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部曲》读后随感(模版)

时间:2019-05-13 09:4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三部曲》读后随感(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三部曲》读后随感(模版)》。

第一篇:《国学三部曲》读后随感(模版)

《国学三部曲》读后随感

王晓天 宋定国先生所著《国学三部曲》(含《国学纵横》《国学览胜》《国学探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是当前“国学”研究和著述中的一部力作,读后,不仅有耳目一新之感,而且有多方面的启发、收获。作者在该套书中针对“国学”研究中的许多热点、疑点、难点问题,依据翔实的文献,尤其是最新的考古成果,进行了探索、考辨,提出了不少独到而创新的见解。

譬如,针对一个时期以来围绕“国学”“国学大师”等热门话题,宋先生以全新的视角予以考辨,从史、论相结合的角度,在分析了以往对于“国学”释义的模糊不清和混乱之后,重新加以阐释,在“国学热”度不减的境域下,启示人们要冷静思考。而对于人们热议且简直有些“滥用”的“国学大师”,则更是清醒地指出:“国学”即便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简称,其蕴含也极其丰富,单是在先秦,就有“百家”之说。作为“国学大师”,理应是对国学所包括的各家各派的学说都比较精通,并富有“很深的造诣”者;即使打个折扣,也理应是对其中多半以上的学说富有“很深的造诣”者。可是,现在为人们所称道的“国学大师”,距此实在甚远!还特别指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大师’理应是学问和品德方面之典范。”“‘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不能光看学问,光看作品,还要看道德即人品、文品,看文品与人品是否统一,即是否属于融人品与文品于一体的‘道德文章’者流。”因此“‘国学大师’是一个很有分量的称誉,是一顶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佩戴的。现在人们所称道的‘国学大师’,实际上顶多只是史学家、哲学史家等等而已。这是仅仅就其学问而言。至于就‘师德’而言,不少人就更成问题,距‘国学大师’就更远了!”宋先生认为:梁启超当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国学大师”,而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国学大师”,则首推陈寅恪。在对于梁、陈两位“国学大师”的论述中,也并非照抄相关的传记、文献,而是从从文品与人品相结合的角度加以说明,并且指出相关传记的失实之处。

又如,针对《国学》当中的疑难问题,如关于老子及其著作版本问题,宋先生依据

1993年出土的,被学界公认为迄今所知最接近《老子》原本、完本的,郭店竹简《老子甲》和《老子乙)》版本,指出尽管其作者的具体姓名仍待厘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是人而非仙”,“再依据传世本《老子》解说”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学说“不可取”;说明老子并非一味主张“消极无为”,而是也主张“以道佐人主”,“积极有为”,并强调指出:“‘无为’不一定消极,‘有为’不一定积极!”“当为则为,当不为则不为;当大为则大为,当小为则小为;小为可办者,绝不大为;非大为方可办者,也绝不小为;当需不为之时,宁可‘守中’,以静待动,以逸待劳,而绝不强为、妄为、胡为。”

再如针对一个时期以来被热炒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宋先生依据翔实的史料和文献,经过慎密考辨指出:被大肆炒作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史无信证”,“即没有可信的史实和相关史料来佐证。”是经过南宋及其以后的“儒家学派的精心杜撰和极力宣扬”,“被炮制出来”的,至于近些年有些人,之所以大肆不顾史实地兜

售、鼓噪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则不过是借此神化《论语》,神化孔子,神化儒家思想而已。

针对长期为学界所津津乐道的所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说,宋先生赞同孙景坛教授此前对此的质疑,明确指出这一说法乃子虚乌有,没有史实依据:“在汉武帝及其以后的汉代三百多年间,无论是包括神仙方术在内的异端邪说,还是重在实用的各种学术,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很多领域,成就都领先于当时的世界。这一史实表明,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整个汉代根本就不存在。从学术文化的发展形势看,汉代相对比较宽松,既没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没有后代联绵不断充满血腥的‘文字狱’。”

即使对于人们习以为常的某些说法,如流传已久的将“儒释道”相提并论一说,宋先生在《国学探疑》中,经过认真考辨,指出这种说法以欠妥:“第一、‘儒释道’的提法本身就包括内涵和逻辑上的混乱。按照通常的理解,三者中‘释’和‘道’为宗教,而

