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及研究现状综述(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9:3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及研究现状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及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篇: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及研究现状综述

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及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巴蜀地区历史悠久的古文明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巴蜀园林文化,这是巴蜀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它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古朴色彩,有明显早期的自然主义山水园的艺术风格。两干多年以来,巴蜀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无论是自然界的秀美风貌,还是社会文化的神秘、深邃,还有精神性格上的飘逸洒脱,都极大的丰富了巴蜀园林的内涵特征。本文通过对巴蜀古典园林的研究,阐述了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的研究现状及不足,希望通过研究与总结,能够为今后的研究和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巴蜀园林、古典园林、内涵、特征

一、研究巴蜀古典园林的意义

本文以我国园林地域构成中重要流派之一的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为研究目标,在对巴蜀园林这一有别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园林体系的研究背景基础上,结合历史发展、环境影响等综合因素分析,对巴蜀文古典园林的特点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希望通过研究与总结,能够为园林设计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对现代巴蜀园林建设的发展延续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巴蜀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

古巴蜀时期,出现了一些祭祀的祠庙,巴地有了为大禹立祠纪念的地点,蜀国修建了祭祀望帝杜宇的望帝祠。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蜀国开始了最早的造园活动,蜀王开明九世营造了王妃墓园,后又建祠庙、园亭。魏、晋、南北朝是巴蜀园林的转折期,当时形成的园林有武侯祠,是南阳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卧龙岗上修建的祠院。

到了唐宋,巴蜀园林发展到了全盛时期。一方面,巴蜀地区自古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另一方面,许多著名的大诗人、大文豪、名学士或因宦游入巴蜀,或因避难流寓,对巴蜀园林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催化作用。因他们的足迹,为巴蜀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纪念园林。成都现存年代最早的名胜之地。其它的还包括眉山三苏祠、成都杜甫草堂、绵阳李杜祠、广汉房湖(唐·房瑁)、新繁东湖(唐·李德裕)、宜宾流杯池(宋·黄庭坚)、崇庆罨画池(宋·陆游)、新都升庵桂湖(明·杨升庵)、成都望江楼(唐·薛涛)等一大批名人纪念园林。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这些名人纪念园林以其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特有的艺术魅力,逐渐成为巴蜀古典园林的主体,代表着巴蜀古典园林的典型风格。

明清时期是巴蜀古典园林成熟期,巴蜀古典园林发展完全成熟,出现了新都的桂湖,成都的杜甫草堂,乐山的乌尤寺,都江堰的古常道观等。明清两代,巴蜀的私家花园有所增加,成都有明代宰相卓秉恬的相府、清代状元骆丞襄的骆公府、名将岳钟祺的宫保府、名作家巴金的祖居李宅等,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朝末年,成都著名的私家花园有:城内布后街孙家花园,城内小福建营龚氏遽园,城内三槐树王家花园,东门外双林盘钟家花园,南门外草堂寺侧冯家花园,南门外百花潭对面双孝祠花园,其间多有荷池湖柳、水阁凉亭、曲桥竹径、梅苑假山,布局十分考究。重庆有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王应熊的涵园、清代户部右侍郎何彤云的何家花园、江北名士胡中行的胡家花园等。

三、巴蜀古典园林的研究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早兴建园林的国家之一,中国在世界上一直享誉着“园林之母”的美称,而中国园林在地域上又可大致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三个大类,多年以来,多数的学者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多在于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之间,而对于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风格的巴蜀园林,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却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形成一种全面的系统研究。

对于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独特性的巴蜀园林,迄今学术界或者没有形成概念,只是零 星涉及,如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张家骥《中国造 园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或已有概念,但并未将其列为北方、江

南、岭南三大地域园林之外的独特地域园林类型,作专门研究,如张继安的《中国园林艺术 词典》(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近来,罗哲文的《中国古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一书,在“坛庙祠馆园林”部分提及杜甫草堂、武侯祠、三苏祠、升庵 祠等巴蜀园林的突出典例,却仍没有巴蜀园林整体特色研究的视角和概念。蓝先琳《中国 古典园林大观》(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提出了北方园林体系和南方园林体系的概 念,又在南方园林体系之下列出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西南园林,把巴蜀园林作为西南园 林的主要内涵,并指出其天然野趣,幽深奇丽的特点,显示了系统研究的视野和追求,格 局一新。赵长庚的《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是关于巴蜀园林的专门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书中对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新都 桂湖、东湖、眉山三苏祠、祟庆罨画池等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作了开创性研究,首次 从园林类型研究的高度开创了巴蜀园林研究的先河,功勋卓著。

1984年,王绍增、汪菊渊等一批我国著名园林专家组成四川省园林调查组,对巴蜀古典园林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曾重点讨论了巴蜀古典园林的内涵与特征问题,并形成了研究成果《四川古典园林风格初探》。2006年,汪菊渊先生的巨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出版,其中在第十一章第四节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引用与深入分析。在本章节中,根据对新繁东湖、新都桂湖、崇州罨画池、杜甫草堂、眉山三苏祠、峨眉山伏虎寺、峨眉山清音阁、青城山天师洞等巴蜀古典园林案例的详尽分析,归纳评价了巴蜀古典园林的风格特色与思想主题等,并在文中首次提出了“巴蜀园林”的概念。并将巴蜀古典园林的风格总结为:“以飘逸为风格特色,表现巴蜀山水风貌的自然山水园,他保留着某种程度的早期自然主义山水园的古朴格调”。为后来的巴蜀古典园林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2000年,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曾宇、王乃香合著的《巴蜀园林艺术》,书中系统的论述了“巴蜀古典园林有别于富丽豪华的皇家园林、细腻清雅的江南园林与精巧纤细的岭南园林,它自然天成、古朴大方,独具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朵奇葩。”这一观点,从巴蜀园林对于观赏路线的安排、建筑群的空间组织、平地园林的布局和群体精神的启示等方面分析了巴蜀古典园林“正”与“变”的群体精神。从寺观园林与自然完美融合、名人纪念园林的自然野趣、自然精神的启示等方面分析了巴蜀园林“景自天成”的自然精神;从普通人生的朴质之美、楹联与匾额等人文因素的引入、园林建筑的命名到人文精神的启示等方面分析了巴蜀古典园林“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从入口序幕对空间气氛的渲染、再到植物配置为意境服务、传统文化艺术的综合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对巴蜀园林“飘逸与宁静”及追求意境的精神。通过对这四种精神的归纳与分析,表述了巴蜀古典园林具体的设计手法,挖掘了其自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着眼于继承基础上的文脉发展。但是,将巴蜀园林作为一个整体,针对巴蜀园林的系统调查和特色研究,无论是就现在中国园林的类型研究,还是巴蜀地域文化的分支研究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开拓的生地,一个函待填补的空白。

