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团建先进县申报材料
团××区委自去年被定为“全国团建先进县(区)创建单位”以来,加大创建力度,从组织建设、特色活动、长效机制、典型示范四方面入手,全面实施共青团固本强基工程,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推动团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抓好组织建设,强化团建创新
我们坚持依托党建带团建,创新形式加大团建工作力度,有效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1、加大党建带团建力度。坚持定期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研究和制订解决问题的措施。联合区委组织部召开全区共青团固本强基工作现场会议,下发《关于实施××区共青团固本强基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把团建工作的各项任务纳入了各级党建工作总体规划,实现了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有力地保证了团建各项工作的落实。我们还积极推进非公团建工作,不断拓展团建工作领域。
2、加大基层团委建设力度。在各级团委换届过程中,我们联合区委组织部下发文件,对团委班子人选条件、团干部的培养等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并集中半年时间完成团区委、区直团委和镇(街道)团委的换届工作。在新配备的团干部中,平均年龄为28周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00%,团干部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认真抓好“推优”工作,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一年来,共推荐优秀团员入党385人,“推优”入党占团员入党比例的100%。
3、加大后进团支部整顿力度。结合村党支部换届的契机,对班子配备不齐的村团支部进行调整充实,选准配强支部带头人,同时举办全区农村团干培训班,有效提高班子的整体合力。经过调整后,全区174个村团支部班子配好配齐,团干平均年龄为29周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6%。
二、抓好特色活动,强化组织活力
我们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精心组织一系列特色活动,全面活跃基层团组织的活力。
1、创新载体,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中,我们把思想道德教育同丰富有趣的实践体验活动结合起来,成功举办了“千名团员游××”活动,组织千名优秀团员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和知名企业,并将《××区共青团员自律公约》制成小卡片分发到每名团员手中,让团员在体验活动中获得教育。我们还通过组织“我为团旗添光彩”、“我与祖国共奋进”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团员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2、找准切入,大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时代主题,找准服务党政中心的切入点。团区委开展“志愿服务进农村”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深入农村,服务农村基层发展。扎实推进“青春建功新农村”和“双千双万”活动,发动区直团组织与村(居)、五四红旗团委单位与村(居)结对开展帮扶活动,进一步强化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开展“乡村青少年文化节”活动,以“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送健康、送温暖”为主要内容,开展贴近基层、贴近青年、贴近实际的服务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一年来共筹集资金32万元,修建图书室、篮球场23个,开展各类大型文艺演出8场,慰问困难群众150户,资助贫困学生180名。
3、整合资源,大力服务青年健康成长。组织青年企业家协会实施扶贫助学“双百工程”活动,每年帮助扶持100户以上的贫困户和100名以上的特困学生。我们还同e京××茶座携手开展网上助学行动,发动热心网友捐资助学,帮助部分受灾的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三年来共筹集资金45.77万元,资助大、中、小学生639名。
4、拓展空间,大力建设青少年活动阵地。加大人力、技术投入力度,办好××共青团网站和《××团讯》,为11个镇(街道)团委配置了电脑,逐步实现各级团属网站的资源共享和整体联动。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配套图书室、健身室等活动设施,经常性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跃青年文化生活。
三、抓好长效机制,强化工作保障
我们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同时,严格抓好制度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1、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我们以创建学习型团组织为抓手,要求机关全体同志做到“六个一”:每天坚持一小时学习,每月撰写一次学习心得,每季在团干会上进行一次学习心得交流,每半年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每年参加一次学习参观,每两年参加一次团干培训。同时,成立团区委学习中心组,定期组织机关团干和基层团组织负责人进行理论学习。
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在活动的设计、实施、总结上制订了调研制度、项目运作制度、分工协作制度、宣传信息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3、建立健全评比制度。坚持每季度举行基层团建工作汇报交流会,总结交流各地工作经验,听取基层团组织的意见及建议。坚持每年一次的团建工作评比考核制度,组织各单位进行交叉评比,学习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基层团干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建立健全挂钩联系制度。建立由团区委机关同志挂钩基层团委制度,规定机关干部每月要有4次以上到基层进行调研,指导挂钩联系点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团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抓好典型示范,强化整体成效
我们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基层团组织的积极性,推进创建工作的扎实开展。通过确定农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各种类型的共青团固本强基工程示范点创建单位,制定示范点工作规范,组织对各创建单位进行检查评比,命名7个示范点。通过抓好一批,带动一批,努力巩固扩大创建成果。组织有关单位到示范点观摩学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对基础较差的基层团组织采取结对帮扶、重点培训等形式进行指导,通过帮带,创建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XX年,××镇××村团总支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部”称号,××镇团委荣获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中学荣获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 称号,××镇××村荣获广东省“共青团固本强基工程先进农村团支部”称号。
