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学导五步教学法教学中的疑问巧设
和谐学导五步教学法教学中的疑问巧设
内蒙赤峰市松山区哈拉道口小学:由春艳
摘要:数学学不好,有其主观原因,但从教师这个客观因素角度应该做到:激疑、巧问、示错、设障、求变,才能让学生在“跳起来摘桃子”的情境中学习,以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关键词:成因、激疑、巧问、示错、设障、求变。
正文:有位名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开始,绝大多数学生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总有一些学生感到学数学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以下几点:
1.被动学习.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初中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笔者先从学习主观因素角度分析,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这个客观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为此我想从教师教学操作角度谈谈,教师怎应当怎样做才能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怎样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参与 学习呢?这个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关注的问题,“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设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俗欲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置疑问,巧妙制造悬念,力求把一些数学知识披上一层
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就是想法设法让学生在“跳起来摘桃子”的情境下学习,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一、激“疑”:这是引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前提与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进入“思”的情态,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疑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困惑,从而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探求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律和实质而积极思维,教师能够适时激疑,才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这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敲门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抓住时机,设计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让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之中,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
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的认知建构。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示“错”:这是学生认识建构错误的矫正与正确建构的强化环节。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从而在矫正错误建构的同时强化了新知的正确建构。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
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四、设“障”:这是引起学生进行积极认知组合的基础和有效手段。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五、求“变”:这是变式训练的一种形式,是学生认知广度拓展的有效手段。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人,女
同学16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1)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2)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3)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4)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5)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参考文献:《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策略》
《小学生能力形成因素分析》
王宏彬著:《设疑》
第二篇:学导五步教学法
学习“五步教学法”后的反思
今年三月,我校以课程改革为背景,产生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五步导学”教学法。
学案五步导学的几个环节:第一步检查学案完成情况,第二步学生小组展示,第三步教师精讲点拨,第四步课堂小结,第五步当堂检测。在近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一直坚持以“五步导学”教学法为指导,努力探索五步教学法各个步骤的精髓之处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下面从我个人在教学实践当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对学案“五步导学”教学法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1、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以前,总是感觉课堂有些沉闷,老师在讲,看看下面,真正听的没几个,课堂往往是老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像看表演一样,他们跟我们的课堂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离,学案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2、在五步导学教学环节中,学生展示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是否精彩,有无质疑和对抗,关键是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如果学生准备不充分,展示就不精彩,这样既引不起其他学生倾听的欲望,又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如何加强学生课前的准备显得很关键。由于本人在这一环节上疏忽,以至导致这一学期课前预习收效甚微,对“学案”各个环节的操作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另外,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展示交流的环节中,还需要教师经常鼓励,帮助学生,使学生长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3、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学案导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
4、《大学》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案学习中的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到达“愤、悱”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他们自己就提前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听课的时候,对这部分重点听,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
5、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根据学案,学生能清晰地掌握老师的教学思路;看了学案,学生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这样无疑就提高了课堂听课的效率。
6、课堂过关检测,可以把好知识关,让学生堂堂清,提高课堂效率。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追求课堂的实效性,学案主体部分的合作探究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负面的效果是课堂充斥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对于语文课而言,把一篇完整的文章拆解开来,总有一种把美好的东西撕破了的感觉。另外,学生抛开课本而把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案,总觉得有些折本逐末。
