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零售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零售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目前,我国连锁百强的利润总额才40多亿元,其年平均资金周转率为2.5至3次。而美国沃尔玛一家的利润总额已经达到85亿美元,其年平均资金周转率为25次。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但市场空间更大。可以说,连锁经营的收益都是来源于管理技术进步产生的成本节约,这是连锁商业与传统商业的根本区别。
零售业信息化管理是商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记得国内80年代初,由北京商业机械研究所引进日本欧姆龙公司的OMRON528收款机,最早的应用试点是在东风市场现东安市场的前身。
从80年代中期开始,POS机、条形码技术、色码技术、基于POS SERVER的MIS、财务管理软件、系统集成产品广泛进入零售业应用。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光纤通讯、局域网、广域网、INTERNET为载体的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以IBM第三代POS及 RS6000小型机被引进到大型零售企业为标志,由制造业生产管理产生的ERP软件系统思想和技术在零售领域的开发和应用成为可能。1998年,富基旋风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国第一个基于组件开发的商业自动化ERP V3.01系统,并于1999年引进 IBM DB2和BRIO.ENTERPRISE高端商业智能BI三维数据抽取和分析技术,标志中国零售业管理软件开发走出简单MIS阶段,进入了与国际零售业先进水平接轨的高端ERP发展阶段。随着商业ERP、商业智能BI、供应链管理SCM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等高端产品不断被推向零售企业应用,极大地扩展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范围,使大批量、多品类的统一采购和分散销售得以实现,并代替了传统零售业的大量手工制单和纸质化的交易结算方式。(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现代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的依托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实体物流的采购和配送及其商品管理为根本依托。新技术的使用使单店的成功商业模式得以大量复制,企业连锁化、规模化经营迅速发展。据有关机构调查,目前,我国大中型零售商业企业80%不同程度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其中绝大多数是实行连锁经营的零售企业。迄今,我国共有各业种、业态连锁零售企业2500多家,业种、业态近50个,连锁店铺40000多间,2002年销售额过4560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5%左右。其中分店最多的企业店铺数超过1500间。有70%以上的连锁企业建立了系统开发的前台POS销售时点系统和后台MIS/ERP管理系统,30%左右率先进入了商业自动化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的阶段。信息化的发展给我国连锁零售业带来的绩效是巨大的,反映在增加商品销售规模每年达20%以上,也就是760亿元以上。减少采购、配送、通讯、理货的人工直接费用达40%,提高管理绩效、减少库存积压、提高商品资金周转率节约的间接费用达50%。按这个发展水平计算,信息化对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直接收益贡献率达到40%以上,企业因采用信息技术而节约成本、增加销售而产生的直接利润就是每年30亿元以上。相应地节约了社会流通和居民生活的费用支出,其对工业、农业生产领域的间接贡献更是巨大的,以目前我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销售规模持续发展的前景来看,其经济效益不可限量。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商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规模化跨区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经营者开始考虑这样的事情:商业资本的竞争优势逐步弱化,未来的商业竞争将更多的在供应商资源、信息流资源、通路资源和物流
资源等分销全领域进行角逐。以信息流整合物流、资金流,建立零售业的工业化运营,是零售企业规模化扩张的现实需求。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控制庞大的商品物流成本?如何与供应商建立最简洁迅速的产业价值链?如何快速应变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如何用数据为企业的未来经营提出决策指导?在连锁经营的推动过程中如何建立可复制的标准化的经营模式?等等。因此零售业信息化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进销存管理,开始关注于影响它的两大客户:供应商及顾客;连锁化的推行更使这些业界的巨头们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硬件与软件的集成,借助系统巨头们推动的是他们的管理模式,软件不仅仅给应用者带来效率,还承载着管理者的战略思想和商业规范的重任。这时的信息系统已不再是简单的电子洋算盘MIS概念了。代表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商业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应运而生。其需求表现主要在于:不仅要满足卖场前后台的日常管理和运营需求,还要协同工商关系,建立内外部合作伙伴的数据共享、协同工作,建立高度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中心IDC,并面对多层管理组织、多业态、跨区域、非对称信息完成网络集成、产品集成和应用集成。
高端商业ERP最大的价值是通过软件将管理流程及管理规定固定在系统中,对每一个应用者而言是一个可重复的、可共享的、在受控操作下可达到处理全部工作流目标的智能工具箱、数据库和知识库。这彻底改变了商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形象。在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上,现代商业成为以订单和市场驱动的国民经济火车头,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应用产业。信息化的高端产品需求
分析国内高端市场的领导厂商,我们发现,“高起点、高定位”是软件开发提供商竞争致胜的关键。只有对全球零售工业透彻的了解,吸收世界先进的尖端技术和成熟经验,服务中国流通巨人的未来发展规模和技术升级,才能使IT服务于零售业提升产业素质的内在需求。
今年,某家零售巨头欲大举推动其连锁扩张战略,当他将自己的计划与其软件提供商探讨时,发现这位合作伙伴已没有高端的产品和足够的开发实施能力配合其全国连锁战略的需求。而后者曾为该巨头在本地区的创业和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如今连锁巨人已经昂首走向全国,而这家提供商还在为方寸地盘与其同城的竞争者打得如火如荼。这家零售巨头不得不忍痛将合作多年的伙伴甩下,双方都在为此付出代价说明什么?说明在全球化经营格局日益逼近的今天,中国零售业及其相伴随成长起来的商业IT产业,必须加快创新的步伐,才能与洋巨头竞争!