1、巴蜀古典园林内涵综述

近段时间以来,对巴蜀园林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西南交通大学李昂的硕士论文《巴蜀名人纪念园林园林特色研究及其现当代的启示》(2009年)对巴蜀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形成的影响因素、特色、设计分析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文章指出巴蜀园林正是一种以“就"为

主,兼而“造”,兼而“理景”的这样一种园林风格,是“天人合一”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河南农业大学何知秋的硕士毕业论文《巴蜀与中原古代名人纪念园林比较研究》中,从古代名人纪念园入手,比较了四川地区的名人纪念园与河南地区名人纪念园的异同。巴蜀园林的主要代表是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是为巴蜀园林之文化内涵。巴蜀地区流行英雄崇拜、名贤崇拜。巴蜀园林的出现,延续和兴盛,大都与祠堂有直接的联系。旧时称祭祀祖宗或贤能有功德者的庙堂为祠堂。它是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由自然崇拜过渡到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时的祭祀活动的产物。巴蜀一方自古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无论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还有一批杰出人物先后由外地入川,或为宦、或游历、或流寓,巴蜀人民以开放的心态、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们,为他们的大有作为提供活动的舞台。生于斯、长于斯或出入于这块土地的历史人物为四川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巴蜀人民所称道、敬仰和怀念。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死后,被老百姓代代讴歌和崇奉,建立专祠,祭祀不绝,作为永久的纪念。

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朱春燕的硕士毕业论文《巴蜀园林与江南园林之比较》是比较早期系统的将巴蜀园林与江南园林概念相比较的文章。文中指出巴蜀古典园林大都是在历史名人的故居或曾经活动过的地方修建起来的,以供人们拜谒祀、游赏吟咏。各处园林随后的进一步修葺、营构或改建,民间或官方在园林内进行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这个历史文化的前提和基础。这就决定了巴蜀名人纪念园林不可能象北方园林那样精心选址,大规模营建,从而显现一种闳放雄丽的皇家气派:也不可能象江南园林那样按主人(一般是文人)的意趣在较小的空间里精心追求一种诗情画意。再加上四川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北方、江南有较大的差异,就形成了巴蜀名人纪念园林有别于南北园林的独特美学风格,给予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自然古朴、清丽幽雅、乡情浓郁,这可以说是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总体风格。

在文化内涵方面,天津大学赵朝庆的硕士学位论文《巴蜀文化对川派园林艺术风格的影响》(2011年)具体阐述了巴蜀的地域特征及文化对园林造成的影响,及巴蜀园林的文化内涵。文章表明现如今的巴蜀文化的艺术特征主要是表现在其开放性、整体性与突破性三个方面。巴蜀古典园林的优点与可借鉴之处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人本思想、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精神;二是海纳百川的气度与研习消化的技巧;三是不拘一格的创作与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法;四是质朴内敛的本色与就地取材的节俭应用;五是甘于寂寞,勇于创新的坚持精神,六是旷达睿智、飘逸脱俗的个性与不屈不挠的再造精神。

2、巴蜀古典园林特征综述

巴蜀文化在悠悠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是闪耀着独特光辉的一只耀眼明星,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休闲文化与宗教文化共同构成了巴蜀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鲜明特征,在这种鲜明特征的影响下创造出的园林,其也是独具特色,四川古建专家张先进先生在《四川古代建筑·园林》中认为:四川古典园林以“雅朴、恬淡、疏朗、自然”为特有风格。他着重从四川造园要素的特有风格来与北方皇家园林及江南私家园林、岭南庭院相比较,得出是“另外一种流派”的结论。这是对现存的巴蜀园林基本特征的点睛之说。但文中所引的还是成都的杜甫草堂、武侯祠、新繁(今属新都)的东湖、崇庆(今崇州市)的罨画池、宜宾流杯池、绵阳李杜祠、新都桂湖等知名古代名人园林,而实则已经过清代移民们改建过,成为与外地相类的园林了。充其量有某些零星的遗迹而已,有鉴于此,我想更应从更古老的遗存去展开讨论才能更接近正宗巴蜀园林的原貌。由此看来,园林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古朴、典雅和飘逸等特色突出体现了蜀文化的人文精神。人民的审美观以及园林的历史文化积淀对园林的建筑特色的影响可谓深远,时至今日仍然给人以清新朴实之感。

刊登于《艺术与设计》2088年4期张晓东的论文《浅议地域文化的差异对巴蜀和扬州古典园林的影响》对巴蜀古典园林的特征概括为:因人而起,逐步扩展;水为景,因地制宜;师自然之神;托物言志,以形载道。巴蜀古典园林有着这样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所以园林建筑的“古雅”以及其纪念性的功能在园林中自然形成了文雅古朴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浓重的文化格调。这种古雅的风格容易引领人们追怀历史上的这些杰出人物,在缅怀他们不朽业绩的同时,也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道德精神和人格风采进行观照,并与对园林的欣赏结合起来得到高层次的享受。

四川汉代画像砖所反映的巴蜀园林比文献记载更具体,两者结合起来,可归纳出巴蜀园林的特点有三:第一,“园林”可分为有垣(包括栅栏)囿苑与无垣的(不表现边界的)囿苑两种;第二,是园林与庄园结合,即生计与游乐并举,凡农、工、牧、渔、商等各种产业都在囝中;第三,是重在大自然的山水大环境,都以收到自然景物为主,人工痕迹比较罕见。巴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其发展沿革与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对封闭的地形,频繁、复杂的文化交流与中原大后方的社会功能定位使得其历史地位逐步演变成为一个集文化圣地、经济重地与军事要地于一身的特殊据点,从而也延伸出了独立、自由与开放的巴蜀文化。