‘儒’呢,有人视为‘儒学’,有人则视为‘儒教’。若视为‘儒学’,将‘儒学’跟佛、道二教相提并论,显然不合逻辑,也很容易引起歧义;而若视为‘儒教’,并与佛、道二教并提,逻辑上虽然通了,但却违背史实。因为中国并不存在‘儒教’。”“所谓‘儒释道’,严格地讲,实际上包括两学(儒家和道家学术)两教(佛教和道教)四种学术文化体系。然而,迄今为止,学界似乎对此却没有给以应有的厘定和重视,错误和含糊其词地使用者比比皆是。”“第二、汉代以后的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决不是能用‘儒释道’所能囊括得了的。且不说天文、历法、地理、水利、算学、农学、医学、纺织、建筑、冶炼、酿造和交通等等实用性的学术文化未被包括,就连在民间流传和影响较大的诸如易学、术数之类的带有神秘色彩学术文化,也统统被排斥在外了。”

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受到中医药学术文化的耳濡目染,后来又多年研究中医药学辩证法和养生学,并早在1994年就著有《周易与养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的宋定国先生,对于中医药学术更是情有独钟,在《国学三部曲》中,他强调指出:“中医药学术被疏漏”是中国学术研究当中的一大缺陷。在《国学纵横》中,他专门以“中医药学术被疏漏”作为一章的标题,就“中医药学术的哲学建树”、“源远流长且硕果累累的中国养生学”、“隋唐学术大家孙思邈”、“各树一帜的‘金元四大家’”、“中医药学史上的百家争鸣”,以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金元四大家’”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和阐述,明确指出中医学术长期被学界所疏漏的史实和遗憾。

博览群书,著述涉及诸多学术领域,而对于文学特别偏爱并且著有长篇小说《悬壶梦》等的宋先生,显然对于我国的小说名著有着深入研究,在《国学纵横》中,首次将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视为“形象化的国学名著”。他认为《三国演义》所蕴含的“国学”底蕴,在三部小说名著中最为深厚。从中不仅能看到儒家思想的深厚底蕴,而且能看到阴阳家、兵家、道家和道教、佛教,以及名、法、纵横、天文、历算、地理、数术、医、农等等诸子百家之说的深厚底蕴。“对照现在的地图,核查《三国演义》中的主要地名及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都与事实基本吻合。”可以说“罗贯中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军事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术学家,等等。”堪称“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或用现在人们的话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国学

大师’”。《西游记》作为神话小说,所描述的虽然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自然蕴涵深厚的佛教、佛学思想学说内容,然而,它却同样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有关道教、道家,以及儒家、阴阳家等等学术文化流派的思想学说,而这些思想学说也都是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展现的,所以,同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中国以“儒释道”两教(佛教和道教)、两学(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相融汇为核心的传统学术文化,通过《西游记》得以全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和传播,并且影响深远,遍播世界,尤其是为一代代孩童和青少年所青睐,昭示出作者吴承恩也是一位通晓“国学”且熟谙文学创作艺术的一代大师。而作为不同于《三国演义》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历史小说,《红楼梦》则以其不受历史背景约束,富有浪漫的创造力的形式,更好地表现了它要表现的主题。《红楼梦》之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从典章制度、道德法律、文化教育、宗教寺院、中医中药,到思想观念,乃至风俗习惯;从园林建筑、工艺美术、烹饪饮食,到戏曲音乐,乃至游戏娱乐„„都包揽无余,表现深刻。《红楼梦》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主要是以“儒佛道”两教、两学为基石,同时吸附、融汇其他多家(如辞赋家、医家、数术家等)思想。总之,《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将儒、佛、道两学、两教,以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即“国学”的多家、多派的思想融为一体,以万花筒的形式显现、折射,展示出极其深厚的“国学”底蕴,因而都不失为“形象化的‘国学’名著。”

特别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学界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是,宋先生在《国学纵横》中,运用其所擅长的矛盾分析方法,通过对“国学”发展中的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探讨了“国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该基本规律,在古今关系上体现为“因时应变,与时推移;贯通古今,古为今用”。该基本规律,在内外关系上则体现为:“开放兼容,融汇内外;结合国情,外为内用”。“因时应变,与时推移;贯通古今,古为今用”的规律,可以简括为“贯通古今”律。而“开放兼容,融汇内外;结合国情,外为内用”的规律,可以简括为“融汇内外”律。

不论是“贯通古今”律还是“融汇内外”律,其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综合创新”;“综合创新”既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同时又是基本方法。

综上所述,“国学”在古今内外关系上所体现出的规律,就是整个“国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就是:贯通古今,融汇内外,综合创新。其中“综合创新”是“轴心”,而“贯通古今”和“融汇内外”则是“两轮”,因而这个基本规律可以形象化为“一轴两轮”。

