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数学课堂精彩起来
如何让数学课堂精彩起来
长期以来数学就是一门单调、枯燥、乏味的学科。课堂上既没有语文课中优美的句子,也没有音乐课中和谐的旋律,更没有美术课中勾画出的五彩斑斓的世界。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耐心教,学生认真听。新课程改革给数学带来了活力。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愉悦中进行学习,主动参与探究,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数学课堂也同样精彩。
要想让数学课堂精彩起来,数学的课堂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让学习方式“活”起来
“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以学生发展为
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适应社会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1.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主、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面。美国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质疑课本知识。”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让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合作学习——激励学生共同提高
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
流的过程,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3.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探究学习强调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努力引导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体验自行获取知识的快乐。
各种的学习方式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整合体。如教学平均数时,为让学生真
正理解其意义,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1:让男生自荐4人,女生自荐5人同时进行拍球比赛,累计双方拍球总数定输
赢。当男生提出抗议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不公平时,让他们自己思考在参赛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定输赢才公平?让学生自订规则,引导自学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在讨论研究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则要发挥团队智慧,合作学习。
活动2:每个小组准备3个同样大小的量杯,盛有不同高度的水,让学生研究3个量
杯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有什么方法?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并实践验证,再进行汇报。有的小组从水多的量杯里倒出一些到水少的量杯里,直到每个杯子里的水面高度相等,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有的小组,把3个量杯里的水倒在一个量杯里,然后每个杯子分同样多;有的小组则运用计算的方法,先记录每个量杯水的高度,得出总高度再除以3,算出每个杯子可分得的高度,多出来的就倒到高度不足的量杯里。老师再引导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单,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认识及计算方法的掌握。老师不把现成的答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倒来倒去”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发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课堂上有动感、有生气、有活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二、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被动的接收体,而应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实
践创造的主体。新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材都是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新课程标准还允许教师根据实际自己设计教学内容,我们在设计时若能充分挖掘数学内在的魅力,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充满童真童趣的内容和形式,不但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生活中,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我们可让学生拿来自己生活中常见常用的鞋盒、肥皂、药盒、文具盒、小皮球、铅笔等实物来做教具,通过看、摸、比、想、滚等感知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由生活中具体的物体过渡到抽象的几何图形中来,从而形成立体图形的概念。又如在教《认识钟表》时,我们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课件创设一些早晨起床、上午上课、吃中饭、下午放学等一系列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钟表的新知。
三、让教学方法“活”起来
传统的课程的集权性与确定性容易使教师成为忠实的执行者,缺少创造性,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现行新课程增添了不确定性,教学目标上允许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有多元价值取向,教学内容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较大的创造的空间,教学对象不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提倡个性化教育,课程设置增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增加教师的可支配因素等。教师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决策者,而不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从而为教师根据条件和需要创造新内容,创造新形式,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留下了广阔空间。
1.教学手段“活”——活用
老师们的教学手段逐步转化为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能让静态的课本图文“活”起来,但在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什么时候该使用时,必须保证其目的在于能更好地完成一定的教学或学习的目标。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遵循媒体的特性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手段要用“活”,而且要“活用”。
同样是教学图形计算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我们可以则通过课件展示,学生领会了推导面积公式的方法和“变不规则为规则”“平移”“拼凑”等思想,体会等分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这一展示过程难以用实物替代。但我们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时,若还用多媒展示则剥夺了学习探究的机会,这时我们应发给每位学生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要求每位学生用12个正方体学具拼成各种不同的长方体,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高、体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内。然后思考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了每个长方体的体积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体体积=长×宽×高”的计算公式。由于计算公式来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此时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2.教学形式“活”——灵活
教学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让教学机制“活”起来。
在学习《圆》时,学生容易把球和圆混起来,为了搞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在传统的实物展示基础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三维动画,把球剖开,横截面就是圆。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区别,还知道了联系。
我们坚信: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精彩起来!
