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弊端及改进措施.doc

时间:2019-05-13 09:5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有企业的弊端及改进措施.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有企业的弊端及改进措施.doc》。

第一篇:国有企业的弊端及改进措施.doc

国有企业的弊端及改进措施

弊端:

1、政企不分,官本位意识相当部分国企领导者的行为往往遵循官场规则,服从政治,服从上司,而不服从市场,不服从效益最大化

2、生产效率低国有企业管理者采用集权管理方式,决策程序不科学。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资源浪费严重资金利用率差,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大部分国企一方面资金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浪费大资金,比如领导人的应酬

4、人力资源浪费严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混乱,没有形成科学考核机制、绩效评价机制,造成人才流失、浪费严重。

5、分配制度缺陷严重,无法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改进措施:

1、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建设,优化职工的民主参与企

业管理的方式和途径。

2、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监督机制。

3、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制度。

4、努力提高国企管理者的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

5、加大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改革力度。

6、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7、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8、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高抗风险、市场适应能力。

第二篇:生态旅游的弊端及其改进措施

生态旅游的弊端及其改进措施

环保部和国家旅游局为进一步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监管,组织开展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据环保英才网了解,此次调查范围涉及27个省,共计1110处生态旅游地。网上调查6556位游客,定向问卷调查92位管理者,调查历时8个月。以下是其中一位负责人讲述的调查结果。

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生态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体系逐渐完善,环境保护程度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生态旅游管理比较混乱,落实,环境破换、资源浪费等问题屡次出现,游区的环境保护造成了一定压力。

为了加强生态旅游管理,赢,应当切实落实一下工作:

一、和认证标准,强对于生态旅游环境破坏的监管;

四、保工作思想的推广。

环保英才网为环保专业人士提供就业平台

第三篇:大学生 素质教育弊端与改进措施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取向与创新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的前瞻性很强的系统改革工程。它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意义十分深远。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紧迫课题。当前,不管在区域整体推进层面,还是在高校具体实施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取向上存在若干误区,有待澄清。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首次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中,十五年来,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措施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并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结合当代学生的特色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应大力提出创新思考与意见。

关键词:误区;取向 ;创新

一 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若干误区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素质教育虽然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但其内涵大家却都是熟悉的: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亦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有健康的体院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现在人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有所偏颇。这与我们过去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实并不完全相同。素质教育的内容,有一些是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所未提及的,或虽包含在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但又不甚明确。譬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素质教育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素质教育并非是要运用统一模式去培养学生成为全才,使其在各个领域无所不能,而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我国受五十年代苏联模式的影响,提倡专业对口,学生从高中时期开始产生文理分化。这一分化致使一些擅长文科的学生,对天文地理毫无兴趣,对先进科技全然不知;而理科生对中外几千年文化和历史精髓未曾涉及。老师们过分重视学科成绩,而使教学模式僵化,这样的不全面纵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首要,但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不会有华罗庚的理性头脑,爱因斯坦并非通透古今。我们需要提倡的是一种重视所长,同时补其所短的素质教育,在这其中同样重视包括美学,乐感,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成人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或者周遭人的灌输,拓宽视野。教育取向上,注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协调的同步的提高,以期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其次,部分的教育者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免试教育,这也有悖素质教育提倡者的初衷。一些大学将学生课业之外的活动视作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夸大了这部分的培养,将课余活动的考评作为主导,降低要求,放任自流,这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并不等同于个性教育,不能任由受教育者自由发展,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祖国,没有良

知的人会成为一个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对待大学生的教育,纵然不能只重视文化课,但是就素质教育本身,文化素质是基础,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文化知识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大学生教育中,需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完善严格考评手段,对之进行认真地考评,才能推动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再次,肤浅理解素质教育,教育者不重视自身素质。高等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新的形势及社会新需求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思想品德、专业文化、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多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各领域都需要大量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加速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但这期间,不乏有部分教育者空谈素质教育,不注重自身在学生中的素质和形象,这样的教育模式明显缺乏力度。

