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报告之《围城》
关于《围城》的读书报告
小说《围城》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它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写的唯一的长篇小说。该小说故事以抗战初期为背景,以主人公方鸿渐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作者的夫人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写到: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纵观作者的生平,小说中的人物所经历的事情与作者的经历有着许多的交集。
钱钟书出生于宣统二年(1910年),江苏无锡人,幼承家学,天资过人,青少年时代就练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1933年钱钟书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53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后相继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长篇小说《围城》共有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为一个部分,主要讲述了小说主人公方鸿渐在上海的生活情景。其中,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重要的分量。苏文纨的对方的死心塌地的爱慕和方的另有所欢,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戏。同时小说中各种鲜活的人物也在这部分出现了,如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在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jimmy的张吉民,“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明,以及暗中把方鸿渐当做情敌赵辛楣,还有聪明漂亮的唐晓芙等等,他们把空虚和百无聊赖的情感发泄在一些庸俗不堪的各种应酬之中,让人仿佛有些窒息。
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个部分。在这个部分,方鸿渐和赵辛楣由假想的情敌变为了真正的挚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期间他们遇到了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他们结伴而行,当中发生的有各种矛盾困扰和有嬉戏调侃构成了这部分的整个支架。
第六、七章是第三部分,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谣言诽谤、阴谋诡计,一时间在三闾大学里泛滥开来。一些学者文士粉墨登场,有些人满口仁义道德却满脑子的男盗女娼;有的伪造学历、招摇撞骗;有的依附官僚、谋取职位;也有像范懿、汪太太那样那样虽然混迹学界,却以情场上施展手段,争强斗狠为己任的大家闺秀。在那些乌烟瘴气的环境里,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让那个社会上还保持着一些清醒的青年人,如方鸿渐、赵辛楣等等,却被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第八、九章是第个各部分。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然而这段婚姻很快便在他们一次次的争吵中夭折了。方鸿渐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家解体,他再次冲出一个“围城”,又来到一个“围城”的入口──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走上了一条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最后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所特有的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生动群像,深刻剖析了他们空虚、卑琐的灵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这些,首先见之于对主人公方鸿渐生活遭际与人性的弱点的描述。
方鸿渐出身于败落的绅士家庭,长期的封建家庭影响,形成了他气量狭小、软弱屈从的性格,家庭为他包办订了婚,但未婚妻夭折;他在大学本是学中文的,却偏要出洋“深造”,在四年间换过三个大学,兴趣虽广,却学无专长;他原本瞧不起留洋镀金的博士招牌,但迫于父亲和岳
父的压力,不得不在回国前买了一张博士的假文凭。这些文字看来是写主人公的经历和个性弱点,落笔却都巧妙地针砭了崇洋媚外、好尚虚荣的社会风习。当时,国内正是全民奋起抗日之时,然而,方鸿渐却陷入黑暗的“围城”,成为“情场”和“名利场”上的角逐者。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围城”一词,包含着作家浓郁的人生忧患意识,它象征着一个难以解开的阿芬克斯之谜,一个充满期待与懊悔、寻找与失落的悲喜人生连环结。方鸿渐的悲剧不仅在于隐入了爱情的伴侣情敌关系、家庭的夫妇亲友关系、学校的派系关系的“围城”中不能自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勾心斗角的倾轧角逐中,无益地耗尽了可贵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
