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拨款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
财政预算拨款是财政部门按当年批准的预算对其所属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拨付预算资金,各级库款的支拨,必须根据同级财政机关的预算拨款凭证办理,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地方国库资金拨付量逐年增加,单笔拨付金额也越来越大,国库资金拨付过程中也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国库资金拨付安全。为此,结合工作
实际,必须认真思考。
一、主要问题
(一)财政拨款凭证没有作为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存在严重风险隐患。
财政拨款凭证是专用凭证,由财政部门印刷,凭证没有统一编码,也无防伪标识,是一般的付款凭证,财政部门没有作为重要空白凭证来管理,财政及国库部门对这种凭证的管理远不及对支票的管理严格,随意性很大。对作废的凭证随意丢弃、撕毁,填写凭证不规范、要素不全、对作废的凭证也不做记载,极易造成由于财政预留印鉴的泄密,把预留印鉴加盖到作废的凭证上,就能把资金拨出去,很容易造成财政资金的损失。财政拨款凭证是用一般的纸张印刷,这种印刷品极容易仿制,在仿制的凭证上加盖财政库款预留印鉴,就能把资金拨出去,国库部门很难辨别真伪,引发资金潜在的风险很大。预算拨款凭证在传送过程中存在隐患。虽然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规定预算拨款凭证要指定专人送达,并且人民银行实行签收登记制度,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换人传递凭证,存在预算拨款凭证直接由用款单位或委托他人带到人行国库部门的情况,这种开放式的传递过程,在无任何防范措施的情况下,潜在风险较大。
(二)财政预算的严肃性弱化,存在预算审议批准不及时。
一是各级人大每年三月份以后才能召开会议,审议批准本年度预算,在批准前国库支拨款项无依据,但财政要运行,经济要发展,只能凭财政提交的支拨凭证办理拨款,对财政的拨款监督形成“真空”时段,国库办理的拨款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国库难以监督。二是经人大审议批准的预算计划内容不详细,预算只涉及到了大科目,具体小的项目没有列出详细的计划数,国库在监督过程中难度大。三是超预算或调整预算财政部门提供的材料不合规,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对于各级政府调整预算必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如遇超预算或者调整预算的情况,往往是由财政部门或者财政的内设部门提供超预算计划或预算调整计划资料,严重违反了《预算法》的相关规定,人大对预算支出的监督作用大打折扣。
(三)对代理银行办理集中支付的财政拨款不能实施有效监督。
集中支付分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直接支付方式是财政资金支拨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由直接支付的代理银行在财政部门在其开立的“零余额”账户中先把资金垫付到商品劳务供应商,当日向国库清算垫付资金;授权支付方式财政资金的支拨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批准的月度用款计划内自行开具支付令,在集中支付代理银行开立的零余额账户支取使用,再由代理行在规定时间内与国库清算资金。代理行对这两种支付方式的资金与国库清算时,只要清算金额、预算单位、预算科目与财政部门送达国库的授权支付、直接支付额度通知单一致,国库即可给予清算垫付资金。由于财政支出的支付方式和清算方式发生了改变,使财政资金出口关由国库移向了商业银行,国库失去了监督的主动地位。一是对财政资金支拨的用途无法监督,财政支出是否合规无法审核,国库资金安全得不到保障;二是当日清算可能会导致财政透支,国库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额度通知单,只能审查是否超过支付额度,财政是否透支只有当日代理银行发起清算后才能得知,代理银行容易形成垫付资金的风险。
二、政策建议
(一)印制具有防伪性能新的预算拨款凭证,作为重要空白凭证管理。
财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重新设计、制作采用一定纸质的统一具有防伪性能的拨款专用凭证,统一规定拨款凭证的纸张、规格、尺寸大小,设立统一标识、代码、编号等。应借鉴支票等重要空白凭证的相关管理办法,把拨款凭证纳入重要空白凭证管理范畴,并对凭证实行编号控制,确定专人保管,领用登记。对不符合要求的拨款凭证,国库部门不予受理,从源头加强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建立专人传递凭证制度,财政部门确定专人传递凭证,把专人的相关资料在国库部门备案,国库部门要严格核对是否是专人传递凭证,如果发现不是专人传递凭证,国库部门拒绝办理相关拨款事宜,如果特殊情况换人传递凭证,财政部门必须出俱书面证明或者被接替者的书面授权。严密凭证的交接手续,做好凭证的登记工作。
(二)加强对财政预算制定和预算支出的监督
人大是地方预算制定、执行的最高监督部门,人大要进一步加强对预算制定和执行的监督和管理,督促预算计划的及时制定和出台,根据“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的原则,制定出详细、符合实际的预算计划,确保预算制定的时效性和
完整性。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经人大审议、批准的预算具有法律约束力,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预算支出数必须与预算限额相符,经人大审议、批准的预算一般不做调整,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必须按照有关法律程序和规定进行,决不允许超预算或者自行调整预算。对违反超预算规模和调整预算项目的行为要按照有关法规进行处罚。在预
算执行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批准的预算和国库资金量、规定用途、预算级次拨款。国库部门要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监管,随时掌握预算计划执行进度,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预算资金的支拨,对于不合理资金拨付坚决不予办理,防止超预算、和擅自改变款项用途等现象发生,确保国库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三)建议取消代理银行,由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直接办理集中支付业务。
