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之我见
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基层有多少活力,决定了共青团的工作对社会和青年的有效影响有多大。基层组织不牢固,团的工作就失去了根基,团的事业就无从发展。所以,只有不断提升共青团基层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才能真正让基层活起来、动起来。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基层团组织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基层团建是高校团建的基础性工程,基层团组织在凝聚力、战斗力、工作水平和创新活力等方面的建设和提高对加强高校团建工作意义重大,是建设和谐校园对基层共青团组织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传统的威权管理体制下,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更多的是被赋予一种道德内涵,过多地强调责任和贡献,而忽视了成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成员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与组织发展不够协调的矛盾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一矛盾的存在不但制约高校基层团组织目标功能的实现,而且制约着成员自身的发展。在社会利益多元、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分化状况下,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摩擦和冲突。这种摩擦和冲突,给现今团员队伍的价值观念带来直接的影响,也给共青团的建设提出了挑战。
与此同时,团员意识淡化与基层团组织作用的弱化。团员意识是一个团员对自身团员身份认同,直接表现为团员对团组织和团的事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团员意识淡化直接削弱了团的组织基础和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对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由团员意识淡化而造成的基层团组织作用弱化更是不容忽视,团的基层组织必须在出现这些现象的时候有所作为,否则会导致此种现象的蔓延,削弱团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
三、提升学习能力,努力将高校基层团组织创建成“学习型”组织
建立基层组织学习情况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评估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学习现状,具体包括:高校基层团组织有没有鼓励成员并为成员提供资源和条件促使成员实现自我导向的学习?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有没有做到鼓励成员彼此分享学习成果?有没有解决学习问题的计划?成员头脑中有无共同愿景?成员能否主动接受共同愿景的召唤?高校基层团组织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行动方案。
建立学习促进小组。建立专门的学习促进机构,不妨称之为学习促进小组。学习促进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促进高校基层团组织内的组织学习,力求使学习成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内每个成员和每个部门乃至基层团组织整体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为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通过学习促进小组的工作,成员和整个高校基层团组织都可以从中不断增长知识和经验,从成员之间的交流之中获益,从而使高校基层团组织不断保持进步。
团委、团支部书记率先垂范。我国推广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践经验表明:凡是深入开展活动并取得卓有成效的组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组织的主要领导真正重视,并把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到组织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倡导和推行这项变革。领导者通过角色变换和身体力行,对组织学习表示明确的支持和坚定的信心。高校基层团委书记应该兼任学习促进小组领导职务,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小组的工作。团委书记、团支部书记应该率先垂范,作为学习型领导,身体力行地参与组织学习,担当组织学习的发起人、致力于组织学习的倡导者、成员学习的赞助者、积极学习的急先锋、学习新型领导方式的模范,把学习成果作为考核与激励重要依据的坚决执行者。
建立组织学习的观念和信仰。知识只有在共享时才会不断地增长,知识被越多的人共享,知识的拥有者就能获得越大的收益。共享是组织学习的根本要求,是组织学习区别于个人学习的根本特征。高校基层团组织的领导者要高度重视组织学习,在组织内部大力推广关于组织学习的观念与信仰。要培育共享的价值观,通过共享实现交流者的共赢。要引导成员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大力倡导树立共同愿景,动员全体成员为实现共同愿望而努力学习。
组织结构变革。组织结构变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精简组织层次,充分采用扁平化管理结构,给成员留出更大的责任和自由;删除条条框框,以大原则、方针、政策和目标取代那些过于琐碎的条条框框,给团支部书记留下适当自由处置的余地,增加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应变能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方便组织沟通,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计算机网络,成员可以定期从中得到学习产品,设立公共信箱、公共网络平台等。
组织创建要达到凝聚型、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目标,是要使基层团组织具备这四种特征。它们之间不是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和谐共存关系。凝聚是团组织建设的基础,有凝聚才有发展;学习是所有团组织成长的动力,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服务是团组织工作的根本,要在发展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发展;创新是团组织不断发展的灵魂,是实现组织成长革新的重要前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进一步推进团组织自身建设,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高校创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深化团员的思想教育,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思想阵地”作用。加强团组织基层建设,首要任务是突出团支部的“思想阵地”作用,深化团组织思想教育内容,正确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立足社会需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因此,首先要立足实际,在理解青年学生迫切希望成才的基础上,把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紧密结合,认识到仅凭政治信念、道德理想已经不能满足青年的需要,他们还需要有健康的心态、自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旗帜鲜明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充实心理、法律、道德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内容,实现从单一强调社会需要向重视个人需要转移。其次通过政治学习的方式带领广大团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要在团员青年中树立先进典型,促进广大团员青年的进步和提高,进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组织就是一个有着远大前途的组织,就是一个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就是一个是真正代表群众利益,被群众拥护和支持的组织。青年,是祖国繁荣富强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是实现祖国宏伟蓝图的奋斗者,而共青团组织是全国青年的领导核心,担负着引导、教育、培养青年的重要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使青年紧紧团结在团组织周围,相信共青团组织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定能带领青年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祖国辉煌的明天做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之我见(推荐)
