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家庄市开发区(园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石家庄市开发区(园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25个,包括1个国家级开发区(石家庄高新区)、3个省级开发区(良村经济开发区、鹿泉经济开发区、辛集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产业聚集区(循环化工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鹿泉绿岛火炬开发区)、18个省级以下产业园区。
(一)规划面积和已使用面积情况
从调查摸底情况看,全市开发区(园区)规划面积368.44平方公里,已使用91.34平方公里。其中,石家庄高新区有完整的经过报批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规划面积共15.53平方公里,已使用土地面积为14.10平方公里;3个省级开发区规划区域总面积56.1平方公里,已使用面积16.92平方公里(鹿泉开发区7平方公里,已使用5.98平方公里;辛集开发区规划面积40.7平方公里,已使用土地面积3.44平方公里;良村开发区规划面积8.4平方公里,已使用面积7.5平方公里);省级产业聚集区(装备基地未报)规划区域总面积45平方公里,已使用面积4平方公里;省级以下园区(正定小商品城未报)规划总面积251.73平方公里,已使用面积56.32平方公里。
(二)开发区(园区)各项指标情况
石家庄高新区:截至2008年底,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32亿美元,占全市17%,其中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5268.37万美元,占全市10.3%;累计利用内资248.24亿元,其中2008年利用内资31.5亿元,占全市17.2%;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1.63亿元,其中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3亿元,占全市2.7%;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亿元,占全市7%;2008年实现出口创汇3.9亿美元,占全市6.97%,被评为“河北省2008年度开发区(园区)十强”。3个省级开发区,截至2008年底,共累计利用外资3.64亿美元,占全市6.6%,其中2008年利用外资3182.25万美元,占全市6.2%;累计利用内资229.8亿元,其中2008年利用内资64.13亿元,占全市35.62%;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26亿元,其中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占全市2.8%;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4亿元,占全市3.2%;2008年实现出口创汇4.66亿美元,占全市8.3%。良村开发区被评为“河北省2008年度开发区(园区)十强。
省级产业聚集区(装备基地未上报):截至2008年底,共累计利用外资2065万美元,占全市0.4%,其中2008年利用外资11万美元;累计利用内资43.7亿元,其中2008年利用内资12.7亿元,占全市利用内资的6.9%;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26亿元,其中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2亿元,占全市1.9%;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24亿元,占全市6.5%;2008
石家庄市商务局版权所有地址:石家庄市中山东路216号
年实现出口创汇1400万美元,占全市0.3%。
省级以下园区,截至2008年底,共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87亿美元,占全市7.07%,其中2008年利用外资1.47亿美元,占全市28.6%;累计利用内资237亿元,其中2008年利用内资85.36亿元,占全市利用内资的4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7亿元,其中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占全市9.2%;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4亿元,占全市23.4%;2008年实现出口创汇6.6亿美元,占全市11.9%。
(三)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我市开发区(园区)大多数为一区多园的模式,包括了生物产业、纺织产业、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等园区。其中,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以电子通信、医药化工、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为支柱的特色产业。截至2008年,高新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已达到33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6家,市级11家;拥有8个“国字招牌”,即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地、现代特色中药产业集群、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级创业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国侨办重点联系单位。河北藁城经济开发区主要有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及优质烟草等特色产业。引进了世界500强美国ADM公司、日本住友商事、日本株式会社、瑞典富士华以及华药、石药、四药、石家庄卷烟厂、益海粮油、河冶科技、太行机械、四方通信、中电投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依托这些“龙头”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大项目、外资项目为支撑,以生物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河北鹿泉经济开发区以发展电子信息、轻工食品、医药化工和服务业为主导,规划建设有高新技术产业区、电器工业区、医药化工区、轻工食品区、仓储物流区、高中档休闲度假住宅区、商务办公区等七个功能分区。河北辛集经济开发区以皮革服装、机械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建材、医药化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产业为主导,多门类多行业综合发展。即以众多的皮革企业为基础大力延伸皮革产业链,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皮衣皮革之都”,以踏岳车桥、腾跃机车配件为龙头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以国投中鲁、爱人果汁为龙头大力发展食品饮料业、以晶达节能建材、巴迈隆木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业,以德瑞淀粉葡萄糖、保丰医药中间体为龙头大力发展医药化工业,以东明多晶硅、申科仪表为龙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建设创新度高、辐射力强、成长性良好的综合性、现代化产业基地。省级产业聚集区及以下产业园区形成了以生物产业、纺织产业、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等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二、对存在问题的对比分析
我市开发区(园区)发展虽然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绩,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总的看:
一是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带动作用不强。无论是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度还是投资发展强度,与国内、省内先进地区比都存在明星差距。
与常州市比,常州市现有有统计资料的省级以上开发区1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9个,与我市开发区同口径比较,常州市10个开发区占地面积为14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9%,我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占地面积为116.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的0.74%;2008年常州市10个开发区实现GDP为943.67亿元,占全市总数的42.9%,而我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实现GDP为473.4亿元,占我市总数2838亿元的16.68%,少26.22个百分点;2008年常州市10个开发区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3.16亿元,占全市总数的53.3%,而我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完成财政收入43.3亿元,占全市总数的15.9%,相比低了37.4个百分点;2008年常州市10个开发区当年实际利用外资170272万美元,占全市总数的75.5%,我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当年实际利用外资8461.7万美元,占全市总数的16.56%,总量少161810.3万美元,占比少58.94个百分点。
与省内城市廊坊市比,廊坊市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3个,没有国家级开发区,全部是省级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省级产业聚集区4个)与我市同口径比较,廊坊市13个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占地面积为115.15平方公里,占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79%; 2008年廊坊市13个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实现GDP为507.2亿元(产业聚集区无数据),占全市总数的48.24%,高出我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聚集区)31.56个百分点; 2008年廊坊市13个开发区完(产业聚集区)成地方财政收入60.85亿元(产业聚集区无数据),占全市总数的49.84%,高出我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聚集区)33.94个百分点;2008年廊坊市13个开发区当年实际利用外资36669万美元(产业聚集区无数据),占全市总数的80.65%,高出我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聚集区)64.09个百分点。
