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材料学习
迁移与教学?1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3再进行教学时,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4再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有意思地教会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中有效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6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3要发扬教育民主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还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学生亲身参与独自探索获取知识,二是只强调探索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其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既不能只重视教学的作用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优,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缺,1教师为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3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4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和小鸡等待的学习态度。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只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意义,促进教育目的的时间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的主要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德育的性形势: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心理特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德育的任务:1培养青少年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就要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违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简述班主任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肩负着全体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基本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有效组织复习识记的方法: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放上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块化学习车罗,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试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用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1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2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3督促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幽默感4培养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2即使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理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5表达明确的期望,提高及时的反馈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促进学习策略的教学: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迁移与教学?1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3再进行教学时,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4再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有意思地教会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中有效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6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3要发扬教育民主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还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学生亲身参与独自探索获取知识,二是只强调探索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其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既不能只重视教学的作用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优,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缺,1教师为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3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4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和小鸡等待的学习态度。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只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意义,促进教育目的的时间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的主要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德育的性形势: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心理特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德育的任务:1培养青少年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就要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违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简述班主任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肩负着全体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基本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有效组织复习识记的方法: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放上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块化学习车罗,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试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用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1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2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3督促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幽默感4培养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2即使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理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5表达明确的期望,提高及时的反馈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促进学习策略的教学: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第二篇: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最近一段时间,我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培训学习,特别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我学习到了许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知识,收获颇多,同时也对自己曾经建立在没有理论没有系统知识盲目从众的对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以及我国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进行的批判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和深思。通过对两学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并不只是动动口,动动手的课堂简单传教,而是一项集知识、技术、智慧与经验和反思批判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教学行动者。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和教育思潮中,有着不同的国别地域、不同的年龄阶段特征和不同的生活习惯的学生群体,作为名合格的优秀教师应该是及知识智慧、品德修养、教书育人、激情创新、及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养为一身、有着热情和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像倾向性从事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社会发展的开拓者,是传授学生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保证实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最有力保障,是实现国家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最有力和最可靠保障。正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而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要实现我国在尖端科技领域欠缺和者落后于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时,教师可以为振兴国家的科学技术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因此,作为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应该与自己的职业为傲,我们应该埋头默默的工作在教育和教学之中,我们应该肩负起培养祖国优秀骨干力量为己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社会人才。
我非常重视和珍惜此次的两学培训,为的就是自己能够更多的结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去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行为,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我对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对我国教育作出公正合理的指点和批判!
下面就近期的学习,谈一下我的学到了什么:
