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小学语文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语文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1996年7月开始,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北京师范大学等六所高等师范院校的有关专家,研讨并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方案,并于1997年5月,采取二级抽样设计方法,在九省、市对城乡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校长和教师、部分社会知名人士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小学生提到最多的不得不死记硬背的科目是语文,被提及的比例达 55%。当问到在哪些课上“通常只是读课本,听老师讲解词语、概念,而很少有机会动手操作或进行有意思的讨论”时,提到语文学科的比例又排名第一,达到 31%。从这些调查中,可以了解到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和枯燥无味的讲解已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消极情绪。学生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和前提。
何谓自主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将它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四个基本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在这四个基本点上下功夫。语文教学亦应如此。
一、培养学生“能学”的自信
“能学”的自信,即学生本人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语文,对学好语文有足够的信心,这种信心对学生来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
小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期,他们对自我的肯定更多地依赖与外界的人或环境,因此,培养学生“能学”的自信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之中,当学生在活动中有所贡献,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力量与价值、得到了别人的承认与赞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时,便树立起了“能学”的信心。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生在参加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对其点滴进步要表扬并赏识,帮助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使其增强“能学”的信心;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失败,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指出前进的方向,当学生经过努力获得成功时,教师发自内心的赞许和祝贺,更增强了学生“能学”的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学习是通过新旧经验的整合而实现的。学习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因此,欲进行有效的学习,原有心理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的学习动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学生在进校学习之前,早已具备了语言学习的心理机制基础,具有对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同时,身处在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之中,有着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有着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基础、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加以利用。如:像朗读课文这种简单的活动,教师便可以指定每个学生朗读其中一部分的方式,当每个人都被吸收参加到这项合作活动时,学生就有一种被集体认可的感觉,学生也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尊重、培养并细心呵护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语文学习简单、易学、好掌握,就可以培养起学生“能学”的信心。
二、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
“想学”的愿望,换言之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愿学、乐学才能学好语文。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不同,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内部动机推动力量大,维持时间长。外部动机是指主要由外在条件诱发而来的动机,外部动机推动力量小,维持时间短。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内部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外部动机,培养学生把学习当作自觉的需求。
1、利用学科特点,创设语言情境,激发求知欲。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一篇篇文质兼美、表现自然景观的文章,犹如一幅幅表现力强的优美画卷,走进去就会融化在浓厚的诗情画意之中;一篇篇曲折动人的故事性文章,仿佛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电影片断,你的心情会随着故事情节而跌宕起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各种富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语言学习环境,一幅气势宏伟、令人神往的照片,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画面,一段美妙动听、感人肺腑的音乐„„都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时,可以先播放一段赛特凯达斯瀑布一泻千里、咆哮而下的壮美景象,这不仅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减缓了对课文的理解坡度,为文本内容设置了一个动感的阅读背景。
2、引发学生思考,鼓励有所发现,激发探求欲。
心理学家克什的研究表明:发现学习比指导学习更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如:《白杨》这篇课文是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称赞边疆建设者立志建设边疆的献身精神,课文中有几处描写“爸爸”的神情,理解这几处神情描写的含义,对理解课文的内涵,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很有帮助。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爸爸”神情的语句;要求学生反复读这些语句并思考:从“爸爸”的神情变化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联系课文内容,你能找到答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大脑开始积极主动地转动起来。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引起不同层次的思考,每个人都发现了不同的问题,并在课文中获得了自己的答案,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3、利用学生特点,组织各种活动,激发成功欲。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围绕文本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成功。如:背诵、配乐朗诵、演讲、辩论、讲故事、绘画、访谈、合作表演、设计手抄报等等,用活动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的兴趣,用成功换来新的成功。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开发并丰富语文学习资源,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来吸引学生愿学、乐学。
