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9:5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

第一篇:《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

《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而无产阶级可以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消灭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国家的维系和建立需要暴力机关,暴力在历史中起到革命的作用。人是好斗的动物,和平解决固然可贵,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靠实力解决问题更现实。

对于两个不相熟的国人来说,最大的联系莫过于国家了。

对于我们来说,国家并非由我们建立,我们对国家做贡献就需要去了解她。国家由祖辈建立,总会有时代特点的事物需要改变,从而更有利于时代的发展。

新青年需要紧跟时代脚步,一方面多接触时政要闻和新鲜资讯,另一方面需要学习新的更多的知识。充实的全面的人才能更好地在竞争社会生存。最重要的是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何为爱国?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即为爱国者,奉献于国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伟业,捡起路边的一片垃圾,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或是不去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坏事,便是为国家做贡献了。

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根本是个人的实力,可在世界上,我们的立身基础是社会,是我们的祖国。历史告诉我们,国家衰落,国人会受尽欺凌,连基本的人权都无法保障。弱国无外交,弱国的人民也会备受屈辱。

为国者亦是为己,祖辈为国家,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你我“命已被革”,机会得之不易。只有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方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养育自己的国家。

书中说,国家最终会消失,但同宗同源的华夏子民永远是一国人,为同一目标努力——建设祖先通过暴力革命,用血用命换来的土地。

第二篇:读书心得《国家与社会革命》

王冠星 20091527102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心得

这本书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建设之路。

与法国,俄国革命一样,中国革命也爆发于独裁的,半官僚化的旧制度的崩溃,并且确立了更为集权的,大众参与的并在多个方面比革命前更加理性化和官僚化的新型政权。在中国革命中,农民不仅充当了革命的反叛的主要力量,而且成为巩固国家权力的有组织的群众基础。中国的帝制国家垮台之后,乡村,城镇的士绅依然在农村保持着固有的特权,军阀支配着各省与地区的统治权。因此中国的革命者面临着难以逾越的强大的阻力。只有在某种领导人懂的发动占大部分人口的农民成为反叛,建设以及参与的巨大动力之后,中国的革命才能得以完成。

从以农民为主的人民大众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这便是本书独特的分析,共产党反动广大人民,建立了大众性新政权,以最终胜利的方式夺取政权。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革命形势:

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帝国权威的面纱即被揭开,中国的国家政权力量就被分散到区域,省份以及地方层面。这种以地区为基础的军事力量的政权组织,在当时的中国及其普遍,但这种政权存在方式却极为独特。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作为总统,控制着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支最具强大能力的军事组织以其强大的力量统治着中国北部大部分地区。然而当袁世凯去世以后,这些原来的政治控制就落在了作用强制实力的地方军阀手中,他们一起独有的军事力量控制着地方,进行着区域性统治。宪法和议会等政治制度安排一直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反,实际情况是各种独立的军事集团,政治力量割据一方,相互掠夺资源。作为一种体系结构,他们只有地盘的大小,没有本质区别。这些政权是民事管理与军事争斗相结合的等级结构组织。

军阀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旧制度的发展以及帝制国家的垮台方式。在过政府的最后数十年中,全国建立了包括兵工厂在内的许多现代运输设施与工厂。这些现代设施和兵工厂能够为地方政权提供强大的杀伤行性武器和新的财政来源。清政府积极鼓励创建的地方新军,以为他们把镇压太平天国而兴起的地方武装转化为正规军队,能够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新军冰没有成功的作为国防工具,反而与士绅结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新军成了清政

府自己的掘墓人。之后,当中国失去能够统一节制军事力量的人和机构时,这些军事力量变分崩离析,各自为政,成为军阀混战和割据的新工具。

以城市为基础的国民党的兴衰:

国民党的兴起,主要源于1927年的北伐战争,依托各大城市的资源和民众支持。在相当长得一段时间里,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而几乎同时,共产党也意识到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在1927年后也开始了逐步创建军队——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不同的是,共产党转向立足农村,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得到农村的社会,经济资源。最终的结局是共产党胜利了,成功取代国民党的统治。由此看出他们相当有能力,将自己的策略和思想渗透到广大农村地区,并且取代乡绅的势力。但是,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生存甚至得到最后的胜利,还在于国民党的依靠城市来巩固国家政权的企图的落空。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一种独特的中国革命形式,两股主要的政治势力,在广大的农村的共产党组织和国民党的城市统治机构,这两种力量共同巩固了国家的政权,正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

