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案例
创意单位 :陕西省XX县城关小学
活动范围 :城关小学全体学生
活动内容 :红领巾乡村生活体验
XX县城关小学,近两年通过开展“红领巾乡村生活体验”活动,让小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城关小学地处县城,在校学生基本是机关干部和居民的独生子女。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变、注重享受。而县城的家长们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不少学生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关心他人、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有的回到家里,除了看电视、玩电脑,就什么也不干。当家长和老师们教导他们说,我们像你们这般大时,什么家务活都会做。孩子却反问,谁还和你们比过去,现在都什么时代了!
面对这种现象,家长们为之困惑和痛心,教师们也为之着急和担心。
学校领导精心策划、反复研究做出决定,在全校开展“红领巾乡村生活体验”活动。为使学生下乡能有所获,学校周密部署,把此项活动分作两个阶段进行。
首先,学校集中利用一天的在校时间,各班选出5名学生代表,由学校领导、大队辅导员及班主任老师亲自带队,与地处丘陵的团山小学开展手拉手互访活动,带去他们的爱心,献上他们的才艺,并自由结伴到学生家中做客一天体验生活。
第二步号召同学们在暑假期间,采取投亲靠友的方式,到农村去、回老家去与爷爷奶奶或亲友共同生活,体验了解社会,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了解生态环境、了解农村的发展和变化、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消费。
学校要求学生下乡后做到“六个一”:采访一位农民、了解一种农作物、学会一种农具的使用方法、参与适当农事劳动、提供一条现代农业科技致富信息、写出一篇体验日记。
学生下乡前,学校还专门召开了家长会,并给每个家长发了公开信,号召家长认真配合做好这项工作并做好安全防范措施。这一举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热情支持,他们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回老家去参与实践。
这一做法效果很好,学生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学校收集的一千多篇学生日记真实生动地记录下了学生的下乡生活、劳动情景、互访体验和在乡下的真情实感。
六年级学生彭铄星在参加第一次割稻谷的劳动体验后写道:“在劳动的中途真是有点受不了,收工回家坐下时,浑身感到酸痛,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想想我平时随便剩饭、丢弃馒头,挑三拣四真不应该!”李一蒙同学写道,“假如你没有劳动过,你是永远体会不到什么是丰收的喜悦。” 王晓同学写道:“到山区同学的家里,我看到他们的生活是那样的贫寒,饭菜是那样的简单,哪有什么零花钱,我整天大手大脚,太不应该了”。
更为可喜的是,这一活动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高度赞扬。许多家长反映,下乡体验之后,往日的“小皇帝”不见了,热爱劳动的小主人多了,学习也更刻苦了,父母的负担也轻了,心中的困惑也逐渐消失了。
一位学生家长说,学校的这一做法太好了,很成功。我的小孩以前放学回家什么事都不干,自从下乡回来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人也勤快多了,自己的衣服也学会洗了,还常帮家里搞卫生,随意浪费粮食的不良习气也改了,我们太高兴了。
学校老师一致认为,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交友能力、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品格,真可谓是育人、教学双丰收。
第二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案例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案例感恩每一滴水珠,它把我来滋养;感恩每一只花朵,它带给我芬芳; 感恩每一朵白云,编织我的梦想;感恩每一缕阳光,托起我的希望; 感恩亲爱的父母,给予了我生命;感恩敬爱的老师,教会了我成长; 感恩帮助过我的人,使我感受善良;感恩伤害我的人,让我学会坚强(摘自歌曲感恩的心)
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爱的误区”,许多家长只会一味地付出,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缺乏让爱在孩子身上再生的教育意识,结果导致了孩子不懂得什么是爱,他们得到的爱越多,给予父母、他人、社会的爱越少。不懂做人的道理,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没有对人间所有悲情的怜悯情怀。给予爱与接受爱的能力同样重要,麻木地接受而不思回报是一种道德缺失。在学校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个别学生不思进取,有的甚至顶撞教师。学生之间有的打闹、有的以大欺小,没有同情心。
鉴于这样情况,我在班开学伊始就开展了“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教育、感恩同学……达到净化人心,统一认识,规范行为的效果。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而你也应该抽出时间,相对方表达谢意。于是,让学生在承蒙周围的人关爱与帮助时说一声