在9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进入零售业的软件开发商多达上百家。但规模都较小。零售业软件开发提供商的竞争不仅是软件开发技术的竞争,更是现代企业组织技术、运营技术、资本实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全面竞争。近几年,由于连锁零售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管理需求,信息技术已经从模拟手工流程发展到企业基础流通、协同流通、智能流通的方方面面,小作坊式的MIS软件厂商已经被竞争浪潮陆续淘汰。市场进一步细分,在高端市场上,具备开发能力和项目交付能力的提供商,开始集中到3-5家技术领先、资本雄厚、管理先进、服务体系健全的商业ERP厂商手中。认真总结国内外零售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经济环境和导向的实际,培育民族软件产业,对零售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给予正确的引导、提高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效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同样是我们这代零售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目前,高中端市场客户与提供商合作开发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开发模式,提供商的项目实施能力成为主要竞争优势。客户建设信息系统的目的,不仅要求有效减少手工制单的劳动、有效优化品类管理、有效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有效增加资金周转率,更要求系统能有效实施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有效解决采购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实际运作问题,有效进行数据资源的管理和智能化利用,支持面向多重自定义角色的预测和决策分析。
总之,高端客户的需求越来越面向基础流通、协同流通、智能流通的完整供应链管理控制,其IT规划和核心业务架构、核心应用开发、快速的项目实施,要求中国流通软件提供商必须建立工业化的大规模定制和实施能力。
一个先例,沃尔玛目前在全球拥有4600多个门店,3万多供应商,今年的年销售额将超过2500亿美元。沃尔玛拥有一套自主开发的集中式信息系统,以及与之配套实施的独具特色的“第二方物流配送体系”,为其全球业务运转提供整体服务。
沃尔玛信息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它的通用性,包括通用的业务标准和通用的平台。无论何地,他们的仓库和门店运行的系统和流程都是基本一样的,这与中国零售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状况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它的总部系统非常庞大,拥有庞大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信息中心拥有近1900名员工。相当于他的一个信息技术人员管理着一亿多美金的生意。高端的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就是信息流高度整合了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使零售业真正产生了产业价值,象工业一样运作。
综观最近几年国际商业领域竞争格局的演变,一个特别显著的趋势就是商业资本的竞争优势逐步弱化,未来的商业竞争将更多的在供应商资源、信息流资源、通路资源和物流资源等分销全领域进行角逐。以信息流整合物流、资金流,建立零售业的工业化运营,是零售企业规模化连锁化扩张后的现实需求。
呼唤民族独立软件开发商
中国零售企业的超速发展和复杂需求,使我们的信息化实施有别于国外ERP厂商的“洋经历”。在国外,ERP厂商比较专注,实施与开发剥离,交给第三方如专业顾问服务公司来进行。所以,其渠道销售占到80%。但目前,在中国软件开发商必须将“开发”和“服务”一身二任,不仅自身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顾问咨询能力,更需要与各种管理顾问资源实行全面的合作策略,才能符合高端市场的现实需求。
今天,在整个流通领域,本土的商业ERP厂商开始面对国外流通业ERP软件厂商的直接竞争。竞争结果:由于本土企业在高端产品开发手段上并未落后于这些洋ERP,而在客户化二次开发和性价比较上更适宜本土客户需求,加之项目实施能力较强,国外ERP厂商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一些迷信洋ERP的零售企业已为难以克服的阶段性障碍和高昂成本而付出沉重代价。
实践证明,本土的高端ERP厂商完全有能力建设“中国沃尔玛”的高端信息系统,并将与零售巨人一道实现我们的梦想。但我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行业软件提供商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要融合客户零售实践中所研究、综合的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国外先进软件商有其核心的先进软件思想和技术,这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著名的国际制造业ERP提供商SAP,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它对欧州工业管理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在德国企业中诸多成熟的应用案例。我们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不是拿来几个理念和一个版本就去炒作一个“模式”。那样的市场运作已经一钱不值。而是要懂得学以致用,提高升华到我们的开发思想和技术内涵中去,真正为高端客户打造出关键的结合产品质量和服务保障的价值提案,维护客户运营绩效和有效扩张的长期需求,才能保证我们的高端市场决不丧失在洋ERP的手中。中国零售企业的超速发展和复杂需求,使我们的信息化实施有别于国外ERP厂商的“洋经历”。在国外,ERP厂商比较专注,实施与开发剥离,交给第三方如专业顾问服务公司来进行。所以,其渠道销售占到80%。但目前,在中国软件开发商必须将“开发”和“服务”一身二任,不仅自身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顾问咨询能力,更需要与各种管理顾问资源实行全面的合作策略,才能符合高端市场的现实需求。
富基正着力抓住这样的高端服务需求和本土特点,集中力量,专注于零售巨头的关键价值,不仅为零售巨头提供IT规划和解决方案,更为零售企业提供从战略零售管理、组织技术、运营技术到营销技术的全面咨询服务。同时,在项目实施体系和人力资源队伍上,为建立近期内1000家门店,2-3年内3000-5000家门店的工业化交付能力,进行着夜以继日的准备。
在保证中国零售巨头系统升级的先进性、可扩展性的基础上,富基积极参与国家商品流通业软件基础性标准的研究项目,这为建立强大的中国零售工业提供了更大的社会价值。这些努力使富基作为一个商品流通业专业价值服务提供商,而有望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IT企业,而成长为中国零售企业信息化产业化进程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第二篇:中国汽车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一汽车制造厂以及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等先后从国外引进了MRPⅡ软件。
九十年代(1990-1996)
一汽大众集团根据汽车市场的需求将小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采用先进的ERP管理模式和工具后,企业从制度上规范了公司业务的各个环节,改善了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力,实现了采购计划及时,库存量降低,生产计划安排合理,均衡了生产,稳定了质量,跟踪市场更加灵敏,提高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了更高的声誉,整体运营水平大大提高
1994年
SAP汽车行业的解决方案就签约一汽大众,SAP汽车行业先进的解决方案也由此进入中国市场。如今,SAP在中国汽车行业的用户已经超过150家。
2001年
1.长安集团重新规划的基于Oracle技术平台的ERP系统正式启动,包括财务、销售和制造系统在内的三大模块先后上线,成为国内大型汽车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领跑者。
2.上海投资l亿元人民币成立了上海汽车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仅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一家,当时就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上,投资了8千多万美元。
2002年
1.7月中国重汽自主开发了基于明细表延伸设计的集团级网络版工艺路线管理系统,目前该系统已成为集团公司信息化的核心系统,为各生产单位ERP系统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
2.吉利则从2002年开始先后三次启动ERP项目,其计算机中心也随着ERP项目建设的深入进行,变更为挂靠在经营管理办公室的信息系统部,五年来员工人数增长到超过60人,主抓信息化的副总裁张爱群管辖的范围除了信息系统部,还包括人力资源部、经营管理部、综合办公室。
2003年
1.中国重汽完成了《制造BOM管理系统的开发》;该系统已成为模块化的设计数据根据订单信息转换为生产用唯一数据的桥梁,为生产计划A类件的生成和物料计划的准确排产提供了保障;
2.上海通用汽车建设协同管理供应链。
3.北汽福田2003年建设了可支持200坐席的呼叫中心。福田汽车信息化征程至此开始。经过7年的磨砺,目前福田汽车信息化建设已呈现出平台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根据业务侧重点不同,共分为研发工程平台、营销及售后平台、供应链平台等相关的平台系统。而这些已建成的基于价值链各主要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无论从系统规模,还是效益产值均处于国内比较领先的地位。
4.奇瑞公司在2003年开始实施SAP/ERP系统。
5.神龙汽车在2004年进一步对其SAP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
6.东风公司则正在实施SAP系统。
2004年
1.中国重汽推出了集团级网络版试制计划管理系统和生产准备管理系统,建立了三维协同设计平台。
2.长安集团投资近7500万元,实施汽车工程研究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初步建立了以三维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分析与数字仿真 /逆向工程/辅助制造的汽车产品开发平台系统,涉及到新产品开发项目的三维建模、总装布臵、工程化设计、电子样车装配检查、性能仿真分析、冲压成型分析、样车试制及夹、模具开发以及生产线建设等数字化产品定义方面。利用产品设计平台,长安集团的汽车研发从原来的每年3个改进车型设计发展到8个新车型和改进车型的设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实现了全球化协同设计,可与意大利、德国等海外设计中心进行产品24小时不间断的联合开发。
2005年
1.中国重汽开发了网络版机动车注册登记管理系统,将车型参数公告信息与下线车辆合格证信息有机结合,确保出厂车辆注册信息的准确和合法性,有利地保证了销售工作的顺利进行
2.华晨宝马9月开始启动SAP项目,到2006年4月27日结束。
“十五”期间(2001-2005)
1.江淮汽车结合商务车厂的建设,也先后引进了BAAN实施商务车、重卡、发动机等新建项目的ERP系统。
