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节约型园林的研究和采取的技术措施
节约型园林的研究和采取的技术措施 摘要:近年来,由于观念上和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着注重视觉形象而忽略环境效益的现象。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追求豪华奢侈、铺张浪费的风气十分盛行,园林绿化建设中攀比斗富之风愈演愈烈。在追新求异、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各种奇花异木飘洋过海,大树移栽之风屡禁不止。不仅如此,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手法,如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追求视觉形象的挖湖堆山,甚至填湖造园等等,屡见不鲜。不讲科学的园林绿化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耗费巨资带来的是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当前提出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口号,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及时。
关键词:考虑实际;建设节约;节约型园林脚踏实地做好四项工作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其次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那些片面追求生态环境效益而忽视资源与能源消耗的园林,或者片面强调局部环境改善而忽视整体环境恶化的园林,以及片面追求视觉景观效果而忽视自然演变能力的园林等,都不能称其为节约型园林。
建设节约型园林,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做起,脚踏实地的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倡导勤俭节约办实事的工作作风,要在决策者的思想观念上树立节俭的意识,从根本上扭转当前追求豪华奢侈的园林建设指导思想历史论文发表/lslwfabiao/。二是建立健全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从法规上和制度上杜绝浪费型园林建设和运营模式。三是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更大的扶持,鼓励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科研工作与推广工作,努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观念和经验。四是建设节约型园林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从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环节入手,制定科学的规划设计导则和施工养护及运营管理规范,集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与能源。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资源浪费型或环境破坏型园林绿化模式的盛行,实现园林绿化建设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
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中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式园林以范山模水的景观类型而着称,造园受到水、土、石、木等自然资源的巨大限制。在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营造自然山水园,势必要耗费巨大的自然资源和人力物力。因此,当前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不顾当地自然资源条件,一味追求理想化景观类型,从而改变场地原有的景观特征,造成外来景观入侵的建设模式,是中国园林绿化建设普遍资源消耗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
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应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建设指导思想。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能力营造园林绿化。要走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园林绿化之路,彻底改变现有的园林绿化美学观念。要抛弃矫揉造作的园林趣味,追求朴实自然的园林气息。
第二篇:保护园林存活的技术措施
保护园林存活的技术措施
1.影响树木成活的因素
如何有效的提高园林树木的成活率,这就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影响园林树木的成 活的因素。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和对相关树木的生理生态特性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影响园林树木成活的因素主要概况为树木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因素 1.1树木本身的因素
通过总结实际经验查阅相关资料,对于影响树木成活率的因素,就树木本身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1树木根细胞的再生能力较弱
在实际的施工中,我们发现同种树木,同时栽植,但是其展新叶的时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树木的根部细胞再小能力较弱,在移栽后根部不能较快后期新的愈伤组织,从而形成新的根系,不能及时的为树木的生长提供水分和养料,而树木生长只能从树木自身存贮的营养中汲取,这也是导致部分树木存在“假活”现象。1.1.2树木主根系吸收能力不强
一般树木存没有移栽前,根系不断的生长,其吸取水分和养分的范围大大的超过其主干枝的伸展范围,同时主要深入土壤深处,而营养要大部分都处于树木枝干的垂直投影范围以外。树木移栽时,土球的范围一般为树木胸径的8-10倍,而在这个范围内主根基本都已经木质化,吸收能力较弱:
1.1.3树木的地上蒸腾量和地下吸收量不成比例
树木在未栽移时,树木长势较好,树木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是存在一个比较适宜的比例,这也使得树木的生理和生态生长得以保证,移栽时,树木还未形成有效的吸收面积,同时为了保证景观效果,树木要求全冠幅栽植,这就是得树木的地下吸收量完全不能保证地上的蒸腾量,从而使得部分树木的叶片和枝条出现萎缩和干枯的现象,如果这个现象一直不能得到改善和调整,这将会导致树木“干心”和死亡,继而影响树木的存率。1.2栽植树木的外部因素
在实际施工各种栽植树木时的外部环境也是影响树木成活率因素中非常重要原因之一,而的环境主要包括: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病虫害、自然灾害及人为损害。1.2.1土壤
十壤是树木的生理生态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肥沃与否、土壤的酸碱性和土壤的排 水和保水性能是影响树木能否正常成活的关键因素。树水移栽后,因为土壤的PH值、保水 排水和通透性、肥力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出现不适应性和排斥性,这将会导致树木的 直接枯萎和死亡。1.2.2水分
在移栽树木之前,树木有着良好的水循环,叶片表面的蒸腾量与根吸收量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而移栽后,这个平衡被打破,树木会因为水分的消耗和供给处失调状态,而导致枯萎和死亡。1.2.3温度
树木在长时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了适宜各自生长的区域带,远距离、不同海拔及迁移式的移栽,完全的改变了树木生长的原始条件,从而导致树木的枯萎死亡。此外,由于一些特别的年份,强烈的季节气候温差也会导致树木死亡 1.2.4光照
不同树木对于光照,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广玉兰,亚热带树种,性喜光),强烈或是较弱的光照强度也是导致树木死亡的原因之一。1.2.5病虫害
树木有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带来的危害也是影响树木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见的病害有枯叶病、粉煤病及叶斑病;虫害主要是一些蛀干害虫类(鞘翅目:天牛;鳞翅目:木蛾;膜翅目:树蜂)1.2.6自然灾害
大自然能够创造一些优美的景观,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自然灾害(如台风、霜冻),而 往往伴随这此灾害之后,树木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死亡,这个是我们无法通过人为力量能 够抗衡的。1.2.7人为损害
人为对树木带来的损害,也是我们在实际施工中常常遇见的情况,比如树木在起土球(损伤树木的根系)和运输过程中都会导致树木失势,从而影响树木的存活率。此外,因运输或 起吊树木时,对树木树皮的损害都会给树木的成活率带来一些影响,2.预防和保护措施
如何提高树木成活率,通过对实际施工的总结,并根据移栽的不同阶段,概括了三个阶 段措施:移栽前的措施,移栽时的措施,移栽后的措施。2.1移栽前的措施
