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时间:2019-05-13 09:4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第一篇: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2004年06月25日

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部分)

四、目标和任务

(一)建设目标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为宗旨,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与国 土资源工作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形成完善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全面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流程的信息化。

1.“十五”目标

建立较为完整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初步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流程的信息化,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基本适应国土资源管理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1)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地与地矿领域,建立基础数据库,数字化信息的积累取得明显进展。建设全海域中小比例尺和重点海域大比例尺的国家级海洋基础信息数据库,初步形成一个适合我白海洋管理与服务要求的业务化海洋信息系统。

(3)在全面建成我国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实现测绘生产和产品信息化的基础上,加速建设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4)初步形成国家、省、地、县四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基本建成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机关办公、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的自动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基本形成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土资源信息为社会各界广泛利用。

(5)基本完成信息化标准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包括信息共享在内的信息政策与制度,形成较为健全的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体制。

(6)信息技术知识在国土资源公务员队伍中广泛普及。高素质信息化建设

队伍初步形成,培养出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又有国土资源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2010年远景目标

在“十五”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提高,建立起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实现国土资源工作主流程信息化,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总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具体目标 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各项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在先进、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下,完成各级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建 成结构完整、技术先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网络;土地、地矿、海洋、测绘等信息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全面完成基础地理、相关地学和土地、矿 产、海洋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良性更新机制:完善各类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系统的整体集成;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和管理的良好环境,形成以 运行国土资源信息为主并具有多种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功能的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高度共享与高效利用。

(二)“十五”主要任务

1.主要任务

为实现以上目标,“十五”期间必须努力完成五项任务:

(1)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使数字化信息的积累基本满足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需要。

-完成全国中小比例尺和部分地区大比例尺以及有关专业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环境等地学基础数据库建设;

一完成全国矿产资源储量、规划、勘查、开发与利用,以及部分重点成矿区(带)区域矿产资源评价和全国地下水与重点地区地质环境监测等数据库建设,开展基础 地学研究数据库建设;完成全国地质资料目录和国家级重要馆藏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开展全国钻孔数据库建设;开展全国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地籍、地价、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建设项目用地,以及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等数据库建设,基本完成国家、省两级和重点城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地级、县级主要土地基础数据库 建设;完成全国l:5万和发达地区1:1万数字栅格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核心要素数字规划图、地名、土地覆盖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2)开展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促进国土资源调查

评价工作的高效运行与科学管理。开发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和基础测绘的计算机辅助系统,研制与推广高效、实用 的野外信息采集。

-一积极推进以地球资源卫星数据等为基础的遥感信息应用体系的建立,逐步建立国土资源遥感动态系统,开展土地利用、地质环境与灾害、海洋环境与灾害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监测;

-逐步建立易于使用、更新和扩充的国土资源基础信息技术管理体制与机制,对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及时汇总、处理和分析:

-建立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科学管理。

(3)全面推进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开展与各级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国土资源规划、地籍、土地才、;用地审批、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地价与土地市场、土地分等定 级、探矿权、采矿权、矿产资源储量、地质资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生态与环境、海洋权益、测绘等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国土资源信息 综合统计系统,加强国内外国土资源信息分析与研究,开展矿产资源可供性系统建设,建立面向政府管理的国土资源战略研究与宏观决策支持系统;

--逐步开展以公文流转、政策法规、执法监察、信访、人事、党建、财务、外事与科技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日常事务处理工作的自动化水平。

(4)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建设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网站,开发网上服务系统,建立统一、权威的国土资源部对外信息服务窗口,基本形成全国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网站体系;

--理清信息渠道,充分整合与利用已有的土地、地矿、海洋、测绘等信息资源,开放信息服务,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库,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向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性国土资源信息服务;

--提高信息产品加工制作的广度和深度,为社会提供信息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鼓励和支持国土资源信息网上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实现信息产品的网上分发服务。

(5)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保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开展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局域网建设。利用国家高速宽带信息网,构建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和相关部门的专业工作网,形成纵向连接国家、省(区、市)和部分地(市)、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横向连接政府其他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国土资源工作网络;

--引进和开发先进、实用的信息技术和装备,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和各级各类数据中心建设,重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数据中心,形成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

--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整体性框架研究,形成包括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在内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

--研究国土资源信息处理与管理、整合与集成、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智能决策、交换与共享等关键性技术,形成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的研制、贯彻与应用,建立国土资源信息数据模型和标准参考模型,开展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元数据、信息交换、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建库、运行管理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基本形成信息化标准体系;

--加快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共享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与建设体系。

围绕国土资源工作的整体部署,结合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十五”期间,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02年,主要是打好基础,重点突破:第二步到2005年,主要是全面建设,广泛应用。

第二篇:建设部信息化十五规划

建设事业信息化“十五”计划

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二ОО三年十一月

目录

一、前言......................................................................................................1

二、发展现状和趋势...................................................................................2

(一)国外建设事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趋势...................................2

1、建设事业政务信息化.........................................................................2

2、建设行业信息化..................................................................................3

3、建设企业信息化..................................................................................3

(二)我国建设事业信息化现状和趋势.............................................4

1、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加强..................................................4

2、全国建设事业的信息网初具规模..................................................4

3、行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成效........................................5

4、初步形成一支信息化工作骨干队伍.............................................6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7

1、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事业电子政务系统..........................8

2、推动我国建设事业行业信息化建设.............................................8

3、推动企业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9

四、重点任务...........................................................................................10

(一)建设事业电子政务建设工作..........................................................10

(二)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11

(三)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13

五、保障措施...........................................................................................14

为适应建设事业信息化发展要求,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文件精神,对2001年制订的《建设事业信息化“十五”计划》进行了部分修改,形成2003年《建设事业信息化“十五”计划》。

一、前言

信息技术正在引发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以微电子、计算机、软件、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新动力。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具活力、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在国民经济“十五”计划中第一次把国民经济信息化纳入专项计划中,这将对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加快新兴产业的形成,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指出:“十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必须努力完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现代信息基础建设和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三大任务。

国内外信息化的发展,为全国建设事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建设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建设事业要 1 为国家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民族的崛起做出贡献,就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建设事业的信息化是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在建设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全国建设事业各行业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和科学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提高工作效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加速建设事业现代化进程,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国外建设事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趋势

1、建设事业政务信息化

发达国家信息化起步较早,信息技术在建设事业中已有相当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工程咨询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城市规划等行业,通过建立高效的政府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改进行业管理,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美国于1993年提出“创造成本更少、运转更好的政府”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1994年12月,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NII小组)提出“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报告”,报告确认,经信息技术改造后的政府工作,运行更顺畅并能够节约成本。

日本政府为构建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于2000年3月正式启动了“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因特网等网络系统办理各种申请、申报、审批等手续,实施网上办公计划。通过政府内部的 顺畅沟通、资源共享,达成政策制定的迅速、有效。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从纸张信息处理转为通讯网络、资料电子化信息处理。其正在开发建设的“公共工程综合信息系统”是目前发达国家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市场和建筑产品管理信息系统。