2006年
1.中国重汽《网络备件管理系统》的开发,结束了纸制编制备件目录的历史,它使产品设计数据与出厂车辆的每个参数信息紧密关联,方便了车辆的维修和服务以及服务备件订购等工作。
2.中国重汽申报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自主品牌重型卡车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平台研发与实施》项目并获通过。
3.一汽集团为实现“管理数字化”的目标,制定了名为“251工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该工程建成后,将实现集团公司和各个子公司的生产、采购、销售、财务等多个环节的全方位信息化。
2007年
1.中国重汽完成平台的搭建工作,同时PDM系统集成基本完成,相信它的实施必定会进一步提升中国重汽的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2.嗨租车使用了基于自主研发的订车管理ERP系统,并运用精确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全电子化的后台账单处理系统。
2008年
我国大中型客车企业,在经历了地震引发国内局部地区销量下滑,奥运带来服务用车需求增长,国Ⅱ转国Ⅲ使大量用户提前消费等一系列事件后,呈现以新能源、大容量和农村客车市场成为行业发展最新方向、以结构调整为主,技术水平及配套环境逐步升级、加快客车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潜心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带动产业链共同做强做大等一系列新的特征。在客车行业信息化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
客车厂商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时,订单中心能够通过ERP系统准确描述基于标准车型配臵基础上的客户所有选配信息。订单式生产决定了每个客户的订单都要按单设计,因此设计时间直接影响计划排产及交期,而且客户需求一旦发生变化,设计同时需要变更。通过配臵接单信息的实时共享、PDM和ERP的集成,保证设计BOM和生产BOM同步,客户选配需求得到准确响应。
2009年
1.中国市场汽车行业PLM产品销量就远高于ERP的销量。
2.宇通客车把PDM定义成企业信息化平台的一个核心数据管理平台,形成了端到端的、覆盖整个运营模式的紧密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以PDM为核心的EBOM、MBOM、产品配臵、订单BOM的管理,都是基于PDM来进行,并且都是由研发中心来支持维护的。这套系统已经能支持比较稳定的面向订单的快速运营模式,可以满足产品研发、工程更改以及订单响应和制造等环节协同的诸多精益要求。
3.2009年6月1日上海通用汽车自主品牌的GBOM系统上线。上线后,系统中的产品数据就下传到上汽临港工厂生产系统中,拉动了荣威550 的批量生产。目前,这个系统还在不断完善中。上汽还要把TcBOM与设计BOM进行匹配,GBOM的覆盖范围还要延伸到售后BOM、CKD BOM等环节。
4.11月份中国移动和中国长安签约研发“3G汽车”。
2010年
1.中国联通和上汽合作推出了上汽荣威350智能网络行车系统InkaNet,此系统依托中国联通WCDMA网络,实现了信息检索、实时路况导航、电子路书、股票交易和社群交流等应用。
“十二五”(2011年到2015年)福田汽车准备在十二五期间就是建立适应海外业务发展模式的高效信息平台。比如OA系统、全球化的财务管理平台、全球化的研发平台,以及为国外工厂规划信息管理平台等。
第三篇:8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信息化发展历程
案例八: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信息化发展历程
一、简介
黑龙江省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达公司或斯达)是以黑龙江造纸厂为基础,于1997年4月组建成的多元投资的国有整体控股、外资相对控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总资产9.5亿元人民币,员工2700人。目前浆纸年综合生产能力10万吨,主要产品是U精制牛皮纸为主导系列的工业技术用纸,在国内市场有较大的覆盖串。企业1999年末通过了IS09002认证,并荣获中国质协授予的“全国用户满意单位”称号,2000年9月15日被国家人事部、国家轻工业局授予“全国轻工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1年3月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863计划CIMS应用示范企业”,是全国轻工百强企业。
二、案例背景
斯达公司的前身黑龙江造纸厂是1968年建厂的省直属老国企,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八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和转型,原材料大幅度涨价,企业之间三角债增加、税赋加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仅1993年和1994年两年就累计亏损5719万元,外欠8000万元。黑龙江造纸厂虽然长期亏损、企业资金短缺,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负担很重,但企业有好的产品,有好的市场前景,尤其精制牛皮纸是专利产品,市场潜力很大。
1996年以董鹰厂长为首的企业新领导班子上任。在当时大环境和政策背景下,新的领导班子决定对黑龙江造纸厂进行资产重组,剥离不良资产。在黑龙江省企业工委和经贸委的领导大力支持下,企业两度寻求合资伙伴,终于成功地实现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减轻了企业负担,将原黑龙江造纸厂改组成了后劲十足的斯达公司。针对工厂中存在的观念落后、管理粗放、亏损严重等现实问题,企业提倡创新精神,在制度和流程方面实施改革,在销售、生产、财务、质量、能源、物资、仓储、合同、工资制度、价格控制、款项往来、原材料验收、人事制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斯达组织学习邯钢经验,向全体员工灌输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和成本管理意识.开展目标成本管理,运用邯钢倒推法对各车间、部门提出降低成本硬指标,提出不换思想就换人。
资产重组不但为斯达引进了外资,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而且引进了先进技术、先进机制、先进管理经验。利用外资投入和国内的多元投资改造了能替代进口的轻定量牛皮工业技术用纸生产线——3150纸机系统,释放出了前端技改积蓄的4万吨制浆能力,形成规模效益。经过大力改革,到1996年底实现利润209万元,一举扭转了多年亏损的局面。斯达公司改革之后的数年中,在工业总产值、浆纸产量、碱回收、碱自给率、产品销售收入、上缴税金等各项指标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公司实现利润逐年增长,吨纸成本逐年下降。到2001年,实现利润4107万元,吨纸成本又得到大幅下降。
三、企业信息化改革
斯达改革之前,由供应处一个部门承办采购计划、合同、验收、仓储,质次价高、缺斤少两现象屡见不鲜,暗箱操作使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营销人员和客户联手对付企业,销售领域不透明,企业高层经理往往受制于营销人员。生产过程更是若明若暗,产品成本控制滞后,每月一次财务报表分析,数据传递不及时,1周期太长,不能实施实时管理。
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清楚有数是管理的基本要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迅速传递、交换信息,可以打破黑洞、提高透明度。只有重塑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建成责权清晰、制度规范、机制灵活、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形成一套构筑于信息技术基础上严密的决策、控制、约束机制,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一)组织结构改造
斯达公司改革之初,机构臃肿庞大、部门职能重叠、职工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全厂有13名厂级领导、136名处级领导和411名管理人员,有49个分厂、处室,各系统分成条块,每个厂级领导各管一摊,部门局部利益的意识很浓,相互沟通困难,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虽然过去也曾多次精简,但始终没有跳出精简——恢复——膨胀的怪圈。
合资后的斯达公司通过实现企业全面信息化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利用软件程序来替代重复作业的职能,压缩了冗员,将原49个分厂、处室减为24个,管理人员由411个减为199个,厂级领导干部减为5人,处级干部减为47人,生产经营性员工由3800人减到2300人。组织结构上取消了过多的中间层,采取事业部制结构,分别是生产部、技术开发部、财务部、企管部、销售部和事务部。各事业部之上设有由高级经理所组成的,并有8名参谋管理人员、13台计算机支持的总经理办公室,下设两个中心(数据管理中心、文件管理中心),协助总经理管理这些多功能的事业部。全公司建立了以总经理为首的决策中心,以总工程师为主的技术管理中心,以总经济师为主的经济控制中心和以总会计师为主的资金运作中心。经过这些改革,斯达成功实现了组织的扁平化。
(二)内部流程改造
斯达在原来职能分工管理体制下,企业按照生产经营的顺序设置开发、供应、生产、销售和财务等管理部门。这种分割式管理方式存在着众多问题:既无法灵活处理突发性问题,又易于造成物流周期延长和服务水平低下。比如,企业中,尤其是采购和销售环节,吃回扣、损公肥私等暗箱操作现象严重,存在各种违规和不规范操作。企业对于顾客需求和各种市场信息反应迟钝,不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由于管理混乱,造成公司库存和流程所需时间严重超标。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体制,产品成本居高不下。
斯达认真分析现状,本着增值、简化、整合、自动化、可控的原则,按照供需链的基本要素,即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工作流,对内部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与此同时,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在科学配置物流、资金流的基础上,对供应、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十几个企业内部系统进行信息化改造。
再造后的流程以顾客订单为起点,根据销售信息,自动制定出排产计划,同时系统可以根据排产计划同步给出质量标准、操作工艺、品种成本、物资需求、能源计划和作业计划等。
(三)实现企业信息化
完成组织结构的改造和内部流程重新设计之后,斯达着手信息化的实现,最终达到以数据信息为基础,通过网络把握两个市场,以旬成本电算化为中心,逐步形成两级控制、两级制约,促进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事后管理向超前控制转变的目标。
1.硬件、软件支持
硬件方面,公司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进行硬件建设,购买200多台计算机,购买高效计算机网络数据信息处理系统。软件方面,采用完全自主开发的方式,共编制程序1万多个,逐步扩展为包括旬成本电算化、生产管理、物资管理、销售管理、能源管理、质量管理、ID卡工资考勤、办公自动化及浮动工资考核等16个子系统。
2.信息系统结构
斯达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形成了数据管理中心和文件管理中心两个中心,局部工控计算机网络、监控计算机网络和管理计算机网络三个网络。