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学习的需要,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去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用书面、口头或图文等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围绕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围绕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或国家大事,让学生事先广泛地搜集材料,进行独立的思考,认真地准备。然后,组织讨论、辩论和演讲,学生自主地使用语言工具,开阔了视野,同时学习了辨别是非善恶;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各种途径去查阅资料、去采访,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写出有自己独特体验的调查报告,再以各种形式汇报。无论是何种表达方式,也无
论是表达水平的高低,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观察所得,都应给予肯定。
语文学习的源头是生活,有道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语文学习也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只有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吸引学生,激发“想学”的愿望。
三、点拨学生“会学”的策略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方法;对教师来讲,最重要的工作是教给学生最有价值的“方法”知识,并有意识地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就语文而言,“不需要教”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做到此,乃语文教育之成功。”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这是因为学生入了门,上了路,掌握并会运用了读书和作文方法的缘故。学生达到了这种境界,即获得了自主学习能力。
1、适当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构成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策略的基本前提,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所适宜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要淡化教的意识,强化学的意识,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注重学法的指导。要搭建交互性的展示平台,通过自读、自悟、自学、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总结出学习方法。
例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组元,除古诗外的四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草船借箭》是本组元开篇的精读课文。上课后,齐读课题,教师问:通过预习,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七嘴八舌:谁借箭?向谁借?为什么借?怎么借?结果如何?......抓住这些问题,教师点拨:对于长篇小说,故事情节复杂,且环环相扣,我们要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才能读懂。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学生掌握了分清前因后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点拨:这个故事出现了几个人物?你欣赏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说明。学生又通过自读、自悟和互动交流,掌握了从人物的言行体会其性格特点的方法。最后,请学生总结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
2、给学生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学习策略本质上是对学习方法的应用,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之后,只有通过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明确这些方法应该在什么情境中应用、应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并获取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时,学习方法才发展成学习策略。作为教师,应设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自主地应用学习方法。
例如:学生通过学习《草船借箭》掌握了阅读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方法,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方法,形成阅读策略,教师就趁热打铁,告诉学生:《三国演义》中这样的故事可信手拈来,大家可以在课外自己读《三国演义》,是读全书还是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章节,可以根据情况自定。过段时间,我们在班级中进行《话说三国》专题汇报,汇报时要分析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要分析清楚所涉及到的人物言行及其性格特点。
学生自选章节进行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空间,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可多读几个章节甚至全书,阅读水平低的学生可只读一个章节。读自己喜欢的章节,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对他们在课堂上习得的“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得到运用的机会。“读书是学习,运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会学”。
《标准》指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确,每个人的环境背景、生活方式、气质性格、情感体验各不相同,因而决定了每个人的认知方式、学习策略也千差万别。我们语文学习就要尊重差异性,千万不能追求“齐步走”、“一刀切”,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四、提供“坚持学”的动力
在学习活动中,光有智力不行,有了学习的愿望也不够,还必须有“坚持学”的意志,“坚持学”表现为学生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自身的行为,克服困难,排除干扰,抵制诱惑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用课文中的故事、形象感染学生。
小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外界的人或物影响,模仿能力强,且明辨是非的能力低,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教师要格外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当学习了《小英雄雨来》、《狱中联欢》、《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类课文时,在学生感受到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之后,就可以潜移默化,同时根据每篇课文的侧重点不同,找有关的名言警句,如意志品质方面、乐观精神方面、树立远大理想等等,在班级内组织交流,学生在读读、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对照自己、鞭策自己。在平时,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表扬这些学生勤奋、刻苦、好学的行为,并采取激励手段;鼓励学生们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楷模。教师对原本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他(她)付出了一定的意志努力,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要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并提供进一步的帮助,使他(她)继续前进。