新课程的理念带给教师和学生的变化是巨大的。这是一种新的实践与探索,教师要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教与学都“活”起来,让我们共同来为新课程的实施、为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吧。
第二篇: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
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
教学是一个全息复杂系统,课堂每个环节既有自己的任务,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堂教学小结是众多教学环节中较重要的一环,它的设计必须根据学情、教情灵活选择不同方式,必须照应整个教学系统的完整性。
一、什么是课堂小结?
1.课堂小结是填空。
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深入细致的剖析给学生,那么就要在小结里面艺术的提醒学生,并交给他们课后去涉猎有关的知识,自主的去完成填空,课堂小结就是为学生做足课后文章,拓宽视野、拓展思维,是一个自愿拔高的行程。
2.课堂小结是疑问。
针对课堂所学的内容,教师提出有关的人生道理、社会现象,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参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深化了课堂的主题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是对学生思想成长的一个推进。
3.课堂小结是过渡。
课堂小结除了对当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还要恰当的联系上一节或下一节的内容,以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或预习新的知识,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使所学的知识更有鲜明性,更好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4.课堂小结是推动。
课堂小结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课堂的主题得以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振奋学生的精神,感召他们的热情。
二、课堂小结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想让课堂小结真正发挥作用,只是创新形式还不够,还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前提
多数学生不愿参与课堂小结,这是很多教师苦恼的事情。笔者认为,除了小
结形式陈旧呆板,不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在做课时体现更为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做真正的朋友。在课堂小结中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出错的学生不能大声呵斥甚至出言不逊、讽刺挖苦,更应态度和蔼,委婉地提出改进意见。
2.发挥师生互补优势是保证
课堂小结的一般有教师小结和学生小结两种。实施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更多的是喜欢让学生小结,仿佛担心传统的教师小结会使自己背上侵犯学生主体地位的罪名。其实,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学生没有目的的泛泛之谈、程式化的套话对提高教学有效性能起多少作用?教师小结的做法就一定不好吗?笔者认为,不管由谁来小结一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因需而用,二要注意发挥师生互补的优势。学生小结前,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把握小结的方向。学生小结后,教师可以适度提升,确保小结到位。当然,在一定的培养基础上,学生可以自己总结的还是要鼓励学生自己总结。
3.灵活运用小结形式是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不拘一格地采用不同形式的小结形式。同时,课堂小结也未必非要等到下课前再进行。可以在学完一项内容后及时小结,还可用在学完某一单元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系统总结。只有灵活多变的课堂小结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切忌流于形式。课堂小结又是一门艺术,小结有法,但无定法,因需而用,贵在得法。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还将深入实践研究,让精彩的课堂小结架起师生交流对话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第三篇: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
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
教学是一个全息复杂系统,课堂每个环节既有自己的任务,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堂教学小结是众多教学环节中较重要的一环,它的设计必须根据学情、教情灵活选择不同方式,必须照应整个教学系统的完整性。
一、什么是课堂小结?
1.课堂小结是填空。
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深入细致的剖析给学生,那么就要在小结里面艺术的提醒学生,并交给他们课后去涉猎有关的知识,自主的去完成填空,课堂小结就是为学生做足课后文章,拓宽视野、拓展思维,是一个自愿拔高的行程。