目前,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开通了大、小额支付系统、国库内部往来系统、同城票据实施清算系统等现代化支付清算方式,使资金清算畅通、快捷,《国库会计核算系统》经过不断改造升级,系统运行平稳,而且人民银行有高素质的国库人才,能够保证办理集中支付业务的需求,国库直接办理库款支拨,一是减少资金清算环节,国库资金汇划方式由现行的清算行到供应商,在由国库到清算行,改变为由国库直接到供应商,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二是加强对库款支拨的有效监督,降低资金风险
第二篇:浅谈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建议
浅谈合作市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建议
合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纪委书记田彪
近几年来,借着西部大开发和藏区中央、国家对区政策的扶持的东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规划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城区绿化、美化力度进一步加大。但是,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城市管理工作相对滞后,跟不上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严重制约了城市总体功能的发挥和城市品位的提升,损害了我市的城市形象。
一、我市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建轻管是城市发展的通病,群众形象地称之为“规划是纸上工程,建设是形象工程,管理是虚无工程”。少数领导干部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经营城市的理念,轻视城市管理的作用和价值。强调先建后管,或以建代管。因而城市管理工作摆不上重要位臵,舍不得投入,导致城市管理的思维观念和运作模式始终是问题式、突击式、应付式、表面式,治标不治本。
2、市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合作市从最初的一个镇逐渐发展成一个市,城区市民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原来就居住在城区的居民;一部分是由于城市区域扩大,城乡结合部的行政村
变为城中村的农牧民;另一部分是农村进城务工的农牧民。由于市民成分较为混杂,市民素质存在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许多市民的文明素质,他们习惯于马路旁购物、随意乱扔果皮纸屑、乱倒垃圾、乱搭乱建等,不仅破坏了城市的形象,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发展在追求确定的经济目标时,往往难以顾及合理的规划、建设的质量,致使城市道路、绿化、市政基础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最终给城市管理增加了难度,也影响管理的质量。由于规划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马路破损,沿街店面破旧,占道经营、乱搭乱建和车辆乱停放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交通安全。
4、城管执法难度较大。城市管理的对象大多是弱势群体,部分人生活确实困难,以流动经营作为谋生的手段,一些市民尽管强烈要求有一个优美、整洁的工作生活环境,但又同情违章经营者,片面指责城管执法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被管理者的抵触情绪。再者就是法律法规赋予城市管理的强制力不够,城管执法部门对一些抗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违章户没有强制手段,尽管执法人员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但还是经常发生阻挠执法、抗拒执法的事件,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5、执法队伍建设不完善。城管执法队伍来源广,人员身
份较为复杂,专业人员不多,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许多执法队员只能边干边学,不断摸索,影响了执法效率的提升。城市管理工作量大、范围广、任务重,且城市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复杂性的特点,使部分执法人员逐渐产生耐性不足、“板着面孔办事”的“职业病”特性,会出现态度生硬甚至粗暴,容易和管理相对人产生摩擦,激化矛盾,有损城管执法形象。
二、对策及建议
1、提高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要坚持“规划一支笔、建设一张图、管理一盘棋”和“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把城市管理同城市建设一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作为政府工作目标,做到城市管理规划有蓝图,任务有指标、管理有规范,工作有考核,效果有评价,责任有奖惩。实现城市管理工作计划与任务、定性与定量、务虚与务实的方略性调整。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文明执法水平。首先,执法部门要树立文明执法的理念。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执法队员逐步树立以人为本、亲民执法、和谐执法的理念。其次,加强和完善制度化建设。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强化内部管理,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第三,重视执法队员的学习、培训和考核。通过执法队员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的集中学习,强化监督和考核,增强干部职工综合素质,提
高执法办案质量和水平。第四,积极探索选人用人新机制。严格按照标准录用执法人员,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录用,让那些素质好、懂法律和专业技术的人进入执法队伍。通过竞争上岗,选好配强中层干部,逐步建立“强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竞争机制。
