、做好团员发展、团籍管理、团费收缴管理、团的组织统计、组织关系转接等基础团务工作。评选表彰优秀团员、团干部和团支部(总支)。培养和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培养和推荐青年中的优秀人才进入更重要的生产和工作岗位。对违反团纪的团员、团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和组织处理。

九、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按期换届,民主选举。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团内民主实践。

十、加强所属团支部(总支)建设,指导和考核其工作,并将考核结果向同级党组织通报。

第四篇:四川省县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基本规范(试行)

四川省县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基本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县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质监局”)工作管理,提高履职能力,提升监管水平,更好的服务地方发展,根据《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四川省内所有县(区、市)质监局。

第三条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把握新形势下质监工作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以质量为中心,以安全为底线,以履职尽责为基本要求,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服务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为根本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贯彻好、落实好省、市(州)质监局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

第四条 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质监发展水平的监管模式和工作方式,不断增强服务科学发展,服务企业,服务民生的意识和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各股室和所属单位要依法行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要规范和简化办事程序,精简会议、公文和事务性活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五条 四川省、市(州)质监局负责本规范实施情况的考核。

第二章 综合监管

第六条 制定辖区内重点工业产品及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以下简称获证企业)的日常巡查计划,按计划开展巡查,确保巡查对象持续保持获证的必备条件和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

(一)检查企业是否取得生产许可证且在有效期内,生产的产品单元和规格型号是否超出生产许可证证书中所列产品明细的产品生产范围;

(二)检查企业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工艺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增加了生产线、生产厂点,是否有违反产业政策的情况,若发生变化是否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重新核查和检验;

(三)检查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后的名称、住所、生产地点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是否及时报告质监部门并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四)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原辅材料购买、使用台帐,是否对原辅材料、零部件进行质量把关,进货验收记录制度是否有效运行,使用的原辅材料属生产许可证管理的,是否取得生产许可;

(五)检查企业对有毒、有害、易燃物质的控制管理情况;

(六)检查企业是否建有产品生产台帐,生产过程记录是否健全,是否对未出厂产品进行质量把关,出厂检验记录和报告是否齐全完整;推动企业建立质量关键控制点管理制度,做好日常记录;

(七)检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委托加工行为,委托加工行为是否按照规定向省质监局备案;

(八)检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存在生产假冒伪劣行为、是否对质监部门实地核查和上次巡查过程中发现的缺陷项目进行整改;

(九)检查企业未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重点产品,确定关键控制点,加强日常监管。

第七条 加强计量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计量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对与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水、电、气、通信等商品及服务进行计量监督。

(一)组织实施国家相关量值溯源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计量检定的规定;

(二)建立本行政区域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数据库,完成强制检定工作任务,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强制检定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三)建立本行政区域依法管理计量器具数据库,依法实施监督、检定或校准工作;

(四)按《计量法》、《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服务业计量管理及行政执法;

(五)对重点耗能单位按《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开展监督检查;

(六)向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反馈本行政区域计量工作信息。第八条 承担辖区内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的受理登记工作,开展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

(一)企业是否执行己废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产品标准;

(二)企业是否执行未备案或者到期未复审的企业产品标准;

(三)企业是否无标准生产或者未按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生产;

(四)企业是否伪造或者冒用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编号。

第九条 严格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监管,严防区域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在省人大条例颁布之前仍按原有规定执行。

(一)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是否有效,生产品种和加工方式是否在许可范围之内;

(二)进货验收制度执行情况(采购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是否向供货者索取有效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合格证明文件,是否建立健全进货台帐;是否对供货者不能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自检或委托检验;采购的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情况;是否对不合格原辅料及半成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合理处理,并完善处理记录);

(三)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情况(厂区环境、加工场所及设施的卫生状况是否符合要求,企业日常卫生自查记录是否完善;厂区布局和工艺流程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人流、物流交叉污染和原辅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现象;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工作是否有效实施,并健全记录;投料记录是否详实健全,投料记录包括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使用数量和比例;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关键质量控制点的确定是否合理及控制记录是否详实);

(四)食品销售台帐情况(销售的每批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记录);

(五)不合格食品召回记录情况(企业主动召回或监管部门责令召回的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批号、数量、生产日期、召回原因;召回产品的处理情况记录;不合格食品的追溯和责任追究;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向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报告情况);

(六)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情况(是否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取得有效健康证明,是否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健康档案等管理制度,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是否患有法律法规禁止的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

(七)委托加工食品有关规定落实情况(委托双方在质监部门的备案材料,含营业执照、委托加工合同复印件等;委托加工食品的标识是否标注被委托方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双方的名称、地址;被委托方是否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委托加工食品是否全部交由委托方销售);

(八)投诉登记台帐及处理记录情况(投诉者姓名、联系方式、投诉的食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投诉内容、处理措施、处理结果等);