2.课堂小结是疑问。
针对课堂所学的内容,教师提出有关的人生道理、社会现象,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参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深化了课堂的主题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是对学生思想成长的一个推进。
3.课堂小结是过渡。
课堂小结除了对当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还要恰当的联系上一节或下一节的内容,以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或预习新的知识,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使所学的知识更有鲜明性,更好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4.课堂小结是推动。
课堂小结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课堂的主题得以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振奋学生的精神,感召他们的热情。
二、课堂小结有哪些常用方法? 1.总结概括式
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在一节课要结束时,教师可以用简单明了、准确简练的语言和图表等方法,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深化主题,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根据条件提供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增加兴趣,扩大知识面。
采用总结概括式的小结方法,开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概括总结能力提高了,可逐步过度到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帮助修改完善,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归纳、总结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训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相互讨论、总结所学习的一堂课或某一部分的内容。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总结知识、参与教学、强化记忆的过程,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
2.分析比较式
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个知识点到结尾处,教师可采取总结、提问、列表等方法,将新学知识的各个部分以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或找出它们各自的相同或不同的特点,以起到更准确、更深刻理解知识的作用。这种方式的小结一般用于表达形式非常相近、知识结构十分相似或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规律的内容。3.架设悬念式
这种小结方式一般用于讲授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具有突出承上启下作用的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在既有相关知识的理论,又有生活经验的实践中去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教师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口头提问或用其它方式逐一展示给学生,由学生集体口述或单独回答,并将要掌握的知识利用结论加以强化,再由教师重复强调正确知识并纠正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这样就有利于把总结、复习、巩固、检查融为一体。
4.预习引导式
老师在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同时,对新课的预习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在设计这样的小结时,要全盘考虑,根据下一次课目要学习的重难点编制预习提纲,让学生在预习时有目的地去学习,避免走弯路。
5.首尾照应式
有些老师喜欢在开始上课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对于这种情况,在课堂小结时,就不要忘记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所提出的问题,消除一开始上课时老师所设置的悬念。这种小结方式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又照应了开头,从而使一节课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6.回顾反思式
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小结时也可以用板书,让学生归纳出有哪些知识点、重点、难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同时,我们可以转换一下课堂总结语,如:
(1)这节课,你觉得你自己有什么收获?(你自己的收获,个人独特的感受,跟我们学 到什么了什么的问题有区别)(2)这节课中,你比较佩服谁?
(3)学了这节课,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有什么意见?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以后在课堂上应如何学习才能提高效率?
