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廖明均
(童家乡中心小学达州市大竹县635135)
【摘要】介绍从那些方面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中恰当实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真正体会化学带给他们的乐趣,树立学生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氛围;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设计(如学案导学),化学分组实验,搭建展示平台等方式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学习” 变为“爱学” “会学”,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获得了更高的分数,更好的学习技能和更高的化学素养。有些情况是许多教学准备的不充分和计划的不科学造成教学的低效,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教学没有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知识和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没能做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只重“认知目标”的完成,忽略了其他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厌倦了学习, 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种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方式也困扰着学校和教师。
目前初中教学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老师教的很辛苦,而学生学起很痛苦。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所在的学校教学资源非常缺乏,特别是教师缺编特别严重,也没有合理的教学资源优势。只能根据我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在化学方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实践中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氛围看似很好,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如果教师没有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对于这种现状,我认为有必要做一些剖析,以利于帮助部分老师走出误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这就告诉每一位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要课讲得好,而且还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通过创设情景营造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老师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他们以高度的热情投入课堂。
(1)运用实验创设情景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情景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一定要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肤浅的“变魔术”上。这时候就要求老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适时把实验形成的良好氛围利用在掌握知识上。
(2)运用多媒体展示创设情景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创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各种教育教学软件给教师提供了创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灵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课堂注入生机勃勃的活力,使学生都十分愿意且不自觉地投入到主体性学习中去。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设计问题营造课堂氛围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当然,老师设计的问题有很大的学问。问题太难,学生解答不了,浪费时间且没有实际效果;问题太过简单,每个学生都会,势必引起学生骄傲情绪,也容易起哄。因此,设计问题要切中要点,就如同学生站在苹果树下,眼看到苹果就在头上,可就是够不着,以激发学生想办法吃到苹果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
二、深入研究了解学情,因材施教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同时,同样的教学内容,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教学,创造适合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并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的多元的智能发展。比如,在讲化石材料这一内容时,根据大部分学生在物理课中已接处了不少的实际情况,我就安排他们主要以自学为主。还有我的学生中有几个理科比较差文科比较强,对这一情况我应积极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他们出一期有关化学的板报,以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有学生总的成绩比较差,但很聪明,动手能力强,我应让他作实验小组的组长。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不因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各种人才,这是教学与学生差异之间的本质联系,也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内涵。这要求教师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实行因材施教, 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探索和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教师都在探索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然而,像我们这样偏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只能从现有的条件出发,从学校的师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方法上探究:可以吸收目标教学的教学思想,采用了目标教学中一些成功的作法,教师引导,诱导,疏导,指导,始终在导字上下功夫,在导字上定位。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大胆质疑,充分讨论,当堂训练,及时矫正,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符合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从课堂结构看,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一是学生自我探索阶段,包括了学生阅读思考,相互讨论和尝试性练习,教学目标中的大多数内容可以在这一阶段中实现。因此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二是教师讲授深化阶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讲重点、难点,讲规律,讲方法,消除思维障碍,指导学习方法,这是一堂课的精髓所在,也是一堂课的核心内容。三是训练强化阶段,包括练习,反馈,矫正,评价和课时小结,这一阶段的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整个过程,环环紧扣,步步紧逼,呈现出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逐步向纵深发展的趋势,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合理使用化学教学资源