2、创设“困难”的情境磨练学生。
教师还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实施“挫折教育”,锻炼学生们克服困难,完成目标的能力,如:布置一些有难度的作业,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困难,有内部的、有外来的。在检查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检查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的表现情况,特别是那些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作业的同学,教师要格外褒奖,并请这些同学汇报自己在克服困难方面的想法、做法,给其他同学以启示,为其他同学树立起学习的榜样。
3、教师要持之以恒地督促学生。
此外,有些作业虽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花费点时间就能完成它,但却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例如课前预习作业,这类的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读顺课文,认识生字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思考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边读边批划,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可以说,这样的作业只要花点时间就能解决。对没有意志力的学生,今天有时间,又没有其他吸引自己的事情,就可能预习;而当有利益冲突时,他就可能放弃预习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教师对这样的学生,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每课都检查预习情况,检查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时教师查,有时学生干部查,有时同桌查,总之,一定要检查。对按时并认真完成预习的学生,教师要表扬。对经常不完成的,除了教师要督促外,还可以请家长帮助检查。
肖川博士提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实施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篇:试析小学语文中自主学习能力
试析小学语文中自主学习能力
**乡中心小学 徐飞
论文摘要: 新课程要求下,更加尊重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要改变自己在课堂的角色,要树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人翁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要做主人了,那么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体现在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这四个方面。
关键词:自主学习 能学
想学
会学 坚持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自主学习形式多样,但都体现在做课堂的小主人。如在语文课上自学生字词,敢于提出问题等等方面,这也是我们教师重点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自主学习形式多样,但都体现在做课堂的小主人。如在语文课上自学生字词,敢于提出问题等等方面,这也是我们教师重点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何谓自主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将它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四个基本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在这四个基本点上下功夫。语文教学亦应如此。
一、培养学生“能学”的自信
“能学”的自信,即学生本人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语文,对学好语文有足够的信心,这种信心对学生来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
小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期,他们对自我的肯定更多地依赖与外界的人或环境,因此,培养学生“能学”的自信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之中,当学生在活动中有所贡献,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力量与价值、得到了别人的承认与赞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时,便树立起了“能学”的信心。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生在参加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对其点滴进步要表扬并赏识,帮助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使其增强“能学”的信心;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失败,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指出前进的方向,当学生经过努力获得成功时,教师发自内心的赞许和祝贺,更增强了学生“能学”的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学习是通过新旧经验的整合而实现的。学习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因此,欲进行有效的学习,原有心理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的学习动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学生在进校学习之前,早已具备了语言学习的心理机制基础,具有对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同时,身处在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之中,有着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有着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基础、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加以利用。如:像朗读课文这种简单的活动,教师便可以指定每个学生朗读其中一部分的方式,当每个人都被吸收参加到这项合作活动时,学生就有一种被集体认可的感觉,学生也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尊重、培养并细心呵护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语文学习简单、易学、好掌握,就可以培养起学生“能学”的信心。
二、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
“想学”的愿望,换言之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愿学、乐学才能学好语文。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不同,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内部动机推动力量大,维持时间长。外部动机是指主要由外在条件诱发而来的动机,外部动机推动力量小,维持时间短。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内部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外部动机,培养学生把学习当作自觉的需求。
1、利用学科特点,创设语言情境,激发求知欲。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一篇篇文质兼美、表现自然景观的文章,犹如一幅幅表现力强的优美画卷,走进去就会融化在浓厚的诗情画意之中;一篇篇曲折动人的故事性文章,仿佛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电影片断,你的心情会随着故事情节而跌宕起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各种富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语言学习环境,一幅气势宏伟、令人神往的照片,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画面,一段美妙动听、感人肺腑的音乐……都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时,可以先播放一段赛特凯达斯瀑布一泻千里、咆哮而下的壮美景象,这不仅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减缓了对课文的理解坡度,为文本内容设臵了一个动感的阅读背景。