7.画龙点睛式
为文须点睛,教文亦同理。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认真研读,对一些问题作了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于结尾处,教师稍加点化,则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更深刻地去感知课文。
8.练习巩固式
这种总结常常与课堂作业或课后练习相结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练习形式,让学生完成。
三、课堂小结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想让课堂小结真正发挥作用,只是创新形式还不够,还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前提
多数学生不愿参与课堂小结,这是很多教师苦恼的事情。笔者认为,除了小结形式陈旧呆板,不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在做课时体现更为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做真正的朋友。在课堂小结中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出错的学生不能大声呵斥甚至出言不逊、讽刺挖苦,更应态度和蔼,委婉地提出改进意见。
2.发挥师生互补优势是保证
课堂小结的一般有教师小结和学生小结两种。实施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更多的是喜欢让学生小结,仿佛担心传统的教师小结会使自己背上侵犯学生主体地位的罪名。其实,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学生没有目的的泛泛之谈、程式化的套话对提高教学有效性能起多少作用?教师小结的做法就一定不好吗?笔者认为,不管由谁来小结一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因需而用,二要注意发挥师生互补的优势。学生小结前,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把握小结的方向。学生小结后,教师可以适度提升,确保小结到位。当然,在一定的培养基础上,学生可以自己总结的还是要鼓励学生自己总结。
3.灵活运用小结形式是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不拘一格地采用不同形式的小结形式。同时,课堂小结也未必非要等到下课前再进行。可以在学完一项内容后及时小结,还可用在学完某一单元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系统总结。只有灵活多变的课堂小结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切忌流于形式。课堂小结又是一门艺术,小结有法,但无定法,因需而用,贵在得法。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还将深入实践研究,让精彩的课堂小结架起师生交流对话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第四篇:让句子精彩起来
让句子精彩起来
滨海县明达中学 刘海群
作文的语言既崇尚朴素美,但也并不排斥华丽美。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灿烂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山间涓涓流淌的清澈小溪。让一句话精彩起来的方法,关键在一个 “加”字,也就是在我们平淡如蒸馏水的语言中,加入“白兰地”“白糖”“果汁”等配料,将其勾兑成口感丰富的“鸡尾酒”。
一、加一些修辞,让句子生动起来
在作文中,我们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运用这些修辞可展示一个美好场景、一个生活画面,使读者身临其境,身受感染。如一篇《绿色生活》中有这样一段话:“秋天的河俨然成了亭亭少女,端庄,娴静,偶尔被空中的青鸟亲吻一下,便羞得满脸红晕。”这段文字,作者用巧妙的比喻、精彩的拟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美的乡村秋色图。
语言整齐更能夺人眼球,对偶和排比是使语言整齐的最有效方法。做法是在某一句话后面,再加上一句或两句以上与它结构相同、字数一样或差不多的句子。如对“在这青山绿水间,诗情是如此俯首可拾,欢笑多得像遍地绽放的花朵”这段话,我们可在“诗情是如此俯首可拾”后添加“画意是如此随眼可逮”,在“欢笑多得像遍地绽放的花朵”后添加“快乐多得像随地播撒的鸟鸣”。虽然只是加了两句话,但文采却跃然纸上。
二、加一些想象,让句子诗意起来
将描写与想象结合起来,更能让句子添一份迷人的情韵。如迟子建《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作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段话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将月光人格化,生动而形象地写出月亮由于云层和树木等的遮挡,月光照进屋里时的情态,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
丰富的想象能将美丽的自然、温馨的生活描绘得如诗如画。如对“山村的美,是宁静而古朴的。总是记得和对门大爷树下悠然落棋,总是记得在山坡上和儿时伙伴骑驴赶羊,总是记得在自家的热炕上酣睡蜷缩„„”这段话,我们可以在“总是记得和对门大爷树下悠然落棋”后添加“好奇的槐树花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在“总是记得在山坡上和儿时伙伴骑驴赶羊”后添加“热情奔放的油菜花舞满了山野,将春天融化在灿烂的笑脸上”;在“总是记得在自家的热炕上酣睡蜷缩”后添加“母亲的《摇篮曲》如潺潺的泉流,响在我梦的边缘”。比较一下,补充后的语段是不是将生活之美表现出来了?文字修改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三、加一些文化,让句子厚重起来
