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有感杨龙
读书有感
寒假期间,我读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受益匪浅。这本书,真是我们班主任老师的一盏指路明灯。在书中,魏书生告诉我们:班级就像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我们班主任应该努力改变自我,少埋怨环境,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多互动,少互斗;多学习,少批评;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魏书生说的多好啊!我们只有这样才能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才能使我们的班集体团结向上,共同奋进。
魏书生说过,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本书里,魏书生还教我们怎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他告诉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更好。这样,学生会受到你的感染,感觉你是在帮助他,你是他的助手。一旦和学生建立了这种关系,就会进入左右逢源的境界。
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主观努力解决是关键。魏书生说得好: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自己抵抗力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确实,回顾自己在平凡的生活的工作中,遇到不顺时,就有推卸责任,出现埋怨周围的环境或者有不平衡心态的现象,却不懂或者是不肯从自己出发找原因,不善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读过魏老师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这一段文章后,我深深地懂得,在遇到问题时是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的,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努力去适应自己的学生,只有教师熟悉、适应学生,才能去改变学生,使师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总之,不能奢求在学生荒芜的心田上撒几粒种子,滴几滴汗水,就能收获丰硕的自我教育的果实,只有日日夜夜,点点滴滴的坚持下去,学生自我教育的步子才会越走越坚实,如魏老师所说,只要我们有心去爱事业,爱学生,爱平凡的小事,爱平凡的课堂。有心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去反思我们的教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教育教学终会见证奇迹。
第二篇:杨仕龙论文
从《小巷深处》的教学中看三维目标的实施
贵州省仁怀市大坝中学 杨仕龙
《语文课程标准》从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建构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这为教师的教学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明了方向。但在教学中实施三维目标,仍就存在许多误区:如方向不明、形式呆板、空洞说教失去了语文味。现就从《小巷深处》的教学中来看三维目标的实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文人物性格和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诵读、跳读、讨论、交流;通过的人物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母爱、赞美母爱、理解亲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感人动心的MTV《懂你》旋律为背景朗诵孟郊的《游子吟》导入,二、诵读,跳读,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文,用“——”画出生字词,用()标出最让你感动的文字。
2、正字、正音。
炫(xuàn)耀 执着(zhuó)荤(hūn)菜 揶(yã)揄(yú)哽(gâng)咽(yâ)造孽(niâ)蹒(pán)跚(shān)憧(chōng)憬(jǐng)
3、学生交流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说理由(过程略)。
4、跳读文中具体描写盲母爱养女的生活片段的文字,讨论:这几件事按什么顺序写的?贯穿于其中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
5、边阅读边思考:文中刻画母亲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6、思考:文中写了怎样一位母亲?这位母亲与你的妈妈比较有什么 异同?(交流体会)。
7、总结全文,理解题意。
从《小巷深处》的教学中谈谈三维目标实施的策略:
(一)、实施“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明确化。
“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要明确告诉学生,是要掌握哪些知识,还是要培养哪些能力,都应明确地让学生知晓,这样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才会做到有的放矢,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巷深处》一文的教学中,如理解积累炫耀、执着、荤菜、揶揄、哽咽、造孽、蹒跚、憧憬等词语,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时,就要明确告诉学生这些词语我们要认得、写得起、还能了解其含义,通过学习后学生就有目的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在完成研读课文时明确告诉学生掌握人物性格和思想变化过程有助于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通过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等。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已完成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中精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这样“知识和能力”目标非常明确地告诉了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的实施落实,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了方向,教学效果自然就显著。