„谢谢‟,意义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会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写出大写的人生之路。” 我在黑板的左边开辟了一个专栏,以小组的形式划分了五个区,对上一天的事情如:上课积极动脑了吗?作业独立完成了吗?主动帮助同学了吗?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吗?每天向爸妈问好了吗?你学会和同学相处了吗?等情况用画“正”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知道自己昨天做的怎么样,今天应该怎么去做,明天往哪个方向去做。让学生体会到有了爱心、学会了感恩是无比光荣的事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爱心、学会了感恩。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多让学生们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会交流、宽容、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实践”爱心、懂得感恩。学生每天都有父母、教师关爱,他们得到的爱已经非常充足了。在他们的世界里,爱是无偿的提供的,是廉价的,不需要珍惜的。因此让学生有爱心和学会感恩需要一个“切入点”,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对别人有爱心是需要付出的,是很艰难的事情。因而对自己享受到的爱心要抱有感恩精神的。
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加强感恩教育。每月都要出一期关于“懂得爱心,学会感恩”为内容的黑板报。不定期的更换关于“懂得爱心,学会感恩”内容的墙报。办一个以“懂得爱心,学会感恩”为主题的展板,既展出学生如何感恩又展出感恩的典型事例。
学生之间的纠纷少了,他们之间多了和谐、少了打闹。还常常看到跌到的学生马上有人上前搀扶,帮他(她)擦干眼泪,伤得严重的被搀扶到门卫室搽药水;班级的走廊、教室变得干净了,因为学生懂得了走廊、教室是他们锻炼身体健康,他们懂得了: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
第三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案例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案例
西滨小学五年一班班主任:朱晓晖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有个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同时还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雕刻家。他雕刻了一个少女像,因为是按照自己所期望所想象的来雕塑,所以他就深深地爱上了她。日久生情,结果奇迹发生了。雕塑被他的真心所感动,少女据然复活了。这是什么?这是“爱心”的结果。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故事一直放在我的脑子里,一直到我选择了老师这个行业,带了一个年段三个班级的英语加一个班级的班主任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这个故事的巨大魅力。对待自己的学生,只要你像那个雕塑家一样对于雕刻出来的像热爱,学生们从心里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怀,你对他们的欣赏,你的赞美,他们也会反过来爱你,爱班级。
因为是第一次做班主任,而且是从半途才接手的,对于整个班级,和他们呆在一起的时间不够多,刚开始接班的时候,觉得很疲惫,每次走进班级都是乱哄哄的,语文老师,美术老师每次上完课后总是告状:你们班的某某某又怎么样了?。。。。对于这些学生,我也是采取以前从书上看来的一些老套路,把问题学生当场在班级批评,叫家长过来,叫到办公室站。。。很多方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当我决定破罐子破摔的时候,有一天,我去集美二小听课的时候,路过一个班级,他们班的老师也去听课了,班级里没有老师,可是班级里静得一根针掉下去都听得见。我在他们班观察了很久,我发现,他们班有一本《我要说。。》,上面记录着学生的烦恼,快乐,同学的一些建议,也记录着老师对他们的鼓励和理解。我跟那个老师聊了很久,发现那个老师和别人不同的是,她每周都会在班级中挑出五个人,好学生和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的父母写信,信上充满了鼓励和一些善意的批评和小建议。学生完全没有反感而是很喜欢。因为这个老师不是一味的告状,体罚。回来后,我想了很久,我也像她一样,每星期给五个学生家长写信?行不通!我有三个班150个学生,平常备课,听课,改作业要用掉很多时间。这件事情就这样放下了,没有实施起来。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海霞,她很喜欢哭,很喜欢告状,为此同学们很讨厌她,坐在后排的一个大个子男生,陈林,特别老是欺负她,经常把她的东西藏起来,扔掉,打她。我很生气,打陈林父亲的电话,没打通,打通了也总是按掉,可能他父亲太忙了,不方便接电话,所以我给他发了一个短信,这样他父亲也在回家后用短信和我联系起来。联系多了,我也从告状慢慢变成鼓励,有时候他爸爸有空就给我发短信,我们通过短信联系,他的家长了解了他的孩子的行踪和在学校的学习情况,陈林打人的事情慢慢变少,我对海霞的关注也比以前多了,她也许感觉到了我们大家的善意和爱心,也不怎么告状了。
以后我通过短信和很多家长建立了联系,和家长联系多了,对学生的关心多了,学生也变得很乖了,我想自己的一点小小的措施,会改变一个班级,只要老师对学生多关注,多找一些他们可以接受的方法来改变他们,我想每个孩子不是天生就是让你头疼的坏孩子。刚接手一个班级,案例不多,谈谈自己在这些当班主任的日子里的一些感想和体会,希望有经验的老师能多给我们这些新班主任一些好的建议。