数据管理中心负责公司计算机网络的数据流向控制和公司大型数据软件的集中运算,为全国销售计算机网与总部实现通信,为公司主要领导提供在国内外远程拨号访问公司局域网络的各种办公服务,编制公司一级软件和维护系统硬、软件。
文件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公司办公自动化的所有文件和网上文件传递的控制、公司预算文件的编码存档,总经理、副总经理等有流动办公室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全国各地利用因特网办公数据的收发、整理、下发和上报文件的批报,以及生产基地与哈尔滨总部办公自动化的各种图像、文件、图表的流向控制。
局部工控计算机网络在主要机台实行数字控制,在电站、碱回收、制浆等主要分厂,利用计算机在工艺流程过程中进行产量、质量方面的控制,在个别分厂实现了以DCS、QCS和PLC集成的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达到提质、降耗、高产的目的。
监控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是在总调度室确定各生产线设备运行工艺参数,建立集中监测网络,使各分厂的运行参数都反映在总调度室的四台微机上,并设立了工业电视,对生产线上的重要参数进行监控,掌握并及时调整生产状况,使生产实现了最佳平衡。
管理计算机网络在数据管理中心和文件管理中心的统一控制下,以企管部为核心,对全公司的成本、销售、生产、财务、浮动工资、质量、能源、物资的采购、仓储与流通、合同、价格控制、款项往来、原材料验收管理、人事管理以及几千块现场仪表的各种数据进行综合统计与管理,在物资采购环节,通过微机网咨询、收集、对比采购市场质量和价格,制订厂内限价,货比三家,优化供货渠道。利用内控理论的差异分析有效地控制了各种消耗,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斯达公司信息化管理大致形成了相互关联的集成信息系统,其基本内容包括以旬成本电算化为基础的成本管理系统,以订单为龙头的生产作业管理系统,以生产平衡为核心的监控调度系统,生产设备管控一体化系统,信息化的质量管理系统,信息化的采购管理系统,信息化的仓储物资管理系统,信息化的销售管理系统,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的资金预算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标准化管理系统,信息化的计量管理系统,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合同、定价管理系统,经济综合分析系统,信息化办公与决策系统。通过这个高效的集成系统,斯达经营者对外能够从容应对市场变化,对内能够掌握和控制公司运营,达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目标。
四、改革成果
改革之前的黑龙江造纸厂是20世纪60年代建厂的老国企,装备落后,辅助生产设施差。为了避免一味追求新装备导致的投资大、资金筹措困难、投资成本高、收效甚微,斯达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挖掘现有企业管理资源的潜力,走出了投入少、回报大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利用适度的投资,采用新技术,针对
老装备的影响产量、质量、新品种开发和成本的关键部位进行改造,通过“管控一体化”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效益。经过资产重组和信息化改革之后,前两步目标初步达到:1996年实现利润209万元;1997年完成浆纸产量38630吨,其中浆与同期比减少6297吨,纸与同期比增加4304吨,碱回收17868吨,与同期比增加856吨,碱的自给率为98%,比同期增加7.5个百分点,销售产品36898吨,与同期比减少1824吨,产品销售率95.50%,销售收入19826万元,上缴税金2068万元,比1996年增加450万元,实现利润1351万元,与黑龙江造纸厂合并财务报表实现利润605万元,比同期的209万元增加396万元,提高了89%;1998年斯达公司实现利润1553万元,比同期增长14.9%,吨纸成本比同期下降157元;1999年实现利润1903万元,比同期提高1.1倍,吨纸成本比同期下降280元;2001年实现利润4107万元,又比同期提高5%。第三步才是靠企业良好的收益,获得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认可,通过资本市场融进大量资金,新建具有现代水平的生产线,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斯达公司改革发展之路还很长。
第四篇:信息化发展纲要
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目录 住建部通知
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重点
四、保障措施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通知
建质〔2011〕67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交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中央管理的有关企业:
现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日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高度重视信息化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
(二)具体目标
1.企业信息化建设
工程总承包类 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整合信息资源,完善提升设计集成、项目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等应用系统,构建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平台,提高集成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推进设计施工一体化。
勘察设计类 完善提升企业管理系统,强化勘察设计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建立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及利用体系。推动基于BIM技术的协同设计系统建设与应用,提高工程勘察问题分析能力,提升检测监测分析水平,提高设计集成化与智能化程度。
施工类 优化企业和项目管理流程,提升企业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水平,建设协同工作平台,研究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支撑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和持续发展。
以上各类企业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水平,初步建立知识管理、决策支持等企业层面的信息系统,实现与企业和项目管理等信息系统的集成,提升企业决策水平和集中管控能力。
2.专项信息技术应用
加快推广BIM、协同设计、移动通讯、无线射频、虚拟现实、4D项目管理等技术在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改进传统的生产与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3.信息化标准
完善建筑业行业与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相关的信息化标准,推动信息资源整合,提高信息综合利用水平。
三、发展重点
(一)建筑企业信息系统
1.工程总承包类企业
围绕企业应用的两个层面,重点建设一个平台、八大应用系统。
两个层面指核心业务层和企业管理层;一个平台指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八大应用系统指核心业务层的设计集成、项目管理、项目文档管理、材料与采购管理、运营管理等系统,以及企业管理层的综合管理、辅助决策、知识管理与智能企业门户等系统。
(1)信息基础设施平台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重点强化数据中心和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安全可靠、资源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信息系统高效高质量运行。遵循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对重要应用系统实现分级保护,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建立和完善信息标准体系,支撑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重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信息编码、信息资源(如数据模型、模板等)以及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的标准。
(2)应用系统
①设计与施工集成系统
重点研究与应用智能化、可视化、模型设计、协同等技术,在提升各设计专业软件和普及应用新型智能二维和三维设计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方案/工艺设计集成系统和专有技术与方案设计数据库,集成主要方案/工艺设计软件,创建方案/工艺设计协同工作平台;逐步建立工程设计集成系统和工程数据库,集成主要工程设计软件,创建工程设计协同工作平台;同时,逐步实现方案/工艺设计、工程设计、项目管理、施工管理、企业级管理等系统的集成。
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以项目组合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理论为基础,完善提升项目管理系统构架、管理工作流和信息流,整合项目资源,建立集成项目管理系统,提升项目管理整体执行力。规范与整合项目资源分解结构(WBS、CBS、OBS、RBS等)和编码体系;深化估算、投标报价和费用控制等系统,逐步建立适应国际工程估算、报价与费用控制的体系;完善商务与合同管理、风险管理及工程财务管理等系统,提升项目法律、融资、商务、资金、费用与成本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深化应用计划进度控制系统,逐步建立施工管理和开车管理系统。同时,逐步实现与其他核心业务系统及企业级管理系统的集成。
③项目文档管理系统
整合与提升项目文档管理系统。优化文档管理流程,建立管理标准,完善文件编码体系;强化以工作流和状态为核心的过程管理和沟通管理,开发推广文档计划、跟踪、检测等控制功能,实现文档产生、批准、发布、升版、作废的生命周期管理,并逐步实现该系统与其他核心业务系统及企业级管理系统的集成。
④材料与采购管理系统
完善材料与采购管理系统。建立企业级材料标准库和编码库,实现材料表、请购、询价、评标、采购、催交、检验、运输、接运、仓库管理、材料预测、配料、材料发放及结算等全过程一体化的材料和采购管理;逐步建立以信誉认证、交易和电子支付等为核心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优化材料供销过程;实现材料库与工厂安装模拟可视化系统的集成;逐步实现该系统与设计、项目管理、施工管理等系统的集成。
⑤企业运营管理系统
应用工作流、内容管理、电子印章、数字签名等技术,优化工作流程,有效组织和利用信息资源,增强运营管理的体系化和流程化,提高远程办公和协同工作能力;逐步实现与其他核心业务系统及企业级管理系统的集成。
⑥ 综合管理系统
