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学科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历史学科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的改革,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当中的着要问题,历史学科的教学也发生着巨变,历史学科考试采用的形式由闭卷考试转变为开卷考试,考试试题也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方向转化,特别是中考试题要突出对学生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考查这一变化反映在题型上的变化,即客观性试题逐渐减少,主观性试题逐年增加,这种命题改革将加大力度,逐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新的形式对每一位执教者对每一位战斗在一线的历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实施新课程标准已到了势在必行而且日益深化的阶段。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涵。同时,还要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历史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人文精神的渗透,最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变者天下之公理,辩证法告诉我们运动是万物存在的基本规律,自然界有四季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这是无法抗拒的生存之道,我们都非常熟悉两个字“易经”,但却不一定了解它的内涵,易能俗的说就是“变化”,“经”就是变化之道,自然界在变,社会在变,所以教学方法也应该在变,我想这就是所说的理念,简单的理解,就是改变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新课程标准以注重学健康个性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在注重课程目标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
在教学中,除了做到领会新课标的内涵外,还要认识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九年义务历史教材的特点,它第一个方面体现在精心筛选,全面贯彻教学目标抓住主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主要历史特征,避免抽象的理念和概念,淡化知识,内容少而精,精而明,突出主要特征。根据我们所面对的是有思想情感,有独立人格和平等权力,但又因年龄和心理原因而没有发展成熟的青少年,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充满着对一切事物探究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热情,他们已有的知识很浅显,大多是感性的,零散的。还没有形成认识复杂事物的能力,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念认识,由于年龄特征还无法在学习上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新教材避免专业化,叙述生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大变革时代》,表现在经济的变革,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史上的革命,在这里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大变革时代的变革更重要的还表现在政治上的变革,为什么呢?教师要抓住契机激发思维的火花。依据教材提供的商殃变法,质疑让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逐渐形成历史思维能力。
融趣味性、探究式于一体在教学中要突出趣味性,提倡主动学习,有利于深入探究,在饶有兴趣的探究中发展智能,富有启发性,开动思想机器,如人教版看图分析:它是明朝人绘制的《孔子对迹图》中的一部分,图中错误很多,比比看,谁找的错多,这类分析带有竞赛性可以最大限度的面向全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坐在太师椅上,方形桌上摆着书、笔、砚台,这样一幅画面摆在同学面前,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积极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类问题无论
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如平时成绩不太理想,课上很少主动表现的李春宇、王岩、姜志平、吴香等同学也能说出孔子生活的年代不可能有书,所以这是一处错误,并能联想到此时纸张还没有出现。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同学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所以对于这类既能激发兴趣,同时又能给学生集中开展探究留下充足余地的探究给予充分的重视,让学生都有成就感,在获取成就时充满向往。
注重加强学科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历史是积淀,历史是多元的,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所以,在历史课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参透和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历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寻找契机,搭建联系的桥梁。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活动与探究,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通过分析学生得出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已懂得耕地,培植水稻,对世界做出巨大贡献,还会制造陶器。引导阅读卡,河姆渡原始居民会蒸米饭吗?通过观察陶器,让学生懂得这种底部带孔的陶盆后就就演变成蒸笼,用蒸的方法制作熟食,是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润物细无声,不是简单的说教,在无声处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会在学生内心深入形成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集中探究,就逐渐改变了旧的填鸭式、教师一言堂的注入式,守成角色转变,再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113页活动与探究的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比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双言在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就此问题,设计的甲乙双方的讨论,甲:没有意义,现代战争是依靠科技,历史上的那一套已经没用了。乙:有意义,听说海湾战争时,双方将领还学习孙子兵法,怎么说没有意义呢,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我觉得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利契机,所以把同学分成甲乙两个代表队,并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进行辩论,并由每组的中心发言人在整合本组的意见进行阐述自己的理由。并让同学们选出最佳辩论者,要给予鼓励在辩论中,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如甲队的代表单方方同学对此问题分析的非常透彻,既谈到了在高新科学技术支持下现代战争的特点,同时又阐明了在海湾战争中双方将领学习《孙子兵法》的意义所在。历史是继承、历史是发展,在中国五千年的深厚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文明对世界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这辩论探究中,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所有的学生思想上都有所促动,并且做到了全体与个性的兼顾让优者更优,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一定要适时点拨,进行启发,并在问题小结时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认识上升华。
运用现代网络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以教材为中心,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运用现代网络的支持做到图文并茂,激发兴趣。让学生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要想真正实现学习态度上的转变,课前一定要精心设计,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处在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导好课,导课时,要注意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人教版第18课《三国鼎立》这一课导导课时我运用了听音乐的形式,用录音机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学生回忆这首歌的名称,学生很快联想到《三国演义》并以此进入到学习内容。由于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比较熟悉,所谓民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就开启了生动教学的序幕。