因此,我觉得,如何把课本和导学案结合起来,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学案教学模式,应该是今后我们思考探索的重要问题。最后,我要说学案五步导学教学法
并不适合所有的课时。比如,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先拿着课本串讲课文,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切不可生搬硬套,一味使用五步教学法。
“学”,是指学生按照老师所揭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自己学习教材内容,自学感悟,让学生经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尽量让学生自学,了解这堂课的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议”,是发挥学生的能力的最主要环节。这个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很关键,层层递进,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组长帮助后进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群体意识。“导”教师起点拨,释疑,解惑的作用,也促进学生的自我交流,找出最佳答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的正确思考,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创新。“练”是指在课堂上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情况。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练习:最基础的练习,变换形式的练习,扩展思维的练习,以学生为依据,激励他们的求异思维。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都是极为有利的。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练习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其中,组长的选定,课前准备很重要“学议导练”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双向融合,增加学生的活动,真正做 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简单的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站在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高度,树立“教孩子学习,想孩子一生,对孩子的一生幸福负责”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篇: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
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在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教育部要求,教育教学要改革,课程课堂要改革的战略决策以来,学校在科研创新、实践积累的反复探究中,在走出学校,向先行单位,山东杜郎口中学、河北衡水中学、偃师一中等校的新课程改革的借鉴学习之后,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逐步实验,厚积薄发,形成了一套新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并于2010年三月使这套教学法在全校范围全面实践。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其环节包括
1、检查学案、了解学情。
2、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3、精讲点拨。
4、当堂检测。
5、归纳总结。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是瑞泉中学在教改纵深发展的一次较为科学,具有切实具体的的可操作性的一次大胆的尝新思路。“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较为行之有效,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笔者根据自己及本校语文教师同仁实践,试分析“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在教学当中使用之优缺。
关键词:导学案;五步导学;教师;学生;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其特点是:
1、简便易学,便于操作。
2、能较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活跃。
3、教师不再重复演义课文,能较好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
4、由于五个步骤都要体现于每一堂新课中,环环相扣,容量较大,使课堂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的具体操作:
一、检查学案、了解学情(1—3分钟)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单一,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结果,忽视思维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效率低。“导学案”即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方案,它的使用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前已明确了本节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教师按照学案设计的内容有重点地讲解,学生有重点地听,教学的指向性更加明确。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0—15分钟)
以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实现了师生互动和对话交流,改善了传统的教学关系。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出,通过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根据问题特点,教师可提问题让大家或一个同学回答;也可以让个别同学黑板展示。教师纠正学生展示或回答中知识性错误或不准确的表达,评价回答或展示的内容,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三、精讲点拨(15—20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就是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协作意识)。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1讲重点;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知识和学科思维方法;或从来没接触过的。2讲难点;对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不同学生可不同)。3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根据备课组研究和自己掌握学生的情况);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也是常考点。“三不讲”即:1学生自学已学会的不讲;2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探究会的不讲;3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有些知识虽不超课标,但比较偏,高
一、高二学生能力达不到,这些知识可不讲。这样就不会遗留问题了,教师也不用担心自己没有讲解,学生能不能搞清楚,现在,学生讲解展示完成以后,有老师在进行补充和纠正,当然包括质疑,这样我们就不必担心了。但是精讲点拨的时间不能太长,一定要将时间留给学生,因为最终的主角还是学生自己,受益的当然也应该是学生本人。
四、当堂检测(5—10分钟)
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测试题当堂呈现给学生(不要在学案中出现),可多媒体呈现或资料现场选题,要求学生限时完成测试题,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并当堂点评,确保训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这一点学生一点不能少,是对当堂讲解内容的一个及时检测,及时的评估,让老师了解学情,下一节课就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完成之后的及时反馈,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节课学到了什么,让后让师生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五、归纳总结(1—3分钟)
教师或者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方法、规律、思路进行总结整理。也可进行纠错整理。整体上的总结是本节课的收尾工作,让学生学会本节课的自我小结,掌握一种节能,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各环节可选择运用,环节
(二)与环节