最后,把实施素质教育仅看作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素质教育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在新时期新社会新的教育模式下衍生出来的教育方法。实施素质教育毕竞是前无古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涉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它需要每一个教育者结合受教者的具体情形实践和适应。它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每一位教育者的使命。这都说明:就外部来说,它不仅需要教育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就学校内部而言,这不仅仅是教务部门的事,更是所有领导,党政各部以及机构团体的共同职责,也是待教育者们实践的一大要求和任务。

二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确取向

随着高等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大学生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高等学府的学子一幕幕暴露出人格缺失的弱点。从马加爵到刘海洋到马晓明,他们都是应试教育的典范,是家长和师长眼中的骄子。然而当我们看到大学生群体所出现的这些令人悲哀的事件时,却不得不反思大学生素质教育,人格教育的不完善。此时我们不应是相互指责、相互推委,而是应该积极反思,找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确取向,这是全社会的职责,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都要有所反思,各尽其职。

在人格教育中,我们强调的是利他取向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换位思维,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助人行为,最终形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格特征。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索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最大的快乐是从关心别人的精神世界,从善于体察他人的不幸中产生,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加强利他取向的教育导向。

完善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完善人格教育。现行的教育方式通常是说教和理解,使得受教育者很难体验到心理的感受。譬如,我们在教授学生如何培养高尚的品行时,不停地强调和灌输书面理论,却没有从实际中让受教者体验到品德如何培养,无法搜集相关的现实事例,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发觉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为素质教育做到哪些呢?

第一希望国家和政府保障并计较那一步提高教育投入

实施素质教育从课程改革到教材建设,从设备更新到教师培养,从结构调整到机制落实,处处都要求在投入上提供保障。一方面需要依法增加投入,完善教育投入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需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如教育经费的分配与使用应当有科学的依据,有明确的规范,以避免和减少浪费。

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都要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来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

第二、要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素质教育良好运行机制

如果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就只能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因此,我们要做的工作要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主要干部认真抓实素质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还要改革人事制度,继续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能力的良好风气。另外加快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提倡“行行出状元”和“终身教育”的思想。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体系,要积极改革和完善对学校教师的评价工作,要改革大学生的考试和评价方法。建立奖励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表彰和奖励制度,注重奖励的导向机制作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五是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时代的呼唤并不能立即改变现行教育制度的滞后局面,它需要通过法制的手段保证,教育功能的实现,保证质量和效益。如果只靠区域性实验,靠总结和推广经验,靠召开现场会,虽有直观效果,但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虚假现象。要从“根本上”考虑有些顽症要根治,就要从立法上考虑。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年年喊减轻,岁岁在加重。看来光靠说服教育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本上” 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

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中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落实既要有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还要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课堂教学方式方面,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启发讲授模式;自学讨论模式;目标定向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开放研究性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等,不论哪一种教学模式的建构和选取,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各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不能把某一种教学模式作为万能的模式去传授所有知识。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对比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优点和局限性的情况下,针对教学实际,汲取几种教学模式的特点、重点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能力的全面培养创造条件。

六: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行。素质教育力求使每个学生在本身原有素质基础上,获得和谐和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教育,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具体来讲,一方面要转变过去那种过份强调教育的社会、经济、政治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的观念。另一方面要转变惟升学者是人才、惟升学者能成才的观念,确立多渠道成才、多规格育人的人才观;要转变以分数论人才、以升学率论效益的质量观,确立德、智、体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质量观;要转变只对少数学生负责,只对学生升学负责的施教观,确立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的施教观。

七、注重教师自身的素质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素质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熟悉所教学科的主要内容,对学科内容知识的产生、发展、功能等有系统的认识。对学科知识有深入了解,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理解他人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教学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具体工作中,可通过集体培训,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等途径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我们应该多向课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多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教师要向自己学习,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习,即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发展的有效的途径,通过教学反思可以积累教学经验,使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化,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形象地位。教师要向学生学习,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学相长”。在教师的工作中,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特征,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性、不确定性,使得教师经常需要面对不少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能促进教师的发展。