2、建设行业信息化

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在发达国家早已实施。如住宅与房地产业领域,早在1975年,法国政府就提议成立了全国住房信息中心。目前已建立了由分布在全国各省的住房信息中心构成的信息网络(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这些中心和网络的目的是向个人免费提供购房信息和咨询,以促进个人购房的发展和个人购房计划的实现,并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同时,各级住房信息中心把在咨询过程中搜集到的信息提供给政府及与住房相关的部门,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个人购房的需求和住宅市场的运行情况,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服务。美国等国家也建有类似的住房咨询信息网络。

在城市规划领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已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与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之一。此外,许多发达国家还在市政建设、交通设施、公共服务、动态监测等方面广泛应用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此外,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公用行业的调度系统、IC卡技术等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建设事业也已有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建设企业信息化

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建设企业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ERP、3 CRM、CIMS等技术在企业的管理、生产与营销中应用良好,特别是基于因特网的协同工作系统对于各方工作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对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建设事业信息化现状和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设事业信息化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在建设事业应用领域大大拓展和深化。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以“数字城市”为目标,全面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事业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加强

为进一步加强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设部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的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地方各级领导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也给予充分重视,并相应成立了信息化工作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信息化工作。

2、全国建设事业的信息网初具规模

“建设部互联网站”、“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中国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已全面开通。网上开设了政策法规、企业信息、行业动态、招投标信息、市场分析等二十几个栏目,每天点击率已达七、八万人次,为沟通全国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规范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3、行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应用成果在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CIMS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IC卡技术、自动监测控制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已逐步在建设事业各行业广泛应用。

勘察设计行业是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效益也比较高的行业。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推广采用CAD、三维动画、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开发建设设计与管理集成化、智能化应用系统,目前甲乙级设计单位计算机出图率已达到100%,彻底把工程设计人员从传统的绘图中解放出来,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使方案的比选、优化更为直观,提高了设计质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在建筑业,已开始应用计算机辅助施工系统(CAC)、计算机辅助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一些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已经建立了覆盖管理业务职能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促进建筑业科学管理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目前,全国建立的300多个有形建筑市场,将收集、发布工程信息、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信息、建筑材料价格及工程建设法规政策信息和业务流程计算机管理融为一体,有的还实现了区域性联网。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已与全国100多个城市招投标办联网。

在城市规划行业,以卫星定位、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许多城市已经建立起包括大比例尺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和各种专题图在内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已经或正在建立各自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地下管网管理信息系统等。在房地产行业,不少地区建立了房地产交易管理信息系统、产籍产权管理信息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房地产项目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并逐步探索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这些系统的应用,对改变房地产行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中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全国所有大城市、大多数中等城市都建立了计算机辅助供水监测调度系统。计算机辅助燃气、供热监测调度系统也在一些城市得到应用。一些城市建立起以IC卡为主要载体的公共交通智能卡收费系统。许多城市的公用事业呼叫中心和服务热线的开通,在及时满足用户服务需求和处理紧急事件方面作用显著,提高了公用事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4、初步形成一支信息化工作骨干队伍

近年来,部、省、市三级建设信息中心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各类技术培训,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建设信息化工作专业骨干队伍。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建设行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长期合作,逐步形成了一批贴近建设行业需要的、专业性强的信息技术支撑力量,成为建设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一支宝贵力量。

几年来,建设事业的信息化工作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行业信息化意识不强,重视不够。信息资源作为政治、经济、科技、6 军事发展的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价值还没有得到社会普遍承认,信息市场化水平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缺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建设管理部门设备条件较差,信息收集、处理、加工能力较低,甚至有些地方连基本的设备也没有,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

(3)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也是制约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总体上讲,建设事业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更亟待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建设事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还没有建立,许多在岗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

(4)建设事业各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技术政策、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订工作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信息化具有系统性强、集成度高和技术更新周期短的特点,在信息化过程中,对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有着严格要求,否则,将无法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大规模集成。但由于过去对规范化、标准化重视不够,工作滞后,导致低水平重复、浪费资源、通用性差等问题,影响资源共享和整个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总体部署,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和建设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建设事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 与推广应用。立足于建设事业实际,着眼未来发展,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发展方针,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事业电子政务系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督和服务能力;促进我国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部门的综合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为社会和企业的服务水平;推动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促进管理创新、产业升级,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1、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事业电子政务系统

建设完成与国务院办公厅相连接的电子政务内网、建设事业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建设事业6个重点业务监管系统的建设、建设部公众服务网站、建设事业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及信息交换平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为公众的服务水平。

2、推动我国建设事业行业信息化建设

行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建设领域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快建设领域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通过组织实施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和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计划,攻克一批建设行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提高我国建设行业信息化技术水平,增强我国建设事业信息化应对加入WTO后国际信息产业冲击的能力。通过组织试点示范工程,建立以“数字城市”为目标的适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体系。针对建设行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开展建设领域软硬件测评。大力推进建设事业应用软 8 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指导和带动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信息化,积极开展建设行业网络系统的建设。

具体行业目标是:

(1)城市规划行业,东部发达地区80%以上的市、20%以上的县、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能够开始利用城市规划信息系统进行城市规划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部、省、市三级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城市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进行动态的监督管理。

(2)城市建设行业,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城市交通体系、国家城市水务监管体系、全国建制市城市园林绿化监管体系、全国环境卫生监测体系、国家级城镇集中供热监管体系、城镇燃气监管体系、市政建设监管体系等,建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建设服务与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住宅与房地产行业,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房地产企业及执(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系统,实现房地产业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提升房地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住宅与房地产业的现代化,实现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4)建筑业,建立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建筑企业和执业资格人员信用数据库,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系统,逐步建立我国建筑业信用体系。通过组织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的“建筑业信息化战略与标准研究”、“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的滚动研究,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筑行业。

3、推动企业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实现建设系统骨干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与部、省(区)、市三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政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引导企业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加强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实力,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适应国际国内竞争新形势。

四、重点任务

(一)建设事业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1、建设部电子政务内网的建设。政务内网主要支持副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办公业务和其他涉密业务。政务内网的建设将根据中办和国办的规划和要求进行。

2、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包括开展“建设部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以及全国建设事业重点业务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关于建设事业重点业务监管信息系统,根据国务院要求,重点开展“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住宅与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全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等六个重点业务监管系统的建设,实现对全国住房公积金、建筑市场、重点城市的规划、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住宅与房地产市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动态监管。

3、公众网的建设。整合现有网站资源,集中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国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有形建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造价管理、房地产、城市建设等方面 10 内容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互联网站以及“中国建设信息网”两个建设部综合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互联网站和“中国建设信息网”不仅为建设部发布信息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建设市场各方主体提供信息服务。

4、建设和完善统一的建设部政务信息公共平台和全国建设事业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部政务信息公共平台是实现建设部政务信息系统中办公自动化、各业务监督管理系统信息共享、信息交换的基础;也是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的支持基础平台。数据库的建设包括建设事业各行业的政策法规、统计数据、企事业单位介绍、新技术新材料信息、项目信息以及空间地理信息等。同时建立正常、有序的信息收集、开发、分析、传递、发布渠道。在满足政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信息的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

(二)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根据建设事业各行业的特点,通过组织制定行业信息化工作总体规划,制订行业信息化技术政策、标准体系,开展行业信息化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组织实施示范工程等方式,积极推动和引导整个建设行业的信息化工作,提高建设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

1、制定全行业信息化工作总体规划。加强对整个行业的总体规划,集中实施对关键技术的攻关。通过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以及其他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开展对建设事业信息化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建立起适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系统。