(九)食品生产许可证年审情况(根据《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通则》和企业相应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要求,核实企业是否保持获证条件)。

第十条 从源头加强认证认可监管,规范市场行为,指导消费和促进对外贸易。

(一)宣传国家的认证认可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申请认证,告诫3C认证目录内产品生产者获证后才能出厂销售;

(二)获证企业是否超范围使用认证证书,是否按规定使用认证标志;

(三)认证机构是否对获证企业进行证后监督,是否对企业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进行检查;

(四)3C认证产品销售者或其他经营场所的使用者是否违反强制性产品认证规定;

(五)获得资质认定证书的实验室是否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检测活动,检测行为是否客观公正,是否出具虚假检测报告。

第十一条 建立完善辖区内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建立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及特种设备台帐、档案;对辖区内特种设备的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下同)、使用(气体充装)、检验检测单位进行安全监察。

(一)特种设备注册登记,档案管理情况(注册登记资料、检验报告、管理制度等);

(二)设备运行情况(现场检查设备运行记录、维护保养记录、企业自查记录等);

(三)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四)设备及安全附件等是否在检定有效期内,并工作正常;

(五)特种设备生产、检验单位是否具备相应资质;

(六)使用存在隐患、异常情况经责令改正而未予改正的特种设备;

(七)使用未经定期检验或检验检测判为不合格的特种设备的情况;

(八)是否建立和编制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措施及救援预案,救援预案是否定期进行演练并有记录;

(九)是否存在常压锅炉、容器承压使用或者使用“土锅炉”,自制“土特种设备”等情况;

(十)电梯、游乐设施、客运索道、气体充装站等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是否置于易于为乘客注意的显著位置;

(十一)气瓶充装单位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发生变更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抽查已充气气瓶上是否标注充装站标志、气瓶编号、警示和充装标签、定期检验标志,气瓶漆色是否符合规定;

(十二)加强对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宣传和节能知识培训的情况。第十二条 严格执行《四川省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做好组织机构代码的登记、宣传、应用工作,提高组织机构代码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商品条码的宣传和咨询工作,查处违反《四川省商品条码管理办法》规定的行为,确保商品条码质量,积极开展物品编码技术的推广应用,利用商品条码进行产品质量的跟踪和追溯管理。第十三条 对法律法规明确县级质监局有监管职能的单位和企业生产、使用列入淘汰产品目录的产品,执行《节约能源法》等情况的监管,按相应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四条 监督和帮助企业完善和提高产品出厂检验能力,落实出厂检验工作。

(一)企业应具有专门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二)检验设备、设施满足主要原辅材料验收检验及产品出厂检验的要求;

(三)检验设备按规定进行了检定/校验,检验人员上岗培训合格;

(四)产品出厂进行检验并有完善记录,出厂产品控制程序合理。

(五)对不合格品进行恰当处理,并有详实的不合格品处理记录。第十五条 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省质监局统一要求进行详细记录,并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向相关部门发出行政建议书,向企业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或实行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处罚等。

(一)对生产加工有严重质量问题产品的生产行为,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立即实施查封扣押等强制性措施,调查产品的流向,并责令召回已流入市场的产品;

(二)发现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和苗头性质量问题的,及时形成书面报告,报单位主要负责人,必要时向上级质监部门和当地政府汇报;

(三)对无相关证照、没有合法资质从事生产加工的,对违反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管理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依据相关规定实施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

(四)对违法行为属初次,且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质量管理中的漏洞、产品标识存在的问题,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书面责令限期改正;

(五)对企业存在的问题,监管人员能够帮助解决的及时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联系有关单位帮助解决,或者介绍解决途经等;

(六)对上次监督检查产品不合格的,应再次检查企业整改的有效性,内容包括企业是否立即停止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否对在制品和库存成品进行清理,是否召回已售出的有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是否查明不合格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整改措施,是否认真实施整改措施,并对结果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等;

(七)检查对上次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行政建议书的整改落实情况,仍未整改的,继续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行政建议书,或作出行政处罚,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质监部门。

第三章 行政执法

第十六条 除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另有规定外,县级质监部门应当将本机关名称、执法依据、执法职责、执法人员、联系方式等情况在本行政区域内通过公众媒体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的内容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更新。

第十七条 检查生产经营场所、调阅资料、询问人员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严禁非法进入公民住宅检查。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中发现涉嫌违法行为,且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依法进行初步调查取证或者证据保全。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中遇到紧急情况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履行法定职责,以避免损害结果的产生或者扩大。第二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于首次调查之时告知行政相对人有权申请回避。

行政相对人口头提出回避申请的,应当记录在案。

第二十一条 县级质监局应当在接到回避申请之日起2日内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并告知行政相对人,作出不予回避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

