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
----立足生本教育理念,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转变教学观念,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本文我结合国培的收获和自己的教学实际,从教育的内涵,教学角色的转变的重要性,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几方面谈谈自己对当前教育的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什么是教育
于伟老师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讲座,让我对教育这个词语有了重新的认识。首先,从教育的本体而言,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孩子,必须遵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正如卢梭所言“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建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人应该有自然的发展的规律,我们能做的是帮助孩子们诱发他们的潜能——自然天性,而不是一味的灌输,扼杀孩子的天性。受不同的环境、成长背景、经历的影响,孩子的发展也是千差万别,尊重差别,尊重孩子,使他们在教育因素的熏陶感染下成为正常的人。通过教育让孩子学会“真、善、美”,学会在或生存,通过知识的积淀、践行内化学会做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其次,生活即是教育。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唤醒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一味不厌其烦的深掘细讲,殊不知教材本来就较贴近孩子的生活,有些东西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有些东西是孩子讲解了都不会懂得;有些东西是不讲孩子都能学会的。我们单靠教师的个人喜好、看法,在所谓追求学生的综合发展的同时使孩子失去了快乐,失去了童年,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把他们亲手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因此,只有加快我们成长的步伐,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更好的服务教育,服务学生。
二、加快自我成长的步伐,走向专业化发展
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学科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
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鉴于此,我认为,要走专业发展之路,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厚实的文化底蕴,更需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博览群书,汲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学习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用理念指导实践,有效避免教学走弯路、盲目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书为伴,用书香陶冶自己的性情,提高自身修养,“身教胜于言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感染学生;通过书本知识丰盈自己,拓宽视野,走出狭小的自我、地域世界;通过书本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观念,与时俱进,跻身与专业发展圈,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2.转变观念。
首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们掌握着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教学的设计只是为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关注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忽视了教学的过程才是教学的核心。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传授,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育教学的核心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是由学生的学情决定的,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积累的教学是无从谈起的。诚然,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的未知,很多的问题,我们只有关注这些未知——教学的生成,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习习惯问题、差异)当做学生成长的资源,教师成长的研修课题,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怎么学,才能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实现教学相长。
其次,教师的要求并不等同于学生的需求,教学更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不仅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方法的习得,更助于技能的形成。在教学中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心里状态、心理需求,并采用恰当的刺激维持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意志品质,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3.改变评价的方式
对学科教学而言,我们往往通过试题测试或实践操作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分数
或优、良、中、差的等级评定。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会使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加消沉,甚至厌学;还会让成绩优秀的学生趾高气昂,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更会束缚教师自身,焦头烂额,找不到合理解决帮优扶差这对矛盾的办法。而李元昌教授所讲到的发展性评价将对学生的评价定位到“发展”一词上,这种评价方法的着眼点不是分数,而是学生的进步;评比的不是成绩,而是学生的发展。成绩是暂时的,发展是无限的。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正在发展中的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了激励功能,振奋起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样的评价方式,自然地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发展的方式评价学生,会让学生对学习的目的重新审视,对比对的对象重新审视:让学困生看得的不是比别人的分数低多少,成绩优秀的学生看到的不是比别人的分数高多少,而是自己发展了多少。由于关注的对象的迁移,学生的对手指向了自己:学困生心里的压力与自卑感渐渐消失,逐渐自信起来;优等生的优越感慢慢淡化,逐渐谦虚起来。这样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环境,为学生营造出进步、发展的氛围,促使学生向正方向发展。