3、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切实满足城市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加大城市管理的力度。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说服教育在先,实施处罚在后。对那些屡罚屡犯的则通过重罚强行规范他们的行为。同时要正视相当一部分人家庭确实困难靠摆摊设点来维持生计的现实,一方面采取疏堵结合、先疏后堵、边疏边堵的办法,坚持“既照顾群众,又整洁城市”的原则,选择不影响市容和交通的地段合理设臵临时摆摊区,为下岗工人和外来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经营场所,既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又减轻城市管理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无证经营和乱扔垃圾等个人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4、强化市民教育和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1)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运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强化对市民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能认识城市管理的意义,了解城市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树立“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理解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并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工作,自觉维护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秩序。(2)建立健全执法保障机制。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城管执法人员开展工作,及时查处拒绝、阻碍城管执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等案件,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市民积极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
第三篇:基层央行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央行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基层央行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2010-06-29 18:58:56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基层央行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基层央行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2)
随着中央银行机构改革的深化和核算系统的升级,会计管理工作的加强显得日渐重要,它对促进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全面履行基层央行工作职责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目前基层央行的会计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与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才能更适合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
一、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会计工作是基层人民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是作好金融管理、履行好中央银行职责的出发点。会计工作在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基础建设、完善内控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银行的会计工作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控制度滞后,不能有效防范会计风险。随着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制度建设未能及时得到完善和补充,一些业务缺乏制度约束或制度与实际业务操作脱节,制度跟不上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造成控制盲点,不能有效的防范会计风险,有效指导会计工作存在一定欠缺。现行内控制度只是作为对会计人员工作的要求,而没有将其作为法律、法规执行,致使会
计业务潜伏着很大的风险隐患。
二是责权不清,缺乏激励机制。会计工作的风险性与待遇不相匹配,从现实情况看,会计未形成一套系统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操作规程和评价标准,没有真正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人员的积极性。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致使会计人员提高工作质量、业务能力缺少动力,成为引发内部资金风险的重要根源。
三是缺乏动态预警机制。内控制度对风险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现有的内控制度着重强调了对业务环节的控制及事后监督检查控制,而忽视了对突发性事故或案件的预测预防,没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出会计内控软件,对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报警,起不到风险预防作用,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
四是人员老化素质偏低。中央银行会计是一项原则性、专业性较强,风险性较高的工作,是央行的要害部门,对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行人员逐渐减少而且结构老化,岗位轮换、交流制度得不到实质性落实。少数人员的知识结构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工作上只限于被动应付,操作上随意性大。
二、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基层行对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个别县支行的领导认为会计工作实行双重管理,即上级会计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局限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缺乏对本单位会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常工作仅限于账表平衡,资金不出现问题,有的甚至只关心本行费用指标的多少、经费的松紧,对具体业务不做深入了解。有的行纯粹把会计部门作为行内业务培训基地,把会计业务熟练的人员充实其他部门,或者经常抽调会计人员搞行里中心工作,使一些会计人员不能正常从事会计业务。