2、组织制订建设行业信息化技术政策与管理办法等。

3、建立建设行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标准体系,编制建设领域各类数据标准与应用系统标准,规范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

4、开展建设事业各领域业务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1)建立部、省、市三级城市规划信息化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城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共享平台的建立。

(2)建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信息化监督管理体系、全国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体系(包括建立智能化城市交通体系、国家城市水务监管体系、全国建制市城市园林绿化监管体系、全国环境卫生监测体系、国家级城镇集中供热监管体系、城镇燃气监管体系、市政建设监管体系等)。

(3)建立健全房地产行业信息化监督管理体系,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管理、房地产交易和房屋权属登记管理、房地产测绘管理、维修基金监管等业务管理内容。加快建立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交换、数据汇总、预警分析等功能完善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建立全国房地产企业及执(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系统,促进房地产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监管信息系统,规范住房公积金业务信息化管理工作。

(4)完善现有招投标管理、工程质量监督、施工安全管理、工程监理、施工许可证管理体系,开发勘察设计监管、合同备案管理、施工过程监管及竣工验收备案监管等信息系统,建立全国建筑市场信息化监督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建筑企业和执业资格人员信用数据库,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系统,逐步建立我国建筑业信用体系。

5、组织建设行业信息化试点示范。示范工程可以起到带动城市、带动行业、辐射地区的引导作用;科技攻关的各项研究成果需要在示 12 范应用工程中得到检验、修正、完善,加速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城市数字化工程的产业化。为此,抓好示范工程的建设,通过信息化试点示范和应用软件的产业化,提出城市数字化建设与管理模式、应用经验、相关标准与规范,以及有利于市场动作的推进机制,检验并发布优秀成熟的技术与管理成果,确保全国城市数字化工程的健康、快速、有效的发展。

6、开展建设事业软硬件测评工作,制定建设事业软硬件测评标准体系以及建设事业软硬件测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三)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为应对我国加入WTO后建设企业面对的竞争和挑战,要加快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设企业、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鼓励和引导建设企业信息化,引导并规范建设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1、组织制定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规划、政策、信息技术应用标准等。要加快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技术应用标准、规范,将建设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和规范的实施纳入企业资质和行业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

2、研究建立企事业单位信息化指标体系,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3、组织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企业信息化技术。重点是做好CAD、地理空间信息技术(GIS、GPS、RS)以及建筑智能化、建设事业IC卡、供水、供热、供气、公交、工程建设管理、招投标管理、建筑企业施工信息化、房地产市场交易、产权产籍管理、物业管理等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工作,促进软件开发产业化、商品化,并逐 13 步开拓国际市场。

4、积极推动企业实现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引导企业逐步从当前单项信息化技术应用阶段逐步向多技术集成应用阶段发展,积极采用综合业务集成技术。将建设事业单项应用趋于成熟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MIS)、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关系数据库技术(RDBS)、自动控制技术(AC)等进行面向应用主体的有机集成,使多项信息化技术在集成中提高企业管理一体化、可视化和网络化水平。勘察、规划、设计企业要在现有CAD等技术应用基础上,建成以网络集成为支撑的工程协同设计项目管理系统,实现设计与管理集成;施工企业要在商务、合同、风险、财务、造价、投标、设备与物资采购及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形成全流程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的经营与技术管理集成;房地产企业要在项目开发、交易、物业管理和服务业务方面形成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开发与服务集成。

5、组织各类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组织产业化基地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建设事业信息化“十五”计划的实施,根据建设事业信息化现状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领导管理机构。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结合自身特点,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体制,责成专人负责,落实开发和管理人员。各企事业单位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和行业特点,明确机构或人员。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2、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建设事业信息化“十五”计划,结合本地区实际,相应地制订和调整本地区建设信息化计划和规划,14 以及相关政策。

3、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要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运行管理费用。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技术、设备、人才、环境,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是无法开展工作的。因此,各单位要将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列入投资计划并确保落实到位。同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各方面投资建设信息化事业。

4、加强标准化工作。标准、规范是保证信息化实施与发展的重要保证。部有关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编制信息化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在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信息化工程时,一定要严格遵循国家制订的有关标准、规范。

5、加强建设事业信息化的制度建设。针对建设事业应用软件管理比较混乱、软件产品质量不稳定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对涉及到关系公共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性环节的应用软件建立软件评估、准入制度。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支持使用正版软件,打击盗版软件。扶持产品技术含量高、质量有保证、服务好的企业参与行业软件开发,推动软件产业发展,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6、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做好行业信息化基础工作。如组织开展信息化标准制定,组织开展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业务的培训活动,做好行业企业信息化经验和技术交流、专题培训等服务工作,推动信息技术在行业的普及,提高行业基础信息的数字化水平,为行业全面实现信息化打好基础。

7、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建设事业创新体系。对行业共性、基础性的关键技术,统一组织有关单位联合攻关,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攻关、863科技发展计划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试点、示范,以及建立软件产业化基地等方式,正确引导和推动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 15 的开展。

8、积极开展国际间的经济、信息技术合作。积极引进人才、资金、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

9、加强信息化工作队伍建设。抓好建设事业信息工作人员知识化、专业化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建设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建设事业专业知识,乐于奉献的信息化工作队伍。

第三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学习心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会上深刻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复杂变化,提出了到2035年要实现的远景目标,明确了下一阶段发展的具体任务。军令状已经下达,集结号已经吹响,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要坚定信心、凝心聚力、狠抓落实,走好“蓝图变实景”的长征路。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笃定前行。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

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总结“十三五”的决定性成就,令人鼓舞;

科学擘画“十四五”乃至2035年的发展新蓝图,催人奋进。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初心,笃定前行。

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为民服务。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再好的规划、再好的蓝图,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群众的幸福生活。要深化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听民情、知民意、解民忧,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难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为民造福。要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举措,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感和获得感。

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锐意进取。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当前,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察势者智,驭势者赢。要树牢大局意识,始终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增强信心、不等不靠,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要发扬斗争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干出来的,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担当攻坚,奋力拼搏,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担当狠抓落实。事业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把“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从蓝图变为现实,来不得花拳绣腿,容不得敷衍塞责,不仅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更要争分夺秒、紧抓快干。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头雁效应”,以上率下、树好标杆,真抓、紧抓、善抓、敢抓落实,把美好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激发“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强化“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责任心,敢于担当、埋头苦干,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顽强拼搏,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第四篇:武汉市规划国土局信息化“十五”总结

武汉市规划国土局“十五”信息化

工 作 总 结

近年来,在省市领导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局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促进规划国土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做出了贡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武汉市规划国土局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92年。1996年全局系统召开科技大会,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基本框架。2000年,张林局长在局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数字武汉‛建设为驱动,坚持技术创新、环境创新、体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建立‚数字规划‛和‚数字国土‛,实现规划国土管理的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决策智能化和政务公开化,提高规划国土依法行政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武汉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工作目标是:

1.信息网络化。建立起我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信息传输网络,实现规划土地管理信息的分级统一管理、快速传递和信息共享,实现市局、分局的协同办公。

2.办公自动化。通过计算机技术的介入,实现规划国土资 1 源管理的计算机辅助报建、审批,实现业务管理和通用办公的计算机网络化、程序化、制度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决策智能化。建立规划、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动态管理机制,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决策分析和预测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现代化的工作平台,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4.政务公开化。采用信息技术扩大公示范围,增强业务办公的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

