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正本)(最终版)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监利县黄歇口镇大兴小学杨卫红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本人的点滴看法。
一、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的《求未知加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
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
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人教版《第几》,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4根火柴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2种情况,即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二、要关注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更要关注合作探究的方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评价反思等重要学习方式。”诚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
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已基本采用。然而在合作探究的方法上还有待于加强指导。如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只听或看一位优等生发言或操作,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不友好、不主动、不倾听等。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方法指导,学生不知道怎样合作探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其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首先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独立思考,要在所有学生都有了初步想法的前提下再进行交流、探究。其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观点,并对不同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认识。再次,要帮助学生树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团结互助,才能以诚相待,形成良好饿合作探究团体。第四,要帮助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要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要努力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三、要注重教学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
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数学日记,可以写对某一个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记述他们在课堂上探究的经历,还可以畅谈他们的新发现,更主要的是反思学习方法。学生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反思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经过教与学的不断反思,数学教学就一定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总之,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自己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屏南县路下小学
王多明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这些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问题设计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而目前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师问生答、师讲生练”。诚然,这种活动形式是传统教学活动的改良,是对过去单一讲授式教学的挑战,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深层次地剖析“师问”,不难发现,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教学活动的素材多数属于记忆性的问题,学生只需打开记 忆库便可找到完美的答案。这种问题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谈不上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的探究过程。同样,“生练”在多数情况下,也摆脱不了简单模仿和按程序解题的模式,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长此以往,必将会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遏制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掩盖了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二是教学活动中的另类“一言堂”现象。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而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的学生“一言堂”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常见于“师问生答”和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前者就不必赘述。针对后者,首先应该肯定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所做的有效尝试,但遗憾的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学习没能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合作交流又缺乏对小组中所有成员的关注,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良者的“独脚戏”,即所谓的学生“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活动,“合作”成了“独做”,交流形同虚设,未能真正意义地面向全体学生,其结果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此活动效果只能是低效的。
二、精心预设探究活动
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但是有的探究活动不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探究支点,太难则学生无从下手,感觉高不可攀;太简单,学生觉得没有探究的价值,不值得思考;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 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致使探究气氛活跃、探究形式多样、探究过程无序、没有任何收获。
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要分析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想,疑学生所疑。对于探索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种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前,虽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通过课外学习,了解了最小公倍数的求法,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探究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理解并掌握用分解质因数、短除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整节课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目标组织探究活动的。出示探究问题:用多少个长8厘米,宽6厘米,能够拼成一个最小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多数学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手中的长方形学具拼摆,得出用12张这样的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的边长是24厘米。虽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维的含金量太低,要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结合拼摆的图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一定是小长方形长与宽的 公倍数。启发思考:“如果我们再拼一个比这个正方形稍大的正方形,那么它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再大一些呢?”学生很快回答“24、48、72„„”。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在本节课上他们能够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法、扩倍法、短除法等多种方法求解最小公倍数,并且找到了各方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优化。
三、捕捉精彩细节,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得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2、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列举出一些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分析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有一位学生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6、9,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大家:“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我们不妨先命名为‘某某猜想’,但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来验证。”在讨论中,有学生赞成,理由是:21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2+1=3,因而21能被3整除。也有学生反对,根据是:57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5+7是12,不是3、6、9,而57却是3的倍数。大家的验证结果,激起了那位学生的灵感,他将自己的想法做了修改: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不是一位数,再把它的和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一直到是一位数为止,看它是不是3、6、9。这就使原本一个错误的猜想演绎成正确的定理。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此细节处理得当,不仅使学生的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生成灵动课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 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第三篇: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陈瑞君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2期
【摘要】新课标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学生科学的思考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数学课堂 教学模式
第四篇:新课标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浅见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浅见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每个初中英语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文章从四个方面作了探讨。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其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个初中英语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兴趣的培养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首先,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为他们创设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英语语言的魅力,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环境保护”单元时,教师可以找一些经典英文歌曲,如jackson的环保三部曲heal the world、earth song、we are the world,来吸引学生学习。再比如,课文中提到的西方节日万圣节halloween,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顺便向学生介绍外国节日的由来及该节日的时间、庆祝方式等。