在感叹于书纷繁复杂的一个个大大小小,实实虚虚的围城之余,也不得不佩服作者老练的笔锋。
在这样一个几乎沉重地让人有点窒息的小说环境中,却因为钱钟书的诙谐幽默,妙语连篇而不曾让人产生太多沉闷之感。如开篇一段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一句话混用了比喻与拟人的手法,把“夜”形容地自然贴切而不落俗套。第一章中描述一小孩子时说“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离得远了害相思病”,这样的比喻真是让人忍俊不禁而又心生佩服;有意招鸿渐为婿的张先生,喜欢中国语里夹无谓的英文字,张先生看不惯就称其“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这个准确又生动的比喻,使一个虚荣的假洋鬼子的嘴脸显露无遗,让人觉得很是痛快;听到辛楣说男傧相“对唐晓芙有意思”,鸿渐的心搅腾的厉害,“心像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些障碍物,能暂时拦阻这痛的追赶,所以讲了一大堆出洋船上的光景”。把抽象的心理实化,使读者仿佛与方成为了遗体,感受真切。读到这一处,忍俊不禁,笑着笑着,猛然间感到这也像在说自己,笑声戛然而止!围城》
读《围城》常常忍不住笑起来,里面有很多段落章节里的几乎每句话都值得慢慢回味,然而在笑过之后,接踵而至的却是深深的思考又或者是一阵微微的叹息。钱钟书先生以幽默的语调,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了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阐明人总是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这本书讽刺的虽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知识分子,书中描述的很多东西却常常让人联想到了现在的社会: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着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算是对于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我们迫于各种压力,总是不得不走进一个个世俗的“围城”之中,活在别人的眼光下面,这样的社会状况似乎很难改变,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许也只能永远是个传说。然而,社会一直都在进步和发展着,随着种种问题被发现,聪明的人类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错误的生存模式。
我们并不是需要真正的“桃花源”,而是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有反省和改进,不要盲目的追随他人。出生在方鸿渐那个时代的青年们也许对许多事无可奈何,但现实中的我们对于许多事情却可以想办法改变!
第二篇:读书报告心得之《围城》
读书报告心得之《围城》
人生是围城,我们从一出生,就注定要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婚姻是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总是处于矛盾之中,所以才有了“围城”之说。读罢全书,我们可知:《围城》是一部极具哲理意味的小说,其语言幽默俏皮,议论精警,有着强烈的讽刺性,让人在掩卷大笑的同时,陷入沉思之中。
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方鸿渐“围城”般的一生。方鸿渐出生于败落的绅士家庭,长期的封建家庭影响,形成了他气量狭小,软弱屈从的性格。正因为他是一个玩世不恭却又带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方鸿渐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
家庭为方鸿渐包办订了婚,但未婚妻夭折,他出于对岳父的怜悯,写信慰问,得到岳父的关心。岳父便出巨资送他去欧洲留学,方鸿渐在欧洲留学四年换了三所大学,最后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于是,方鸿渐人生的第二圈“围城”也相继而来了。
毫无疑问,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再国外碌碌无为了四年,回国之期将至,要是一张文凭也没有带回去,岂不是在丈人和父亲面前永远地抬不起头?但是,没有真才实学,又怎么会有好文凭?要是买了假文凭,万一被揭穿了,不是很没面子?况且,有违良心的事,做了也不安心。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在经过了艰难的思想斗争后,方鸿渐还是买了这张假文凭,为他以后的曲折经历埋下了伏笔。
