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石艳娟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理解“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 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有效性策略
作者简介:石艳娟,勃利县永恒逸夫小学教师,小学一级,青年教师,在研课题《高效课堂预习模式的研究》《高效课堂方式、方法的研究》,2010年获得省“拔尖人才”称号,县级“优秀教师”,2012年县级“优秀教师”。2010年撰写《阅读教学要坚持八重》一文,获省级一等奖。2011年《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获省级二等奖。2012年《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获省级二等奖。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教学主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我认为,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教学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散发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课堂
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以下是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想法 :
策略一:学生为主的课堂
所谓学生为主,是指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用的,而不是老师讲授用的;课堂是学生表现用的,而不是老师表演用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而不是老师完成“教案剧”的地方。也就是说,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占据的集体授课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策略二:先学后教的课堂
所谓先学后教,是指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最普通而又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书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教师要完成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主要方式,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明白,自学课文之后完成书后练习,这是天经地义的学习方法。这也是中学与小学低年级学习方法的最大不同。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中学生最重要的作业是预习作业,学生上课之前要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同伴及老师的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然后把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出教室,这才是最正常的课堂学习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许多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原因是把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寄托于课外而不是课堂之内。事实上,要养成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习惯,都是极为困难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不惜代价开展课堂时间结构的改革,保证学生有良好的课堂自学的氛围与课堂自学的时间保证。
策略三:合作学习的课堂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学习同伴的力量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包括同桌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等形式。这里特别强调“学科小先生”的培养与利用,要在中学大力推广“小先生制”、“小组长制”、“小组学习制”、“作业互批制”等课题组教师探索出来的新的课堂教学策略,让马卡连柯先生所倡导的“集体平行
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孩子的学业成绩与生存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以改善后进生在学校里的生存环境。
策略四:当堂训练的课堂
所谓当堂训练,是指教师要把最主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而不要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更是为了落实课堂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挥学习同伴的作用,利用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所蕴藏的学习资源,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关爱,树立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大部分教师总是习惯于把大部分本属于课堂反馈环节的练习,布置成家庭作业。这是一种长期伴随中国教育的错误习惯。事实上,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本属于课堂一个重要环节的练习反馈,变成学生带回去的家庭作业,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教师切不可把学生必须掌握的训练内容布置成课外作业,一定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在“学科小先生”的帮助下当堂完成。
当然,以上几点思考只是笔者个人的肤浅观点。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例外。任何一堂课,哪怕是千锤百炼的示范课,当我们课后静静反思时,总会觉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遗憾。然而,正是在不断找寻策略、解决不足、弥补遗憾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飞跃。
第二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摘要:有效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有效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师只有在课前对教材认真钻研、思考,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有效预设课堂问题等,才会有精彩纷呈的有效课堂教学;“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此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改变教师“只见教材、教案,不见学生”的倾向;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运用水平,关注课堂评价细节,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关爱学生,才会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尽全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2001年新课程改革大潮席卷中国大地,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着新鞋子,走着老路子”。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真是“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总的说来,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下面浅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有效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
《中国教育报》曾刊登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一位历史老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得这样好,请问您备课用可多长时间?”他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几分钟。”
这位老师的回答,让我们感到:有效备课——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有效!