讲到北方的统一,用语言叙述出东汉末年,由于军阀混战,出现了生无百遗一,千里无鸡鸣,出门无所见,白骨露于野的凄凉景象。北方需要统一,那么北方的统一最终是怎么完成的,由谁完成的呢?接下来引导学生观看官渡之战示意图,袁绍拥兵10万,而曹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相见,曹沉着冷静,积极寻找战机,烧掉袁绍的军粮,拥兵自重的袁绍大败。最后带六千余人返回河北。这些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在认识上形成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看书,动脑筋进行讨论、比较,战前袁绍和曹操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中两人的所作所为,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袁绍轻敌,骄傲自大,自认兵力友厚,所以败北。而曹操却与他不同,曹操虚心,善于用人,并在政治、经济上具备了灭袁统一北方的条件,这样的引导就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样,就会使课堂教学更好的开展。
同样在官渡之战中大用袁绍的曹操却在赤壁之战中大败给实力弱小的孙刘联军,对于这样的教学细节我采用对比教学法,通过一胜一败的对比就能很明显看出“骄兵必败”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调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得出与教材、教师不同结论的空间,在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指导点拨过程中进行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习过程的指导,就是从关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入手,向学生传授学习历史的方法,掌握基本的技能与技巧。
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探索自实施新课程以来,本人作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尚未成熟的经验,我坚信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的历史教学肯定会越来越好。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实施小结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实施小结
————理念的转变与能力的提高
遂宁中学东校区陈小艳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新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初探,以及在新的形式下如何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2010年四川省全面推行新课改,一学年过去了,在历史的新课程教学中,我的感受是很深的。面对新的教材,面对课堂上一群过于活泼的学生,我时常感到黔驴技穷,对于新的问题,新的形势,一年来,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反思,最终还是认为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师能力素养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既认识过去也认识现在,既认识世界也认识本国,并且通过对过去事实的认识,做到以史鉴今,进而树立全球一体的思想,更好了解历史和当今世界。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得到了以下的四点认识,以供大家参考,并乞求给以指正。
(一)新课标较旧课标更具有现实性和灵活性。
李大钊在研究历史材料时曾说过:“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在历史的课堂上,我们到底是教给学生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我从教十几年来一直在不停地问自己,是课本上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还是记住所谓的历史规律。到头来,当他们一个个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他们能从中学的学习中获得什么有益的东西呢?我记得泰戈尔也曾深情地说过:“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让学生们在一生中获得永恒的动力,珍惜生命,珍惜人世间的一切。这才真正是历史教学应该达到的一种目标和境界。但现实中,我们的教学是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的教学,所以在这个目标之前,首先是要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历史教学中,侧重对历史事件发展演变的介绍,形成教师的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以前的教学最普遍的模式是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学生对课本上介绍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书本以外的东西很少去学习和关注,有关历史了解得太少了,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概念都弄不清楚,比如以往有不少的同学生总是分不清中国的“近代历史”和“近代化”的开端,“手工工场”和“工厂”的区别,除了课本上所说到的人物和事件外,其他的一无所知,你要问他“陈寅恪是谁?凯恩斯是哪国的人?里根主义是什么?”他一片茫然,少得极其可怜的知识,如何构建一种宏大的历史观,如何能够开阔心胸,如何能够走出井底。把课本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因而难以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则要改变这种模式,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又要注意让学生基于其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形成灵活的、系统性内化的知识应用能力。1
在多角度多层面丰富理解的基础上整合知识系统,注意知识的应用性和发展性。引导学生多去了解和探究历史,而且要让他们知道历史不是简单的事与人的相叠加,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而且,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人的精神与传统是延续的,搞不清楚历史的人就无法认清现实。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源泉和人文精神传承的载体。
(二)新课程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是老师先介绍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在训练中达到巩固知识和目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应为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即先发现有思考价值的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历史眼界,培养历史思维,达到学习的目的。并且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比如在中国鸦片战争的背景中,要注重分析中国清政府的短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且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对外政策要作一个对比。可以向学生讲出一些有关的历史小故事,让他们在听和学中自己去体会和思考。我讲了这样的故事:1792年,英国的马戛尔尼率领使团看拜见中国的乾隆皇帝,在这次会见过程中,英国人带来了最新的发明———钟表枪支和机械用品,还有当时战舰模型,英国人满以为满清贵族会感到惊奇,但乾隆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觉得这些不过是无用的奇技淫巧罢了。马戛尔尼还赠送了榴弹炮等火药武器。但当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发现,几十年前送给清政府的大炮和炮弹都完好无损地摆在那里—————他们从未使用过。在清朝行宫中保留了明朝利玛窦所赠送的《坤舆万全图》,但乾隆皇帝仍不知道英国在哪。马戛尔尼回国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清政府的政策与自负有关,他是想凌驾于各国之上,但是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的进步„„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因此,清帝国“不过是个泥足的巨人,只要轻轻一推便可把他打倒在地。”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他们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满足现状。”在我罗列了这些史实和历史学家的评论后,让学生来自己思考和讨论,他们对于中国在战争之前的状况的认识,这些与鸦片战争的关系,从而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和统治者的治国理念的认识,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和兴衰关系是非常重大的。这比以往我按书本上的一点二点三点原因来一一讲述,更能培养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一种大气的精神。
