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对学习充满了希望,对教师充满了期待,对课堂充满了遐想。我们教师要让孩子们在这儿插上理想的翅膀,将来在蓝天下展翅翱翔。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堂实效
1、把微笑带进课堂,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习情感-------营造探究氛围。
课堂中,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一年级小朋友们更渴望教师的关爱,教师要用亲切,激励的语言去感染他们。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使错了,也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著名数学教
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看着一张张可爱的小脸,我想教师也不忍心去伤害他们。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学习氛围。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全神投入。
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研究的数学世界,教科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我们要充分利用,组织教学活动。如:认识1——9的数字后,我专门设计了一节“生活中的数”的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数:“我今年6岁了,我妈妈今年30岁”“我家的电话号码是5262248”“我家有3口人”“我家住2楼”“我坐第4排”“我在一年级4班学习”„„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并能用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的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知识后,我不是一味单调的让学生练习
化聚,而是安排了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小小文具店”进课堂,我让学生用“学具币”来购买“学习文具”让学生当小售货员,当小顾客,进行购物活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学会了购物,学会了计算。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他们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设情境,组织各种活动、游戏,让学生在乐趣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爱数学。
二、重视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的《求未知加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
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人教版《第几》,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4根火柴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2种情况,即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总之,做为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学习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
第二篇: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常郁青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研究的数学世界,教科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我们要充分利用,组织教学活动。如:认识1——9的数字后,我专门设计了一节“生活中的数”的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数:“我今年6岁了,我妈妈今年30岁”“我家的电话号码是5262248”“我家有3口人”“我家住2楼”“我坐第4排”“我在一年级1班学习”„„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并能用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的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知识后,我不是一味单调的让学生练习化聚,而是安排了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小小文具店”进课堂,我让学生用“学具币”来购买“学习文具”让学生当小售货员,当小顾客,进行购物活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学会了购物,学会了计算。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他们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设情境,组织各种活动、游戏,让学生在乐趣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爱数学。
二、重视探究,引导学生求异创新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动手实践、自主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允许
学生“插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独特见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甚至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引导、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比如,在学习了连加后,我出示了下面一组练习:(1)3+7+5(2)5+6+4让学生很快算出得数,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在(2)中不少学生先算6+4的10再加5,用“凑十”的方法,但却说明学生善于提出意见,体现了创新意识,我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你真会动脑筋!”、“你真聪明!”,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三、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教学人教版《第几》,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4根火柴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2种情况,即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四、重视和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根据这个年龄特点,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而对枯燥、单
一、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毫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很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耳听、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活动,逐步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逐渐产生对新事物的兴趣,是其学习新知识和促进思维发展的主要手段。例如,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画图形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的概念;在教
3的分解时,我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先左手拿1根,右手拿2根,合起来共3根,让学生看手说:“3可以分成1和2。”再让学生左手拿2根,右手拿1根,让学生看手说:“3可以分成2和1。”利用3根小棒,让学生边拿边说,学生很快掌握了3的组成分解和3的加减法。另外,一年级的几何初步知识尤其需要直观教学,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会识别几何形体。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形体时,让学生从家里找来火柴盒、手电筒、药盒、罐头盒等,将这些东西根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形体的特征,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学生由于这堂课利用了直观教学,并结合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兴趣较大,上体育课时,他们指着球说球体,指着垫子说长方体。这样,学生很快掌握了这堂课的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还能运用于实际,效果很好。总之,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手脚、展现智慧和能力的舞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三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何谓“有效教学”呢?可谓众说纷纭,比如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可以从学习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学习结果是否得到增进、学习体验是否得到强化三方面考量有效性;孔企平教授认为应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技能;Joesph Lowman从智力兴奋和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激励两个维度来讨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多家之言”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学生是我们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载体,而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学生是否可持续学习,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就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指标.那么,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发展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从实质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以下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一、优化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明确.一节课如果目标不明确,那我们的努力就不知道为了什么,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方向.教育教学的目标应该包括隐性的目标和显性的目标两个方面,我们除了重视显性的目标之外,还要重视隐性的目标,无论是什么样的目标,都应该是累积式的,呈现发展的痕迹,是一种动态和静态结合的过程.目标的明确,就是明确学生现在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和即将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以及将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现在能够达到的,我们可以看作是显性的教学目标,即将和将来达到的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教学目标.混淆了这些目标,无疑会带给我们教学工作一些意想不到的阻力,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浪费我们的有效教学时间.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保证教学目标言之有物,具体明确,二、改进教学过程
对教学的具体过程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步骤.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充满了变数,但有一条是不变的,只有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相互融合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 注重情境创设,利用学生关注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自然、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一位学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将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数学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动力亦在不断地增强.【二】 注重课堂语言技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课,教师把枯燥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也取决于对语言的优化.教师语言的优化,应做到:一表达的思路要非常清晰;二语言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不含糊不清;三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作用.另外,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问的艺术,善于发问,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可通过以下几种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三】 注重典型习题的讲评,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引导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进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且进一步体现数学灵活多变的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下面一道题:设关于的方程:,在上有实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解法1: 求根法,设方程两根中较大根为,则只需;
解法2:图解法,设,则;
解法3:交点法,设,则方程在上有根等价于两个图像有交点的问题;
解法4:分离变量法,因为,所以.原方程上有根等价于的值在 的值域内.上述4种解法,解法1是基本解法,解法
2、解法
3、解法4都较为灵活的运用了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价转换思想,较为直观简捷,这样通过一题多解的策略,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加透彻,应用更加娴熟,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受益,特别是能激发那些“尖子”学生的探索兴趣与思维欲望.【四】 注重课堂的结束工作,适当存疑
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通过一堂课豁然开朗,问题得以解决,那么无疑这堂课是成功的.但并不见得学生一节课后毫无疑问就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的课,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三、重视教后反思
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这样做有效吗?”“什么样的做法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教学中的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的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只有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才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才能找出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生长出个性化、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进而增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篇: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无锡市广新实验小学
陈知挺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广大教师开始逐渐转变一些教育理念,探索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进行教学,使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这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广大数学教师纷纷致力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寻找有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效性