明确化地实施“知识和能力”目标既能让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做到方向明确、培养全面、重点突出,又能让学生学有方向、学有侧重、便于自检。我们要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要让“知识和能力”目标明确化,而且还需要优化“知识和能力”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优化呢?首先,教师要对所学的课文熟悉了解,吃透课文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结合实际有创造性的增删知识点和能力点,只有这样出炉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要时时刻刻想到学生需要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必须备学生,只有这样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才是适合学生的,才是学生需要的。只有把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在实施中明确化,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效果才能得以提高,我们的学生才能得到终身发展的培养。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目标要过程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即注重让学生经历过程,掌握方法。所以在实施“过程和方法”目标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如对《小巷深处》一文的教学,学生就经历了从导语激趣,资料助读,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内容及艺术风格,在课堂实践运用中都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这样开展教学就有条不紊,较程序化,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用。方法的重要特征是过程性,只有通过过程才能把方法表现出来,教学方法的实施同样需要过程化。不管如何优化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过程来显现,学生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掌握其方法。在《小巷深处》一文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这一过程,让其掌握诵读法、跳读法;学习了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这样,通过学习过程学生就自然地掌握了一些方法和技能。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过程和方法”目标过程化呢?首先,教师要把教学作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个过程,要注意教学的过程性、程序性和整体性,把教学过程当作一项工程来整体规划、全盘构思和谋篇布局,《小巷深处》一文的教学就是这样构思和设计的。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与既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和僵死的东西,教师可以采取一种恰当教学方法去完成所要完成的目标。根据《小巷深处》一文的教学目标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诵读法、跳读法”和“合作研究法”,这样既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方法。最后,方法的运用要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把方法作为一项技能来习得,让学生能真正掌握方法的操作规程。
(三)、实施“情感”目标要润物化。
教育以德育为先,教会学生做人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语文的人文性也正是完成这个首要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语文教材的编写都考虑了每篇课文的德育渗透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找准这些点,适时、恰当地进行对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在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时,一定要进行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把抽象的、枯燥的德育点变得具体、生动,学生乐于接受,也才能避免空洞说教,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水到渠成潜移默化的效果。在实施《小巷深处》一文的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时,我们通过人物心理、语言、动作、性格的分析,学生会更加珍视亲情,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就会像春雨那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也不会感到抽象、枯燥和空洞,良好的审美趣味也会逐渐形成。
(四)、实施三维目标要一体化。
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而且它们又相互支持,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我们在实施三维目标时,要把三个目标作为一个整体,切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实施《小巷深处》一文的教学目标中我们看到: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实践与体验,也离不开方法的指导和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人格建构的过程。这样把三个维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考虑它们既相互渗透又相互支持特点,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和收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篇:杨震有感
有感无私无畏的杨震
合阳县公安局王明宇
2012年10月19日
有感无私无畏的杨震
合阳县公安局王明宇
提起东汉人杨震,渭南人都感到并不陌生,我也只是对他的却金“四知”有所了解。这次有幸参加渭南师院举办的干部培训班,教授们渊博的知识、严谨的作风、精彩的讲解,使我对渭南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吸引我的就是东汉名臣、“关西孔子”、著名廉吏的杨震。