第四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案例
梧州市路垌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案例
创意单位:梧州市路垌小学 活动范围:路垌小学全体学生 活动内容:拒绝进黑网吧的活动
路垌小学是一间设在乡村的小学,在校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75%的学生父母亲长年在外打工,无法管教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孩子都是接受隔代教育,祖辈只能维持孩子的温饱,根本顾及不了孩子们的思想言行,许多孩子无形中养成了好吃懒做、小偷小摸、好斗的坏习惯,最令人痛心的是许多孩子不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沉迷在网吧里玩游戏,形成了消沉、厌学、逆反的心理问题。
面对这种现象,家长们为之困惑和痛心,教师们也为之着急和担心。
学校领导精心策划、反复研究做出决定要全校开展“拒绝进黑网吧”的活动,为使学生能在活动中有所获,学校周密部署,把此项活动分作三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学校利用开学预备周,集中家长召开家长会,以村组为单位,把家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村组的孩子每天由两个家长负责监督,轮流端守在网吧附近做侦探,发现有孩子进网吧,立即做记录,晚上向该孩子的家长汇报情况,家长要对该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必要时要惩罚一下孩子,如不给另用钱,写出上网的感受等。
第二步,集中经常进网吧的学生,由学校领导亲自出马,让他们坐在电脑前,一起认识网络游戏、色情、暴力电影对自己的身心的毒害,给他们讲全国各地青少年因为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心理扭曲,出现伤害亲友、自残、自杀的事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上网玩游戏纯属一种娱乐,平常得就像看电视一样,不能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娱乐上。并让学生说说自己上网的原因和感受,写一下听后感受和自己的决心。
第三步,学校和家庭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家庭教育遇到困惑时可以请教于学校教师,家长要配合学校共同管教孩子,在学校里,对上网着迷的学生教师要加倍的关心,一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要及时公开表扬,并向家长汇报,家长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这一做法效果很好,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爱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学生说出的感受可以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四年级的黎炜成说道:“因为好奇,别人会上网,我也试着去上网玩游戏,一玩就上瘾了,现在成绩下降了,知道玩游戏是没有出息的,现在很后悔。”黎炯宗写道:因为家里人都不理我,我学习基础又差,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才会去上网络,在别人面前,我的游戏级数最高,大家都很关注我。现在我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的,我要学习知识,长大自己学会修理电脑。
令人惊喜的是,这一活动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赞扬和支持,许多家长反映,自从开展拒绝进黑网吧活动以来,孩子在放学时间和节假日会主动帮做家务活了,或者和伙伴在一起各种有趣的游戏,几乎都不敢去上网了。都是也说学生基本上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了,作业拖拉现象少了,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谈论的话题再也不是游戏级数,而是怎么在网上查找搜集学习上的资料了。
存在的问题是:个别家长不配合学校的工作,发现问题也不及时汇报,个别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家长也不及时制止和教育。大多数家长不在家,都是祖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管教孩子力不从心。
第五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
好习惯伴我成长
张军
背
景:2011年9月,我新接任了2013届一班,这个班共有学生68人,他们的思想品质和个性差异较大,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制、自控、自律的能力较差,受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绝大部分家长为农民,本身素质不高,缺乏对孩子有目标、有方法、有效率的教育)不足的影响,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表现出明显的缺陷。因此,如何针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接手后不久就开始实施了“好习惯伴我成长”活动。通过2年的不懈努力,此项活动成效显著,受到了广大教师、家长、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主要做法如下。做