文化味一直是高考作文所提倡的。有文化味的作文才更有韵味,更有厚度。如李汉荣的散文《有地可耕是至乐》中有这样的话:“细想想,这也是奇迹呀,开天辟地以来,这片土地一直就守在这里,长过公元前的荒草,养过春秋时的蝈蝈;汉朝的马蹄从这里踏过去;说不定,在唐朝,这里曾是一片桃树林,那灼灼桃花,曾把某一首诗照亮、打湿,使它染上了朴素的香气。”读到“蝈蝈”,我们就想到《诗经·螽斯》;读到“马蹄”,我们就想到“马踏飞燕”;读到“桃花”,我们就想到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这段话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作者将文化意蕴有机的融入到叙述中,给人以更多的咬嚼。
写文化人,说文化事,引用诗词名句,都是有文化味的表现。当然,最好的做法是将文化典故和诗词名句不露痕迹地化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我的一篇《自己的世界》这样写道:“我希望自己的世界诗意而纯净。在这个世界里,庄周的蝴蝶与陶潜的桃花,将梭罗的瓦尔登湖铺成五彩锦缎;江南的细雨与西湖的莲叶,将寒山寺的钟声演绎成千古绝唱。我希望用皎洁的松间明月、清澈的石上清泉,淘洗我心灵上的尘埃;我希望用清脆的春涧鸟鸣、纯净的山间清风呵护心田上的莲花。”这段文字中,蝴蝶是“庄周的蝴蝶”,桃花是“陶潜的桃花”,莲叶是“西湖的莲叶”,钟声是“寒山寺的钟声”,这样一修饰,浓郁的文化味就出来了。“皎洁的松间明月、清澈的石上清泉”,“清脆的春涧鸟鸣、纯净的山间清风”,这种对王维诗化用的做法,不仅使句子意味深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四、加一些意蕴,让句子深刻起来
表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是文章语言上品的标志。含蓄性语言,常常是作者把思想情感寄予在启人思考的画面中,包含在“醉翁之意”的描述里,它大多用概括、暗示、曲笔、言已尽而意无穷等方式,将哲理寓于世间万物中、人生百味里。如对“生活因艰辛曲折而美丽”这个意思,我们可以这样增加意蕴:“生活如茶,备受煎熬才有如兰之香,几经沉浮方得如玉之质。”茶叶在成为茶的过程中要经受煎熬和沉浮,这里的“煎熬”和“沉浮”不就是人生的艰辛与曲折吗?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将茶叶的浸泡与人生的磨难融为一体,揭示了一定的生活哲理。
五、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句子细腻起来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段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如林少华的《那橘黄色的灯光》这样写道:“我猜想在那橘黄色的灯光下,早已铺旧了的榻榻米上一定盘腿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笑眯眯看着小孙儿在他膝头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针线,慢慢晃着身子哼唱儿歌。”这段话通过对老奶奶的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生活画面,阐述了幸福的真正含义。细节决定着作品的信度和深度。没有细节,人物形象就难以丰满,文章主题就难以深化。
让句子精彩起来的方法还有很多,譬如,加一些幽默,让句子风趣起来;加一些文言,让句子雅致起来;加一些韵脚,让句子明快起来„„当然,这些方法难度过大,没有一定的基础与积累是无法做到的,但世上的事往往就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赤兔之死》这样的奇文不就出自中学生之手吗?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这就告诉我们,语言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关键是方法与技巧。相信我们通过努力,一定会写出“明净如寒潭秋水,喧闹似山野闲花”的精彩句子来。
让句子精彩起来
滨海县明达中学 丁亚平刘海群
作文的语言既崇尚朴素美,但也并不排斥华丽美。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灿烂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山间涓涓流淌的清澈小溪。行文的潇洒,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彩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都会使我们所写的文章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让一句话精彩起来的方法,关健在在一个字“加”。也就是在我们平淡如蒸馏水的语言中,加入“白兰地”“白糖”“果汁”等配料,勾兑成口感丰富的“鸡尾酒”。
一、加一些修辞,让句子生动起来
在作文中,我们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运用这些修辞可展示一个美好场景、一个生活画面,使读者身临其境,身受感染。如一篇《绿色生活》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在水里笑了一茬又一茬,水流了一拨又一拨,于是,夏天的暖就被流走了,随水飘来的是清凉的秋。秋天的河俨然成了亭亭少女,端庄,娴静,偶尔被空中的青鸟亲吻一下,便羞得满脸红晕。”这段文字,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色图。
语言整齐更能夺人眼球,对偶和排比是使语言整齐的最有效方法。做法是在某一句话后面,再加上一句或两句以上与它结构相同、字数一样或差不多的句子。如对“在这青山绿水间,诗情是如此俯首可拾,欢笑多得像遍地绽放的花朵”这段话,我们可在“诗情是如此俯首可拾”后添加“画意是如此随眼可逮”,在“欢笑多得像遍地绽放的花朵”后添加“快乐多得像随地播撒的鸟鸣”。虽然只是加了两句话,但文采却跃然纸上。