三、总结

过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皇家园林、苏州园林、岭南园林领域,没有对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独特风格体系的巴蜀园林进行分类并进行研究。于是本文将巴蜀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其体系化下的巴蜀古典园林的现状综述进行研究。首先,对巴蜀园林这一分支进行系统论述,为什么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重要体系。其次,从巴蜀文化、经济、政治、地理因素等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总结规律进而得出对现当代园林景观的启示。园林这一艺术的生活化形式在与巴蜀文化的特征的交流与碰撞中被逐步影响,从而衍生出了巴蜀园林这种具有古雅清旷、飘逸乡情之艺术风格的特殊分支。传承历史、珍爱自身文化,再创新的辉煌是新时期巴蜀园林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也是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巴蜀文化的独特之处及它的内涵特征需要我们继续研究。

四、参考文献

[1] 蔡致洁.浅川西名胜园林形成发展及特色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7.(3):56-58.[2] 刘和椿.淡妆浓抹总相宜——西蜀园林艺术与风格[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8).[3] 李旭佳,崔英伟.巴蜀传统山地园林入口空间浅析[J].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2001.(6).[4] 许志坚.论川西古典园林[J].中华文化论坛,2003.(4):39-43.[5] 张晓东.浅谈地域文化差异对巴蜀和扬州古典园林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2008,(4):120-121.[6] 杨静.浅谈巴蜀园林的艺术手法[J].现代园艺,2011,13(7):82.[7] 朱春燕.巴蜀园林与江南园林之比较[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6.[8] 何知秋.巴蜀与中原古代名人纪念园林比较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6.[9] 李旭.山水城市形态与文化理念探析——以巴蜀山地和临江城市绿地与景观规划研究为例[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3,6.

第二篇:知识产权的内涵和特征及其保护的现状范文

一.内涵

从法学角度看,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的智力的创造,因而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一种权利,这就是知识产权的研究内容,是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知识产权立法是现代科学技术活动的法律保障。早在1623年和1709年,英国先后颁布了保护科技发明的《垄断法》和保护作者权利的《安娜法》,建立了最早的专利和版权保护制度。1804年,法国颁布了《拿破伦法典》,第一次确认商标权也应作为知识产权受到保护。此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继建立了各自的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等法律制度,并逐渐形成国际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是1993年完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一次把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问题联系在一起。它的形成,不仅是对近两个世纪来国际知识主权保护制度的总结和发展,而且由于有100多个国家进入了关贸总协定,其影响将大于以往任何一个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从而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自1984年以来,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工和国商标法》等,建立了一个系统而完善的科学技术法律制度体系,并加入众多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为保障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标志着社会对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乃至一般知识产品价值的确认,是鼓励科技创新的必要的法律保证。

概括起来,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工业产权、版权(著作权)、高新技术的产权。从狭义上讲,工业产权的内容主要是指专利权与商标权;从广义上讲,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规定,工业产权的内容应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服务标记等。

二,知识产权特点:

(1)专有性

专有性也称垄断性或独占性,是指知识产权专属权利人所有。知识产权所有人对其权利的客体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权利所有人有权许可或者不许可他人使用其获得的知识产权。

(2)地域性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就是对权利的一种空间限制。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授予的知识产权,仅在该国或该地区的范围内受到保护,而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发生法律竞争力。

时间性

知识产权都有法定的保护期限,一旦保护期届满,权利自动终止。这一点同其他产权有很大不同,无论是动产还是不动产,都没有时间限制,而产权却有法定的时间。

三.我国知识产权法保护的现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产权化的知识在知识经济中构成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国际市场竞争内化,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随着地域性和人为等因素对贸易影响的逐步减弱,企业之间未来的竞争将主要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围绕知识产权站开了激烈的竞争。知识产权作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已经成为现实。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三月二十八号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讲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钱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享受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把核心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作为其夺取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逐渐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

第三篇:人本管理内涵与特征

人本管理内涵与特征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

一般认为,人本管理是一系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它是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相对应的概念。

笔者认为,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核心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它的具体内容的发展又分为3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人本管理都包含思想理论、制度设计、管理方法3个方面的内容。人本管理的内涵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人本管理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即传统意义上的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即企业内部员工)的利益,而广义上的人本管理还必须考虑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现对企业外部主体的人文关怀。

第一层次上的人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重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来开展经营管理活动;(2)对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的重新认识,如人性假设理论、激励理论;(3)采取有效的制度设计和企业管理活动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个层次人本管理的主要特点可以用“识人”、“用人”来概括,其本质上是一种“手段人”的功利主义思想,企业进行人本管理活动的目的还是服从于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服从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这是早期人本管理理论(如人际关系学派、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层次的人本管理理论,已经从“手段人”的功利主义思想提高到“目的人”的层次。它的主要内容除了涵盖第一层次的内容外,还包括:(1)实行参与管理、民主管理,使全体员工既成为管理的客体,也成为管理的主体;(2)重视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保护,加大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员工本身也成为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3)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铸造员工的共同行为模式;(4)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开展团队的合作和学习,进行组织修炼,建立学习型组织。第二层次的人本管理思想已经从单纯的“用人”上升到“育人”、“服务与人”,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可能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体,企业开始关注员工和企业的同步发展,这是个巨大的进步。“目的人”层次上的人本管理理论是在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地位上升、管理活动的目标多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相关的理论主要有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企业文化理论、团队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

第三层次的人本管理理论,使得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从企业的“内部人”扩展到企业的“外部人”。它的主要内容除了洒盖上述两个层次的内容外,还有以下新的内容:(1)企业的目标是争取合理的利润,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2)除了追求企业内部人利益外,还要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为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文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条件恶化,造成人的价值的失落,一些企业唯利是图的行为给社会、也给企业自身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追求广义上的人本管理目标,对于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弘扬人性的价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3个层次的人本管理理论构成一个同心圆,位于圆心的是“人”,从圆心往外,依次是3个层次的人本管理内容,它们构成一个连续统一、不可分割的发展体。其中,第一和第二层次的人本管理理论主要是服务于企业的所有者和内部人,我们把它称之为狭义上的人本管理理论;包括第三层次的人本管理理论将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扩大到企业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关注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把它称之为广义上的人本管理理论。

可见,人本管理理论是由众多相关理论组成的一个理论体系,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就成为人本管理活动。企业的人本管理活动既可以是企业的内部的制度设计,也可以是具体的管理行为,只要这些制度设计和管理行为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中心,都属于人本管理实践活动的范畴。