能否做好树木移栽前的准备措施,是决定树木移栽后成活率高低的前提条件。2.1.1树木栽植地的调查
在树木移栽前,应了解要移栽的树木本身的生理生态特性的,调查树木两地的立地条件(土壤的酸碱性、土壤肥力、土壤的通透性)、气候条件、光照强度,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2.1.2树穴
树木在栽植前,应先根据施工图纸现场定点放线,组织工人挖好树穴树穴,树穴的大小应按照树木土球的直径和厚度来确定,对于部分浅根性树木,树穴的深度应小于或等于土球厚度,树穴四周应是圆筒状。在树木栽植前应提前将树木灌水,是土壤形成毛细管,这样有利于树木的成活。
2.1.3树木起苗和运输
树木起苗时,一宁要注意土球的大小(应该是胸径的8-10倍),土球太大,会使得运输成本提高,土球太小,会影响树木的成活率。土球起出来后,应用草绳或亚麻布对土球进行包包裹,这样可以保护树木的根系和减少运输过程中土球失水,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长距离的运输过科中,会使得树木因失水而导致树叶萎靡,影响成活率。常用的措施是对叶片喷施抗蒸腾剂。
2.1.4修枝整形
树木在定植前,应该根据现场的情况,对树木进行适当的修枝整形,对有利于树木的成活。根据栽植树木的品种及当地的温度气候条件,应该对树木进行适当的修枝,大体应该是:1去掉细枝、嫩枝、弱枝和病枝;2大枝应该在保证整体冠枝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修剪,剪口或者锯口应用愈伤涂抹药或者是塑料薄膜包裹,减少伤口处的水分蒸发和病虫害的入侵,提高苗木的成活率。2.2移栽时的措施
树木运输到场后,就是对树木进行栽植。正确的栽植方法是提高树木成活率的你证。树 木栽植时,因树木本身的特性,栽植尝试也有所区别,比如香樟、桂花和银杏等树种因其怕 涝,栽植时应该适当的浅栽。此外,常规栽植树木的方法为:树穴中的土壤进行很好的消毒,并对树木根系喷施生根剂,在回填土时应该分层回填、夯实、浇水,回填完毕后应做好围堰,部分树木可以采用2层围堰,围堰的宽度应根据土球的大小来确定,围堰做好后应该再次对树木浇灌定根水。最后再对树木进进行支架防护,支架做好后,应对支架进行受力感受,这样可以防止支架受力不均,使得树木出现倾倒,影响树木成活率。
对于因在运输过程中,土球有损坏和裸根树木,栽植时,可以考虑使用“浆根”栽植方法,具体操作过程为:将土壤消毒剂和生根剂,按照适当比例,混合土壤和自来水(河水、井水),进行栽植。2.3移栽后的措施
在园林树木栽植中有一句话叫“三分栽精,七分管护”,南此可见养护措施是否到位是关系着树木成活率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2.3.1树木的水分保证
树木在栽植后,已经处于地上和地下水分失衡状态。其主要们措施是1对树木进行根部 灌水2对叶面枝干喷水(早晚各喷2次),保证树冠和草绳湿澜3定期检查土球,发现土 球发干时,应立刻灌水,但一定不能让根部积水,防止根部发生腐烂。具休的浇水量和次数 应该根据:1气候不同来决定(春季,大树3-5次/天,阴雨天除外);2根据树种的不同来决定;3根据土壤的不同来决定(盐碱地和筑高台栽植的树木要“明水大浇”;对于保水力差的沙土壤和容易积水的低洼处栽植的树木要“小水勤浇”;对于较粘的土壤可以适当减少)2.3.2树木病虫害防止
春季,是病虫害的高发期,树木容易受到病虫害的感染,应该及时发现及时防治。2.3.3树木新发萌条去除
树木开始发芽,基本可以判定树木开始长出新根。但是过多的萌条或芽胞,会使得树木 内部结存的营养不能充分供给,会使得树水出现“假活”现象,从而导致树木死亡,影响 树木成柄率。2 34树木施肥
树木开始展叶或发新枝前,应该对树木进行一次施肥,保证树木正常的营养供给,提高树 木的成活率。3.结论
树木的成活率是由外部环境和树木本身情况所决定的,做好树木栽植前、中和后期三个阶段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提高树木的成活率。此外,一些因不可抗力使得树木成活率受到影响是我们不希望出现和看到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对当地的气候和物候情况提前预计,做好防止和预防措施,减少损失。在实际施工中,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学习、多交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要培养和指导栽植工人,使得我们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和树木的成活率,节约成本。
第三篇:节约型校园建设研究
节约型校园建设研究
节约型社会是针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现象而提出的发展治理理念,其内涵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循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里的“节约”具有双重的涵义。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
节约型校园的内涵是指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构建节约文化,培养包括具有节约品行在内的高素质的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节约也有俩重意思,一是节约资源,合理配置利用资源,提高校园各种资源的效率水平;二是节约思想教育学生,树立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消费观。
节约型校园建设涉及范围是指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属于直接管理和消耗资源的部门和系统,包括基本建设、技术物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后勤保障等。
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内容或重点工作是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及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特征的生活服务体系。
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措施:
1、校园建设规划。教育部强调做好三个规划,其中一个就是校园规划,校园规划是一所学校全面的长久的建设计划,从建设节约型校园视角,是具有基础性、法规性、全面性、持久性作用的关键措施。
——避免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
——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的不系统、不配套,只顾眼前需要而带来的浪费;
——避免不分轻重缓急搞建设,建好的设施利用效率不高。
因此务必重视校园规划工作,不但新建校要重视规划,而且在老校园改造时同样应重视,要先规划后改造,才能节约资源,提高投资效率。
2、依法治校和制度建设。首先节约资源是法律的要求,有关节约方面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其次严格国家能源强制性标准和节约资源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及地方性标准;再次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管理制度。
3、管理措施
——计划管理。校园基础设施、建筑物等维修改造,材料、仪器设备购置都要实现计划管理;
——全方位计量和量化管理。实现“定额用能,超额自理,节能归己,节约奖励”的能源管理运行机制; ——成本核算。对实现企业化管理的部门或能实现成本核算单位或项目实现成本核算,将能源等资源性的消耗纳入成本;
——指标考核。将用能、水指标分解到各使用部门,推进阶梯式能价、水价制度和超指标用能、水加价收费;大型仪器设备开机时数,协作公用时数。
4、技术措施
——节能器具的使用。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和节水设备及器具;
——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太阳能利用。
5、资源共享。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学校内部部门间等资源共享,节约资源初始投入,节约运行过程中资源消耗,如天津市高校、北京市部分高校的集中供暖;中关村大型仪器设备的协作共用等。
6、出台有利于节约资源的政策。如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基金;制定节约激励政策
7、培育节约文化,养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厉行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道德行为,对社会来说,厉行节约则是一种文化,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节约文化是指人们关于节约的认识、观念、规范和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等。节约文化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深层次软件要素,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道德的软约束,对节约型校园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在学校中开展节约教育,尤其是对学生要进行资源国情状况、节约资源的意义、国家关于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标识、节约思想传统、节约知识等的教育,通过教育,逐渐形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让节约成为每一位师生员工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若干观念:
1、责任观念。有责任不浪费有限的资源;育人责任;
2、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重在长远利益的观念;
3、校园规划,基础性、长远性设施适当超前的观念;
4、要节约,需投入的观念;
5、采取经济、行政等措施,以经济措施为主的观念,有两句老话“崽卖爷田心不疼”、“花别人的钱心不疼”。这两句话反映了浪费的核心问题所在,一个是财富来得太容易,没有经过艰苦劳动挣的钱花起来很轻松,当然不会有节约意识;一个是花别人的钱(国家的、集体的钱包括在内)不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自然花起来如流水,没有节约的概念;
6、聚沙成塔,点滴做起的观念。不要因小或少而不为。
【关键词】节约型校园;制约因素;道德培养;建设对策
一、制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几种因素
制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不健康的消费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适度的时尚消费行为被人们所接受,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生活中,一部分人仍然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消费观念,影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顾经济条件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的奢糜消费、追时髦、赛奢侈,过度包装的蓄意浪费等不健康的、甚至奢糜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已经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阻碍。高校作为育人阵地,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让节约成为每一名学生健康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各层面上的能源浪费都与制度的缺失有关。因制度设计的不合理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现象在高校随处可见。如由于缺乏成本核算制度,现有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没有与学生的培养成本挂钩,造成水、电、设备使用、耗材等教学资源惊人的浪费,再如毕业论文和纸质公文的打印、办公用品和各系学生活动用品的分散采购、教学仪器和实验设施的低效率使用等浪费都是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所造成的。
不够充分的激励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高效使用需要充分的激励机制。目前,高校自身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与竞争机制,而政府仍然采用计划的方式来配置教育资源,于是出现布局结构和规模的不合理,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此外,政府的拨款方式对高校间竞争机制的引入激励不足,对高校提高效益和自主融资能力的激励不够,投入到高等教育中的有限资源,又有许多没有花在教学与科研的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这些都是不充分的激励机制造成的。
不合时宜的政策措施。建设节约型校园离不开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以及严格监管,在现实中,由于定位不准、更改校名、扩大招生规模、扩张校区面积等盲目扩张的现象比较普遍,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及对大学急功近利的各种评估等不合时宜的政策措施都严重制约着节约型校园的建设。
二、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道德培养
面对制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因素,高校首先应从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道德培养做文章。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的,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一经产生,就以自己的特殊职能和特有方式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生活,表现出巨大的能动作用,道德的社会价值正是通过道德的功能加以体现的。它的功能主要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辩护功能和调节功能。
增强学生的节能道德意识。节约不但是公众自身素质的体现,也是其道德修养的外在写照,“勤以立志,俭可养德”是做人之美德,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节约道德意识,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觉加强节约意识的道德培养。建设节约型校园必须在全社会宣传节约意识,使广大学生深刻认识资源浪费的危害,懂得节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只有当每个学生都树立起节约意识,节约才能成为校园道德和标准,变成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要达到新的道德境界,自觉承担起节约和保护资源的重任,应当运用其优于万物的理想和道德,使其不仅有利于个体的生存,而且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其它生命的繁荣。人类应当具有完美的道德境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成为地球的保护者和生态系统的协调者,以推动和促进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普遍繁荣,从而达到最高程度的自我实现。
建设良好的节能宣传氛围。任何个体都处于一定时代和社会环境中,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操守都要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同时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小环境的影响也同样不能忽视。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人们内心信念系统所支持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及个体合力作用的结果。学校、家庭都是社会的有机构成体系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三个方面吸取各种有益的道德资源,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节水“大气候”,从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环境,使小环境与大环境相互影响、协同作用,建设良好的节水舆论氛围。
学校应主动成为进行节能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学生节能的道德意识和习惯,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同时,还要充分运用学校德育的各种优势资源条件,使节能的宣传渗透到课堂、食堂、寝室等校园的各个角落,使浪费资源的行为在校园内处处受到警示;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宣传表扬师生中勤俭节约的先进事迹,批评揭露多种不良消费和浪费资源的现象,积极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浓厚的校园节能舆论宣传氛围。
家庭是社会成员的第一所学校,改善家庭德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家长成为子女的表率,对提高子女的道德水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从小对其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随时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同时,还应对其进行趋向行为训练,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他们树立榜样,培养其良好习惯、优秀道德和健康的人格。社会是个体生活、成长的大课堂。应该利用多种渠道,各类宣传工具,开展普及性和社会化宣传活动,在节约尚未成为公众自觉行动之前,应该通过各级政府、各类社团,利用一切舆论工具进行大规模、大范围、大众化的节约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利用各种国际环保纪念日,运动式与普及化并举,展开广泛的群众性节约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会节约氛围。重视良好氛围对人道德的影响作用,倡导选择良好的环境培育个体的道德,这是我国道德教育的特点。墨子有一次见染丝而颇有感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五人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在墨子看来,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亦即有什么样的环境氛围就能造就怎么样的人。而荀子则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有怎么样的环境氛围,就有什么样的风俗,也就有什么样的习性和道德。所以,节能型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一套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而且更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节约道德氛围,为社会各个方面做保障。