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基层有多少活力,决定了共青团的工作对社会和青年的有效影响有多大。基层组织不牢固,团的工作就失去了根基,团的事业就无从发展。所以,只有不断提升共青团基层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才能真正让基层活起来、动起来。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基层团组织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基层团建是高校团建的基础性工程,基层团组织在凝聚力、战斗力、工作水平和创新活力等方面的建设和提高对加强高校团建工作意义重大,是建设和谐校园对基层共青团组织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传统的威权管理体制下,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更多的是被赋予一种道德内涵,过多地强调责任和贡献,而忽视了成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成员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与组织发展不够协调的矛盾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一矛盾的存在不但制约高校基层团组织目标功能的实现,而且制约着成员自身的发展。在社会利益多元、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分化状况下,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摩擦和冲突。这种摩擦和冲突,给现今团员队伍的价值观念带来直接的影响,也给共青团的建设提出了挑战。
与此同时,团员意识淡化与基层团组织作用的弱化。团员意识是一个团员对自身团员身份认同,直接表现为团员对团组织和团的事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团员意识淡化直接削弱了团的组织基础和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对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由团员意识淡化而造成的基层团组织作用弱化更是不容忽视,团的基层组织必须在出现这些现象的时候有所作为,否则会导致此种现象的蔓延,削弱团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
三、提升学习能力,努力将高校基层团组织创建成“学习型”组织
建立基层组织学习情况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评估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学习现状,具体包括:高校基层团组织有没有鼓励成员并为成员提供资源和条件促使成员实现自我导向的学习?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有没有做到鼓励成员彼此分享学习成果?有没有解决学习问题的计划?成员头脑中有无共同愿景?成员能否主动接受共同愿景的召唤?高校基层团组织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行动方案。
建立学习促进小组。建立专门的学习促进机构,不妨称之为学习促进小组。学习促进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促进高校基层团组织内的组织学习,力求使学习成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内每个成员和每个部门乃至基层团组织整体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为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通过学习促进小组的工作,成员和整个高校基层团组织都可以从中不断增长知识和经验,从成员之间的交流之中获益,从而使高校基层团组织不断保持进步。
团委、团支部书记率先垂范。我国推广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践经验表明:凡是深入开展活动并取得卓有成效的组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组织的主要领导真正重视,并把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到组织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倡导和推行这项变革。领导者通过角色变换和身体力行,对组织学习表示明确的支持和坚定的信心。高校基层团委书记应该兼任学习促进小组领导职务,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小组的工作。团委书记、团支部书记应该率先垂范,作为学习型领导,身体力行地参与组织学习,担当组织学习的发起人、致力于组织学习的倡导者、成员学习的赞助者、积极学习的急先锋、学习新型领导方式的模范,把学习成果作为考核与激励重要依据的坚决执行者。
建立组织学习的观念和信仰。知识只有在共享时才会不断地增长,知识被越多的人共享,知识的拥有者就能获得越大的收益。共享是组织学习的根本要求,是组织学习区别于个人学习的根本特征。高校基层团组织的领导者要高度重视组织学习,在组织内部大力推广关于组织学习的观念与信仰。要培育共享的价值观,通过共享实现交流者的共赢。要引导成员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大力倡导树立共同愿景,动员全体成员为实现共同愿望而努力学习。
组织结构变革。组织结构变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精简组织层次,充分采用扁平化管理结构,给成员留出更大的责任和自由;删除条条框框,以大原则、方针、政策和目标取代那些过于琐碎的条条框框,给团支部书记留下适当自由处置的余地,增加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应变能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方便组织沟通,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计算机网络,成员可以定期从中得到学习产品,设立公共信箱、公共网络平台等。
组织创建要达到凝聚型、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目标,是要使基层团组织具备这四种特征。它们之间不是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和谐共存关系。凝聚是团组织建设的基础,有凝聚才有发展;学习是所有团组织成长的动力,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服务是团组织工作的根本,要在发展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发展;创新是团组织不断发展的灵魂,是实现组织成长革新的重要前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进一步推进团组织自身建设,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高校创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深化团员的思想教育,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思想阵地”作用。加强团组织基层建设,首要任务是突出团支部的“思想阵地”作用,深化团组织思想教育内容,正确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立足社会需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因此,首先要立足实际,在理解青年学生迫切希望成才的基础上,把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紧密结合,认识到仅凭政治信念、道德理想已经不能满足青年的需要,他们还需要有健康的心态、自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旗帜鲜明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充实心理、法律、道德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内容,实现从单一强调社会需要向重视个人需要转移。