首先,我了解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对《教育学》的系统学习,我认识了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综合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个体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精神、以及与教师教学活动紧密相关的如教学、课程理论、班级管理等等。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初步的了解了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迁移、态度与品质的实质和培养、心理健康发面的有关知识、以及与教学过程有关的心理学如教学设计、教学测量和评价、教师心理、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等等。这只是此次培训中笼统的概括的系统知识。下面结合教材《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对我认为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存在的明显的不足和明显缺陷的地方简要的点评。下面我以序号的形式列车我国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由于受到古代教学思想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党的影响,我国教育体制仍旧存在极强的阶级性,专制性和刻板性。纵观中国教育的发展,从古代的孔孟到程朱理学的,儒家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到后来的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隋唐科举制度到程朱理学和明代后的八股文。我国的教育领导权都是完全掌握在统治者手中,这就出现了教育的专制性和阶级性,同时教育类容和教育手段方式过于刻板,这就是古代教育的刻板性。可是自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仍旧没有放宽教育的领导权,教育仍旧过度偏向于为政党服务,为阶级服务。我们现在的教学类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和刻板,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要改变这一现状要求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在制定教育目的的时候应该放宽对教育的政治象征性作用,给学校教育和地方教育更多的自由权和领导权。在某种程度上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有利于教育的民主和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问题之二: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背道而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我国学校教育却没有培养出国际一流的人才。而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齐头并进。我国教育经费的开支不到国民经济的4%。教育投入不足,所以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投入不足,这个在高校体现比较明显。我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永远保持其相对的人才优势和经济优势,用于教育支出应该占到国民经济收入的10%才能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之三:教育目的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式有段过于陈旧是影响我国教育的质量最为关键的认为因素:由于受政治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目的具体体现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及其抽象的空空三段文字难道可以把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都包括了吗?其实教育目的的制定还是不够全面合理。我国的课程结构过于单一这是不争的事实,小学基本就语文、数学、英语,而按照课程标准规定我国小学三年级开始综合实践课,我认为这种没有规定评分的课程对于很多学校和学生都是无视和没有作用的。中学教育我们采用分科课程为主,分为文科和理科。我认为这种分科是必要的而且应该加强突出学生在独特兴趣和爱好。目前我国很多老师都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只会系统的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只知道指导教学这种模式,而对于发现教育、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从不常试,所以很多教师只会灌输学生知识,而不会指导学生发现知识,这对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室非常的不利的,我想这也是我国教育很失败的一个方面,也是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优秀的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日本在这个方面做得最好,日本把优秀的年轻的教师分配在小学教育上,从心里学角度而言,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思维能力的一个关键时期。而我们国家恰恰相反,小学配备的是最低级的教师。
问题之四:德育停留书面口头上,而没有付诸社会日常生活实践。我们中国的教育很重视德育(及态度品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开设德育课程,但是我们中国学生,中国的素质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提升。我认为德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我们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的过程。皮亚杰的认知道德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法我认为是培养学生德育很好的方法。而要掌握这些道德的培养方法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能力。同时道德的形成也应该重视家庭的道德教育,家庭是对孩子道德进行检查监督的有效手段。
问题之五:由于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管理过于专断型,班级管理比较落后。在我国由于受班主任能力和素养的影响,我国中学的班级管理存在普遍的问题。及由于受到分数的影响和班主任职业权威的影响,班主任班级管理过于专断型。还有就是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很低。我认为这些问题并不是每个班主任都存在的,但是在我们国家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树立民主教育思想,尊重学生,要求我们班主任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和人际交往的艺术家。这就体现了再现代与班级为主体的制度化教育体制下,强调班主任的作用。
问题之六:学校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现有了教育体制中,小学、中学、高中基本上都没有开设心理课、大学好大部分学校只是形式性的开了几节课。这体现了我国教育体制没有与学生为本,没有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发展,没有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的预防精神疾病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应该作为门重要的学科真正的传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或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
问题之七:我国教育没有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基本为零。在很多教师的教育思维定式模式中,有个性的学生就是那种坏学生,其实个性及人格,个性是创造性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并不是忽视或者孤立有个性的同学,我们更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
问题之八: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长期历史的影响,我国国家经济整体在东部地区比较发达,中部和西部地区比较落后,城市发展比较迅速,而乡村发展比较滞后。我国经济发展的这种二元不平衡导致我国的教育发展也呈现了相关的问题。现在在一些落后地区或边远乡村教育投入和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相当的滞后,在西部的大片乡村,在中东部一些人口相对较少的乡村,就连学校教师也相当的缺乏。要改变这种空间地区上的不平衡需要国家和教育部门加大扶贫教育力度,提高财政对教育的支持,确实稳固、扎实的落实的推经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当然,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区,我国的教育体制机制也面临着重大转折,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培养不出在某方面杰出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深思和反省!
2012年7、8月
第三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材料学习2
迁移与教学?答: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3再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4再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有意思地教会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中有效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6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答: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3要发扬教育民主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还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学生亲身参与独自探索获取知识,二是只强调探索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其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既不能只重视教会ide作用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优,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缺,1教师为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3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4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和小鸡等待的学习态度。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只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意义,促进教育目的的时间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的主要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德育的性形势: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心理特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德育的任务:1培养青少年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就要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违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简述班主任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肩负着全体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基本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有效组织复习识记的方法: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放上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块化学习车罗,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试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用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1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2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3督促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幽默感4培养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2即使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理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5表达明确的期望,提高即使的反馈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促进学习策略的教学: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第四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题库
1)课程目标:即通过课程希望学生发生的预期变化,具有一种教育构想和蓝图的能力。
2)课程内容:即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达成学生预期变化而组织起来的教学与学习的内容和经验。
3)课程方式:即为了传递课程内容所进行的组织和设计。4)课程评价:即是否实现课程目标、达成学生预期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及其判断方式。
5)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6)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科学或活动的总和。
7)广义的教学: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经验,引起行为的变化的一种教育活动。
8)狭义的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以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使学生在的肢体美劳各个领域以及身心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一种双边活动。
9)教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10)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11)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的界定。
12)教学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13)广义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14)狭义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
15)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
16)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泛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