方鸿渐很高兴地拍了博士生毕业照,并把它寄给了作为商人的丈人。他的丈人为了炫耀留过洋的“女婿”,把照片登上了报。于是,有的人羡慕他,有的人开始鄙视他,上海,对于他来说,好像是一个容不得他的城市。但是,假文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毋庸置疑,方鸿渐的第三圈“围城”是他在处理个人感情问题时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一圈“围城”开始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经历四年大学生涯,准备回国的船上,方鸿渐与同船的鲍小姐一起鬼混过,最后才明白自己上当受骗了。回国后,方鸿渐的岳父让他在自己的银行里担任一个挂名的职务,每天不愁吃,不愁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时,作为方鸿渐的大学同学,并且具有真才实学的苏文纨爱上了方鸿渐。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方鸿渐果断地拒绝了官僚小姐苏文纨的庸俗爱情。与此同时,方鸿渐却爱上了苏文纨的美丽纯真的表妹唐晓芙。于是,谙于情场斗法的文学博士苏文纨小姐将方鸿渐害得身败名裂,并且方鸿渐也遭到了情场“后起之秀”唐晓芙小姐的拒绝。当时,国内正是全民奋起抗日之时,然而,方鸿渐却陷入了“情场”与“名利场”的围城中。由于失意的沮丧所迫,方鸿渐不得不下定决心离开上海,到湖南的三闾大学应聘。“三闾大学是今年刚着手组织的大学”,在三闾大学中,方鸿渐陷入了新的围城——三闾大学中上演着新的“儒林外史”。
三闾大学中的李梅亭,是那样一个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巨滑、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力小人;还有“为学生考虑,保持先生威望”的刘东方„„总之,活跃在这“新儒林”里的色彩人物,勾心斗角,互相倾轧。
这期间,方鸿渐遇上了同来应聘的英语助教孙柔嘉。由于种种原因,两人商量后,草草地结了婚。但孙柔嘉并非他真正的意中人,这位外表腼腆、稚弱的女子,内心却有主见,并且秉承了中国旧家庭中妇女传统的多疑善妒的品性。孙柔嘉与妯娌们产生了许多矛盾。在第一次见公公婆婆时,这位超越封建的女强人并没有跪下请安,只微微地躬了一下身子,这引起了两位老人的极度不满。并且,两位老人对孙柔嘉的生活方式也有厌感,他们不赞同她在外工作,不主内,还赚比方鸿渐多一倍的薪水。不仅如此,在家里,仆人经常想孙柔嘉的姑姑告状,说方鸿渐经常无故发脾气,欺负小姐。孙柔嘉夹在中间,不知道该怎么办,左右为难。因此,伴随着这桩婚事而来懂得便是无穷无尽的争吵,又使方鸿渐陷入了痛苦的围城。
最后,人两散,终孤独。方鸿渐睡去,“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还有那个祖传的时钟,“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围城》形成了独特的钱钟书式的讽刺与幽默,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典范。它展示的不是战火硝烟的世界,而是旧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他在《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钱钟书成功地站在中国文化的交汇点上,塑造了一批新儒林中呼之欲出的诸生相,真实、深刻地展现了他们所处社会的畸形生活画面。
方鸿渐固然不是那个时代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但比起那些思想极端、灵魂无比卑鄙的“两足动物”来,他还不失为一个正直、有爱国进取心的青年。他还有点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思想,他鄙薄过“西方文明”;还拒绝过官僚小姐苏文纨的庸俗爱情;出于爱国心,他宁可失业,愤然离开被敌伪收买了的“新闻社”;他耻于去做“资本家走狗的走狗”,但他却到处碰壁,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在家庭中难以存身。真所谓人生处处有“围城”。方鸿渐的悲剧不仅在于陷入了爱情的伴侣情敌关系、家庭的夫妇亲友关系、学校的派系关系的“围城”中不能自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勾心斗角的倾轧角逐中,无益地耗尽了可贵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在钱钟书的笔下,方鸿渐形象鲜明,个性展露无遗。
《围城》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外表下,深藏着令人低徊轻叹、怅然若失的情节。钱钟书用其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将反语活用,文言语言用得恰倒好处,不愧是“语言魔术大师”。他的比喻超乎寻常、不落俗套,独具匠心,也把人性的虚荣讽刺的淋漓尽致。
这部书被译为了多种语言出版,广为流传。在美国,由于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钱钟书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和专著。法国的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由此可知,钱钟书以及他的成功著作《围城》享有高度的好评。
读罢全文,可以意识到,《围城》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它表现了一个特殊的人生领域,这个领域还从来没有被五四以后的现代作家们深入开掘过。作者借这个领域里人物命运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造成这类人物命运的社会环境,从而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即将结束。