教学中能够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那么你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
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注重实验原则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训练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素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研究,训练科学方法,是培育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师如果能改变教师观念,以新的视角开展实验教学,适当的地点验质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优化试验教学,就可以达到既训练科学方法,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电教媒体在微观粒子及晶体结构的放大、变静为动、化学反应历程的演示、危险有毒实验的模拟、有机物结构的分析等方面有独到的优势。但是电教媒体不能取代演示效果好的实验,比如探究次氯酸漂白性的这个实验,由于教室里完全可以安全、有效地进行操作,所以采用放映动画的方式;而次氯酸见光分解这一实验操作比较难成功,这时候采用放映动画的方式就很好。所以课件、动画等只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应作为积件使用而不是贯穿整个课堂,否则,幻灯片从头到尾,学生有走马观花之感,难以充分记录下重点。电教媒体的使用、软件的设计、课堂教学中任何时候穿插要讲究科学性。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关注。为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运用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
[2]上海教育出版社:《化学教师教学指导书》
[3]王天存.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 2005,9
第二篇:提高化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提高化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但导入新课时所选用的内容必须紧扣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否则不但没有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了障碍。因此导入既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心智,启动他们的思维,又要注意导入的有效性,避免离题万里、无病呻吟甚至喧宾夺主的现象。下面我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化学新课的导入几种做法。
一、情感导入法
和谐的环境,良好的气氛,让学生拥有愉悦的心情来投入到学习中,这是课堂有效的保证。一个好的开始能拉近师生间距离,为整堂课的讲解创造良好的氛围,使整个课堂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让整个课堂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下进行,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参与性,为高效课堂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分子的性质的化学教学中,可以先设置一个学生认为非常简单而幼稚的问题,50+50=?,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50+50≠ 100的探究实验中。学生很容易通过实验验证了50毫升酒精混入50毫升水后的体积小于100毫升的结果,然而,学生却不知道50+50≠ 100的原因。此时如果老师直接进入传统的教学角色,那么前面的教学设计则失去了意义。此时不妨让学生大胆的质疑,提出各种猜想,然后通过小组研讨去寻找答案,从而得出分子间有间隔的结论。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不但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而且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兴趣,使学习更有效。
二、复习导入法
每节课的教和学都不是孤立的,它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是旧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对和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复习和巩固,既能弥补学生旧知识把握中的缺漏,又能使学生很快投入新知识的最佳学习状态,为完成本节课教学作好预备。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设计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吗?实验中用到哪些药品?反应物是什么状态?反应什么条件?需要哪些仪器?使用装置怎样?根据前面学过的实验室制取O2的方法,设计实验室制取CO2的思路是什么?这种导入新知识的方法,会使学生掌握知识速度快、领会深、记得牢,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三、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新课,无
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课前,选择和课文内容情节紧密相关的知识性及趣味性故事,讲给学生听,以达到巧妙引入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金属材料》课题时,我先讲述了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
这个导入采用短小、精致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游戏导入法
游戏对中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兴趣,同时也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诱发学生的思维。接着导入新课,这样学生怀着有趣的心理,观察仔细,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进入了学习,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教育理念。比如,在学习《空气》课题时,我设计了游戏体验,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然后设计提问,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通过创设的问题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置身于游戏之中,思维会更活跃,能增添学生学习知识的乐趣。
五、图文导入法