三、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对策
建设节约型校园,应该树立科学理财观,提高节约意识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基础。节约型校园是不会自然实现的,需要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落实全面、安全、协调型的理财观,树立科学发展和勤俭节约的意识,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和节约型校园。
加强教育,倡导健康消费,树立节约发展的新理念。针对不合理的消费观念,高校应加强引导和教育,把节约型消费观念纳入校风教育,作为校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建设节约型校园与“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理念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师生员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适度消费观,养成节约习惯,形成节约风尚。让勤俭节约这一传统消费美德自觉地贯穿到与人的生活有关的衣、食、用、住、行等各种消费行为中去,使各种消费行为从不同的方面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服务,形成科学创建节约型校园的良好氛围。
树立“经营”的理念及成本与效率意识。目前,高校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是我们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亟待解决而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高校是一个办学经营的实体,管理者应该树立“大学需要经营”这一新的发展理念,精心地运作和管理学校的各种资源。成本问题是高校能否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控制和降低办学成本的核心在于如何使校内的有限资源运用得更为有效。如何将学校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绝不仅仅靠拍拍脑袋就可以决策的,资源配置的决策首先要建立在成本意识上,其次是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校内资源配置系统,紧紧围绕机制与环境、投入与产出和资源的共享三个重要环节,把统筹财力与协调理财结合起来,把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结合起来,把节约财力与循环经济结合起来。转载于范文中国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坚持节约发展,建设节约型校园。开源节流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有效途径之一,开源是节流的基础,节流是开源的继续。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并应用校内师生资源,努力开源节流。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关键。节约要成为人的自觉行动还需要制度来约束,健全制度,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基础,也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当务之急。高校应认真研究制定节约资源的具体规划和措施,把节约型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确保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计划性、广泛性、深入性、持久性和有效性。
建立健全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各方联动的系统工程。既要建章立制,弥补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漏洞,还必须建立包括节约型领导班子,节约型机关,节约型财务,节约型后勤,节约型资产管理,节约型校区建设,节约型会议,节约型制度在内的高校节约型工作组织,并从学校的宏观大过程和职能部门的微观子过程两个层面都建立起“管理策划、实施运行、检查与纠错、管理评审、持续改进”的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使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这样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就有保障,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理想就会变成实现。
第四篇:现代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探讨--学术交流之一
城市生态学作业——韩怀丽
现代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探讨
姓名:韩怀丽 时间:2011.04
城市生态学作业——韩怀丽
目
录
一、前言
二、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提出
三、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
四、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
五、结语
六、案例分析
城市生态学作业——韩怀丽
[摘要]文章通过对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进行分析,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与先进理论的基础上,从规划设计的层面提出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的生态策略,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淡水资源、能源、材料、管理等方面的节约技术措施。
[关键词] 节约型园林;绿化;科学规划;生态策略
一、前言
当前,资源短缺已经是世界范围内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国都致力于研究节能、环保型技术以缓解日益加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我国也把“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1]。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园林绿化行业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载体。而要真正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化,需要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养护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转换传统观念,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其中,规划设计是建设过程中实施最早也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本文从节约型园林的内涵与特征出发,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与先进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与方法。
二、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提出
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中唯一具有自净能力的系统,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6年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上首先提出了“节约型”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要遵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就必须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资金投入、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以因地制宜为基本准则,为城市居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这是我国针对当前资源短缺的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