我们用一个圆柱体来表示人本管理理论体系。从横截面看,该圆柱体分为从内往外扩展的3个同心圆柱,最里面的一个小圆柱涵盖的是以“手段人”为特征的第一层次的人本管理理论;中间的一个圆柱涵盖的是以“目的人”为特征的第二层次的人本管理理论;最外面的一个圆柱涵盖的是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充满人文关怀的广义上的人本管理理论。从纵截面看,整个人本管理理论体系又分为3层,最底层的是人本管理思想理论,它是人本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中间层是企业的人本管理制度设计,它是企业运用人本管理理论所进行的较为重大的人本管理实践活动;最上层是具体的人本管理方法与艺术,它是人本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日常运用。

综上所述,笔者尝试着对人本管理作如下定义: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

二、人本管理的基本特征

1.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它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的地位。这是人本管理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的最大区别,它意味着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而展开。人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而企业的其它资源(如资金、技术、土地)都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人”这一核心资源,如何服务于人而展开。

2.人本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人本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在实行人本管理的企业中,每位员工都是真正主人,不只是做“该做”的事,还要做“该做”以外“应做”的事,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是一种合作分工关系。在工:作秩序上不是由上到下的控制导向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鼓励全体员工都对工作进行策略思考,形成上下双向交流的自主工作秩序。企业管理者的工作重点是在组织结构重整之后,搞好授权与激励,让每位员工都能享受权力、信息、知识和酬劳,从而使人人都有授权赋能的感受。

3.人本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由于人才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唯一的途径只有利用和开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同时因为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企业需要不断追加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

4.人本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是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现代新制度经济学把企业定义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一种契约,赋予企业的全体员

工(包括经理阶层和一般员工)人力资本所有者这样一个地位,从而使他们和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拥有控制企业、分享剩余的权力。人本管理正是以这一理论作为开展企业管理活动的基础,既然企业的全体员工是企业的所有者之一,就应该都是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组织的目标更加趋于多元化,它除了要实现它的经济目标对股东负责以及实现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之外,还必须关心顾客的利益,遵守国家的法规政策,关心社区的公益事业,保护资源和环境,把企业自身的经济目标和社区的发展规划、国家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得到公众的普遍支持,从而取得更大的发展。现在国外企业流行的“绿色管理”所采用的一些作法,如尽量减少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使用可回收的材料作包装,生产绿色的天然食品等,都反映了这种广义上的人本管理精神。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多元目标协调的企业经营目标观念创新在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众所周知,美国曾经最为推崇“利润最大化”,盈利能力曾经是评价美国企业好坏成败的唯一标准,可是美国今天评价企业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美国“FORTUNE”杂志最近评选世界优秀企业时,采用的是这样9项指标:创新精神;总体管理质量;长期投资价值;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吸引和保留有才华人员的能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财务的合理性程度;巧妙地使用公司财产的效率以及公司做全球业务的效率。从这九项带有导向性的指标中我们看到:企业对员工、对社会、对用户的责任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了相当份量。

5.人本管理成功的标志是组织的目标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都能得以实现。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归股东所有,企业的经理阶层代理股东行使管理权力,并对股东大会负责。企业管理是否成功的衡量指标是看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如何。它直接表现为短期内的经济指标如企业的利润率情况或者长期经济指标如企业股票市值的高低,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但是在施行人本管理的企业中,全体员工都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管理活动成功的标志不但要看原有的组织经济目标(反映的主要是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是否实现,还要看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是否实现。只有将组织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有效地结合,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企业获得长久的发展。所以,很多实行人本管理的企业都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求得企业发展和员工个人发展的协调统一。

6.人本管理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和管理实践活动的综合概念。人本管理首先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它是一系列关于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思想理论的综合,组织在上述理论指导下自发或自觉地开展的管理实践活动,我们通常也称之为人本管理。

第四篇: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数千年来,它伴随着中国人的发展与进步逐渐成形,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立身处世、言行举止,似乎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文化;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每一件什物,几乎也都浸润着浓郁的中华文化。但是一旦旁人问起来,要你用三言两语准确地概括一下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恐怕多数人都会瞠目结舌,不知从何说起。毕竟,中华文化支脉太庞杂、流变太频繁,要想真的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是不容易办到。不要说外国人不解,就连中国人自己,怕是也会觉得茫然。前面那几位中国人在老外面前所遇到的尴尬,其实也是不难理解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因为中华文化太丰富、太精深,所以我们觉得实在很难理出一个头绪。而相对浅易的美国文化,就容易理解多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国人的一些日常行为中,提炼出中国文化的精髓。比如说,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经权之道等等,就是很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总体来看,中国文化有如下几点鲜明特征,值得我们注意:

中庸,是圣人孔子所极力推崇的“至德”,孔子心目中的理想道德叫做中庸。中庸之道,实在是中华民族累积凝成的民族智慧。中庸的精义,似乎不出《论语》的一句话,那就是“过犹不及”。就是说,万事都不要过分;如果做得过头了,那还不如不做。然而时下许多人所理解的中庸,却成了做事无原则、无标准、和稀泥、不偏不倚、模棱两可、首鼠两端的代名词,似乎奉行中庸之道的人都是庸庸碌碌、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这实在是对中庸真义的误解。为人如果做到了“中庸”,那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呢。

要身体力行“中庸之道”,最要紧的是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越了限度就不好了,哪怕是好事也会因此而变成坏事。事情做得过了头还不如做不到,这就是“过犹不及”。我们不妨拿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形容词来举例:“怯懦”是“不及”,“张狂”是“过”,而“勇敢”则是“中庸”;“吝啬”是“不及”,“奢侈”是“过”,而“慷慨”则是“中庸”;“自卑”是“不及”,“自负”是过,而“自信”则是“中庸”。试问,这样的中庸,又有什么不好呢?