在《国学览胜》中,作者就“通天之学”、“基础之论”及“悉备之道”之立论、阐述,则更是给人以慧眼独具、高屋建瓴之感,将“国学”之本质、基础、核心等等,高度概括,一览无余。在对于“百家之言”、“学海奇葩”等等的阐发和表述上,也均充满独到见解。比如,在阐释《易》一书时,就慧眼独具地指出:“要认识、说明《易》这部书,就不能不追朔‘易’字的来历;而要追朔‘易’字的来历,则又不能不追朔‘易’字与占卜的关系。”“占卜活动,是‘易’之字和《易》之书形成的渊薮。”经过对“易”字从象形到金文再到篆体之演变过程的缜密考辨,作者推翻了在“易”字起源问题上长期流传的所谓“蜥蜴说”、“器皿注水说”、“勿字像旗说”等“象形说”,及“云气汇集阴阳变幻说”、“乍晴乍阴说”、“日月组合说”和“上日下勿说”等“会意说”,而富有创见地提出“‘易’字在汉字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字,它的产生,不同于一般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等六种方法,都不适合于它。它的最初写法源自于烧灼龟甲占卜时,所出现的裂纹,是对于烧灼龟甲占卜时,所出现的裂纹形象的真实地仿照刻画、描绘。”“通过对于‘易’字产生的历史可以看出,它不仅与占卜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正是在对于占卜活动的漫长地记载中,逐渐形成了《易》这部书。”“‘易‘字不是个一般的汉字,而是一个植根、深埋、隐匿着迄今所知我国第一部成书《易》起源之谜的文字,是揭开《易》起源之谜的一把钥匙”。

总之,《国学三部曲》围绕“国学”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针对“国学”源、流,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之考辨、揭示、论证、阐发,均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审慎考辨,严谨厘定,提出并阐发独到而富有创新的见解,并在确保表述准确的前提下,力求行文晓畅、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可谓当前“国学热”中的一部科普性佳作,为广大读者学习“国学”,提供了一部比较全面而通俗的教材。

第二篇:《细节决定成败》读后随感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随感

我在读《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前,对于诸如一些“心灵鸡汤”、“哲理故事”等等书籍,我从内心就有一阵抵触,不去关注和阅读,或者就是随手翻翻。认为像这一类说教、教诲、只有意识,没有实施办法,没有分析原因的书籍和文章,几乎都投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神,摆上一副颐指气使的姿态,说出一堆无伤大雅的道理,而让人们去内化和吸收。这本无可厚非,但我认为书之所以为“精神食粮”,在于循序渐进的启蒙,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引导,在读者心中产生一种谐和的共鸣声,并内化为一种品质和修养,给人的日常生活以正确的方向和持续的营养,而非思想被迫的控制和填鸭,甚至吃别人嚼过的馒头,人云亦云。

我在读《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后,认为说的最实在、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一段话:“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话虽平淡,理却深刻。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没有默默的耕耘,又哪来巨大的荣誉和成绩。在由小到大、由微到宏、由点滴到江海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就是在建造自己的人生、实现自身的价值。《细节决定成败》确实是值得一尝的一碗饭。

古人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如今的社会,经济日益发展、信息日趋复杂,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正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一所学校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就得靠每一个员工做好每一个细节。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一个单位若想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单位发展壮大。对于一件具体的工作、一项具体的任务来说也是这样,每项工作都是整个单位运转的有机组成部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在今天繁繁复复的工作中,闪光点就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正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

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差异确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

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在学校办学过程中,我认为如果学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上任何一个细节做得不好,都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现在各种优化办学层出不穷,假如我们在工作中有一个细节没有做好,致使教学质量低下,那么无疑会把生源送给人家,假如我们注意了各种细节,任何工作都超过别人,那我们就会立于不败之地。细节是成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最有力的环节。关注细节、完善细节往往体现了学校真诚地为学生着想。一个真心实意地在细节上下功夫的学校,其办学品质一定非常优秀,家长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来。所以,学校只有细致入微地审视自己的办学情况,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才能让教学质量日臻完美,在竞争中取胜。

以上都是一些不成文的感触,对照我自己的工作,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和改进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在细节上下功夫,使自己不断进步提高。其实,我们不要钻进书里去看书,而应站到书外去看书。在惊叹之于,不要忘记冷静地思考,批判地去学习。看完这本书,虽然觉得有很多例子过于极端或夸大化,但是它的确又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篇:国学三部曲后记

国学三部曲•后记

宋定国

当我对书稿最后勘校一遍,认为可以交付出版时,已是2012年7月5日下午。从2004年5月开始酝酿、动笔,到现在已经过去8年有余。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笔下的剑客,经十年磨砺后,那种跃跃欲试的豪气,溢于字间;而作者托物言志的怡然自得神态,亦清晰可见。

可自己呢?八年著一书,价值不自知啊!

“秤不自称!”自己劳动的成果,尽管渗透着8年的心血,但是否有价值?有多大价值?自己是绝对称量、评判不了的,而只能交由世人,后人,相关的专家、学者来称量,最终则要交由实践来检验、评判了!