以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经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项目管理体系和核心业务系统为支撑,建立企业级综合管理系统,为决策层和职能管理层提供综合管理平台。整合企业项目与组织分解结构,建立项目核算和管控体系,加强经营、综合和执行计划的管理,实现预算、调度、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的一体化,以及企业层面的统筹、协同、分级管控和资源优化配置。
⑦辅助决策系统
逐步建立企业数据仓库,并利用商业智能(BI)和数据挖掘等技术,依据决策理论,逐步建立辅助决策系统。
⑧知识管理系统与智能企业门户
收集、整理、组织和整合描述设计对象和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源,研究知识管理机制与体系及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的工具、方法、过程,建立知识管理的体系和系统。基于企业核心业务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和企业数据仓库,整合企业内外网络信息资源,逐步建立智能企业门户,方便知识的利用,形成企业信息资源中心与个人信息资源中心。
2.勘察设计类企业
(1)信息基础设施平台
按需提升局域网、广域网和通信系统的性能。网络的主干带宽与客户端带宽能满足应用需求;条件具备时采用万兆网络平台,满足国际合作、异地协同工作及多媒体应用等需求。
加强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如虚拟专用网技术、3G无线通讯技术等,重视工程项目专网的建设。
适时更新和配备计算机设备,提高存储与备份系统的容量和性能,建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满足不断发展的企业应用需求。
配备有效的网络管理工具,实现对企业局域网与广域网、服务器、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系统的有效监控和管理。
根据信息安全建设规划和应用需求,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集防入侵、防病毒、传输加密、认证和访问控制于一体、具有较完备安全制度的信息安全体系。
(2)应用系统
推进BIM技术、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技术应用,提升和完善企业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企业信息管理与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集成,促进企业设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研究发展基于BIM技术的集成设计系统,逐步实现建筑、结构、水暖电等专业的信息共享及协同。
企业运营管理。完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等系统,并实现上述系统的集成;建设企业门户网站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探索研究电子商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提升。
生产经营管理。完善包含经营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功能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与企业运营管理等系统有效集成,实现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3)数据中心
逐步建立勘察设计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及利用体系,探索发展信息资源产业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科学采集、广泛共享、快速流动、深度开发、有序配置、有效利用。
建立企业资源数据库,包括勘察设计标准、规范和标准图数据库,建筑材料、部品、工艺和设备数据库,岩土工程、区域水文地质、地下工程和相关检测监测数据库,建筑方案和典型设计数据库,以及工程项目信息与文档数据库等。
建设企业数字图书馆系统,实现设计图档、文档、图书、期刊、技术资料、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的数字化管理。
探索研究勘察设计知识的采集模式和表达方式,构建勘察设计知识库,积累并科学利用勘察设计知识资源,辅助设计创新能力的提升。
进一步研究制定企业资源数据库和知识库相关标准,重点研究制定资料信息数据、三维模型数据、电子工程图档信息等标准,为行业数据共享创造条件。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勘察设计企业的特点,探索建立企业数据中心,并研究相应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企业提供信息保障。
3.施工类企业
(1)特级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
研究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结合企业需求实现企业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或者基于企业资源计划的理念建立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撑企业向集约化管理和协同管理发展。
依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需求,梳理、优化企业管理和主营业务流程,整合资源,适应信息化处理需求。
①信息基础设施平台
建设与软件应用需求相匹配、覆盖下属企业的专用网络,并实现项目现场与企业网络的连接。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应用系统的高效、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国家及行业标准,借鉴其他企业标准,制定本企业的信息化标准,重点建设基础信息编码及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等标准。
②应用系统
项目综合管理系统。进一步推进项目综合管理系统的普及应用,全面提升施工项目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实现人力资源、财务资金、物资设备、工程项目等管理的集成,消除信息孤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相关知识的采集和管理方法,建立知识管理机制,实现知识管理系统化,为企业提供便利的知识资源再利用平台。
企业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在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企业数据仓库,逐步发展企业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
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平台。围绕施工项目,建立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企业与项目其他参与方的有序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
(2)一级施工企业
①信息基础设施平台
建设与软件应用需求相匹配的企业网络系统,实现与下属企业及项目现场的网络连接。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应用系统的高效、安全、稳定运行。
②应用系统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普及应用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企业办公效率。
项目综合管理系统。普及应用项目综合管理系统,提升施工项目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并集成人力资源、财务资金、物资材料等三大系统,实现企业管理与主营业务的信息化。
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平台。围绕施工项目,逐步建立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企业与项目其他参与方的有序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
(3)二级及专业分包施工企业
①信息基础设施平台
建设与软件应用需求相匹配的企业网络系统,实现与项目现场的网络连接。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应用系统的高效、安全、稳定运行。
②应用系统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企业办公效率。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并集成财务资金及物资材料等系统,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与主营业务的信息化。
(二)专项信息技术应用
1.设计阶段
(1)积极推进协同设计技术的普及应用,通过协同设计技术改变工程设计的沟通方式,减少“错、漏、碰、缺”等错误的发生,提高设计产品质量。
(2)探索研究基于BIM技术的三维设计技术,提高参数化、可视化和性能化设计能力,并为设计施工一体化提供技术支撑。
(3)积极探索项目全生命期管理(PL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工程全生命期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共享。
(4)研究高性能计算技术在各类超高、超长、大跨等复杂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解决大型复杂结构高精度分析、优化和控制等问题,促进工程结构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的提高。
(5)推进仿真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方便客户参与设计过程,提高设计质量。
(6)探索研究勘察设计成果电子交付与存档技术,逐步实现从传统文档管理到电子文档管理的转变。
2.施工阶段
(1)在施工阶段开展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进BIM技术从设计阶段向施工阶段的应用延伸,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衰减。
(2)继续推广应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过程变形监测、施工深化设计、大体积混凝土计算机测温等计算机应用系统。
(3)推广应用虚拟现实和仿真模拟技术,辅助大型复杂工程施工过程管理和控制,实现事前控制和动态管理。
(4)在工程项目现场管理中应用移动通讯和射频技术,通过与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实现工程现场远程监控和管理。
(5)研究基于BIM技术的4D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型复杂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实现对建筑工程有效的可视化管理。
(6)研究工程测量与定位信息技术在大型复杂超高建筑工程以及隧道、深基坑施工中的应用,实现对工程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
(7)研究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建筑及构筑物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应用。
(三)信息化标准