新编初中化学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一课题均配有与该材料有密切联系的插图,有的是为了提示教材难点,有的是为了印证教材观点,有的是为教材重点服务。通过对插图的描述、问答和教师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逐步引入本课的话题,让学生适度了解话题的内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利用文中的插图导入新课,能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并使其产生阅读课文以了解信息的愿望,为以下教学铺平了道路。如在学习绪言时,充分利用高分子薄膜的鸟笼和烧不坏的小猫两幅图,请学生展开想象,解释神奇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和欲,达到教学目的六、悬念导入法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上课伊始,可根据所教内容的性质及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问题化为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比如,在学习
《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时,我设置这样的一个悬念,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这样的导语,学生听了后,急于想找到正确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积极性高涨,自然会取得异乎寻常的学习效果
七、电教导入法
运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辅助教学,既有声又有像,形象、直观、生动、新奇、有趣,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既能节约时间,又形象直观,并且还有动态功能,就象电视上的现场直播一样。
另外,用电视录相播放和课文相关的镜头、片段,可增加学生感性熟悉,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时,利用电脑设计了图声并茂的地球与空气的对话。适时发问:温室效应是由什么气体过多引起的?哪些因素可产生这种气体呢?学生看到熟悉的镜头,倍感亲近,好象自己又回到了当时的场面,从而带着任务主动参与学习,提高效率。
八、社会热点导入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初中化学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化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比如在《水的组成》的教学中,我利用 神七以及嫦娥一号 的发射,提问,你知道它使用的燃料是什么吗?(液态的氢气)。怎么才能得到氢气?从而引入水。既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又增长了见识,真正做到化学原理源于生活的提炼,又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理念。
总之,要做到有效的化学课堂导入,一定要明确课堂导入的功能。运用正确的、灵活的、多种多样的新课导入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化学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三篇: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陡子峪明德小学:王金山
小组讨论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形式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是探究式科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在课堂内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引导和推动科学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起着积极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提高讨论的实效,是实现讨论学习的优势的关键。
一、精心设置不同层面的问题或情景,是保证有效讨论的前提。自主学习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课堂里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小组讨论是围绕各种各样的问题展开的,巧妙地设置各种层面的问题是保证讨论有效性的前提,也是评价讨论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下面按不同的教学需要及教学目的,谈谈本人在教学中如何设置讨论问题或问题情景的一些做法及效果,从而反观讨论的有效性:
(1)在学生自学之前,可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情景,让学生略做讨论,各抒己见,带着多层次的问题和疑惑,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中。
(2)对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关键问题,可适时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细密严谨的科学精神。
(3)设置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互相其启迪中加进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对科学的规律及概念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4)在进行小结归纳时,设置一些对比性或归纳性的问题,有助学生更好地区分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总结实验规律和本质,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的能力。
(5)对一些比较抽象、难度大或学生日常了解甚少的知识,巧妙地设置一些有趣味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的热情、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摆脱枯燥的记忆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二、良好的讨论习惯是实现有效讨论的有力保障。
良好的讨论习惯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抓,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低年级的学生尤其喜欢一起讨论学习,却往往不能合作学习,更难以有效地开展讨论学习,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容易忘记了对自我的约束、放-1-
任自流;又或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做“主角”;又或讨论中观点缺乏科学的根据;又或讨论过程中容易“跑题”;另外,部分同学怀着 “听众”的心态参与活动等,所有的这些都会影响讨论学习的优势的发挥。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实施了一些小策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小组讨论活动的意义,尽快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小组讨论习惯,为提高讨论质量建筑一个有力保障。
(1)首先要树立学生的时间意识,使教学过程保持一定的紧凑性。
刚开始接触小组讨论的同学(如三年级的同学)容易进入到一种放松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会出现滞后,影响教学的质量。这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对待小组学习的心态,帮助学生理解讨论学习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可先让他们明确讨论活动的时间约束,让他们意识到这一活动的紧凑性,意识到这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而非自由和放松。