第二篇:公安局申报“全国优秀公安局”先进事迹材料
公安局申报“全国优秀公安局”先进事迹材料
以国优公安标准抓工作
为少奇主席故乡树形象
——××县公安局申报“全国优秀公安局”先进事迹材料
××省××县隶属××市,地处××东北部、×ד五区一廊”金三角地带,是省会××的西大门,是××通往××、××之要冲,总面积2906平方公里,人
口130万。××是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故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地理位置优越,与湘潭、娄底、益阳等十个市县交界,经济比较活跃,人口流动频繁,重点工程众多,社会治安比较复杂,新时期我县公安机关驾驭复杂治安局势极具挑战性。
在上级公安机关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党委带领全体民警团结奋进,顽强拼搏,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2002年、2003年、2004年,我局连续三年荣获“全省执法质量考评优秀单位”,2003、2004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县级公安机关综合考评先进单位”,2003、2004连续两年获得“全省优秀公安局”荣誉称号。
一、痛定思痛,迎难而上,以创省优国优为目标,树主席故乡公安良好形象
历年来,我县各种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社会治安状况相对复杂,公安工作面临的压力很大。1999年发生“道林1.8事件”,2001年执法质量被挂“黄牌”,2002年1月的“灰汤涉黄事件”被中央电视台曝光,加上我局队伍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多名民警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我县公安工作曾一度处于低谷,公安民警士气低落。
为彻底扭转这种状况,2002年以来,我局新一届党委班子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眼长远,立足现实,确定了通过争先创优来激励士气,促进工作的基本工作思路,提出了××公安“摘帽子、创省优、争国优”三步走的奋斗目标:2002年,在“十个不发生”的基础上,实现执法质量考核摘黄牌创优秀;2003年,创“全省优秀公安局”;2004年,再创“全省优秀公安局”,争创“全国优秀公安局”,以良好的面貌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为少奇主席故乡争光。我局认为,争创“省优、国优公安局”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程序,有其实实在在的内容,是全面推进我县公安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全局上下都认识到,只有自我加压,奋勇争先,对照全国优秀公安局的条件,高标准、高要求来开展工作,目标才能实现。
在具体实践中,我局从微观着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抓班子建设,造就坚强“领头雁”
要从根本上扭转工作的被动局面,全面实现“争创省优、国优”公安局的奋斗目标,领导班子是关键。一是县局党委一班人坚持团结协作,务实进取,率先垂范,要求民警必须做到的班子成员自己先做到,发挥好了表率作用;二是局党委健全了议事规则、重大问题决策、联系基层、廉洁自律等日常制度,局领导经常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注重调查研究,注重领导艺术,增强了领导班子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三是带头坚持秉公执法,勤政廉政。2002年以来,班子成员共拒贿拒礼300余人次,价值10万余元。局党委班子荣获长沙市政法系统2003“好班子”,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宁乡县委授予的“四好领导班子”称号,在全局争创“省优国优公安局”中起到了领导核心作用。
同时,我局强化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管理,切实配齐配强了基层一线队伍的基层领导,发挥了强有力的战斗力。中层骨干不甘落后,锐意进取,使集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营造出只争朝夕、敢于拼搏的良好工作氛围,激发了全局上下创业干事的热情。与此同时,我局的每一位民警均感受到了压力和动力,瞄准目标,用主人翁的态度立足本职,积极主动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年来,我局其他单项工作和二级机构在县以上获得荣誉138个,个人在县以上立功受奖的有521人次。
2、抓队伍管理,实现民警“零违纪”
首先抓好制度建设,落实联点、换位、末位淘汰、一票否决等制度,坚持“机制管人,实绩用人,素质论人”。强化考核,奖惩兑现,抓好了制度落实,以此来把好选人用人关,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坚决下。2002年以来,我局先后免去了12名中层干部的职务,提拔使用了32名脱颖而出的民警,有5名民警从机关换位到基层工作。2003年,一个中心派出所因综合排名末位和主要业务工作指标未完成而受到两个“一票否决”,局党委为维护制度的权威,坚持按制度办事,将该所所长、教导员、刑侦副所长全部免职。此举给全局民警特别是中层干部以极大的震动。我们坚持用过硬的班子带队伍,带好队伍促工作,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2004年,流沙河中心派出所就是由于班子得力,民警团结,由原来的落后所一跃为全局综合排名第一,其下属的青山桥派出所也在全局乡所中名列第一。
其次,立足抓早
第三篇:申报全国先进历史文化事迹材料
**县地处**山西麓,上党盆地南缘,全县33万人口,辖6镇5乡,254个行政村,总面积483平方公里。是一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的文化热土,被称为“华夏农耕文明之源、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三晋和谐秀美之城”。近年来,我县文化工作紧紧围绕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璀璨的民间艺术,按照“两轮驱动,双翼齐飞”的战略思路,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全面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繁荣与管理齐抓、继承与创新并举的新路子。文化阵地建设亮点纷呈,群众文化活动打响品牌,文艺精品创作成效斐然,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不仅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占领了文化主阵地,而且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导,在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上上台阶,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1、建立稳定递增的文化投入机制
我县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全力以赴推动文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并在领导、机构、制度、设施、经费、管理等几个方面予以重点保证和扶持,先后制定下发各类文件、方案、实施意见二十余份,为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金和物质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能够切实解决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着重抓好文化经费、文化阵地、资源共享工程三个重点。XX、XX、2012年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经费分别为141.1万元、355.7万元、1037.4万元;三年来,县政府纳入财政预算的专项经费分别是:乡镇文化站建设经费每年100万元,图书购置经费每年10万元,新剧目排演经费每年10万元,消夏文化艺术节和两节文化活动每年各5万元,文物看护经费每年5万元,专业剧团补贴经费每年3万元。同时,投资2300余万元,新建了县文化艺术中心、投资XX多万元进行天下都城隍景区改造。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大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