不仅如此,就是现在,很多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就这样,庸庸碌碌,无所事事地了此残生。
当然,我们要做的是感悟其中的道理,鼓起勇气,创造美好明天,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这世间横冲直撞。
第三篇:围城读书 报告
《围城》¹读书笔记
引言:值珍珠港事件,钱钟书与杨绛被困上海,心中充满着“心如红杏专春闹,眼似黄梅诈雨晴²”的羁居沦陷区的怅惘情绪。“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³’”正是由于作者对当下社会的感触,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无限热忱,将自己历年的经历融入其中,历时两年完成了《围城》——这是一本有趣的书,睿智的书,是一位智者对人生的洞察与调侃。
内容概述:小说的前半部分,在回国的船上,出而入上海展开情节,方鸿渐与鲍小姐船上相遇,苏文纨对他的倾慕而后戏剧性地与曹元朗结婚,以及和唐晓芙的恋情闪现着真挚,但也因误会破裂,颇有调侃味道;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在湘西道上,在三闾大学,我们见证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自私、贪婪、萎靡不振,对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进行了犀利、辛辣的讽刺;小说的后半部分,方鸿渐重回上海,往日朋友与冤家都已星散,他的才气锐减,更多的是谋生的艰难。总而言之,作者围绕着“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话题,展开了对婚姻、职业、人生的讨论。
扩展性讨论:1.同《傲慢与偏见》中伊莉莎白小姐与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类似,方鸿渐与苏文纨之间的情感纠葛也是一个傲慢,一个偏执,只不过变成了苏文纨仗着自己才貌双全,家境优渥而对待自己原先看不上的方鸿渐十分傲慢,而方鸿渐也拥有中国男性的一贯思维,本能地不喜欢像苏小姐这样强势的女人。但两人终究无疾而终,没有像《傲慢与偏见》中那样为傲慢、偏见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2.相较于《围城》中女性拥有独立人格的才华以及能力却依然需要依附于男性,将男性视为生活的重心,《简爱》的主人公一无所有,最终赢得了精神的解放和人格的解放。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封建思想与西方崇尚自由解放的精神路线造就的不同时代相同年纪女性对爱情以及人生的不同选择。
评价:1.有人认为,《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有心营造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2.钱钟书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描绘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他认为在这本书中,他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机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3.笔者认为小说的语言甚是幽默,也多处运用比喻,人物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但小说的出场人物过多,故事主干不够简洁,场景变换较快,不易读者阅读。
引申性讨论:1.对于婚姻,理想与现实总有偏差,门第、家庭、爱情等因素的考虑不尽完善,现今社会的闪婚、傍富、一夜情等现象层出不穷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些与道德相悖的行为甚至被人为默认或忽视。相亲类节目的泛滥反映了时下许多适婚年龄的年轻人对婚姻的渴望以及对真挚的自由恋爱感情的不信任。精神与物质无法统一,是时代的问题还是年轻人思想的偏颇,这个问题我们不得而知。2.对于职业的选择,学历与学力孰轻孰重,以生计为目的选择工作还是以兴趣和专长为目的,都是困扰当下大学生的问题。蚁族、北漂、海待、海归等流行词汇对年轻人的就业观也是一种挑战。盲目出国、考公务员以及艺考的火爆场面造成国内职务供需的不平衡,但这种不平衡越演越烈,无法找寻有效的解决手段。3.对于理想,
第四篇:《围城》读书报告
《围城》读书报告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杯具。读完整本书之后,如果非要给这本书总结一句话的话,我想借用李宗盛的歌词“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而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且是那种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期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我起了最好的借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我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一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很容易的。