二是规划档次偏低,建设水准不高。先进地区开发区在规划设计方面把眼光瞄准国际高端机构和设计大家,投入大、水平高,而我市开发区(园区)在规划设计方面明显技不如人,主要表现是舍不得投入,聘请规划设计单位层次偏低,基本没有国际规划设计专业机构参与;甚至有的开发区(园区)还没有制定规划。有的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建设缓慢,还没有达到企业入驻的条件。
三是主导产业定位不明确,影响了产业聚集发展。先进地区开发区大多数主导产业十分明确,有的甚至是专业园区,而我市大多数开发区(园区)主导产业过多,产业链设计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难以形成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
四是管理和运作体制不适应现代园区发展要求。从先进开发区(园区)发展经验看,建立完备、高效的管理运作体制是促进园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先进地区开发区管理运作基本上都是“管委会+公司”的方式,把行政管理和开发区经营有效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单纯行政管理带来的弊端,使开发区管理、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我市所有开发区(园区)还停留在管委会一家统管社会事务和经济发展、园区经营的固有模式,缺乏市场运作机制,活力不足,创新不强。同时,我市对开发区(园区)管理体制不顺,园区隶属关系重叠,存在多头管理、相互掣肘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开发区(园区)的健康发展。
三、意见和建议
为了强化对开发区(园区)工作的指导,推进开发区(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开发区(园区)发展实际,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下大力构建我市开发区(园区)发展和管理工作的促进平台。去年以来,针对我市开发区(园区)实际,市商务局在学习国内先进开发区管理模式、先进理念和经验基础上,组织省内外专家和专业机构,从园区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管理、运作、服务保障体系,形象与品牌建设,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景观与环境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绩效评估与激励等七个方面,制定了《石家庄市产业园区发展与管理工作导则》,经市政府研究已于2009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要把《石家庄市产业园区发展与管理工作导则》作为我市开发区(园区)建设、管理工作的基本遵循,下大力狠抓落实。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完善我市开发区(园区)管理工作机制,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石家庄市开发区(园区)工作领导委员会”,领导委员会要吸收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对开发区(园区)建设、发展和管理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统一调度,要定期召开领导委员会工作会议,通报全市开发区(园区)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并研究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各开发区(园区)建立园区工作及项目台帐,领导委员会进行挂账调度,根据各开发区(园区)全年工作情况,年终进行评估和总结、奖励。各开发区、产业园区建立创新平台、融资平台、人力培训平台、专业服务平台,为产业园区及入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建立“石家庄市开发区(园区)网”,研究设置“政策法规”、“建设规划”、“环境保护”、“招商项目”、“商务洽谈”、“企业之窗”等全面反映各开发区(园区)工作的栏目,及时更新,滚动展示,为各开发区(园区)提供学习、参考和交流发展的信息平台,促进开发区(园区)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和建设、管理水平。
(二)加快建立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开发区(园区)运作体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园区运营模式。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立“管委会+公司”的运作模式,即在成立管委会的基础上,组建由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外商投资、银行融资共同组成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市场化、公司化的运作,按照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研究制定专业性、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建立专业化、国际化招商团队,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有实效的招商策略,开展包括项目谋划、项目包装、潜在投资者分析跟进、项目洽谈、项目报批、项目建设期服务、企业后期服务在内的系列化、专业化、一站式、全程式投资促进服务;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重点项目参股等投融资和资本运营;按照“公开、择优、竞争、流动”的原则进行人员选配、任用,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估与激励。
(三)破除行政区划制约,探索区域性产业合作发展模式。遵循“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原则,整合产业园,促使区域土地资源优化利用。针对目前各级各类产业园过多过滥的现实,必须整合结构雷同、经济功能相似、规模偏小的各类产业园,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避免恶性竞争。整合产业园应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在空间上重新谋划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形成联动互补态势,使产业园之间建立功能配套区和产业分区。当前妨碍各产业园形成整体联动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产业园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和利益主体,地方存在“诸侯经济”。通过整合,对区域辖区内各开发区进行整体规划、整体包装,实行统一组合招商,试行相互间以项目为纽带的参股经营,实现联动开发。突破行政区划禁锢,积极探索合作建园、异地办园、区县产业协作、农业工业协作等方式,优化组合资源,促进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
(四)强化政策推动作用。
一是加强对重点开发区、产业园区的政策支持。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省级产业聚集区的示范带动和产业聚集作用,认真落实国家、省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开发、省级产业聚集区的各项扶持、鼓励政策;在省级以下产业园区中,市政府确定的一批符合国家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主导产业明确、管理机构完善、规划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产业园区列入市级重点产业园区,并给予重点扶持。
二是扩大开发区、产业园区的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除四个组团所属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权限暂不下放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省级产业聚集区享有石家庄市级政府的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列入市级的重点产业园区,享有县级政府所有的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
三是鼓励开发区、产业园区高效运营土地,实现滚动发展。鼓励开发区、产业园区对区内土地进行总体开发,按照“九通一平”的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升值。开发区、产业园区内的土地出让收益,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和省以外,市(县)、区留成部分和土地使
用税(费)全部留给园区作为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打造环境,实现滚动发展。
四是加大财政对开发区、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市政府安排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引导资金并作为市级财政的一项重要支出内容,用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省级产业聚集区和市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园区的按照“九通一平”以上的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每个园区年度财政贴息不超过500万元);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园区的国际认证、专业培训、规划指导等的支持;各园区所在县(市)、区政府每年按本级财政收入的2%安排园区发展支持资金,用于园区扩大发展。
五是加强对园区企业的扶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省级产业聚集区和市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园区实行“零费区”;入园企业上缴税(费)市级及以下留成部分,五年内全部返还企业。(国际经济关系处)
第二篇:开发区建设用地问题及对策
开发区建设用地问题及对策
贵州省红果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问题及对策
一、开发区利用土地及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三、开发区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保障开发区利用土地的对策和建议 编制单位:贵州省红果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二00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一、开发区利用土地及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㈠开发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红果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8月,1995年经黔府发 〔1995〕36号文件批准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的中心位置,东距贵阳380公里,西距昆明250公里,南距南宁和北成都均在500公里左右,距北海出海口700公里。南昆铁路的建成,使其成为西南腹地的出海通道。现有320国道、贵昆铁路盘西支线、南昆铁路贯穿红果经济开发区境内,水柏铁路、内昆铁路、株六复线的建成以及正在修建的镇胜高速公路和拟建的毕水兴高等级公路,使红果成为西南三省距出海口最近的交通枢纽城镇。红果属亚热带夏湿春旱温暧气候区,年均气温14℃至1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基本同季,享有“小春城”的美誉。随着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和盘县党政机关的搬迁,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地方经济迅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92年的6036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7亿多元;财政收入从203万元增加到7500万元,个体工商户从90户增加到1600多户;私营企业几乎为零增加到400户,红果已成为盘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㈡土地利用现状