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写教案成了备课的全部。绝大多数教师将20%的精力用在钻研教材上,将80%的精力用在写教案上,殊不知没有有效的课前准备,就没有有效的课堂实施,也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
我觉得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中之重,每个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要学会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不仅要用好现有的课本,更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备出有效、高效的课,自有这样老师上课时心里才有底,也便于老师在讲课中遇到问题,该肯定的敢于肯定,该否定的敢于否定,也才会有精彩纷呈的有效课堂教学。如果在钻研教材时,缺少了广度,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没有拓展,没有延伸,那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吸取的信息量少。鉴于此,有效备课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充电”,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也需要有效的备课方式。
法国启蒙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卢梭这样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又提醒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全盘托给学生,还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设想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落花生》中,教材只是让学生明白“要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不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样一个道理。我在备课过程中并没有就教材讲教材,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赋予老教材以新的涵义,在课堂上随机开设了一个“实话实说”栏目,让学生辩论你是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那样的人。从学生精彩的辩论中感到,学生对做人的理解是深刻的,并且富有时代感,他们在向我们展示着心目中理想的自我形象,而且每一个都是那么鲜活,充满着朝气。
当然,有效的备课方式很多,关键是教师要投入热情,善于总结和创造。开辟出一条“备而能用,有利于教,有利于学”的有效备课之路,让教师得以成长,让学生得以受益。
二、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点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语)”有专家指出:“考察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的观点。“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达成状态等。从活动到状态,意味着要反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提倡和追求有效教学;从过程到情境,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预设,更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生成,关注教师的实践性智慧。以此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改变教师“只见教材、教案,不见学生”的倾向。
“差生一开始的状态差可能是假性的,就像近视一样,时间长了,也就变成真性的了,无法再矫正过来了。所以我想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状态,学习状态,成长状态。学生是不是对学习充满热情,对自己充满自信,他的人生态度是不是乐观,精神面貌是不是积极向上,这才是学校教育要着重关心和塑造的。”我觉得这是非常经典的论述,我想只要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良好的,对他的学习结果就不需要苛求。
三、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需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教育手段。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运用水平,关注课堂评价细节,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每年的青歌赛我一直都很关注,对歌手我倒是没有太多的印象,把中心放在了评委身上。一个不经意的镜头推向了 赵易山老师,他担任大赛视唱练耳的评委,赵易山老师绝对外表并不是有多么出众,他的样子并不是属于帅气型的,但他的和蔼可拘的笑容与温柔、舒服的语言,让每一位选手都得到心灵的慰籍。
为什么那么多选手与观众,还有他的学生,特别迷恋他的话语,因为他的话语充满了爱的灵光与智慧的温暖。每位选手听到了他的点评之后,都不会感到被忽略与自卑,比如:“你已经唱的很完整了,这是一个歌唱人的基本修养,你已经做到了,非常好。如果放松一下、不那么紧张,你一定会把这个曲调的感觉唱的很完美,我相信你会做的更好。”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话语。而一句嘲讽与攻击的恶语,往往就毁灭了一个艺术家的诞生。
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好,勇敢地站起来读吧!”“老师相信你一定是我们班声音最响亮的同学!”“请你把你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好吗?”。这些激励性的话语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学生们也正是在这些语言中体会到自信的快乐,他们大声地读,快乐地读,向老师展示着“我能行。”老师的一句句激励的话语,唤起了学生心中的憧憬,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花。
当然,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性也要适而有度。评价语言使用不能公式化,例如:不论学生回答的好坏,总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表扬:“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很喜欢你!”“你真了不起!”弄得听课老师和学生心里都不是滋味。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接受这个奖赏。如果对他们解决了一些过分容易的任务而大大赞扬,尤其在中高年级,则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因为这会被同学认为是无能的标志。所以,赞扬要适而有度,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不竭的动力。
四、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必备前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于教师自身素质要求的最好诠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自身素质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即:师德和学识。我们应从这两个方面不断进取,不断超越,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教师,不管学校工资待遇如何,生活环境如何,顺不顺心,都应该对所教的学生负责。不要因为个人原因,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要么不教,要教就要教好。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教师才会关爱学生,才会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尽全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有信念,相信一定会在这条路上创出辉煌。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是教学的生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的低效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们学校的领导及大多数老师都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将此作为校本研究的重点。一学年来,我们欣喜地发现,在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多了;探讨如何提高课堂质效、培养学生能力的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老师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注重教学的有效生成;更加注重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当然,这种改变还不够显著,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制约课堂有效性提高的因素和行为。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教学,是注定不能成功的教学。成功的教学是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开始的。我们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很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他们善于将课标中大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小目标,使之的操作性更强,指导性更明确。依据这样的教学目标,他们有效地设计了教学环节,保证各个教学环节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而他们知道在课堂中哪些内容应该精讲,哪些内容应该深讲,哪些内容学生可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有效性自然就高。
相反,我们有些老师对什么是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楚,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认识也不够,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比较随意,没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这样的课就可能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的老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形同虚设,与课堂教学脱节。
只有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并依据课时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才能确保目标不虚设、过程不落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保证。