但是他还是期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期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而社会上更多的,是那些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我都骗过来的人。他们深有沉浮,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钱钟书先生把自己看到的社会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着修饰,没有辩解。那些刻骨的批判让人不禁为他笔下的人申冤,怎么可以这样?但思忖再三,是的,的确是这样。有些书中对主角的描写,为了凸显人物的性格和特色,会给他安上一些子虚乌有的误会事件,等待前因后果铺垫完成,再造出几个才智卓越的配角为主角洗刷冤屈,让主角的形象更可爱。而钱老的主角似乎并不招他老人家待见,时不时会往他身上泼脏水,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并没有猴子请来的救兵解救主角,而是来了一两个无赖,做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用行动告诉读者,主角就是不堪,我也不堪,我们都不堪,不过我比他更不堪。这种写法,让读者又惊又喜,无可奈何。
而“围城”这题目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我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以前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那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应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职责,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地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地踏入感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这也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或许,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是方鸿渐一样的角色。眼高手低,平庸,处理世事时毫无从容,待人接物毫无炼达,为人处世毫无周到。但又不得不承认,你我都是方鸿渐。在这浮华的都市,我们都曾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去换取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并没有多少过人之处,却又幻想这个世界对你我另眼相待。每天都被唠唠叨叨的信息吞没,何曾不想逃出这围城,去往另一座城。围城,围的又不只有爱情,还有你我的生活。我们这一生都是活在别人的眼皮底下,寻求着他人的认同,追寻着这个社会所赋予的归属。爱情是最难人的,每个人都曾迷恋着自己心中勾勒的那个轮廓。却最终在城外寻找着那一份低廉但更让自己心安的爱情。男人心中,都曾高傲但却真心的爱过一个女人,努力着伪装自己的强大,就像方鸿渐对待唐晓芙一样,却又像虚影一般无力。恩,我始终不相信方鸿渐喜欢孙柔嘉。他接受的只是一段在他被生活肆意凌辱后的一段能够让他勉强觉得心安的爱情,而这段爱情也是他唯一能够左右的事情,就像是最后一块可怜的遮羞布。方和孙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家庭和文化的差异从他们的开始就已经为故事的结局铺下了悲剧的色彩。同时,谁也不能保证,方和唐的婚姻就会是彼此中意的模样。很庆幸,方鸿渐有赵辛楣这个朋友。能半夜说着自己都矫情的话,一遍又一遍重温曾已何时自己许下的梦。支撑着彼此,走过一座连着一座的城。
许多人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90后是脑残。当然这其中许多人在瞎起哄,人云亦云,我们大可不必理会。但是其中有些对80后,90后的批评却是比较值得思考的。
比如这一群体对待情感的态度。现如今离婚率高居不下,有的甚至结婚才一两个月便离婚,完全不把婚姻当一回事。当然这和谈恋爱时的基础是有很大关系的。有些人在和一个女孩谈感情的时候也在和另一个女孩交往,当家里开始催结婚时,便随便找个女孩结了。真正一起生活之后才发现当初交往时并没有用心交流,生活中摩擦连连,到之后只能以离婚收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可怕的现象。书的最后,一切都结束了,空荡荡的屋子里,只剩下方鸿渐形单影只的身影和祖传的老钟“当、当、当”报时的声音。随即又归于平静,倒像是艺术作品里的留白,又像是应了《红楼梦》里那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张枣在《镜中》讲到:“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而在书中结尾的方鸿渐心中,也许正是凉意飒飒的腊月,梅花洒落了一地。
另外,《围城》在人物塑造及语言的幽默上是首屈一指的。在描写一个小孩外貌时,为了表现眉毛与眼睛离得远,文中的语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动而活泼,让人发笑,却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还有说鲍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说她是“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却不显得庸俗。在刻画一个十分小资、小器的商人形象时,这位商人的语言中便总夹杂着鼻音浓重的英语,而他那自以为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作者时而尖酸刻薄,时而肚量大得惊人,让人琢磨不透,却又像那样真切的发生着。