杨震(公元59一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也是全球杨氏族人共同敬仰的先祖。杨震出身名门,年少好学、博览群书,被时人誉为“关西孔子”。年至五十,承蒙大将军邓骘听闻其贤能而力荐为秀才。在东汉初年任刺史、太守,刚正不阿,为政清廉,而升任太尉。杨震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谒”,这在古代不但是十分可贵的品德,就是在现代也是人们十分欢迎和敬仰的品质。杨震又是东汉中叶一代大儒,著名廉吏。对教育事业特别热心,从20岁以后,对于地方州郡长官征召他出仕做官的召请任命置之不理,一心一意自费设塾授徒,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他教授的学生英贤甚多,不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曾执教讲学30余年,年50始出仕,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他是大器晚成,虽50岁才当官,但官运亨通。按说,这么大的年纪才当上官,是很不容易的,用今天某些贪官的话讲,有权不用就会过期作废。但他却为政清廉,无私无畏,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直至被诬自杀。
杨震做人、做事、做官很讲原则。最典型的就是“却金四知”。杨震在做荆州刺史时,发现当地有个叫王密的读书人,学问渊博,才华出众,觉得他堪为大用。经杨震向朝廷举荐,王密做了昌邑县(今山东金乡县)的县令。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毅然拒绝,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还是推却不受,严肃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见他如此廉正挚诚,只好羞愧地出门而去。
杨震却金说明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捍卫了他自身的尊严。行贿受贿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杨震的“慎独”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一个人从小到大,为民为官;白天黑夜,有人无人,都能严于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有口皆碑,使我受益匪浅。做人一定要于心无愧,就是传统的“暗室不欺心”,不能以为别人不知道就可以做不该做的事,要讲究廉洁。
在廉洁方面,却金说“四知”,只是杨震不接受私人馈赠的一个例子。是不是他的薪水很高?非也。杨震的生活并不富裕,他的家人,经常吃青菜和粗粮,出门皆以步代车。亲朋故旧诚意劝他,要他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趁当官之际开办私人产业,从中牟取利润。但是,杨震始终没有同意。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
亦厚乎!”意思是不给子孙购置产业,而是留下了清白廉正的名声,不也是十分丰厚的遗产吗!由此,“清白传家”的美誉传诵至今
无私方能无畏。尽管杨震谓位列三公,但他从不阿谀权贵,也不愿去讨好他人,而是正色当朝,纠偏纠妄。汉安帝的奶母王圣,仗着抚养安帝有功,不但自己为非作歹,而且怂恿女儿佰荣在宫里恣意骄淫,行贿受贿。杨震为此上疏安帝,要求“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断绝佰荣,莫使往来”。但是,由于安帝的屁护,王圣阿母和女儿佰荣更是肆无忌弹。佰荣又与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瓌私通。刘瓌娶佰荣为妻以后,也因而得以袭刘护之职而擢位侍中。对此,杨震义愤填膺,再次上疏诤谏,指出刘瓌拜官封侯“不合经义”,要求将侍中之位传袭给刘护的同母弟刘威。但安帝不仅置之不理,反而在中常侍樊丰和侍中周广、谢恽等人的煽动下,为王圣阿母大修第宅。
延光三年,樊丰等人趁安帝东巡泰山的机会,伪诏争相修建住宅。不久,樊丰等人听说杨震在调查此事,害怕真情泄漏,便共同造谣中伤杨震,又奏请安帝收回杨震的太尉印绶,将他遗返原籍。当杨震行之城西几阳亭时,慷慨地对子侄和随从们说:“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家次,勿设祭祠。”说罢,饮鸩酒而死,年70有余。可以说,杨震的自杀,不是自身有罪的畏罪自杀,也不是走投无路的无奈自杀,而是以自己的死来抗争社会的不公。
好在历史是公正的。顺帝时,杨震得到平反。朝廷为嘉奖他的忠
贞,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今陕西潼关关西大道北),并立于石上,其碑至今犹存。
通过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和体会就是,对于人和事中的“人”、“事”,一定要先做人、后做事。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正人需先正己,为人之道才是根本。所以,我认为要学做人,就应该有四知:知深浅、知是非、知廉耻、知轻重。知深浅——就是要扪心自问一下:“我是谁?我有什么?我能为社会做什么?”有些人违法违纪,就是从对自己不了解开始的,不知深浅,以为手中的权力是自己的,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知是非——就是要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是一个人要有明晰的是非观念。知廉耻——就是一个人在道德意识中要有因自己言行的过失而引起羞辱惭愧之情,要对自己违背道德的意识和行为产生不体面、不光彩的心理,要有因周围人都责备产出自责心理。知轻重——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观中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价值取向,孰轻孰重,要有选择。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干其事就要负其责,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就要时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求真务实,捍卫头顶国徽的尊严,只要恪守为民之责、多办为民之事,就能做好本职工作,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对学杨震精神不仅要学习,更要刻骨铭心,还要一日三省,防微杜渐,从点滴小事做起,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灭贪欲之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每个人的愿望。
第四篇:读书有感
读《观察儿童》读书心得
对父母而言,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倾听孩子的呢喃细语,是他们最快乐的一件事,而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观察儿童则可以让我们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那么我们如何来观察儿童呢?
