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强化平行班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
如何强化平行班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
一、平行班学生的特点
平行班是将一定分数的优生提炼后剩余的学生编成的班级。这类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习惯差不能持之以恒、学习方法不当自主思考能力和结题能力差、思想懒散自我约束力差却又特别的敏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学习习惯较差
平行班学生大多数不主动学习甚至不学。上课时注意力不能持久放在学习上,容易开小差、搞小动作、走神,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甚至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该怎么阅读、该怎么学习。尤其是高三的学生,有很大部分学生是来拿证混日子的,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他们不知该干什么也不知该怎样做。这些平时懒散惯了,稍微逼紧点,他们就会有比较强烈的反感情绪。
(二)思想状况
平行班的学生大多都有以下思想:
1、恨:恨自己“笨”,“不成器”。这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但成绩却总是没起色的学生。
2、混:这种学生因家庭境况较好,好玩、不向学。
3、悔:这类学生想学好,把以前拉下的补上,但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急于求成却又往往受挫。
4、恢:自暴自弃。这类学生自我放弃,认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差”,如今已是积重难返,只有破罐破摔,对老师的劝说是左耳进右耳出。
(三)行为习惯较差
平行班的学生有部分是问题学生,上课思想比较涣散,摆小龙门阵、搞小动作、开小差等尤为严重且反复无常,一节课教师要招呼好多次;课间脏话满天飞、哄闹打架时有发生;做事拖拉,课后作业拖欠甚至不交等。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由于平时没有怎么学习,导致解题能力不强,对知识的理解一知半解,所以他们害怕做题,害怕被老师提问。在很多时候因为能力不强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
(四)家庭因素
主要存在这种情况:
1、物质条件优越。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学习过问较少,用金钱代表自己对孩子的关心。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溺爱,甚至袒护孩子与老师发生争执。
2、家庭环境不和谐。夫妻经常在孩子面前吵闹甚至打架,学生在家庭中感觉不到温暖,对生活失去方向,对学习没有兴趣。
3、父母外出务工,由祖辈抚养的留守学生,很多从小就没有受到很好的管理,进入中学后,不知道在学校应该干些什么。
4、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出现两不管状况,在家无人问津,沉迷于电脑游戏,无心向学。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创新思维激发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谈谈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作者:韩志华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二中学教师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新课改 激发兴趣 学生主体 合作探究 高效课堂 我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年,已有两届毕业生完全是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并参加新课改后的高考的,他们的成绩和综合素质与前几届学生相比,从整体上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充分证明:新课改后的教学对学生的个体成长是有利的。笔者十几年来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历史教学,对新课改也经历了一个由不熟悉、有些困惑到了解、适应并逐渐把握的过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大胆尝试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思维、转变理念,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更离不开学生的充分参与,发挥主体作用,这个过程有艰难曲折,更充满乐趣与激情。下面就结合我这几年的课改实践,谈谈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我认为简而言之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从本质来看,高效课堂应该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发挥教科书的凭借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敢于放手,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历史课堂就显得特别的琐屑、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的历史知识,但付出的是孩子的生机与灵气的泯灭,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乏。而这恰恰违背了学史最基本的功能:“学史使人明智”。教育活动是要求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人”。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大动力,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呢?每节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精心研究课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自主学习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导学案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怎么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就怎么设计。学生学会,才是教学任务的真正完成。这是主体性原则的体现。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能学会多少内容,就设计多少内容,不要过多过滥。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那种学生讨论后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不要出现在导学案上。我在给学生设计导学案时,一般包括基础知识梳理、自主学习效果检测、交流展示、能力提升、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几个环节,在每段基础知识梳理后面还设置了“学习中生成的疑问”这个环节,以便学生随时记录学习中的疑惑,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与之相呼应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设置“答疑解惑”环节,把学生收集的疑问在课堂解决。同时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思维,大胆发表见解。只有教师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新思维激发兴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不难看出只有教没有学的教学永远不会是高效的,而要实现高效课堂下学生的学,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我经常用到、效果较好的有:联系实际,引起共鸣。比如我在讲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就用了这一方法。因我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都有帮家里干农活的经历,对各种农具比较熟悉,我在讲这一课时,就请学生结合图片介绍自己使用过或看到的农具,学生立马来了兴趣,争先恐后的发言,当学生探究学习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这一环节时,我也结合本地农业实际情况,使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而在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作为农民的辛苦,学习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在拓展延伸环节,我特意去学校食堂拍了一些学生扔掉的剩菜剩饭,引导学生就农业与民生问题发表见解,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我还有一个百试不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法宝——历史情境短剧。每个短剧的人物、剧情都是我和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由学生在班内亲自表演,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探究、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激发起来,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比什么都重要。我在讲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太平天国运动》时,请学生和我一起根据课文内容和查阅的历史资料设计了历史情境短剧《天京事变》,并在班内挑选了六位同学扮演其中的历史人物,不管是编剧的还是表演的甚至连观剧的同学,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有同学课下和我交流时还说:这样学历史太有意思了,课上知识根本不用背书全掌握了。再比如借助典故,以奇引趣。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可以利用的典故很多,像罄竹难书,指鹿为马,破釜沉舟等,引导学生探究典故的出处背景及其含义,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还有精读诗词,以诗牵趣。例如在讲到红军长征时,可以通过读毛泽东的词《长征》,引出红军长征路线,感受革命者英勇无畏的精神;除此之外借助视频、图片也是我们常用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因为图片或视频,能增强直观效果,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我在讲必修二《自由放任的美国》时给学生播放了经济危机的视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高效课堂必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作探究。《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组内互助合作,组间评比竞争,能有效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责任分工明确,又相互依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去探究与交流,教会学生去互相学习互相解疑,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实现“会学”。我校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能让学生积极地相互学习,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几年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是我根据历史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一些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经验,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高中教育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素质和人才的质量。因此作为一线的老师只能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能退缩。课改之路还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但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教学行为的改革只是流于形式。为此,结合本人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创新