17)校本课程: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8)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的教育哲学观指引下,加课程要素或学习经验整合起来,使其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19)概念:指陈述具有共同特征之事、物或理念的名词。20)原理:是指叙述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的关系,即概念间所衍生的关系或原则。
21)技能:包括技巧、能力和习惯。
22)价值观:是指人类信念、态度、兴趣、鉴赏等。23)课程实施:是指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24)学科课程:是以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的文化知识为课程材料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价值标准,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25)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26)分科课程:是以一门学科的知识逻辑为线索组织的课程。27)综合课程:是由两门以上学科内容,简单相加或按照一定主题或活动而组织的课程。
28)核心课程:是若干科目中最有价值的中心内容所组织的课程,是所有学习者必须学习的课程。
29)边缘课程:是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教育目标的差异而设置的有针对性的课程。
30)必修课:是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31)选修课: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32)显性课程:是列入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的课程。
33)隐性课程:是指学校中教学计划之外的学习环境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34)国家课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或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课程。
35)地方课程:是由地方各级立法机关或政府及其教学行政部门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课程。
36)学校课程:是由学校确定和组织实施的课程。37)课程组织的结构:是将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而形成的组织体系。
38)学习方案:是指某一类型的学校为某一特定学生群体计划、开发、设计的课程内容。
39)学习科目:是指在“学习方案”和“学习领域”下,学习所提供一套某一类别的学科内容或活动经验。
40)学科结构:是指以获得学科知识为主要价值或组织标准进行课程设计所形成的课程结构。
41)课程推广:是课程实施从相关的最高行政部门自上而下一直到学校的课程设计传达与具体落实的过程。
42)课堂教学:是任课老师与学生根据课程计划和教科书进行课程准备、课程的课堂活化和课堂的课程调节与参与的过程。
43)个性化教学观: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的、充分的、多姿多彩的发展。
44)适应性教学观: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45)寓教于乐的教学观: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观念。
46)教学设计:就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47)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是指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48)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
49)教学组织形式:是为了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通过特定的时空安排及对各种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主要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50)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51)群体教学:是初级的集体教学形式。
52)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
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53)演示法:是指教师配合教授和谈话,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做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54)参观法:是指根据教学的任务,并紧密配合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调查和研究,以此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方法。
55)读书指导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以此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56)讨论法:是指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辨明真伪,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57)谈话法: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5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59)练习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内外完成作业的
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60)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61)教学过程: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
6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
63)情境式教学模式:是指创设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索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64)目标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反馈矫正为手段,以教学评价为保证,以多种教法结合使用为桥梁,以群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为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享有的基础和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的教学模式。65)发现式教学模式:教学以一定的概念为中心,让学生发现概念的结构法则,通过分类、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并掌握概念,学会概念思考已获得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66)范例式教学模式:教师以典型的例子,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进而推论分析一类事物,得出规律性认识,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使学生获得关
于世界关系的经验,使认识上升到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的层面的一种教学模式。
67)动态维度下的教学策略: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对各种教学因素进行创造性选择的行为,以及在面临具体的教学情境时自觉地对这些行为不断进行监控和调整的动态过程。
68)静态维度下的教学策略:是指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x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69)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70)接受性学习:
7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72)自主性学习:又叫主体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的学习方式。73)合作性学习:指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内容结伴、组织、结群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74)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生
活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等活动,以获取知识、激发情趣、掌握方法的学习方式。
75)活动性策略:是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做中学”,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实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获得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
76)生活性策略: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和测评与师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相贴近,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与主旨的策略。77)民主性策略:是指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提出质疑的策略。
78)多元互动策略:就是从多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医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互动,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策略。
79)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和指导有效使用这些物质手段的方式和方法。
80)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
81)狭义的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向同行、专家或领导有准备地就某一节课来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阐述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方法,讲解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交流的形式。
82)广义的说课:有备、说、评、验四个环节。说课人先按照说课的内容和要求准备好说课稿,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说课。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对说课人的观点、思路、方法进行评议讨论。最后用课堂教学实践来检验效果的方式
83)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敏而灵活地教育学生,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偶发事件,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84)科学研究: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探索自然界客观规律性的一种认知和时间活动。
85)教育科学研究:是指采用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知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86)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87)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88)教学评价:是指在一定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关于教学的活动、过程、要素、结果进行科学判定,以期不断完善,达到价值增值的过程。
89)诊断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活动开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价,或对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出鉴定。
90)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目标顺利完成而进行的评价。91)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活动完成后对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的最终成果做出价值判断。
92)定量评价:是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被评价者做出定量结论的评价。
93)定性评价:是指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被评价者平时的表现、现实的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被评价者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
94)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95)科学:科学是指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96)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
规律的科学。这些规律包括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是教育学科的母学科。
97)课程与教学论:它是研究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使用的学科。
98)教育史:以历史研究方法为基础,以现在的眼光来解毒过去的历史,不断质疑、探究和寻求教育真相的科学。99)德育(或称训育):它是研究学校教育中怎样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问题。