在还没有阅读到此书之前,我对如何开始一次观察,如何来记录观察可以说脑中是空白的。但通过对每一章节进行通读后让我获益匪浅。本书章节的内容在安排上步步深入,引领着我们逐步掌握观察实施的全过程。而且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幼儿早期学习目标,可以正确地帮助你进行定位,明确目标,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怎样观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如: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
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但真正做到学会观察,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练习、实践、反思;才能做到科学、客观、有效。
2015年6月8日 小一班:洪雯
第五篇:读书有感
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 ”以德为本,以众为师。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暑假里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后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物理学家肯德尔在他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他对“教育”的定义,也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教育是什么?他的观点是: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而是在人的自然状态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使人在他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如此的观点,才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我们又在一味地要求学生得“双百”,这算得上真正的教育吗?有些学生离“双百”的距离是远了些,可是他们都在进步着、在提高着!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领袖级人物、功成名就式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当我们还在抬头仰视这些风云人物时,《教育的奇迹》已经将我们提升到了足以平视他们成长的平台!
相信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会因为爱而不断出现更多的天才,更多的奇迹!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会为自己的教育加倍地努力!我相信我在付出爱心的同时,我会不断思考,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当我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每份精辟时,不知不觉地在海伦凯勒灵魂的诞生之中为她不停地叫好,在为安妮沙莉文老师长长松了一口气时,我的喜悦在第263页嘎然停止,当我翻过263页时,我才清醒地认识到我已经读完了《教育的奇迹》,我恋恋不舍地告别海伦与沙莉文,却很难轻松下来,因为巴顿、苏步青、丘吉尔„„以及小故事中的比尔盖茨、祖冲之、郑渊洁„„还有那不出名的小齐齐、小扬一样都“涌”向我!
一时间,我认识了他们,我的世界又扩大了„„
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系缔结,不该随意地给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卢占交
《教育的奇迹》是一本关于学生教育的书籍。本书的序言部分便让我获益匪浅: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这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在《教育的奇迹》里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关爱是学生成才的捷径
--读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有感
卢占交
最近课余时间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曾经让我刻骨铭心、感动良久,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世无弃人,自弃之人,世无完人,应该发现自己。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书中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弱智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
放下这本书,细细联想在平时的教育生涯中。在我看来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都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 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看完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阵子在荧屏“中国达人秀”上,人们记住了一个用脚趾弹奏钢琴的倔强身影——刘伟。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更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并迅速成为网上流行语。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达人”。我曾查阅资料,什么是达人?原来达人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指在某方面很精通的人,即某方面的高手。那么象舟舟、刘伟、张海迪、周婷婷他们都是残疾人但他们更应该叫做达人。
梳理自己的阅读经历,从小时候的《小朋友》、《故事大王》,到中学时候的《琼瑶小说》、《故事会》,再到工作以后接触到的一些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书籍和杂志,真的是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很少会有那么一本书让我刻骨铭心,让我为此再一次写下了读后感。我想我是从这本书里面获取了它的精神和品质,获取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这也是我看这本书的最大乐趣。
所以从今往后,我要坚持阅读、快乐阅读、在阅读中不断进步!
书名:《教育的奇迹——十八个让人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
卢占交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目录
序: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第一篇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家庭教育的奇迹
常识,让生命熠熠生辉——聋女周婷婷的成长故事
世界上唯一的弱智指挥——舟舟的音乐生活与教育世界
脑瘫儿征服美国名校——父爱点亮荣博生命之灯
九岁大学生的成功秘诀——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
第二篇 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教师的教育奇迹
从黑夜走向光明——沙利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故事
用生命铸就辉煌——名师孙维刚和他的教育事业
从失乐园到伊甸园——刘京海与他的成功教育
平凡的母亲——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静老师与青云斋、兰若轩的诗词情结
第三篇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自我教育的奇迹
推动历史前行的巨臂——爱迪生的成长历程
不一样的成功——期蒂芬·霍金的故事
她,从这里出发——张海迪的人生之路
“决不服输,因为无手无脚”——乙武洋匡的全力迅跑
第四篇 英才,从这里走出——学校教育的奇迹
人才成长的摇篮——西南联大的启示
苏南农村初中的明珠——“青云桃源”现象
一个教育函数式的解读——衡水中学探秘
为中国教育的未来探路——告诉你一个不知道的人大附中
民间教育改革的奇葩——杜郎口中学的“神话”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所以我对许多父母与教师说,你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的潜力,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给你创造无数辉煌。
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
—— 卢占交