共产党与农民: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共产党员认识到独立的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在变化多端的军阀与国民党统治的中国,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仅仅依靠个别领导的农民运动和工人罢工,来组建党组织和领导权力,是徒劳无功的。

在此之前,许多共产党的,领导人试图举行了多次的夺取大城市的起义,最后都失败了,于是开始逐步探索出新兴的策略:以农村为根据地展开游击战。

难能可贵的是,共产党没有强迫农民加入他们的军事组织中,而是以农民的利益为根本,按照农民的习惯行事,采取较好的地区主义,说服并使他们自愿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服务。于是农民很愿意帮住红军,为他们提供农村的资源,使他们打好游击战争。这种战争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农村地方的安定,而且这种战争方式也符合农民的天性,更能充分发动和吸引农民加入他们的队伍。

近代中国的政治形势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许多思想上的指引和经验教训,共产党的大众性政党的发展形式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在当代的建设和发展中,似乎也能发现历史的影子,认清历史的本质,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多的降低阻力。

第三篇: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读书报告

一、阅读篇名

《国家与革命》

二、简要背景

这本书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8-9月)写的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著作。十月革命也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联合贫困农民所共同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对农民和工人越来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公平,资产阶级内部的黑暗与勾结,各种矛盾激增,推动了阶级斗争的爆发,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变得越发成熟。我们都知道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必须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国家问题,事实上有很多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对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随之诞生,比较系统的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问题的著作。

三、主要内容

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这部分内容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基本概念,谈到这个学说被人忽略忘记或者遭到机会主义者的歪曲误解的各方面。书中引用了恩格斯在总结他所做的历史的分析时的一段话,很清晰明了的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笔者理解如果阶级的矛盾可以由外部条件可以解决,国家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只有当矛盾激化到没有办法解决的程度,国家就油然产生,作为一种力量,把这种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受到来自两个主要方面的歪曲,即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认为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以及“考茨基主义”对结论的抹杀。随之列宁提到了国家的那个 “力量”,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拥有监狱等的特殊武装队伍。但是,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他们居于社会之上?随着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伴随来的是考茨基反动的再一次抹杀。为了清楚的表明目前流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把戏的本质,列宁讲到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任何国家的消亡都是通过“自行消亡”。

第二章:讲述1848——1851年的经验,首先研究了革命前夕关于国家问题的言论,引用了《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语,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即“无产阶级专政”以及给国家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即“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这个理论同他关于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全部学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既然无产阶级需要国家,需要这样一个反对资产阶级的特殊暴力组织,那么自然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预先消灭和破坏资产阶级为自己建立的国家机器,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这样的一个组织!实际事情变化进程迫使革命提出破坏和消灭国家机器的任务而不是去改善国家机器。列宁接着引用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总结1848-1851年革命时的一段论述,来说明马克思这时已明确作出了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但以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这个问题当时还没有解决。

第三章:阐述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的分析。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对公社的经验做过分析,从其中的摘录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上一节所提出问题的答案,即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似乎仅仅是更完全的民主。马克思写到“公社不应该是议会式,而应该是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他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变化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以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努力从经验中取得实际教训。马克思主张集中制,关于“消灭国家政权——寄生虫”的观点却被机会主义者同蒲鲁东的联邦制混为一谈,列宁继续引用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的言论进行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歪曲的批判。坚信的认为公社是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已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政治形式。