在2003年1月召开的局系统第二届科技大会上,张林局长又提出了‚四化两研究‛的战略部署,‚四化‛即行政审批电子化、地理信息市场化、规划设计信息化、规划决策社会化;‚两研究‛即加强基础研究和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对进一步深化规划国土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实施全局系统网络建设,构建宽带信息化基础设施 我局的电子政务网络分三个层次:一是联接市局机关、分局、事业单位、开发区分局以及远城区规划国土管理部门的全市规划国土政务内网;二是与武汉市市委、市政府,湖北省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等上级和业务主管部门联接的电子政务外网;三是联接Internet的、面向公众服务的公网。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Internet逻辑隔离。

局机关的局域网于1998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与各二级单位、分局和远城区局联接的政务内网与2002年后逐步建成,同 2 时建立并优化了我局与省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信息办的网络联接,与国际互联网建立了进、出口通道。通过实施广域网工程,建立起全局系统基于MPLS(多协议标记系统)的VPN宽带网络,联接了全局23个网络节点,为实现全局系统信息传递、协同办公和资源共享提供了信息高速公路。健全了网控机房安全监控设施,满足了网络核心设备24小时运行,保证了网络的畅通。

2000年以来,局系统共投入约4000多万元加强了设备配套建设,目前共拥有计算机1000余台套,打印机、绘图仪等外设400余台套,网络存储总量达4T。

我局十分重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2003年我局被列为全国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试点单位。在公安部、省公安厅、市公安局网监部门指导下,开展了等级保护试点工作,就信息系统安全要素、保证要求、病毒防护、密码支持、物理安全、灾难备份和恢复、安全管理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检测和评估。通过试点,进一步完善了网络安全措施,改善了网络运行环境。

(二)加强办公自动化建设,推进二级管理一体化电子审批 自1999年开始,我局以覆盖全局系统的宽带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逐步实施了以‚政务公开、分段办理、计时限时、计算机支持‛为主要特征的窗口服务制工作模式,开发了涵盖规划国土管理全部内容的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推行了规划国土二级管理 3 一体化电子审批,实现了全局系统的数据传递和信息共享。为贯彻《行政许可法》,我们还开发了内部业务管理运行和督察子系统,建立了审批时限的督办机制。

办公自动化系统具备丰富的公众查询和服务功能,审批结果可通过语音电话、触摸屏进行查询,采用手机短信发送通知,并通过大屏幕进行公告,还实现了网站与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库的对接。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实现了管理和工作模式的革命性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2001年我局获得国家建设部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三)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城市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构建“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目标,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我局是‚数字武汉‛建设的先行单位,2000年,市政府明确要求,武汉的数字城市建设以我局为试点,先行开展地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我局以‚数字城市‛建设为先导,开展了数字武汉建设总体框架研究,提出了数字武汉建设的工作思路。同时,积极应用‚3S‛技术,集成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规划设计信息、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审批信息以及其他专题信息,开展了‚数字武汉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立了‚数字武汉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平台‛,为‚数字武汉‛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建立了如下子系统:

1.基础地形图数据库系统。该系统集成了武汉市城区和远 4 城区城关镇1:500、1:2000和1:5000数字地形图等空间基础定位信息。基础测绘工作已被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城市基础空间数据的动态更新创造了条件。

2.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建立了武汉市中心城区500平方公里1:2000比例尺自然彩色航摄影像数据库,武汉市城区1168平方公里的QuickBird(分辨率0.61米)和武汉市域8549平方公里的SPOT5(分辨率2.5米)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进一步丰富了空间信息资源。

3.地下管线数据库管理系统。地下管线是城市管理和运行的‚地下神经‛。我们于2002年5月启动了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整测工作,现已全面完成,共普查地下管线5600公里。本次普查整测工作采用全数字测量方法,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也已经建成并通过验收。

4.城市工程勘察数据库系统。已将主城10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3090多个工程58000个钻孔的地质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了‚武汉市工程勘察数据库系统‛,构造了城市工程地质模型。该系统的建成对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研究、土地评估、工程勘察结论的完善、武汉市地质构造研究、城市防灾减灾以及地震小区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城市总体规划数据库系统。武汉市199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于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依据。为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作用,对主城区总体规划和24个专项规 5 划全部建立了数据库系统。

6、城市规划道路数据库系统。已将武汉市1200平方公里的规划道路信息全部录入了计算机,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并建立了规划道路更新、调整的运作机制,为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和规划国土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7.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库系统。武汉市中心城区243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于2002年完成,共分90个片区编制,同时建立了控规信息系统,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8.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武汉市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示范项目、2002武汉市政府一级工作目标。现已完成了市域范围8549平方公里共30万个图斑的数据建库工作,并建立了1997—2002年历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该系统涵盖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报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土地动态监测等内容。

9、城镇地籍管理数据库系统。我市采取单宗地测量逐步积累的方法,开展城区地籍测量工作,目前已完成城区1/3面积的地籍调查登记发证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地籍管理数据库系统。

10.土地定级估价数据库系统。为加强土地管理,盘活土地市场,我局于2000年7月至2001年8月,对武汉市主城范围的商业、工业、交通、住宅、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等影响地价的因 6 素进行了调查建库,建立了土地定级和估价的数据模型,为城市房地产开发和相关政策制订提供了依据。

11.规划国土管理审批红线数据库系统。审批红线信息不仅是我局行政审批结果的重要内容,也是后续审批管理的重要依据。该系统完成了包括用地红线、建筑红线和市政红线在内的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审批的各类红线数据的建库工作,在我局日常业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交通调查数据库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全市主要交通道口和大型公建的交通OD调查资料,形成了全市交通规划的基础数据,为建立全市智能交通规划奠定了基础。

13.‚城中村‛调查数据库系统。为摸清武汉市‚城中村‛土地资源现状,我局于2002年开展了‚城中村‛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和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完成全市中环线以内540余幅1:2000‚城中村‛土地资源现状外业调查、数据处理和建库,研制开发‚城中村‛土地资源现状信息系统软件,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信息。

14.地名数据库系统。以最新的卫星遥感影像、交通网络和街区图为基础,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地名数据库,包含行政区划名称、道路名称、单位名称在内的各种地名12000余个,满足了各类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需求。

15.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库。数字高程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一项内容,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防洪防灾等工 7 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建立了覆盖武汉全市域的5米格网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16.重点地区城市三维模型数据库。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集成数字高程模型、航空遥感影像、建筑模型和实地建筑纹理等数据,建立了南岸嘴至江汉五桥13公里长26平方公里、积玉桥地区1.2平方公里的城市现状和规划模型,为规划设计和管理审批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

我局开展的‚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部全国城市数字化示范工程,土地利用数据建库及更新是国土资源部的全国试点项目,武汉市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获2004年全国地理信息系统优秀应用工程银奖。