中庸的现实意义,用现代语言来说,即是“合理化”。朱熹解释中庸说:“凡其所行,无一事之不得其中,即无一事之不合理。”管理的中庸之道,正是今日大家所重视的“管理合理化”,要使个人的自由在与组织一致目标之间得到一个平衡,重视团体不必轻忽个人,注重现实同时并不抛弃理想。

至于一项措施合理不合理,还要看时空能否配合,所以中庸说:“君子而时中”。这里所谓的“时中”,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指“与时俱进”,它要求人们行事能适应时代需要,求得能适合此时此地的合理化措施。

中庸不是平庸,所以绝非因陋就简,当然更不能随俗浮沉。真正的中庸,必须力争上游,日新月异。首先要坚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站在“有所不为”的立场来“有所为”,找到“此时此地最合理的决策”,并且确实尽力去执行。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要实行的话相当困难。

中庸之道还有一层涵义,那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变有所不变”。既不偏激,也不矛盾,时时求其命中目标,符合“时中”的精神。不管是变还是不变,为还是不为,都希望能做得恰到好处,能够不偏不倚、不温不火。只有这样,才算符合中庸。

诚然,中庸之道堪称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但却是很难为人所把握好的。千百年来,正因为人们对中庸的片面认识和错误理解,使得国人的行为出现了较大偏差。渐渐地类似于“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一类的谚语流行开来,压抑了人的个性,渐渐地造就了一批温和、谨慎、克制、保守的中国人。他们遇事不敢承担责任,却有着“推”、“托”、“拉”的本事,人人都不敢为天下先。如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管是排队还是走路,多数人更喜欢夹在中间,既不愿领头,当然也不愿意殿后。这或许也算得上是“中庸之道”给国人带来的影响吧。

和谐

中国人很早就具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一种人与自然有机统一和谐发展的思想。中国人追求的是人与宇宙天地乃至世间万物的和谐与共生。这里的“天”,可以看做是原始的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而这些原则和观念同时也是人心中所固有的。在这个层面上看,“天心”与“人心”是一致的;所以说,“顺天”必“应人”,“应人”即“顺天”,两者事实上是统一的。归根到底,所强调的还是“以人为本”。这应该可以算是中国最原始的“人本主义”观念了。

对比欧美的宗教信仰,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西方人相信人是神创造的,凡事都应该服从神的意旨,成为人为神而生的神本主义。欧美的科学文明,又证明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神是人想象中的产物,根本没有神的存在,以致物质享受高于一切,成为以物为本的物本主义。

中国人把宗教当做一种生活工具,神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把科学技术看成生活的另一种工具,科技根本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最看重的,不是神,也不是科技,而是人,从而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之路。

中国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大概就是以“和谐”代替“斗争”,用“互助”代替“竞争”。“拿和谐来解决问题”成为多数中国人不变的特色,使得中国文化中,“和合性一向大于分别性”。

管理的和谐性,最要紧的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相互间的安和乐利。双方一旦产生严重的抵触或对立情绪,就意味着会失去中国管理的基本精神了。

然而和谐并不反对竞争,天下事非竞争不能进步。但是中国人懂得“用让来争”,和合当中有竞争,争到不伤和气而又圆满解决问题,这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了。

因而,中国人特别重视和为贵。有道是,“君子和而不同”,尽管大家可以有着不同的看法,却不可不在和谐的气氛中找出孰是孰非。组织成员,不可以为反对而反对,但是基于共同的目标,提出一些积极性、建设性的异议,有助于集思广益,这才是组织进步与发展的动力,非常必要。

但是,万一事物之间达不到协调的立场,那该怎么办呢。我们深知一切都可能有矛盾,但是矛盾可以促成变化,带来进步。然而矛盾未必就一定意味着对立、冲突,它往往可以调和、化解掉。西方人最佩服中国人的地方,便是这个“化”字,一切矛盾统统化掉,化得好像没有矛盾一样。

从表面上看,多数中国人凡事习惯于讲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似乎是马马虎虎把事情处理完毕,有草率的味道。实际上我们是透过良好的协议,先把事情分解成若干症结,然后逐一化解,才可能大事变小事,小事变无事。这就是中国人的“求和”思想。“求和”包括着爱好和平、追求和谐、待人和气等几方面,性格上也就表现出平和、宽容、顺从、团结、依赖等特征。

另一方面,就中国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而言,由于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性格气质上历来都表现出求和的一面,“以和为贵”成了大多数中国人进行社会交往所恪守的信条。所以世所公认,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国民讲究谦恭礼让,从不好勇斗狠,时时刻刻至少在表面上都不忘了一团和气。

追求和谐是中国人求和心理的又一大体现,一方面,中国人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力量,而把它看成是和人类相辅相成的,即相互依靠、相互成就的密切关系。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天人有统一的关系。而西方人则推崇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往往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是敌对力量。

此外,中国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讲究伦理道德,重视人际关系。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出了中国人际关系的共同心理。只要人心团结,事业自然会无往而不利。《易经》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便是“和为贵”的生动诠释。因此,大多数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都以“和为贵”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和”不仅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大家对“将相和”的故事,应该都不陌生吧。

战国时候,赵国得和氏璧,秦国愿以十五城易璧,赵王为此进退两难,宦者令缪贤荐其舍人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凭其机智,完璧归赵。后来在渑池之会上他又为赵取得外交胜利,其官职位居猛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宣称要面辱蔺相如。蔺相如为此常躲避廉颇,还向自己手下解释说应当“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负荆上门请罪,二人遂结为生死之交。秦国见蔺廉二人团结一心,数十年不敢侵略赵国。“将相和”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保持强盛,政府中主要成员必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信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企业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企业的中层人员有分歧、闹对立,往往是最棘手的,危害也最大。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2)

感应

中国人受自身文化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基于人的本能,行事前总要问个吉凶祸福。毕竟趋利避害、趋吉避凶,乃是人之常情。甚至中国一度有不少人专以替人预测凶吉、指点迷途为业,也就是所谓的“相面算命”,深为国人所笃信。而中华原典《周易》,某种程度上便是一本教人预测吉凶祸福的书。如果将这些一概斥之为“封建迷信”,似乎也很难说得通。

如何预测未来以趋吉避凶,有赖于感应。中国人早就知道,利害跟吉凶并不是准确的对应关系,利可能吉、也可能凶;而害亦如此。与其为了求取邪利、暴利招来凶祸,不如承受小害以期大吉,这就是“吃亏便是占便宜”的道理。吉凶必有征兆,要用诚心来感应,所以《中庸》说:“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防之;至诚如神。”

感应的具体表现,叫做“知细”,就是指要能体察到一些微小的事物,从很小的端倪或征兆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古人云,“明察秋毫之末”,“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便是“知细”的体现。孔子说,能辨析事理于细微的,可算得神圣的人物。君子上不奉承权贵,下不慢渎贫贱,不为小人所利用而受其牵累,可算是知细了。“细”指微渺难见的动机,吉凶的先兆。君子于是非善恶之间能合理取舍,能辨析细微、当机立断,决不拖延。