行政执法人员的回避,由本机关负责人决定。县级质监局主要负责人作为执法人员的回避,由上级质监局决定。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人员针对需要证明的对象,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合法、全面、及时、客观地收集证据。

严禁以暴力、胁迫、引诱、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手段收集证据。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二十三条 县级质监局应当书面告知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在特殊情况下采取口头方式告知的,应当制作笔录。

第二十四条 县级质监局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对提取的证据进行封装后由物品持有人在封条上签字确认,并出具证据提取清单(证据名称、数量、特征等),证据提取清单应当一式两份,由县级质监局和物品持有人各执一份。物品持有人拒绝签名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注明情况。

第二十五条 案件经集体审议后的处理意见应告知行政相对人,说明作出处理意见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县级质监局应充分听取行政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不得因行政相对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二十六条 县级质监局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行政相对人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告知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和依法享有的权利。第二十七条 行政执法行为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应当听证的,县级质监局应当举行听证,未经听证的,行政执法行为无效,但行政相对人放弃听证权利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 听证应当制作笔录,听证笔录应当全面、真实地反映听证过程。必要时应当制作听证报告,连同听证笔录、案卷材料一并上报县级质监局负责人。

听证笔录应当作为作出行政执法行为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九条 县级质监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送达行政相对人;不能当场送达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采取直接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留置送达或者公告送达的方式送达。

第三十条 行政处罚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结案:

(一)不符合立案条件的;

(二)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决定不予行政处罚的;

(三)行政处罚决定已执行完毕的;

(四)行政处罚决定终止执行的;

(五)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一条 行政执法文书应当内容合法,格式统一,表述清楚,用语规范。第三十二条 行政执法文书中引用法律依据应当填写完整,确需引用到具体内容的,应当引用到条、款、项、目及具体文字表述。

第三十三条 行政执法文书书写错误需要对文书进行修改的,按规定须由行政相对人确认的,应当由行政相对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

行政执法文书修改较多或者需要更改实质性内容的,应当重新制作。第三十四条 县级质监部门应当及时将行政执法文书归卷。行政执法案卷原则上应当一案一卷。第三十五条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做到举止端庄,用语文明,态度和蔼,礼貌待人,不得使用侮辱歧视性语言。行政执法人员按规定着执法服装时,应当衣着整洁,标识齐全。

第三十六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应当做到行为规范,不得有饮酒、嬉闹、赌博等行为。

第三十七条 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经过统一培训和考试,取得行政执法资格和证件才能从事执法活动;从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应取得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证书。

第三十八条 实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市(州)质监局法制机构应当定期对县级质监局的执法案卷进行评查,对行政执法文书使用情况进行抽查。

第三十九条 实行行政执法检查制度。市(州)质监局法制机构和监察机构应当每年对县级质监局的执法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向上级质监部门报告。

第四十条 实行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度。对违法行政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由县级质监局依法进行过错追究。

对不适合从事执法工作的行政执法人员,由县级质监局暂扣或者吊销执法证件,并由所在县级质监局调离执法岗位。

违法行政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一条 实行行政执法考评制度。市(州)质监局应当每年对县级质监局行政执法进行考评,考评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市(州)质监局应当对考评优秀的县级质监局和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表彰。

第四章 自身建设 第四十二条 以建设“四好班子”为目标,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党内生活各项制度,努力营造学习创新、团结和谐、清正廉洁、执政为民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领导班子攻坚克难、创新实践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

第四十三条 认真落实省质监局《关于加强全省质监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升能力,鼓励争先创优,不断强化对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倡导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机制,完善考核制度,严格岗位设置管理,干部职工参加业务培训时间应不低于100个学时。

第四十四条 以规范管理为目标,完善党风廉政、违法违纪惩处、内外监督、车辆管理、工作规则、财务报批等刚性制度,落实硬性指标;以构建和谐单位为目标,健全激励、帮扶、团体活动等柔性制度,提高队伍团队意识和凝聚力;严格执行质监系统行风建设“八严禁”和 “十不准”以及省质监局“八条禁令”等规定,坚持“三重一大”规则。

第四十五条 严格按照省质监局《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技术机构改革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开展技术机构能力建设。

第四十六条 办公环境和装备建设应与履职要求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符合国家质检总局建立的基层局分类建设标准要求。用于自身发展的投入不少于当年业务收入的15%。

第四十七条 严格执行和落实《四川省质监系统信息化建设办法》,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软硬件平台,推行办公自动化,应有独立的宣传网站(可以在上级单位或地方政府主页建立子页面),根据条件配备数字化装备。

第四十八条 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的高尚品德,将精神文明建设、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和地方文化底蕴相结合,选准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营造“大质量、大质检”质检文化氛围,提高干部职工思想觉悟和增强大局观念。