在新的教材中,特别注意运用课后的“谈一谈”“想一想”和史学探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运用新近学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仅是将所学的知识仅仅用在考试练习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将实际生活中的难题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开阔思路,学有所用,可使学生既感新鲜亲切,又津津有味,同时还能解决不少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达到新课程教育的目的。
总之,新教材能够更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三)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之下,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我们不是要把多少的历史知识教给他们,而是要引导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海洋中去寻找到有价值的和闪光的东西,指导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和将来的知识。其实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也。
当然对于教师这个引导者应该具有更高的素质。历史教师应是一个学识渊博,精通教学,勤勉有为,浑身上下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的知识分子。历史教师要有一种精气神,这种精气神是自身的素养内涵而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如同“中医治内,而西医治外”一个道理,不刻苦修炼内功,仅仅依靠外力恐怕成效不大。这种精气神是历史教师在长期的历练中和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造就的。一堂历史课,优秀的教师在那一站,不费一言一词,就可以收揽学生的心灵,课堂凝聚力由此而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是衡量其精神状态优雅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谓优雅是一种教学状态,更是一种不断追求不断升华的教学的理想境界,具有用知识修养气质个性等元素武装起来的优雅状态的历史课堂,才是能让学生倾注热情,释放潜能全面发展。
教师的这些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激发学习兴趣。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它就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率,这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四)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始终在不断地变化,想找到一种现存的学习模式不太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体现了这一精神。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
当然,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去探究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说“问题教学法”就是一种特别有效和培养人的能力的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或师生的共同探讨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达到释疑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中学历史课难教、不受欢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在2013届高一学生入学之初,进行了全年级的问卷调查:其中对历史有兴趣的学生占60%;而对历史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学校开设课程”的学生仅占6%一8%,大多数同学是因为“受历史课外书籍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或者“家庭影响”而喜欢历史,也就是说学生对于历史这门科目并不欢迎,但也没有厌恶之心。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以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原本丰富生动的历史,为了赶进度,为了考试,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纲纲条条,学生厌学、怕学就在所难免了。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我们高一历史组的邓伟老师在新课程的探索中,就初步找到了用这种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必修二的第五个专题第二节《蒸汽的力量》这节课堂教学中,邓老师先在课前布置让学生去预习,带着相关的问题去看书,“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过程(在英国开展的情况和在其他欧美国家开展的情况)”“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作一个引导者,让学生真正地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的世界去感受这场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在课堂上,还就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比如工业革命对于中国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用一种很平和的声调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历史中学会去思考,用明亮的眼睛去看世界,用清晰的头脑去认识历史。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只是诸多方法中的一种,它要求教师要有信心和耐心指导他们去学会预习和质疑。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不要看老师在课堂上的几点引导和总结,他其实是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而且要广,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理论功底。有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十分冷僻,有的教师也难以给予准确的回答,比如说在《自由放任的美国》的这一节,有的同学提出,“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对于中国和苏联有影响吗?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经济危机吗?”《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的同学问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比30年代的更大吗?那为什么没有引起大战呢?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发展的情况如何?里根政府缩减政府的财政支出会影响到国家的福利政策吗?”要一一地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老师去好好地作一番准备工作的。
有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去认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如:在专题七的第二节内容的讲解时,老师可以先提问“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关系”。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际上这个问题中要求学生在看书后,要清楚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而且还要把前面有关中国现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内容相对比。老师在学生看了书和讨论后,还是要向他们讲清楚二者的关系。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经