2、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阵地网络
近年来,我县从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入手,大力加强了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年间,全县城乡文化建设总投资近5亿元,先后在县城建成大型综合场馆3处、文化公园一处、大型文化广场4处,县图书馆和文化馆达到了国家三级标准。在农村兴建11个高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起省级标准化村级文化活动室 150多个,建起各类农民文化大院120所,开发修建各类历史文化景点20多处,并公开招聘17名专职文化员,充实到了各乡镇文化站。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城大型文化场馆为龙头,以11个乡镇文化站为主体,以星罗棋布的农民文化大院和村级文化活动室为基础,以遍布城乡的历史文化景点为点缀的群众性文化阵地网络,使全县文化阵地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打造共建共享的文化资源平台
我县从XX年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以来,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逐步推广”的方针,坚持社会效益和公益性原则,较好地解决了基层群众文化贫乏的难题,促进了农村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步伐。XX年,我县投资306.4万元(包括省财政补助6.4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其中县支中心投入35.4万元,建成资源共享机房、电子阅览室,安装计算机30台、服务器4台,并配备了投影仪、幕布、音响、扫描仪、打印机等信息共享设备。同年7月,在全县11个乡镇25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基层服务站点,并全部实现卫星接收,有的村已接入互联网,建成了覆盖全县的基层工作站点。与此同时,我县还在县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了图书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琴房、练声房、排练室、舞蹈室、演艺厅等多个文化活动场所,并免费对外开放,实现与群众的共建共享。
二、以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在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上作文章,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异彩纷呈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路子,本着“文化搭台、群众唱戏、市场运作”的办法,逐步由过去的政府办文化转为政府、集体、个人和社会办文化,形成了以县城文化带动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同步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1、依托各类协会组织,积极开展日常群众文化活动
我县现有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曲艺家协会、广播电视艺术协会、工艺美术协会、朗诵家协会等众多文艺协会组织。依托这些协会,充分利用他们协调群众、便于组织的特点,广泛开展书画展览、文体比赛、诗歌朗诵等各种日常群众文化活动。在具体活动组织中,我县立足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特点,从彰显地域的文化个性,增强文化的动感和色彩出发,将高雅艺术和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艺术、审美寓于娱乐休闲之中。先后举办了“鼓书展演”、“交谊舞大赛”、“秧歌会”、“八音会大赛”、“青年歌手大奖赛”等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处处有看头、长年不断线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特别是连续九届的消夏文化艺术节,共举办晚会200余场次,吸引观众50余万人次,现已成为县城群众盛夏之夜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
2、依托文化阵地平台,全力办好主题群众文化活动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县历史悠久、民俗多样,流传盛行着多种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活动。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重阳节以及各村庙会期间,我县充分利用各村的文化广场、文化舞台、文化大院等农村文化阵地,引导群众积极举办各种主题突出、别具特色的庆祝活动。届时,唱大戏、说鼓书、耍狮子、舞龙灯,村村流光溢彩,处处锣鼓喧天,使群众尽享节日文化的盛宴。特别是依托我县最大的文化活动场所的黎都公园,精心举办一年一度的“黎都灯会”,将各种各样的传统花灯、组合电子灯、机械灯置于公园内,并以旺火点缀、彩门装饰,吸引了邻郊近乡数十万人前来观看。使“黎都灯会”、“黎都旺火”、“黎都社火”成为上党地区三个响当当的群众文化品牌。近年来,我县还成功组织了中央电视台《一年又一年》栏目在南宋乡的拍摄、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栏目在我县的演出,以及各种形式不同的大型活动15次。在各种纪念日和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中,已先后组织机关干部、企业工人、乡村农民、团员青年、中小学生大型歌咏比赛60余场,举办各类专场文艺晚会40余场,有力带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3、依托专业文化团体,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
为进一步解决偏远山区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大力繁荣山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县依托县红专剧团、红旗剧团、说唱艺术团、电影公司等专业文艺团体,定期进行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成为群众日常文化活动的有益补充。在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本着实际实效、形式多样的原则,把“文化三下乡”活动办成了一个服务群 众、教育群众、影响群众的大舞台。特别是县电影公司的流动电影大篷,把一些农业实用型、科技普及型、知识教育型的影片送到了农村,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文化馆精心创作的专题晚会“煤矿工人是人间的太阳”在全县各煤矿演出40余场,既提高了矿工的安全意识,又增强了他们投身经济建设的豪情。近年来,我县借着市委、市政府“文化低保”工程、“文化三下乡”活动的东风,已先后送图书下乡8000余册,送戏XX余场,电影下乡800余场,下乡工作人员累计达5000余人。