第四十九条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土地、资金、立项等方面支持质监事业发展,推动地方政府将法律法规规定的食品监督抽查等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通过国家财政、地方自筹等手段改善办公条件。

第五章 服务地方发展

第五十条 深入开展“质量兴县”活动,争取地方政府成立质量兴县工作领导小组,把质量兴县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搭建大质量工作平台。

(一)每半年根据辖区质量情况分析撰写《质量分析报告》,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二)找准切入点,推动市(州)质监局与县(区、市)政府的合作,力争县(区、市)政府制定出台《质量安全监(协)管员管理办法》,巩固和完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三)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结果互认;

(四)落实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加强质量诚信道德教育,帮助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推进质量信用平台建设,健全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五)结合当地特色产业,以确保食品、消费品、特种设备、重要工业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力度,制定风险防范计划,及时掌握质量安全行业潜在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萌芽安全问题。

(六)广泛宣传质量兴县成果,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第五十一条 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制定名牌发展规划,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竞争力的四川名牌,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培育、推荐和保护力度,按同等优先的原则,在质量、标准、计量、认证认可、食品、特种设备、打假保名等方面给予帮助;挖掘区域性特色产品潜在价值,跟踪培育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监督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质量,促进特色经济发展。

第五十二条 制定标准化发展规划,加强标准的宣传和培训,着力消灭无标生产行为。

(一)以重点工业企业为龙头,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和采标活动,帮助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真做好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工作;

(二)以“科技兴农”为目的,以地方主导、适宜农产品为重点,加强与农业、科技、水利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将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生产实践结合,大力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努力提高示范区建设质量;

(三)有重点地组织旅游、餐饮、物流等服务行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开展试点项目建设,严格公共信息标识标牌规范,打造地方“宜居、宜游、宜购”环境;

(四)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组织开展区域性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构建和完善地方标准体系。

第五十三条 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广泛宣传《节约能源法》,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帮助地方政府严控新上高耗能项目,开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活动;加强重点能耗企业能源计量监管和民用“三表”监管,推进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节能改造和节能创新;以标准、计量等技术服务手段,推动企业节能改造和技术进步。

第五十四条 广泛开展“关注民生、计量惠民”活动。

(一)加大对集贸市场、医疗卫生、眼镜、加油站行业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计量器具和商品量的计量监管,督促各业主(单位)严格遵守计量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二)加强对计量器具制造、维修、使用、检定各环节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计量违法行为;

(三)开设计量专业课程,为社会培养计量管理和技术人才;

(四)坚持专项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相结合,不断提高民生计量工作监管的有效性。

第五十五条 立足服务经济建设,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园区建设等开通绿色通道,提高服务效率。

(一)采取进驻服务、打包服务、一站式服务等形式提供管理服务,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作业程序,预防并控制不合格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经营水平和监控能力。

(二)根据企业特点,提供质量、标准、计量、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发挥质监技术机构的技术、设备、人员优势,围绕产品生命周期,提供优质高效的检验检测服务和技术指导。

(三)提供质监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服务,发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职能,加大打假保名力度,帮助企业维护自身权益,协调处理各类质量安全法律事务,为企业发展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坚持公平、透明、公正原则,做到“不擅自设立标准收费,不提高收费标准收费”,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对企业无主观故意、违法情节轻微、危害后果不严重的,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六章 监管模式 第一节 专业化分类监管模式

第五十六条 专业化分类监管模式是指实行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按照质监业务职能进行机构设置,业务管理按至上而下一一对应的格局,实行分类管理的工作模式。

第五十七条 根据县级质监局质量、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标准、计量、行政执法等职能,严格按“三定”方案设置相应的工作机构。

第五十八条 每个机构根据质监职能对应开展工作。以“质量兴县”为中心,围绕“质量和安全”,各业务股室各司其职,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体系,把辖区内生产加工企业全部纳入质监部门的视线。加强质量、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基础工作,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确保食品、特种设备安全,特别是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单位加强监管,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二节 区域监管模式

第五十九条 本着落实源头监管责任的原则,将辖区划分为若干区域,设置相应监管机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和整顿,并为监管对象提供相关服务,即区域监管。

第六十条 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板块,根据经济发展、企业分布、交通情况等将辖区分成2-5个监管区域。

第六十一条 在“三定”方案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对内部机构设置可进行调整划分,相关人员职务任免保持原程序的同时兼任新机构职务。

(一)办公室。负责人事教育、财务管理、文秘调研、后勤保障及上级交办任务等工作。

(二)区域监管机构。按照区域划分对应设置区域监管机构,负责实施监管区域内质量、标准、计量、认证认可、食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综合监管工作(专项整治、摸底建档、监督巡查、区域整治、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等),为相关单位提供业务咨询,向社会宣传质量知识,查处违反质量、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特种设备等违法行为,开展区域打假等工作。