但不管怎样,自己总算尽心尽力地做了一件最想做、该做的事情,达到了目前自己所能达到的水平。

也许在别人看来水平很低,但目前自己的心志和能力就是如此。谁不想尽力登得高些?但为才智所限,虽该做却力不能及的事情,我不敢去想啊!

然而,既然自己想做、该做的事情,已经尽自己所能地做了,总有一种了却一桩心事的自慰之感。

“为学不争一家胜,著述但求百家鸣。”我赞成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这一关于治学、著述的至理名言,知道“国学”文献的芜杂和探究的艰难,为此曾经写过一首小诗:

国学文献浩如烟,披沙拣金自奋然。去伪存真成首务,清源正本步维艰。留心考古新成果,抛弃前人陈腐观。比较分析反反复,捭阖纵横辨疑难。

况且,自己在“国学”研究领域本来就是一个无名小卒,因而丝毫没有争强好胜之意,明知自己所做的都是探索性的,而且有些观点尽管写出来了,但仍在反复琢磨之中,仍有随时改变、矫正的可能。所以,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谬误,是在我意料之中的。然而,只要能够引起讨论、“争鸣”,那我的目的就算达到,也就可以聊以自慰了!在聊以自慰的同时,我更感到幸运。一种巧遇“知音”的幸运!

考虑到本书稿的特殊内容和学术内涵,我觉得找一家品位较高的大学出版社比较为好。自己是北京大学老校友,去年又开始住进燕园社区。按说,找北大出版社最为合适,也最为便捷。但是,当我了解到该社的情况觉得可能性不大之后,便打消此念。而当我听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杨生平教授,年轻有为,富有创新意识后,便贸然与他联系。他当即让我将简介和样稿传给他。想不到他很快回话,说“您的书稿质量、品味都很好,我看后很受启发。等我把选题报社委会讨论,一有消息会尽快与您联系。”经过沟通,我又把另一部书稿《周易解谜》传给他。没有多久,他就又打来电话,说经社委会研究四部书稿都同意接受出版,并让刘志颖女士具体与我联系。

对于作者而言,没有比自己的书稿能及时、顺利被出版社看中更幸运的了!况且是4部,对于我而言是开天辟地的幸事!因为,此前我至多有过两次一年同时出两本书的经历。

下午4时,我走到室外。大概因为周边下了大雨的缘故,稍带凉意的风迎面吹来,让我感到清爽。习惯使我不知不觉地来到未名湖畔。

三三两两的游人,或沿着湖边谈笑、漫步;或选择景点拍照,显得非常悠然自在。而其中最为招眼的,当属那些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们了。

他们分别穿着标志学士、硕士和博士的袍子,或成对,或成群地拍照。欢喜的面容和爽朗的笑声,为未名湖增光添彩,使其愈发秀色可餐。

看着他们欢天喜地的样子,享受着从湖面徐徐入怀的凉风,我禁不住想到半个世纪前的1962年,我从河北省安国一中考入北京大学后,多次来到未名湖畔的情景。

绿柳红花相戏揣,湖光塔影竞拥怀。金风爽爽拂衣袖,笑语甜甜入耳来。

这是我当年报到后,初次看到未名湖时即景吟诵的诗句。

诗情画意般的校园,名师荟萃的学府,激励我刻苦攻读,奋发图强。每当期末备考时,我就独自带着书本来到这未名湖畔的山林,找到一棵适宜的松树,攀到树杈,仰靠着树干温习„„可惜,好景不长,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搅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在连续三次到校外参加“阶级斗争”之后,万万没有料到“阶级斗争”的烈火居然从校外烧到校内,而且偏巧从自己所在的哲学系燃起,一冒三千丈,很快就将整个学校烧得瘫痪了!

学业半途而废。本该1967年夏季就该毕业分配了,却由于内乱而不能!包括当初响应“伟大号召”热衷于“步步紧跟”的“造反派”们,也渐渐心灰意冷,不得不忍受“天天难过天天过,日日无聊日日聊”、“得过且过”的岁月。好不容易熬到1968年9月名为“分配”实则“发配”,大家便无奈地离开北大,告别未名湖。

目睹老师挨斗的惨景,使我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着实惧怕,所以在毕业分配时,就自愿选择了我们年级分配方案中唯一的一个“先当工人”的指标。

在离校前,我特意独自来到未名湖畔。看着熟识的湖光塔影,心中百感交集,想到不久就奔向塞外去当工人,虽然自知前途渺茫,但真想去后好好学到一技之长,可斗争的烈火依然熊熊燃烧,又深感吉凶未卜,充满彷徨„„于是暗自哼道:

六年北大四年荒,大好年华徒耗光。教室沦为劳教所,居斋变做武攻场。奋发名苑学业废,无奈边陲实技长。想到人生路漫漫,未名湖畔苦彷徨。

在去报到前,我还特意独自到天安门广场,怀着一种难于言表的苦楚,在纪念碑前留影,暗自吟道:

广场孑立吊孤形,遥想前程更渺蒙。昔日考学发奋志,今天发配忐尴情。浮云浓重遮双目,阴霾沉迷祸众生。不信苍穹总罩雾,十年重返北京城!