三、以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为主线,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实施文艺精品创作上下功夫,优秀文化产品层出不穷
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必须有优秀的文化产品为支撑。近年来,我县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创作现代精品文化入手,有力提升了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率。
1、深挖历史底蕴,全面加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境内山川雄胜,景物多奇。几千年来,勤劳质朴的**县人民,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创造了缤纷灿烂,风情迥异的民间民俗文化,并且至今保持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为使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我县进行了细致的调研排查,加强拯救挖掘,并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我县的“潞安大鼓”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党八音会细乐”、“干板秧歌”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都旺火”、“黎都社火”被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有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了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我县结合实际,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建立了保护名录和濒危名单,建立健全县文博馆、乡文化站、村文管所三级责任体系,进一步加大了对破坏和盗窃文物的打击力度,使我县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全县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2012年,我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我县已建成了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保护基地内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并配有专人管理。
2、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实施文艺精品的编排创作
近年来,我县积极动员和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的潮流,足踏山乡采风,紧扣时代创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受。继《小城变奏曲》、《哼哼艺术团》、《进城》、《如诗如画我上党》、《声声赞叹唱不尽》、《不了情在歌声里》等多部潞安大鼓曲目获得全国和省市大奖后,上党八音会节目《潞安鼓乐》荣获全国第五届“四进社区”文化展演金奖、《醉了太行》荣获全国第xx届“群星奖”表演奖,去年我县创作编排的潞安大鼓《山西是个博物馆》、《依依发廊情》又在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中获奖。截止目前,我县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已获得10次国家级大奖,6次省级大奖,23次市级大奖。同时,我们还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创作为老百姓所喜闻乐道的乡土曲目,2012年围绕第八届村民换届选举和县情发展实际创作编排的上党梆子戏《呼唤》和《我的家乡**县》等,都受到了群众的高度好评。从而使我县的公共文化产品内容更加丰富、门类更加齐全,影响更加深刻。
四、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抓手,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上下功夫,文化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第四篇:**县申报全国先进文化单位事迹材料
**县地处**山西麓,上党盆地南缘,全县33万人口,辖6镇5乡,254个行政村,总面积483平方公里。是一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的文化热土,被称为“华夏农耕文明之源、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三晋和谐秀美之城”。近年来,我县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璀璨的民间艺术,按照
“两轮驱动,双翼齐飞”的战略思路,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全面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繁荣与管理齐抓、继承与创新并举的新路子。文化阵地建设亮点纷呈,群众文化活动打响品牌,文艺精品创作成效斐然,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不仅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占领了文化主阵地,而且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导,在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上上台阶,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1、建立稳定递增的文化投入机制
我县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全力以赴推动文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并在领导、机构、制度、设施、经费、管理等几个方面予以重点保证和扶持,先后制定下发各类文件、方案、实施意见二十余份,为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金和物质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能够切实解决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着重抓好文化经费、文化阵地、资源共享工程三个重点。2006、2007、2008年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经费分别为141.1万元、355.7万元、1037.4万元;三年来,县政府纳入财政预算的专项经费分别是:乡镇文化站建设经费每年100万元,图书购置经费每年10万元,新剧目排演经费每年10万元,消夏文化艺术节和两节文化活动每年各5万元,文物看护经费每年5万元,专业剧团补贴经费每年3万元。同时,投资2300余万元,新建了县文化艺术中心、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天下都城隍景区改造。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大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