(三)综合业务股。负责综合协调区域监督工作,指导和分解区域监管机构工作任务,组织企业人员培训、收集汇总业务情况,分析把握业务工作重点,与市(州)质监局业务科室做好衔接。区域经济总量较大、企业数量较多、监管重点突出的地区,可根据实际将部分重点企业的监管工作划入综合业务股。

(四)稽查队。负责投诉举报受理,上级交办案件的办理,管理行政执法档案,处理区域监管机构移交案件等工作。稽查队可根据县级质监局内部人员情况、监管任务等选择性设置,如未设置此机构,除行政执法档案交综合业务股外,其余职能划入区域监管机构。

第六十二条 整合原业务股室、稽查队及技术机构,将监管力量下派到各区域监管机构,在业务方面将质量、标准、计量、认证认可、食品、特种设备等监督检查职能,以及部分行政执法工作整合由区域监管机构落实,实现区域监管机构横向监管,综合业务股纵向督导和对上衔接。条件成熟的县级质监局,可将质检机构抽检任务整合到区域监管机构,实现“抽检分离”。

第六十三条 区域监管机构应配备足够的相对稳定的监管人员,以书面形式明确区域监管人员的分工和职责,实行人员定期轮换制度。第六十四条 县级质监局应加强业务培训,采取定期培训、案例讨论、跟班学习、专人领路等多种形式,确保区域监管人员熟悉监管工作的政策、法律法规,具备区域监管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三节 网格化监管模式

第六十五条 网格化监管模式就是以县级质监局为监管主体,发挥地方政府及其他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社会义务监(协)管员等各方力量作用,依托各自职能,形成“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负监管职责、企业负主体责任、社会力量协助”四位一体齐抓共管的产品质量监管格局,并将监管区域按照一定地理空间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绑定网格内的监管对象和监管人员,明确监管内容和监管责任,对网格内监管对象实施质量、标准、计量、食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综合业务监管的工作模式。

第六十六条 实施的范围为区域经济特色明显、产业发展规模较大、监管任务相对繁重的县级质监局,其他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县级质监局也可实施。

第六十七条 监管网格划分按照“属地监管与分级监管、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相结合”、“区域界限明显,工作总量平衡,人员素质适宜”的原则,将所辖区域划分为三层网格,网格之间实行层级负责和层级领导制。

(一)一级网格:县级质监局辖区,县级质监局局长是本区域内网格化责任监管总负责人,全面负责辖区网格化责任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分管副局长为分管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分管的二级网格开展网格化责任监管工作。

(二)二级网格:产品质量监管责任股(队)辖区,股(队)长为责任人。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综合二级网格和专业二级网格。综合二级网格是以乡镇为单位将一级网格划分为若干监管网格,对网格内监管对象实施质量、标准、计量等综合业务监管;专业二级网格是对食品、特种设备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实行专业监管,其监管区域为专业二级网格。

(三)三级网格:明确监管人员辖区,将二级网格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监管单元,确定具体监管人员为责任人。三级网格责任人互为A、B角,相互配合开展监管工作,各自承担70%和30%的相互责任。

第六十八条 网格监管各级人员职责。

(一)一级网格责任人职责:

1、负责质量技术监督有关法律法规在本级网格内的正确实施,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

2、划分二级网格,并与二级网格组织及其负责人签订《网格化责任监管工作目标责任书》;

3、组织建立网格化责任监管信息系统,汇总二级网格采集的企业相关信息,建立全县(区、市)生产加工企业及其他监管对象的电子档案和文字档案;

4、根据系统汇总信息进行产品质量安全分析和预警,确定阶段性工作重点,对突出的质量问题组织开展重点专项整治;

5、抓好质量技术监督执法队伍建设,督查二级网格和三级网格责任人巡查工作记录情况、质量安全隐患整治情况。负责实施各股(队)网格化责任监管工作考核;

6、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工作,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沟通联系,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义务监(协)管员作用,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机制;

7、完成省、市(州)质监局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二级网格负责人职责:

1、贯彻执行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

2、制定本级网格化责任监管工作方案,划分所辖三级网格并报县级质监局批准执行,与具体监管人员签订监管目标责任书;

3、负责落实本网格内由县级质监局授权开展的综合监管工作,织织开展对监管对象进行监督检查和日常巡查,依法查处监管对象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组织实施产品质量专项整治;

4、深入调查并掌握本网格内所有监管对象的基本情况,按规定建立企业监管档案;

5、负责协调落实本网格内企业产品定期监督检验计划,协助有关质检机构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协助有关检验、检定机构开展特种设备检验和计量器具检定工作;

6、负责产品质量检验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工作,帮助企业查找原因,整改提高,并按时对企业整改情况进行回访;