(三)可交换或交互进行,同时各段教学时间的划分是一种相对概念,不是对时间的机械界定,实施中各部分可以交互进行、灵活运用,以求课堂结构的最优化。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在现实中的应用时非常灵活的,绝不拘泥于我们以上说的条条框框,针对以上不同的环节,可以随意调整。
第四篇:以案导学五步教学法
以案导学五步教学法
当前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通过前两年的学习、借鉴各课改名校的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我校的课改取得了一些经验,出了一点成绩,但也出现了各种模式相互混杂,教师课堂教学无法定性,学生学习无所适从等不良现象,课堂教学改革甚至出现了倒退,走下坡路的现象。而要改变这一乱局,必须总结推出适合我校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位教师的教学有方向、有规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充实这一教学方法——以案导学五步教学法。下面就这一教学模式做一简要说明:
第一步,教师有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前)。
①过程与方法:教师课前精心编制导学案,学生先依据导学案的引导预习课本知识,完成部分基础性练习。
②目标与要求:导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在导学案中应为学生的学习牵线搭桥,对疑难知识点要适当分解、分析,降低学习难度,要保证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适当练习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步,合作学习(15分钟)。
①过程与方法:课前通过教师评改或学生互评对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搜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梳理、总结后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解答这些问题,教师进行讲评并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精讲。
②目标与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合作探究(10分钟)。
①过程与方法: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和优生引导,对后进生进行课内辅导。
②目标与要求:探究性问题是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论述的能力。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第四步,课堂检测(10分钟)。①过程与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要求设计的自测练习,当堂由学生互评互改,当堂反馈,及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②目标与要求:大部分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自测练习,个别后进生教师可适当指导,既是对后进生的帮扶,也让他们有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收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自测完成后要及时反馈,适当讲解,查漏补缺。
第五步,课堂小结
①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重要知识点,教师总结完善。②目标与要求:尽量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补充,培养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第五篇:和谐学导五步教学模式解读
和谐学导五步教学模式解读
和谐学导五步模式详解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1.什么是情境?
情:是感情,是态度,是兴趣,境:是具体环境,是场景。
数学情境从内容上分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知识情境等等。
2.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能有效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好的情境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换成儿童熟悉而且喜欢的口味,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抽象的数学,孩子越是熟悉,他接受的程度越高。
3、情境创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如何判定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学生是对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产生了兴趣或探究欲望吗?第二,情境的指向性明确吗?即情境中要解决的问题指向了当堂课的知识点或第一个知识点。反之,不能引起兴趣和思考,没有明确目的,为了情境而创设的情境就不是好情境;第三,好的情境是儿童熟悉的喜闻乐见的,不但能有利于发现信息,而且能很好结合儿童的已有经验,有助于儿童分析数量关系。
(二)组织有效活动,探究数学本质。
有效活动。首先是活动的设计,然后是活动的组织,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成,合理处理生成,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逐渐形
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致力核心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要想较为准确地把握住核心问题,找准数学模型,就要要明白儿童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和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所以我们要知道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什么,要达到的目标又是什么,也就是儿童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新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哪里最接近,增长点在哪?引导孩子寻找到结合点,引起儿童的正迁移,让儿童正面遭遇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手放心,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交流想法,动脑接受小组意见,动心产生知识的碰撞,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模型建立的结点,建立数学模型。
(四)设计有效检测,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阶段也是求简的过程,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逐步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单单是简单应用模型的过程,还是进一步理解和加固模型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辨明本质的过程。
此阶段要注意下列问题
(1)检测的趣味性
符合儿童的口味,增强趣味,乐中学。
(2)体现层次性
课标中说“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儿童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儿童的差异,所以要设计有层次性的检测,有模仿型(基本型),变式型,发展型;还可以设计检测超市,学生像逛超市一样,在合理的要求下,自主选择练习去完成,达到一定分数就可以;争星夺旗型,学生以个人或者组为单位,向最高峰冲刺,不断拿下碉堡。等等,这要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
(3)还要求数学教师在这个阶段的反馈要及时,学生完成练习后,他们最关心练习结果是否正确,但其关心程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一般来说,反馈越快练习效果越好,学生的需求也较快得到满足。
(五)升华经验成果,深化数学内涵。
卡迪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米山国藏也曾这样说:无论对于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只是第二位的。如此看来,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对于个体来说,具有终身的意义。
升华经验成果,深化数学内涵,我们必须要看到它在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之路上的延续和发展,给学生思维、品质、素养所带来的启发。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高度,才有可能使数学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深化和内化,把数学延伸到课间、课外、其它领域,延伸到生活去,延伸到将来的发展上去。
总之,任何模式应是基于学生中心,基于自主构建,基于学习素养,基于互动交流,唯有如此方能符合认知规律,方能优质高效。希望我们的数学课都是五彩斑斓的,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