二、加一点想象,让句子诗意起来
描绘就是描画,描述。写文章不但要有细腻的描写,还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去生动地描绘某一意境,这样,文章就解决了“流水账”式的记叙所带来的平白。如迟子建《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作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这段话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将月光人格化,生动而形象地写出月亮由于云层和树木等的遮挡,月光照进屋里时的情态,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
丰富想象与细腻描写结合,往往能将美丽的自然、温馨的生活描绘得如诗如画。如对“山村的美,是宁静而古朴的。总是记得和对门大爷树下悠然落棋,总是记得在山坡上和儿时伙伴骑驴赶羊,总是记得在自家的热炕上酣睡蜷缩„„”这段话,我们可以在“总是记得和对门大爷树下悠然落棋”后添加“好奇的槐树花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在“总是记得在山坡上和儿时伙伴骑驴赶羊”后添加“热情奔放的油菜花舞满了山野,将春天融化在灿烂的笑脸上”;在“总是记得在自家的热炕上酣睡蜷缩”后添加“母亲的《摇篮曲》如潺潺的泉流,响在我梦的边缘”。比较一下,补充后的语段是不是将生活之美表现出来了?文字修改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三、加一些文化,让句子厚重起来
文章有文化味一直是高考作文所提倡的。有文化味的作文才更有韵味,更有厚度。如李汉荣的散文《有地可耕是至乐》中有这样的话:“细想想,这也是奇迹呀,开天辟地以来,这片土地一直就守在这里,长过公元前的荒草,养过春秋时的蝈蝈;汉朝的马蹄从这里踏过去;说不定,在唐朝,这里曾是一片桃树林,那灼灼桃花,曾把某一首诗照亮、打湿,使它染上了朴素的香气。”读到“蝈蝈”,我们就想到《诗经·螽斯》;读到“马蹄”,我们就想到“马踏飞燕”;读到“桃花”,我们就想到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这段话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作者将文化意蕴有机的融入到叙述中,给人以更多的咬嚼。
写文化人,说文化事,引用诗词名句,都是有文化味的表现。当然,最好的做法是将文化典故和诗词名句不露痕迹地化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我的一篇《自己的世界》这样写道:“我希望自己的世界诗意而纯净。在这个世界里,庄周的蝴蝶与陶潜的桃花,将梭罗的瓦尔登湖铺成五彩锦缎;江南的细雨与西湖的莲叶,将寒山寺的钟声演绎成千古绝唱。我希望用皎洁的松间明月、清澈的石上清泉,淘洗我心灵上的尘埃;我希望用清脆的春涧鸟鸣、纯净的山间清风呵护心田上的莲花。”这段文字中,蝴蝶是“庄周的蝴蝶”,桃花是“陶潜的桃花”,莲叶是“西湖的莲叶”,钟声是“寒山寺的钟声”,这样一修饰,浓郁的文化味就出来了。“皎洁的松间明月、清澈的石上清泉”,“清脆的春涧鸟鸣、纯净的山间清风”,这种对王维诗化用的做法,不仅使句子意味深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四、加一些意蕴,让句子深刻起来
表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是文章语言上品的标志。含蓄性语言,常常是作者把思想情感寄予在启人思考的画面中,包含在“醉翁之意”的描述里,它往往以有限的文字承载着深长的意蕴。它大多以概括、暗示、曲笔、言已尽而意无穷等方式来表达广博深长的内涵。有一篇《绿色生活》的结尾这样写道:“栖于尘世,生于污泥之中,只要像莲花般保持自身的纯净,情系绿色,回归本真,便能葆察察之身而勿囿于汶汶之物!”本段化用屈原的“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之句,用这样的句子做结尾,精妙绝伦,发人深省,避免了常规结尾的平白气与说教味。
使句子有丰富的意蕴,不妨将理寓于世间万物中、世间百态上、人生百味里。如对“生活因艰辛曲折而美丽”这个意思,我们可以这样增加意蕴:“生活如茶,备受煎熬才有如兰之香,几经沉浮方得如玉之质。”茶叶在成为茶的过程中要经受煎熬和沉浮,这里的“煎熬”和“沉浮”不就是人生的艰辛与曲折吗?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将茶叶的浸泡与人生的磨难融为一体,揭示了一定的生活哲理。
五、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句子细腻起来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段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如林少华的《那橘黄色的灯光》这样写道:“我猜想在那橘黄色的灯光下,早已铺旧了的榻榻米上一定盘腿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笑眯眯看着小孙儿在他膝头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针线,慢慢晃着身子哼唱儿歌。”这段话通过对老奶奶的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生活画面,阐述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细节决定着作品的信度和深度。没有细节,人物形象就难以丰满,文章主题就难以深化。如刻画母亲形象,我的一个学生在《恪守》这样写道:“母亲,您多年来一直恪守对父亲的承诺——将我培养成人,为此,您每天早早起床,为我辛劳奔忙。当我无钱上学,您苦苦请求亲友帮忙;当我心灵受伤,您终日抚慰让我坚强;当我前途渺茫,您谆谆教诲指明方向。”
本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三个细节刻画了母亲伟大而执着的形象。想一想,如果我们不用细节或只用一句话,表达效果是不是大打折扣呢?