7、监督检查和日常巡查内容及企业后处理情况应及时录入网格化监管信息系统;

8、建立产品质量预警机制,定期分析网格内企业产品质量形势,对突出个案和倾向性、苗头性或区域性问题及时报告县级质监局,并按照县级质监局统一部署进行专项整治;

9、依法处理网格内产品质量有关举报和投诉,及时处理质量纠纷,开展技术咨询和法律宣传活动;

10、加强与辖区内乡镇领导干部沟通联系,组织产品质量社会义务监(协)管员定期召开座谈会,收集有关意见建议,掌握质量监管工作动态;

11、承办县级质监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三级网格责任人职责:

1、学习掌握质监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办案程序,努力提高监管能力和执法水平;

2、掌握本网格内负责企业的全面情况,建立企业监管档案;

3、按规定落实监管责任,按照网格化责任监管工作指导手册开展日常巡查工作,依法查处监管对象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按照二级网格部署开展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4、协助落实本网格内企业监督抽查和定检工作计划,协助有关检验、检定机构开展特种设备检验和计量器具检定工作,负责检验不合格产品企业的后处理工作,建立后处理工作档案,按整改期限进行回访复查;

5、日常巡查内容和企业后处理情况应及时录入网格化责任监管信息系统;

6、积极主动服务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水平;

7、完成二级网格组织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六十九条 建立完善网格化责任监管工作机制。开展网格化责任监管工作的县级质监局应建立健全各项工作保障机制,细化监管内容、规范监管程序、明确监管责任。

网格化责任监管工作的县级质监局应合理配备监管人员,编制网格化责任监管工作指导手册和企业服务手册,明确网格化责任监管工作目标、任务、内容,并把网格化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监管人员。

第七章 绩效管理

第七十条 绩效管理的原则。

(一)科学合理,设置规范。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作为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依据,促进县级质监局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转变。

(二)实事求是,公正透明。把结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结合起来,在评估履行职能职责的同时,注重对大局观念、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和行政效能的评估,实行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不断提升质监工作绩效。

(三)简便易行,务求实效。根据市(州)质监局制定的重点任务设置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实行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力求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力戒繁琐,讲求实效。

第七十一条 绩效管理的内容。

(一)职能职责。评估县级质监局履行质监法定职责,按照“减少事故率、提升合格率、提高贡献率”要求,贯彻省、市(州)质监局决策部署,完成《工作要点》目标任务的情况。职能职责满分为60分。

1、减少事故率。考核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由特种设备的事故率、死亡率两个定量指标反映。考核依据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的每万台特种设备的事故率控制在0.77以内,死亡率控制在0.88以下执行。满分为20分。

2、提升合格率。考核监督抽查合格率、专项抽查合格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权重分别占5:3:2;不合格产品企业后处理整改情况、合格率持续提高百分比、合格率持续下降百分比实行加减分制度;此项评估意见由绩效考核组根据县级质监局所在辖区合格率情况,参考市(州)质监局相关业务科室评估意见,进行等次排名打分。满分为20分。

3、提高贡献率。考核质量、标准、计量、认证认可、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及稽查执法等方面的工作,此项由市(州)质监局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培育名牌、计量惠民、认证考核、标准制定等指标。满分为20分。

(二)自身建设。评估县级质监局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情况。自身建设满分为25分。

1、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情况,以及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由当地县(区、市)直机关工委提供评估意见。满分为5分。

2、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情况。由当地县(区、市)纪检监察部门和上级质监部门纪检监察机构提供评估意见。满分为4分。

3、协作配合。县级质监局与市(州)质监局科室、县级质监局股室之间工作沟通协商、协作配合的情况。由县级质监局、科(股)室相互评估,得出综合意见。满分为4分。

4、服务群众。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建设,实行“两集中、两到位”,推行并联审批,为群众、企业办实事办好事的情况。由当地政务服务中心提供评估意见。满分为4分。

5、接受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接受监察、审计专门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的情况。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化解社会矛盾的情况。由当地县(区、市)政府督办室、监察、审计、信访部门提供评估意见。满分为4分。

6、成本效益。履行职责、完成任务付出的代价,降低行政成本,经费支出绩效的情况,由市(州)局财务部门提供评估意见。满分为4分。

(三)共性工作。主要考核预算执行情况、自身投入等指标。县级质监局自身发展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各市(州)质监局提供评估意见,进行等次排名打分。共性工作满分为15分。

1、预算执行情况,结合县(区、市)自然资源、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等统计数据作评估。满分为4分。

2、增长速度,即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增长量对比而得,此指标可克服地区性基础条件、资源条件及其他自然条件的差异。满分为4分。