1、开发区规划情况。1997年5月,开发区管委会组织编制了红果经济开发区暨红果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上级验收,在与城市总体规划及盘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后,199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1997年8月,盘县人民政府及红果开发区管委会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为基础,着手编制盘县县城(红果)总体规划,于1999年5月通过专家评审,2002年经六盘水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总面积98平方公里,分为红果中心区、干沟桥副中心区及旧铺、砂陀、沙坡、火铺四个工业组团。经建设部报国务院批准,红果是贵州省在2010年前将要建成的7个中等城市之一,即2010年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2020年达到25—30万人,纳入了全省城镇规划体系。现建成面积7.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近7万人。
2、土地利用情况。开发成立以来,经有权人民政府批准,征用土地597.79公顷。在土地利用中,本着集约与开发并重,充分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原则,进行有计划开发,彻底杜绝闲置荒芜耕地。对于征而未用的土地,继续由村集体管理、耕种;对于已批准的项目用地,项目资金未落实,未在规定时间开发建设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㈢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积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能满足10万人生产生活需要。在城市路网建设方面,建成宽五十米主干道,与宽四十米、三十米次干道及宽二十五米、十六米、九米的支道相互贯通,建成城市道路40余公里。在供水方面,建成日供水一万吨的自来水厂二个,日供水三千五百吨的水厂一个。在供电方面,已经建成二百二十千伏变电站一座、一百一十千伏变电站二座和三十五千伏变电站一座。通讯方面,程控电话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网络覆盖了开发区全境。文化教育方面,建成完全高中两所,职业学校一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等三十多所。医疗卫生方面,已建成设五百张床位的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总医院及设三百张床位的盘县第二人民医院以及规模私立医院五座。㈣相关项目建设情况目前已建成各类重点工业项目15个,总投入建设资金22.2亿元;在建项目9个,预计投入建设资金14.7亿元。㈤征拨利用土地情况严格执行《划拨供地目录》,对于符合划拨条件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用地及其他用地,实行划拔供地。不符合划拨条件的,一律以出让方式供地。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及资金来源渠道开发区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5.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投入4.65亿元;银行贷款投入5200万元;招商引资投入10.51亿元。
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经验 ㈠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情况严格执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土地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土地市场机制,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盘活国有土地资产。2001年,开发区进行了首次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尝试,取得圆满成功。2002年,国土资源部11 号令下发后,除按国家政策对遗留问题进行处理外,新供应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开
发区管委安排国土、规划等部门对存量土地进行了清理,认真制定土地供应计划,按计划出让。截至2005年上半年,开发区共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80宗,面积357.6亩,收取出让金6086.65万元。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推进了土地集约利用,积累了更多建设资金,加快了开发过程。㈡加强开发区建设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红果经济开发区作为盘县县城所在地,城市规模和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在开发区建设发展中,始终坚持:一是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省、市对开发区的建设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好开发区相关政策和灵活机制,明确目标,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做好新城建设。二是高度重视开发区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确保开发区城市建设管理的规范运作,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分步实施。三是严格规划审查,按照城市规划功能分区及规划控制指标的要求,严格进行规划审查,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批准动工。四是针对历史因素出让地块碎小的情况,要求用地者联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树立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㈢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基本经验严格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的基本国策,充分合理利用土地。一是加强建设用地预审。对各类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定额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国有存量土地和原有建设用地,积极推进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盘活国有土地资产。三是加强批后用地监督管理,以免造成土地闲置和浪费。㈣充分利用企业土地存量和闲置厂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兴办各种企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和基本经验在招商引资中,充分利用企业土地存量和闲置厂房,积极消化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共节约用地500余亩,实现工业年产值 9000多万元。如:红果磷肥厂由于建厂时间早,原用地面积过大,部分土地长期闲置,为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在厂区内闲置部分建成红果水泥厂,年产值达1476万元;投资2.5亿元的火铺矸石电厂座落在火铺矿的闲置土地上,该电厂正在建设中,投产后,年产值可达6623万元。㈤解决和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经验一是将征地补偿安置费及时足额支付给农户,从不拖欠;二是招工安置,几年来,共从被征地农户中招用环卫工人60余人;三是实行社会保障。报上级批准,对开发区内建设占地的村整体撤销建制,实行农转非,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拆迁安置,规划农民街,由开发区统一规划设计、管理,对征地拆迁的农户统一进行安置。在居民住宅较集中的地方,作小区规划时,将拆迁安置纳入小区规划整体考虑,既解决拆迁农户安置问题,又提升了城市形象。同时积极与用地单位协商,将一些基础工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承包给被征地单位施工队伍;被征地农户进入农贸市场给予减免部分摊位费等。通过以上措施,尽管农民土地被征用,但收入稳步上升,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干群关系融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㈥开发区建设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⒈开发区建设是城镇体系建设的需要。红果地处滇、黔、桂、川四省结合部,距周边的水城、曲靖、兴义等几个中等城市均在150—200公里之间,按照城市空洞理论,红果正处在这几个中等城市的结点上,经建设部报国务院批准,红果是贵州省2010前将要建成的7个中等城市之一。⒉通过开发区建设,盘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盘县既是农业大县,又是煤电大县,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随着红果开发区的建设,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⒊盘活民营资本,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开发区成立初,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较差,盘县本地资金大量外流。通过几年的建设,大大吸纳了本地资金,有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盘活了民营资本。⒋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发区建设,红果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较成立之初增长均在10倍以上。