4.在反思中成长
反思,是加快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成长经历、背景,不同的能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差异。教学中,只有先发现学生的差异,才能有效推进因材施教。不盲从照搬他人教学模式、方法,在“问题——学习——探究——问题”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反思、总结,勤于笔耕,积累教育财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实现从教书匠到教学骨干,甚至教学名师的华丽转身。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且学且行,且行且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与业务水平,加快成长步伐,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第二篇:教学随笔
真心赏识每一个孩子
许多老师都认为赏识与赞扬是一个意思,以为赏识孩子就是告诉孩子:“你真棒!”事实上,赏识教育远远不是说一句“你真棒”这么简单。赏识首先应该是一种心态,一种欣赏孩子的心态。而赞扬只是赏识一种手段而已,只有把赏识的心态融入赞扬之中,孩子才会真正感受到赏识的力量。
赏识孩子应该发自内心。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一天,一位客人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着对杜鲁门的母亲说:“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 杜鲁门的母亲微笑地回答:“是这样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 杜鲁门的弟弟是一位农夫,但是,母亲并没有认为这位做农夫的儿子是无能的。对她来说,每个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无论儿子是总统还是农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杜鲁门的弟弟是这样评价哥哥和自己的:“我为哥哥感到骄傲,他将是美国最优秀的总统之一。但我同时也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是一名农夫,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照顾了父母。” 这是何等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正来自于母亲的赏识。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只要今天比昨天好,我们就要赞美他。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本课的学习,我努力实施“24安模式教学”,首先让同桌学生回忆复述“整十数口算”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方法,然后出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例题,学生自学、交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最后进行分层练使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自学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感知到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尽管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通过学生的作业,发现了很多与之相关联的问题。(1)个别学生商与除数相乘时出错,这反映了学生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没过关。(2)有个别学生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时,没有用商乘原来的除数,而是乘了整十数。(3)还有的学生竖式写到一半就不写了。(4)极个别学生除法不会试商计算。
针对这部分教材出现的问题,我和同级老师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首先强化口算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特别是像整十数的乘法除法练习。每天花上几分钟进行口算练习,为笔算打好基础。其次,适当增加计算的训练量。每天课前或课后2-3道笔算题,要求学生力争做对。在前面乘法的教学时,曾经采用此法,感觉收效很好。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困生”
学困生“一般指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智力上的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原因造成在完成学习任务上有困难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一时不够理想,“学困生”对学习丧失信心,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1、大家知道,一旦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他们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教师必须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上课充满激情,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要尊重和关心“学困生”。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非常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爱护,由于自卑心理沉重,却怯于接近老师,更羞于讨教问题,这时候教师要多关心他们,鼓励并要求他们定期向教师问答。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有困难不要怕,重要的是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共同去把学习大道上的障碍物搬掉,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同时也会慢慢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2、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多离开讲台,步入学生中间。现在,每个班的学生数都比较多,每个班的学生多超过50人,再加上学困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假如,课堂教师一直守着讲台,怎么知道他们想了没有,做了没有,懂了没有?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走下讲堂。例如,我们班里有几位学生不管是做练习,还是讨论,还是自学,都会自顾自的玩。针对这种情况,我上课时,就尽量的离开讲台,在学生的座位之间走动,一发现学生开小差,就立刻到他们身边提醒,有时还找机会表扬表扬他们、激励激励他们。这样,这些学生就会感到教师时时都在关注自己,也就会努力克制自己了。