把苏联当成“最好的先生”,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号召下,全国掀起了深入人心学习苏联的高潮。这个学习,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不少的失误,尤其是在经济体制和文化建设上,存在突出照搬照抄的毛病。毛泽东后来说:“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几乎一切都是照抄苏联,自己创造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学习中也出现了简单化和绝对化的毛病,有时把苏联的短处也学来了,甚至认为苏联的经验是“不能有丝毫怀疑的。”但中国的政治体制不是照搬苏联的。我们是建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苏联是无产阶级专政。我们没有采用苏联共产党一党独存,一党执政的体制,而是形成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民主党派和各级政协,就使中国的政治体制有弹性,利于应对紧张的政局,没有搬用苏联的联邦国家结构形式,而是建立了单一制的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文革后,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中心,结束了半封闭的状态,开始对外开放,同国际接轨,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与苏联在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方面的关系,并激起他们对于历史探索的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注意师生关系,因为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在当下有不少的人认为在教育成为一种产业,而且已经在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老师要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甚至有人鼓吹学生是上帝,对于学生只能用夸和奖的方法,不能去罚和惩,而我则以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在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老师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对于学生的学习错误虽然不能不给以理睬,也不能粗暴简单的训斥讽刺,但是必要的适当的惩罚是需要的,学生在内在动力形成后,外部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一步激活和加强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当然,切莫过于严厉,并且注意方式方法,要在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去“惩罚”。因为“惩罚”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矫正信息。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教学思想中的精髓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不要进一步发扬,如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与主动性,对学生而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提倡学习中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且强调复习功课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举一反三”。我们也可以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如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备课中,要做到一个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地探讨和借鉴。
总之在这一年的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对于教师的能力和课堂的有效教学有了一些以上的感受。
主要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5. 《新华文摘》(人民出版社)
6.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新课程实施的体会
时间过得真的是好快呀,转眼间高一一年的工作就快要告一段落了。由于这一届高一采用的是新课改后的教材,所以把我这一年的教学心得体会说一下。
我感觉到每次要上一节物理新课的时候,都要思考许久来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还感觉到自己都 “害怕”上课了,主要原因在于担心对于新课程的思想和要求把握不好。而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新教材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所采取的都是渗透的思想来试图让学生递进式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上存在许多问题。
我认为在新课程观念下,好的课堂应该是老师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由学生利用互相讨论、积极思考,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物理概念及公式的推导;还有对于物理的探究式实验也应该在老师的知道下每位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自主实施。即:1.注重体验。2.适度探究。3.把握节奏,面对高考。4.寻求好的方式方法去解题。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感到对于物理的新教材的跨度比较大,因为以前的教材是从力开始的,而新教材是从运动开始的,这样学生对于运动学的学习方面所收到的效果和我预想的差距较大。还有对于渗透思想在新教材的体现虽然想法很好,但是我认为也是有弊端的,因为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就很零散,这样系统性就不是很强了。具体的来说抓好以下几点:
A.养成画图习惯。图象是最直观的思维辅助形式,正确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是建构正确的物理图景。画图不完整,或根本就不画受力图,正确的结果往往难以得出。而且这种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那么当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思路很容易受到文字的误导和干扰,思维空间受到束缚。
B.字母、符号的规范化书写。尤其是一些易混的字母从一开始就要求能正确书写,对于字母的上标和下标的书写也是同学容易忽视的地方。
C.“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
D.物理规律的基本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据。写出的方程式必须是能反映出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基本式,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方程式。同时方程式应该全部用字母、符号来表示,不能字母、符号和数据混合,数据式同样不能代替方程式。演算过程要求比较简洁,不要求把大量的运算化简过程写到卷面上。
对于现在的新课改,我主要的学习方式是看些新课改的书籍,但是这样的不足在于不能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实施新课改的近况和他们是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缺点在于光看书籍不能尽早把握新教材的主体思想,所以以后可以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新课改的思想。
以上是仅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而已。
第四篇:物理新课程标准体会
《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初三年级:赵彦刚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在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物理学科更应该站在国家级课改的前沿去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谈谈我在新课标阅读后的点滴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对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认识:
新课标和原课标对比,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内容上做了简单的调整,对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更明确,教学者心中有底,对于科学探究的教学更能有的放矢,使教学活动更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用。
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迎接中考,我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的传授,而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较少,通过此次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更重于知识的传递,因为知识是不断的更新,而一个学生对本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主动的探索新知,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受益一生。能借助于身边的器材自制教具把物理课上得有声有色,何愁学生不喜欢物理,何愁学生的成绩不提高!所以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学习和创新,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物理的乐趣,真正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欢乐课堂!