二、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上课总免不了设问和提问。设问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认知基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著名教授肖川老师就主张在课堂中要“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以问题引导教学的进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而进行学习”。他的学生是这样评价他的课:“肖川老师上课之时,常常讲述正酣之际,猛然打住,突然发问,本来抱着来轻松听课的心情猛地紧张起来,思维高速运转如同因特尔公司最新版的奔腾处理器,开始讲述时思维还显混乱,语调也结结巴巴,但讲着讲着思路逐渐清晰,似乎对所提问题有了一种新的理解,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由此可见提问的艺术和功效。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老师对问题的设计却不尽人意,常常是问题很随意或很生硬,不能起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或是提的问题太大,不利于学生思考;还有的是问得过于简单,对学生思维构不成挑战。这样的问题与其问,不如不问。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即时教学活动和学生思维状况,从不同的角度以相应的方式提出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进入课堂活动状态,减少无效教学行为的产生。
三、关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多媒体进课堂趋于正常化。由于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创造出一个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且信息量大,课堂容量高,因而受到不少老师的青睐。在我们学校,上课使用课件的老师也比比皆是。相当一部分老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能正确意识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因而他们能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但在使用中也有些老师走进了以多媒体代替板书、代替思考、代替实验、代替学生活动的误区,老师成了电脑操作工和解说员。我曾经听过这样的课,课堂上老师从头到尾一字板书都没有,所有的东西都在多媒体体课件中。虽然老师有时会提醒学生要记些笔记,但多数学生记笔记的速度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而且,人的记忆需要多重刺激才会牢固,一晃而过的刺激远不如老师一笔一划在黑板上写出来的字、画出来的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容易出现“当时清楚,过后模糊”的现象。著名学者朱正威教授就曾严厉批评过此现象,并形象地比喻这种课留给学生的印象“尤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发展的关系,该板书时还是要板书,挂图、模型等传统简单实用的教学手段也不能抛弃,不能一个U盘、一台电脑就完事。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实现有效教学值得讨论。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一、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的有机结合。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不仅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而且注重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优化选择和组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选择和组合。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素质培养具有最直接、最稳定影响的因素。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坚持做到如下三点:
第一,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包括:独立人格的空间,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因为某个学生性格孤僻而歧视他;独立思维的空间,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生能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回答,学生不能回答的,也要循循善诱,不能包办代替。
第二,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选择是多方面的。一是认知过程中的选择。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让他把相关材料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他得以超越现象,发现规律和联系,使信息不致于流失,从而获得新的领悟。二是参与过程中的选择。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做到人人参与,双向交流,教学共振,听、说、读、写相结合,论(讨论)、演(演示)、作(操作)、板(板书)相统一。
第三,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一是展现个性,如开设“学科沙龙”;二是展现能力,如编导课本剧;三是展现学业成果,如举办小发明、小制作展等,让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
总之,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因而,不注重个性差异,没有对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培养和发展,是显示不出高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三、活用教学方法,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优化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一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二要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同时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发现法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就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即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往往也不一样。例如,同是为了培养操作能力,理化生学科一般采用实验的方法,而音体美学科则常用练习的方法。四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以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并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四、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教师为达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也非常活跃,但这样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而其有效性究竟如何,对学生的发展作用究竟有多大,都需要引起人们的思考。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应着力于以下几点: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程标准中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内容。
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再次,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虽然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但积极参与引导、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边讲边说以及演示)、中介(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和指导(给学生提供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营造教学的和谐性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各种互动方式有效地运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加强教学互动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绝对权威,不能以尊长的姿态与学生交往,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学生的交往。二是教师要建立多层次的互动,因为在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每一方面的层次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充分利用多层次的教学互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的互动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第三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10-09-20 14:40:41)教育教学讲座六之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四川省荣县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 钟炜
编者按:本人对“教育教学讲座”分为九个系列:一备课研讨、二课例分析、三听课评课、四案例研究、五课堂调控、六教学效益、七高考备考、八素质教育、九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讲座六(教学效益)”分为若干个专题,本文是“教育教学讲座六(教学效益)之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稿源:编者网上选稿)。
对“教育教学讲座六之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为五个版块: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二是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三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四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策略;五是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原作者:肖海滨 发表于 2006-06-19 1.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⑴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⑵“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2、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不同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
①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②由于实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因而,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1.3、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2)加强学习策略教学。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2、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原作者:太仓市实验高级中学 李 巨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如何适应新的课改,如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些问题肯定是每个教师都经常思考的问题。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除了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外,还要求有较高的课堂调控能力。本人曾获得山西省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热爱教育事业,坚持不断学习,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总结如下:
2.1、设计教学模式,体现教学特色。
⑴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注重教学设计,讲课通俗易懂,浅出深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教学生能力强,素质高,高考成绩优秀。多年带毕业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⑵所建立的“阅读-设疑-讨论-提高”四步教学模式,是一种针对基础较高、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设计的。阅读:就是先学生自学;设疑:就是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当然有时也包括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就是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提高:教师对知识的拓展。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提高了学生素质,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所教班级的化学成绩,高考时在大同市一直名列前茅。
⑶在学生基础较差的中学,设计和应用了导学学案,从“课前导学――课堂互动――课堂反馈――课后链接”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不仅体现和落实了学校分层教学的策略,也培养了一批年轻化学教师,同时在全校也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而且学生的负担有所减轻,提高了学习效率。
2.2、导学学案的教学特色和应用。
⑴课前导学。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学、预习以及对相关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自己达到目标,对A、B、C三类学生作同样的要求,内容以基础为主,将课本内容设计为简单的填空题和问答题,主要完成教学大纲中A(常识性介绍)、B(了解)层次要求,或者在课本中能找到答案。在课堂应用中侧重对A类学生的提问检查,使其人人过关。
⑵课堂互动。是导学学案的核心部分,是教师为了使学生听课目标明确,将所授知识点条理化,或者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或者是重点和难点的总结提高,或者是疑点分析。对这一部分内容结合讲课时进行启发式的引导提问,让A类学生回答较简单的题目,讲课要保证使这类学生能够听懂,并能适当的应用,而对于B类学生要求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对C类的学生要求能同类迁移,重在掌握思维方法。
⑶课堂反馈。课堂反馈就是精选典型例题,重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既可以实现知识的传授,也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一个平台,通过课堂练习来实现师生互动。讲课时以学生活动和教师讲述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层次的、不同难度的典型例题。⑷课后链接。分为基础练习和能力拓展两个层次,选题由易到难,题型要全而精。其中基础练习要求A、B类学生能独立完成,能力拓展部分则要求C类学生能独立完成、B类同学在教师讲解后能理解应用。通过“课前导学——课堂互动——课堂反馈——课后链接”四个步骤,与全组教师通力合作,使学校化学教学处于全市较好水平。有效教学的思想得到比较好的贯彻。
2.3、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方面。
⑴内容选择的有效性。新教材知识面非常广、安排的教学课时又很少,教师必须掌握课程标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从旧教材中解放出来,对教材大胆取舍,合理组织,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对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必须有效控制。特别要处理好选修与必修的关系。例如:必修2在糖类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葡萄糖可以发生银镜反应,并且会实验操作就可以了,不需要学生去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对有点知识点,新课程更注重了解和应用,而轻原理。
⑵“讲授”的有效性。符合学科特点、科学严谨的讲述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讲述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比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感悟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掌握。例如:可以通过学生上讲台作游戏的方法来比喻乙烯的加聚反应,在对部分学生学习丙烯加聚反应的教学中,我形象的用了一个“吊”字来比喻,告诉学生,可以将非双健部分“吊”在双健碳原子的下边,加聚时,只将双健打开就可以了。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⑶重视提问和讨论的有效性。有效地“提问”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
①有效提问是一个很艺术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②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
③例如:在讲乙醇时,我没有直接讲述乙醇、水、钠三者的密度大小,而是明确提出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回答。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比较。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而钠与乙醇反应时,钠“沉”在乙醇下,说明钠的密度比乙醇大,这样三者的密度大小比较问题就解决了。接着又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钠和乙醇时,钠反应先“沉”在下面,随着反应进行又“浮”了起来,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说,可能时因为产生的氢气对钠又一个向上的推力,有的说是因为生成的乙醇钠的密度比乙醇和钠的密度大,所以钠“浮”了起来。对有些教学问题的解决,新课程更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而不是对问题本身的回答。
⑷重视例题和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由于新课改下化学学科课时少,内容多,课后学生又很少安排学习化学的时间,所以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必须选择典型例题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所选典型例题,既不能太难又要有代表性。同时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加强课堂巩固和练习。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使的学生最优发展。
3、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原作者:城关小学 马维军 甘玉红
小学课堂教学作为人类社会的其中一项实践活动,应以质量和效率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这就涉及到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效的课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1、目标整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即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要又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即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在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好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它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打下扎实的基础。
3.2、情境教学的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如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合理选取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一定能真正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节约用水”这一课中,我在出示了一些世界水日的宣传画后,直接谈话导入:水跟人类关系密切,而目前水危机是全球性的事实,缺水会怎样?接着创设了一幅幅情境图:干枯的土地上一条条大裂缝,一个农民坐在地上,身边横着的锄具;印度大干旱,一口巨大的枯井旁堆满了成千上百个取水器皿等。一幅幅缺水的画面,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观察,在思索,此时无声,但胜有声,一会儿,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慨,“缺水,多么可怕”“我们要爱护水资源”„„ 接下来,还需要教师做过多的赘述吗?学生自然而然就融入到今天学的内容中去了。
3.3、学生主体的策略。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经历中体验,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⑴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课前就让学生充分准备。课堂上所需要的一些知识,不是抽象的,也不是老师给的,而是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一方面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亲切的,不是枯燥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⑵鼓励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对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的基础上的,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存有探究意向的积极倾向,即求知欲。
①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尽量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空间,多一些尝试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能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使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让学生自己去说、去发现、去探索,使学生有激昂的学习热情,保持了旺盛的情绪和动力。