二是岗位设置与现有会计人员配置相互矛盾。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县支行会计国库科承担着国库和会计两项核算业务,还肩负辖内金融系统及国库经收处的管理职责,一般应设置接柜岗、记账岗、复核岗、票据清算岗、清算管理岗、综合岗、系统维护岗、会计主管岗、会计档案管理岗、事后监督等岗位。其中票据交换员、事后监督员、系统维护员、会计主管员不得参与日间账务处理,记账员、复核员不能兼岗,还必须建立定向替岗制度。但实际工作中存在人少岗位多的矛盾。要保证正常业务开展,必须一人多岗,如遇培训、外出检
查、正常休假等情况,兼岗和顶班就不可避免。具体矛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按制度要求充实会计人员,就会不同程度出现混岗、兼岗现象,缺乏岗位制约关系,存在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县支行人员少,会计业务量也较小,按制度要求充实会计人员,势必造成会计人员占全行人员比重较大,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县支行其他工作的开展。
三是业务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协调。基层县支行是具体业务操作部门负责国库、会计、甚至包括科技,业务管理分别接受中心支行会计财务科、营业部、事后监督中心、国库科、科技科五家指导,由于具体工作布置和管理“政出多门”,县支行国库会计科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三、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建议
首先是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制约措施。银行会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技术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会计风险具有隐蔽性、持续时间长、危害大的特点。为确保会计核算操作的合法性、规范性,必须从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入手,狠抓会计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规
第四篇:基层央行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中央银行机构改革的深化和核算系统的升级,会计管理工作的加强显得日渐重要,它对促进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全面履行基层央行工作职责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目前基层央行的会计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与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才能更适合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
一、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会计工作是基层人民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是作好金融管理、履行好中央银行职责的出发点。会计工作在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基础建设、完善内控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银行的会计工作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控制度滞后,不能有效防范会计风险。随着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制度建设未能及时得到完善和补充,一些业务缺乏制度约束或制度与实际业务操作脱节,制度跟不上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造成控制盲点,不能有效的防范会计风险,有效指导会计工作存在一定欠缺。现行内控制度只是作为对会计人员工作的要求,而没有将其作为法律、法规执行,致使会计业务潜伏着很大的风险隐患。
二是责权不清,缺乏激励机制。会计工作的风险性与待遇不相匹配,从现实情况看,会计未形成一套系统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操作规程和评价标准,没有真正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人员的积极性。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致使会计人员提高工作质量、业务能力缺少动力,成为引发内部资金风险的重要根源。
三是缺乏动态预警机制。内控制度对风险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现有的内控制度着重强调了对业务环节的控制及事后监督检查控制,而忽视了对突发性事故或案件的预测预防,没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出会计内控软件,对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报警,起不到风险预防作用,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
四是人员老化素质偏低。中央银行会计是一项原则性、专业性较强,风险性较高的工作,是央行的要害部门,对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行人员逐渐减少而且结构老化,岗位轮换、交流制度得不到实质性落实。少数人员的知识结构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工作上只限于被动应付,操作上随意性大。
二、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基层行对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个别县支行的领导认为会计工作实行双重管理,即上级会计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局限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缺乏对本单位会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常工作仅限于账表平衡,资金不出现问题,有的甚至只关心本行费用指标的多少、经费的松紧,对具体业务不做深入了解。有的行纯粹把会计部门作为行内业务培训基地,把会计业务熟练的人员充实其他部门,或者经常抽调会计人员搞行里中心工作,使一些会计人员不能正常从事会计业务。