“知细”才能够“见细”,于是才会有“先见之明”,于是对于一切问题,都能够轻松愉快地应付裕如。

对于管理者来说,如果不能知细,难免会使决策居于盲目,这样势必导致轻举妄动,使管理行为失效,甚至招来灾祸。管理者能够知细,事先看出预伏的危险,便能够及时防微杜渐,使许多小问题化解掉,就不会形成大问题。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都是希望我们知细、见细并及早思患预防,以趋吉避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居安思危”。这也就是说对管理者而言,对任何问题,当其微小时,即予以有效处置,便是最理想的管理态度。

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中国人务实,这是不争的事实,一部分中国人乃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中国古代技术领先而科学落后,就是“实用主义”的后果之一。中国从来都不乏能工巧匠,但有几个能在理论上有高深造诣的?中国人注重能够直接给生活带来好处的技术领域的探索和革新,却从来没有建成过一套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无遗憾。中国人诚然很聪明勤奋,而且也善于学习。但传统的中国人学习的目的,乃是为了求取功名,将来好谋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无论是“格物致知”也好,“修身养性”也罢,看似注重的是个人修为,而它们的落脚点,最终都在“治国平天下”上面。可见中国人的行为大都有其明确的动机,这纯是因国人的“务实”精神所致。

此外,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具有现实主义特性。中国的土地上没有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仅有的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其理论中也夹杂了许多世俗化的东西,它并不像佛教那样提倡清心寡欲、舍己度人,而是对人生采取了一种更为超然放达的态度。即使是超凡脱俗的佛教,一来到中国,也往往被世俗化、功利化了,例如产生于中国的所谓“净土宗”,就背离了“艰忍苦修”的佛教传统,使之具有了“中国特色”。

即使这样,许多中国人对宗教也都是漠不关心的。中国人完全沉溺于世俗的兴趣之中,沉浸在感性的生活之中,因此他们的生活完全是唯物质主义的,他们热切追求富裕和享受的快乐而无暇他顾。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是不会轻易信奉鬼神的。因为《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既然孔夫子都敬鬼神而远之,那还有多少人会对虚无飘渺的神灵顶礼膜拜呢?其实对中国人来说,宗教不过是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嗜好所追逐的时髦而已。不像当代信奉某种宗教的人,一生下来就必须信仰某种宗教,就要成为教徒,丝毫不能有个人选择。

通权变达

中国人做事,从来不固执一理、毫无变通,但中国人也向来看不惯那些圆滑机巧、见风使舵的人。中国人的行为讲求实用,在某种程度上很好地贯彻了“实用主义”。这种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心态和理念得以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至今。然而,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向来不提倡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我们的祖先并不讳言“君子爱财”,但是在这个前提下,还必须“取之有道”。由此可见,这里所提倡的,就是一种通达权变的务实精神。

中国人诚然有传统、务实、固执乃至保守的一面,恪守礼教很少变通,但是同样也很强调“权变”的重要性。孟子就十分推崇“权变”精神,而反对偏执迂腐、头脑僵化的做法。他举了如下的例子:中国虽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但是也有“嫂溺叔援,权也”的说法。意思是,在通常情况下,和自己的嫂子进行身体接触是不合礼仪伦常的,但是如果在嫂嫂落水、即将溺毙的紧急情况下,就不能死守“男女授受不亲”的教条,而应果断地施以援手。这可以认为是中国最原始的“权变”观念。

中国人把这一套权变的理念归纳为四个字,即“执经达权”。这里的“经”指的是惯常的原则和制度,而“权”自然就是权变。中国人的务实精神,一切都体现在这四字之中。要求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灵活机变,既不能事事都遵循一理,不敢稍加变达,也不能遇事毫无章法,甚至进行无原则的妥协。

乐天知命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风暴肆虐祖国大江南北,给民众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恐慌。不过从这场危机中中国人普遍反映出的心态来看,多少也能看出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多中国人在这场**中并没有显得惊惶失措、人人自危,他们的心态倒是显得很乐观,并不认为非典能对自己有什么威胁。随便找个网上论坛看看上面的言论,你会发现非典时期的典型论调,正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有些人对这种心态大加贬斥,认为是一种消极蒙昧的“侥幸心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未尝不是一种豁达开通的乐观主义精神。

多数中国人好像都很信命,把很多事情都看做是天意的安排。这样一来,似乎很多人的主观努力,在天命面前,都是徒劳的。人们只要心安理得地服从命运的安排就可以了。只要你的行为符合伦理道义,上天就一定会善待你。这样的天命观,多少有些消极无为,常被人指责为是典型的“逆来顺受”,却符合多数中国人的心态。一些中国人遭到了打击以后,总喜欢首先把责任推到“天”的头上,先“怨天”,再“尤人”。中国人对于天命,最典型的思想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的富贵、荣辱,乃至生死,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人还要争什么呢?

所以在一些中国人看来,乐天知命、顺乎自然之道,是他们人生态度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他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生存与死亡等一系列现实现象和现实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是自然界和宇宙的一分子,人的生命只是自然运动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环节。人的一切活动,当然最好要遵从天命。

中国古人的“天命观”相当浓厚,认为天命不可违抗。每当事情遇到挫折,总是无可奈何地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在上方谷用火攻计困住司马懿的大军。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却不料天降一场大雨,顿时浇灭了进取中原、复兴汉室的希望。这个时候,孔明只得老泪纵横,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话说当年楚霸王自刎乌江的时候,也是长叹一声:“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可见古人也是很有趣的,如果成功了,自然那是老天保佑;如果不幸失败了呢,还是要怪罪到老天头上,反正没自己什么事,让人觉得“皇天不佑”是事情没成功的好借口。即使到现在,有些中国人遇到什么不顺的事,往往也会大呼:“天哪”。就跟西方人常挂在口头的“My God”似的。可是,就是老天再对不住你,你又能怎么样呢?还能把天捅个窟窿不成?要是真的触动了老天,那可不是好玩的。传说中倒是有一位神话人物共工,一气之下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地陷,结果引来了旷世浩劫,这就是人与天作对的结果。

但如果人们过于遵从天命,或者认为,反正一切都会有上天安排,自己的一切抗争都无济于事,从而心安理得地接受命运的摆布的话,无疑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态度。而传统的中国人中,持这种心态者大有人在。他们面对社会的不平或制度的黑暗,很少主动站起来要求改变(只有当忍无可忍的时候,才会爆发农民起义,这是特例,也是极端);只要不直接威胁生命,一切都可以忍受并屈从,并且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中国的老百姓当惯了“顺民”或“良民”,他们能做的,只能是祈祷上天能给他们带来一两个青天大老爷。就像包拯包青天,海瑞海青天那样的;或者期盼上天能降生一个好皇帝,能勤勉政务、体恤万民;或者又期望能出现豪侠义士主持公道,劫富济贫、除暴安良。总之,他们都是把希望寄托在上天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总希望能发现什么“救世主”,帮助他们脱离苦海。中国的老百姓,最顶礼膜拜的,不是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不是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而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可见他们的精神寄托何在。