②在鼓励自主探索的同时,更提倡有实效的合作交流。有效的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能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阶段都有所参与,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③在“节约用水”一课中,课前就是通过小组合作来搜集记录单位时间内的滴水量的,同学们有的看时间,有的控制水龙头,有的看量筒上的刻度,有的记录,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都不仅自己参与了,同时又注意配合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活动。数据出来后,人人都兴高采烈。还有本课最后的小组讨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互相说一说。我深入到小组间,听到有的同学在说以后要拧紧水龙头;有的在说以后家里洗衣服的水还可以用来拖地,淘米水可以浇花;有的在说抽水马桶太浪费水了。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真的是在学习中合作了,在合作中学习了。
3.4、鼓励评价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做出恰当的评价,使之迅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在这节课中,我努力营造教学氛围的和谐性,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用微笑、点头予以肯定,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不忽视,鼓励他继续努力。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方面。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4、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策略 原作者:越秀区东山实验小学 游家水 4.
1、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⑴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的;⑵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者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⑶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4.2、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理解。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恰到好处的行使自己的主导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实践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堂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批判性反思的能力等因素,都与教师自身的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
(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技能、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4.3、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影响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五个,即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习发展的有效性。在这5个一级指标下,有17个二级指标体系组成。如下表:
(1)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符合课程标准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差异。
(2)可操作的程度。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3)目标达成度。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1)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对问题情境的关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2)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较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多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充分。
(3)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深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的见解;能按要求正确操作;能够倾听、协作、分享。
(1)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2)学习资源的处理。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科学;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充足;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3)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
(4)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1)课堂气氛的宽松程度。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得到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题得到激励;学习进程张弛有度。
(2)课堂气氛的融洽程度。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师生、生生交流平等、积极。
(3)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教师情绪饱满、热情;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情境创设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学习的主动权由学生掌握。(2)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设计的问题有思维价值;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学生能灵活解决教学任务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渗透学习方法。教给学生适用的学习策略,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形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力打基础。
(4)教学历程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4.4、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⑴树立目标意识: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拥有知识更有价值。
①要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它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通过知识、技能的教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以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关注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③数学教学作为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就要求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操作、猜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教学目标不仅要有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技能目标,而且要有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发展性领域的目标。追求认知性领域目标和发展性领域目标的整合。
⑵明确主体关系:由“以教论学”向“以学论教”转变。新的课程观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人地位。①是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人际关系。
②是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对研究结果上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③是要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数学是一门以探索自认规律为基础的学科,人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究与合作交流等都应该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坏,最终应由学生的学习所体现。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一般可以抽象为5个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探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它是针对每一节课而言的具体而特殊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④是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教学。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数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呈螺旋形、往复递进的、非封闭的上升结构。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确保自己的教学能够从已知迈向未知。较难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分成几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帮助。这样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⑶增强发展意识:由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过程教学转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这种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注,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①实现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就结论与过程而言,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方法,但无论对那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②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似乎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究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或困惑等,但这却是每个人的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③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也就是说学习过程是以人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与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④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统一,并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有意识的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⑷倡导多元评价:由以选拔为主向促进个性化发展转变。从评价的指导思想看,课程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应儿童的教育”,而不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评价的方法技术上看,它不是定量分析,而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评价的主体上看,是校内外的、综合性的,并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多元评价网。