2、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阵地网络
近年来,我县从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入手,大力加强了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年间,全县城乡文化建设总投资近5亿元,先后在县城建成大型综合场馆3处、文化公园一处、大型文化广场4处,县图书馆和文化馆达到了国家三级标准。在农村兴建11个高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起省级标准化村级文化活动室 150多个,建起各类农民文化大院120所,开发修建各类历史文化景点20多处,并公开招聘17名专职文化员,充实到了各乡镇文化站。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城大型文化场馆为龙头,以11个乡镇文化站为主体,以星罗棋布的农民文化大院和村级文化活动室为基础,以遍布城乡的历史文化景点为点缀的群众性文化阵地网络,使全县文化阵地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打造共建共享的文化资源平台
我县从2005年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以来,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逐步推广”的方针,坚持社会效益和公益性原则,较好地解决了基层群众文化贫乏的难题,促进了农村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步伐。2007年,我县投资306.4万元(包括省财政补助6.4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其中县支中心投入35.4万元,建成资源共享机房、电子阅览室,安装计算机30台、服务器4台,并配备了投影仪、幕布、音响、扫描仪、打印机等信息共享设备。同年7月,在全县11个乡镇25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基层服务站点,并全部实现卫星接收,有的村已接入互联网,建成了覆盖全县的基层工作站点。与此同时,我县还在县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了图书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琴房、练声房、排练室、舞蹈室、演艺厅等多个文化活动场所,并免费对外开放,实现与群众的共建共享。
二、以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在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上作文章,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异彩纷呈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路子,本着“文化搭台、群众唱戏、市场运作”的办法,逐步由过去的政府办文化转为政府、集体、个人和社会办文化,形成了以县城文化带动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同步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1、依托各类协会组织,积极开展日常群众文化活动
我县现有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曲艺家协会、广播电视艺术协会、工艺美术协会、朗诵家协会等众多文艺协会组织。依托这些协会,充分利用他们协调群众、便于组织的特点,广泛开展书画展览、文体比赛、诗歌朗诵等各种日常群众文化活动。在具体活动组织中,我县立足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特点,从彰显地域的文化个性,增强文化的动感和色彩出发,将高雅艺术和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艺术、审美寓于娱乐休闲之中。先后举办了“鼓书展演”、“交谊舞大赛”、“秧歌
会”、“八音会大赛”、“青年歌手大奖赛”等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处处有看头、长年不断线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特别是连续九届的消夏文化艺术节,共举办晚会200余场次,吸引观众50余万人次,现已成为县城群众盛夏之夜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
2、依托文化阵地平台,全力办好主题群众文化活动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县历史悠久、民俗多样,流传盛行着多种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活动。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重阳节以及各村庙会期间,我县充分利用各村的文化广场、文化舞台、文化大院等农村文化阵地,引导群众积极举办各种主题突出、别具特色的庆祝活动。届时,唱大戏、说鼓书、耍狮子、舞龙灯,村村流光溢彩,处处锣鼓喧天,使群众尽享节日文化的盛宴。特别是依托我县最大的文化活动场所的黎都公园,精心举办一年一度的“黎都灯会”,将各种各样的传统花灯、组合电子灯、机械灯置于公园内,并以旺火点缀、彩门装饰,吸引了邻郊近乡数十万人前来观看。使“黎都灯会”、“黎都旺火”、“黎都社火”成为上党地区三个响当当的群众文化品牌。近年来,我县还成功组织了中央电视台《一年又一年》栏目在南宋乡的拍摄、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栏目在我县的演出,以及各种形式不同的大型活动15次。在各种纪念日和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中,已先后组织机关干部、企业工人、乡村农民、团员青年、中小学生大型歌咏比赛60余场,举办各类专场文艺晚会40余场,有力带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3、依托专业文化团体,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
为进一步解决偏远山区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大力繁荣山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县依托县红专剧团、红旗剧团、说唱艺术团、电影公司等专业文艺团体,定期进行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成为群众日常文化活动的有益补充。在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本着实际实效、形式多样的原则,把“文化三下乡”活动办成了一个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影响群众的大舞台。特别是县电影公司的流动电影大篷,把一些农业实用型、科技普及型、知识教育型的影片送到了农村,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文化馆精心创作的专题晚会“煤矿工人是人间的太阳”在全县各煤矿演出40余场,既提高了矿工的安全意识,又增强了他们投身经济建设的豪情。近年来,我县借着市委、市政府“文化低保”工程、“文化三下乡”活动的东风,已先后送图书下乡8000余册,送戏2000余场,电影下乡800余场,下乡工作人员累计达5000余人。
三、以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为主线,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实施文艺精品创作上下功夫,优秀文化产品层出不穷