第五篇: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2008 年,美国 IBM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 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对这一理念给予积极回应。“智慧地球”的概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 IBM 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张永民,2010)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宗平等,2010;郭惠丽等,2011;严大虎等,2011;张永波,2011),西南大学、成都大学、同济大学等几十所高校正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的建设,智慧校园不再停留在理念层面(鲁东明,2011)。例如,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吴颖骏,2010)。南京邮电大学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智慧校园规划(朱洪波,2011),且认为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黄荣怀(2009)从数字校园的建设进程角度提出数字校园的“四代”建设观,他认为第四代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基于新型通信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程、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有研究者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如沈洁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设备、环境、资源以及社会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简单说,就是更智能的学校;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李春若(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物联网在学校教学管理、公共安全、后勤保障中的具体应用,为学校构建了智能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是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如陈翠珠等(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监测、分析、融合、智能响应的方式,综合学校各职能部门,融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质量更高的教学、更好的服务,构建绿色的环境、和·31· 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 OER. 2012,18(4)谐的校园,以保证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也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那只是感知部分,应更多考虑技术的特点,突出应用和服务。(宓詠,2011)综合以上观点和黄荣怀等(2012)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我们认为,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应具有以下特征: 1)环境全面感知。智慧校园中的全面感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感器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二是对学习者个体特征(学习偏好、认知特征、注意状态、学习风格等)和学习情景(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等)的感知、捕获和传递。2)网络无缝互通。基于网络和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慧校园支持所有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信息感知后可迅速、实时的传递,这是所有用户按照全新的方式协作学习、协同工作的基础。3)海量数据支撑。依据数据挖掘和建模技术,智慧校园可以在“海量”校园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建立预测方法,对新到的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展望和预测;同时智慧校园可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通过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应、主动应对,更多地体现智能、聪慧的特点。4)开放学习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园面临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诉求。智慧校园支持拓展资源环境,让学生冲破教科书的限制;支持拓展时间环境,让学习从课上拓展到课下;支持拓展空间环境,让有效学习在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能得以发生。5)师生个性服务。智慧校园环境及其功能均以个性服务为理念,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均以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目的,并成为现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活跃的领域,对这一领域的探讨研究有助于引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智慧校园的内涵

(一)智慧校园的定义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环境及资源的因素以及社会性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见图 1)。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2]提供结合网络、技术、服务的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全方位地实施教育信息化。其内涵简单的说就是更智能的学校。从技术层面上看,智慧校园就是以各种信息化技术,包括感知、智能、挖掘、控制等技术为手段,[3]在安全监控、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智能化学习系统、自助图书网

络管理系统等方面,构建具有感知全面、响应及时、智能综合、随需应变、高效运行等特质的学校。

图 1 智慧校园各因素间的关系图

(二)智慧校园的特点智慧校园是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泛在感知等信息技术,打造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信息化的新型校园。智慧校园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化。融合物联技术与 3G 网络的数字化应用平台,使学校管理及服务智能化,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耗,促使办公自动化、沟通快捷化、服务个性化,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和校园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信息资源串联互通。例如,“校园一卡通”使多卡合一,实现学生的入学报到、宿舍管理、图书借阅、就餐、购物、乘车等“一条龙服务”的智能化应用。2.感知化。基于互联网,融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具体包括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智能监控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对校园中与教育、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采集、传输、整合、处理和分享,结合校园物联网系统的管理与控制,实现校内考勤、门禁、消费、信息接收和互动等功能的整体感知,提高校园的运行效率。例如,学校自习教室照明设施根据学生人数智能感应操控。3.互动性。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所有相关的人员、设备、信息管理等互相联系起来,使人、事、物之间方便、快捷、流畅地互相联通。例如,可综合手机短信、互联网和语音技术构建高效的校务管理平台,使老师、家长和学生三方之间信息互动,给学校和家庭提供便捷的家校沟通方式和互动交流空间。[4] 4.灵活性。建立有线、无线、移动网络无缝融合覆盖的网络环境的 IT 基础架构,容量大且可持续扩展,便于海量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网络。为教学及学校的管理提供高效、灵活、便捷的服务。同时,借助云计算平台,在学校中使用网络就像用电一样方便。

二、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意义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智能、灵活、运转高效的校园系统。其一,将人、设备、自然和社会各因素之间互通互联,并且他们之间互动的方式更智能化,他们之间的任何互动都有助于促进人、信息系统、设施环境三者之间的数据的完美融合,使校园的运转能够更透彻的感应、衡量和调度;其二,实现快速、准确的获取校园中人、财、物和学、研、管业务过程中的信息,通过综合数据分析为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5]其三,通过应用服务的集成与融合实现校园的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从而推进智慧化的教学、智慧化的科研、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以及智慧化的服务的实现进程。[5]而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要深刻认识建设智慧校园的重大意义。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是教育领域发展变革的趋势,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和优化学校管理,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能够适应新时期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以及学校管 理、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需要。

三、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功能智慧校园的构建应体现在:具有稳定、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能够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提供良好的数据环境,能够科学地组织各类信息资源和服务;具备智能、综合的信息服务联网环境,能够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互相交换服务需求信息。因此,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智慧校园的一个核心特点就是信息的相关性,即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人、任何物进行交互沟通信息。为了达到此要求,智慧校园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稳定、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可采用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相结合的双接入网络覆盖架构,同时辅以移动网络作为补充,各网络间无缝融合。这样的网络结构灵活且扩展性好,能够提供固定的或移动的网络应用环境,支持安全多样的网络接入方式。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校园网络硬件基础的搭建。地理范围应该覆盖全校教学、科研、办公楼宇和教师、学生生活区,同时应具有可扩展性,能够随着校园的开发扩大而扩展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提高网络利用率。根据逻辑结构可以将校园网络划分为主干网和接入子网两部分。主干网视学校规模大小可采用环状拓扑结构或星状拓扑结构。主干网主要考虑区域网络接入和大负荷接入节点的网络接入要求。接入子网主要考虑两类情况,一类是有特殊用途的接入,如数据中心子网、网络中心子网等服务器子网的接入,另一类是普通的联网接入,如办公子网、宿舍楼子网等。[1]网络拓扑结构如图 2 所示。其中,手机终端手机无线 图 2 网络结构拓扑图