㈦在开发区建设中,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人数,促进第二、第三业发展的情况在开发区建设中,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几年中,累计兴办第二产业86个,提供就业人数12000余人,兴办第三产业2000余个,提供就业10000余人,缓解了地方的就业压力。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土地资产处置是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方面,完善土地资产配置体系,发挥土地资产效益,显化土地资产,将会促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改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积极参与,优质服务,认真做好土地产权界定工作及地价初审,几年来,共为盘江煤电(集团)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人保、中国财保作了产权界定和地价初审,保证了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完成。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经验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耕地。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做到“占一补一”。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一些限制性的项目限制供地;对国家禁止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建造安定、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管理,争创文明卫生城市,提高城市品位。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对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及各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四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推进政务公开,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五是切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三、开发区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征地补偿和保征企业进区的土地供应问题。征地方面,主要存在:一是开发区成立以前,红果仅为一个边远小镇,到处乱石林立,荆棘从生,当地经济以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随着开发区的建设,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民对土地的依恋程度仍然较高,征地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开发区承担着建设盘县县城的任务,由于不是独立的行政区域,管理体制不健全,征地工作得不到乡镇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全力支持,给征地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企业进区土地供应方面,由于企业用地选址的不确定性,有的企业在选址时,选用土地不符合国家耕地保护政策而无法进区。㈡土地补偿问题和土地转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征地安置方式单一,开发区虽对多渠道安置进行了一定探索,但安置方式相对单一,并未找到既符合本地实际又便于操作的安置方法。土地转让方面,2001年以前,许多党政机关搬迁时因无资金,在获取土地使用权后,采用联合建房或转让的方式操作,以弥补资金上的不足,给房地产市场调控带来一定影响。㈢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比例偏低工业项目用地与其他用地相比,比例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自开发区成立以来,机构不健全,财政体制不独立,对进区企业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无法负担,项目进区的积极性有所影响。二是企业选址的不确定性,有的企业选址与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相悖而无法进区。三是按照县政府“以搬迁促开发,以开发促搬迁”的工作思路,开发区成立以来,为促进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和盘县党政机关搬迁做了大量基础工作。随着两大机关搬迁红果,对办公、住宅用地需求较大。四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切实改善招商引资环境,为引进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㈣开发区建设与土地供应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红果开发区属自费开发,在国家未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完全靠经营土地来进行城市建设。在开发区建设与土地供应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二是上级下达的农用地转用指标较少,不能满足开发区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城市建设受到一定限制。㈤成片开发建设和保护基本农田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基本农田划定不合理。开发区以建设用地为主。以前进行基本农田划定时,由于对经济发展速度估计不足,建设预留地较少,确定预留地范围不合理,将开发区范围部分耕地划为基本农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㈥治理整顿开发区和加快开发区建设的矛盾和问题国家提出治理整顿开发区,主要是原开发区设立过多、过滥,有的开发区大量圈占土地,造成耕地闲置、荒芜,对开发区进行整顿规范,同时给审核保留的开发区带来充足的发展空间,使开发区真正成为经济的增长点和改革开放的窗口。但由于在治理整顿期间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且对开发区审核时间较长。开发区一些资料齐全、资金到位的项目,因无法申报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而无法动工,开发区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四、保障开发区利用土地的对策及建议 ㈠新时期开发区建设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按照国家、省、市对开发区的有关政策要求,结合红果在区位、能源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实际和开发区社会发展的特点,红果经济开发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盘县百万人口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建设滇、黔接壤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建设以能源开发为重点的加工、贸易、运输为基础产业的新型工业城市。㈡新一轮开发区建设产业用地的重点、规模和发展布局
1、城市及工业布局红果经济开发区分为红果中心区和干沟桥副中心区。干沟桥副中心区按照《干沟桥中心区详细规划》,主要布置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各建设项目。红果中心区为盘县党政机关所在地,按照《红果开发区详细规划》,主要布置城市配套建设项目及交通路网。工业区的布局充分考虑工业生产对城市的影响和污染情况,对城市污染不大的工业尽量安排城市周围,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运作。对城市有一定干扰污染,在达到环保要求后,避开城市主导风向,安排在砂陀、沙坡和旧铺工业区。同时加快现有的火铺、金佳两个工业区的发展。
2、交通用地布局在规划期间,建成镇胜高速公路、红果至威舍高等级公路,新建毕节—水城—兴义高等级公路。同时加大红果城市
对外交通主要干线如纸(厂)红(果)路、沙(陀)红(果)、西(冲)红(果)路的改造提级力度,改善城市对外交通结构。
3、其他项目布局随着开发区的建设,很多项目即将上马,由于项目建设具有非确定性,将根据具体情况和城市规划安排在:城市中心区、沙陀工业区、沙坡工业区、旧铺工业区和海子工业区。㈢调整开发区土地使用结构,压缩非工业和扩大工业用地比例的构想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结合本地资源、交通方面的优势,找准本地招商引资的重点,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工业引资项目。根据红果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分为一个中心区、一个副中心区及四个工业组团。中心区以居住、办公用地为主;引进的工业项目主要安排在工业用地区,扩大工业用地比例。㈣以新一轮开发区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初步计划为依据,分阶段合理确定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和相关的项目建设计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红果新城的发展目标,即2010年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2020年达到25—30万人。从现在起到2010年,平均每年增加1.5万人,按人均建设用地100M2计算,加上相关配套设施,在2010年近期年预计需要建设用地1182公顷;2011年至2020年远期需1400公顷。(2010年前项目建设计划见附表七)㈤在坚持“更加珍惜和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下,正确处理好开发区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更好的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严格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树立规划权威。能占用未利用地的,绝不占用农用地;能占用劣地的,绝不占用好地。二是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任何项目上马前必须做好前期规划和论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政策,从投资强度,容积率及用地指标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三是积极推进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和废弃地。四是积极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土地供给引导土地需求,盘活国有土地资产。五是加大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杜绝乱占滥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㈥正确处理开发区连片开发与保护基本农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合理确定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及布局。