100)教育管理学:它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101)思辩哲学教育学:以思辩哲学为基础来研究教育学的一门学科。
102)实验教育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观察、统计、实验活动来揭示教育规律,说明、阐释教育事实。103)文化教育学:以文化哲学和生命哲学为出发点,注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入手来研究教育。
104)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人们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
105)广义的教育:是指所有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
106)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积
极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107)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08)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是可以称为教育者。
109)教育措施: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
110)遗传:遗传又称遗传因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
111)环境:环境是指个体生活在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112)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观、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身体素质、个体特征等。
113)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是实现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14)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待,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
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
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11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预期结果或达到的标准,是一定社会或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116)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根据一定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由国家或统治阶级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或教育工作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117)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118)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学习有关的非认识因素的教育。119)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饿兴趣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20)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12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122)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123)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124)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125)学校教育制度: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26)教育法:教育法是调整国家行使教育行政权力和公民行使受教育权利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127)教育法律体系:它是由国家制定的,以教育内外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28)教育行政机关: 教育行政机关是指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利,专门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国家机关。
129)理性模式:理想模式是指政策制定者根据完备的综合信息和客观的分析判断,按照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
130)渐进模式:渐进模式是指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
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131)精英模式:精英模式又称杰出任务政策模式。它是指教育政策不反映公众的要求,而是精英们的价值和偏好。132)团体模式:团体模式又叫政治协商模式,是指决策者在指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133)公益:就是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利益。
134)学校事故:学校事故是指学生在学校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135)课程: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机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36)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137)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一个把课程开发的设想与计划转换为实践,取得具体的课程成果的过程,它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阶段。
138)教学: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教”和学生
“学”的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具体说,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和全面发展的个性。139)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
140)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41)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142)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与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143)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144)德育过程: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身体力行,以养成教育者所期
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45)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的和德育过程规律等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46)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为达到德育目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提高学生事项认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具体措施。147)现代教育技术:它是应用现代教与学的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148)教学媒体: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被用于教学目的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
149)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指教学过程中可以被教师和学生利用的一切人力和非人力资源。
150)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简称教学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15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52)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是通过对教师的专门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教育活动。
153)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54)学生:学生是在依法成立或国家法律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
155)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156)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特定领域,是指教育工作、教育活动进行管理的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行为。
157)教育预测:教育预测是运用现代预测技术和方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群众心理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的活动。
158)教育规划:教育规划又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一定时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任务、规模、速度以及主要措施所做的设想和安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而制定的具有纲领性作用的文件。
159)教育财政行政:教育财政行政(即教育财政)是教育
行政机关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各类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监督的管理活动。
160)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是国家为了执行教育政策,实现教育目标,兴办教育事业,开办各级各类学校所需要的开支的经费。
161)教学督导: 教学督导是教育督导机关对下级政府、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和所属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所进行的检查、监督及指导活动。
162)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具有社会管理的一般的、共同的特征和职能。
163)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各种管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
164)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
第五篇:大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经过一天的培训学习,收获很大。尤其是听了由赤峰学院的教授主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老师用朴实无华却幽默风趣的语言,讲授了“何为人师、怎样为师”及“做人、做学问、做教师”的态度和方法。让在我领略了名师风范的同时,受到了深深的启发。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为人师表
在职业教育劳动中,大学教师往往表现为社会代言人,是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输出者,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学生大多都会以教师的言行为榜样。因此,教师在教育劳动中抱有什么样的劳动态度,表现出怎样的道德修为,直接熏陶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正在成长着的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二、终身学习,不断创新
我们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飞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我们如果用昨天学来的知识来教现代的学生去做明天的事,那就太可悲了。而且高校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劳动不可能整齐划一,不可能有“最佳方案”,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应该不断的寻求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1只有不断拓展,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能力,不断的创新才是高等教育中的永恒真理。
三、教师角色转换
我们多数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有时候还没能把角色从学生转化为教师。社会不等待我们成长,社会不等待我们成熟。所以我们要在转换角色方面下工夫,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岗前培训在使我获得成长和进步的同时,也使我意识到自己欠缺的东西还很多,因此,我会一如既往地虚心向资深教师求教,同加强学习和自我修养,使自己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等学校教师。
汽车工程系
20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