二是岗位设置与现有会计人员配置相互矛盾。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县支行会计国库科承担着国库和会计两项核算业务,还肩负辖内金融系统及国库经收处的管理职责,一般应设置接柜岗、记账岗、复核岗、票据清算岗、清算管理岗、综合岗、系统维护岗、会计主管岗、会计档案管理岗、事后监督等岗位。其中票据交换员、事后监督员、系统维护员、会计主管员不得参与日间账务处理,记账员、复核员不能兼岗,还必须建立定向替岗制度。但实际工作中存在人少岗位多的矛盾。要保证正常业务开展,必须一人多岗,如遇培训、外出检查、正常休假等情况,兼岗和顶班就不可避免。具体矛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按制度要求充实会计人员,就会不同程度出现混岗、兼岗现象,缺乏岗位制约关系,存在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县支行人员少,会计业务量也较小,按制度要求充实会计人员,势必造成会计人员占全行人员比重较大,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县支行其他工作的开展。
三是业务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协调。基层县支行是具体业务操作部门负责国库、会计、甚至包括科技,业务管理分别接受中心支行会计财务科、营业部、事后监督中心、国库科、科技科五家指导,由于具体工作布置和管理“政出多门”,县支行国库会计科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三、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建议
首先是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制约措施。银行会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技术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会计风险具有隐蔽性、持续时间长、危害大的特点。为确保会计核算操作的合法性、规范性,必须从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入手,狠抓会计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规
范操作程序和会计行为。对现有不合理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补充、修订,使之更严密、更完善,通过建章立制,使内控制度的触角延伸到会计核算的每一个角落,使每项业务的开展作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纠,堵塞漏洞。
其次是明确责任,奖罚分明。要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会计岗位责任制作出明确规定,把会计制度、任务和工作职责具体分
解到会计部门的各个柜组和岗位,落实到具体经办人员;对主管行长、会计主管、复核员、经办员的责任应做出具体的规定,使各级人员各司其职;对那些有悖于内控要求的人和事要认真检查,严肃处理,绝不能姑息迁就,努力做到查一儆百,令行禁止。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制度为标准,以事实为依据,甄别是非,分清主次,界定责任;同时,要对一切破坏内部控制运行的违纪违规者,不管是谁,要一视同仁,以维护内控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再次是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解决基层人民银行会计人员配置不合理、会计监督不到位、会计人员不能正确履行职责等问题,只靠健全内控制度难以奏效,必须从改革会计管理体制人手,打破会计工作分级管理的体制,实行会计核算集中管理。
最后要加强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素质。针对新业务发展需要加强现有会计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的技能,使之尽快适应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自觉按照各项制度的要求履行职责;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增强法律意识、纪律意识,提高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内部规定的自觉性。
第五篇:浅谈贷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贷款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是指从贷款发放后到贷款收回前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账户监管、客户检查、风险预警、贷款档案管理、贷款清理收回、资产保全等几方面。近年来,我行虽然加大了贷后管理的工作力度,但由于主客观尤其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贷后管理仍然是我行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重贷轻管,管理不到位”现象依然存在,这就好比一个盛水的木桶,贷后管理就是木桶中的最短板。如何解决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贷后管理水平,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十分严峻的课题。
一、贷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清晰的贷后管理工作理念
信贷营销和风险防范是一对矛盾,贷款收益是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确认,客观上造成了银行的贷款扩张冲动和 “重贷轻管”的倾向。经办行加大贷款投放,拓展新的贷款客户,特别是集团性大客户,能够为其带来显著的当期收益,个人也会得到相应奖励。但是贷款防范后,经办行失去资金控制权,银企信息不对等,监管难度大,耗费精力大,实际收益小,责、权、利关系体现不明显,信贷人员消极应对,贷后管理成“事后管理”,出现实际风险,被动接受。如此种种“重贷轻管”的观念成为贷后管理薄弱的思想根源,观念不转变,强化贷后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二)缺乏灵敏的风险预警处理机制。