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永远重视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不应只停留在口头,而应是自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本文仅对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1.反对借口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重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历史新课程已实行几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舳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在教学新课程时.应该采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应该使“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更多”,比如I探究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并在网络上与别人探讨历史问题,还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辩论等等,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又能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如“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因此,进行新课程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改变旧观念,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否则,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了一纸空文。
2.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缺失。比如,在学习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I》时,假如连“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性”都一无所知,就不可能达到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I》所要的教学目标,不要说通过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专题,从中外历史的发展与联系中使学生获得启发,更好地认清国情、熟悉世界,就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一般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也没有。不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民主”的概念,不了解它们发展的前因后果,就不可能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民主与专制”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假如学生不把握历史的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原则,越是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得出的结论可能就越背离教育的目标,这肯定不是实行新课程时所愿意看到的。因此,尽管新课程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甚至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但在把握历史基础知识上,与旧课程的要求有一致性,这是新课程对旧课程继续的一面,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继续发扬的一面,假如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必 然失败。
3.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使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得以顺利进行。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 “假如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那就必须从改造教师本身的心理开始,假如教师本身的内心世界依旧不变,即不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那么即使一再提高教师工资,他们会改头换面地使任何新的教科书去适应自己的旧观念”。这的确说明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要害。历史教学本来是一门有趣的教学,就是在旧课程的教学要求下,真正优秀的历史教师也会使历史课堂充满趣味、充满理性的光辉、充满情感教育的温情。可是,在调研中却发现,在学生“最不愿学的课程”的排序中,历史排在第三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课,这种结果的出现,要害是不少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职业道德不高所造成的。同样的道理,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假如历史教师仍然保持着旧有的专业素养,就是最好的高中历史教材、最好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新课程的历史改革与创新也是泡沫一般,看起来很美,实质上却是空的。毛泽东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美最亮的图画。德国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为他们不像英国人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所带来的一大批旧工业,更因为他们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就是这些杰出的人才在德国的领土上“画上了漂亮的图画”。面对一穷二白,大多数民族并没有在自己的国土上画上满意的画卷,这说明,图画能否画好,历史因素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绘画者本身。现在,面对新课程的改革,但愿历史教师也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但这必须以提高专业素养为前提。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在引导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或材料的过程中,在评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辩论中,在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中,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在引导学生“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中,都能使学生带着信任的眼光,不时地点点头。无论是课堂上学生论辩的出色,还是老师面对学生的反驳,从网络上下载有效的信息,拥有高素养专业的历史教师都运用自如。尽管新课程的主要方法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但主导者的专业素养差、职业道德低,主导者就会把主体者引入歧途。因此,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新课程改革与创新才有成功的可能。
总之,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可引导人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历史包含着人类从古到今传承下来的知识财富和宝贵经验,其中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发扬和借鉴的。在新的课程背景下,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充足的学科知识储备,要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理顺教材思路,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找出历史教学的最佳途径,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第四篇:2017年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2017年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一、打造阅读课堂,把握知识脉络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打造“阅读”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对于学生的在历史知识方面的大略了解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的方式梳理课文知识脉络,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而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加深知识印象奠定基础。第一,引导学生进行“目录阅读”,让学生在标题阅读中梳理历史知识。阅读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体现在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丰富知识内容,累积知识经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串联效果。在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不仅可以体现出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引导学生把握答题知识框架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让学生经过阅读经验“学会阅读”,善于分析章节之间的联系和因果,从而在宏观上发现历史发展的重要引导点。例如,在目录中第一节的内容是“古代发达的农业”、第二节的内容是“新航路开辟”、第三节的内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第二,增添“任务阅读”的课堂环节,让学生带着疑问促进有效的阅读。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知识一味的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被动式的学习中容易产生厌倦、消极的学习氛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利用多样教学的手段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堂阅读前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阅读过程中找到对答案,这种“任务法”的设计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总结能力。