①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课余时间都应用语言或非语言形式与学生交流,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多倾听学生对学习的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与学生交往时,应充满爱心和耐心,提高对自己和学生活动及语言的敏感性,争取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
②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评价应全面、灵活,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由于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也需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评价方式应多种多样,不宜只采取纸笔测验,在数学学习评价时,可结合“课堂日记”、“现场笔记”和“档案袋”等记录卡片的形式记录学生的情况。评价的方式应与评价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相结合,考查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可用笔记、成长记录袋的形式;考查学生双基掌握情况,可以采取书面考试;考查学生的合作精神可观察学生在学习小组活动时的行为表现。同时,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各科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同学和学生自己都应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体。在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评估计划,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在学完一个学期、一个单元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如: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了何种提高?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让学生养成自己检测学习的习惯。③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数学的实践性较强,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实际上是从现实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数学模型,它是现实材料的形式化,它与自然、生活密不可分。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知识的检测上,在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都应成为评价的重点,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形式应灵活多样,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加测量学校运动场的面积,让学生自己根据现实材料设计一个数学模型等,从而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④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的了解来评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由这些记录与以前的记录相比较,并把结果适当地告诉学生,引起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5、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原作者:佚名时间:2007-6-26 5.
1、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临着许多有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⑴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①当前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②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③从长远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提高;④从机制来说,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问题是最紧要的问题。
⑵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如何才能共同有效学习。而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要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要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合理、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⑶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既夯实双基,又培养能力,还能愉悦情感呢。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个要素。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堂里,这三个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为考试而损害三者的和谐发展。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
5.2、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有效性:
⑴教师要有课堂效益意识。有效的媒体手段有助于课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复习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面,短、频、快的大容量课堂节奏能有效地吸引并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从而最终提高学习的听课效益;其次,课堂效益意识还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为学而教,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设计教学。课堂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助于他们有效内化知识与信息,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中考的信息,拓宽教学内容。⑵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有效地进行课前回顾,课堂小结等环节的落实。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还可以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激励性的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复习状态与状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⑶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切实抓好备课。教学备课要精,练习要精,作业要精。同时,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由教师自己及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要突破现行教材的局限性,在重点语法项目上有系统的强化训练。在句法上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语法层面,要搜集材料,适当拓宽。⑷要强化分层次教学与辅导。通过分层次教学和辅导提升学生的成绩。从方法上,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辅导。从策略上,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从对象上,要重点关注学科明显薄弱的学生,采用教师定学生、师生结对、辅导等有效形式使学生随时能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成绩。
第四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理解“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策略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谋而合。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教学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开窍”有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散发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以下是笔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想法
策略一: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切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策略二:创造积极有效、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
1、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都可能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使课堂的氛围既轻松又和谐。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运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2、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思想交互、碰撞的历程。在课堂上,他们彼此不断捕捉对方的想法,从而产生交流、渗透,使学生通过动手、思考、表达,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换算》一课时,我曾经进行过尝试。我出示了一枝事先买好的价值10元的钢笔,要学生猜猜看我是怎么付钱的。活动过程中,变换一定的条件(我有1张5元或我只有硬币等等)。学生参与相当踊跃,利用学具,找出了各种不同面值人民币的付钱方法。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简单换算,而且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又与生活融为一体,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动态的开放课堂