3、利用集体教育,强化习惯养成。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要充分集体的力量,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对于学困生数学作业习惯的养成教育,若正确运用集体的作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班里有几位学生,对数学非常厌烦,特别是对数学作业更是感到头痛,作业天天都不能完成,你留他们做也很难完成,这样对班里其他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老师也感到头痛。针对这种情况,我班里的学习小组,竞赛表挂在墙壁上,每天作业全部完成的组,奖励一颗红星。这样,每个组的组员看到自己组没得到红星,就会对影响本组的组员进行指责,没完成作业的学生受到同学的指责心里就会感到难受,强迫自己完成任务,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另外,接下来为了得到红星,同学之间产生了相互督促作业的良好氛围。
4、注重个别差异,异化评价标准在评价学生的数学作业时,我对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求就高一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求就低一些——只要完成就可以;对字写的漂亮的学生就另外要求他把字写清楚„„,对不同的学生就能得到不同的表扬激励,学困生在以往很少得到表扬,如今能与其他学生一样经 常的到 老师的称赞,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逐渐增强,他们对数学学科也比以前喜欢多了,数学作业的习惯自然而然好多了
5、课外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对学困生良好数作业习惯的养成教育,靠集体的辅导教育效果是不明显的,只有通过与个别的交谈中进行引导,他们才会乐于接受你的引导。例如,平时批作业,我一般情况采用面批,一发现学困生有比较好或有进步的时候,就会特别给以指出表扬;当他们有不好的时候,就及时给以辅导,改正后,再给打上100。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会,这样慢慢的他们就会对数学喜欢上了。
第三篇: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
把课堂还给学生
李代琼
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将课堂还给学生,其实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注意启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角色。
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想实实在在的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下面我就“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解及工作经验,说几点看法:
一、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科学的安排每一堂课的时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讨论、发言、实践的比例要适当,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
二、创设适当情景,诱发学习欲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集中,有时甚至开小差。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些教学情景,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学习欲望,把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引导他们思考老师的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例如:许多故事性强的文章,采用表演的形式,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观点性的文章,采用辩论的形式,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组织讨论,集体参与。如果课堂上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面对的可能就是极少部分的人,大部分学生上课可以不用思考,学习效果很不好。因此我经常采用分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小学低段的识字量大,识字课往往比较枯燥,我采用学生自学,比比谁记得快、谁记得牢、谁的方法好等办法,让学生分组活动。这样一来,学生都动起来了,知识学到了,课堂也生动了。对课文的分析,采用让学生自己读,然后与同桌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没读懂,喜欢那些句子等方式,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再全班交流,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了。
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民主的教学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
二00五年三月三十日
第四篇:教学随笔
小学作文教学随笔
作者:小鱼
上个星期我在我们组上了一节作文公开课,题目是《我学会了一样本领》,这节课上孩子们思维积极、反应活跃。经过我的认真批阅,发现孩子们的作文也是妙趣横生、有声有色,比以往高出了一个境界。这次作文的成功,从理论的角度讲的话,应该是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互动的一个完美体现。
首先我从解题入手,抓住本领两个字的内涵,并激发学生回忆自己从小到大都学会了那些本领,他们兴致勃勃地说了很多比如:我学会了游泳、我学会了包饺子、我学会了下象棋、我学会了滑旱冰等等。我就此打出此次作文的要求就是“选一样自己的本领写下来。并想一想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同时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孩子们会的本领很多,如何进行选择呢?其实这里是包含着一个选材的问题。在这里我并没有事先的透露,而是问孩子们“你为什么会选这种本领去写?有什么理由吗?”在孩子们回答的基础上再概括出,原来自己想写的是这样本领:比如最值得自己骄傲,或是这样本领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学会的本领,这样你在写的时候就有话可说。在此基础上才告诉学生其实他们已经完成了作文的第一步选材。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肯定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或有趣的、或伤心的、或努力的,那么哪一样作为重点来写以突出中心呢?