进一步完善建筑业行业与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重点完善建筑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推动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信息综合利用水平。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信息化标准,重点完善建筑行业信息编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电子工程图档标准、电子文档交付标准等。
建立覆盖信息化应用水平、技术水平、普及程度以及应用成效等方面的建筑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
1.加强建筑业信息化软科学研究,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组织制定建筑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标准,推动企业开展信息化水平评价,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3.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标准建设,支持企业信息化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
4.积极推动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和信息化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安全水平。
5.组织开展建筑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发挥示范企业与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并推动本地区以及建筑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6.培育产业化示范基地,扶持自主产权软件企业,带动建筑业应用软件的产业化发展。
(二)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作用
1.组织编制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信息资源,促进信息共享与集成。
2.组织行业信息化经验和技术交流,开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活动,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3.开展行业信息化培训,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
4.开展行业应用软件的评价和推荐活动,保障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效益。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组织建设,设立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推进企业信息化主管(CIO)制度。
2.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吸引与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措施。
3.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每年应编制独立的信息化预算,保障信息化建设资金需要。
4.重视企业信息化标准建设工作,重点进行业务流程与信息的标准化。
5.建立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企业信息安全。[1] 参考资料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通知 . 开放分类:
建筑业
—《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解读 文/信息化发展纲要编写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著。然而,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改造与提升的任务十分艰巨。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也是施工企业提高竞争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为更好发挥信息化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我们组织编制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11-15信息化纲要》)。
■ 编制《11-15信息化纲要》的背景
◆ 发达国家一直领跑建筑业信息化工作,并在向纵深发展
客观上,发达国家一直领跑建筑业信息化工作,并在迅速向纵深发展。国际大公司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更新幅度也丝毫不减。以美国Autodesk公司的AutoCAD为例,最早两三年出一个新版本,现在每年都有一个新版本,其功能不断趋于完善。又如,最近几年,国外大公司开始推出基于BIM技术的设计软件和施工管理软件,这类软件可以称之为下一代的建筑工程应用软件,能够开发这类软件的国外软件开发商已达30多家。
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对建筑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日本1995年就提出实现建设领域信息化的口号,并制定了时间跨度15年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美国、北欧国家、新加坡等同样重视信息化工作,并把重点放在开发新技术、应用新技术上。例如,美国和北欧四国共同发表声明,将在公共工程中推进BIM技术的应用。
相比之下,我国虽然进行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但信息化水平总体上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我国建筑业在竞争力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这种状况更令人担忧。
◆《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目标基本实现 2003年,建设部发布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03-08信息化纲要》),从建筑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等方面明确了2003至2008年的发展目标,并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建筑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建筑业跨越式发展;提高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促进建筑业软件产业化;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加快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步伐,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建筑企业。”等总体目标,并按工程总承包和施工总承包对不同等级资质的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提出了引导性要求。
“十五”期间,建设部颁布了“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基本要点”,并以此为契机,组织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工程”和“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等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期间又组织了《城市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其中,《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是“十五”项目的滚动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对协同平台、GIS、GPS、RS、BIM、电子商务、数字城市、电子标签、智能住区等热门技术进行了跟踪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的推动下,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信息化工作成绩突出的勘察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有的单位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率先在工程设计中推广使用计算机,至2000年基本实现了“甩掉图板”。随后,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特别是随着《03-08信息化纲要》的颁布,信息技术在设计、施工以及各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固定链接: http://cnbim.org/1409.html)
虽然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带来了新手段,不仅提高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效率,甚至可以辅助技术及管理人员进行决策,但问题依然存在,有些问题已经阻碍了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建筑业企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很不完善。目前,建筑企业大多没有设立独立的信息化管理部门,设立CIO的则更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总协调人,对涉及全系统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从宏观上缺少有力的指导和监督,同时,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组织协调困难、执行力薄弱。二是信息孤岛和信息断层依然存在。迄今为止,信息技术促进的建筑业信息化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的工作中,企业与外部(例如其他企业或行业主管部门)协同的工作中还远未实现信息化。根本原因是,目前的应用软件绝大多数只限用在企业内部,由于各企业往往使用不同的应用软件,企业之间很难实现信息的自动交换和共享。极端的情况是,从一个企业得到的信息,另一个企业不得不重新手工录入到自己的信息系统中,这就造成所谓的“信息孤岛”和“信息断层”。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应用效果。
三是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由于建筑业企业的特点以及对信息化的重视不够,建筑业信息化人才严重不足。近年来虽然有了显著增加,但相对于电信、石油石化、制造等行业,仍有较大差距。尤其中小型建筑企业,有的甚至还没有专职信息化人员。人员的不足导致许多企业无法有效地开展信息化建设,更无法满足大量施工项目对信息技术服务的需求。同时,由于信息化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到位,信息化专业人才发展空间受限,影响了信息化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流失严重。