(四)以网站为平台,大力推进规划国土管理政务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公众服务

我局的门户网站‚数字武汉—规划国土在线‛2001年6月开通。3年多来,逐步对网站进行了优化,提升了网站功能,丰富了信息发布内容,促进了规划国土信息公开,贴近了社会和市民。2004年,又推出了网上‚两室两厅一站‛(规划成果展示室、规划国土教室、规划国土申报大厅、土地交易大厅、拆迁服务站),成为我局促进政务公开、服务城市建设的重要窗口。在网站服务功能进一步深化的同时,网站的访问量也迅速增加,总访问量达100万人次。该网站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市民的热情关注,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经常浏览该网站并作出批示:此网站很好,特别是在建项目查询,方便、透明,便于群众监督。8 2004年11月4日俞书记亲自到局信息中心视察该网站并给予高度评价。市民来信说:‚看了贵局网站,感觉新颖、实用、内容丰富、数字信息量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举措是贵局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也是贵局依法行政的很好诠释‛,‚通过网站可看出贵局的工作作风务实、创新!在贵局办事也能体会到是一个能代表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优秀政府职能部门、可以说是武汉国际大都市形象建设的一面窗口!‛该网站2004年1月被评为武汉市首届党政机关‚十佳网站‛。以网站建设为核心的规划国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入选国家信息化应用推荐案例。该网站主要有如下特点:

1.政务公开力度大。网站不仅公示了规划国土管理‚一书五证‛审批结果,还在全国首创了‚在建项目查询‛栏目,公布每个在建项目的建筑工程核位红线图和规划要求,并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四线‛控制信息、重点地区规划、基准地价、土地‚招、拍、挂‛信息进行发布,更将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土地储备、市政工程等范围在地形图上分色标出,网上公示力度之大在全国同行业居于领先。

2.便民服务措施实。网站秉承亲民、便民服务宗旨,提供了多种便民措施。除提供政策法规查询和解读服务外,网站还开通申报视频导引、网上申报、项目进展实时查询和土地挂牌网上价格实时发布功能,还为市民开通了‚局长信箱‛、‚意见反馈‛、‚在线交流‛、‚网上答疑‛等互动交流栏目,接收并回复群众来信。‚局长信箱‛9月开通后,深受市民关注,信箱接受并及时 9 回复群众来信3千余封。根据市民需求开通的‚拆迁服务站‛,使市民提前掌握规划拆迁信息,受到市民欢迎。

3.网站设计思路新。网站始终坚持创新思维,不断推出贴近群众的新栏目,如以网上‚两室两厅一站‛为重点进行设计,突出网站信息服务功能,令人耳目一新。2004年网站每月推出一个专题,不断丰富版面内容,增设了‚规划吹风‛、‚政策解读‛等信息专栏,深受市民喜爱。

4.更新维护机制强。网站拥有一支编辑开发能力强的专业队伍,建立了完善的更新维护机制,坚持每日更新,节假日也不例外。截止2005年网站共更新各类文章1789篇,拆迁信息425条,批后公示28批次,在建项目核位红线172项。网站主创人员之一2003年获‚武汉市网页设计大赛技术状元‛称号。网站开发了后台维护管理系统,不断加强后台信息更新功能。

5.推广应用前景好。网站功能十分齐全,可实施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如系统建立的‚在建项目查询‛在国内首次将建设项目审批的指标和核位红线图在网站上公示;在‚拆迁服务站‛栏目将拆迁意向、拆迁许可证的附图在网站上进行公开等。这些服务和公开措施系全国首创,在规划国土信息系统全国性会议上得到肯定,并在部分省市得到推广应用。

三、基本做法与体会

(一)明确思想,提高认识,讲究发展策略

我局一贯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行政务公开的重要手段。全局系统每年召开信 10 息化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认识。2000年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为全局系统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通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努力,已经基本实现了会议提出的各项信息化工作目标。全局系统信息化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局注重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明确思路和发展策略,确立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立足自我,联合共建;资源共享,促进应用‛的工作方针,制定了总体规划、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同时还注重两个结合,一是信息化建设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把信息化建设当作日常工作来抓;二是日常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日常工作上水平、上档次。由于讲究发展策略,我局信息化建设才能以较快的发展势头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领导,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在‚十五‛期间,我局逐步建立起了全局系统信息化管理网络体系,培养了信息化专业群体。对加快局信息化建设管理和推动高新技术的应用起了积极作用。

(三)需求驱动,与时俱进,坚持科技工作每年有所创新 在规划国土信息化建设中,一方面深入贯彻信息化与日常工作‚两个结合‛的思想,保障好政府和机关的需求,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局信息化发展进程,坚持与时俱进、科技创新的原则,不断提倡新思路,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年年开拓新项目。1999年开展网络 11 建设,2000年集中进行十大数据库建设,2001年推行办公自动化,2002年实施土地系统建库,2003年铺开电子政务建设,2004年推进规划国土公众服务系统建设。脚踏实地,每年争取有所突破,取得了坚实的成果。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高、周期长的基础性工作,设备和数据更新快,除系统建设所需资金外,系统运行、维护和设备更新换代也需要稳定的经费支持。我局系统在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搞信息化建设,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和财政支持,保障信息化各项投入的落实。近几年来,局系统共投入约4000余万元加强了设备配套建设和项目开发,保障了局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五)抓政策保障和标准化建设,促进协调发展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我局十分注重信息标准化工作,专题系统开发均要召开会议研究信息标准化问题。为统一信息共享交换标准,我局还召开了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会议,研究制订了《武汉市规划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案》,作为本局信息化建设标准化文件。该标准化文件的部分内容还被国家GIS基础地理信息规范所引用。

为协调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的利益,促进共同发展,我局专门研究制订了《武汉市规划国土局数据共享暂行规定》等信息共享政策,编发了《规划与国土资源信息化文件汇编》,做到有章 12 可循,为信息流转铺平了道路。

(六)优先发展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基础测绘、工程地质和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等,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性、前期性和公益性工作,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1997年国家计委将基础测绘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实施分级管理。经我局积极争取,武汉市政府已将基础测绘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明确了‚十五‛期间基础测绘工作内容及经费渠道。这标志着武汉市基础测绘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多年来武汉市基础测绘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已经得到改变,为‚数字规划‛和‚数字国土‛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信息化建设技术含量高、难度大,必须依靠一支技术过硬的可靠队伍,我局十分重视信息化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政策和措施,培养、吸引和稳定高素质人才。局系统共引进培养大学生518人,研究生75人,博士生5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8人,高级工程师86人,‚213‛人才9人,享受国务院和市政府津贴的专家19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土资源部优秀技术骨干2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既熟悉规划国土业务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在局信息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管理和技术并重,确保信息和系统运行安全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大量的电子信息成为我局的重要财产,一旦失密或损毁将造成巨大损失。为此,我局将信息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管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特点,有的放矢,采取了管理和技术并重的办法。从管理上,我局健全了安全管理制度,将信息安全的管理和督察工作分别落实责任人和责任科室,将信息安全技术制度化,开展经常性的安全巡查,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技术上,我局重视实施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包括应用安全补丁和安全策略,对关键数据进行多重备份,购置安装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等。在广域网建设中,更将信息安全作为选比网络建设方案的首要条件,从而确保安全。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建设,提升规划国土管理能力 建立和完善规划国土信息化管理和标准体系,建设高效的行政审批系统。一是健全和完善规划国土计算机网络,加强网络的智能化管理,提升信息共享的安全保障能力;二是按照建立服务、有限、责任、透明、诚信政府的要求,健全完善规划国土二级管理一体化电子审批系统,提高协同办公能力;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开展数据挖掘和知识提取,促进规划国土管理决策的智能化和科学化水平。