直观性
创新性
能动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巧设课堂教学情境,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通过实际情境下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数学知识。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与简单计算”时,创设“小小商店”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购物活动。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回收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一名学生拿一元钱买一块单价是5角的橡皮,售货员应该怎么找钱?怎么找最简便、快捷?这个问题涉及到人民币的换算以及组合、认识人民币面值,售货员现有人民币各面值的数量等问题。诸多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去思考、解决。通过这种模拟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元、角、分及其进率的认识和理解,又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创设情境目的要明,形式要新,组织要活,时机要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收集、选择数据,引导学生去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好方法。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直观性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多年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传递,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计算机在辅助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智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例如: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概念性错误,认为“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运用多媒体自制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断;(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启迪思维,促进课堂教学创新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体验参与,注重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来自生活、服务生活的数学教学宗旨。因此,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成为学生实习和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数学实习和数学探究重时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尝试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实践,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课堂教学摩擦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找一找身边圆形物体的周长,再揭示圆的周长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发出指令性的操作任务,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通过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让学生总结出测量圆的周长方法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绳测法、滚动法、软皮测法、归分法和化曲为直等。交流之后,使学生发现这些方法并不能适用任何圆的周长测量,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明白只有通过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才能找出更简便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自由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而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用“绕”、“滚”、“截”等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测量方法,而是采用先给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
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总结”,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观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树立一种以活动促探索的新型教学观,多让学生自主探索,多让学生在探索中观察、类比、想象等,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我共安排了三次操作,第一次是引入阶段,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20÷6=3(盒)……2(个)。然后学生独立操作列式:21个乒乓球,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22个、23个、24个呢?这次操作的目的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以便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接着教师继续问:“如果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行吗?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大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发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乒乓球就还可以再装一盒,从而轻松得出结论: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三次操作,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而设计,目的明确,并且组织指导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动性。
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 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郑毓信,“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教材与教法》,2003年第四期
[3]沈予重 “努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小学数学教师》,2003第1、2期
本论文在无锡市第四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参加交流。
第五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了激情,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用情景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由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由“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在这“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出现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乱起来了”的现象。还有的教师为了精讲精练,不钻研教材,例题不讲,习题少做,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就完事,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基础掌握不牢,一考便错。还有的老师,滥用多媒体教学,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是每个数学教师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悟,就教于同仁。
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课程改革呼唤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注重了时代发展对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克服了以往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程的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如何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益,既教学效益,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所以,新课程改革呼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呼唤有效的课堂教学。
2.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中外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
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运动,它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价值追求。因此,坚持求实,追求有效,理所当然应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3.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改变当前“高耗”“低效”教学现状的需要
当前教学中存在着低效或无效现象,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如何使我们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应大
力倡导研究并实施有效教学,既能保证有一定水准的较高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能教、善教,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单位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相应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取决于教师教的内容多,学生做的作业多,教学占的时间多,也不能简化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教的认真,教的细致”,而是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也就是说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获得了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因此,我们衡量一堂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主要就应看它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否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1.加强教学准备,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1)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名教师都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在备课时就要对学生作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越能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对待课堂训练,教师则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并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课堂引向深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落实《课标》,研究教材,把握教材,超越教材
有效教学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教学中要始终紧扣《新课程标准》,以《课标》中的要求为基准,对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达到的学业程度进行衡量。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不少教师拘泥于教材,认为把教材教好就是达到《课标》要求。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科书和教学的关系,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科书(包括教辅资料)进行选择组织和排序等方式的“再度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并适当引入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特别要精心设计“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保证课堂教学中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从人力、物力、时间、方法与过程上保证重点内容的教学与难点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2.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的程度,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与把握的越好,就越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课堂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有这样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老师告诉我的,我会忘记;老师教给我的,我把它记住;我自己参与的,我会明白。”所以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不是权威,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而应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植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数学从此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可以说教师的造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发展自己的弹跳力,自己跳过横杆,而不是教师把学生托过横杆。教师不应放弃自己的责任,但教师的责任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只是学生在教师那块土地上采掘,“把舞台让给学生”,一个个学生的慷慨激昂,造成的是学生之间的聪明才智的相互感染,这不是教师一个人在那块脊薄的土地上采掘所能比拟的,教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
4.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安排。新课的导入、情景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景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做到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一个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到人人参与,多向交流,教学共振,听、说、读、写想结合,讨论、演示、操作、板书相统一,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的成就感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课堂讨论、角色表演等教学活动要坚持形成为内容服务,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5.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要“师出必有名”,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既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批评也是如此。评价并不排斥适当的批评,它们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批评与赞赏应相辅相成。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主动权都掌握在老师手中。只有课堂教学有效了,才有可能使学生在数学态度,数学探究,数学知识方面获得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老师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