四是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总体情况是基础差、观念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发达国家建筑企业每年信息化投入占全年收入的0.3%,而我国信息化投入最多的企业只有平均收入的0.027%。投入上的不足,使得信息化基础设施匮乏,无法有效支撑信息化应用的需求,制约了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同时,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包括决策者,对通过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的认识不够、主动性不强,这一点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随着建设领域施工、设计、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管理手段和理念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主要管理手段和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必然的选择,这就需要充足的资金去保障。
而且,由于目前国内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采取的是需求驱动模式,企业管理现代化程度较低,导致信息系统建设相对独立,资金投入不合理,很难实现统一项目管理模式、统一成本核算体系、统一流程,信息化应用效果不佳。
五是信息化规范、标准缺乏。由于需求驱动、分散建设,我国建筑业企业基本上没有一套企业适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标准(也就是企业信息化的“宪法”),无法保证企业信息化步调一致的推进。尽管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通过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对信息基础编码、交换标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部分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化编码体系,但由于维护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贯彻及落实措施,造成编码维护滞后,无法满足生产管理实际需要。而很多企业在建设信息系统时,没有一套可参照执行的信息基础编码标准,直接影响了信息数据的有效共享。
六是缺乏有效的信息化评价标准和体系。随着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开展,信息化逐渐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但是,信息化投入与产出是否合理?应用与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否相匹配?如何考量信息化发挥的真正作用并为下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整套方法论和具体评价体系的支持,才能合理地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将信息化投资的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采取尽可能量化的方式体现出来,使信息化投资的真实效益以及成本和风险损失做到全面可视化管理。从更高更广的层面来说,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信息化部门都需要明确当前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发展规划。
然而,我国建筑业关于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工作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国资委近几年推动开展了此项工作,但其设计思路针对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尚不能完全适用于建筑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建筑企业。七是基础软件和高端应用软件仍依赖国外。作为建筑业领域的基础软件,早期的有图形平台(例如AutoCAD),近年来又出现了BIM(建筑信息模型)平台。虽然我国从“六五”开始一直在支持自主知识产权CAD软件的研发,但迄今为止,国产化基础软件和高端应用软件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仍然没有形成气候。以企业信息系统为例,尽管国内有很多软件企业仿造国外已经广泛推广和应用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但能够与国外系统媲美的系统还没有得到确认。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我国每年不得不付出巨资向外商采购,更重要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受制于国外,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编制组对大量建筑企业进行了调研
为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把握建筑企业(包括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11-15信息化纲要》课题组对国内外数十家建筑企业进行了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查找翻阅了上百篇相关研究文献及报告,基本上全面掌握了国内外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对31家设计企业的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其中,涉及甲级资质22家,占总数的73%;其它9家,占总数的27%。对46家施工企业的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其中,特级资质10家,一级资质27家,这两类占总数的81%;其它9家,占总数的19%。
■ “十二五”期间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重点
考虑到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参照国际经验,《11-15信息化纲要》确定了5个发展重点。
一是完善提升核心业务系统。重点完善设计集成、项目管理、运营管理、电子文档管理、材料控制与采购管理等系统,构建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平台。
二是逐步建立公司层面的管理系统。重点建设综合管理、知识管理与智能企业门户、决策支持等系统,实现信息化向整个企业集成、共享、协同转变,发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能。(固定链接: http://cnbim.org/1409.html)
三是加强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建设。重点强化数据中心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打造安全可靠、资源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信息系统的高效高质量运行。
四是建立和完善信息标准体系。重点建设IT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体系、信息系统标准编码体系、信息资源类(如数据模型、模板等)和主要信息系统应用等标准,支撑信息系统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开发和应用。
五是加快专项信息技术的利用。如建筑信息模型(BIM)、复杂过程仿真模拟(CFD)、工厂生命周期信息管理(PLM)、协同工作、3G无线通讯、可视化、参数化模型设计、内容管理等技术,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
■ 《11-15信息化纲要》与《03-08信息化纲要》相比的重要变化 此次纲要编制的总体思路是,以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国家有关发展规划为基础,既与《03-08信息化纲要》有效衔接,又体现新形势下应该关注和加强的工作,重点从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方面进行了阐述。充分考虑目标和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企业经过投入和努力能够基本实现。◆ 企业信息化部分
依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现行对建筑企业的分类管理办法,增加了“勘察设计企业”分类,体现该类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与其它两类企业的不同之处。
◆ 新增专项信息技术应用部分
依据当前国内外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从建筑信息模型、电子交付与存档、协同、移动通讯、4D项目管理、高性能计算、可视化与虚拟现实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新增信息化标准部分
重点就涵盖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标准体系、信息化绩效评价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保障措施部分
根据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结合今后的发展目标及重点,从制定促进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扶持政策、强化信息化领导和组织机构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建立行业信息化评估和认证体系、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交流与共享、强化信息化标准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另外,《03-08信息化纲要》对电子政务提出了具体要求,《11-15信息化纲要》编制时,考虑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此问题正在进行专项研究,未单列此内容。
■ 《11-15信息化纲要》让企业“跳起来能够得着”
在该纲要编写工作启动伊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领导就明确指示“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地区和企业的现有基础,目标和内容上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此,该纲要的目标要让企业经过投入和努力„跳起来能够得着‟,而不是„可望不可及‟”。
◆ 不同类型的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和重点不同
在该纲要编写过程中,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不同进行了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发展重点。