3、人均指标,即县级质监局总体可支配人均占有量,此指标可消除各县级质监局人口数量的差异,较准确地反映质监部门运行状况。满分为3分。

4、投入指标,即县级质监局投入固定资产、装备设施情况。满分为4分。第七十二条 在省质监局绩效管理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州)质监局绩效办具体负责绩效管理的考核工作。

(一)考核项目构成。绩效管理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采取地方政府、市(州)质监局领导评价、绩效组织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自我评价。县级质监局根据绩效管理办法和绩效管理三级指标,提供绩效管理工作报告,作为绩效管理的依据之一。

2、相关领导评价。由县(区、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市(州)质监局领导对县级质监局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按照规定比例,提出部门绩效评价意见。领导评价权重为25%。

3、绩效组织评价。绩效办在县级质监局绩效管理工作报告和相关部门评估意见的基础上,对其绩效进行实名评价。绩效组织评价权重为60%。

4、社会公众评价。由绩效办牵头组织县(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社会义务监督员和专家学者的代表,对县级质监局的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效果进行民主测评。对重要专项工作等完成情况可适时组织满意度测评。民主测评或满意度测评的结果作为部门绩效管理的依据之一。社会公众评价权重为15%。

(二)加分和扣分构成。

1、创先争优加分。获得当地县(区、市)委、政府表彰和上级部门表彰的加分由部门提供依据,绩效办审核后确定。

2、过失扣分。批评扣分。受到当地县(区、市)委、政府和上级部门通报批评的;被中央、省、市(州)主要新闻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按次数扣分。问责扣分。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受到问责,按每人次扣分;由于办案质量问题引起行政诉讼败诉、行政复议被撤销;同一案件被连续三年或5次以上上访投诉等。批评扣分由绩效办提出建议,问责扣分由市(州)质监局纪检监察机构提出建议。

3、凡出现领导班子成员重大违纪行为,辖区内发生重特大责任安全事故等情况,予以一票否决,不参加年终等次排名。

具体加分扣分标准参照《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绩效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三)绩效管理等次确定。

1、绩效管理得分=领导评价得分+绩效组织评价得分+社会公众评价得分+创先争优加分-过失扣分。

2、先进单位按县级质监局总数产生。县级质监局绩效管理结果经市质监局批准后,由绩效办分别反馈县级质监局。县级质监局要对照分析,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升绩效。

3、绩效管理考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并给予奖励。对绩效管理先进单位,除常规的通报表扬外,对领导班子可给予一定比例的物质奖励,其优秀公务员评选比例上浮5%;对绩效管理不合格县级质监局由市质监局通报批评。绩效管理不合格县级质监局优秀公务员评选比例下浮5%。对绩效管理不合格县级质监局的主要负责人实行问责。

第八章 附则

第七十三条 本规范自2010年5月4日起试行。

第七十四条 各县级质监局,在执行上级相关规定的同时,执行本规范。第七十五条 本规范如与上级有关规定相冲突,以上级规定为准。第七十六条 本规范解释权属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第五篇: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

卫医政发〔2010〕24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保证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的建立、使用、保存和管理。第三条 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

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的病历文档,不属于本规范所称的电子病历。第四条 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应当满足临床工作需要,遵循医疗工作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二章 要求

第五条 电子病历录入应当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原则。第六条 电子病历录入应当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要求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记录日期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记录时间应当采用24小时制。

第七条 电子病历包括门(急)诊电子病历、住院电子病历及其他电子医疗记录。电子病历内容应当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执行,使用卫生部统一制定的项目名称、格式和内容,不得擅自变更。

第八条 电子病历系统应当为操作人员提供专有的身份标识和识别手段,并设置有相应权限;操作人员对本人身份标识的使用负责。

第九条 医务人员采用身份标识登录电子病历系统完成各项记录等操作并予确认后,系统应当显示医务人员电子签名。

第十条 电子病历系统应当设置医务人员审查、修改的权限和时限。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记录的病历,应当经过在本医疗机构合法执业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予电子签名确认。医务人员修改时,电子病历系统应当进行身份识别、保存历次修改痕迹、标记准确的修改时间和修改人信息。

第十一条 电子病历系统应当为患者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工作单位、住址、有效身份证件号码、社会

保障号码或医疗保险号码、联系电话等),授予唯一标识号码并确保与患者的医疗记录相对应。

第十二条 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有严格的复制管理功能。同一患者的相同信息可以复制,复制内容必须校对,不同患者的信息不得复制。

第十三条 电子病历系统应当满足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与标准。严禁篡改、伪造、隐匿、抢夺、窃取和毁坏电子病历。