法:
一、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
1、氛围创设明礼仪。
创意长廊、黑板报等开设“文明礼仪专版”,充分展示文明礼仪标语、图画、先进事迹。刊登礼仪常规制度,明确文明礼仪重要性及相关落实内容;利用三会课开高“礼仪讲座”,学习《规范》《礼仪常规》,讲古今中外礼仪小故事等。浓厚的文明礼仪氛围的创设,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礼仪殿堂之中,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文明礼仪素质。
2、读经诵典学礼仪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日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青少年儿童,他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各副其实,享誉中外。
为此,每天晨会时间利用5分钟进行经典诵读,诵读优秀诗词、名人礼仪故事、礼仪童谣,加上《三字经》《论语》等古典文化名篇,提供给孩子们进行诵读,美读。内化、实践。并通过诵读、辩论、交流体验其中的思想精髓。、一日常规行礼仪
制定了一日礼仪细则,从点点滴滴,一言一行做起,抓好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早晚上学、放学要主动与父母、同学、老师打招呼问好。“您好、您早、再见”不离口,语气温和,“请”字常用。进入校门、上下楼、教室门要自然成行,右侧通行,出入办公室和他人房间,要先敲门问好。“请进、请问、谢谢”文明用语常应用。学生放学乘车自觉站队。为了有效实施,养成习惯,开始实施阶段,健全了监督机制,由中队委主抓,发现不文明现象及时纠正并进行公示,量化打分每周评出优秀小组,颁发文明礼仪星旗,以此促进此项工作的长期性,有效性。现在,同学们进校门自然成行,进入楼门不拥挤、不喧哗,上下楼走廊内通行自然站队,靠右侧通行已尉然成风,主动向师长打招呼问好随处可见。针对学生随手乱扔的习惯,要求每一名学生要做到“四带”,即带一个装垃圾用的塑料袋,带一块手帕,带一个水杯,带一块抹布。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到整理自己的房间,从个人卫生到如何保持环境都有明确的要求,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消费的好习惯
如今,家庭生活都很富裕,家长给予孩子吃穿的消费投入都很大,很怕孩子亏着。因此,造成了如今的孩子乱消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垃圾堆里随时都看到整个的苹果,还有整个的馒头等食物。针对学生乱扔食品等现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计划用钱、适度消费、“货比三家”的好习惯行为养成教育。教育学生计划用钱、节约用钱。开展了“我与父母比辛苦”系列活动,邀请家长到学校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召开“学会感恩”主题班队会等。我们还在全班开展了从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做起,不乱花零钱、不乱扔废弃物活动。每学期都开展“废品中的希望工程”勤俭节约教育活动,号召学生把家里废弃物、易拉罐、饮料瓶、旧刊物、纸箱等收集起来,送到废品收购站,每次活动都能创收几百元。用这笔钱为特困生办了几件实事,学生也在这种种体验教育中,领悟到勤俭节约的真谛。班级每学期开展了“节约小标兵”评比活动,让事实说话节约小标兵介绍自己的一些节约小窍门和方法从而带动全班学生的节约自觉性。
三、培养学生做人的好习惯
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主题班(队)会的教育功能,讲述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以及开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每学期都开展一次“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月,内容包括召开一次“我心中的英雄主题班队会”;收看弘扬民族精神的有关节目;开展一次英雄故事会及征文活动;学唱一首英雄歌曲等。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树立了远大理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使他们的思想与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为了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向上的好品质,不间断地开展了读书、书法、绘画比赛及优秀作品展,让同学们在获得荣誉、享受幸福感的同时,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效
果:
活动开展以来,抓礼仪教育,创文明班风,诚实守信、与人为善、文质彬彬、和谐有序已经成为班级主旋律。随着朗朗书声,经典文化的芬芳气息弥漫整个班级,打架骂人的少了,见了师长会诚恳问好,同学有困难争相帮助„„家长反映孩子们回家变得更加懂事了,知礼、懂礼、用礼的好习惯使得家庭温馨而和睦,家长还反映,孩子们越来越孝顺了,能够体会父母的辛苦,家长的心也放宽了,不自觉间也注意起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育人环境更加和谐优美,人际关系团结和睦,形成勤奋上进的学习风气,让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