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是指“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三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节约型园林应该是最合理、最经济、最高效的园林形式。
四、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
(一)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1.科学规划,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
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地生态格局能够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率,是满足城市绿地生态环境、景观、文化、休闲游憩、防护等功能要求的基础条件。理想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应顺应城市空气动力学、城市水文、城市热量耗散以及人类活动等城市物理驱动力规律,应具备布局均匀性、要素流动性、功能可达性、体系稳定性、空间开放性等基本特征,从而有利于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巨大作用。
2.合理设计,提高园林绿地的利用率
提高园林绿地利用率的前提是园林绿地的选址要正确且设计合理。调查显示,城市园林绿地中那些占地面积很大的大尺度空间,如大面积的草坪或铺装场地,空间尺度宏大、壮观,但使用者寥寥无几,场地的利用率很低;反而那些占地面积较少的小尺度空间,如符合人们使用需要的休息、健身器材区域,常常人满
城市生态学作业——韩怀丽
为患。城市园林绿地除景观功能外还肩负着生态、健身、休闲、文化、防护等多重功能要求,设计时应该兼顾这些要求,以营造多样化的小尺度空间为主,减少冷漠而空旷的大尺度空间的设计,从而提高绿地的利用率,间接地节约土地资源。
3.立体绿化,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率
立体绿化(Vertical Iandscape Greening)包括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高架桥绿化、天桥绿化等。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可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率,在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绿化率的同时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无法增加绿地面积的情况下,采用立体绿化和复层植被构建的技术措施,能明显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三维绿量与叶面积指数,丰富城市绿化覆盖层次,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二)合理选择植物资源,优化植物配置 1.因地制宜,优先选择利用乡土植物
植物种植设计是现代园林绿地生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植物品种的选择与植物景观生态群落的建立等内容,其中,对乡土植物的大量选择利用是植物品种选择的一项基本原则。
2.种植设计模拟乡土植物优势群落结构
一般地方植被群落经过长期演替竞争,逐渐形成地方的优势植物品种以及由优势植物品种组合形成的地方优势种群群落结构。这些优势植物种群和群落结构都是自然界长期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的产物,对当地的环境气候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基于此,美国生态学家、景观规划师麦克哈格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的设计理念。这种遵从自然演替规律、模拟乡土植物优势群落结构进行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观设计,较传统的只注重景观性的植物配置具有更强的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3.绿化模式
绿化模式以复层式群落为主。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地被层以及层间植物所构成的复层式混交群落绿化模式是实现园林绿地景观与生态功能的重要形式。传统的绿化模式更注重观赏效果,而对植物生物学特性、生态位以及群落结构与配置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城市绿地人工群落多数种间配置单一化和群落层次结构简单化的现象很严重,同时为了强调观赏效果,大量使用草坪、人工修剪的模纹植坛以及大量摆放一年生草花等。
(三)利用循环再利用理论,节约自然资源
所谓循环再利用理论是指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园林绿化由生产者到消费者最后到分解者的完整生物链。其所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应用模式,它要求把人类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程,在园林绿化的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在生态设计理论中通常遵循“3R”原则,即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Recycle)。这些设计则在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同样适用。节约型园林绿地的设计就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的排放、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等。例如,在园林绿地的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场地地貌特征和植被现状,保留原场地一切可以利用的景观资源,有机地进行改造,既突出景观的地方性特征,又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同时场地的竖向设计遵循减少大的地形改造、土方就地平衡等原则,都是减少人为干扰、减少经济投入、节约资源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循环再利用”是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另一个节约资源的措施,主要包括废弃物景观再利用、垃圾的基质化处理、雨水的收集与再利用等。
城市生态学作业——韩怀丽
1.废弃物的景观再利用
废弃物包括各类废弃用地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设备等,在景观改造规划中,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废弃物的景观价值,进行景观改造与再利用。以工业废弃地的公园改造为例,德国的杜伊斯堡公园、煤气厂公园和广东歧江中山公园等国内外著名的工业遗产公园的成功开发模式为废弃物的再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诸如将废弃的铁轨改造成别致的花径、将废弃的机床改造成工业雕塑、将水塔改建为攀登瞭望塔、保留旧厂房的钢筋框架并改造为休息休闲场所等的做法,既延续了场所的特征,创造出独特而别致的景观,又节约了建设资金,是节约型园林应该借鉴的节约材料的手段。
2.园林垃圾的基质化处理与再利用
园林绿地中的枯枝、落叶,从池塘、河流中疏浚的污泥等园林垃圾,如果将它们无害化处理,使之变成富有营养的植物生长基质,不仅能消除园林垃圾处理的压力,为农业生产与城市绿化提供高效肥料,更实现了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的持续物质循环。
3.雨水、中水的回收与再利用
雨水的水质可以满足城市绿地中的养护用水、景观用水等需要,因此园林绿地中可通过利用建筑、道路、湖泊等收集雨水,用于绿地灌溉、景观用水。对于硬质铺地部分,建立可渗式路面,采用透水材料铺装,直接增加入渗量,同时结合设计雨水收集管道系统来收集雨水,最终汇集于园林绿地中的水体内或地下蓄水池中,用于园林绿地的浇灌养护。德国是世界上雨水收集利用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其城市绿化通过广泛收集和利用雨水,解决了大部分的景观用水和养护用水,有的甚至实现了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生态建筑的屋檐下都设计了半圆形的檐沟和雨落管,用来收集屋面的雨水。收集起来的雨水,部分用来浇灌绿地,部分补充地下水。
除雨水资源外,城市中水通过回收再利用应用于园林绿地灌溉养护,既可以有效地利用和节约有限的淡水资源,又可以减少污、废水排放量,减少水环境污染。国家颁布的生态园林城市暂行标准中,对于中水的利用率也有着明确要求。利用城市中水对城市园林进行灌溉,在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是以色列,其城市园林养护用水80%以上是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结合现代灌溉技术进行灌溉[3]。我国利用污水进行绿地灌溉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中水量大且相对集中,水量、水质均比较稳定,是可以恒量供水的水源。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通过简单的一级或二级处理后,即可达到园林用水的要求