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不管学哪样本领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应该把自己克服困难的过程应该作为重点来写。后来以《我学会了包饺子》为例,结合学生不知如何突出中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这个也是这节课的精华,是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碰撞最多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他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一两句话就写完了,就没话可说了。比如有的同学就会这样写“我开始不会包饺子,后来妈妈教我,我慢慢地就学会了。”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思维也就这么简单,三言两语就没了,在这里我进行了巧妙的指导。你刚开始的时候不会是怎么样的表现呢?有一个同学就说,我包的饺子烂七八糟的,我接着问烂七八糟是什么样子啊?这下孩子们就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我包的饺子大小不一,有的说包的有胖有瘦、有圆有方,有的说我包的饺子都是躺着睡觉的,有的说我包的饺子咧着嘴朝我笑,还有的拿自己包的饺子和妈妈包的对比,说妈妈包的像一排排的士兵在那里站岗,我包的则都在那里躺着。孩子们一边说着,一边笑着,小手举得高高,一张张小脸也是红扑扑的。后来妈妈怎么教的,他又是怎么学的,以及学会之后的心情他们都能用极富有诗意的话语来说。有的说,我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有得还引申出了从这件事中学到得道理,孩子们平时的积累一霎那间像火山一样喷发了,整个课堂的气氛像燃烧的火焰一样,我想只要老师找到了适当的方法,孩子们的能量是无穷的。另外他们海滔滔不绝地说起了很多的方面,男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自己怎么学会下象棋,还引用了很多的术语,把我这个门外汉惊得是目瞪口呆的,一个个自豪而又胸有成竹。而女孩子们也不示弱说起了自己学会了缝扣子,学会了做饭等等,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也忍不住要举手发言,课堂成了他们的舞台,时时会出现妙语连珠的场面,让我暗暗叫好。
等到差不多的时候时候我话锋一转,新一轮的指导又开始了,我说写作好比盖房子一样,现在我们已把材料准备齐全了,该怎么设计你的房子的呢?这时他们又变成了小小设计师,在他们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共同研究出这类文章的一般的写作方法,即:我们平时讲得起因、经过、结果。给了学生一个很规范的指导。三年级的孩子毕竟还小,为了更清晰得让他们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我以《我学会了擦玻璃》这篇文章为例,和学生共同赏析,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都来给这篇文章打分,都来写评语。其实这个是对刚才的学习的一个再练习的部分,因为老师变换了形式,因而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最后我们还共同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赏析了几篇佳作,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
通过这节作文课我则体会到了,在课堂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才会有妙笔生花之功效。作为语文老师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寻找写得教学突破口,教学相长是教学活动中永远的主题。
第五篇:教学随笔
微笑与赞赏的魅力
千百年来,人们总在关注教育的意义,探寻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师道尊严的年代,学生被当作教师和家长的“私有财产”来教育,来雕琢,从而有了“棍棒底下出人才(孝子)”“玉不琢不成器”的千古名言,教师的地位也由此攀升到历史的顶峰,排到了“天”“地”“君”“亲”之后。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不包分配以后,教育的作用显得越来越苍白,自从提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来,高压教育已经失去它固有的效果,于是,教师家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不由发出,“教育难,难出成绩,难于管理”的感叹。校园里也流行起新的师生关系之说,比如:“老师是猫,学生是鼠。”“老师是钟馗,学生是小鬼。”等等。这些虽说是校园戏语,但却显现出师生关系紧张的局面。于是教育家们又发出了新的呼唤,呼唤“爱心”,呼唤“微笑”,同时有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宽松的环境能加深孩子对快乐的体验”等等说法。
在这种氛围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困惑越来越深,自从国家实行“普九”以来,学生的总体素质参差不齐,这不论是升学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压力都越来越大,而传统的教育模式还在根深蒂固的制约着人们的思想,我们不得不沉思:“我们该怎么办?”人们在不断争论:“到底是棍棒的威力大还是微笑的魅力强?”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然而,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在警示着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刻不容缓。”那应该怎样转变呢? 我参加过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我最大的收获是:在教育中,微笑与赞赏比棍棒更有威力。
在培训中,我们观摩了多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在这几节课中,无论男教师还是女教师,脸上都挂着真诚的微笑,请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律都是手心朝上,一个优美的“请”,让人感觉亲切和蔼。课堂上不论是活动课还是试验课,基本上是讨论式的,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讨论,老师再根据课本内容提问,提问时,顾及全体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评,对正确答案给与鼓励,对于新颖的观点更是大加赞赏。我感觉这样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听了这几节课,许多老师在羡慕人家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同时,更多的是赞叹人家的学生素质,认为微笑教育是有实用范围的,只能适用于那些高素质的学生,对于我们这些素质的学生,只能用“高压政策”来加于强化,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意识,这是教育中的痼疾。我们不妨看看我们的周围,班级建设搞得好的班级,班主任一般都性情温和,而性格刚烈,脾气暴躁,随时拳脚侍候的老师,学生不一定会佩服,顶多是口服心不服,因此,结论也是,微笑的魅力大于棍棒。