“十年重返北京城!”在当时,只不过是我一时迷离朦胧的幻想。想不到10年后,居然“歪打正着”,我真的通过考研“重返京城”,而且在毕业后当上了当年发配时我最为惧怕的“教书匠”!

人哪,不过是爬在社会关系之网上的一只小蜘蛛。人生之路的选择,不能全由己呀!

想着,不知不觉转到通往朗润园的岔路。一看前面一个熟悉的身影,我就赶紧奔过去。当走近一看,才如梦初醒般地知道自己错了!

啊,黄柟森先生,已经92岁高龄!在4月12日拜访他时,老先生明明告诉我已经不便下楼了„„嗨,我怎么居然忘了这个茬儿呢!

我走近黄先生所住的公寓下,真想前去看望老人家呀!可理智提醒我: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不能擅自随便打扰了啊!

关于黄先生对于我开始写作本书时的指教,我在《导言》中已经写过。但从2004年底到2005年10月,由于专心伺候病危的家母,我没有顾及本书的写作,直到家母西归,遵照家母的遗嘱将老人家送归故里与爹并骨,将后事办妥,自己的情绪逐步从丧母之痛中逐渐恢复平静之后,才又重新忙于本书的写作,并与2006年4月20日,再次拜访、请教黄先生。黄先生又给予了具体地指导和勉励。

从2006年至今,又6年过去,期间由于忙于研究、著述,我没有再打扰黄先生。当住进北大后,我迫不及待地想拜访先生,但由于生怕影响老先生的健康,所以,特意选择一个不冷不热的季节,于4月12日,按前一天的约定,拜访了他。为了向先生汇报,我带着打印好的《国学三部曲》的详细提纲和《导言》。实话说,我渴望得到先生的继续指教,但又生怕连累、影响他的健康啊!所以,当临别我才把提纲交给他时,特意真诚地恳求先生:要是身体条件不允许,就不要看!觉得有兴趣、也有精力时,就看看,千万别因此而影响健康啊!您看:我之所以连按照惯例请您老“斧正、赐教”的字都没敢写,就是这个意思呀!

可是,让我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先生不仅很快看了,而且看得很认真。当我26日为别的事情与先生通话时,先生不等我开口,就抢先说他看了我给他的简介等,觉得内容很丰富„„懂得点儿养生之道的我,担心先生太激动,于是马上过去。当赶到时,先生起身迎候,显得比上次更精神。先生开门见山地说:“我不懂‘国学’,但你这部书稿涉及的内容广泛,又联系了最新的考古成果,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问题。现在‘国学’的研究很受重视,而像这样的书,当前还没有见过。所以,我想这部书稿要是出版的话,会有吸引力,会有市场的!”既然谈到出版,就自然谈到出版社。老先生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前不久出过他的书,总编年轻有魄力!意思是提醒我联系试试!

老先生的热诚勉励,给了我信心。正是在他的提醒和鼓励下,我才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杨生平教授联系。不想一拍即合。本书得以面世,在首先感谢杨生平总编错爱、抬爱的同时,我也由衷感谢黄先生啊!没有黄先生这些年的指导和勉励,我的这部书是写不出来的呀!

我还要感谢汤一介先生!他虽然没有就本书对我进行具体指导,但是,在写作本书之前,他关于“评价人物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世上没有完人,没有神人,对于每个人的长处都要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言过其实”的教诲,对于我写作本书,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啊!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我还要感谢责编刘志颖女士。是她冒着酷暑与我联系,以其年轻人的活力、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特有的睿智,以及富有教养的女士的细致,殚精竭虑、字斟句酌地审阅,纠错、斧正,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我还要感谢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管是开始时在南区,还是后来在北区,我每次去查阅书刊文献,都得到他们极其热心而周到的关照、帮助。特别让我感动和难以忘怀的是,他们不仅主动帮我检索、查阅,还把相关图书搬到我的阅览桌前,尤其是当后来我到北区查阅某些学者的文献时,在年长馆员的吩咐下,年轻的馆员总是把相关学者的所有著作(有的多达数十部),都替我搬到桌上,而当离开时,又帮我把书籍搬回书架摆放好。为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我节省了大量时间!他们这种对于文化人的关爱和服务的热忱,给予我莫大的鼓励!我之所以在图书馆屡屡忘记吃午餐,正是与他们这种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行动所表达出的极大精神鼓励,分不开的呀!