二是加大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用地定额标准,以免造成耕地闲置和浪费。三是开发区主要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为主,在开发区有限范围内,不划定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总量应从开发区所在县级行政区域整体进行平衡。㈦在开发区建设中如何加强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一是要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破坏;二是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所有项目用地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免因人为活动造成地质环境的破坏。三是在加大招商引资的同时,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大的项目一律不得进区,其他项目要达到环保要求,才能引进。㈧保障开发区建设用地需求的意见和建议在用地计划上,应对开发区有所倾斜。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实施及国家对开发区的治理整顿,经审核保留的开发区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大。省、市在下达农用地转用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开发区建设发展需求,适当增加开发区用地指标,不足部分应从省留用指标追加解决。在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上,继续实行开发区直报,以缩短报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对一些项目资料齐全、资金落实急需上马的重点项目,在省国土资源厅审核通过后,给予动工。㈨新一轮开发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以及加强和鼓励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要做好新一轮开发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做好上轮规划的实施评价和规划修编前期调研,找出上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向,逐步完善和规范。二是加强规划协调、衔接。在坚持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各级规划之间,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三是加强公众参与,提高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采用问卷调查、公开征询意见、组织听证、部门协调、专家论证、公告公示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保障群众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保证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省应制定保障开发区建设发展的优惠政策,在项目安排落实上,除一些特殊项目外,应尽量优先安排在开发区。附件: 表一:载止2004年开发区用基本情况统计 表二:已建成区的用地类别及构成 表三:载止2004年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及构成 表四:平均土地价
格 表五:开发区已建成工业项目基本情况 表六:开发区在建项目基本情况 表七:开发区拟建设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统计 表八:开发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预计需要储备土地情况
第三篇: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来源: 时间:2011年08月18日作者:桃花仑街道党工委书记唐韬 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十七大报告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当前领导干部的作风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当前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思想作风方面
主要表现在:
1.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淡化。有的领导干部淡漠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轻视理论学习,缺乏政治理论素养。存在这方面问题的干部所占比重较少,但应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
2.思想不够解放。“左”的东西影响还很深,缺乏创造性,害怕担风险。遇到困难或听到不同意见,就犹豫不决,等待观望,止步不前。不善于从本地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顺应发展趋势,敢作敢为。
3.精神不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没有争上游、创一流的勇气,工作责任感、事业心不强,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习惯于按照老经验老办法想问题、做工作,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不急不火,等上级制定政策,看周围市、县是怎么干的。
4.急躁冒进、盲目蛮干。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尊重群众意愿,多凭主观意志决策。对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设施、文化教育、人力资源的培养等事,由于考核指标不健全,表现得不
(二)学风方面
主要表现在:
1.学风不浓,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缺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强调没时间学,却成天忙于不必要的应酬。学习制度缺乏明确考核的指标。
2.目的不明,学习的目的不在应用而在装潢。学习不刻苦,不钻研。
3.照搬照抄,不能用学到的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与实际脱节,喜欢在名词、概念上兜圈子,搞教条主义。
4.适合自己就行,奉行实用主义态度。任意裁剪理论,甚至把自己不正确的理解说成是理论的原意和上级的精神。
(三)工作作风方面
主要表现在:
1.对待群众的态度冷漠。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公仆意识淡化,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实话、摸实情,作风飘浮。
2.工作形式多、内容少。有的忙于迎来送往,有的陷于文山会海,有的热衷于哗众取宠。一些领导干部贪图虚名,心浮气躁,干工作不深、不实。对上级的决议、会议精神、工作要求,只管传达,不抓落实,停留在开会安排、发文布置上,不去督促,不抓检查。
3.办事只讲感情,不讲原则。只讲人情,不讲党性,不敢与违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不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四)领导作风方面
主要表现在:
1.民主集中制坚持得不好。有的领导干部不坚持民主集中制,无视组织纪律,大局观念淡薄,有的在执行上级决策和政策上搞实用主义,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从部门小团体利益出发,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官僚主义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同群众的关系不是“鱼水关系”,而是“油水关系”,甚至是“水火关
系”。多
3.不能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不能正确的使用手中的权力,利用手中的权力不能很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五)生活作风方面
主要表现在:
1.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化。贪图享受,追求奢华,颠倒了生活中的是非界限。利用职权搞权钱交易,利用公款游山玩水,大吃大喝。
2.在精神生活上空虚颓废。少数干部丢弃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迷失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热衷于搞封建迷信。
3.在社会生活上庸俗。把庸俗作风、市侩习气带进党内、干部队伍内。在生活中傍大款,摆官架子,做老板派。
4.在家庭生活上逐权夺利。有的领导干部忘记了自己的公仆身份,将自己变成了“社会的主人”。他们不是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而是为自己的家庭生活服务。
二、当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政治理论学习不到位。现在的各级领导干部基本是建国以后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过政治大风大浪的考验,有一些干部没有系统地接受党的政治理论教育
二是封建传统残余的影响。作为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大国执政的执政党,不可避免受其传统文化的负责影响。
三是教育培训偏少。目前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以及其他培训机构虽然不少,但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长效机制不健全。
四是制度不健全。当前导致一些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原因也有制度层面的问题,特别是监督方面的制度。
五是监督力度不够。尽管目前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规章制度,但实际执行中不可避免地受某些因素的干扰。
六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一方面,一部分人和领导干部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另一方面,一些不良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
七是行政事务缠身。当前导致领导干部和政府机关形式主义严重、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
八是社会活动多、交往人员杂。一是社会活动多。二是社会活动多导致的交往人员的多和杂。
九是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考察、选拔、任用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部分领导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跑官要官风气盛行。