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必须有优秀的文化产品为支撑。近年来,我县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创作现代精品文化入手,有力提升了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率。
1、深挖历史底蕴,全面加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境内山川雄胜,景物多奇。几千年来,勤劳质朴的**县人民,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创造了缤纷灿烂,风情迥异的民间民俗文化,并且至今保持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为使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我县进行了细致的调研排查,加强拯救挖掘,并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我县的“潞安大鼓”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党八音会细乐”、“干板秧歌”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都旺火”、“黎都社火”被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有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了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我县结合实际,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建立了保护名录和濒危名单,建立健全县文博馆、乡文化站、村文管所三级责任体系,进一步加大了对破坏和盗窃文物的打击力度,使我县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全县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2008年,我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我县已建成了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保护基地内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并配有专人管理。
2、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实施文艺精品的编排创作
近年来,我县积极动员和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的潮流,足踏山乡采风,紧扣时代创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受。继《小城变奏曲》、《哼哼艺术团》、《进城》、《如诗如画我上党》、《声声赞叹唱不尽》、《不了情在歌声里》等多部潞安大鼓曲目获得全国和省市大奖后,上党八音会节目《潞安鼓乐》荣获全国第五届“四进社区”文化展演金奖、《醉了太行》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表演奖,去年我县创作编排的潞安大鼓《山西是个博物馆》、《依依发廊情》又在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中获奖。截止目前,我县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已获得10次国家级大奖,6次省级大奖,23次市级大奖。同时,我们还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创作为老百姓所喜闻乐道的乡土曲目,2008年围绕第八届村民换届选举和县情发展实际创作编排的上党梆子戏《呼唤》和《我的家乡**县》等,都受到了群众的高度好评。从而使我县的公共文化产品内容更加丰富、门类更加齐全,影响更加深刻。
四、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抓手,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上下功夫,文化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1、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支柱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领域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型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以县级文艺团体的改制重组为突破口,在保证人员不散、队伍不乱的情况下,通过转企改制,竞聘上岗,使其成为在政策扶持下,自负盈亏、良性运作的文化产业实体,有力推动了全县文艺演出业的繁荣发展。以此为起点,我县通过全面整合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了三大支柱文化产业。一是以县红专剧团、红旗剧团、说唱艺术团为主体、以各级各类民间文艺团体为辅助的演艺文化产业;二是以天下都城隍、五凤楼、慈溪故里、黎都公园等名胜景点为主的旅游文化产业;三是以遍布城乡的文化娱乐、网络经营、音像专卖、图书销售为主的服务文化产业。在支柱性文化产业的带动下,我县的民间工艺也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五谷画”、“蝶翅画”先后取得了国家专利,年创造利润20余万元。进一步激发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成为全县经济建设一支新的生力军。
2、加强文化市场整治,净化文化发展环境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为保证全县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升文化市场竞争力,我县近年来坚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原则,把加强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和繁荣发展作为整治文化市场工作的第一要务,以规范促繁荣,以创新求发展。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实施了“四抓”:抓学习,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抓管理,推进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抓机制,构建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抓服务,树立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通过这些过硬的措施,使全县文化市场环境得到了有效净化,步入了一条经营合法、管理规范、秩序稳定的健康发展轨道。近年来,我县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先后多次荣获省、市先进执法单位、“扫黄打非”先进单位、有功集体等称号。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全县文化战线的共同努力下,**县遍布城乡、别具特色的文化阵地;精彩纷呈、浓厚热烈的文化活动;创新突破、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受到了上级部门的积极肯定和群众的高度好评。在今后工作中,我县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创新思路,奋力攻坚,努力使我县文化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