所以,这部书稿的写成,出版,凝聚了著名哲学家黄柟森先生、汤一介先生极其宝贵、具体的指导、教诲和勉励,以及国家图书馆许多工作人员极其热诚、周到的帮助啊!

尤其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杨生平先生、责编刘志颖女士等等,更是为它的成书,出版,面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理解牛顿这话的意思是:科学研究要在前人尤其是那些卓有建树的“巨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以避免重复劳动和少走弯路等。我不敢说自己“比别人看得更远”,但在研究和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确实力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攀登,确实参考、借鉴汲取了的他人、前人的许多研究成果。所有这些,我都在文中和“主要参考资料”中注明了!

在此,我谨以深深地鞠躬,对大家表示由衷地谢忱!

因为是探索性的著述,又为水平所限,有些观点我虽然写了出来,其实仍在琢磨之中。所以,书中肯定有不少缺陷和谬误之处,恳望广大读者指正、赐教!无论是公开的批评,或私下的指教,我都欢迎、祈盼!

我的电子邮箱是sdzz2049@sina.com 宋定国 2012年8月于北大蔚秀园

(参见宋定国著《国学探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题目为摘录者所加)

第四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随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随感

人文学院10历史1班黄敏华101220002

4一说起哲学,我们都会习惯性地对“哲学”产生距离感与枯燥感,所以我刚看到冯世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我心里会认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书籍,千篇一律的讲述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等等,不禁产生了无趣的心态。但看冯世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的过程中,可能是我对中国哲学思想了解不够,或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比较难以理解,读到一些地方的确是读不下去,难以理解。与此同时,我对道家思想的兴趣甚浓,先秦道家在诸子百家中独具特色,既重视从人的观点出发,以自然为本位来探求人以外的对象世界,致使其卓越的宇宙本位论一枝独秀,更直接把人作为考察对象,力求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解释人,并从而把握和确定人在宇宙自然和社会群体中的地位。而道家杰出代表是老子和庄子,对于我而言,我更欣赏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思想较为系统全面,可以完整地归纳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思想直到当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殷商、西周、春秋以来的天人观逐渐打破宗教迷信的禁锢,转向了对于人的重视。而在春秋末期,朴素唯物的自然观虽然仍和天人感应、宗教迷信思想交织在一起,但重人轻天思想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老子借有当时流行的“天道”一词,改造发展为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用来指永恒的、循环运动着的宇宙本体。老子将人的代表“王”与“道”、“天”、“地”并列,认为“城中有四大,而王句其一焉”,在我看来,老子是认为“王”与“道”、“天”、“地”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无疑是重视人的地位。因此,冯世兰先生认为,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是第一人把人提升到突出的重要地位,他首先是从自然中发现了人,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重大功绩。”

老子看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两个对立面。没有“有”,就无所谓“无”;没有“难”,就无所谓“易”;没有“长”,就无所谓“短”。而且,老子也认识到对立面双方都存在着向相反的一面转化的可能,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就有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和“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有名说法。正由于“反者道之动”,所以老子一方面主张“知足”、“知止”,“知其雄,守其雌”,以尽力避免物极必反的后果;在另一方面则有主张利用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规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先朝与其相反的方向努力。

这是老子归纳的自然法则。因此,《道德经》中出现了许多体现这种法则的话,如“少则得,多则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等等。所有这些看似矛盾的话,只要懂得了自然的根本法则,就知道它们并不是矛盾。只是人们不懂得自然法则,就觉得它们难以理解。因此,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本质上,老子希望人们遵循“道”,尊重客观规律。任何事情都存在着一个限度,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而任意妄为,一切以“道”为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老子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要人们听自然的话,按照自然行事。

老子的天人观表面上看起来是消极的,要人无为,要人顺从自然,但在我看来并非消极的。事实上,老子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圣人“辅万物之自然”,遵循着宇宙发展过程,效法天道,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性,普遍得到健康发展。从“无为”到“无不为”,使人始终掌握主动权。老子很重视人,尤其强调圣人的作用,因为圣人懂得驾驭利用自然,而不是作为自然的附属物。老子的天人观剔除了其中对神的迷信,强调顺应效法自然,提出子把握利用自然规律的卓越思想,把人置于万物之上,作为“四大”之一,突出了人的重要地位。

二、人性与道德的关系

老子的《道德经》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人性”一词,但确实有着较为系统的人性论思想。

万物在生成过程之中,都有“道”在其中。在万物之中的“道”就是“德”,“德”的含义是指能力和品德,而老子在这里把“德”解释为在人伦关系中的德行。按照“无为”的理论,人的活动应限于顺乎自然的范围,按照时势和事物的本性,不强行要求,力求平易朴实。“朴”和“德”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朴”和“德”也是“道”的一个存在形式,而“道”是它们追求的方向。因此,老子认为,人要循德求道,道和德就要求人简朴。