第四篇: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弊端和改进措施浅议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弊端及改进措施浅议

目录

摘要………………………„……………………………………1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基本问题……………………„…………2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涵义………………………………………2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理论依据………………………………2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发展历程……………„………………4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及弊端………………………………5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分析………………………………5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弊端………………………………………6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进措施…………………………………7

(一)改革行政监督的双重领导体制,建立起行政监督的垂直领导………………………………………………………………………7

(二)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7

(三)完善公众和社会舆论参与监督机制……………………………8

(四)注重过程监督,强化和突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8

(五)协调好内外部监督,双管齐下…………………………………8

(六)实现行政监督法制化……………………………………………9 参考文献………………………………………………………………10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摘要

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是政府行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行政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实现途径。建国后,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有了很大发展,在监督政府机关、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目前我国腐败问题仍然严重的现实情况下,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如何完善我国政府行政监督体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课题已经提上日程。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行政监督体制 弊端 改进措施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我国行政监督制度产生于新中国建立之初,60年来,先后经历了形成时期、调整时期、瘫痪时期以及恢复和发展时期。①到如今,已经形成了由行政组织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监督体系想结合的行政监督体制。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体现了行政监督作为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行政活动的有效监督。它对维护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防范与惩治腐败行为,促进廉政建设,提高政府效能和建立责任政府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行政监督逐渐制度化、规范化,这在加强监督效果、完善监督主体、使监督科学化、法制化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而提高了政府行政的效能,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行政监督体制远未达到真正要求的监督效果。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基本问题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涵义

监督,在英文中的单词是supervision,从字面意思来看,即为上级对下级的督察、督导。在《辞海》、《词源》里采用的解释是监察督促、监督军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中外,监督一词的本意都是一致的,都是上级对下级的督察、督导活动。现代意义上的监督主要指人们为了达到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昂免得某种目的或目标,样张一定的权力,通过对社会公共治理中若干事务的内部分工约束或外部民主性参与控制等途径,针对公共权力的资源、主体权责、运作效能等相对独立地开展的检查、审核、评议、督促活动。

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具体指的是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活动是否合法、合理和有效,实施的检查、督促、检查和纠正的行为。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部分。外部监督是指行政机关以外的权力与非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主要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等形式。内部监督,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对一般行政管理机关以及行政部门对工作人员的监督,主要有一般监督、专门监督、行政复议和特种监督四种形式。②

(二)行政监督体制的理论依据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有一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诚如孟德斯鸠所言,行政腐败现象在政治生活中愈演愈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权利一旦失去 ①杨建淮:《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②夏书章、王乐夫、陈瑞莲:《行政管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7页。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制约,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①因此,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对保证行政管理的公正、稳定、高效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建立理论主要源于西方分权制衡理论、人民主权理论和社会契约论,并结合中国国情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监督体系。

第一,分权制衡理论。分权制衡理论,也称权力制约论,它的主要思想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其主要理论来自于洛克的分权理论和孟德斯鸠的制衡学说。它强调为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或腐败,必须对政府权利进行分割,并形成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关系。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之上,洛克还特别强调立法权至上。我国目前的国家机构设置情况是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居于权力的最高点,下设“一府两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互独立且相互制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它代表人民对中国人民政府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检查,而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从而形成权力的制衡。

第二,人民主权论。人民主权论是西方思想家基于社会契约论和主权论提出的民主理论,认为人民拥有主权,国家的主权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因此,人民对国家拥有天然监督权。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以社会契约方式建立的国家,完全是处于人类自身理性的要求,是“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集体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成员的人身和财富”。人民主权在我国的国家机构设置上的体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民主权利的机构,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依法行使对行政行为的审议权、质询与罢免权,以及对公务员失责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另外,人民有权对政府行政权力的使用以及行政行为进行质询与监督。而政府是代理人民行使公共行政管理权力,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必须严于律己,时刻接受人民的监督,自觉承担为公共利益服务、保障公民权利的责任。