我是这样处理这一问题的:在小组活动前明确提出讨论的时限是多少,可在讨论前口头说明或者在讨论的记录表上注明,根据情况,讨论活动一般以3-8分钟为宜。另外,本人还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加学生对讨论时间的认识和重视。如让小组间的同学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掘出最多的宝藏”,给学生一种要抓紧时间讨论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带着任务进入到讨论的,摆脱了刚开始较易形成的那种随心所欲、不受约束的学习状态,这是首先让要学生明确的、也是最基本的讨论习惯。
(2)帮助学生不断形成的良好讨论习惯。
良好的讨论习惯需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巩固。如我在学生刚接触信息课的时候,就请几位小演员分成两组,表演关于讨论礼仪的情景剧,然后学生评评哪个是“明星小组”?他们在讨论中有哪些礼仪值得我们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哪些行为不可取?为什么?你们想成为“明星小组”吗?说一说你们小组要怎么做?这个活动能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良好的讨论习惯及其重要性。另外,我要求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礼仪记录在书本的第一页,时时提醒自己在活动中遵守这些共同制定的礼仪,并让这些礼仪最终成为一种习惯。我还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讨论礼仪,要是哪个小组提出的讨论礼仪通过了班级的“审核”,这个小组将会得到适当的加分、表扬或者奖励,而这条礼仪也将被增加到讨论礼仪的条例里。
(3)引用生动活泼的讨论礼仪,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中低年级的同学对说教式的条例都不感冒,常常对它们“视而不见”,要让学生易于、乐于接受这些条例,就得让这些条例接近他们的思想,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沟通,用活泼生动、具有童趣的礼仪条例代替说教式的规定,让学生在实施、培养这些礼仪时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为他们营造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
为了培养不同的讨论习惯,我是这样跟学生沟通的。例如:①为了发挥小组成员积极性,保证小组成员的参与度,我们制定了这样一个礼仪:每一个小组都有一棵“智慧之树”,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发挥自己的智慧给“树木”浇水,这样才能让自己小组的“智慧之树”长得更高;②为了控制学生讨论时的音量,避免讨论声音越卷越大的现象,我们又制定了这样一个礼仪:为了避免“交流信号的互相干扰”,小组成员讨论时的音量在小组范围内听到就可以了;③为了避免小组发言时的“交通阻塞”,我们规定小组内一次只能有一位成员发言;④我们要做一位文明的“小律师”,遇到不同的意见,要以“科学之理”服人等等。这些礼仪让学生感到非常有趣,都努力争当明星小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还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达这些礼仪,以便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提醒,提高效率。如用“喇叭”符号来表示控制讨论音量的问题;用“嘴巴”来表示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发言的问题;用“博士帽”来表示讨论时要运用科学的道理,不能强词夺理等。在课堂上,我认真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讨论,发现有需要提醒的地方,我灵活地把符号画在黑板上以示全班或用卡片出示给某小组,及时打击一些不良习惯的苗头,操作简单方便,节省了课堂的时间,还不会打断其他同学正常的讨论活动,另外,这些礼仪和做法还可以延伸到讨论活动以外的教学、实验当中,非常实用,效果也很不错。
三、创建二次交流的平台,强化和提升讨论的质量。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间的二次交流对促进小组讨论的质量有明
显的帮助。组间的二次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可作为讨论后的总结或二次讨论,也是展现小组成果的舞台,它能提高小组成员的凝聚力,促进组间的竞争和学习;它还能展现不同小组的学习风貌,利
于组间的取长补短,利于发挥模范小组的示范作用,利于提高学生讨论的热情、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这些最终使得讨论的质量得到强化和提升。
(1)如小组讨论结束后,不同小组讨论的结果会有较大区别,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论。这时,可组织一场小型“辩论”会,正反方各选出代表的小组,以组间辩论的形式再次展开讨论。根据情况,正反方可请1-2个小组作为代表,其他同学可做评委,老师作为总裁判,看哪个代表组的理由更充分的理由,能够讲服对方及其他小组,最后再请所有小组举手投票,也便于老师做最后的总结。一般来说,证据、论点充足又科学的小组常常在“辩论”中获胜,而这些优秀的小组便成为了小组学习的好榜样,老师的好帮手。通过组间交流会这样的环节,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完全面,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全面和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也渐渐提高,而这些素养无疑能使讨论更富成效。
(2)一般情况下,小组讨论的问题是中等难度的,小组间讨论结果不会相去太远,只存在一定的区别,完全错误的观点不多,不同的小组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有时候,一些小组的理由更全面或者更详细些、一些小组的表述更科学些、一些小组的解决方法更灵活或更可行一些等,老师此时只要请个别小组作为代表总结,或者有针对性地请两、三个小组做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和思考,达到小组间互相学习、促进和完善的目的,提高了小组讨论的质量,促进小组讨论的发展。
实践证明,精心设置的问题、良好的讨论习惯及组间的交流和
讨论对实现有效讨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有效讨论学习对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变和优化,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教师了解课堂、把握课堂的主要途径。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学上讲,“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这既要求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也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提问策略。下面我就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提问的用语是否准确、提问的目的是否明确、问题的难易是否恰当等方面决定了提问问题的有效性。
1.提问问题的用词必须准确
课堂上,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普遍存在提问随意、问题没有精心准备、用词不准确、思想表达不清、语言过简或过繁或者有歧义,让学生不知如何思考和作答。这样的提问既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效率。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表述清晰、准确,使学生对问题形成一个正确的感知,这也是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前提和基础。