二、我对初中物理改版后新教材的认识:
以新《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新版教材有了一定的调整,由原来的17章变为现在的22章,加大了文字量,增加了可读性,把学生容易掌握的力、声、光放到了初二,比较抽象学生难掌握的电学放到初三去学,这样的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这样在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时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本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又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相对较难的电学也不再是障碍啦,自会知难而上,迎刃而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的课后习题实用性、可行性更强,能全面的体现三维目标,有很好的利用价值。伴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有所调整,教学目标的确定非常关键,这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实施,这需要我们全体教师更好的在实际教学中去探索和实施,不断的反思自己,反思教学。
三.在课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编排上部分内容不是很合理。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讲质量和密度,本身密度的概念就不好理解,做计算题时还要有那么多的要求:必须写公式,必须带单位,除号得用分式等等,学生感觉很难。况且,密度的单位kg/m3、g/cm3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复合单位,也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而第三章运动的知识,由于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过此类计算题,所以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把题目做得很好。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把二者的顺序颠倒一下,先学第三章。
2、学科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相对来说,与物理关系最密切的学科当属数学了,可这两科之间的脱节很严重,有些物理上的出错点就是因为数学知识不配套造成的。如:科学记数法。在密度的计算题中,大多数同学不会科学记数法的计算,对于乘以103、除以103不知道怎么做;再有体积单位的换算,m3、dm3、cm3、mm3之间的换算不会或不准,也是造成物理计算题失分的一大原因。
3、课时安排不太合适 新教材重视探究过程,主张学生自主探究与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如八年级上册第一个探究实验,熔化和凝固,按照教师用书的说法,本节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求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这几个环节,说出猜想,作出假设,制定好计划,做出实验,收集出数据;第二课时分析、归纳总结出特点、规律。第一课时的任务一般完不成。另外本节探究的实验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4、有些消失了的“重点知识”还得再加上。如测密度的实验,Q吸、Q放的计算公式,考试仍然要考,需加上;有些就不必加了,如:I=Q/t,还有浮力的计算题要求也确实降低了。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培训--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体会
2012年9月20日上午,我参加了蓟县教研室举办的《解读新课标 演绎新思维 创建新课堂》专题讲座。蓟县六小孟庆阳主任向我们介绍了近十年来的课改路程,使我深受启发。我感悟到: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通过培训有几点收获,结合孟主任的讲座和我从网络上了解的信息,我认识到修订后的课标有了很大的变化。
1.什么是数学?
修订后的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数学是理论,数学是语言,数学是工具,数学是技术,数学是文化,数学是伙伴。数学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性、应用广泛性、严格性。数学课程的性质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修订版课标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由此可见,可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3.从“两基”到“四基”,“两能“到“四能”。
过去的基础教育非常强调“双基”,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础技能熟练。但仅于此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于是,新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评价上,除了知识以外,还对过程、情感方面进行三维评价。修订版课标则在原有的基础上,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把课程总目标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即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过去提得较多的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此次修订更加完整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却更加重要,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愉快的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