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课堂教学叙事----硫酸的情书
化学课堂教学叙事<“情书”与”家书”>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我在的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记得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去年国庆节放假前一天的最后一节课,学生们因为第二天放假都很兴奋,听课不容易集中精力。教学内容是粤科版九年级化学浓硫酸的腐蚀性,本课的知识内容是在学生完全未知的基础上学习的,此节内容丰富,以前的老套路是边实验边讲授,我必须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探索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是对我驾驭课堂能力的一次考验。
我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有关浓硫酸的毁容事件,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可是还是有几个心不在焉的。我没有急于讲解,而是问同学们想不想看别人的情书,全班同学马上兴奋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我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浓硫酸的性质。亲爱的水:
您好!
请允许我这样叫你,其实这么长时间以来,我—直深爱着你。每当我遇上你,我就有种沸腾的感觉,全身会发出大量的热。(学生马上归纳出浓硫酸遇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水立即沸腾,有同学联想到刚才的毁容事件,相互讨论怎样稀释浓硫酸,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当我见不到你时,我甚至会在空气中寻找你的气息,寻找你的每一丝痕迹,我是多么渴望与你亲密相处。(学生踊跃地讨论浓硫酸有强吸水性,可作干燥剂,可以干燥的气体和不可以干燥的气体有哪些,这个本节的难点学生自己解决了。)
水,我刻骨铭心的爱着你,永远。我为你可以付出一切,就算为了你,我变成稀硫酸,那我也不会后悔。就算我变为稀硫酸,我对你的心也不会变,因为我是不挥发的,(这样学生对浓硫酸没有挥发性的物理性质有了深刻的印象。)
水,请你不要逃避,你逃到天涯海角,我也会找到你,就算你逃到有机物中,我也会夺取氢氧重新合成你,因为我爱你!(浓硫酸的强脱水性和反应原理学生很自然的接受了。)
此致
敬礼
98%的浓硫酸
2009-9-16
经过“情书”的讨论,课堂教学有效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浓硫酸的性质同学们都掌握后,接下来进行了浓硫酸和蔗糖制作“黑面包”的实验,还剩5分钟才下课,已经有学生收拾课本,有的学生等待着我给他们布置一些十一假期作业。我深知作为初四的学生这几天是箭在弦上的宝贵的自我学习机会。我不忍心再说教让他们抓紧时间去学习,因为他们已经够累了,可是不嘱咐几句关于学习的话又不放心。我想起几天前偶然间读了一篇名为《读哈佛的几个没想到》的文章。这是一位在美国读哈佛大学的留学生写的。他写道:“没想到美国的学生也很累。去美国之前,我有个偏见,觉得在美国读书很轻松,美国大学生作业很少,考试容易,净是玩了。去了哈佛之后,才知道这是大错特错。我的班上国际学生和美国学生各占一半,因为课程重、作业多,大家基本上都是学到凌晨三四点钟才回去休息,上午八点钟又要准时上课,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例举了种种哈佛大学学生刻苦学习的情形,所谓的有些学校学习很轻松,实际上都是一些二、三流的大学,一提起来,大家都是很鄙夷的态度。”
我这时收起了课本,对学生们说:“剩下的时间我给你们读一封家书。”学生们都很惊讶,随后鼓起掌来。我把文章以信的形式读出来,当我读到:“在国内读书时学到夜里十二点钟就觉得自己够刻苦了,可在哈佛要这个钟点睡觉,绝对是懒学生,上了这么多年学,就数在哈佛读书最累„„”时,学生们都很感慨,我赶紧说,不是也让你们也学习到那么晚,只是告诉你们有很多人都在为了梦想而发愤的学习,你们是和他们并肩战斗的战士,并不是只有你们是最苦最累的,人有的时候不能太疼惜自己。这时班长站起来说:“对,男人就该对自己狠一点。”引得全班一片哄笑。
回顾本节我从新颖的设置入手,不断地深入问题,学生马上就进入了渴望分析、解决问题的高度兴奋状态,通过小组争论和教师的点拨下,讨论、分析、归纳了浓硫酸的性质,最终达到了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培养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个相互独立的非智力因素来研究,实际上它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我国新一轮的课改将三者组成的整体作为三维教育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极为隐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我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在心理和思想方面产生影响。新教材中的态度教育目标因素的挖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别巨匠心,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能迸发出教学的思想的火花,分享教学中的乐趣;学生会迸发出探索求知的火花,感受学习探索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跃跃欲试,师生的和谐互动构成了一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活”而严谨的生动、美丽的教学图。
通过我温情脉脉的提醒,我看到了大家眼睛里的光芒,闪亮闪亮的,他们是被震撼了。带着这种内心的震撼,学生放学了,我想我还用说什么呢。学生不但会自觉利用好这几天的时间有效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他们也会全力以赴的。当每天早晨,看着学生欣欣然走进校园,开始探求真知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自由还是束缚,很大限度上取决于教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有这样一段话说得好: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第二篇:化学课堂教学叙事----硫酸的情书
“情书”与“家书”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我在的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记得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去年国庆节放假前一天的最后一节课,学生们因为第二天放假都很兴奋,听课不容易集中精力。教学内容是粤科版九年级化学浓硫酸的腐蚀性,本课的知识内容是在学生完全未知的基础上学习的,此节内容丰富,以前的老套路是边实验边讲授,我必须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探索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是对我驾驭课堂能力的一次考验。
我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有关浓硫酸的毁容事件,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可是还是有几个心不在焉的。我没有急于讲解,而是问同学们想不想看别人的情书,全班同学马上兴奋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我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浓硫酸的性质。亲爱的水:
您好!