第三,社会契约论。契约是一定意义上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相互转让,社会契约则是人们通过契约在个人权利的保证和社会义务的承担之间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相互转让,并通过结合全社会人民的意志,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个体的人身和财富。这种社会契约是无形的,是被默认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一个约定,它并不具有强制性,它主要强调的是道德对权力的制约。在公共权力机构行使公共权力,要保障公共权力使用的节制和理性,除了通过立法规定它的追惩手段,还必须通过价值的洗礼、道德的升华,以权利主体的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以道德约束等内在软约束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外在硬约束结合,达到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

上述三个理论,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 ①曾维涛:《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点思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民在授权政府权利的同时,而且还要保留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确保政府依法行政,防止和追惩权力腐败。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初步形成时期(1949年 —1954年)

1949 年9 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19 条规定:“在县市以上的人民政府内设立人民监察机关,以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各种公务人员是否履行其职责,并纠举其中之违法失职的机关和人员。”

在中国共产党党内设置了纪检机构。1949 年11 月,党中央又作出了《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成立了以朱德为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相继在县以上各级党委成立了纪律监察委员会。

至此,社会主义新中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建立开始起步。但同时,由于新中国行政监督体制处于初创时期,存在着诸多问题

2.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适度调整时期(1954年 —1959年)

1954 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进行监督的权力。

根据1954 年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原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1954 年,根据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规定,国家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有权对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以及公民是否遵守法律行使检察权。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有权对地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实行检察监督。

至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各级政府机关内部监察机构、各级人民检察院组织体制的建立以及职权范围的调整完善,确立了国家权力机关、行政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外部监督以及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党纪监督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行政监督体制。

3.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瘫痪时期(1960年 —1978年)世纪50 年代末,受到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行政监督体制陷于瘫痪。1959 年,国家监察部被撤销。1975 年宪法则在检察机关名存实亡基础上明确取消了检察机关,规定检察机关的职权由各级公安机关行使。监督权失去法律依据,党的各级监察委员会也相继被撤销。从而导致行政监督组织体系陷于瘫痪,行政监督体制受到了严重破坏。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4.行政监督体制恢复和发展时期(1978年 —至今)

1978 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系列错误,国家政治生活逐步走向正常“ 文革”期间濒临瘫痪的行政监督体制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党组织内部,率先建立了各级党委领导下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国家权力机关的行政监督主体资格在1978 年宪法中重新得到了肯定。同时,根据1982 年宪法,国家设立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在这期间,国家监察机构的建制也得到了恢复和确立。1986 年11 月27 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的决定》。1987 年国家监察部重新组建。行政监察机关的重新组建,审计机关的设立,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主体地位的重新肯定以及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恢复,使中国行政监督体制得以重建并加强。

1989 年4 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行政诉讼法》,1990 年12 月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1996 年3 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1997 年5 月,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1999 年4 月,九届人大常委会第9 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一系列配套的行政监督的法律和措施陆续出台,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日趋规范并日趋完善。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及弊端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行政监督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及其行政行为为指向中心的全面的约束体系,主要包括主体体系和对象体系两个方面。①

第一,从主体体系内部构成要素来看,我国现行监督体制主要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指行政机关以外的权力与非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主要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即主要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行政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行政监督;政党监督,即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人民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群众及舆论的监督。内部监督,可以划分为专门监督和非专门监督两类。专门监督包括:行政监察;审计督察、物价监督和质量监督等专业性行政监督。内部非专门监督包括:上下层级监督;平行部门监督。

第二,从行政监督的对象体系来看,行政监督的对象涵盖了政府行政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厘定行政监督体制的基本架构的基础上,现阶段我国行政监督具有面广量大的宏观总体特征,在实践中发挥了“治病”与“保健”的双重功效。②从 ①陕西省监察厅《政府监督制度》课题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改进举措》。②浦兴祖、竺乾威:《当代中国行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页。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理论上讲,监督课题的公开性,监督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监督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形成全面复合的监督网络,提高整体的监督效能。但是,在现实实践中,由于整个监督体系庞大且杂乱,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使得权责混乱,“漏监”、“虚监”、“难监”现象比比皆是。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弊端