其次通过政治学习的方式带领广大团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要在团员青年中树立先进典型,促进广大团员青年的进步和提高,进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组织就是一个有着远大前途的组织,就是一个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就是一个是真正代表群众利益,被群众拥护和支持的组织。青年,是祖国繁荣富强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是实现祖国宏伟蓝图的奋斗者,而共青团组织是全国青年的领导核心,担负着引导、教育、培养青年的重要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使青年紧紧团结在团组织周围,相信共青团组织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定能带领青年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祖国辉煌的明天做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大众化传媒无所不及,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价值观念迅速更迭,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存竞争日益激烈,所有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正在由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由乡土社会转向都市社会,由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由伦理社会转向法理社会,由一元社会转向多元社会,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一步增加人们的压力。对于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来说,其心理发展水平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内心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心理变化异常剧烈,呈祥出青年期特有的动荡、脆弱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是脆弱的心理状态,因而导致了大量的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咨询,防治各种异常心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心理健康的重要
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从小到老要依次经过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不同人生发展阶段,每个人生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人生发展课题,一个人的发展就是不断完成其人生的发展课题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这是人生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包含着诸如学习、交往、爱情、求职等许多重要的人生发展课题,这些课题完成的好与不好对今后的人生历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心理健康是完成好这些课题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完整的人格,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能够充分发挥良好的心理效能,圆满的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恰当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正确看待和妥善解决爱情问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理想的职业。而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心理困扰多,心理效能低,难以完成大学阶段的发展课题。
二、心理健康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学家曾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适应是智慧的本质。大学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适应问题,在校期间,要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适应大学的人际关系;毕业以后,要适应工作要求,适应婚姻生活,适应社会竞争等等。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求得不断发展,在生存竞争中取胜;而适应能力弱的大学生,与环境不相容,是自己发展受限,在生存竞争中往往被淘汰。适应能力强与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相应的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取得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保持良好的适应。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心理功能紊乱,调节能力低下,难以与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
三、心理健康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大约有25%的大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心理问题多,既与社会环境中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有关,更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有直接关系。由于心理承受能力低,经不起任何打击,轻微的挫折就可能产生强烈的心理震荡,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危机,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某大学一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因为在一次晚会上唱歌跑了调,引起同学的哄笑,便觉得无地自容而自杀身亡。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要想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必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灵活的情绪调节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心胸开阔,能够辨证地看待荣辱得失,及时调节情绪状态,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而能保持心理平衡。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认知片面,情绪障碍,意志薄弱,心胸狭窄,稍
遇挫折就心理失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力素质为先导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二、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三、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三篇:团课结业-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之我见
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基层有多少活力,决定了共青团的工作对社会和青年的有效影响有多大。基层组织不牢固,团的工作就失去了根基,团的事业就无从发展。所以,只有不断提升共青团基层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才能真正让基层活起来、动起来。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基层团组织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基层团建是高校团建的基础性工程,基层团组织在凝聚力、战斗力、工作水平和创新活力等方面的建设和提高对加强高校团建工作意义重大,是建设和谐校园对基层共青团组织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传统的威权管理体制下,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更多的是被赋予一种道德内涵,过多地强调责任和贡献,而忽视了成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成员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与组织发展不够协调的矛盾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一矛盾的存在不但制约高校基层团组织目标功能的实现,而且制约着成员自身的发展。在社会利益多元、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分化状况下,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摩擦和冲突。这种摩擦和冲突,给现今团员队伍的价值观念带来直接的影响,也给共青团的建设提出了挑战。