工程总承包类企业的目标是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整合信息资源,完善提升设计集成、项目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等应用系统,构建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平台,提高集成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推进设计施工一体化。工程总承包类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就是围绕企业应用的两个层面,重点建设一个平台、八大应用系统。两个层面指核心业务层和企业管理层;一个平台指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八大应用系统指核心业务层的设计集成、项目管理、项目文档管理、材料与采购管理、运营管理等系统,以及企业管理层的综合管理、辅助决策、知识管理与智能企业门户等系统。(固定链接: http://cnbim.org/1409.html)勘察设计类企业的目标是完善提升企业管理系统,强化勘察设计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建立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及利用体系。推动基于BIM技术的协同设计系统建设与应用,提高工程勘察问题分析能力,提升检测监测分析水平,提高设计集成化与智能化程度。因此,勘察设计类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就是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和各类应用系统,并探索建立企业数据中心。
施工类企业的目标是优化企业和项目管理流程,提升企业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水平,建设协同工作平台,研究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支撑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和持续发展。在发展重点上,特级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研究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结合企业需求实现企业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或者基于企业资源计划的理念建立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撑企业向集约化管理和协同管理发展。一级施工企业建设与软件应用需求相匹配的企业网络系统,实现与下属企业及项目现场的网络连接;普及应用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企业办公效率;普及应用项目综合管理系统,提升施工项目管理水平;逐步建立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平台。对二级及专业分包施工企业的定位相对更低一些,主要是建设与软件应用需求相匹配的企业网络系统、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 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建议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方面产品的应用力度。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具有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开展信息化工作,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四个方面。◆ 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
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 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可以包括: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可以包括: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企业应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首先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 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并关系到人员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
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五篇:幼儿园信息化发展
一、幼儿园信息化的现状
最新调查显示,广州地区的信息化整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有电脑的家庭占到了89%,远远超过我国大城市家用电脑的平均拥有率两倍还多;而广州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62.3%,也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25.5%的普及率;广州手机用户超过1000万户,相当人均拥有超过一个以上的手机号码。所以说广州是个信息化程度相当高的城市,信息对广州人生活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正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继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热潮之后,幼儿教育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提出了“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重要论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幼儿园如果要实现争创先进、更上一层楼的目标,就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和探索,走出自己的教育之路。
那么,什么样的幼儿园才能称之为“信息化幼儿园”呢?一般来说,需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1、办公室或各课室配备有电脑,且可上网;
2、组建了内部网或连通互联网;
3、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
4、在教学和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管理中应用短信收发系统、现代化的家园互动网站和园务管理系统等;
5、门禁系统;
6、视频监控系统;
7、拥有多媒体教室或设备(投影机、幻灯机、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等);
8、其他:配备有幼儿电脑机房;双向视频会议系统;
9、有专职或兼职负责信息化维护和开发的人员;
10、教师大部分能独立操作电脑,会使用基本的办公软件和上网,基本不需指导。
据调查,与广州的信息化水平相比,幼儿园的信息化建设就远远落后了。主要表现在: 首先,广州市幼儿园拥有自己官方网站的幼儿园竟然屈指可数!只有为数不多的机关幼儿园和少数档次较高的民办幼儿园建立了拥有一级域名的官方网站,大多数的幼儿园要么没有网站,要么是建立了好几个只有二级域名的免费网站,网站是建了,但个性化的需求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网站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的现象非常普遍。
其次,家园互动方式传统,满足不了家长日益增长的需求。有些幼儿园还在使用纸条夹在书包内的方式发送园内通知,耗费办学成本且效率低下;家园互动采用纸质的家园联系册,幼儿的日常表现、成长中的点滴细微之处无法及时地形象化地传递给家长。可喜的是,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意识到这个问题,利用短信平台工具发送园内通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采用;同时,基于互联网的家园互动新模式也因为其便利性和信息的多样性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幼儿园的认可。但是,目前市场上提供此类服务公司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差别很大,幼儿园方面需要认真比较鉴别。
接着,在门禁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方面,普及率也很低,二者均只有30%左右。幼儿的接送安全要高度依赖于园方工作人员的警觉性,幼儿园的安全保障体系堪忧。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在广州应用相对较多的是在幼儿在线实时视频方面,主要是满足平日无暇顾及孩子的双职工家庭(如出差在外时)和对孩子教育相当关注的父母的需要,对某些父母来说很必要,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幼儿园的招生,但使用中需谨慎,要注意避免对教师的教学过程造成困扰,以及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什么是幼儿园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是幼儿园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幼儿园信息化平台正是幼儿园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幼儿园信息化平台应该包括以下五大核心系统:家园互动系统、短信系统、数字化办公系统、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系统,幼儿成长档案系统;及三大辅助系统:安全接送系统、考勤系统、视频监控系统。
短信系统以短信方式发布实时的园务信息;
家园互动网站系统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让幼儿园和家长的互动沟通更全面;
数字化办公系统运用互联网、数据库等现代化工具,使幼儿园的教学和园务管理工作更科学和高效;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系统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成效,减轻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为优质的教学提供保障;
幼儿成长档案系统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无限拓展性,为幼儿园和家长建立起完整而丰富的幼儿成长档案系统,为孩子的个人成长留下弥足珍贵的回忆;
安全接送系统有电子接送卡、指纹接送等方式,旨在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幼儿接送途中的人身安全。
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安全防范,宝宝在线实时视频可减轻部分家长的育儿焦虑情绪。只有幼儿园实现信息化,才能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才能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打造幼儿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