2、引发学生思考,鼓励有所发现,激发探求欲。
心理学家克什的研究表明:发现学习比指导学习更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如:《白杨》这篇课文是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称赞边疆建设者立志建设边疆的献身精神,课文中有几处描写“爸爸”的神情,理解这几处神情描写的含义,对理解课文的内涵,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很有帮助。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爸爸”神情的语句;要求学生反复读这些语句并思考:从“爸爸”的神情变化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联系课文内容,你能找到答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大脑开始积极主动地转动起来。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引起不同层次的思考,每个人都发现了不同的问题,并在课文中获得了自己的答案,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3、利用学生特点,组织各种活动,激发成功欲。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围绕文本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成功。如:背诵、配乐朗诵、演讲、辩论、讲故事、绘画、访谈、合作表演、设计手抄报等等,用活动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的兴趣,用成功换来新的成功。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开发并丰富语文学习资源,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来吸引学生愿学、乐学。
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学习的需要,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去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用书面、口头或图文等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围绕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围绕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或国家大事,让学生事先广泛地搜集材料,进行独立的思考,认真地准备。然后,组织讨论、辩论和演讲,学生自主地使用语言工具,开阔了视野,同时学习了辨别是非善恶;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各种途径去查阅资料、去采访,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写出有自己独特体验的调查报告,再以各种形式汇报。无论是何种表达方式,也无论是表达水平的高低,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观察所得,都应给予肯定。
语文学习的源头是生活,有道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语文学习也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只有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吸引学生,激发“想学”的愿望。
三、点拨学生“会学”的策略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方法;对教师来讲,最重要的工作是教给学生最有价值的“方法”知识,并有意识地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就语文而言,“不需要教”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做到此,乃语文教育之成功。”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这是因为学生入了门,上了路,掌握并会运用了读书和作文方法的缘故。学生达到了这种境界,即获得了自主学习能力。
1、适当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构成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策略的基本前提,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所适宜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要淡化教的意识,强化学的意识,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注重学法的指导。要搭建交互性的展示平台,通过自读、自悟、自学、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总结出学习方法。
例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组元,除古诗外的四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草船借箭》是本组元开篇的精读课文。上课后,齐读课题,教师问:通过预习,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七嘴八舌:谁借箭?向谁借?为什么借?怎么借?结果如何?......抓住这些问题,教师点拨:对于长篇小说,故事情节复杂,且环环相扣,我们要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才能读懂。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学生掌握了分清前因后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点拨:这个故事出现了几个人物?你欣赏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说明。学生又通过自读、自悟和互动交流,掌握了从人物的言行体会其性格特点的方法。最后,请学生总结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
2、给学生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学习策略本质上是对学习方法的应用,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之后,只有通过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明确这些方法应该在什么情境中应用、应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并获取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时,学习方法才发展成学习策略。作为教师,应设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自主地应用学习方法。
例如:学生通过学习《草船借箭》掌握了阅读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方法,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方法,形成阅读策略,教师就趁热打铁,告诉学生:《三国演义》中这样的故事可信手拈来,大家可以在课外自己读《三国演义》,是读全书还是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章节,可以根据情况自定。过段时间,我们在班级中进行《话说三国》专题汇报,汇报时要分析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要分析清楚所涉及到的人物言行及其性格特点。
学生自选章节进行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空间,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可多读几个章节甚至全书,阅读水平低的学生可只读一个章节。读自己喜欢的章节,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对他们在课堂上习得的“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得到运用的机会。“读书是学习,运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会学”。