与此同时,团员意识淡化与基层团组织作用的弱化。团员意识是一个团员对自身团员身份认同,直接表现为团员对团组织和团的事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团员意识淡化直接削弱了团的组织基础和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对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由团员意识淡化而造成的基层团组织作用弱化更是不容忽视,团的基层组织必须在出现这些现象的时候有所作为,否则会导致此种现象的蔓延,削弱团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
三、提升学习能力,努力将高校基层团组织创建成“学习型”组织
建立基层组织学习情况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评估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学习现状,具体包括:高校基层团组织有没有鼓励成员并为成员提供资源和条件促使成员实现自我导向的学习?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有没有做到鼓励成员彼此分享学习成果?有没有解决学习问题的计划?成员头脑中有无共同愿景?成员能否主动接受共同愿景的召唤?高校基层团组织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行动方案。
建立学习促进小组。建立专门的学习促进机构,不妨称之为学习促进小组。学习促进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促进高校基层团组织内的组织学习,力求使学习成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内每个成员和每个部门乃至基层团组织整体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为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通过学习促进小组的工作,成员和整个高校基层团组织都可以从中不断增长知识和经验,从成员之间的交流之中获益,从而使高校基层团组织不断保持进步。
团委、团支部书记率先垂范。我国推广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践经验表明:凡是深入开展活动并取得卓有成效的组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组织的主要领导真正重视,并把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到组织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倡导和推行这项变革。领导者通过角色变换和身体力行,对组织学习表示明确的支持和坚定的信心。高校基层团委书记应该兼任学习促进小组领导职务,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小组的工作。团委书记、团支部书记应该率先垂范,作为学习型领导,身体力行地参与组织学习,担当组织学习的发起人、致力于组织学习的倡导者、成员学习的赞助者、积极学习的急先锋、学习新型领导方式的模范,把学习成果作为考核与激励重要依据的坚决执行者。
建立组织学习的观念和信仰。知识只有在共享时才会不断地增长,知识被越多的人共享,知识的拥有者就能获得越大的收益。共享是组织学习的根本要求,是组织学习区别于个人学习的根本特征。高校基层团组织的领导者要高度重视组织学习,在组织内部大力推广关于组织学习的观念与信仰。要培育共享的价值观,通过共享实现交流者的共赢。要引导成员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大力倡导树立共同愿景,动员全体成员为实现共同愿望而努力学习。
组织结构变革。组织结构变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精简组织层次,充分采用扁平化管理结构,给成员留出更大的责任和自由;删除条条框框,以大原则、方针、政策和目标取代那些过于琐碎的条条框框,给团支部书记留下适当自由处置的余地,增加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应变能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方便组织沟通,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计算机网络,成员可以定期从中得到学习产品,设立公共信箱、公共网络平台等。
组织创建要达到凝聚型、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目标,是要使基层团组织具备这四种特征。它们之间不是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和谐共存关系。凝聚是团组织建设的基础,有凝聚才有发展;学习是所有团组织成长的动力,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服务是团组织工作的根本,要在发展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发展;创新是团组织不断发展的灵魂,是实现组织成长革新的重要前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进一步推进团组织自身建设,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高校创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深化团员的思想教育,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思想阵地”作用。加强团组织基层建设,首要任务是突出团支部的“思想阵地”作用,深化团组织思想教育内容,正确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立足社会需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因此,首先要立足实际,在理解青年学生迫切希望成才的基础上,把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紧密结合,认识到仅凭政治信念、道德理想已经不能满足青年的需要,他们还需要有健康的心态、自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旗帜鲜明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充实心理、法律、道德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内容,实现从单一强调社会需要向重视个人需要转移。其次通过政治学习的方式带领广大团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要在团员青年中树立先进典型,促进广大团员青年的进步和提高,进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组织就是一个有着远大前途的组织,就是一个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就是一个是真正代表群众利益,被群众拥护和支持的组织。青年,是祖国繁荣富强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是实现祖国宏伟蓝图的奋斗者,而共青团组织是全国青年的领导核心,担负着引导、教育、培养青年的重要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使青年紧紧团结在团组织周围,相信共青团组织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定能带领青年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祖国辉煌的明天做更大的贡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是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认真领会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精神,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增加综合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大开发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干部群众奋力拼搏,西部大开发取得巨大成就。