凡真正出色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一种抗理论分析力,任何自认为深透、精彩的理论都会在它们面前显得干瘪又捉襟见肘。尽管《围城》本身并不朦胧,但我们读后的感觉仍然是大于思想、大于语言的。
读了《围城》,你会觉得自我周围的一切,包括自我原先颇为热衷的一些东西,都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
我想,《围城》中的幽默诙谐,有赖于钱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深沉厚重的依托。而现在市面上的一些所谓的“幽默”,显然就缺少这样的人文精神,那样的“幽默”,实在可鄙。《围城》,钱钟书,才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
最后,送上一句《围城》里的话:你并不讨厌,但全无用处。
第五篇:《围城》读书报告
《围城》读书报告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内容简介:
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方鸿渐回国。他在欧洲四年,学无所成,但他的父亲和岳父都要向他要学位,无奈之下在骗子手中买了个子虚乌有的博士学位,在回国的船上,方鸿渐和风流的鲍小姐有了一夜情,留学归来的苏文纨也爱上了方鸿渐。让方鸿渐尴尬的是岳父(方鸿渐与其女订婚后,其女夭亡)已经把他的博士相大肆渲染地登在上海的报纸上。方鸿渐一回家乡,小报社记者闻风而至,他便成了县里鼎鼎有名的人物,因此被邀请到省立中学作了一场不伦不类的演讲。
回到上海后,方鸿渐在岳父的银行里某了份差事。不久,方鸿渐拜访了苏文纨。在苏文纨家结识了苏的表妹唐晓芙。唐的天真可爱让方鸿渐一见倾心。苏文纨喜欢方鸿渐,但方鸿渐不喜欢苏文纨,却又不狠心拒绝,只好在暧昧地周旋在他们姐妹之间。苏文纨的爱慕者赵辛楣十分妒忌方鸿渐,不断嘲讽他。
虽着时间的推移,方鸿渐越来越迷恋唐晓芙,苏文纨对方鸿渐失望后,就来破坏方鸿渐和唐晓芙的爱情,添盐加醋地告诉唐晓芙方鸿渐在船上和鲍小姐一夜情的事。唐晓芙伤心欲绝,怒斥方鸿渐。羞愧难耐的方鸿渐绝望离去。苏文纨并没有嫁给赵辛楣,而是嫁给了诗人曹元朗。赵辛楣和方鸿渐成立朋友。
岳母越来越看不惯方鸿渐。方鸿渐一怒之下决定和赵辛楣一起到三闾大学任教。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他们经历了许多坎坷。和他们同行的还有几个人。其中一个是李梅亭,他要去当中文系主任;还有一个女孩叫孙柔嘉,刚大学毕业,一路上表现得温柔体贴。方鸿渐见孙柔嘉一个女孩孤身在外,无依无靠,便多加点关心。赵辛楣开玩笑说,方鸿渐这份关心,已经播下情种,并警告他说孙柔嘉是个极富心机的女孩。
三闾大学也是个是非之地。人们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方鸿渐深为失望。李梅亭的系主任被有背景的汪处厚抢走了,方鸿渐的教授头衔也被剥削,为副教授。因为方鸿渐不愿欺骗校方,在校方的简历中没有写明自己的学历。谁知道;历史系主任韩学愈的学历也是子虚乌有的。当方鸿渐试探他时,他极为隐瞒,并处处排挤方鸿渐。
中文系主任汪处厚的太太美丽动人,校长高松年暗恋这汪太太,赵辛楣也对汪太太暗生情愫。某晚,汪太太和赵辛楣散步被汪处厚和高松年发现,他们怒不可遏,情醋大发。赵辛楣在三闾大学呆不下了,边辞职去香港。方鸿渐对学校恶劣的环境也厌恶透了,想辞职而去,但是第二个学期他没有接到聘书。孙柔嘉用尽心机让方鸿渐向他求婚,可怜的方鸿渐最终被孙柔嘉俘获。孙柔嘉见未婚夫失去工作,便与其辞职而去。
回上海前,孙柔嘉和方鸿渐去了香港,并在香港举行婚礼。赵辛楣想帮助方鸿渐,但是孙柔嘉不满意赵辛楣,便阻止他们来往。方.孙二人矛盾越来越多。孙柔嘉争风吃醋,使小性子,想方鸿渐哄他。可是方鸿渐自从毕业以来,一事无成,却莫名其妙的有了太太,总是心事重重。回到上海,两人和两家不和。方鸿渐在一间报社工作,薪水只有孙柔嘉的一半,于是决定随赵辛楣去重庆谋职。这时孙柔嘉她的姑母为方鸿渐找 到份高薪工作,方鸿渐却不领情,并认为损害了他的形象。一怒之下打了孙柔嘉。孙柔嘉愤然离家而去。
失魂落魄的方鸿渐回到自己冷冷清清的家中,心中一片茫然。他忽然想起苏文纨说过的一个比喻:婚姻就像一座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方鸿渐想,生活何尝不是一座这样的作者简介:
钱钟书是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从1930年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开始发表诗文,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学专著《谈艺录》、古代文学选本《宋诗选注》、论文集《旧文四篇》(后扩充为《七缀集》)、旧体诗集《槐聚诗存》、文史哲研究专著《管锥编》等。其中《管锥编》是钱锺书的学术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人文学术界对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围城》则代表了钱钟书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出版内容:
作者:钱钟书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