(二)继续建设完善“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基础地理信息产业化

在现有‚数字武汉‛建设研究和空间数据库集成的基础上,以‚1个平台、2个体系、3个机制‛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基础地理信息产业化。‚1个平台‛即‚数字武汉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平台‛,‚2个体系‛即技术保障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3个机制‛一是数据更新维护机制,二是管理机制,三是市场运作机制。将‚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成为象电话、有线电视等一样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采用发售、租用等方式向社会提供服务。

(三)深化“规划国土公众服务系统”建设,为社会市民提供优质服务

以‚数字武汉—规划国土在线‛网站为窗口,全面推进规划国土公众服务系统的服务能力建设,使规划国土管理贴近社会、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让社会了解、参与、监督规划国土工作,为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作贡献。

(四)把握发展方向,提升规划国土信息化工作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规划国土信息化的基础研究和宏观战略研究,把握发展方向,跟踪科技前沿,不断学习和推广应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深化规划国土信息化建设,达到技术创新、环境创新、体制创新和服务创新的目的,使规划国土信息化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篇: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前言

信息技术作为当代高新技术和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科技、经济、政治、军事竞争的焦点,成为维护~、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发展信息技术,实现产业化,加快信息化进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十五”和2010年期间,是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信息技术与产业在我国提高国民经济素质、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中的主导作用,是信息产业科技跨世纪发展的历史任务。

制定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旨在明确我国信息产业的科技发展方向和技术创新重点,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为信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和众多的高水平成果,科研开发已开始步入自主创新阶段,技术实力明显增强,对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科技兴业,促进了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年均33.4%的增长率迅猛发展。2000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总产值9912亿元、销售收入580O亿元、工业增加值1334亿元、利税38O亿元,产品出口总额达551亿美元。工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产品出口占到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2%。彩电,音响、电话机等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

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通信业以年均43%的业务增长率快速发展。到2000年底,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已超过1.4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超过8526万户,全国电话普及率已达20.1%。信息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全国计算机社会拥有量接近3000万台,互联网用户达到2250万户。利用公用网组建的全国性计算机系统已达112个。我国的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总数位居世界第二,技术层次跃入世界先进水平。

二、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的自主科技成果

“九五”期间,信息产业在积极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高起点攻关,取得了454Q项部级科技成果。在产品开发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军事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与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银河机、神威机等巨型计算机的开发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和并行处理技术上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文信息处理居世界领先;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开发成功并建立了开发环境,为中国自主开发更高水平的微处理器创造了条件;集成电路O.25μm生产工艺已经掌握;波分复用技术达32OGb/s,已进入实用阶段;HDTV的技术体制研究具有创新性并获重大进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码的研究具有独创性;TFT—LCD液晶显示屏工业化大生产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电子整机和元器件的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及管理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大幅度提高。

超级VCD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采纳为国际标准,TD—SCDMA被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提案之一,说明我国完全有能力在国际信息技术领域自主制订重大技术标准,改变了不断选用外国技术标准的被动局面。军事电子科研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国防建设急需的关键技术,为增强国防实力、促进“科技建军、质量强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科研实力明显增强,自主开发能力不断提高

“九五”期间,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CAD设计中心、国家平板显示工程中心、移动通信国家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实验室、电信交换与软件支援国家工程研究开发中心、数字移动通信试验网等二十余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与完善,大幅度提高了信息产业的整体科研实力,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自主开发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九五”期间,科研开发的环境建设,使我国信息产业形成了从原材料、元器件、整机设备到系统网络和软件等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新的科研开发生产体系。

四、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新转变

“九五”期间,在党中央、xx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决定的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军民结合、优化技术结构、人才合理流动和转变机制,增强了信息产业科技的发展活力。

信息产业科研院所的改革转制、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有力地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了科技企业的群体崛起和技术市场的迅猛发展。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新的转变,形成了军民结合、多种所有制并存、大中小企业并举、三大类产品比例趋于合理和通信服务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新格局。

我国信息产业科技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微电子产业的水平还不高,目前国内需求自给率不到20%,一些技术档次高的产品尚不能生产;软件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还不多,主导操作系统基本上还是采用国外公司产品;通信服务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网络的运行利用效率较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与产业发展的规模还不相称,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发展趋势

环顾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可以预见二十一世纪初,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仍然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主

要动力之一。

集成电路技术作为高科技的代表,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集成电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将会产生一系列崭新的学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系统级芯片、量子器件、生物芯片、原子存储器、真空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将给信息产业带来更加深刻的技术革命。

软件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灵魂、信息时代的新型“物理设施”和人与机器相沟通的工具,是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核心。软件开发与芯片设计相互融合和渗透,将把人机充分自然地结合起来,软件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将超过硬件业的市场规模。

计算机是信息产业的支柱,也是信息网络的支柱,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向着高性能、网络化、智能化进一步迈进。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将进一步提高,网络计算机将使信息的传输、处理和交换更加快捷、方便和经济。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的技术结合,形成功能综合化、智能化、多样化的电子信息网络产品,不断满足人类社会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服务个性化的追求。

音视频技术仍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高新技术领域。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推进音视频、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和相互移植,加速和催化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与成长。数字网络产品和家电信息网络平台,将成为推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重大经济增长点。

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新型电子元器件将向片式化、微型化、高频化、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的发展引人注目。微细加工技术将继续推动集成电路产品的性能价格比按几何级数增长,表面组装技术(SMT)、微组装技术(MpT)、印制电路制作技术将日臻完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

现代通信技术总体发展趋势是高速、宽带、大容量与综合化、智能化与个人化。传统的电路交换网逐渐向宽带分组网过渡,大容量高速光纤通信技术的创新将为高速宽带信息基础设施网的建设奠定基础;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与Ip的结合将进一步推动移动通信的发展;卫星通信向移动和宽带发展;网络管理走向综合和基于策略的管理。

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崛起,为世界各国所瞩目。新一代信息网络将进一步向高速宽带化方向发展,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功能将趋向融合。

伴随着信息网络不断发展,信息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发展趋势是密码技术核心化、安全机制固件化、安全功能集成化、安全结构规范化、安全预防优先化、安全应用社会化、安全成果产业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表明,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等多专业技术彼此联系、相互结合、互为支撑的趋势日渐明显,集成电路、整机、系统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电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的信息化功能日趋统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综合化技术已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三个显著特点。

十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

今后十年,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基本任务是:以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为指导,以实施《集成电路与软件技术创新》国家专项为龙头,突出攻克核心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开发应用技术等三个发展重点,建设信息网络技术平台、技术开发平台、中文信息平台、信息技术应用平台等四个平台,构筑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后发优势,全面推动。信息产业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国民经济素质、改造传统产业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

一、发展环境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党中央、xx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把发展信息产业提到了战略高度并放到了突出位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大力采用新的科技成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为信息产业科技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xx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又给予了重要政策保证,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信息产业科技工作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

(二)科技实力明显增强,自主发展环境已初步形成“八五”、“九五”以来,信息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企业的科技进步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以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为主线的质量效益型市场机制正在企业中形成。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我国初步实现了向现代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建立了基本满足国民经济需要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这些都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矗在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信息技术创新已初步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自主发展的环境已初步形成。