第十四条 电子病历系统应当为病历质量监控、医疗卫生服务信息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和医疗保险费用审核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医疗费用分类查询、手术分级管理、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质量控制、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合理用药监控、药物占总收入比例等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的统计,利用系统优势建立医疗质量考核体系,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医疗质量,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第三章 条件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负责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二)具备电子病历系统运行和维护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设施,确保电子病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建立、健全电子病历使用的相关制度和规程,包括人员操作、系统维护和变更的管理规程,出现系统故障时的应急预案等。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运行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具备保障电子病历数据安全的制度和措施,有数据备份机制,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信息系统灾备体系。应当能够落实系统出现故障时的应急预案,确保电子病历业务的连续性。

(二)对操作人员的权限实行分级管理,保护患者的隐私。

(三)具备对电子病历创建、编辑、归档等操作的追溯能力。

(四)电子病历使用的术语、编码、模板和标准数据应当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第四章 管理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电子病历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本机构门(急)诊电子病历和住院电子病历的收集、保存、调阅、复制等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应当保证医务人员查阅病历的需要,能够及时提供并完整呈现该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

患者诊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非文字资料(CT、磁共振、超声等医学影像信息,心电图,录音,录像等)应当纳入电子病历系统管理,应确保随时调阅、内容完整。

第二十条 门诊电子病历中的门(急)诊病历记录以接诊医师录入确认即为归档,归档后不得修改。

第二十一条 住院电子病历随患者出院经上级医师于患者出院审核确认后归档,归档后由电子病历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第二十二条 对还不能电子化的植入材料条形码、知情同意书等医疗信息资料,可以采取措施使之信息数字化后纳入电子病历并留存原件。

第二十三条 归档后的电子病历采用电子数据方式保存,必要时可打印纸质版本,打印的电子病历纸质版本应当统一规格、字体、格式等。

第二十四条 电子病历数据应当保存备份,并定期对备份数据进行恢复试验,确保电子病历数据能够及时恢复。当电子病历系统更新、升级时,应当确保原有数据的继承与使用。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电子病历信息安全保密制度,设定医务人员和有关医院管理人员调阅、复制、打印电子病历的相应权限,建立电子病历使用日志,记录使用人员、操作时间和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阅、复制电子病历。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受理下列人员或机构复印或者复制电子病历资料的申请:

(一)患者本人或其代理人;

(二)死亡患者近亲属或其代理人;

(三)为患者支付费用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和经办机构;

(四)患者授权委托的保险机构。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电子病历资料的申请,并留存申请人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及其法定证明材料、保险合同等复印件。受理申请时,应当要求申请人按照以下要求提供材料:

(一)申请人为患者本人的,应当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明;

(二)申请人为患者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与患者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三)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及其近亲属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是死亡患者近亲属的法定证明材料;

(四)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与其近亲属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申请人与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五)申请人为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和经办机构的,应当按照相应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六)申请人为保险机构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患者本人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患者死亡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 公安、司法机关因办理案(事)件,需要收集、调取电子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在公安、司法机关出具法定证明及执行公务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后如实提供。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可以为申请人复印或者复制电子病历资料的范围按照我部《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电子病历资料申请后,应当在医务人员按规定时限完成病历后方予提供。

第三十一条 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经申请人核对无误后,医疗机构应当在电子病历纸质版本上加盖证明印记,或提供已锁定不可更改的病历电子版。

第三十二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锁定电子病历并制作完全相同的纸质版本供封存,封存的纸质病历资料由医疗机构保管。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规范制定本辖区相关实施细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另行制定。第三十五条 本规范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规范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下载企业团委基本工作规范(试行)[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团委基本工作规范(试行)[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 【颁布单位】卫生部、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日期】2002.08.16【实施日期】2002.09.01 第一章 基本要求 第一条 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

    幼儿园管理基本规范(试行)

    XXXX镇幼儿园管理基本规范(草稿)试行 一、办园方向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规......

    企业团支部(总支)基本工作规范大全

    企业团支部(总支)基本工作规范 (试行)一、组织团员青年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工作规范试行

    河北省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村级工作规范(试行) 第一条 村(居)人口计生工作在村(居)党支部领导下实行群众自治。全面推行“两委领导负总责、协会承做当骨干、依法建章立规矩、群众......

    团委工作运行机制(试行)

    湾溪乡团委工作运行机制(试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洪江市湾溪乡委员会,经过认真组织开展乡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通过团委班子公开竞选,成立了新一届湾溪乡团委会班子,现配有书记1名,......

    检察官职业行为基本规范(试行)

    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www.xiexiebang.com 来源:问法网法律数据库 颁布机构:最高人民检察院 2010-10-13 检察官职业行为基本规范(试行) 为规范检察官职业行为,保......

    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

    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 四仪八礼: “八礼”主要包括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从生活细节入手,让未成年......

    共青团委工作规范

    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企业团委基本工作规范(试行)》等十二个团委、团支部(总支)基本工作规范的通知 (中青发[2006]48号 2006年9月13日) 共青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军委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