二、丰富课堂阅读环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要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有效发展,首先要合理设计历史课堂,创造让学生乐于阅读的环境,其次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阅读,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增加阅读量,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学生的进步和变化制定更加适合学生教学计划,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而努力。第一,创造阅读环境,促进多样阅读方式并行的高中历史课堂。传统的历史课堂场地只是局限在教室内,学生面对有限的资料和教材内容无法实现拓展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将学习的场地定期换成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机房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查阅资料、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可以在阅读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发展。阅读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实现高效阅读的基本内容,多样阅读的方式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改变以往的老旧、固定式的传统课堂是让学生改变学习观念重视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组织小组合作阅读,实现互相阅读交流,促进学生阅读思想的多样化。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深入到高中课堂,教师可以将这种学习方式引进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堂中,学生之间通过合作阅读的方式互相交流阅读的心得,不仅可以增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加深阅读内容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阅读感悟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忽视的内容。阅读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通过学生自身通过对阅读内容的感悟和积累,阅读环节的交流也可以增加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了解知识内容,通过阅读产生的多样化思想是让学生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感悟的抒发,让学生在交流中成长,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锻炼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表明,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的发展计划,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内容实现阅读课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进步。教师应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发展情况,结合制定的相关目标计划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从而实现现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高素质发展的人才目标。
第五篇:10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10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课程-21世纪新人的训练
场
2009-01-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
三、处理教材应注意内容决定形式
事物的内容决定事物的形式,内容通过形式来表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来确 定。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教材领悟准确了,才能产生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也才能得以优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吃透大纲和教材,然后根据每一课或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 特点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如教学某一章节的历史,我们首先应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然 后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明确哪些内容应精讲,哪些该深入展开,哪些又该让学 生练,哪些内容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哪些内容又采用图表法、纲要法或者演示法(使用投影仪、录音、录相 等电教手段),哪些内容可以又采用参观(参观各种历史文物古迹和革命事迹展览)等。总之,只有通过教师 的刻苦钻研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四、优化教法应采众法之长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对 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各种方法,了解各种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做到“胸中有法”;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 施教的不同内容,灵活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艺呢?首先,应该善于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博采众“法”,广泛吸收,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信息,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做到信手拈来,亦即“教学有法”。其次,“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所谓“因人而异”,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异。如有的历史教师,演讲能力强,讲课时声情并茂,“情 境教学法”能使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而有一些教师则善于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多种立体教学手 段,结合启发、提问、归纳讲解等教学方法。
总之,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注意扬已之长,避己之 短。另外,在选择和运用具体教法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差异。对低年级学生可多用一些直观教学法 或情境教学法,以激起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却要多启发思考,增加思维深度,教会他们学习历史 的方法。所谓“因课而异”即因历史教学内容而异。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然也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主要采用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在导入新 课和巩固新课、课后练习中则可用谈话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对课文中理解和运用部分等重点内容进行 精心讲解、分析,而对非重要内容和一般性史实介绍则用讲述法。
同样,歌颂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或鞭鞑奸贼等 则应慷慨激昂,进行生动的描述和演讲。如遇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理论,我们还可辅以图表法、纲要法、联 系对比法、演示法等。所谓“因境而异”,即因教学情境而异。随着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师也应施 以不同的教法。如教师课前准备了电教手段(录音、录像、投影等),但恰巧遭遇停电或机器故障,教师就应 随之进行相应调整,或采用“激将法”,启
发读朗好的学生将历史材料继续读下去或结合历史课本中丰富的插 图进行讲解,或在小黑板上进行图表法演示。有时,学生也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谈话 法“乘势追问”、“引发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自查自找”等方法加以解决。总之,优化教学方法要善 于学习,博采众“法”之长,根据自己施教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而采用相应的教法,最后形成适 合自己特点的一套完整、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指导学法应明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主观动因是内因,教师的启发诱导是外因。内 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据内、外因这种关系,教学方法的优化,就不 只是指教师的“教”法的优化,还应包括学生“学”法的优化。
以此审视当前的历史教学,便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两个误区:一种是认为教学方法的优化纯 粹是教师的事情,于是绞尽脑汁思考“教”的招数,脑子里盘旋的尽是怎样把学生“讲”懂,“教”会,片面 地将“教学方法”理解为“教法”;另一种是教者也知道“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于是不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一味强调学生的“自学”,采用“放羊式”教学,以为这就是“教学生学”。所谓教法,是指教 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发送信息、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所谓学法,就是学习学科知识的基 本规律、基本方法。教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
就历史学科来说,具体讲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用相应教学方法及手段,充分发挥历史课生动有趣的优势,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从而使他们从“要学”变为“会学”。教学中力求注意历史学科学习规律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优化,努力改进历史课教法以适应学生掌握和运用学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史实的方法和能力.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