十是少数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好。目前领导干部方面的一些不良作风同少数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三、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目前领导干部作风中存在的问题,要严格按照十七大要求,结合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实际,扎实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1.加强思想教育,自觉养成好作风
领导干部的作风,是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外在反映。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应该首先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只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改进作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会有行动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始终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深入扎实开展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民主集中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集中教育活动,坚持党的原则和严守党的纪律,狠刹歪风邪气、树立新风正气,大力倡导为民、务实、清廉,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干部伍中营造了群策群力谋发展、同心同德干事业的浓厚氛围,呈现出人心思进、团结奋进、开拓前进的新局面。教育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只要
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任务,把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往深里抓、往实里做,就能够做到常抓常新、扎实有效。组织工作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培训,启发和引导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处理好做官与做事、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职位、正确对待事业,自觉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
2.激励和鞭策干部切实树立好作风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党章和《干部任用条例》,把干部的注意力引导到干事、创业、为民上来,激励他们不断树立好作风,展示好形象。
一是正确的选人标准引导干部。认真落实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大力选拔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特别要把是否具有好的作风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能够模范发扬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干部,要大胆提拔重用;对那些背离中央的要求,在作风上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干部,不仅不能重用,还要进行严肃认真的批评教育。通过明确用人标准使广大干部清楚认识到,要想得到组织的认可,只有转变作风埋头实干一条路可走。二是用科学的考核办法评价干部。科学地评价干部,是正确使用干部的前提。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全面考察。既要看经济发展的情况,又要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做的工作;既要看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情况,又要看广大群众的评价和反映;既要看干部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其及对长远发展作出贡献、打下的基础。努力做到客观、准确地评价干部的优劣长短、功过是非。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引导干部改进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确保自己的所为经得起群众检验和历史检验。
3.贯彻民主集中制,规范和约束干部始终保持好的作风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具体运用。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是领导班子团结战斗的重要保障,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以此规范工作、端正作风,是摆在组织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一要以民主集中制促进科学决策,按照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决策机制,切实防止和克服决策的随意性、盲目性。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前征求意见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征求下级党组织、相关部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议事决
策规则,明确议事决策的原则、范围、程序等,保证领导班子民主议事、科学决策。二要以民主集中制增进班子团结。通过充分发扬民主,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通过集中统一,形成步调一致的局面。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意识,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和群众监督。要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在领导班子内部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不断增强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三要以民主集中制保障工作运行。四要以民主集中制推动工作落实。每个干部都要对工作负责,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认真落实述职述廉制度,促使领导干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进一步形成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风气。
4.加强监督检查,防止不良风气的出现和蔓延
权力失去有效监督,不良作风就会出现。一种好作风的形成,是多种良性因素互相作用、日积月累的结果。一种不良作风的形成,也总会有一个由小到大、逐渐演变的过程。领导干部作风出现了不良苗头,上级组织能不能及时提醒、打招呼,严肃认真地督促其改正,非常重要。这是防微杜渐、防止和克服领导干部出现不良作风的重要关口。今后一个时期,干监督工作应突出“贵在创新、重在落实”的理念,着力在创新方法、讲求实效上下功夫。一坚持完善已有制度,切实发挥监督作用。按照“坚持有效的、完善不足的、补充需要的”思路,加强干部监督制度建设。对实践证明有效的制度,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一些尚不完善的制度,要继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提高。对实践证明确实起不到应有作用的制度要予以废止,提高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公信度。二是创新工作思路,形成监督合力。三是坚持有的放矢,突出监督重点。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战略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秉公用权服务人民,带着感情、责任和追求做好工作情况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情况的监督;对违反党纪政纪的人和事,要严肃处,切实防止和克服领导干部中出现不良作风。
第四篇:贵州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贵州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纳雍县产业园区建设为例
【摘要】:工业园区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提速器,是产业集群、经济聚集的重要载体,是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纳雍县产业园区由“一园四区”组成,即沙包矿产品加工及利用园,阳长煤电工业园,寨乐物流、建材、药品加工园,王家寨同心产业园。近年来,纳雍县 “弯道提速”“后发赶超”,以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为突破口,实施 “工业强县”发展战略,集全县之力不断把园区做大、做强,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
一、基本情况
建成一个园区,繁荣一方经济。工业已经成为推动贵州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金钥匙。纳雍县位于毕节地区中南部,地处滇东高原和黔中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矿产资源丰富。2011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83.5亿元,同比增长17%;财政总收入实现16.0999亿元,同比增长3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2388亿元,同比增长47.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个,工业实现总产值74.86亿元,同比增长27.18%,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5.7亿元。生产原煤800万吨,煤电产业稳步发展,生产原煤800万吨,纳雍发电总厂发电116亿度。
纳雍县产业园区园区自2011年规划建设以来,完成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41.1亿元,签约资金297.68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9.45亿元,新增入园企业11家。续建项目3家,完成投资65287万元;建成企业3家,计划投资42000万元,完成投资43228.5万元,以经营混泥土搅拌、水泥生产为主。已签约且正在进行规划建设的企业8家,涉及矿产品开发、煤矿机械制造销售、环保材料、马铃薯加工、洁能机电设备、石头造纸、聚碳酸脂生产、中空玻璃生产等行业。路网、水电、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日臻完善,以煤电、物流、新型建材、矿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和农特产品加工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初具雏形。