《标准》指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确,每个人的环境背景、生活方式、气质性格、情感体验各不相同,因而决定了每个人的认知方式、学习策略也千差万别。我们语文学习就要尊重差异性,千万不能追求“齐步走”、“一刀切”,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四、提供“坚持学”的动力
在学习活动中,光有智力不行,有了学习的愿望也不够,还必须有“坚持学”的意志,“坚持学”表现为学生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自身的行为,克服困难,排除干扰,抵制诱惑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用课文中的故事、形象感染学生。
小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外界的人或物影响,模仿能力强,且明辨是非的能力低,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教师要格外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当学习了《小英雄雨来》、《狱中联欢》、《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类课文时,在学生感受到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之后,就可以潜移默化,同时根据每篇课文的侧重点不同,找有关的名言警句,如意志品质方面、乐观精神方面、树立远大理想等等,在班级内组织交流,学生在读读、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对照自己、鞭策自己。在平时,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表扬这些学生勤奋、刻苦、好学的行为,并采取激励手段;鼓励学生们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楷模。教师对原本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他(她)付出了一定的意志努力,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要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并提供进一步的帮助,使他(她)继续前进。
2、创设“困难”的情境磨练学生。
教师还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实施“挫折教育”,锻炼学生们克服困难,完成目标的能力,如:布臵一些有难度的作业,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困难,有内部的、有外来的。在检查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检查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的表现情况,特别是那些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作业的同学,教师要格外褒奖,并请这些同学汇报自己在克服困难方面的想法、做法,给其他同学以启示,为其他同学树立起学习的榜样。
3、教师要持之以恒地督促学生。
此外,有些作业虽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花费点时间就能完成它,但却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例如课前预习作业,这类的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读顺课文,认识生字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思考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边读边批划,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可以说,这样的作业只要花点时间就能解决。对没有意志力的学生,今天有时间,又没有其他吸引自己的事情,就可能预习;而当有利益冲突时,他就可能放弃预习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教师对这样的学生,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每课都检查预习情况,检查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时教师查,有时学生干部查,有时同桌查,总之,一定要检查。对按时并认真完成预习的学生,教师要表扬。对经常不完成的,除了教师要督促外,还可以请家长帮助检查。
肖川博士提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实施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参考文献:.《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
崔允郭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崔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课程〃教材〃教法 2002 ,(3)5.姚梅林.《学习规律》——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6.李洪玉
何一粟.《学习动力》——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7.沈怡文.《学习方法》——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8.蒯超英.《学习策略》——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第三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传统的教学理念使不少教师把课堂当作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知不觉中垄断了学生的学习主权。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本应该具有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得的效果。其次要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表现发挥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
二、教师应做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
1、多导读,少讲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要引导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或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多情趣,少刻板。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3、多民主,少特权。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小学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三、提供实践空间,巩固学习成果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我个人认为,这个“实践”应该包括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阅读实践就是引导学生获取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生活实践,简单一点说,就是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语文教材就体现了要引导学生亲自实践的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空间。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探索,放开手脚,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发展的教学环境,创建和谐高效课堂。
第四篇:小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中学新课程的贯彻实施,“如何结合学科特点与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已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和中学教师在工作中亟待思考与探索的课题。作为中学学科之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没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呢?答案是肯定的。且不说良好的体育学习能力对学习其它学科带来的良性影响,单从体育课程本身来说,要彻底解决教学时数的有限性、体育项目种类的广泛性与发展性、学生个体兴趣爱好的差异性与层次性三者之间的矛盾,只有在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方面下功夫。更为重要的是,在高节奏高效率的未来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良好的学习能力来实现自己对终身体育的依赖性和对锻炼方式的个性、多样化需求。不难想象,在未来社会众多传统与新兴体育项目中,能根据自己工作性质与健康需要合理选择锻炼方式并能进行个性化改进与创新的人,才会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良好适应者。