在一堂关于《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公开课上,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设计了让个别学生摸一摸盒子里的物体,说出它的特征,其余同学根据他的描述猜猜是什么立体图形。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可能无法较清晰地说出具体特征。这时摸的同学不知道怎么说,下面的学生很着急,有些学生坐不住了,开始发问“它能不能滚动?”“有没有平平的面?”……然后教师顺水推舟,抓住机会调整教案。学生兴趣盎然的问答,活跃的思维成了课堂的亮点。
策略三:精练的教学语言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创设这样有意思的情境:古时候,有个父亲为了奖励认真学习的孩子,买了他们最喜欢的大饼。先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2份,给了老大一块。馋嘴的老二说:“父亲,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父亲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老二2块。贪心的老三迫不及待地说:“父亲,给我3块饼。”父亲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6份,给了他3块。这时老大说:“父亲,四弟最小,应该给他6块。”父亲又将第四个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老四6块。老四甭提有多开心了,他觉得父亲给他的最多。话音刚落,不少学生就按耐不住脱口而出:“他们都分得一样多!”教师马上问道:“谁能说说一样多的道理?”“能用等式表示出来吗?”于是,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探究氛围。
策略四:擅于把握挖掘教材,突出教学重点
1、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看电影”一课,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看图说一说、算一算;例2是画一画、填一填。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我们可以以例1为重点,师生共同探讨得数是“8”的算式。对例2(教学得数是“9”的算式),老师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比如教材第七单元“植树”一课,教学“8加几”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由于在前一节课中已经重点讲授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学生也初步掌握了“凑十法”,所以教学这节课,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操作、探索,小组交流的形式,来体会“8加几”的多种计算方法,再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7加几、6加几、5加几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但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 学中就应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 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 学中把教 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用 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2、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 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例题中有,习题中也有年级教材中有,中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标准》基本理念要求的。实验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等等,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新世纪教材第一册《搭积木》中例题2就包含着很多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在观察相碰撞求和图后,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一辆车和一辆车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三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四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3=25。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几乎每页上都有。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迁移等能力。如果这些内容教师不让学生去“试一试”、“说一说”、“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全新的知识去讲解,就达不到教材对学生智力培养的要求,就不能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
当然,以上几点思考只是笔者个人的肤浅观点。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例外。任何一堂课,哪怕是千锤百炼的示范课,当我们课后静静反思时,总会觉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遗憾。然而,正是在不断找寻策略、解决不足、弥补遗憾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飞跃。
第五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石艳娟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理解“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作者简介:石艳娟,勃利县永恒逸夫小学教师,小学一级,青年教师,在研课题《高效课堂预习模式的研究》《高效课堂方式、方法的研究》,2010年获得省“拔尖人才”称号,县级“优秀教师”,2012年县级“优秀教师”。2010年撰写《阅读教学要坚持八重》一文,获省级一等奖。2011年《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获省级二等奖。2012年《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获省级二等奖。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教学主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我认为,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教学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散发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以下是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想法 :
策略一:学生为主的课堂
所谓学生为主,是指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用的,而不是老师讲授用的;课堂是学生表现用的,而不是老师表演用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而不是老师完成“教案剧”的地方。也就是说,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占据的集体授课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策略二:先学后教的课堂
所谓先学后教,是指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最普通而又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书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教师要完成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主要方式,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明白,自学课文之后完成书后练习,这是天经地义的学习方法。这也是中学与小学低年级学习方法的最大不同。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中学生最重要的作业是预习作业,学生上课之前要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同伴及老师的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然后把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出教室,这才是最正常的课堂学习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许多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原因是把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寄托于课外而不是课堂之内。事实上,要养成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习惯,都是极为困难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不惜代价开展课堂时间结构的改革,保证学生有良好的课堂自学的氛围与课堂自学的时间保证。
策略三:合作学习的课堂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学习同伴的力量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包括同桌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等形式。这里特别强调“学科小先生”的培养与利用,要在中学大力推广“小先生制”、“小组长制”、“小组学习制”、“作业互批制”等课题组教师探索出来的新的课堂教学策略,让马卡连柯先生所倡导的“集体平行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孩子的学业成绩与生存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以改善后进生在学校里的生存环境。
策略四:当堂训练的课堂
所谓当堂训练,是指教师要把最主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而不要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更是为了落实课堂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挥学习同伴的作用,利用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所蕴藏的学习资源,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关爱,树立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大部分教师总是习惯于把大部分本属于课堂反馈环节的练习,布置成家庭作业。这是一种长期伴随中国教育的错误习惯。事实上,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本属于课堂一个重要环节的练习反馈,变成学生带回去的家庭作业,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教师切不可把学生必须掌握的训练内容布置成课外作业,一定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在“学科小先生”的帮助下当堂完成。
当然,以上几点思考只是笔者个人的肤浅观点。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例外。任何一堂课,哪怕是千锤百炼的示范课,当我们课后静静反思时,总会觉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遗憾。然而,正是在不断找寻策略、解决不足、弥补遗憾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