与此同时,老子蔑视儒家所主张的仁义,认为那是由于人对万物的由来和万物的本性疏离而产生的。在《道德经》中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按照道家的看法,人失去了原有的德,乃是因为欲望太多,知识太多。人会尽力满足欲望,以求快乐。但是,我的欲望是难以轻易满足的,但当人力满足无穷的欲望时,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老子说:“祸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是老子强调清心寡欲的由来。

无知无欲被老子视为是人的朴素本性。他主张顺从自然,强调恢复人的朴素本性。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能“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常德”就是“抱一”,“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要人们返朴归真,像婴儿一样无知无欲。和强调寡欲相连,老子还强调,人要弃智。因为,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一个对象,它会引起人的更多欲望,成为人满足欲望、达到目的的帮手。知识既是欲望的主人,又是欲望的仆人。人的知识越多,就越不知足,不知止。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道家思想中,老子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为了引导人们在社会中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老子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关键在于宽容、效法自然。另一方面,这个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体现了统治者的个人身份与整个社会中的人民的关系。

在为人处事方面,老子认为“不自见,故明;不白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自是、不自伐,这是老子所强调的首要之点。老子还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不求全,这是老子所强调的第二点。道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生在世,怎样才能全生?怎样才能避祸?根据所强调的“不自

是、不自伐”和“不求全”的为人处事准则,老子是这样的回答的:“知止所以不殆”和“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我的理解,老子是要人们拥有温和、谦虚、知足的品质。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不自是、不自伐、不求全的状态。对此,老子认为,能有“无为”、“不争”的美德,便是“善人”,就能得到天道的帮助。“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但对于不善的人呢?老子则主张宽容大量,“抱怨以德”。他认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鉴。一个人如果不尊重老师,不爱惜借鉴的对象,虽然自以为明智,其实是糊涂。所以,老子主张,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老子具有教育、挽救和改变不善之人的信心,所以,他既反对轻率地对外用兵,更反对向民众施用暴力。

另一方面,这个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体现了统治者的个人身份与整个社会中的人民的关系。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效法自然、无为而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想在老子的政治主张中有一个明显的特色。老子认为,政治宽宏,人民距淳朴忠诚;政治苛严,人民就抱怨不满。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越陷于贫穷。现实社会中的事情,常与自然天道相违背。统治者逼得人民活不下去,因而难以统治;人民之所以会用生命去冒险反抗,就是因为统治者追求享受的欲望太强烈。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是老子的名言。到了人民不怕统治者威力的时候,那么可怕的事情就要出现了。老子警告统治者,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了人民的谋生之道,以免物极必反,大难临头。老子站在通知阶层立场上,同情民众疾苦,恳求统治者明白世事纷繁、种种烦恼并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因为事情做得过多。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世事将自然取得成就。

最后,老子提出了要实行“愚民”政治的结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愚之。”老子这里说的“愚”,并不是贬义词,而是指淳朴之心,返璞归真。“愚民”是使民心归于纯真。作为统治者的圣人,也同样是要“愚”的,但与我们理解中的“愚”是不一样的,统治者的“愚”是修养得来的。它是高于知识,比知识是多一些东西,而不是少了一些东西。中国人有一句谚语:“大智若愚”。圣人的愚是大智,这种大智不是自然决定的,而是心灵经过努力而达到的成就。老子的“愚民”和后世所说的愚弄民众或使民众愚昧盲从那样的“愚民”,因为老子认为人性本初是纯朴无邪的,随着文明的发展,人性不是提高的而是堕落,失却本真而多诈伪,所以要提倡人民回到过去,像成人返回婴孩、赤子。但是,在我看来,老子面对着伴随文明进步而产生的混乱现象,感到束手无策,却终于选择了倒退的政治措施。但按照老子的思维逻辑,也许还会认为这样是以退为进。

道家讲求顺从自然,主张驾驭利用自然,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大飞跃,其对于全人类思想文化的贡献。道家在哲学上是博大精深的,而且具有否定传统鬼神宗教的进步意义;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而且有时还充满机智无畏的叛逆精神。道家思想的主要价值,在于其重视生命、主张自由平等的富有人道主义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理想追求,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悠远影响。

第五篇:国学经典诵读读后1

诵读国学经典有感

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小学五年级二班林仕刚

记得某著名国学大师曾说过,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国学经典则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在小学的这几年时光中,我阅读了一些国学著作,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知识的魔力是无穷的,是巨大的。它能美化人的心灵,让人排除一切杂念;它能净化人的灵魂,让人有欲神仙之感;它能改善人的性格,使一头雄狮顷刻间变成一只温驯的小绵羊。知识,让我从一个对一切事物都懵懂无知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能懂不少道理的懂事的聪明的学生。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地感受到快乐,让我领悟什么是人生的真善美。在国学经典的众多书籍中,有一本书它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它——就是《水浒传》。