二、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0年12月园区管委会成立以来,纳雍县产业园区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全县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工业经济的增长极,较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由于纳雍县正处于建设起步阶段,因此园区的建设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建设园区经验。
一是园区建设刚刚起步,虽然也去重庆等地考察学习,但区域、客观条件有着巨大差别,园区对于干部职工、对于老百姓都是一个新事物,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建设。
二是对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认识不足,还颇有局部利益影响大局的现象存在。一些部门、一些单位在为客商服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一些部门为了维持或获取自身的利益、权利等,给招商引资设置人为的障碍,不是积极为企业出点子、出主意、帮助企业发展的思想观念,而是有利争着干,无利推着办现象较为突出;
(二)资金严重不足,制约园区建设开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产业园区建设前期投入大,短期内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而政府财力有限,无法满足产业园区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县委、县政府想方设法加大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少,地方财政较为困难,投融资体系滞后,园区主干道、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不足,配套服务功能整体滞后于标准厂房等项目建设需要,造成园区内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等硬件滞后,功能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推进。同时,产业园区融资渠道不畅通,由于资本金缺乏,没有一定的国有资产,土地等可供抵押贷款的担保,加之园区刚组建,资信度不高,国家货币政策调整对政策性融资平台融资工作的影响,加大了融资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的力度。
(三)管理机制不完善,园区管委会处境尴尬
我县所用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是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由园区的党工委及管委会负责管理。这样的管理机制,园区管委会职能(或权力)有限,只有做大量的协调工作或求人办事工作,并且象企业一样办起事来仍然艰难,仍然效率低下,影响项目引进、落地进展进度。园区管委会和部门之间,和当地乡镇之间没有一点制约能力,只有处于被制约的尴尬局面。
(四)规划建设与园区发展失衡,园区建设与建设总规脱节。由于园区建设时间紧迫,市里面一月一评比,而所涉及各专篇资料编制需要的时间跨度较长,且各类资料编制环环相扣,按照常规程序,短期内难以完成科学的指导性建设规划。而采取超常规建设,势必造成规划与建设脱节。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发生调整,园区原来的规划迫切需要进行重新调整和完善,以有效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吻合。
(五)用地指标紧缺,群众期望值过大,土地收储及拆迁难度日益增大。
一是用地指标有限,土地储备不足,园区土地收储、报批、供地难度较大,难以完全满足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二是“漫天要价”现象严重。近些年来,我县的征地拆迁受物价、政策的影响,价格一路上升,当地群众也普遍反映土地征用价格过低,要求提高征收费用。这种要求越来越强烈,使我县的征地价格由原来的每亩几千元上升至每亩一万多元,之后再上升至现在2.23万元/亩(旱地)和2.3万元/亩(水田)。征地拆迁资金压力大。
三是抵触情绪呈现出长期性和集体性。产业园区一些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已经持续一年多,目前仍无法正常开工建设;在一些征地拆迁工作中,通常也不是老百姓单家独户与工作人员“对抗”,而是几户人或几十户人甚至上百户人“围攻”征地工作队员。征地拆迁推进速度慢,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四是规划区内抢修乱建严重,房屋征收工作难上加难。园区规划后,老百姓受利益的驱使,借有关部门管理不到位之机,大规模的抢修乱建房屋。在房屋征收丈量工作中,定为违章建筑拆除老百姓损失惨重,要多少算一点成本价又助长抢修乱建之风,工作是左右为难。
(六)园区发展的项目支撑不足。
随着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园区也迎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却不多。
(七)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近年来,全省处于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推进阶段,各级各部门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加上纳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外专业技术人才不愿到纳发展,而县内又没有园区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影响园区建设发展。
(八)单位定性不明确,影响对人才的吸引。
根据《关于设立纳雍县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批复》(毕地机编[2010]130号)文件,纳雍县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为中共纳雍县委、纳雍县人民政府派出的副县级财政全额拔款事业单位。经多方反映,纳雍县下发的《纳雍县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机构编制方案》(纳机编[2011]1号)文件,纳雍县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为中共纳雍县委、纳雍县人民政府派出的副县级机构。如果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人员工资将远远低于行政单位,严重影响园区管委会对人才的吸引。园区干部职工调入前多为行政或参公单位,因单位性质定性问题,身份未明确,使其在工作中受到一定影响,难免造成有时工作不在状态,干劲、闯劲减弱,激情衰退。
三、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园区建设要紧紧围绕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加快转型,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合理布局,资源共享,优化结构”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设计园区产业规划。在园区发展规划工作中,要根据“规划先导,分步实施,发挥优势,提升竞争力”的原则,围绕“集聚化、规模化、特色化、城市化”的园区建设目标,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合理调整园区产业布局。在园区建设规模上,要一次规划,留足余地,分步实施,总体上要能满足发展需要,确保园区建设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园区发展规划的超前性、严肃性。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及涉及园区建设乡镇积极配合,在技术咨询、人才提供、工作力量加强、矛盾纠纷调处上给予大力支持。
(二)破解难题、创新模式,打开园区建设发展局面。
充分借助国发2号文件契机,用好、用足、用活相关政策,努力破解资金难题,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七通一平”的基本要求,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挤进笼子“要”、专业银行“贷”、吸收外资“引”、股份合作“吸”、社会资本“借”、BT模式“垫”等等多种渠道广泛筹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争取上级支持形成开发框架,提升配套水平,增强承载功能,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三)加大力度、创新管理,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园区建设。可借鉴遵义湄潭的做法,园区管委会主任兼任副县长(不占名额),领导园区开展各项工作,并将园区管委会纳入干部职工纳入公务员体系。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调度协调县国土局、建设局、规划局、环保局等部门的关系。同时要明确相关单位及相关负责人的具体责任,督促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与园区建设息息相关的各职能部门,要把园区项目建设与部门相关的工作当做部门的事,自己的事,尽心尽力服务于园区项目建设。要精简入园企业办理手续,减少办理流程,提高办理效率。同时在手续办理收费上,要做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真正做到举全县之力支持园区的建设。
(四)深入基层、融洽感情,求得群众支持园区建设。
一是对每个项目成立现场工作组,并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分成若干小组,将任务分工落实到每个工作组及责任人,明确推进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并制定考核奖惩体系,形成人人挑重担,个个抓落实的生动局面。
二是发扬无怨无悔、敢于担当、勇于分忧、甘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始终保持一股百折不挠的韧劲、矢志不渝的钻劲、永不言败的盯劲。形成不甘落后、勇争第一、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有一颗公心,要做到廉洁自律。一根烟可以抽,一包烟不能拿,不得接受吃请,更不得接受礼金。坚决做到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做到生人和熟人一个样,干部和群众一个样,穷人和富人一个样。
四是组织相关干部职工深入涉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向群众讲政策、谈发展,弄清民情民意,对征地标准、涉迁和失地农户的安置、就业、养老统筹等进行广泛宣传,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从根本上消除群众的抵触情绪,求得积极支持和配合。
(五)改善环境、完善功能,打造园区新形象。
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思路,充分利用和发挥“一事一议”制度,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切入点,着力打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发展环境,努力建立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廉洁服务不设卡的高效、快捷服务体系。建园以来,凡是计划入园的各类项目,没有一个项目因园区发展环境不优、服务不到位影响项目推进。