请允许我这样叫你,其实这么长时间以来,我—直深爱着你。每当我遇上你,我就有种沸腾的感觉,全身会发出大量的热。(学生马上归纳出浓硫酸遇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水立即沸腾,有同学联想到刚才的毁容事件,相互讨论怎样稀释浓硫酸,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当我见不到你时,我甚至会在空气中寻找你的气息,寻找你的每一丝痕迹,我是多么渴望与你亲密相处。(学生踊跃地讨论浓硫酸有强吸水性,可作干燥剂,可以干燥的气体和不可以干燥的气体有哪些,这个本节的难点学生自己解决了。)
水,我刻骨铭心的爱着你,永远。我为你可以付出一切,就算为了你,我变成稀硫酸,那我也不会后悔。就算我变为稀硫酸,我对你的心也不会变,因为我是不挥发的,(这样学生对浓硫酸没有挥发性的物理性质有了深刻的印象。)
水,请你不要逃避,你逃到天涯海角,我也会找到你,就算你逃到有机物中,我也会夺取氢氧重新合成你,因为我爱你!(浓硫酸的强脱水性和反应原理学生很自然的接受了。)
此致
敬礼
98%的浓硫酸
2010-9-16
经过“情书”的讨论,课堂教学有效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浓硫酸的性质同学们都掌握后,接下来进行了浓硫酸和蔗糖制作“黑面包”的实验,还剩5分钟才下课,已经有学生收拾课本,有的学生等待着我给他们布置一些十一假期作业。我深知作为初四的学生这几天是箭在弦上的宝贵的自我学习机会。我不忍心再说教让他们抓紧时间去学习,因为他们已经够累了,可是不嘱咐几句关于学习的话又不放心。我想起几天前偶然间读了一篇名为《读哈佛的几个没想到》的文章。这是一位在美国读哈佛大学的留学生写的。他 1 写道:“没想到美国的学生也很累。去美国之前,我有个偏见,觉得在美国读书很轻松,美国大学生作业很少,考试容易,净是玩了。去了哈佛之后,才知道这是大错特错。我的班上国际学生和美国学生各占一半,因为课程重、作业多,大家基本上都是学到凌晨三四点钟才回去休息,上午八点钟又要准时上课,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例举了种种哈佛大学学生刻苦学习的情形,所谓的有些学校学习很轻松,实际上都是一些二、三流的大学,一提起来,大家都是很鄙夷的态度。”
我这时收起了课本,对学生们说:“剩下的时间我给你们读一封家书。”学生们都很惊讶,随后鼓起掌来。我把文章以信的形式读出来,当我读到:“在国内读书时学到夜里十二点钟就觉得自己够刻苦了,可在哈佛要这个钟点睡觉,绝对是懒学生,上了这么多年学,就数在哈佛读书最累„„”时,学生们都很感慨,我赶紧说,不是也让你们也学习到那么晚,只是告诉你们有很多人都在为了梦想而发愤的学习,你们是和他们并肩战斗的战士,并不是只有你们是最苦最累的,人有的时候不能太疼惜自己。这时班长站起来说:“对,男人就该对自己狠一点。”引得全班一片哄笑。
回顾本节我从新颖的设置入手,不断地深入问题,学生马上就进入了渴望分析、解决问题的高度兴奋状态,通过小组争论和教师的点拨下,讨论、分析、归纳了浓硫酸的性质,最终达到了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培养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个相互独立的非智力因素来研究,实际上它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我国新一轮的课改将三者组成的整体作为三维教育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极为隐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我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在心理和思想方面产生影响。新教材中的态度教育目标因素的挖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别巨匠心,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能迸发出教学的思想的火花,分享教学中的乐趣;学生会迸发出探索求知的火花,感受学习探索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跃跃欲试,师生的和谐互动构成了一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活”而严谨的生动、美丽的教学图。
通过我温情脉脉的提醒,我看到了大家眼睛里的光芒,闪亮闪亮的,他们是被震撼了。带着这种内心的震撼,学生放学了,我想我还用说什么呢。学生不但会自觉利用好这几天的时间有效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他们也会全力以赴的。当每天早晨,看着学生欣欣然走进校园,开始探求真知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自由还是束缚,很大限度上取决于教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有这样一段话说得好: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教育叙事
“情书”与“家书”
裕安区骆家庵初中 金东
二O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教育叙事
坚持语文教改,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裕安区骆家庵初中 王维
二O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关于王维同志工作量、出勤量饱满的证
明
王维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是我校的语文教学骨干,在学校分配的工作中,他能够服从领导,勇挑重担,积极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工作量饱满。
该同志自上班以来,能够坚持按时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出勤量饱满。
特此证明!