第四章:恩格斯的补充说明。恩格斯不止一次的谈到公社经验的问题,说明马克思的分析与结论,所以列宁在这里单独列了一章特别来谈谈这些说明。首先提到“住宅问题”引出了“社会民主主义”学说把马克思主义在消灭国家的问题上对无政府主义的态度完全扭曲,从而值得提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无政府主义者的一次论战。恩格斯给倍倍尔的信里批判了格达纲领草案,并特别谈到国家问题,发现了一个重要论断:“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虽然倍倍尔同意恩格斯的批判,但在《我们的目的》这本小册子中有一些关于国家的完全不正确的议论,使得德国社会民主党仍顽固地重复国家问题的机会主义议论,由此就不能不提到恩格斯在《新时代》上发表的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批判社会主义党在国家结构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这一章节的最后提到恩格斯论民主的消除,国家的消灭也就是民主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也是民主的消亡。国家属于上层建筑,其产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国家的消亡也必定存在其经济基础,那么问题是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第五章:分析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列宁先对比了恩格斯与马克思写过的两封信,引出了两者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的不同,但是对于国家和国家消亡的看法是一致的,继而谈到马克思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问题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问题,解答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确切证明了的科学材料,也就是下文所要阐述的内容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别时期。马克思没有陷入空想,冷静的考察分析,把刚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在各方面还带着旧社会的痕迹的共产主义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这时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真正消亡必须要有完全的共产主义即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说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由于在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上采取了有利于机会主义回避躲闪的态度,结果就产生了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现象,列宁在这部分主要拿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来说的。总结上述分析,《国家与革命》既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先后顺序的考察,也是基于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历史先后顺序的考察,这种论述方式非常清晰的向读者展示了这些革命家如何通过分析历史革命经验来形成、发展无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在《国家与革命》的这些章节中,列宁所阐述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也包含对歪曲、抹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严厉批判,同时也是列宁在新的历史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四、典型观点

1.列宁针对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极力掩盖国家阶级性的谬论,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鲜明地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2.列宁独创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3.列宁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一致性。4.列宁还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发展规律,注意到无产阶级专政职能的多样性,集中说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五、评论体会

学习《国家与革命》,有助于我们认识国家的本质,进一步加深对无产阶级专政性质和任务的理解,自觉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要看到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的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我们还有看到,社会主义是带有旧痕迹的不完全的共产主义,因此,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搞好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还认识到国家的建立需要有正确的设想和构思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借鉴历史长河的丰富经验,结合自身的国情,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最积极的、最适合的国家道路的选择与开辟。

第四篇:关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国

与 革 命书报告专业:姓名:学号: 手机号:《 家 》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1918年5月出版。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

在本书中.列宁坚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职能。

首先, 列宁引用恩格斯的话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特殊的武装队伍,常备军和警察成为了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保证了这种统治阶级意志的实施;而具有特殊地位的官吏则是站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代表。为了维持庞大的武装队伍、官僚机构的存在和运行,需要征收各种税费和发行国债,直接吸吮广大百姓的膏脂,使公共权力得到财政上的支撑。所以,国家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强制的暴力机关。是统治阶级手中的强力工具。

如果不能清楚地解释国家的本质,那么暴力革命就无法找到它合理的依据,人民也只能处在压迫剥削中而束手无策。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暴力革命之外很难成功地推翻另一个政权。列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及时说明了什么是国家,澄清了当社时存在的各种关于国家概念的错误认识,为今后采用暴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做好了思想上的 准备,并且成功指导了俄国人民获得了十月革命胜利的革命果实。

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任务

随后,在《国家与革命》第三章中,列宁重点阐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如何对待国家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打碎、摧毁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国家的问题 列宁对为什么要打碎、怎样打碎旧国家机器,打碎以后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建立什么样的新国家,作了系统的论述。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1848-1851年革命与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后得出科学结论:“过去一切革命都是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而这个机器是必须打碎.必须摧毁的。”“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是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把官僚军事国家机器打碎”这几个字,已经简要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在对待国家方面的任务问题的主要教训。正是因为全盘接受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没有与无产阶级相适应的国家机器,法国大革命才失败了。

一方面,不管资产阶级采用何种所谓“民主”的制度,其本质都是对本阶级的民主而对于广大的农民和无产阶级来说,这样的民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列宁号召我们不要对资产阶级民主有任何的幻想。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又确认,“打碎”国家机器是工人和农民双方的利益所要求的,这个要求使他们联合起来,在他们面前提出了铲除“寄生物”、用一种新东西来代替的共同任务。

然而,又该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列宁在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验时指出,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可以实现 更完全的民主:废除常备军,一切公职人员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完全可以撤换。

首先是军队的废除。镇压资产阶级及其反抗,仍然是必要的。这对公社尤其必要,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坚决。但是实行镇压的机关在这里已经是居民的多数,而不象过去奴隶制、农奴制、雇佣奴隶制时代那样总是居民的少数。既然是人民这个大

多数自己镇压他们的压迫者,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也就不需要了,人民完全可以自己来直接行使这些职能。