信息不对称是长期影响银行信贷管理的不利因素,在西方发达商业银行体系中普遍采用同业信息共享和专业机构资信评估等手段减轻负面影响,但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方面,银行体系内部信息共享不足,虽然人民银行建立了征信系统,由于缺乏有效监督,部分银行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准确现象屡见不鲜,有些银行甚至为恶性竞争,相互封闭客户信息,或提供假信息,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另一方面,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部门信息封闭,查询难度大。会计师、审计师、评估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评审报告可信度差,政府地方保护主义等影响了健康社会信用体系的形象。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客户的有意隐瞒,致使信贷人员获得信息滞后或不全面,对企业已经显现或未显现的潜在风险无超前分析,预警能力差。对客户的产权变动,财务状况变化,现金流量不足,担保出现风险,贷款被挤占挪用,银企关系不正常等重大风险事项,缺乏敏感性和预见性,时效观念较差。
(三)激励机制不到位。
在激励机制中,重贷款发放奖励、轻贷后管理激励。即使在贷后管理激励中,多数行注重不良贷款清收奖励,对正常贷款收回没有激励。相对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环节而言,贷后管理是时间跨度最长、变化最多最难驾驭的风险防范控制环节,导致信贷人员感到“吃力不讨好”,贷后管理只有责任,不如市场拓展实惠,从而影响贷后管理工作。
(四)缺乏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客户经理素质良莠不齐。
客户经理素质直接影响着贷后管理成效,但目前各行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象,使贷后管理难以有效落实,并且存在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隐患。一方面部分客户经理缺乏丰富的财务、税收、贸易等相关知识,对信息缺乏分析能力和敏锐反应,在分析识别、信息反馈、风险处置方面能力不足,使贷后管理难以深入,停留在表面,容易形成能力风险;另一方面,有些客户经理责任心不强,敷衍应付,搞形式,甚至在贷后管理中隐瞒真相,以展期、借新还旧等种种方法掩盖风险,逃避责任,加大了贷款风险处理的难度,形成道德风险,不可不引起重视。
二、强化贷后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只有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贷后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业务全过程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周转运行,才能真正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业务经营效益,推动各项业务有效可持续发展。针对贷后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贷后管理工作。
(一)创新思想观念,确立贷后管理重要地位。
把贷后管理工作摆在信贷风险控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推动业务经营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日程。整合信贷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这个规定包括贷后管理的内容、原则、贷后管理制度、部门岗位职责和管理行为规范,加强和规范贷后检查、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规范信贷业务到期处理,严格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及不良贷款管理,建立统一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严格贷后管理责任移交,建立贷后责任追究和奖励制度等内容。从多层次、多领域、多层面、多环节入手,全面规范贷后管理行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真正起到风险防范作用,促进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贷后管理行为。
借鉴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工作经验,从严格规范贷后管理行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一是建立主责任人负责制度。明确单户风险监控主责任人,按照规定的要求实施贷后管理。二是建立重点客户管理制度。信贷管理部门应按照贷款额度或授信额度、风险程度、管理难度确定本行级的重点管理客户,作为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重点对象。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贷后管理工作积极性。
一是建立贷后管理“过程控制”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客户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按季监控,按年评比,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机构管理水平、管理者素质和业绩的重要标准。对不能完成不良贷款刚性指标的支行,考核结果不能达标的支行,要通过限制整改、削减授权、不得新增贷款等手段,促使自觉加强贷款风险管理。三是对贷后管理基础好、水平高的机构,在信贷资金规模、财务费用、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于倾斜,对工作实、能力强、业绩好的信贷人员,要在晋升和薪酬方面给于重点考虑。四是对贷款管理好,贷款本息能全部按期收回的行,设立特别奖,给于主责任人、责任人和经办人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从而调动工作积极性。
(四)提高客户经理整体队伍水平。
近几年,客户经理人员素质得到较大提高,但与现代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客户结构的变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加强信贷人员培训。二是加强对客户经理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切实转变作风,深入扎实工作。三是建立信贷人员从业的资格认证、淘汰制度,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加快打造贷后管理专职队伍,对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信贷人员,要果断及时退出信贷专业岗位。四是信贷人员自己要加强业务技能学习,适应信贷业务发展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