1.监督主体不到位

第一,行政监督主体独立性不强。①行政监督主要体现的是对行政权的制约,而监督的有效性往往体现在监督主体的地位和权力上。我国的《行政监察法》、《行政诉讼法》、《审计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了有关行政监督主体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目的就在于监督权能独立行使,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但在我国,行政监督主体大都处在附属地位,没有足够的独立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例如,党的纪检委和行政系统的监察、审计部门大都设在党政机关内部,在履行监察职责时,一方面要受到上级监察部门的领导,另一方面,也必须收同级党组织、行政机关的领导。这就使得监督主体受制于双重领导,也受制于监督对象。

第二,多重监督,监督合力弱。②我国在构架行政监督体制时的出发点是要形成全方位的立体监督,从而使政权不能“绝对化”。现实却是重复监督导致监督主体之间对于相似工作相互推诿,最终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各监督主体之间还缺乏有效沟通,各自为战,降低了监督效率,弱化了整体监督效能。

第三,部分行政监督人员素质不高。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工作的具体执行人员,他们的人员结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政监督的有效性。目前,在这支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这给行政监督工作带来困难;二是部分执法人员不注意坚持原则,怕得罪人,不敢过硬实施监督。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我们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工作的今天,执纪执法干部必须以更高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面对行政监督工作。

第四,公众监督参与意识薄弱。很多人仍然存在着“只许州官放火,不需百姓点灯”的思想,不懂得怎样使用自己的监督权利,对于很多政府官员腐败现象,因为害怕被报复而放任之。就算受到主管行政机关的利益侵犯,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行政诉讼。

2.监督过程不完善,行政缺乏透明度

行政监督应该是贯穿于行政行为整个过程的活动,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种监督方式应有机结合,全方位进行。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监督方式较单一,监督主体一直偏重事后追惩,即在事情已经发生,并且造成 ①杨建淮:《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路径选择》,《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②施月峰、卢泽生《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有效性的路径选择》,《企业家天地》,2007年第4期。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或轻或重的危害之后才进行查处和惩罚,这是一种“马后炮”的监督方式,并不利于真正有效防范行政腐败,使监督工作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事后监督基本上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督。

行政透明或政务公开,即“阳光行政”,是现代行政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行政监督的前提。没有政务公开,监察机构和社会舆论就无从知晓行政部门的运作情况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这就为暗箱行政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暗箱行政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不利于公民监督和公民参与,往往是滋生权利寻租和其他行政腐败等丑恶现象的温床。

3.监督体制不健全

第一,监督机制单向运行,缺乏全面性①。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以内部监督为主,外部监督为辅。在一定程度上,内部监督具有其优越性,内部监督突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这较之外部监督是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但是内部监督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监督,如果没有外部监督的压力,内部监督就会产生懒惰性,甚至侥幸心理,从而产生行政腐败。

第二,行政监督立法滞后。行政监督主体的监督权必须有法律作为后盾,否则就会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健全的监督法律体系是保证行政监督效能充分发挥的法律基础。健全的法律制度能一方面赋予监督者应有的权利,保证监督的有效实施;一方面也能规范行政监督主体的监督行为,防止在行政监督工作中的腐败行为。但是,我国的行政监督立法进展缓慢,不能跟进时代的步伐,这就使得监督主体缺乏法律的保护。例如,近几年来,一些新闻记者采访难的问题屡见报端,有些甚至遭到围攻和殴打。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进措施