其次,取消支付给官吏的一切办公费和一切金钱上的特权,把国家所有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的水平。这里恰巧最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转变: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从压迫者的民主转变为被压迫阶级的民主,从国家这个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转变为由大多数人----工人和农民用共同的力量来镇压压迫者。

并且,列宁进一步指出一切公职人员毫无例外地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可以随时撤换,把他们的薪金减到普通的“工人工资”的水平,这些简单的和“不言而喻”的民主措施使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完全一致起来,同时成为从资本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这些措施关系到对社会进行的国家的即纯政治的改造,但是这些措施自然只有同正在实行或正在准备实行的“剥夺剥夺者”联系起来,也就是同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公有制联系起来,才会显示出全部意义和作用。

总之,无产阶级专政无疑是一种优越的体制。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的国家政权。一方面,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首先就要大规模地扩大民主制度,使它第一次成为穷人的、人民享受的民主,使广大劳动群众都能够平等地、普遍地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条件。当社会全体成员或者大多数成员自己学会了管理国家的时候,对任何管理的需要就开始消失;民主愈完全,它成为多余的东西的时候就愈接近;国家愈民主,国家就会愈迅速地开始消亡。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资本家实行强力镇压,粉碎他们的反抗,采取一系列剥夺自由的措施把他们排在民主之外。

列宁指出: “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方面,毛泽东也将《国家与革命》的理论认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按列宁国家理论建立了中国工农民主政权。并联合各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基础。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民主,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新世纪的征途上,邓小平反复强调,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业。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

专政的统一: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依法治国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权的专政力量不能削弱,还要加强。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才能有坚强的保障,我们才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第五篇:教学革命 读书心得

学习,从学会学习开始

【内容简介】

《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为可以堪称当代教育家之一的蔡林森所著。蔡林森原为洋思中学校长,退休之后依然投身教育事业,担任永威中学校长。蔡林森将“人活着,就要吃苦,就是要自学”作为人生奋斗座右铭,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蔡林森所倡导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在实践中诠释了现代教育理念。

《教学革命》这本书从多维度详细介绍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其中“理论基础及思想细节”和“具体操作方法”这两部分对如何正确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启发很大。可以毫不怀疑地说,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理论品读】

这是一本启迪你去思考的书。蔡林森校长的理论陈述科学先进、坚定实效,令人信服,发人深省。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包括三个主要环节:

一、“先学”,即学生看书(读书)、检测;

二、“后教”,即学生更正、讨论,最后教师点拨;

三、“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在三个环节之前,有一个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辅助环节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结构的实质是:全过

--读《教学革命》有感 程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一教学过程以现代教学论为理论基础,体现了学生主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循序渐进等原则。

从上学期初开始,我校以龙湾区提出的“学本课堂”为依托,如火如荼地在各个学科中尝试课堂模式改革,及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预学”、“课堂练习”等新教学环节呼之欲出,“学为中心”、“让学”等一系列学生本位理念也照相呼应,都以强大的力量解决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问题。“学为中心的学本课堂”与蔡林森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思想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学改变是教学创新的前提:改变“教”与“学”的顺序;摆正“教”与“学”的主次;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是一场针对传统教学的革命,是体现学生主体原则的前提,也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在本人的学习经历中,教师多数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以语文课的模式化教学为例,第一步通读课文,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第二步分析每一部分的写作方法和好词好句;最后一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内容上,学生没有选择性,由教师决定。学生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课堂步骤按部就班地学习,没有独立的质疑、解惑的时间。活动大多以师生形式开展,缺少学生自学和生生交流讨论时间。教师是学生唯一的求助对象。然而这种师生模式局限性大,只能涉及到较少数课堂活跃的学生,极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容易造成知识上的“贫富差距”。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这个获取知识的海洋里,教师的任务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学生只有学会捕鱼的本领,才能有勇气掌舵起航,否则坐等吃鱼空。

那么教师该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学习开始!