《水浒传》,一个让人闻之熟悉的名字,《水浒传》,一个古老流传的故事,《水浒传》,一本记载千年的传记。作者施耐庵,这个流传千古的芳名,被无数人瞻仰,被无数人欣赏。这本书,带给我的是快乐、是智慧,带走的是无知、荒凉与绝望。书中,108位好汉性格迥异,但都有鲜明的特色,最令我欣赏的人物是“行者”武松和“黑旋风”李逵。

武松,是下层侠义之士,他崇尚忠义和勇武,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同时他也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江湖风雨,快意恩仇,忠魂虎胆,义烈千秋,做事刚正不阿的人。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喝过几大碗酒的武松在景阳岗之上,单枪匹马,活活地打死了一只杀气腾腾的吊睛白额大虫,情形是惊心动魄。大虫伤人主要靠三招:一扑、二掀、三剪,武松在自己的武器---哨棒已断裂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勇气,凭着自己的一双铁锤般的拳头,一鼓作气,打死了大虫。由此可以看出武松那种大无畏、面对困难迎面而上的精神。

还有一个英雄人物李逵,虽然他做事鲁莽、粗放、脾气暴躁、勇有余而智不足,但他又是一个心直口快、心粗胆大、率直真诚、有孝心、知错能改、敢作敢为的人。李逵上梁山后,思母心切,回沂州接他母亲,但他母亲因为思儿而哭瞎了双眼,李逵背起母亲就往梁山去。因母亲口渴需去找水,他把母亲放在路边的大石上,找水回来后母亲却被老虎吃了,引发李逵怒杀四虎。

从这两位人物身上,最真实地再现了旧时期最低层人物的生活,他们身上的发光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在生活中,去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在学习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难题就像一个个阻路石,需要我们有大无畏的精神,去克服去解决,为了我们的学习目标而不懈地努力。

好书,伴我们成长;知识,给我们力量;书籍,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带领我们走进知识的宝库,领略人世间的真谛,感受知识的巨大魔力。国学经典,就像一颗晶莹的钻石,深深地嵌在我的心间。

老师评语:小作者通过对《水浒传》---自己所喜爱的两个故事人物的简明扼要的介绍,表达了自己对国学经典的喜爱和对故事人物的赞扬之情,也抒发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写出了国学经典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深刻影响。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

指导老师:申述蓉

下载《国学三部曲》读后随感(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三部曲》读后随感(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爱国学读后有感

    我爱国学读后有感三年级六班 任开元寒假中,我阅读了《我爱国学》这本书,深有感触,期中最令我感动的一篇文章就是《大孝无言》。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马鹏飞从小被父母......

    反腐三部曲

    反腐三部曲:打虎拍蝇灭蟑螂 何家弘  在当下中国,腐败犯罪的生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人性本能中生成腐败的原因,也包括社会习俗和社会转型期中生成腐败的原因,还包括制度设计和......

    面试三部曲

    经历千辛万苦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环节,面试对于广大考生来讲如临门一脚决定你是否可以进入到国家公职人员的体制之内,在短暂的时间内考生备考应科学合理化,面试备考“三步曲”为广......

    大学“三部曲”

    大学“三部曲” 金色九月,丹枫迎秋。又是一年开学季,时光的车轮总是如此,在不经意间悄悄碾过。伴随着暑假的车辙渐渐逝去,新学期也开始转动,露出越来越清晰的轮廓,新的旅程又将开......

    理想三部曲

    理想三部曲 她是一个纯洁的天使,拥有一双坚硬的翅膀。当上帝将她欢送下凡时,她却被“白雪公主的后母”无情地咬了一口。或许是嫉妒她“扎眼的美丽”,又或许因为她曾是“上帝的......

    育人三部曲

    《育人三部曲》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出 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1版 出版时间:1998-8-1 内容简介:伟大的人民教师,把整个身心献给孩子,立足全面和谐发展和公民教育理论,创造性地实践......

    童年三部曲

    (序) 突然和朋友聊天时发现我有如此丰富快乐的童年啊! 美好童年对于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简直太幸运了,虽然没有太多的玩具,但是我们会创造玩具,创造快乐,那时的我们就是一台永......

    找工作“三部曲”

    前15天:所投简历从来没有通过第一轮筛选 中15天:各种公司在最后一面被刷 后15天:三个汽车公司,成功拿到一个offer本人湖大电气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某不知名人士,本科,无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