(一)改革行政监督的双重领导体制,建立起行政监督的垂直领导体制

行政监督机关保持独立,这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一项原则,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监督的实效性。有效的监督必须以监督客体切实处于监督主体的监督之下为前提,并且监督主体的监督活动不受监督客体的直接制约和干扰。目前,我国的内部监督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实践证明,这种内部监督由于体系不独立、地位不高,容易受人情关系的影响。而建立自上而下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重视实施独立的行政监察制度,可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设一个最高专门监督机构,代替原来的监察部,使得专门监督机构独立于行政机构,并下设地方各级监督机构。取消原来的双重领导体制,有利于监督整体合力的提升。

(二)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

①次仁嘎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问题初探》,《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行政监督是通过行政监督人员的工作来实现的,要提高行政监督效能就必须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首先,行政监督人员必须不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修养,要时刻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为人民负责,要提高自己的行政监督意识,正确区分社会中的善与恶、是与非,形成高尚的行政伦理精神,责任重于泰山。其次,还必须加强纪检干部的素质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专业的法律知识、金融财政等知识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工作能力。

(三)完善公众和社会舆论参与监督机制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众监督机制。首先,必须要树立公民责任意识,形成参政议政的自觉性,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政府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的意识转变,政府可以利用大众传媒让公众知道应该监督什么,同时,还要加大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其次,强化群众监督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来确立群众监督的法律地位,保障举报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另外,政府还应该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实现“阳光行政”,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

新闻媒体在反腐倡廉的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朱镕基总理曾为焦点访谈栏目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但是,媒体监督在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中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加强新闻立法,一方面规范新闻工作人员的行为,一方面为舆论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四)注重过程监督,强化和突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

针对我国行政监督长期以来偏重于事后的追惩性监督,应注意强化对权力授受过程的监督,把好入口关,努力做到防范于未然。首先,应选好行政过程中的掌权者,掌权者的素质影响着权力行使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因此,对权力主体的权力获得进行监督制约是防止权力被滥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还应注意突出事中监督,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制约,防止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过程中滥用职权甚至产生腐败。当然,事后监督也是必要的,强有力的惩罚也是控制行政腐败的有效手段之一。

(五)协调好内外部监督,双管齐下

内部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外部监督是内部监督的重要推动力量。组织内部监督与其管理制度紧密结合,因而组织内部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内部监督机制得到快速有效地解决。但是,内部监督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自身监督毕竟不能客观而严密,这就需要外部监督弥补这一缺陷。外部监督力量是异体监督,这就增加了监督的客观实际性、公正性。外部监督也能积极推动内部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监督的正常运作。所以,内外部监督必须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监督的高效。

(六)实现行政监督法制化

行政监督立法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尽快建立健全各种行政监督法律法规,才能为积极有效的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因此,应该加强该领域的法制建设,一方面,制定出当前还没有但是急需的诸如:《监督法》、《新闻法》、《政务公开法》、《反腐败法》、《举报法》等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现有的但是存在操作缺陷的相关法律;还有,必须提高有关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参考文献

[1] 曾维涛.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点思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6年,第5期

[2] 杨建淮.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路径选择.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J].2010年,第2期

[3] 罗仕学.如何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学术论坛[J].2008年,第22期

[4] 高惠珠,叶金松.刍议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邢台学院学报[J].2008年,第23卷,第2期

[5] 施月峰,卢泽生.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有效性的路径选择.企业家天地[J].2007年,第4期

[6] 次仁嘎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问题初探.成都行政学院学报[J].2009年,第5期 [7] 樊大伟.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缺陷及对策探析.世纪桥[J].2009年,第9期 [8] 王学军.我国现阶段行政监督体制的缺陷及完善.科技信息[J].2007年,第13期 [9] 刘声扬.浅谈行政监督体制构建的途径.法制与经济[J].2007年,第11期 [10] 高军,向达.中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新探.重庆科技学院学报[J].2008年,第1期

[11] 万玲华.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下的公民政治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J].2008年,第6卷,第9期

[12] 李辉.行政监督体制创新与责任政府建设.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2006年,第25卷,第2期

[13] 王宗军.再造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浅议.中国科技信息[J].2009年,第13期 [14] 杨建淮.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青岛行政学院学报[J].2010年,第1期 [15] 管博佳.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问题及改革路径选择.大众商务[J].2009年,第3期