蔡林森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告诉我们课堂上应先从学生自主学习开始,学生暴露出疑难问题,个人不能解决时,再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助。这时的合作学习具有必要性,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的道理一样简单。在合作学习中,懂了的学生帮助不懂的学生,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懂的学生也能解决疑惑,获得进步。这种“兵教兵”的形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更是将“学习的权利”真正交还给了学生。这种“质疑—独立解决、寻求帮助—解决疑惑”的学习方式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捕鱼”的技能。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授鱼”的形象,只是一个点拨和启发者。在当堂训练环节,教师再对自学、合作中暴露出及时反馈、矫正、补缺,共同教会还不懂的学生。

【教学启发】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灵犹如经历了一次智慧的洗礼!原来课堂本应如此简单!书中的某些观点也曾在我的课堂中尝试过,但失败的困惑让我却步,埋怨过这些大道理不适合我们这些学生。读了《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这本书后,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工作、思索着智慧的力量:

启发一:语言学习不一定要有语境(以单词教学为例)在以往的单词教学,教师总会挖空心思为每个单词设置独立的小情境,导入单词。之后针对每个单词先要求学生跟读,规范发音,再认读单词的形,接着在对话或表演中阐释此单词的语境意义,教师教学完成全部目标单词后,再整体复习循环巩固。

这样的单词教学模式暴露了几个明显的问题:

1、学生跟读时间短,只能短暂记忆,容易遗忘;

2、教师不做中文翻译,部分学生容易对单词的意义理解产生偏差;

3、在课堂上,教师有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并有部分学生反馈,但仍难以保证全体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对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6个基本环节,重新思考单词教学,教师可以做如下改变:

1、在学生“先学”之前,可以先将语音知识教给学生,学生掌握拼读技巧,就能够自己拼读单词;

2、在学生“自学”和“合作”之后可以播放录音,学生跟读,校正发音;

3、将单词的独立教学改为整体教学,将所有的单词分为音、形、义三大教学板块。

因此,如在学习4个目标单词“apple”、“orange”、“pear”、“peach”时,学生先通过已掌握的语音知识独立自学,发现不会读的单词,接着小组合作互查认读情况,教师再播放录音,学生跟读标准发音。对于单词的解释,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汉语意思,加强记忆。在进入单词书写阶段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拼读规律默写也可以听写。

从单词教学可以看出,语境在语言学习中并不绝对,一味地依赖语境反而适得其反。

启发二:语言学习需要范本(以对话教学为例)

根据对话教学的经验,创设一个模拟真实的情境是教学对话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师容易忽略课本中已有的素材,寻求心中理想的新情境,但语言学习是需要范本的。

同样,这样的对话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

1、新情境的导入、演绎都需要时间,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练习和反馈的时间;

2、学生学习新的情境对话时缺少文本依托,只能短暂记忆,容易遗忘;

3、教师摒弃了课本情境,造成学生也会忽视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本末倒置。

对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6个基本环节,对话教学可以做如下调整:

1、学生先学,找出对话中的疑惑;

2、学生合作学习,理解情境的意义和角色分配;

3、“兵教兵”、教师启发、诱导、举例,帮助学生充分理解;

4、分角色表演。

从对话教学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合理、科学,以学情为出发点优化设计。

【心灵感悟】 “看似寻常最奇倔,成如容易却艰难”。蔡林森校长将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只为践行“一辈子吃苦、一辈子自学、一辈子创新、就一辈子幸福、一辈子快乐”这句人生格言。他做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也结出了累累硕果!掩卷沉思,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也只有以这种吃苦是福的精神,身体力行,才能稳步走在教育的路上,感受教育的盛典,收获教育的智慧!

下载《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无产阶级领导人,列宁同志的著作。无法一次性消化其著作里的所有内容,只能凭借着读书过程中的感觉,慢慢渗透慢慢领悟,总结和思考,才能有所体会。下面是我对......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列宁在1917年8-9月份写成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国家与革命”,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列宁在1917年8-9月份写成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国家与革命”,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书作者:列宁 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采取综合读书笔记的方法,把我觉得有用的知识点记下、分析。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是曲折的、冗长的、繁琐的。在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会带来......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精选]

    大家好,我是沈华钧。今天我分享的是列宁-《国家与革命》读后感。这本书是饮誉世界的政治学名著之一,立足于20世界初页俄国革命的实践,总结了欧洲革命特别是俄国革命的经验,创造......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几个月来我认真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对我的感触很深,他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钦佩,一言一语值得我们深思。 书中第二章第三部分讲到“......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慕名已久,幸得这次学校组织大家学习这本书,这本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