(四)节水、节能新技术的运用
园林绿地中传统的灌溉方式不但浪费大量的水资源,还会出现灌溉不及时、不均匀、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等现象,影响灌溉效果。自动喷、滴灌技术是根据对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土壤、气候状况的自动监测,运用自动控制系统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相对于传统的浇灌技术可节省水约30%~50% ,而且还节省劳力,工效较高。一般自动喷灌技术特别适合于密植或低矮植物,如草坪、灌木、花卉的灌溉。滴灌除具有喷灌的主要优点外,比喷灌更可节水约40%,节能约50%~70%,但因管道系统分布范围大而增大了投资成本和运行管理的工作量。目前,滴灌主要应用在花卉、灌木及行道树的灌溉上,而在草坪及其他密植植物上应用较少。其技术原理是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损失,且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未来园林绿地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五)设计管理粗放型的景观,节约维护成本
城市生态学作业——韩怀丽
景观管理是景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和工程建设阶段相比,维护管理是长期、周期性的过程。当前许多精致的景观工程的背后伴随的是长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精细呵护,特别是诸如大面积的草坪、喷泉水池、人工整形修剪的模纹植物的大量应用。由于需要定期地修剪、除草等精细的维护工作,或者像大型喷泉那样需要大量水资源和电力资源作为代价的景观来说,一旦失去精心的呵护和高额的运行成本支撑,原本炫目的景观便会很快失去光鲜的外表,变得杂乱荒废、面目全非。因此,管理的节约也是节约型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工程建设的最初阶段被明确,通过规划设计全盘控制。
五、结语
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理念,是我国为了适应日益加剧的能源短缺和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而提出的,其建设理论与思路在节约、可持续、自我维持、循环再利用、高效率、低成本等方面体现了生态园林的实质与内涵。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也是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科学的节约型规划设计,才能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节约型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本。
六、案例分析: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的奥林匹克雕塑公园
随着越来越多被废弃的城市滨水地区的恢复和再生,如何使这些曾被污染的土地具有新的用途,既能服务广大的城市居民,又能把城市纳入一个绿色的生态系统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的奥林匹克雕塑公园就是一个绝佳案例,成为诸多艺术类城市公园的典范。
图1 改造后鸟瞰图
奥运雕塑公园位于西雅图滨海公路和铁路线中间的空地,据悉1970年代以前,公园所在地为石油公司优尼科(加州联合石油)占有。优尼科迁出后,该地皮因地下藏有有毒物质,长年丢空。后来西雅图艺术馆建议把该空置用地改建成公园,以解决西雅图闹市区中缺乏休憩用地的问题。
这个公园的用地曾经是一片工业用地,面积为8.5英亩(约合3.44万平方米),被铁路线和一条城市主干道分成三个区域,可俯瞰景色优美的艾略特湾。
该公园摆放的部分大型雕塑设有行人径,参观者可于雕塑上行走。此外,公园亦会不时展出非常设雕塑,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在场地存在分离的地方建立联系,利用“Z”字形道路设计缝补城市碎片,加强内部区域间的联系;设计中恢复原有地貌,加强它与城市地貌的联系;采用坡地入水方式,加强城市与水岸的联系;面向艾略特湾开敞,形成极佳的观景场所,加强城市和水体、远山的联系。利用尖锐
城市生态学作业——韩怀丽
对立的景观让城市慢下来,塑造了美国西北特有的自然景观,并作为艺术载体向世人展示私人艺术收藏品,创建了一个与城市平衡、与自然和谐、与艺术融合的公共环境。
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的奥林匹克雕塑公园是未来城市雕塑公园的设计典范,也是常有名的“低成本景观设计”的代表,从下面的照片上看一看到改造前的落魄和设计后的华丽。
图2
改造前现状照片
图3
改造后现状照片
图4
改造后立体交通照片
图5
改造后周边环境照片
图6
改造后“Z”字人行道照片
图7
改造后夜景照片
第五篇:园林研究人才资料
近1.1 行业法制及技术标准体系起步较晚
我国园林行业法制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制定风景园林技术标准,早期的标准主要有:1991年,建设部修订发布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表》,列出百余项拟编制的技术标准,已颁布《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近十项标准。1992年,建设部颁布《城市园林绿化条例》,2002年又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统计,在建设部现有颁布的城市绿化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有26项。我国园林行业国家和地方颁发的法规文件,共368项,其中由全国人大批准颁布的条例4项;国务院令8项;国家建设部颁发的规定类43项、资质标准类11项、技术标准类15项;各省、区、市颁发的法规和标准272项。这些法规和标准是在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建设中逐步建立并巩固、推广,在规范生产、组织生产、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园林行业全面提高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法规和标准建立实施,为在推动我国园林整个行业系统高度协调统一,使我国园林行业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2 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内容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绿化进程突飞猛进。1991年12月,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上提出,“九五”期间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应有总体的量化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等,并提出创建“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等设想。至2006年末,全国655个设市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化绿化覆盖率34.38%,建成区绿地率30.27%,人均公共绿地7.94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6.01%和3.38平方米。建设部开展“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各城市绿化建设的积极性,至今,先后建立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2个,命名了国家园林城市97个、园林城区4个。近20年的迅速发展,园林行业自身日渐壮大并逐渐走向成熟。据统计,目前全国拥有四级以上资质的园林企业约1.5万家,其中拥有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127家,二级企业2000余家。全国有地市级园林管理局680个,有园林规划设计院和设计公司1200家,其中甲级设计企业48家,外资品牌设计单位10余家。物业管理公司4.5万家,花卉市场2397家。2005年全国花/苗农125万户,花卉苗木企业6.5万家,从业人员440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10%、21%、35%。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园林行业结构也逐渐变化,行业内容不断丰富扩大。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单位很少,几乎都有自己的特点。近几年由于市场的扩大,如林业和工艺美术等也打破了行业界限,分别以生态和景观的名义进入风景园林的设计领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也和其他专业如城市规划、建筑、旅游策划等有了更多的交叉和融合[ii]。大型的跨国公司的进驻,带来了新的思想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国内企业共同分享行业市场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