(六)统一规划、分期发展,保障园区项目用地。
千方百计做好入园项目的用地保障工作。为保证入园项目能按时供地、按时开工,按照“统一规划、分期收储、统一供地、分片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通过财政投入、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滚动收储项目建设用地,提高熟地供应能力。科学利用外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设立招商引资专项基金。借助毕节试验区新一轮建设高潮之机,努力向上争取土地政策的倾斜,简化土地审批程序,解决园区建设用地问题。
(七)拓宽渠道、全力招商,快速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狠抓制度完善,坚决取消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项目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环节,实现投资企业“零干扰责任制”;实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对年纳税额较大的企业,列为县重点企业,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充分调动各乡镇、各部门及社会各界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形成“以大开放促大招商,以大招商促大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强大合力。
二是狠抓项目推介,确保招商成效。主动出击,“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充分借助项目专场推介会等平台,积极开展对接,广泛进行推介,将精心策划包装的各类项目推介给客商,力求让更多的客商了解纳雍,并前来纳雍投资兴业。
三是狠抓项目推进,加快园区发展。采取领导挂钩、部门包保、跟踪落实、督查督办等一系列措施,全力加快项目建设,促进园区发展。
四是突出乡情招商、以商招商。面对金融危机和东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东部产业开始向西部转移,许多大企业、大财团紧缩投资,农民工严重缺失的情况下,确定利用乡情招商和以商招商,充分利用在外成功企业家回家乡创办企业,为家乡作出贡献的想法进行招商,同时利用已入园的企业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企业入驻园区,实现以商招商的目的。
(八)加强学习,狠抓项目,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型产业园。一是加强园区干部职工的再教育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外出学习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园区建设打造一支学习型、廉政型、创新型、发展型和服务型队伍。
二是按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发展思路和产业定位,对已确定的主导产业将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做好落地项目的相关协调服务工作。
第五篇:扶贫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扶贫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近日,《瞭望》刊文《有涉农项目68%资金被盘剥,遭六层拔毛!如何封堵?》,其中提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朱朝项目,从招投标一直到项目验收,经过六层“拔毛”,项目资金落地仅三成,拔毛率竟高达68%,项目完成度不足23%。省、州、县多个层级的干部涉案其中。此案中,作为惠民资金的项目资金成为了少数人眼中的“唐僧肉”,被层层截留、“拔毛”,最终“瘦”了国家,“苦”了百姓,却“肥”了贪官。与“老虎”相比,人民群众更厌恶的是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苍蝇”,基层腐败更容易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扶贫资金点多面广、对象分散,资金监管难度大,容易发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强占掠夺、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问题,同时基层的人情扶贫、关系扶贫、数据扶贫、表格扶贫等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一、当前扶贫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1、是欺上瞒下,虚报冒领。部分基层干部向上积极申请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村级公路建设、农村水电建设等农村建设项目,对下则欺瞒群众,利用基层群众获取信息渠道少、不熟悉政策的条件,暗箱操作,坐地生财。勾结老板虚报工程项目或报大工程结算价等手段套取、挪用大量扶贫资金。面上手续齐全、到户到人,面下张冠李戴、大有文章。不少村委会干部变相买卖扶贫指标,索取、收受困难户好处费,更有甚者堂而皇之将建房补助款等扶贫资金直接放入自己腰包。
二是盘剥克扣,雁过拔毛。一些镇、村干部利用审批权或资金发放权等违规收费、截留私分。有的乡镇站所负责人、村干部利用职权巧立名目收取“好处费”、搞截留私分。
三是擅权乱权,优亲厚友。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是脱贫开发的重要举措,一些地方在发放低保过程中,部分基层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和经手申办的职务便利,优先照顾自己的亲戚朋友,明显不符合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给亲戚朋友,大搞 “关系保”,搞“利益集团”,骗保、骗取补助金或其他优惠待遇的手段花样百出,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却视而不见,极大地损害了群众利益。
二、涉农扶贫领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在涉农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监管单位对涉农资金的监督不到位,投标方为了中标,竞相争取贿赂涉农部门分管领导的现象很常见。原因一是内部监督有名无实。目前,农村普遍存在资金使用、项目开支和工程建设信息不公开,政务村务更新不及时、公示事项不全面等问题,使得村干部权力过于集中,从而让涉案人员一步步走向了犯罪深渊。二是上级监督不到位。扶贫开发涉及领域宽,涵盖资金、资产、资源等各个方面;涉及主体广,遍及多个行政机关和权力岗位,上级各部门没有实现动态监管,对涉农资金运行的具体情况缺乏有效监督,给权力滥用留下了较大空间。三是外部监督没有深入。纪检、审计等部门没有实现对相关单位涉农资金的日常监管,因人手短缺,只是进行选择性的间断监督,对涉农资金的监督不全面、不完善,没有很好地把监督职责常态化。
2、制度尚未健全,机制出现弊端。村干部的权利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为其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由于涉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扶贫领域参与部门较多,财政专项资金审批、下拨、流转、使用缺乏细化性规则,管理上很容易出现职能交叉、彼此推诿的现象,导致真正的监管工作没有落到实处。职能部门普遍重下拨、轻监管,资金使用是否确有其事,分配对象是否确有其人,资金、物资是否如数到人到户等都缺乏后续跟踪管理。加之村级组织管理涣散,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村民监督难以落实。
3、法纪意识谈薄,道德底线缺失。乡村干部作为直接接触群众的党政“代言人”,是决定政策实施成效与否的关键,但有的乡村干部缺乏法治意识,纪律松弛,对上级的要求不以为然,排斥按政策办事。涉农违纪违法案件主要集中在危房改造、种植业专项资金和农田设施配套等方面,侵害对象广泛,数额不多但涉及到的人数多,侵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人缺乏为民服务的意识,个人私欲膨胀,妄图将贫困群众的“救命钱”收为自己的“囊中物”,无视群众困苦,道德底线缺失。
三、解决扶贫领域存在违纪问题的对策
1、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加强廉政思想教育。解决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定不移把纪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党性党风党纪专题教育和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向全体党员干部进行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提升政治觉悟,增强纪律法治意识,切实从根本上树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洁意识。二是针对扶贫领域职务犯罪频发的状况,需要对村干部加强教育,加强监督,加强自我约束,成为一身正气、坦荡干净“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群众“父母官”,带领群众一起脱贫致富,让群众真心“点赞”,与群众建立水鱼之情,厚植党的执政基础。
2、围绕扶贫资金重点,强化各项监督检查。加大对扶贫资金、项目安排、贫困退出、脱贫成效等方面信息的公开力度,建立健全扶贫工作公告公示制度,通过张榜公示,公布监督电话,实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确保扶贫对象看得到、看得懂,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搭建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及时公开捐赠款物使用情况,提高社会扶贫公信力和美誉度。积极推进账目公开等机制,账目开支明细、政策通知公示必须进村进组,不能“一贴了之”、无人问津,防止人为故意走形式。建立健全“三级联查联管”的精准扶贫运行机制。县市区纪委组建扶贫工作专项检查小组,乡镇成立专门扶贫工作监管机构,组成贫困村扶贫工作监督小组,在扶贫资金下达前后等重点时段不打招呼开展突击检查,结合日常督促、重点抽查、检查考核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人、财、物的有效监管,确保专项监督工作取得实效。
3、着力刚性约束制度,规范涉农线索处置。建立审计、财政、信访、扶贫等职能部门发现问题线索的抄报机制。充分运用现有的信访举报平台、“四风”问题随手拍等新兴技术手段,拓宽问题线索来源渠道,把握线索收集这个关键。重点选取一批问题性质恶劣、群众反映集中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建立督办交办制度。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扶贫领域的重点人员和重点问题,将相关信访举报作为交办重点。在人员上,重点交办反映乡、村两级党员干部问题的信访举报。在问题上,重点交办套取、冒领、截留私分扶贫资金、违反专项使用资金规定等问题。对调查进展缓慢、查办力度不够、处理不到位的扶贫领域案件,由县纪委直查快办或实行挂牌督办。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公开通报曝光,真正起到“通报一起、警醒一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