2.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目前,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大多都是识记、理解的低水平层次的问题,而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拓展思维应用、综合思考的问题却很少。教师普遍认为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跟着自己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思路走,或者仅仅把课堂提问作为一种考查学生的手段。这样的提问使整堂课只能听到教师的观点,而不是学生的观点,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知识也是被动的接受。一堂课下来,教师表面上完成了自己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却偏离了课堂提问的目的。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就要正确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功能与课堂提问的目的之间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样,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是建立在他们是否真正经过思考的前提之上的,教师要正确协调好教学目标、考查学生与学生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其实现的前提及核心。学生是否经过积极思考应成为有效课堂提问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
3.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设计问题阶段,教师对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储备,还要根据教学经验明确学生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认识上或思维上的混沌或障碍,然后有目的地设计课堂问题,这样才会使提出的问题具有有效性。在准备问题时,教师应考虑问题的难易度和提问的方式。
简单又无需思考的问题表面上能使学生踊跃参加,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却不能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实质上的探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一种随便应付的坏习惯。还有,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只有“高难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经常问一些怪题、偏题。这些深奥、难以琢磨的问题不仅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反而挫败了学生的自信心,打消了学习的兴趣,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不会太难,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又不会太容易,使学生觉得轻而易举,没有思考的价值。为了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有梯度。问题也有多种类型,形式和内容要统一,也要和问题的目的相协调,既可以让学生个别回答,也可以小组派代表回答,或者抢答,充分关注每个学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
二、掌握有效的提问策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课堂提问分为教师发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反馈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教师都应该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技巧,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1.教师发问的技巧
在发问时,教师要让学生听清楚问题,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重音、表情并通过这些给学生以引导和提示,还要注意学生听到问题时的反应,观察学生是否明白教师所提的问题,需不需要再重复一遍问题。教师一次应只提一个问题,这样学生回答才会有明确的方向,不至于被迷惑,如果教师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之前连续问多个问题,会使学生搞不清楚究竟要回答哪个问题,回答什么。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耐心等待学生的回答
等待学生回答是一门艺术。若教师等待时间太短,学生没有充分思考,教师就迫不及待的公布答案,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若学生一直回答不上来,教师一直等待,就会使课堂氛围变的很沉闷。研究者发现,教师将发问后的候答时间增至3秒到6秒,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将学生回答后候答时间增至3秒以上,师生间的问答性质就会由“提问式”变为“对话式”,这种微小的改变,有利于改善课堂氛围,使学生学习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应积极点拨,给学生铺垫一些问题的阶梯使学生一步一步思考、回答。
3.提问学生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有几个学生能迅速回应并大声回答,结果使教师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感受。长期以往,会使少数几个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优越感,对其他学生不屑一顾,也会使大多数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兴趣,使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复杂化、紧张化,因而教师应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对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的问题,教师应抑制部分学生自由发言,给那些思维处于困顿中的学生锻炼和参与课堂的机会,鼓励学生大声回答问题,为课堂创造轻松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疑虑,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总之,课堂提问必须是在教师认真研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预设的课堂提问,通过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课堂提问的最终追求及实质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第五篇:化学课堂论文有效性论文:如何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化学课堂论文有效性论文:如何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摘 要】课堂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也可以这样简洁评价一节课有效与否:一看效果——用最生动、简便的方式使学生学会深奥复杂的内容;二看效益——追求在单位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使学生得到尽可能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课堂;有效性;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有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理性思考和必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容易倾向于外在的、强化的训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在要求与精神需要,这导致教学功利化、教学策略不合理、教学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的取得则是以师生身心的疲惫作为代价来换取学生分数的进步,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丧失与教师普遍的职业高原现象,大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提出些有价值的建议。