[16] 夏书章,陈瑞莲,王乐夫.行政管理学[M].第四版.广州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五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弊端及改进措施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弊端及改进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总体上有了较大进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强,事业单位所依据的会计核算制度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和不适应性。本文从分析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探讨,形成一些初步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弊端;改进措施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弊端分析

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具有公益性质的服务性组织,其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要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进行。从实践情况看,我国一些事业单位由于工作环境的差异,分布地域和所处行业的不同,在会计制度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一些弊端。根据对一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常见问题的梳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适应范围方面的问题

从适应范围的角度看,我国的会计制度应该适用于所有符合条件的对象,包括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在内,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一些特定的事业单位并没有被纳入执行体系中,比如一些事业单位所执行的会计制度是本行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些事业单位被纳入了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无法适用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用范围并未实现全覆盖,所有的企业都要遵守会计准则,执行起来规范统一,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约束的范围还达不到这一程度。

(二)在会计分类上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日常活动所产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如果从人员和办公的角度出发以,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支出,一类是人员经费支出,另一类是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围绕这两大类费用支出,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分类,人员的经费支出具体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费等;公用经费支出具体包括办公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及其他费用项目等。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事业单位没有经营性支出,其经费来源是政府的全额拨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公共需求日益增长的变化,一些事业单位由全额拨款变为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一些经营性的活动陆续增加,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支出逐渐增多,而且比例也在不断扩大,对此需要从成本效益的原则出发对会计分类加以改进。

(三)适用会计原则方面的问题

会计原则也称会计准则,事业单位当前除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外,主要是以收付实现制作为其会计核算的基础,这种方式与企业通行的权责发生制相比存在比较大的缺陷,容易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影响。首先,事业单位收付情况采用的是现金制度,从表面上,这种制度非常客观,通过把日常的现金流向和流量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当期发生的全部现金收入作为事业单位该期的收入项目,当期发生的所有现金支出,作为该期的现金支出项目。但在现金流动的背后,企业发生的很多成本和收益并不能被充分体现出来,这也直接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统计存在信息失真的问题。其次,基于收付实现制的原则,也导致了事业单位收支计划工作无法达到协调一致。当事?I单位出现大型固定资产维修或房屋维修、机器设备更换、大宗固定资产采购等情况时,就会导致事业单位当期和当年的支出突然加大,影响最终结余情况,最终使当年的收支计划变得不协调,不得不随时变更收支计划。

(四)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弊端包括体制问题、认识问题以及固定资产核算等相关问题。首先,是会计核算的体制问题。从当前情况看,事业单位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管理体制不顺畅,体制、职能和运行机制上存在模糊地带,多级的会计核算数据信息不衔接,对成本控制和降低成本消耗的作用不明显。其次,是对会计核算的认识不到位。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加之事业单位长期享受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缺乏应有的深度,未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出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对现金、投资、发展等给予关注,而相应的对于支出、日常管理和效益情况缺乏有效重视。另外,各事业单位的管理需要也不一致,有的单位对成本管控比较随意,会计核算的基础资料不完整,会计报表信息不充分,给会计核算工作增加了难度。再次,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问题。由于事业单位对使用中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会导致其账面价值与现实净值发生较大偏差,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价值发生虚增。体现在成本上,由于没有列支折旧费,使得成本核算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盈余出现虚增,无法充分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五)会计报表方面的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存在弊端主要体现在不编制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采用科目余额的结构形式。首先,事业单位由于不编制现金流量表,就使得现金流量表的作用无法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也导致无法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收支变动情况,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有效的管理决策和掌握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事业单位很多业务活动都是以现金收支的途径来实现的,编制现金流量表并不复杂,也有非常大的必要性。其次,按照2013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取消了收入、支出项目,这一点在执行会计制度时要引起重视,不能再沿袭过去的做法,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策略分析