那微笑与赞赏的魅力在哪里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微笑能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师人格魅力。真诚的微笑能让人感到和蔼可亲,从而亲近你尊重你,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会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在习惯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自己放在“尊者”的位置,摆出一幅严肃的面孔,要求学生尊重自己,服从自己,总认为现在的学生不能赏脸,否则,就会给鼻子上脸。所以上课前先要调整表情,一本正经,走进课堂,学生看到这种形象,心里就发怵,正如有的学生在给老师提建议时说:老师,你老是板着个脸,累吗?你想,如果学生才看见你的脸,就已经累啦,还会亲近你、尊重你吗?还会对你所教科目感兴趣吗?学生只会对你近而远之,对你所教科目的兴趣也会因你而减。
二、微笑与赞赏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这一点我体会很深,几年前,我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一件事,那年,我担负着六个班的教学任务,六个班有三种情况:
一、二班是普通班,班风建设比较好;
三、五班也是普通班,但因多种原因,纪律比较差,学生比较调皮;
四、六班是重点班,班风学风都很好。由于班级情况不同,上课方式和教学效果都不同。两个重点班,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上课积极主动,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每节课都在轻松愉快中度过。
一、二两个普通班虽然学生基础差一点,但上课基本能自觉、主动学习,不需要去维持纪律,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重点班的效果好,但也能达到师生心情愉快的效果。因此,上这四个班,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自然很好,而上三、五班时,情况完全不同,课堂纪律很差,学生不是讲小话、玩东西,就是打瞌睡,有时一节课要停下好几次来维持纪律,甚至会不自觉地体罚和辱骂学生,一节课下来,教师怒气未消,学生怨声载道,有时还没上课教师就头疼,简直害怕看到该班学生,听到该班名字,学生也异常反感,厌学情绪顿增,结果师生关系紧张,大有剑拔弩张之势,搞得教师教的无心,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仅普通班比较,平均分就相差十多分。这个结果告诉我,微笑的魅力不仅能增进师生感情,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效果。
三、微笑与赞赏能增强学生自信,扩展学生思维
在某次培训时,我们听了一节试验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整个试验由学生自己操作,老师稍加指导,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1、教师用投影仪投射了本次试验的目的、用具、方法、步骤;
2、学生对试验步骤中有疑问的地方提出问题,只要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就会面带微笑说“很好!”然后用鼓励的目光看着所有的学生,轻声问到:“还有吗?”结果学生非常踊跃,一下提出了十多个问题,有的问题就像故意捣乱一样,提得很尖锐,老师没有生气,而是两眼放光,兴奋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都没有想到。”通过老师的微笑与赞赏,学生更加自信,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3、让学生看课本内容,并进行讨论,看自己能解决那些问题,如同上一步一样,学生讨论热烈,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下来,三分之二的问题已经解决;
4、学生带着问题试验,试验前,教师强调注意事项、正确步骤,并特意板书鼓励语:“胆大、细心、认真、科学”。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操作认真、自信,有的组甚至把步骤擅自改变一下,结果效果更好,老师发现了,要他们陈述理由,并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来设计这个试验,你将如何改进?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了几点非常值得教师借鉴的改进措施,对我们启发很大;
5、观察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同时解决实验前留下来的问题;
6、教师作课堂小结。这节课在宽松、民主、活跃、自信中结束,我的感觉是,整堂课充满微笑与赞赏。由此,我认为微笑与赞赏不仅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更能扩展学生思维,发展智力。
要充分展示微笑与赞赏的魅力,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变教育观念
以往,我们总是把教师比作学生的领路人,其实,我们不能带领学生走完全程,我们只是学生成长路上某个路口的一个指路人,只能给他指点一下方向,路还得自己走。也许,他们选择的路是一条我们没有设想到的捷径,特别是通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领航更显苍白无力,我们不能再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要转变思想,做学生的服务生,为学生学习需要服务。
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实际,允许存在个体差异
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和成长环境不同,所以,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各不相同,我们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他们,也不能用同样的目标去要求他们,要允许部分学生不能达标,对于不能达标的学生,要降低一点要求,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淡化挫败感,保持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做到这点,你就能面对学生报以微笑。
第三、教师要注意自身修养,保持人格魅力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社会对教师有特殊的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只要是在学生面前,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修养,做出表率作用,特别是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时,要时时提醒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记住“冷言一句寒三秋”,不要因一时冲动,给学生或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待自己完全冷静了,再去解决问题,这样,能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保持你的人格魅力。
总之,教师要能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转变自己,发展自己,充分领会微笑与赞赏的魅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