裕安区石婆店镇骆家庵初中
二O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关于金东同志工作量、出勤量饱满的证
明
金东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是我校的化学教学骨干,在学校分配的工作中,他能够服从领导,勇挑重担,积极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工作量饱满。
该同志自上班以来,能够坚持按时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出勤量饱满。
特此证明!
裕安区石婆店镇骆家庵初中
二O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第三篇:化学教育叙事
教学工作总结
孜孜求索
拳拳执教
太湖县弥陀初中 潘建迪
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永无止境的艺术。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与思想修养与之融合,从而达到培养人的目的。我从事教育工作已近七年,在一次次探索中,在一个个不眠之夜的思索里,在一回回和学生磨合之下,我勤奋学习,认真育人,与学生们一起成长,付出的辛勤,收获了希望。回首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总有一些难以抹去的记忆,时刻在给我教益,促我反思、催我奋进!
一、打造和谐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有效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而和谐的课堂在于教师营造学生学习探究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探究,从而在学习中增长见识和能力。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打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成为我近年来的不懈追求。
首先体验感知,在生活中收获智慧。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的发展相关。化学新课程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接触化学、学习化学。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创设学生活化课堂不仅可以密切联系化学与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落实新课标。
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已非常贴近了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在城市雪后的街道上撒一些盐为什么?碰了醋的紫甘蓝(紫白菜)怎么变红了?等等,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感受化学,体会化学。
还有,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从而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兴趣自然产生。因而,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启迪智慧,在实践中探求真知。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实验设计教学的实施,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发展学生求异和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都是有用的,而且通过实验设计确实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一次在探究无现象的酸(盐酸)、碱(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学生迸发出许多精彩的观点,有学生说: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具体操作是:在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也有同学说,这方法不好,因为“蓝变紫”分辩不清,应改成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2滴石蕊,石蕊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NaOH溶液,当红色变成紫色,证明它们发生反应;但前面一位学生马上反驳:那么做一个对比实验不是也可以吗?同学们对这两位同学的答案都表示赞同;第三位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变无色就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第四位学生也说:可以用PH试纸,从PH>7一直测到PH=7,最后到PH<7。第五位学生说:把NaOH与盐酸混合,然后用手摸,如果发烫,说明反应了。第六位学生说:将生成的产物蒸干,看它能否潮解(因为固体氢氧化钠易潮解,氯化钠不能潮解),这样就可以判断是生成的新产物NaCl还是NaOH„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认知,那肯定是一种成功的教学,那样的收获才实实在在。
再次教学相长,在教学中完善自我。现在的学生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也容易提出一些意象不到的问题。我们要俯下身子,倾听学生,敢于直面问题,才能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记得曾经看到一位学生向一位老师问一个问题:氢气可以在氧气中燃烧,那么氧气能不能在氢气中燃烧。这个问题一下把老师难住了:天天讲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没有见到氧气在氢气中燃烧呀,所以老师就以此为理由回答,氧气不可以在氢气中燃烧。这个问题也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教了这么多年的化学,还一直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思维开阔,教学中要多探究那些未知的因素,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教学相长,也才能应对学生的求知欲。
二、强化管理,收获教育硕果。
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由于我不断努力,近年来我所带的班级和教育教学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当然取得成绩固然可喜可贺,但以后教育教学的征途还很漫长,还需要我加倍努力,奉献自己所有一切,全身心投入到教改之中去,争做一名新时代优秀化学老师。
总之,这几年的坚守,我付出了艰辛,收获了甘甜,就这样快乐着而工作着。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教学叙事
九年级化学教学叙事
严桂英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生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
上学期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在对实验室氧气制法的教学中,教材上是以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而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为此师生间进行了一场争论。学生举例力争:电解水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前后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且还能激发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关键。于是我问:一堂40分钟,我们要既要制取氧气,还要研究其化学性质,时间来得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灵机一动,接着开导,用水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学会节俭的好习惯,同时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学会学习,借助已有知识和互联网等媒体,主动探究学习所需知识。同时再把对知识的考核评价生活化,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取材,构建生活化的考核题。就这样师生共同探讨的现状下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且效果也相当的不错。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也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那也肯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
第五篇: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新授课:“自学—合作—释疑—反馈” 教学流程模式
1.检测——课前五分钟检测
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内容可以是各种形式。目的是通过检测使得学生复习旧知识,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新课的教学。
2.自学——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设置提纲,让学生在学案问题的引领下,自学教材,不准讨论。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同时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问题,防止对照教材找学案问题答案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尽量完成提纲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限时10分钟)。
3.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学过程结束后,在老师的组织下小组内学生对提纲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个人提出自学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限时10分钟)。
4.释疑——解答疑难,达成共识
各小组对合作学习中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整理,师生共同解决,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释疑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15分钟)。
5.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新授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进行集中讲解。也可叫学生自己讲解解题过程或思路(限时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