1.3行业产值持续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城市化建设催生园林绿化大市场,园林行业迎来发展的春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园林行业每年产值1500亿元左右。据城市建设统计公报统计,从2002年至2006年,全国650余个设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上升,平均每年投资4741亿元,以平均20.55%的速度增长,其中城市园林绿化平均每年投351亿元,投资平均增长速度达16.42%,2006年城市园林绿化投资达427亿元。
据2006年全国及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06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商品房竣工面积53019万平方米。若按1:2的容积率,50%的景观面积,200元/平方米的造价计算, 园林景观工程量在265亿元左右,房地产开发持续升温、开发档次迅速提升,园林绿化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旅游度假村兴建、企业基
建和高校新建、搬迁,现已成为园林绿化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北京在郊区县立项拟建的休闲旅游项目34余个。仅以海南博鳌度假项目为例,园林工程就高达14亿元。据统计,我国每年旅游度假项目园林绿化工程量在50--80亿左右。
此外,我国的园林绿化养护市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目前国内市场而言,仅北京市草坪的绿化面积就达21152公顷,而每平方米的养护费就大于6.5元。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绿化养护每年产值约200-300亿,园林养护的市场前景看好。据农业部花卉产销数据库统计,至2006年,全国苗木产值267亿元,从2000年至2006年平均增长15.97%,高于全国GDP增速。我国每年园林设计产值达30亿元以上,并以10%的速度增长。
2.园林产业的发展前景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目前正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旋律。为解决空气污染、噪音、热岛效应等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城市病”,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正致力于发展城乡一体的城市绿化,竞相为城市营造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园林产业的发展也被人们所看好。
2.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园林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是近20年来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十五”计划,“十五”期间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7%左右。今后20年,中国经济仍将快速、健康发展,这是园林植物材料和花卉产业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
2.2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房地产业兴起
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房地产业兴起是园林产业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当前,改善人居环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房地产开发商认为房地产环境质量好坏是房地产项目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十五”计划规定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5%,目前很多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没有达到该指标,需要大量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新的城市和城市建成区拉动了大规模的园林绿化建设。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国家推行居民住宅商品化和市场化,房地产业迅速发展。近几年来,国家逐步取消了福利分房,大力推动住宅商品化,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很快,同时商品房销售形势非常乐观。2000年1-10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比上年同期增长36.4%(其中东部32.9%,中部47.7%,西部55.9%),进一步刺激房地产开发投资。2000年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5%,这意味着房地产项目园林景观投入至少增长25%。住宅区园林景观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高度重视,房地产项目园林建设市场迅速扩张。
2.3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建设)拉动配套园林绿化和环境建设项目发展。近年来,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庞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在公路建设方面,到2000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6万公里。到“十五”期末,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16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2.5万公里以上。道路绿化和配套景观建设规模扩大、要求提高。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强有力地拉动园林绿化产业的发展。在民航运输建设方面,大规模扩建、新建民航机场,配套园林绿化面积大幅度上升。“十五”期间我国将新建1.4万公里高速铁路客运网。铁路、公路沿线的绿色通道建设需要大量的园林植物材料用于绿化和景观建设。
2.4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将大大促进园林材料产品消费。2000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开始进入富裕阶段,也意味着园林材料消费将由礼品消费、集团消费为主转向日常消费,因此市场空间迅速扩大。同时居民家庭绿化、私人庭院造园也将快速启动,园林产业市场范围将大大拓展.2.5旅游及休闲渡假产业迅速崛起
旅游及休闲度假产业迅速崛起将大大刺激风景园林建设和旅游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据统计2000年“十一”假期全国旅游人次达6000万,国内旅游收入达230亿,2000年全国旅游收入达5000亿元,在世界旅游产业中排名第五。再加上新兴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大大拉动了园林产业的发展。
2.6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为园林产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根据“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居民关心的焦点,有49.2%的城市居民将环境问题列为其关心的焦点问题。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对环保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将大大促进了环境建设和园林建设的发展,从而拉动园林产业。每年都有城市园林建设项目被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或重点建设工程,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产业高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将进入起跑和起飞阶段,估计今后5-10年,中国园林产业将以25%至3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快速发展。