1.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
“专业”在广义上是指一门职业,在狭义上是指某一学科或门类。学习,是教师自主推进自身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向谁学习(1)向专家学习。全国各级、各地的课改理论专家、教育教学管理专家、学科教学教研专家,是我们进行理论学习的主要对象。(2)向同行学习。同一备课组,同一教研组,同一年级组,同一学校,同一省市,不同省市,凡从事教师这一专业者,都可称之为同行。(3)向学生学习。“教学组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学生本身就是一份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自然也就可以成为教师的学习对象。
第二,学习什么(1)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这是从事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前提。(2)学习课改理论知识。教师要掌握那些通用的基本的课程改革理论,以从整体上加深对新课改的感悟。更要认真研读一些学科领域的理论专著,以更好地把握在新课程背景下所任教学科地基本要求。(3)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三,怎样学习(1)读书。这是最传统的方式,因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所以常常也是最有效的方式。(2)上网。网络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学习的平台。(3)研修、观摩。参加网上研修,参加各类研讨会,参加或观摩优质课评比等,从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师那里都能找到可取之处,任何经验、教训、体会都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4)反思。让反思总结,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蓦然回首之间,成败得失处,已然寸心知。
2.教师必须把握教学方向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必须执行的法规性文件。就其主线而言,教学中必须不折不扣地认真施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死板、教条地套用其中的条条框框。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更为重要,在运用时应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教学的最初设计上实现课堂有效性,做到低起点、高标准,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真实目的。所以不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还要刻苦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要通观全册、全单元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各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弄清单元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单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构建自己的教学思路,编写好教案。
3.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优先记忆那些有意义的、与已有知识或体验相关联的信息,如果信息没有意义和价值,大脑找不出任何记住宏观世界的理由就会抛弃它。学生更倾向于关注和学习有趣的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个体从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得到的信息与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会意识到差异和矛盾,形成好奇心,并改正
不和谐的活动。所以知识的呈现逻辑对教学效率的影响很大。教师要重视知识呈现逻辑的设计,从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出发,寻找最佳的知识呈现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学习动机。
例如,浓硫酸稀释的教学一般为教师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再进行操作要点的总结,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教材注意事项。而有的教师将知识呈现逻辑改为先让学生猜测浓硫酸加入水中和水加入硫酸中有什么不同,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进行假设,然后教师再进行实验演示操作,最后让学生进行稀释要点和注意事项的总结。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知识的呈现逻辑为“学生思考假设——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析——学生总结”的效果好于呈现逻辑为“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分析——教师总结”的效果。前一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培养一种科学的分析思维,这也就是科学素养潜移默化的培养。
4.教师要适当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一节理想的课题应该是安静而有活力的课堂、体现人文精神的课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教师应首先注重垂炼语言,避免啰嗦。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有些理论在高中阶段无法用实验验证,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果我们在授课
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用生活中常见或易于理解的现象进行恰当的比喻、从而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可以标新立异地设计好导入环节,使一堂课一开始就收到先发制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化学”,用“化学”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体现出“因材施教”。教学全程要用爱心营造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用微笑去教学,学生答对了,给予表扬,学生有了错误,给予提醒。
课堂有效性是一个相对的价值判断,一节成功的、有效的课可以这样看:课堂中老师上的轻松,学生学的明白,其他人(听课者)听的专心;下课时老师有成就感,学生有收获感,其他人(听课者)有收益感,足矣!
参考文献
[1]宋心琦.化学学科的现状及基础化学教育改革问题[j].大学化学,2001,(1).[2]郑永信.对探究性学习中学习情境创设的认识[j].化学教育,2006,27,(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