让句子精彩起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加一点幽默,让句子风趣起来;加一点文言,让句子雅致起来;加一点韵脚,让句子明快起来„„当然,这些方法难度过大,没有一定的基础与积累是做不好的,但世上的事往往就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赤兔之死》不也出自中学生之手吗?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这就告诉我们,语言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关键是方法与技巧。如果我们能综合运用上述的方法,并一步步努力,一天天积累,我们相信同学们的作文中一定会有更多的“明净如寒潭秋水,喧闹如山野闲花”的句子。
第五篇:参与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参与”
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摘要】:“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体现新课标思想的课堂,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在“参与”中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在“参与”中展示个人的创新价值,使枯燥的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关键词】:新理念
重参与
重过程
重个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理解的同时,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种新理念,我校顺应课改也进行了大阔步的改革,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责无旁贷的参与了课堂改革,在反复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导、读、问、讲、练、测”的“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它的主要思想是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枯燥的数学课堂活跃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趣味性”
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课前“导”这个环节中往往要费很大功夫找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进行代数式教学时这样做:让学生计算自己的将来的身高,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两个公示,男孩成人身高=(X+Y)/2×1.08,女生成人身高=(0.9X+Y)/2,其中x表示父亲身高,y表示母亲身高,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的报出了个人将来的身高,有些同学惊讶的跳起来了说:哇!我能长到2.01米,接近姚明了,此时,我给同学们说,你们刚才所求的身高值就是在各自父母不同身高的情况下的代数式的值,大家刚才的计算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的过程。学生恍然大悟,在学生参与中让学生理解了数学概念,还有像学习算术平方根概念时用“神舟六号飞船”的升空过程所体现的数学问题,在讲“无理数”概念时,介绍其所包含的的数学史料典故,在镶嵌教学中用蜜蜂蜂巢的正六边形、学校广场的花色地砖等身边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量数学问题,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情感和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著名学者费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 ‘再创造’,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进行这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我在运用“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时,在“读”“问”“讲”“练”四个环节里,我先根据教学内容给出自学提纲,提出适当问题,鼓励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内容,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问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手、脑、口并用,实现数学问题的“再创造”。如:讲“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节课,我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先个人再小组的动手摆放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三视图,而且总结出:“俯视图定位置,主视图、左视图定高度”的发现。如:《图案设计》一节中,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学生完成一副手抄报,内容以“世园会”为主题,画出自己心目中的世园会会场图,并要求在小组里解说自己的设计理念等,同学们兴趣盎然地创新了许多有个性的美丽图案。学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再创造过程,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应用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课堂上,我采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以所教概念为载体,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经历概念的抽象、生成、应用、升华的过程,在闻物细无声中将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创造性问题随之纷纷提出来并得到解决。这样以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后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了学数学的价值。
三、注重动手-------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木匠教学法”曾是美国流行的一种教学法,即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绝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遇到困难时给予恰当的点拨、引导、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把师生的角色换过来,例如在“概率初步”一章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感知、体验出各种颜色的球出现的概率的大小。再如:“将正方形钢坯”锻造成长方形,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用橡皮泥捏一个正方形,再捏成长方形,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我总是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四、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指的是在“六环节课堂模式”中的“问”环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过程,通过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先说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的特点,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把这些实物获模型进行归类比较并通过讨论比较它们各自的特点与区别,最后选派一些代表做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的锻炼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五、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例如在“图案设计”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以下问题(1)我喜欢的数学图形,(2)收集一些公司的企业标志图案,(3)为我们班设计班徽。在“方程应用题”教学中,我号召学生调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哪些,学生收集到了“地砖铺设”、“银行的利率问题”、“股市走势图”、“打折销售”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上课前我先把每个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学中再进行分类展示。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同时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六、当堂检测-------让学生感受“成功美”
“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测”,这一环节主要是老师根据所学内容编制一些有坡度、有启发性、巩固性、挑战性的题目进行当堂测试,检测结果先在四人小组中进行交流,形成一种团队合作的氛围,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把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然后,有小组组长汇报小组同学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这样也无形中渗透了小组之间的竞赛,从而激励每一位学生都努力为小组争光,因为学生已经通过了“六环节教学”的训练,对当堂知识基本掌握,所以,在检测中成绩一般都比较好,即使有点问题也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解决,使大多数学生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自己利用“六环节教学模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一改过去的满堂灌,教师的一言堂等缺陷,把数学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乐园,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同时,也通过这种模式增强了师生友谊,创造了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业成绩和个人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