那么,体育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来达成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学习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学习欲望与班集体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催化剂。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把它作为首要工作来抓。首先,优化教学设计,强化学生已有兴趣,逐步拓宽兴趣范围。由于“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现象在教学中的广泛存在,教师在选择“教什么”和“怎样教”策略时,应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特征,把他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和组织形式作为突破口,一方面挖掘出们对喜爱项目的兴趣深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他们向更多更广泛的项目产生兴趣。以篮球教学为例。多数中学生喜欢篮球运动,但却厌倦教师从基本功教起,总希望直接比赛。教师在教学时不妨因势利导,先组织学生观看比赛、参加比赛满足其心理需要,再诱导其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如控球能力差、投篮命中率低、配合出问题、无谓犯规多等等)进行发现和探究,达到重新认识篮球基本功重要性的目的后再回到基本技术教学上来,他们学习基本功的兴趣就会大得多,刻苦学习的程度也会得到较大的提升,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了。在此基础上,教师积极引导他们走出狭窄的兴趣空间,对更多更广泛的运动项目产生学习兴趣。其次,开展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价值取向能力,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懂得:积极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既是增强体质提高心理耐挫力促进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在合作与竞争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更是形成学习个性、带动综合学习能力发展的需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第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众多的体育教学实例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因喜欢体育教师而转化为对这一学科的喜爱,也可因不满教师的管理方式而演变成对这门学科的厌恶。建立“合作式”、“伙伴式”、“互助式”师生关系,使之从“紧张”走向“和谐”,师生成为相互依赖、无话不谈的朋友,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保证。
二、挖掘教材教法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
良好的素质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基础。从体育教学角度看,影响学习能力发展的因素较多,如注意力、记忆力、观察理解力、分析判断力、模仿与纠错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协调与灵活能力、自控自制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如果能巧妙运用教材教法的教育功能,在有意无意中渗透,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教材方面,用适当的队列练习教材培养其注意力与自控自制力;用体育游戏、竞赛等形式培养其机智敏捷能力;用中长跑项目锻炼其意志力;用集体性项目培养其合作竞争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等等;在教法方面,让学生观看正误对比示范等培养其观察力与模仿能力;让学生在练习中思考问题培养其分析判断力;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其理解与记忆力;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当然,教材与教法的选用,应视学生实际灵活掌握,不宜机械搬用。
三、引导学生尝试利用各种资源自学自练,培养千人千面的学习个性 中学生一个很大的学习特点是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提高。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尝试利用各种资源(如课堂,网络,影视录像,图书馆,社会生活等等)进行自学自练,或学习自己喜欢但学校条件无法满足的运动项目,或改进动作技术、提高运动技能等,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个性。比如,在“武术教学”单元开始前,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让他们预习教材进行了解性学习,根据自己条件搜集相关资料(如武术的渊源与现状,武术和种类与技法特点,武术比赛录像,武术比赛规则,武术家的生平与轶闻趣事等等);在单元教学开始时,教师腾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先让准备充分的同学展示学习心得与搜集资料;在教学接近尾声时,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评价等形式发现与探究问题,改进与提高技术水平。对学生来说,“搜集与了解”、“展示与观摩”无疑是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过程,为了取得比赛胜利,他们会花上十倍于平时的精力去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会积极地去研究对手确定自己的比赛战术,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学习个性。当然,“模仿性学习”易犯的毛病就是“机械模仿”,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教材仅仅是例子而不是全部,老师“举一”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反三”而不是机械照搬,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积极拓宽学习视野,丰富学习技巧与方法。
四、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个性的同时,选择一些集体性、互助性项目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重视集体智慧、增强团队意识、促进人际交往的意识,也有助于开阔他们的学习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当一些技术较复杂或掌握难度较大的运动技能教学进入巩固与提高阶段后,可开展互助式的合作学习,比如蹲踞式起跑、俯卧式、背越式跳高,篮球“行进间上篮”,技巧中的鱼跃前滚翻,武术中的平衡动作、腾空动作等等,让优秀学生指导或大家互帮互助,有效地提高动作质量;在一些技术难度不大、协作性要求较强的项目中,如集体跳长绳、拔河、划旱船、接力赛等等,有目的地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竞赛,能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以“自设障碍接力赛”为例,教师讲明比赛规则与安全要求后,给各小组提供相同器材(如体操垫、跨栏架、条凳、跳绳、皮筋、标杆等等),要求他们自己动手设置好滚翻、跳跃、爬行、跨越、穿绕等规定障碍,看谁时间最少、效果最好,培养其分工与协作能力;允许学生自定障碍顺序,自定出场顺序及讨论比赛战术,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比赛中评选“最佳创意”、“最佳配合”、“最快速度”、“最佳动作难度”、“文明拉拉队”小组,刺激学生为争取获奖而以更认真、更积极的态度参赛。
