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交流【篇二】
近几年来,我市教育系统抢抓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发展的机遇。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加快建设,强化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使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快车道,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随着XX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仍存在着南北、城乡、校际之间发展差距。如何让教育快速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在20XX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教育信息化突破了不同地域在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上的差距,用较低的成本高效便捷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20XX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会上确立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在陕西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把教育信息化列入“百亿教育强市工程”八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中。市教育局按照整体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国内一流,省内领先”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先后编制了两期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协调有关部门将市电教馆建制由科级升格为副处级,明确教育局、电教机构、学校的工作任务,积极构建“全市一盘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20XX年和20XX年,市教育局先后两次召开教育信息化现场推进会在全市产生了积极反响,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发展态势。榆阳、靖边、子洲等县区先后召开了信息化现场会,全市教育信息化工程快速推动。
二、加大投入,大力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是首要条件,经费投入是基本保障。我市先后出台《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的意见》、《XX市教育局XX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入12.2亿元,完善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通过大手笔投入,我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一是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化。全市596所中小学全部接入互联网;295个教学点有261个接入互联网。在继续用好农远工程设备的基础上,又为31个教学点安装了数字教育资源接收播放设备,使全市中小学和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6%,数字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99.7%。二是实现了主要教学场所多媒体化。一期行动计划中,全市共更新教学计算机4.5万台,生机比达到7:1,师机比达到1.4:1;装备触控一体机(电子白板)9922套,10个县区实现“班班通”全覆盖,教室和主要功能部室普及率达94.4%,实现了“宽带网络进校园,优质资源进教室”,为“人人通”实现奠定了基础。三是实现了教育管理和教学研网络化。市财政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市直学校、薄弱县建设奖补和实施XX教育云工程,建成OA综合办公平台、同步教学资源平台、在线教学研平台、微课平台、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使教育管理者和广大师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开展管理、教学、学习、办公等活动。
三、强化管理,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常态应用
需而不建是失职,建而不用是浪费。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是基础,教师是重点,应用是关键。我市坚持“建设为先、管理为本、应用为重”原则,市县先后出台《XX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常规管理基本要求》等28个管理文件,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相融合。我们主要做法是:一是抓重点,提升教师应用水平。为了让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常态化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几年来,市县两级采取送培到县、到校的方式,逐校、逐人开展应用培训,累计培训教师4万多人次,实现了人均一轮培训,使每一位教师基本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二是重活动,强化教师常态应用。全市深入开展
“六个一”活动。即50岁以下所有教师注册“人人通”空间,每年参加一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每名教师在教学研平台上传一份校本研修成果;每名教师每学期制作一个微课;每名教师每学期上一堂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示范课;中青年教师三年内至少参加一次新媒体新技术竞赛活动;每名教师课堂使用新媒体不低于80课时/学期,并进行一次考核。通过开展“六个一”活动,形成了“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良好局面,我市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在全国各类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大赛中先后126人获奖。三是建资源,为师生数字化学习提供支撑。我市积极构建以录播教室为基础的视频采集、制作、应用体系,通过各类竞赛,评选优课、微课加强本地生成性资源建设,市级资源平台通过自建、购买优质教育资源达到80T,并以“人人通”空间等形式,为学校数字化管理、师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环境支撑。四是重管理,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我市通过OA办公平台、实验教学管理平台、考试管理平台、“三评一访”等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了管与教、教与评、教与学的高效互动。
四、立足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抓好常态应用的同时,我们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促进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新的模式不断呈现。一是课堂教学涌现新模式。我市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创新活动,翻转课堂、名师专递课堂、慕课、晒课、VR等教育教学新模式已在各学校不断涌现。XX十一中
“网络学习空间”和“翻转课堂”应用模式、XX一中VR教学模式、XX一中“互联网+智慧课堂”、XX小学“互联网+社团”、XX特校智慧教室常规教学应用等超过百所学校教学模式已在全市产生影响。二是均衡发展得到新提升。我们积极推进城乡学校网络结对工作,先后有106所学校开展了网络结对工作,在各学科开展网络同步课堂互动教学,帮助乡村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例如,X镇中学和XX七中结为学校发展共同体,积极开展在线集体备课、在线教学、在线教研等活动,实现了共同提升。XX小学原是规模较小的村办教学点,交通不便、条件落后,通过同步课堂,生源逐年增加,学生达到了280多名。三是特色办学出现新亮点。各学校通过建成的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创客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3D打印等,积极开展新技术新设施创新应用,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智能学习环境,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行特色办学,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XX十中、X镇中学等80多所学校的3D打印、数字星球、机器人实验制作等在全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X中学等14所学校参加全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在九个项目比赛中,8人获得第一名。X完全中学在澳大利亚国际机器人大赛中获得“最佳新秀奖”,两名学生被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免试录取,并获得奖学金。通过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我市教育现代化和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实现新跨越,也得到了上级、同行及群众的肯定。市教育局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市政府、市教育局先后4次在省上相关会议上介绍了经验,成都、银川、吴忠、鄂尔多斯等地市的教育同行相继到我市考察。《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和陕西广播电视台等中、省媒体也宣传报道了我市教育工作亮点。在省委考核办组织的社情民意调查中,群众对我市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连续4年名列第一。
我市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中、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对比兄弟市区工作现状来看,我们还有差距、有不足。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再上新水平,为构建“智慧XX”、建设教育强市,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