些年来,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批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进程并存的社会阶段,国内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户外体育休闲空间的极度缺乏,广大劳动者的身心再生过程不能够满足;土地资源极度紧张;自然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欧美文化的进入,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等问题越来越紧迫,亟待我们科学的解决。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不再只追求物质生活的需求,而越来越多的需要精神生活的享受,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风景园林专业在其行业以及相近行业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城市及乡镇的规划设计、城乡与区域景观及生态规划、自然与文化保护地规划设计、风景旅游及度假区的规划、高速公路系统规划、新开发区地规划等。这样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利用暑假期间对园林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烟台市园林专业人才情况:烟台市园林花卉生产发展情况、2003年一2008年毕业生就业率、未就业率和招聘岗位数等三个项目。对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未来三年社会需求量的专业就业情况预测,社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也作为这次调查的内容。通过对2003—2008年园林花卉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2%以上,到学校招聘本专业的人数都大大超过学校每年的毕业人数,这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宋省内外园林花卉业的飞速发展,使学校毕业尘已连续多年实现提前就业。根据调查,招生就业并轨后园林花卉类毕业生主要可以到园林局、绿化办苗圃、园林公司、公园、街道绿化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管理、技术服务,还可以自谋职业等;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工作。其中市场经济发展最迫切需要大量的园林花卉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①园林花卉业发展前景良好是需求吐盛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园林花卉业发展,企业兴起,园林花卉人习有较大的需求,市场拉动作用明显。②毕业生质量好是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其中毕业生因业务熟、品德好、吃苦肯干的备受业内亲睐。“招才即招财”的观念深入人心,绝大多数单位均慕名而来。③学生只要转变就业观念,重事业,即易就业。由于学校加强了就业教育,转变了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念,学生具有笃诚务实态度、开拓创新精神。因此,学生不再好高骛远、等靠观望,而是直面实际,虚心务实。这几年,随着总体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农林类毕业生的就业也越来越困难,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在有的地方,毕业生毕业两三年了还没落实工作单位,有些人尽管上班报到了,单位却无力支付工资,只好外出打工,这种现象被一些毕业尘称为“在职失业”。实际上我国现有农业科技人员47.7万人,每万名农业人员中仅有5名科技人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第一线急需科技人才,特别是基层,缺
乏一支有力的高素质园林花卉专业人才队伍。目前园林花专业人才都集中在省、市一级,乡镇大多素质偏低。在基层农村,负责绿化有相当一部分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另一方面是农业校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种矛盾现象说明农林类毕业生就业潜力很大,也说明目前的农业发展和农林毕业生就业中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国家农业系统编制有限,人员趋于饱和,农业校校毕业尘都想让国家宋养活是不现实的。农村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不少毕业生一心想跳出农门,这也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②一些农业校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就业以后不能马上派上用常这也是一引起单位不愿接收毕业生的原因。③大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而选条件优越的市县区园林绿化局。
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对园林花卉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社会发展和园林花卉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校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特别是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同时,重点强化学生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指导生产实践的本领,以及提高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在未来剧烈竞争的形势下,具有较强的择业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为了适应培养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应立足企业、依托于企业和服务于企业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其专业学科建设应进一步贴近区域经济建设和面向生产实际。根据高职教育的一些特点,其专业课程体系应注重产业、行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要求,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科知识重组,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多方向”的课程活动模块组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教学装备上应以高技术、新工艺的仪器设备为依托,使教学和尘产、科研同步发展。因此,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过程观,更有利于学尘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技能,从而进一步体现“产学交替”、“学生顶岗工作”的教学特色,以培养一大批优秀园林花卉专业的实用人才进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更直接地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只要学校不断地进行本专业的人才社会需求调查,园林花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就会广泛,选择余地大,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目前园林公司的技术力量迫切需要提高,园林公司上程和设计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城市绿地的质最及市容。目前,各省、市虽有“园林工程规范”,但操作的人大多为包工头或劳工.园林技术急需提高。近年来,国家要求每个园林单位必须通过相关单位评定,每个园林工程必须有验收。这意味着对园林技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被调查的各单位领导都明确表示,极需要“园林专业”的专业人才。据调查,这些单位,除少数技术负责人为园林专业本科生外,犬多为职校或技校的中专生,根本没有大专生,生产单位迫切需要这一层次的人才。正如各生产部门的经理及人事行政部经理所讲,迫切需要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灰领”人才。为适应职业教学事业的发展,培养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灰领”人才,几家园林公司部同意安排学校“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与毕业实习,并先后与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这为学校提供了非常理想的现场教学场所。通过实践教学与毕业实习,园林单位可对学校的教学内容提出增补的建议,使学校的教学内容更切合实际需要,也可让园林单位从中择优录用学校本专业的毕业生。通过跟班劳动,结合实践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将在课堂中继续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热潮,园林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园林景观设计师的需求日益增多。目前已有上万计的设计人员从事园林设计工作。但是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园林专业人才依然奇缺,而从事景观设计
专业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景观建设的质量提升。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关注,这也决定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园林绿化、美化的工作,面对激烈的竞争,只有努力掌握园林专业知识,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等人才,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