最后,教师应当多引用“激励”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通过成功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very good!all right!you are great!wonderful!you did a great job!等鼓励与肯定的语言,或者在各种英语小竞赛中给优胜者或有进步者颁发小礼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此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教育部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是30多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主体性学习,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是为国内外应用语言学家以及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的一种外语教学模式。以下为任务型口语教学实例: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设计任务,”now class, we are going to listening to a dialogue on the phone.before listening, i would like you to keep two questions in mind: 1.what is the phone call about? 2.what is the main message on the phone?”放完磁带后,教师让学生回答原先提出的问题,并做适当拓展。接着,教师将磁带再放一遍,并在重要信息处停下来,以便让学生能够写下每个问题的答案。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呈现的应当是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以便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听力水平,从而由易到难进行逐步训练,使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总的来说,“任务型”教学是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应当科学地理解任务型教学,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地去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完成任务中凸显自身的主体性,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大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推行“合作式”学习
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合作中充分展示自己,在思辨中探求新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主要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等情况,对学生进行精心分组,每组4~6 人。在精心分组的基础上,明确个人责任,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进行合作。比如,在学习《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 》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由一名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共同讨论答案,再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各不相同,提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思考,使所有学生对课文都能够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应当把学生对英语研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如《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一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们能够明确什么是礼仪,从身边
小事做起,做一个文明的市民。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调查他们身边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然后设计倡议书,提出自己的建议。对于合作探讨的结果,教师可以专门安排一节主题为“文明与我们同行”的交流课。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以学生为本,实施分层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相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即由“教法”向“学法”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针对这种差异,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突破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推行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自主选择教学内容。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对学生推行“合作性”学习,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爱学、乐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庞继贤,吴薇薇.英语课堂小组活动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
第五篇:新课标背景下关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关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摘 要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和社会不断进步的环境下,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大,在此环境下,必须对教育事业进行深化改革。小学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摇篮,是对未来发展建设的基础保障。因此,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本文结合新课标改革所提出的重要要求,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124-01
课堂教学是教育体系最基本的组成形式,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基础。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入门教学,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维的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长期以来,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一直不高,这个问题在小学尤为严重。数学教师在“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导致教学方式陈旧,单一,常常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也偏离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就是为了改善这一现象而提出的,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标,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针对这一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配合,并做出合理的改善和创新,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1.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陈旧的教育观念导致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枯燥,死板,教师以“一言堂”的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小学生仍处于儿童阶段,注意力及学习兴趣方面都有待提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更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果教师意识不到教学主体,那么教学质量是难以提升的。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响应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例如:2017年4月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2年级1班的一堂数学课上,教师在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图形的运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看幻灯片、折纸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什么是对称轴、平行、平行运动等知识。授课过程中教师一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时也是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开展合作式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的环境下得到大力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的将优良学生进行分组,老师以辅助的形式进行引导。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习能力较弱的在其帮助下激发出学习兴趣,从而主动的进行学习。这种分组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多开展此模式进行教学。
3.合理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性,多数教学内容都需要逻辑思维去解答,但小学生处于思维初步形成的发展阶段,逻辑思维尚不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的把教学内容当中的知识点结合具体生活或具体事件。例如:还是在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2年级1班的数学课上,教师在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教学时,通过对电影院座位的提问;让学生对万以内数字有一个生活化的理解。由此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类似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抽象、复杂、逻辑性强的数学知识更简化的、具体的传授给学生,在理解难度上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工作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构建情境课堂
据调查,普遍的小学生都认为数学教学比较枯燥,难懂,致使部分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抵触心理。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缺乏耐性这是小学生具有的特性,而数学学科是需要经验的积累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习,因此如果遇到难题,小学生极容易气馁,半途而废,失去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可以用趣味游戏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问题情境对问题进行抛砖引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设置问题情景时候,应当注意趣味性的合理增加,因为小学生具有活泼、爱动、爱玩的天性,增加趣味性的游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兴趣。一旦兴趣得以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也会随之提高。因此,构建情境课堂,开展趣味教学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5.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由于年龄小,还不具备良好的自信心,数学教育应针对这一点展开工作,帮助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多发言,多讨论,积极提出问题和真实想法,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给予学生肯定,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积极,对教学信息也是一种有效反馈。在构建课堂评价体系??注意,不能单纯的从成绩方面进行评价,而是要综合小学生的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让每个小学生都得到正确的评价,使课堂评价体系公平公正,并且要对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进行评价,使课堂评价体系多元化。由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是培养小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必要途径,也是完善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科学方法。
综上所述,在教育制度不断深化改革的环境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重点。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就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教师要积极的优化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要合理的改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数学;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并确保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敏敏.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