按照我国预算和国库制度等各项改革的要求,结合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修订,从满足事业单位预算资金财务管理的需要出发,立足会计制度变革,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一)规范和统一会计制度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针对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应用范围方面存在的差异,要逐步取消行业会计制度,进一步统一会计制度。具体做法是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指导原则,有计划按步骤取消某些特殊行业正在执行的会计制度,对各行业的会计制度进行全面统一,形成国内通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一些需要保留的特定行业,在执行统一会计制度框架原则下,可以适当制定特殊的行业会计核算办法。在达到制度统一的前提下,针对行业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消除当前会计制度适应范围不统一的问题,促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效贯彻落实。

(二)对适用的会计原则进行调整

根据以上的弊端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事业单位适用的会计原则除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按照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外,主要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这种处理方法导致的直接问题是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与收付实现制相对应的核算原则是权责发生制,这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也是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原则符合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和客观性原则,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以实际发生的情况为准从根本上反映和评价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可以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金变化情况及运行过程。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规范下,只有在提供服务时才确认收入,相应的义务在接受服务后就确认为当期所发生的费用,这样可以有效弥补收付??现制所导致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漏洞。

(三)对会计核算进行规范

首先,整改固定资产核算。在固定资产购置环节,直接记录所支付的全部价款,建议不必按照资金来源进行列支,这样能够真实体现资金流向,简化处理流程。要做好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要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明确折旧计算方法,比如企业常用的直线法计提折旧,以此增强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其次,目前多数事业单位已经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将基本建设会计纳入单位的大账,对这一要求的落实要严格给予监督,对于存在仍未整合的事业单位,要及时按会计制度要求予以整改,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四)完善会计报表内容

首先,细化现金流量报表的内容。现金流量表包括业务活动现金、投资现金和筹资现金三部分内容,可以有效反映出事业单位在特定时间范围内现金的流入流出情况,通过对这三部分内容加以细化,能够为事业单位会计统计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其次,对于在2013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调整,各事业单位要坚决予以落实,对于仍然沿用过去操作习惯的单位,必须按照新制度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将收入、支出项目剔除,并按规定要求重新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刘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评析[J].财经界,2014(06)

[2]黄欣明.浅析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J].中国集体经济,2016(21)

下载国有企业的弊端及改进措施.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有企业的弊端及改进措施.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析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国有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在绩效管理方面,实施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是提高国有企业的组织运营效......

    现阶段国有企业降本增效措施研究与弊端分析[5篇范文]

    现阶段国有企业降本增效措施研究与弊端分析 [摘要]降本增效是现阶段每个国有企业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文章首先概述了国有企业降本增效的主要措施,进而分析了国有企业降本增......

    国有企业用人弊端(优秀范文五篇)

    如今很多人说到国有企业,肯定会说现在的企业用人存在严重的问题,一些没有特色的人居然都走上了领导岗位,甚至还担任着重要的职务。我曾经在国有企业呆过17年,对其中的耳闻目......

    国有企业管理上的弊端大全

    国有企业管理上的弊端我国进行的改革开放, 主要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 重点也是在经济领域。同时, 国有企业的改 革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尤其是在我国决定 实行市场经济,......

    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 重复维修问题各岗位要求: 送修接待: 1. 在客户送修界面与客户充分沟通,详细了解客户报修问题;对于客户提出的机器问题全面记录(包含附属部件,例如AC等),必须做到在取机单上......

    改进措施

    教研组“探究课”改进措施 为期一周的同年级“探究课”活动结束了,通过领导参与听课,小组评课,改进措施如下: 一、规范作业: 1、教师批阅符号要规范,不能过于太大。 2、学生书写格......

    改进措施

    第一季度: 个人整改措施:学习党建基本知识和科学理论知识以及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党性觉悟水平,根据本工作学习实际,制定工作学习目标,树立良好的个人党性形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

    改进措施

    人民路与曙光路交叉口改进措施 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网的节点和枢纽,是道路交通的咽喉。交叉口的存在提高了交通的灵活性和可达性,增加了路网的活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