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和人才开发得到加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广大干部开拓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各族群众精神风貌昂扬向上。这10年,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好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10年。西部大开发实践了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1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化解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下大气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让各族群众共享开发成果;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水平,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始终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高度统一,形成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合力。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富集,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地,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依托。虽然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贫困面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西部大开发任重道远。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优先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西部地区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全国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做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工作,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交通、水利放在优先地位,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发展保障能力。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遏制和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深入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要促进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开发力度。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紧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扎实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积极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要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要全面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和政策已经明确,要进一步认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第四篇: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隆化团县委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在新形势下推动共青团事业实现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要求,特别强调要大力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
因此,隆化团县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基层团组织的各项工作及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争取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
一、深入透彻地了解当代青年成长成才需要,不断提高团组织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加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搞好团组织建设。抓好团组织建设工作就要求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团员青年团的基层组织,在培养教育青年团员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能力和水平的发展,更要重视引导团员青年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层团组织应帮助青年立足自身实际,确立和增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帮助青年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青年的思想问题。共青团还应当充分发挥现代化传媒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团结、吸引、凝聚青年,把网络建成为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载体。共青团还要为青年提供同龄人的示范。大力培养、发现、宣传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优秀青年和青年群体,用青年身边的人教育青年,用同龄人教育同龄人,使青年从优秀青年的青年群体的示范中获得感触、汲取经验。此外,共青团还应开展青年参与和奉献社会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青年从中获得生动的自我教育。服务青年、服务社会是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就基层团组织来说,由于直接面对青年及青年在成长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因而服务青年应成为基层团组织的主要职能。
二、从基层团组织实际来看,青年需求旺盛与团组织供给不足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必须真正把创新活动形式,服务青年的思想落实在每一个基层组织,这就要得到上级团组织的大力支持,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为基层团组织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联合党委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青年政策。二是精心指导和大力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青年服务体系。这种服务体系要依托行政、联合社会由共青团主办的新型活动阵地,这样才能使服务青年的工作更具体,更有实效性。是由党和团的特殊关系决定的,它将团的建设配套进行,把团的建设纳入到党的建设的整体格局中。党建带团建是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的客观需要,也是团的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共青团这支后备军,团的建设和发展也同样需要党建的带动;党建带团建既是加强党对共青团领导的具体方式,也是推进团的基层建设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证,这是党团关系发展中形成的历史必然。因此,要切实有效地把党建带团建的工作落到实处,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制度和政策的层面上解决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问题,使基层团的建设真正纳入党建的总体格局和具体工作之中,步入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运行轨道,促进基层团组织的整体发展,最终形成党团建设同步抓,党团任务同步下,党团阵地同步建,党团教育同步搞,党团工作检查同步进行的运行机制。
第五篇:基层团组织建设心得
用心蕴育校园团学新文化 着力打造基层有力团组织
学术部 刘诚