五、适时运用合理的分层辅导与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必然的。即使是体育尖子,当遇到经过多次努力,还是没有完成较难技术或取得自己希望的运动成绩时,也难免会出现沮丧情绪,产生放弃想法。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没有用的,只会事与愿违,使学生“怕学厌练”的情绪恶化,而应该和他们一起找原因、想办法,开展针对性辅导,帮助其达成期望目标。在转化“体育学困生”时,应根据不同的“学困原因”采取相应的分层辅导策略。对于因对教学内容兴趣不高而不愿努力的学生,应以加强思想工作激发学习兴趣为工作重点;对于因体质较差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该给予他们热情的帮助、及时的肯定、中肯的建议和分层的目标要求,帮助他们走出自卑、重树学习信心。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六、引导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完善自己的学习个性 反思教育观告诉我们,反思性学习是对学习的再认知、再思维、再评价过程,它是一个不断进行的批判性学习过程。通过反思,学习者对无效或低效的学习经验予以摒弃,对高效的方式方法进行总结与升华。反思性学习开展得好,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下一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个性逐步走向完善。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及时反思。如反思自己的学习计划是否切实可行,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利于实现学习目标,学习进步(失利)的主要因素和关键因素分析是否准确等等。
七、教师也要加强反思性学习,努力改进学法指导水平
一方面教师要注意经常深入到学生群体,了解他们对学法指导的意见与建议,与学生一起研究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体育教学专家、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及时学习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经验,在改进中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告诉我们,“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方式将是人类紧跟时代步伐、融入主流社会的重要手段,不会学习的人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文盲。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让学生完成学校教育阶段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这是历史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科教师的使命。作为学科教师,应该从每一学段(年)、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做起,把能力培养观念融入到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中去,对学生进行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逐步达成学生的“乐于学习”、“自觉学习”、“刻苦学习”行为,才有可能使今天的学生在明天的社会建设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与创造者。
第五篇: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也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语文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各项活动,使其个性得以张扬。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个性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展示个性
一篇课文往往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情景,其中除了有其主要内容,在字里行间还包含着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说明的道理。根据教材特点,我鼓励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倡“阅读应有自己的见解”,这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的明确要求。营造适宜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学习《向往奥运》一文时,我给同学们放雅典奥运会的会歌,并通过剪辑的图片和幻灯片,让学生体验激动人心的奥运场面,特别是中国运动员和非洲黑人运动员夺冠的场景,然后激励学生联系所看到的情景,对“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思想”和“奥林匹克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这几个问题,畅所欲言,充分说出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自主合作,在讨论中展示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课堂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活动,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个性探究的基础上,展示个性思维,发表独立见解,在讨论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我指导学生先品读课文,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结果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出乎老师的意料。学生能从诸葛亮推测三天后有大雾,曹军放箭等情况分析,层层深入,发表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如从《三国演义》的整个故事中分析出曹操谨慎多疑(连最亲近的人都怀疑),所以不敢出来,只好放箭;还有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又弄不清诸葛亮的意图等等,而这些诸葛亮都考虑到了,真是知天、知地、知人,才智过人,机智过人。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又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
三、提出建议,激励学生展示个性
学生有求知的权利、学习的权利和受尊重的权利。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应给学生太多框框,以免扼杀学生的个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给他们提建议或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励学生展示个性。如教《荔枝》一课时,我鼓励学生认真阅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也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加以体会,还可以从事情本身设身处地地去考虑。有的从“我”花了一个月工资的大半买荔枝孝敬母亲谈了作者对母亲的爱,有的从母亲手捧荔枝时的动作、神态谈了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还有的从母亲悄悄端走水果的细节谈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在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充分展示了个性。
四、重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展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口语交际”当小记者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学生互相采访,有的学生采访老师;有的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只注重采访的问答,有的学生则先为采访作精心的准备,设计好各类问题,有的放矢;有的在采访过程中非常注意礼貌,行为、举止文明有礼,态度诚恳,言语委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发展。
五、自主选择,发展学生的个性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开放式教学的优势,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方自主学习、挥洒个性的栖息地,为他们搭建一个激发智慧、释放思想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