(三)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人才资源优势

据分析,到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市场总规模预计可达到40,000亿元。这样广阔的市场,是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前提。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也为中国的信息业提供了走出去的良好机遇。目前,在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上百万的科技工作者中,从事软件开发和从事计算机应用开发的技术人员约有40余万人,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硕士、博士源源不断的成为信息技术开发的生力军,加上学业有成的留学生陆续回国创业,使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人才和市场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目标的两大优势,这是信息产业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

(四)新技术革命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良机

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产品层出不穷,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加快,既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我们能够发挥后发优势,有可能同外国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从而加快我国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跨越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坚持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

掌握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同样要求自主创新。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基本国情出发,在战略性、方向性、前瞻性、基础性的重大信息技术领域,必须突出国家目标,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在重视原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概念的创新,不断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拥有更多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权。

(二)坚持市场取向与市场创新相结合市场是科技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信息技术基础研究要面向应用研究,应用研究要面向产业化开发,产业化开发要面向市常在重视显在市场同时,更要通过技术创新主动地创造新市场,主动适应已有和正在出现的市场需求,开发、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充分应用市场机制,提高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

(三)发挥全行业的优势,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全行业的优势,以企业为主体,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实行跨专业、跨学科交叉创新,相互结合、互为支撑,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国家目标。对涉及到国家经济命脉、信息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以及有利于解决产业升级和改造传统产业的集成电路与软件核心技术,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组织运作,要通过技术的联合、经济的联合和市场的联合,集中力量、集中投资、大力协同、专题攻关、重点突破。

(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创新的机会永远存在。要认真分析、研究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要作到独具匠心的思考、独辟蹊径的创新、独树一帜的发展,促进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增强后发优势。充分把握信息产业新技术革命提供的发展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走出一条我国自主发展的技术创新道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技术突破与跨越发展。

(五)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加强国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吸引人才,加强智力引进,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智力资源和先进技术成果,是加快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信息技术和产品更大规模出口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时机已经到来。

“请进来”是对外开放,“走出去”同样也是对外开放,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因此,要不断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失时机的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推进我国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出口,并在国际竞争中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世界级的跨国大公司。

(六)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电子信息产业优化结构,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布局,提高整体效益,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一方面要发挥西部地区众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的现有技术实力,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为西部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全国信息产业科技资源,倡导东西部加强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的联合,加大信息技术向西部的辐射和延伸,提高西部利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促进当地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七)坚持军民结合,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坚持寓军于民,利用信息技术军民通用性强的特点,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速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技术支持,增强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科技的自主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一)~年的发展目标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使我国信息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扩大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使科技进步对信息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信息技术的跨越发展,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有的技术支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2010年的远景发展目标

在主要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拥有量跻身于世界前列,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同步,并成为信息技术的主要出口国,使我国成为世界信息技术强国。

四、发展重点

攻克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技术;突破制约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急需的应用技术,是“十五”期间信息技术的三个发展重点。

(一)目标产品

目标产品选择原则:选择内含基础性、共性、前瞻性的核心技术及关键技术并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电子信息为目标产品。

目标产品

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硬件,也包括现代意义上的软件和软硬件相结合的产品;不仅包括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整机和系统,而且包括技术平台、网络和各种信息服务。

“十五”期间,信息技术创新的目标产品是:

l、集成电路与软件

以通用微处理器为代表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以通用操作系统为代表的软件技术是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两大核心技术,要集中全力,加以攻克。

通过实施《集成电路与软件技术创新》国家专项,攻克以通用微处理器为核心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以通用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软件技术,开发出具有战略制高点意义、可以进入市场并赢得经济效益的新一代微处理器和中文操作系统系列产品:

(1)64位通用高性能微处理器

(2)64位通用中文操作系统和工具软件

采劝沿途下蛋”的技术路线与实施途径,在实施专项的过程中开发出以下集成电路、软件中间系列产品:

32位通用微处理器和16位/32位MCU和DSp专用微处理器系列产品并形成产业;

32位中文操作系统和16位/32位嵌入式操作系统系列产品并形成产业;

数据库管理系统;

建立国家公共“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模块库”(IpCore)和“软件功能模块复用构件库”,并形成资源共享的产业技术开发平台;为数字电视、计算机、通信等各类整机与系统的创新发展,为改造传统产业和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提供安全的集成电路与软件产品,为企业技术开发创新工作提供技术开发平台。

(3)中间件

为实现不同类型的硬件、操作系统平台上的数据共享和应用互操作,屏蔽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的差异,保障异构系统之间的通讯服务的各类软件:

面向移动计算平台的“瘦”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的中间件技术和产品;

面向网络环境的海量数据处理的中间件技术和产品。

2、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信息材料

重点开发高清晰度彩管(CRT)、液晶平板显示器(TFT—LCD)、有机膜场致发光和微镜等新型显示器件;研究开发化合物和宽禁带半导体器件、绿色电池、传感器、压电陶瓷和声表面波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片式电子元器件等新型元器件,以满足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和小型化电子产品与整机发展的需求。

重点发展0.13~0.18μm集成电路用硅单晶和外延材料、大尺寸GaAs单晶、高密度磁记录用关键材料和新型海量存储材料以及新型纳米材料,以适应超高速、大容量信息处理、传输和存储的需求。

3、数字视听产品

研究开发高清晰度电视(HDTV)技术系统和设备、新一代数百字激光视听产品与系统,在国内开发成功数字电视终端的基础上,加快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与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同时,形成中国的数字电视系统技术与标准,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引导我国视听产业的结构调整,加快由模拟向数字化的过渡,以适应人们对获取信息的新追求。

4、计算机与信息处理设备

研究开发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自主高端服务器群集系统;重点开发网络计算机系统、高速路由器、网络交换设备、网络接入设备、非键盘高性能输入输出设备、机器翻译设备、海量存储设备和中文信息处理产品。

5、通信系统与产品

重点开发密集波分复用设备(DWDM)、新型高速光传输设备、光交换设备、大容量全光网络(OXC、OADM)设备等光通信系统与产品,突破关键的新型光电子器件、组件与材料。

积极开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产品的研究,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体制标准的研究制定与系统开发,加快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技术开发,引导移动通信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大力开发宽带接入网设备,解决信息网络的带宽“瓶颈”。

发展卫星通信、定位系统与设备,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的发展要求。

6、信息网络及应用

电信网(含固定和移动通信网)将由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过渡;电视网(含有线和无线电视网)将由广播式的单向传输走向交互式的传输;因特网将由固定因特网向固定因特网与移动因特网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

技术进步将使三网的功能逐渐融合,未来的信息网将是通过多种技术综合运用而建立的具有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传输能力和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的可以满足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固定与移动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天地一体化的新型网络。

7、家庭信息网络平台

重点研究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统一接口协议的数字化家庭信息网络系统技术与软件,开发即插即用功能的网络产品与应用软件,为各种家用电子产品提供共用平台,满足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文化娱乐、家庭所需各种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家庭智能化管理等社会服务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发展的需求。

8、信息安全产品

重点研究开发用于国民经济信息化、保证国家信息安全和国防建设急需的安全微处理器、安全操作系统等信息攻防硬件与软件产品。

除上述八大领域目标产品外,“十五”至2010年期间信息产业将建立四个基础性、共性重点平台:

1、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主要解决我国现有、在建和待建的不同协议的信息网络的规一化问题,实现各种网络的互连、互通、互操作以及保证信息的畅通的传输和有效使用

2、技术开发平台

为各

行各业技术开发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测试、计算机模拟仿真、计算机集成制造等现代化开发与验证手段,实现电子设计自动化(EDI),改变传统的技术开发方式与产品实验验证手段,变生产后的验证为生产前的验证,缩短技术开发周期,降低技术开发成本,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中文信息平台

提供全中文化的电子信息产品及信息网络的人机界面,改进键盘输入和开发非键盘输入的操作环境,推动计算机在我国的广泛普及与应用;

4、信息技术应用平台

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入世”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重点支撑电子商务、电子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支撑工业过程控制和业务流程管理水平的提升,支撑国家信息化建设,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

(二)关键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产品和四个平台建设,支撑信息产业跨越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提高综合国力。重点发展以下关键技术:

1、集成电路技术

以研制开发64位高性能通用微处理器为突破口,攻克和掌握以CpU为代表的集成电路技术,全面带动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与应用水平的提高,形成自主开发与创新体系:

新一代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研究与设计技术

深亚微米和超深亚微米芯片设计与验证技术

系统级芯片(SOC)设计与验证技术,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模块(Ipcore)及重用技术

0.18微米一O.13微米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及关键工艺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集成电路测试技术

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技术

2、软件技术

以操作系统、数据库、各类设计和管理工具开发为切入点,攻克和掌握以64位高性能通用操作系统为代表的软件技术:

中文安全网络操作系统技术的设计、开发、测试

软件开发环境技术

数据挖掘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技术

操作系统结构及软硬件适配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

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

工具软件技术

公共软件构件库设计、管理技术

3、新型元器件及新材料技术

新型显示器件技术

新型光电子器件技术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

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

微电子材料技术

光电子材料技术

新型电子元器件用材料技术

计算机用材料技术

高性能、海量存储材料技术

4、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网络化、高性能的计算机技术

高性能数据存储技术

高性能输入输出技术

专用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技术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机器翻译技术

5、现代通信技术

光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

高速分组交换技术

通信基础技术

6、音视频及多媒体技术

数字电视及高清晰度电视技术

数字音频及其广播技术

新型视频压缩与解压缩技术

新型音频压缩与解压缩技术

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家庭信息网络平台技术

7、电子产品制造技术

微细加工技术

电子组装技术

印制电路制作技术

加工中心与柔性制造系统技术

电子测量技术

8、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技术

数据安全与信息攻防技术

9、信息网络技术

新一代Ip技术

通信系统网络结构、网络控制、网络管理、网络互联技术

现代电视网技术

高速无线互联技术

高速率、宽带路由技术

高速网络交换技术

异种网络互联技术

宽带接入网技术

多媒体综合业务支持技术

10、电子信息技术应用

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技术

电子政务应用平台技术

远程教育应用平台技术

远程医疗应用平台技术

工业过程控制、业务流程管理技术

农业和机械、化工、纺织、石化、电力、冶金、交通、能源、医药等重点行业以及金融、海关、工商、财税、保险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技术

11、标准化和质量与可靠性技术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数字电视(含高清晰度电视)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家庭信息网络平台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新一代高密度数字视盘系统格式标准的研究制定

信息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现代通信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电子产品和电子系统可靠性设计及评测技术研究

信息产品质量监督与控制技术研究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推广

(三)技术开发能力与创新基地建设

1、科技开发能力建设

“十五”期间继续加强产业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科研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一批确有实力的企业建立行业技术开发与创新中心,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

2、技术创新基地建设

合理布局全国信息产业技术资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一些重点地区建立集中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鼓励地方完善配套设施,提供技术开发配套环境,建立信息网络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长沙、成都、武汉、杭州、哈尔滨、长春、沈阳、贵阳、无锡等地建立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信息安全、光电子、新型显示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新信息材料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规划和专项计划的制定与指导

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系统性极强的工作。加强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规划的制定,指导全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实施《集成电路与软件技术创新》国家专项,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xx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和《xx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组织和协调职能,按市场运行规律,推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引导科技人员进入市常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力推动产、学、研、用的结合和各种形式的广泛联合,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加速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迫切需要大批创新和创业的科技人才,特别是技术带头人,迫切需要大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导创新和创业的科技型企业家。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决定》提出的若干重要政策,按照资本多元化和技术参与分配的原则,结合信息产业自身的特点和条件,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措施,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从事信息技术开发与创新,激励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

(三)推动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服务与指导工作,推动企事业单位把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建立健全专利工作制度,并把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与水平作为评价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指标。要使中国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权。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和规范市场的技术标准体系与质量监督体系

充分发挥技术标准规范市尝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引导企业在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同时,主动成为标准制定的主体。要改变被动地接受外国技术标准的现状,要自主地制订技术标准,并积极把中国的技术标准推荐为国际标准。标准的研究制定要与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相结合,要以自主的知识产权作支撑。技术标准是重要的技术壁垒,重大技术标准蕴涵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技术标准要服务于产业发展。

加大对信息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强化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高信息技术产品与信息服务的质量总体水平。实施名牌战略,增强信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财税金融扶持政策

充分利用《中共中央、xx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和《xx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规定的国家有关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多渠道扩大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投入。切实把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转化为促进企业创新、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同时,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信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积极培育有利于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全社会对信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入力度;推进企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使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逐步达到年销售额的5%以上。

(六)大力推进科技体制的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

支持企业建立与其生产规模想适应的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试验基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企业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服务。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和设计单位的改革与企业化转制,推进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的紧密结合,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提高面向市场的开发创新能力。

推动信息产业社会公益机构和中介组织,积极面向市尝面向企业,提供数据、信息、成果推广和技术服务支持,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七)加大技贸结合、加强产用结合建立健全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的环境,促进高技术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扩大信息产业对外技贸合作,开拓国外技术市场,推动技术出口。

加强信息产业制造业与运营业的紧密结合,在入网装备和网络工程建设上,对自主开发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国产化装备的比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二○○一年六月

下载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层十四五规划远景目标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基层十四五规划远景目标建议学习心得体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作为基层党员,我们要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定,执行党的路线、方......

    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在乡机关组织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会上,大家集中学习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深刻领会了全会精神的正确性、科学性和重要现实指导意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

    2035远景目标心得体会

    2035远景目标心得体会肩负众望“眺”,咬定目标开启新篇章。六十一甲子,我们相逢庚子年,在这国际国内都不太平凡的年度,我们党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胜......

    县科学技术局十五信息化工作及十一五规划

    文章标题:县科学技术局十五信息化工作及十一五规划信息化目前被公认为是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县科学技术局十五信息化工作及十一五规划

    县科学技术局十五信息化工作及十一五规划 县科学技术局十五信息化工作及十一五规划2007-12-07 21:10:4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县科学技术局十五信息化工作及十一五规划县科学技......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生涯规划就是规划人生的远景

    生涯规划就是规划人生的远景,绘制生命的蓝图,发挥自己的才能,写出人生的剧本。当前,教师职业正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新课改需要教师用新思维去面对,教师晋级和评优需要以厚实的业......

    回校三年规划远景(5篇)

    回族小学三年发展规划 为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在认真总结过去三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以“以教师提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