“培养校园新的团学文化,加强基层团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团委工作的艰巨任务,基层团组织是团委工作的最直接受体,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从班级团支部入手。就是如何从班级团支部方面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做出工作经验交流探讨,号召班级团支部的工作紧随时代步伐,提高校园的团学文化,为加强团委基层团组织建设做出贡献。班级团支部作为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团的基层组织,它同广大团员青年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在团结和教育青年团员的工作中有着核心作用,是团的各项工作开展质量的最终体现。各分团委领导的团支部数量较多,而团支部是联系广大团员青年于团组织的重要纽带,是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制度不可跨越的重要一环。
另一个方面来讲,班级团支部的工作水平决定着团委工作的水平,加强团的建设,关键是加强班级团支部的建设,这是各级团组织得以高效运转的根本保障。为切实加强班级团支部建设,努力把团支部建设成班级的核心,更好地发挥班级团支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一年团建工作实践,总结出以下工作经验和建议:班级团支部为单位领会上级团组织各项政策,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团组织生活
各班级团支部在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学院和学校等各级活动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体现特点、符合需要、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活动,并做好广大团员青年的素质拓展工作。班级团支部所开展的活动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突出思想性与教育性,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身心健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等为重点。各班级团支部建立了理论学习小组,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并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基础文明养成、道德规范教育和“知校爱校,兴校荣校”意识的培养,组织团员青年立足校园、走向社会,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有组织、有计划、有主题地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除此之外,班级团组织还积极组织和动员团员青年参与各种学术科技活动,激发团员青年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班级团组织通过对团员青年思想的规划、行为的考察、活动的开展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切实加强了团员青年与年级团总支、学院分团委的沟通,为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断加强团员、团干队伍的建设是班级团支部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广大青年团员、团干是班级团支部工作的执行者、管理者、参与者,不断加强团员、团干队伍建设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为达到提升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对共青团先进思想的深入领悟,必须进一步健全团员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团员的经常性教育。要坚持标准,规范程序,把好关口,以培养、教育为思路,以一对一帮扶、支部间评比为手段,实现团学教育的广泛性、深入性、透彻性。
在班级团干评选过程中引入民主推荐、公开选举、干部互评等机制,确保班级团组织领导班子的高效性、先进性。同时要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和制度改革,不断调整班级团组织的工作重点,做到使班级团组织所倡导的,就是团员青年所思考的;班级团组织所开展的,就是团员青年所需要的。这样一来,树立了团支部大团员青年心中的威望,更好的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广大基层班级团干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服务团员青年的意识,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把团员青年“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从服务青年团员成长成才的根本目的入手,引导他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更好的进入社会参与创业就业准备条件、搭建舞台。班级团支部在推优入党、各级奖项的评比中起到重要作用 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后备军,是培养党的新生力量的摇篮。选拔优秀的团员青年推荐入党一直是班级团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是党员发展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各班级团支部必须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做好此项工作,积极推荐品学兼优、能力全面、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团员青年接受党的考核。各班级团支部要及时建立对申请入党的团员青年培养考察的档案,协助党支部加强对他们的培养考察,坚持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民主评议、集体决定,党团衔接、共同负责的原则,坚持标准,规范程序,规范管理,保证质量。
为发挥典型性示范作用,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脱颖而出,团委于每年“五四”期间评选和表彰“优秀团员”和“优秀团干”。对于在各方面表现出色的青年团员授予“优秀团员”“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在评比过程中,为保证评选的公平性、公开性和高效性,评选采取了从基层班级团组织中民主提名、全面考核、公开评选的原则,真正选出了广大团员青年心目中经得起考验的优秀团员,这既为保持团员团干队伍的先进性提供了重要支持,又为加强班级团组织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
班级团支部在“帮困助贫”和“先进带后进”等方面的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 要保持班级团支部的先进性,就要时刻保持班级团员青年思想的先进性,学习的高效性和工作的积极性。在班级团支部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开展进程中,针对那些思想上暂处于后进状态的团员青年,班级团干和广大优秀团员青年有义务、有责任对其进行思想的改造、意识的带动和行为的引导。
在班级团组织的日常工作中,各班集团支部开展了“手牵手,向党走”“班级团员关于学习科学发展观思想动员大会”“关于加强团组织建设班级研讨会”等活动,活动参与性强,参与面广,让广大团员青年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团学知识、领会团的思想、响应团的号召。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团员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进步和人格塑造,还有利于班级团支部的和谐发展。往深了说,只有班级团支部的和谐发展才能促进团总支的全面进步,进而达成分团委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的快速、稳步开展。
班级团支部作为团委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单位团组织,作为保持广大团员青年思想先进性的有效途径,作为培养各级团员干部的摇篮,其在团建工作中的中重要地位和核心任务,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共青团十七大将要到来的日子里、在南昌航空大学六十华诞即将来到之时,继续坚持加强班级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先进性是切实落实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核心理念,坚持团委提出工作的“四项原则”,狠抓团委关于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七项重要任务”,是班级团支部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