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123 2011 年第 6 期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上网使用无线应用协议来浏览网络,通过 WAP 网络可以轻松方便地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浏览或下载文件,并进行互动交流。例如,浙江大学的智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就将其网络架构细分为:接入网,方便师生上互联网;教学网,支撑教学活动;科研网,支撑科研活动;资源网,支撑资源沉淀和传播活动;智能网,支撑和谐、生态校园建设。[3]

(二)云计算平台智慧校园要拥有“智慧”,最核心的是形成强大的数据的采集、存贮、处理和服务系统。云计算平台是支撑智慧校园的高集成、高效率、高智能的网络数据平台,它结合虚拟化技术,以网络为载体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模式。[6]在这种模式中,云计算可以把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和存储资源管理起来,构成一个大的计算资源池,向用户统一提供按需服务。云计算(Cloudcomputing),其实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云”就是计算机群,每个计算机群由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太计算机组成,这些计算机可以随时更新。这种计算方式能够按照用户端的需求提供共享的信息和软硬件资源,方便快捷地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并且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低,用户端无需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或者进行使用培训。云计算的整个运行方式如同电网,就像用电不要求家家户户装备发电机,而是直接从电力公司购买一样,使用网络也可以取用方便,费用低廉,只不过不是通过电线传输,而是通过互联网传输。在智慧校园的云计算模式中,用户所处理数据的存储和应用软件的运行并不是在用户的终端设备上,而是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并由云计算的服务提供商负责管理和维护这些数据的安全和程序的正常运行,这样就大大提升了用户终端的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访问存储和读取数据、使用软件等等。这就是“云计算”提供的云服务。校园中建设云计算平台首先要构建一个坚固的 IT 基础架构,并且此架构具备快速扩展的灵活性和高可靠性,为此学校要对基础架构所包含的各方面有一个集中统一的格局设计,即整个后台包括服务器架构和选型、存储和备份的体系,操作系统、容灾体系

等。同时要构建自动化、智能化的数据中心管理系统和适用于云环境的应用交付系统,才能减少安全隐患,提升可靠性。

(三)物联感知系统智慧校园中的物联感知系统其实就是运用物联网技术将基础设施与信息网络合融合在一起,它强调学校是一个整体融合的系统,不是若干功能的简单叠加,学校中的人、资源、通信、楼宇、道路等虽是分别建设的领域,但是实际上是紧密联系、彼此影响、相互促进的整体中的各个部分。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即物与物之间互联的网络,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7]概况地讲,物联感知系统有两层涵义,第一,物联感知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扩展延伸出来的网络系统;第二,物联感知系统是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也就是物与物之间的网络系统。智慧校园物联感知系统能够应用于教学技术、学生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建设内容具体包括:基础物联网络环境、楼宇能耗监控网络系统、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自助图书网络管理系统等。[3]

四、智慧校园及其应用系统平台构建智慧校园的构建,旨在提高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质量,构建一个智能、创新、开放的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的基础是智能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其次就是智能应用系统及平台。智慧校园智能应用系统及平台的建设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应根据学校应用实际,购买或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应用软件系统或平台。智能应用系统及平台的建设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科研支撑平台、校务管理系统和校园服务系统四大部分。这几个应用系统及平台统一数据格式和接口,相互间根据通用的标准和规范,彼此信息共享、畅通,从而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关的数据进行整合、集成,统一管理和控制,实现全面智能化的应用和监管。1.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虚拟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双向交互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学平台和资源管理系统两大部分。124 2011 年第 6 期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Smart Campus and its Construction SHEN Jie1 HUANG Yu-xing2(1.The Educational College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 China;2.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Fuzhou 350025, China)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ampus is one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and al- so the important symbol for measuring the extent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It has aroused people's tremendous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To construct a smart campus, the first thing is to discuss its connotations, objectives, signifi-cance, and main content.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structure is ex- pounded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Key words:smart campus;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campus construction 2.科研支撑平台。科研支撑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研管理、资源管理和协作研究支持系统等,能够有效地提高科研人员及业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帮助科研项目顺利进展。3.校务管理系统。校务管理系统围绕学校管理的各个部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支持科学决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办公信息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等。[1] 4.校园服务系统。校园服务系统可以全面自动化、灵活、开放、智能化地管理学生校园生活应用服务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系统、集成化电子公告服务系统、网络服务保障系统、预定系统、网上生活娱乐系统、网上购物系统等。[8]

五、结束语从目前来看,智慧校园还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智慧校园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的校园,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这其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发掘和解决。智慧校园的建设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统筹规划、逐步实施、通力合 作,使智慧校园的建设日趋完善,突显校园信息化的魅力和物联低碳的生活乐趣。参考文献:

下载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及研究现状综述(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及研究现状综述(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梦的内涵与特征试卷

    一.单选题1.孙中山先生所著的,提出火车进藏、建三峡水库和世界级港口、对外开放、渐进民主等,全面规划大中华民主富强现代化的方略。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

    有效小班化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有效小班化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有效小班化教学的内涵 (一)小班化教育的名副其实 小班化教育是一个现代教育学概念。“小班化教育是指在现代教育价值观念和现代教育理论指......

    80后消费行为与特征研究

    企业管理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80后”青少年消费行为与特征研究” 后”青少年消费行为与特征研究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80 1.引言 在几年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80后仅仅代表一群不成......

    植物配置——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区别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区别 —— 植物配置植物是园林的主体,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景观营建的主旋律。植物配置更是一门科学、艺术,是绿地建设的灵魂。它融合、渗透、演绎了......

    跨境电子商务特征与发展现状

    概念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分类 跨境电子......

    现代林业的内涵与特征论文[五篇]

    摘要:现代林业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人林和谐。我们要从林业发展全局谋划入手,以科技创新为构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体系提供有力工具,坚持经济收益......

    中国梦的内涵与特征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梦的内涵与特征》 单选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最佳答案前点击选择。) 1.何时开始,“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词汇? 正确答案是:(A) A 2012年1......

    08中国梦的内涵与特征试卷

    中国梦的内涵与特征试卷一.单选题 1.,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凝聚中国力量 B.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C.弘扬中国精神 D.坚持和平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